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七海扬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是幕府和西部大名打起来了。”朱涛说道。

    “胡说八道,若是打起来了,国会早就知道了,军部也会通报的。”朱钰道。

    朱涛喘了一口气,说道“不是现在打起来,是马上打起来了,说不定已经打起来了。”

    “你把舌头捋直了,在这卖什么嘴”朱钰更是讨厌他了。

    朱涛说“七日之前,在江户城,我亲眼看到德川纲吉将军被袭击了,哎哟直接被枪打中身体,好大的一滩血啊,肯定死了,他一死了,日本能不内乱吗,现在整个日本都传说岛津家要在帝国支持下上洛去当将军,肯定是岛津光久刺杀了德川纲吉,纲吉一死,肯定要打啊。”

    朱钰这才意识到朱涛没有胡说,拉着他进书房,听他原原本本的把看到的听到的说一遍,一直听他说完,朱钰才是长出一口气,喃喃道“日本要乱了,要乱了。”

    恍然间,朱钰想到,日本一乱正是发大财的好机会,炮声一响黄金百两,日本又是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粮食、马匹、铁器、火药和武器,统统都能赚钱,忽然,他想起一件事,立刻在书房里翻找起来,弄的大乱,朱正亮看到他急躁,问道“老爷,怎么了,这是找什么,您跟小的说,小的帮您找找。”

    “报纸,报纸,五日前的报纸!”朱钰边找边说。

    朱正亮问“什么报纸啊,哪个报社的”

    “随意随意,只要不是花边新闻就行。”朱钰说。

    朱正亮道“您别着急,马厩的老张头喜欢看报纸,看完还收起来卷烟,他那里肯定有。”

    “那还不去拿!”朱钰骂道。

    朱正亮这才跑去,很快就跑了回来手里拿着几分申京的主流报纸,朱钰拿起来看了又看,终于找到想要的新闻,那是查贪腐案的报纸,说是内阁和国会一起查了一批国有企业中的贪腐问题,重点查的是军械制造业,几个重要军工企业,尤其是火炮和枪械制造单位的头目全都更换了一遍,朱钰把报纸上报道出来的几个头目的名字念了念,直接坐在了地上,这些人都是勋贵子弟,无一例外都是皇家学堂毕业的,或是太子的学长或是诚王的同学,几乎可以算作太子党。

    “爹,沈家老爷送来消息,说太子殿下的仪仗已经过了长江了,正在南京祭奠孝陵,问您想好了么,去不去迎接呀。”朱钰儿子走进来时,朱钰已经站起来了,他见父亲失魂落魄,小心问道。

    朱钰满脸死灰,似没有听到,朱钰儿子说“知道爹爹也不愿意掺和这种事,更不会像沈廷枢那般攀附皇家,我这会回绝了沈廷枢去。”

    “放屁,放屁,太子殿下驾到,怎能不迎,你去告诉沈廷枢,我们要出城迎候,不,我们应该去苏州迎候,不不不,我要亲自去告诉沈廷枢啊。”朱钰前后不搭调的说着。

    余姚老宅。

    这只是一个二进的小院子,却是韩芷薇家的祖宅,韩芷薇出生时候,九州已经沦为满清之手,父祖也起兵抗清,她从未在这里待过一天,但祖宅门前的枣树、狮子和青石阶,她都在祖父的画作中见过,如今亲眼得见,才知父祖思念之情,想到为抗清而死的父亲和祖父,因饥寒而死的母亲,韩芷薇忍不住哭了起来。

    “小少爷,你怎么哭了,是找不到家人了吗,这家人搬走了。”邻居家走出一个老头,布衣短打,对韩芷薇说道。

    韩芷薇问“老爷子,这家人叫什么”

    “姓谢,是余姚城里的丝绸商人,迁来也就五六年罢了。”老头说道。

    韩芷薇明白,定然是清算之后,把这房子卖了,韩芷薇问“那谢家以前呢,这家住着谁”

    “早年鞑子没来时,是尚老爷一家的房子,后来鞑子来了,尚老爷出海了,这里归了鞑子绿营的一个马参将,后来鞑子没了,尚老爷家回来一阵,又被捉走了。”老头在这街道住了大半辈子,对这家很熟悉,又说“后来就是谢家买了,但两个月前,这房子又被另外一个人买走了,谢老爷似乎不愿意卖也不行。”

