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初唐大农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最多的,是各种这个时代的人们生活中需要的杂货,调味料之类的,只是样式,口味,质量,精细程度,都与市场上销售的不一样,堪称上品好货,甚至现在长安热销的芙蓉香皂,这里都有批发销售,可以根据批发的数量,以不同的价格拿到货,反正比长安的零售价要便宜至少两成。

    整个集镇不算大,街道目前只有一两百米长,但是,商业气氛浓郁,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为了商业而生的。

    作为一个久居大内的宦官,王门自然是看不出这个集镇背后的意义的,只有眼见着它修建起来,又眼见着它被于秋规整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李世民知道,它有多么巨大的潜力。

    是于秋让李世民知道了,工商业对于这个社会的用处,它能放大农业产出,使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增加,从而导致对抗灾难的能力也大大的增强,洺州的百姓,就是靠工商的产出,帮他们自己赚取到了可以渡过战乱和瘟疫双重危机的粮食。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就出来了,这几个月,山庄与外界的沟通特别多,一条可供牛马通行的山路,就这么被踩了出来,索性,骑马是这个时代的官员必须要会的一项技能,所以,除了仪仗大队留在洺津渡休息之外,李世民属下和王门属下的百十号人,都骑乘马匹往山庄而去。

    如果再等上一年半载,他们差不多就可以坐车进山了,而且,沿途全部都会是瓜果飘香的场面。

    七月下旬的天气依旧有些炎热,在山路上走了十几里之后,众人就开始解开马背上的水囊喝水了,这些马匹可是于秋寄养在洺津车马行的专用马,上面的水囊,亦是执掌车马行的董放亲自置备的,李世民和王门等人原以为是普通的水,打开了筛子大口往嘴里灌的时候,才知道里面居然有冰渣子。

    酷热难耐的时候,来一口冰茶,那种苦中带甜的感觉过去之后,口气清新,胸腹清凉的感觉,顿时让大家感觉一阵舒爽,也不嫌弃马匹在山道上走的不够快了。

    李世民对于水囊中的饮品是冰茶并不奇怪,他在洺州已经喝过这东西了,就是想不到这种被羊毛编织的套子箍的严严实实的皮囊,里面的冰块居然可以这么久都化不完。

    而王门和几个长安来的宦官则喝的眼神开始发亮了,向李世民询问道,“殿下可知此茶的烹制之法,长安炎热,陛下若是能常饮此茶,就不会被酷暑闹的烦躁不堪了。”

    “此茶名为冰绿茶,是洺州的山茶经过特殊的炒制之后,再加入砂糖或者蜂蜜等物调和冰镇而成,具体制作方法我也不完全清楚,不过这茶只能在调制好的一天内饮用,等之后于氏的糖水店在长安开业之后,父皇就能时常喝到了。”李世民有些郁闷的道。

    他之前可是为了这玩意去找张喜儿求取过秘方,只可惜,人家根本不理他,他又不好欺负一个小寡妇,最终,只能答应出钱在长安帮她开分店,这样,他就可以时常将于氏糖水店的食物和饮品拿去孝敬李渊了。

    “如此妙饮,应该列为贡品,专供陛下享用才对。”王门听说要等,顿时皱眉道。

    闻言,李世民更加的郁闷,解释道,“确实应该列为贡品,只是,这些东西对外的售价不便宜,宫里也不能白白要人家上贡不是。”

    &nb




第一百三十四章 灵鹫宫的学问
    于秋想要分给李世民酒楼和糖水店的份子,是正常的商业操作,李世民在朝堂有人脉,有势力,能够快速且低价的帮他在两京以及各个人口较多的望州拿下好的铺面,能够大大的节省于秋的投资成本,甚至直接帮于秋负担了投资的成本,快速的将他的餐饮生意在全国铺开,毕竟,酒楼糖水店的投资,主要就是店面,于秋只需要培训好一些人,就能立马开张赚钱,是两利的好事情。

    然而,李世民却单纯的以为是于秋想要借助自己谋好处,这就不要怪于秋做独家生意了,虽然推进的可能会慢一些,但是收益不需要分给别人,长远的来看,其实赚的更多,反正这个时代不会有像后世那么强烈的市场竞争。