    韩芷薇一下警惕起来,四周打量生怕跳出个安全局的人,老头说道“嘿嘿,我看那个买房子的京城老爷倒是个和善的人,给我两个银元,说让我看着,别让人砸门砸窗就行。”

    “那尚家是什么人家,听说是抗清义士。”韩芷薇打听起自己的父祖。

    “确实是抗清义士,听说先跟鲁监国后跟郑王爷,就是在舟山一阵瞎打,怎么说呢,只要跑到舟山不剃发的,还不都是义士,可鲁监国和郑王爷也没打出来什么名堂,尚家又能有啥功绩呢,反正小老儿没听说过,唯一记得的就是他家爱养狗,每年收租子,谁缴不全,就放狗咬,你看,小老儿这腿就让他家的恶狗咬过。

    尚家的两个儿子,小儿子尚荣还能读书,大儿子尚兴就游手好闲,平日里一群狐朋狗友的惹乱子,不过怎么说呢,戏文里不是说汉高祖年轻时也这样,或许尚兴因为这样才有胆子不剃头吧。”老头说起当年的事,唾沫横飞起来。

    韩芷薇只知道自己的爹爹是抗清义士,却不曾想他也有过荒唐的时候,而义父韩君亦和父亲是自幼的交情,想来也是老头所说的狐朋狗友的一员吧。

    “那这家现在不住人么,京城那人不来住”韩芷薇又问。

    “买了之后就没住过,那老爷说,将来可能来人住,也可能不住。对了,上个月来过一回,交代小老儿,说门前这棵枣树今年结果了,打下来给他留着,他会派人来取。”老头又说。

    “老丈谢谢你,这些钱您收下。”韩芷薇拿了两个银元放老头手里。

    “小少爷,您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

    “你给我钱要我干什么”

    “就按那个京城人说的做就行,好好保护这个院子。”

    “可是人家已经给过我钱了。”

    “不一样,以前你是为他保护,现在你要了我的钱,就是为我保护,为我家保护。”韩芷薇留下一句话,缓步走了。

    “嘿,真是怪人,城里人真怪。”老头说道。

    长江水面上,船只随着波浪而起起伏伏,与之起伏不定的还有李君华的心,每当安静下来,他总是想起从前和韩芷薇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以为自己放下了,在韩芷薇从云中消失后他却发现放不下。

    船正在夜中航行,两岸不时会出现灯塔指路,之所以选择水路,是代表皇帝视察这条黄金水道,几年功夫帝国投入上千万两整修,修筑堤坝、灯塔、码头,炸掉礁石,作为帝国名义上的主人,皇室也该派人来看看。

    “殿下,您得在苏州停一停了,国会那边十几个议员以为您走陆路,在苏州等了。”侍卫长进来,通报了刚刚接到的消息。

    李君华被惊醒,回头问道“日本那边有消息了吗,昭睿还没来信”

    “世子确实没有消息传来。”侍卫长低声说。

    “哦,不用他的消息了,国会议员肯到苏州迎候,就说明我要在日本做的,已经做到了。”李君华说道。

    “这样啊,那实在太好了。”侍卫长欢喜起来。

    天亮的时候,船只靠岸了,侍卫长又走了进来,说道“太子殿下,码头有个扮做男装的少女闯进来,她说她叫朱丽叶,是您同学,可卑职不记得您有这样一个同学。”

    李君华一下站起身,他立刻想起是韩芷薇,说道“快些让她进来,不要让旁人看到。”

    “殿下,议员们还在等着。”

    “他们已经等了一个晚上,多等一会也无妨!”李君华怒道。

    进来的果然是韩芷薇,她见了李君华就问“余姚的宅子是不是你买下的,你早就知道我的背景信息了对吗”

    “什么宅子,你说什么呢”李君华不解问道。

    “你撒谎!”

    李君华竖起手指“我发誓,我绝对没有买什么宅子,若是撒谎,天打五雷轰!”