    而且,现在于秋库房里的钱多到需要上百个人数半个月才数的清楚的程度了,光是铜钱现金,都有两百多万贯,各种成色的丝帛的价值,更是超过三百万贯,金银玉器,珍珠玛瑙等贵重物品的价值,则是无法准确的计算清楚,总体相加一千万贯是妥妥的有的,足够他做各种商业投资了。

    和这个时代的人爱累积储藏财富的思想理念不同,作为一个后世的商人,把钱放在家里闲置一天,于秋都觉得亏的慌。

    五姓七望,百年世家,数百年的财富累积,金额巨大,于秋这还只是得了范阳卢氏三分之一不到的财产而已,就有千万贯的身价了,可想而知,其它各家的财富基本也不小于三千万贯,而将他们的钱赚到自己手中来,则是于秋的下一步目标了。

    “你上哪找来的这么多果树苗,从进山开始,这都走了十几里了,全部是果树”见到于秋再度默不作声的带领大家赶路,想了好半天也没有把于秋的套路搞清楚的李世民又开始找话题道。

    “就说你们这些只会带兵打仗的武夫学问差吧!你们还不承认,平时多读点书,学些有用的学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就不需要问人了。”于秋嘚瑟道。

    “什么书记载了这方面的学问是你灵鹫宫的绝学的话,就不是我不学的问题了,是没机会见识到。”李世民有些不服气的道。

    论到学问,世代以武传家的陇西李氏,确实要比崔卢王郑几家差一些,但大多数该读的书,李世民都读过,绝对不能说他是无学之辈,所以,不服气的同时,他还觉得于秋有点侮辱,贬低自己的意思。

    “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读过么里面就记录了嫁接之法,一棵果树的树枝成百上千条,只要使用嫁接之法,就能变出成百上千棵果树,只需要如此往复两三轮,就能将果树种的满山遍野都是,若是前朝的读书人多注重研究这些学问,何愁战争饥荒的时候,百姓们无物果腹。”于秋有些愤慨的语气道。

    嫁接技术到了这个时代,至少已经诞生了数百年了,然而,没有什么人重视它,或者专门的研究它,即便是那些掌握了简单嫁接技术的世家大族,也只会将其记录在书册上,传给自己的后代,不会义务的将其传授给普通老百姓。

    而那些记载在简书上的文字,文盲老百姓根本就看不懂,也无从学起,导致了类似的技术,民间百姓实际上很少用到,至少在北方,于秋就只见过少量自然繁殖成林的梅林,没有见过自然繁殖能力较差的桃林,杏林之类的。

    还别说,北魏时期成书的《齐民要术》李世民还真听说过,甚至他的书房也有一本,只不过,这是一本农书,对于常年研习兵法,带兵打仗的他来说,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他平时基本不翻看,更加没有对里面的内容做过研究。

    现在看来,是大错特错了,要是早几年将这些果树种的满山遍野都是,何愁打仗的时候消耗过大,士兵们无粮果腹。

    “不对,就算我没有细读过这本书,但是其它各家肯定有人细读过,为何他们就没有像你这样,将果树种的满山遍野都是呢而且,都七月下旬了,你这些果树上的果子,居然才刚刚指甲大小,岂不是说,这些果子要到寒冬腊月才成熟那个时候,树都已经被冻枯了吧!”李世民后悔过一阵之后,突然想到这方面问题道。

    “呵呵,这就不得不说我灵鹫宫的学问了,《齐民要术》上记载的,只是最初级的嫁接技术,但是将这门技术研究到极致的话,却是能种出果子成熟期只有一两个月的优质果树。

    比如,柳树正月就开始发芽,二月就开始枝叶繁茂,开花出絮,桃树却要迟上一个月,到三月才开花,四月才结果,七八月才



第一百三十五章 先震惊一拨
    于秋知道李世民又有好多问题要问,这个两轮的车子在山地上行走的原理,对于后世人可能很好理解,但对于没有见识过它的古人,绝对是稀奇中的稀奇,就像二十世纪中页有人骑着它到农村,会有好多人追着看一样。

    而那个叫王门的内侍监,则已经在考虑把憨子骑的山地自行车当做宝物献给李渊的可能性了。

    不过,于秋没有给他们机会,直接开口道,“山庄的一些物品涉及我师门的学问,非我师门的子弟,可以看,可以问,甚至可以试用,但不要想着强行据为己有,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你们无法承受的。”

    李世民现在连于秋白送的东西都不敢要,何况是他明说了不能给的东西,反正他在军营里找工匠仿制于秋名下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到现在还没有一件成功过,都是赔上了一堆原材料的结局。

    来到了一处林木茂盛的地方,转了个大急弯,所有人顿时便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了,若不是于秋带路,光凭视线,还真的很难在叠叠嶂嶂的青山中,发现这处山谷的入口。

    沿着溪水走了两三里,远远的,大家就看到了一长排依在山溪两边搭建的棚舍,里面鸡鸭鹅的叫唤声有些嘈杂,众人坐在马背上视线比较高,能够直接看到棚舍里面的场景,许多孩子,此时正提着篮子,在棚舍里面捡蛋呢!

    “你这里的家禽长的真肥,可是用了什么秘法养殖”李世民并非不懂政治民生之人,只是李唐建国前后的这几年,他都一直忙于南征北战,管理民生的时候少,自从对大位有了心思之后,他对于这一块的关注就多了,见到有异于平常的现象,他肯定会多问,就像之前在范阳,他就一直拉着罗士信不断的问那些突厥马的喂养方法一样。

    “你确定我说了你能听的明白”于秋瞄向李世民道。

    “你用我能明白的方式说嘛!”李世民脑袋转了个弯道。

    于秋想了想道,“简单的说,就是两个聪明的人结合,生出来的孩子,可能更聪明,两个身体强壮的人结合,生出来的孩子,可能更强壮,而更能生蛋的鸡结合,生出来的蛋孵出来的小鸡,长大了产蛋率也可能更高,不断的用产蛋率最高的鸡生出来的蛋孵化小鸡,来优化它的种群,最后,得到这种每天可以生一个蛋的鸡,就是时间问题了。”

    “难怪世人都想要求娶那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世家女,原来,人种好的话,下一代也会更聪明。”李世民恍然大悟道。

    对于这样的观点,房玄龄却不怎么认同,他自己算是聪明人了,他的夫人也出身范阳卢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家里生下来的那两小子,也没有见到比别家孩子聪明啊!

    这样看来,于秋说的这种可能,应该很小,倒是这种每天能够生一个蛋的鸡,得想办法求取一些回去,每天喂两把杂粮谷物,就能得到一个鸡蛋,这个收益率简直是太高了。

    要知道,即便是长安现在的物价开始大幅下跌,像鸡蛋这样的滋补品,一枚至少能换半斗杂粮,那可是差不多十倍的利。

    有了鸡鸭鹅的视觉冲击,再见到那些高大的牲畜的时候,大家就不觉得奇怪了,牛羊牲畜群中,时有一些长的特别高大的存在,李世民惯性的以为,将这些高大些的牲畜挑出来结合,生出来的后代,就肯定会更加高大一些,回头他就会让牧监署找人试验一下,如果真是这样,自己在几年以后,或许也能有几百上千只这样的良种牛羊,届时,便可以将朝廷牧场里的牲畜逐步替换掉了。

    他却不知道,除了种群优化之外,平时饲养的技术也需要跟上,想要鸡保持每天生一枚蛋,在食物方面的补充,可是一个大学问,也就是于秋属下劳动力多,才能勉强维持几万只



第一百三十六章 山庄的门道(骑猪虎爷万赏加更)
    商品推广,是商业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个世界上推广能力最强的是谁

    皇帝。

    所以,于秋在码头上邀请王门到山庄来做客的时候,就是想拉皇帝入坑。

    亩产好几石的麦子,亩产十几石的水稻,在这个时代,绝对可以说是祥瑞中的祥瑞,他能不给李渊报过去

    不可能的,王门下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纸笔写奏章,用八百里加急,两日时间内将消息送到李渊面前去。