    这种儿戏一般的誓言,他还叫李华的时候发过好些次,每次说天打五雷轰韩芷薇总会拦住他。

    “真的不是你”韩芷薇再次问道。

    “真的不是我,我为什么要骗你”李君华依旧坚定的回答。

    韩芷薇心中疑惑,会是谁呢,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巧合,是个京城商人买的,可哪里有人买了宅子却不住的,而李君华猜到了大概“如果有人买了你的祖宅,我可以帮你买回来,在帝国,这点面子旁人还要给我的。”

    。




章一九一 裁军良策
    日本的结局在德川纲吉死后就已经尘埃落定,虽然那日遇刺之后,身中四枪的德川纲吉没有立刻死去,返回御所之后还召集了几个信重的人托付了后事,但一切都是无用的,因为这个花费十年时间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男人没有子嗣,必须在近亲支系中寻找合适之人继承,而他生前玩弄了太多的平衡、制约的政治游戏,重臣之间关系也并不好。

    对于德川幕府来说,最幸运的是,帝国支持岛津光久成为将军只是一个美好的谎言,在没有帝国方面背书的情况下,岛津光久显然无法联合充足的盟友,而在德川纲吉死后的一天,江户城中传出另外一个消息,刺客属于岛津家族,在这个消息传开后,纲吉的几个重臣难以控制局面,武士们叫嚣复仇,有人想要借战争夺权,当没有人为和平而奉献的时候,战争肯定会爆发。

    纲吉死于帝国八年的六月,这是一个很合适的时间点,想要往日本输送粮食,只能把目光向北投射,齐齐哈尔、黑龙江、吉林和宁古塔四个绥靖区和辽宁行省的粮食一下紧俏起来,把这些粮食运到日本,所赚的利润远远高于交由当地的官仓,所以,在秋粮还在地里的时候,它的主人已经开始改变主意了。

    这下不是帝国不想要粮食,而是商屯农场主们不想上缴粮食,而日本的战争不仅需要粮食,还需要武器,李君华通过反腐控制了帝国的兵工厂,理藩院也站在他这边,能不能拿到大批量的战马和火器,全凭太子一句话,而这些筹码都可以和商屯农场主们交换,同时打出的还有西北几个绥靖区的屯垦权限,也把云中绥靖区的事解决了个大概,当大部分商屯农场主选择和太子交易后,其余的人也就成了掀不起浪头的泥鳅,再寻理由捉一两个,杀鸡儆猴,一切也就尘埃落定。

    而李明勋冷眼旁观了太子在清理商屯中的一切做派,对他的一切行为只有一个默认的态度,即便是主动挑起日本的内战也是如此,实际上,李明勋的内心比看上去要高兴很多,挑起日本内战,转嫁国内矛盾,使得祸水东移,这种无耻的行为正是政治的艺术,这至少证明,太子并非平日里看上去的那么温和,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道德洁癖,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也正因如此,李明勋在写给河源田兵卫的书信中用了责备的语气,替太子把事做的圆满。

    在日本内战爆发后,李明勋发布了几道圣旨,表明了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其一向几个中国人聚集的日本自治城市派遣少量的海军陆战队,以表示对帝国侨民的保护。其二向琉球、济州、海参崴等靠近日本的城市增派舰队,随时准备介入或者撤侨。其三,把驻扎台北。澎湖等地的海军陆战第四旅作为首批裁军的军队编制。

    显然,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项,这意味着帝国不会直接出兵日本。也就不会选择支持任何一方,至少目前不会。

    而这也是帝国商人们所愿意看到的,他们巴不得日本再进入战争状态,各方把狗脑子都打出来,这样就可以做两边的生意,两面下注,两面发财。

    与李君华在清理商屯上搞的风生水起不同,英王裁军则少见成效,仅仅是常备军数额问题,英王的裁军委员会就和内阁扯皮了大半年,英王的意思海军和陆军至少保持八十万的规模,而内阁认为六十万就足够了,显然,争端不仅在于财政的投入多少,还在于裁军的难度。

    而在这个问题,李明勋还是倾向于内阁的,原因就在于帝国还有超过二十万不花钱的常备军,就是理藩院下属的绥靖区的旗佐,那些蒙古、满洲、女真等旗佐,每个佐领都要保证有五十个甲兵,一百个辅兵,这些类似于军户,根本是不用发给饷银的。