    发现祥瑞,可是他的功劳啊!不捞对不起天地良心啊!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这一切,都是于秋想让我们看到的,所以,他一定另有目的,咱们得想清楚,想透彻,别被眼前的事情迷住了双眼,别让他趁机钻了空子……”

    “你说这么一大通累不累啊!”在李世民跟房玄龄杜如晦几人絮絮叨叨的时候,从大黑背上下来,走了过来的于秋吐槽道。

    “那你倒是说说,这些小麦和水稻亩产几何为何会有这么高的产量,你要拿他来做什么”李世民接连发问道。

    “这都猜不到我就是想要拿它们惊动你父皇和朝堂上的那些家伙,让他们过来一些人看看。”于秋很是随意的道。

    “就是为了显摆你灵鹫宫的学问”李世民不信的道。

    “我像是那么无聊的人么如果,我宣布,会将这些能够亩产数石,和亩产十几石的小麦和水稻种子中的一半,拿出来对外出售,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景”于秋提示道。

    闻言,李世民眼前一亮,确认道,“你是说,你种的这种高产的水稻和小麦,在其它地方种植,也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于秋点了点头道,“只要肥力跟的上,就算差,也不可能差的太多,而且,这种小麦和水稻,在黄河以南大部份地区一年都可以种植两季,因为,它们的整体生长周期,只有三四个月。”

    “三四个月,你,你,你说的可是真的”李世民的声音都有些颤抖道。

    于秋指了指山庄那些围过来的孩子道,“这些小麦和水稻,是我三四月份的时候带着这些孩子们亲手种下的,现在才七月下旬而已,顶多再有几天,它就能收割了。”

    “天佑我大唐,真是天佑我大唐啊!……”李世民完全失态的嚎叫道。

    而且,所有随行而来的武将和宦官们也同时陷入了狂欢之中,恨不得跳起舞来,让山庄里赶来看热闹的孩子们十分鄙视他们。

    秋哥儿前几天可是说过了,只要咱们能研究出一种新肥料,这种麦子和水稻的产量,还能再提高两三成以上,而且,每年种植两季都可以做到像这样高产。

    而现在,他们已经在用于秋教的一种土法堆肥法,弄新的肥料了,再过几天,新肥料差不多就弄出来了。

    狂欢过后的李世民,总算想清楚了于秋的目的,他的粮种可能会卖的比金子还贵,但是,卖粮种并不是他主要的目的,试想一下,以后大家都种这种高产的粮食了,粮食会多到一种什么程度

    任何东西,多则价贱,当大家都知道以后粮食会很多,价格会大跌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办

    赶紧出售手中积压的粮食啊!

    这才是于秋解决北方百姓吃饭问题的制胜法宝。

    李世民是聪明人,他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刻,将自己的视线点放在关键的位置,于秋已经多次的向他证明了灵鹫宫的学问的厉害之处了,此时那些什么坑人的手段,他都已经不在乎了,只想探究灵鹫宫的学问。

    马三宝在山庄生活了快有两个月了,今天他正在右侧院观看发酵饲料的制作过程,在听到庄子外面的响动声的时候,他也跑出来了,等到李世民冷静下来了之后,一眼就发现了他的存在。

    “你一直在这山庄里生活,一定所得不少吧!”李世民看向马三宝道。

    “末将资质愚笨,平时就是看多少学多少,也不知道学的对不对,既然殿下来了,末将今夜便与殿下好生讲讲这山庄的奥妙之处,一般人,没有十天半个月时间



第一百三十七章 山庄的日常
    系统出品的火锅底料,于秋是不对外出售的,毕竟只有三千多包,所以,李世民等人在山庄这里吃到的火锅,与于氏大酒楼推出的火锅,味道上有很大的差异。

    只是,对于他们这些之前在洺州吃过高价饭的人来说,这些食物的美味程度,已经在他们的意料之内了。

    可对从长安来的王门等宦官来说,这就是他们毕生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菜式了。

    所以,他们的吃相尤其难看,嘴巴甚至都顾不上说话了。
1...3637383940...2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