    一直到日本内战爆发后,裁军进程才开始提速了,虽然日本内战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太子,但知道这是太子手笔的是一个很小的圈子,李君度恰巧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他很清楚这神来之笔让自己弟弟赢得了父亲的很大欢心,也知道因为这件事,自己在父亲那里表现不如太子。

    但日本内战的爆发对于裁军来说也是好事,首先就是军工厂再次获得了巨额订单,意味着两三年的时间里,这一部分不用裁减了,对裁军工作减少了不小的压力,而因为北伐囤积在各绥靖区和港口的军械装备和补给物资也统统有了去向,这部分东西,军方已经付过账了,拿出来就是净利润,可以用作裁军事宜,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日本内战,太子很容易的清理了商屯,没有消耗太多的资金,这部分钱也可以挪移用作裁军,国会和内阁也能调拨更多的资源来。

    李君度到御书房的时候,皇帝正围着一座沙盘转悠,那是申京新城的模型,精致的模型惟妙惟肖的显示着各路布局,皇城自然占据了重要的一块,而五座王府在其中也很招人眼。

    “老大来了,正巧,申京那边送来的,看看这几座王府,你先选一座。”李明勋招呼儿子过来,很慷慨的说道。

    “还是让君威先挑吧,儿臣的英王府全凭父皇做主。”李君度谦虚说道。

    李明勋点点头“也好,也好,反正大小都差不多,到时候给你挑个离皇城近一点的。”

    “谢父皇恩典。”李君度连忙谢恩。

    李明勋眼睛离不开那模型,端茶的功夫看李君度手里有公文,于是问“什么事。”

    李君度这才说道“是裁军的事。”

    李明勋捡起一座宫殿的模型把玩着,随口问道“你和国会、内阁掰扯完了,留多少”

    李君度摇摇头“还是没定,但儿臣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若是能成,留六十万也能顶用。”

    “哦,那你说说吧,来人,给英王奉茶。”李明勋招呼道。

    李君度见皇帝一心扑在那沙盘上,也就把公文放一边,自己介绍起来“儿子已经把今年招考的军校名额减了一半,已经入学的,学龄不到两年的军官都改入治安厅的治安官学校,然后把军中残疾、多病和年纪超过五十的将军、四十五的校官,全都让其交卸了军职,然后按照军功大小,确定了一批可以保留的番号,在遴选优秀军官留任。”

    “拿你准备怎么遴选”李明勋喝了口茶问道。

    李君度道“还是先让他们自己申请退役转业,国有企业和行政单位都需要这些人才,有冲劲的可以加入殖民公司或者前往殖民地,儿臣已经按照服役年龄和军衔列了几个档,然后把能挑选的职位放上去,先申请的先挑,后申请的后挑,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这几招下来,也就能把军官裁减个七七八八,剩下的就要动些雷霆手段了。但儿臣觉得,军官的裁减不算多大的问题,儿臣说的是兵卒。”

    李明勋点点头,裁减军官这些办法他是很满意,他说道“你要求留八十万常备军的顾虑我是知道的,你总怕西北和藏地会出现战事,未雨绸缪是好事,内阁和国会那边想法和你不同,在他们看来,这两地已经臣服,只要帝国不挑事就不会有事,纵然有事也是小事,就算不是小事,也不一定用得着军队,就算用得着军队也未必需要那么多。”

    “是,父皇一眼就看破他们的德性,儿臣自愧不如。”李君度低头说道。

    李明勋把端来的茶水让李君度面前一推,说道“说说你那两全其美的法子。”

    李君度说道“父皇早年创办陆军海军,对军中之事再熟悉不过,以帝国海陆军目前的战法和编制,需要训练有素的士兵,若是临战再招募士兵,须得超过半年以上训练才可勉强达到标准,毕竟大部分的士兵都出身农村,既不识旗号,也不知纪律,儿子想,若能有个法子,既不用花钱,就能让一些士兵处于有组织的状态,必要时候,稍加训练和整合,就能送上战场。”
1...409410411412413...4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