獒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苍山月
好吧,狄胖子终于找回来点被人重视的感觉,激动的不行。
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窝在旮旯里的吴宁,心中恶趣味顿生,“小样儿的,不行了吧在陛下面前,还得是老夫,比你有分量!”
......
接下来就有点无聊了,武则天自然要对黑齿常之和狄胖子好生慰问。
两位老臣也自然是感激涕零,一再表态,为君出战,臣子所愿。
再然后,为了体现鞠躬尽瘁之态,狄仁杰和黑齿常之自然就把话题引到了抗击突厥上面,连献数策,誓要将突厥一举歼灭,永绝后患。
武则天听了,当然高兴啦!不过也适时地给两位臣子提醒,急不得,要一步一步来。
话里话外那意思就是,现在的首要之务是世家,而不是突厥。
黑齿常之粗人一个,没太听懂,可是狄仁杰一点就通。
于是,话题又从突厥牵引到了世家上面。
在后面站了半天,根本插不上话的群臣登时精神,终于也轮到我们表现表现了。
......
俗话说破鼓万人锤。
雪中送炭固然可贵,但没有几个人愿意冒着大冷的天儿去给别人送温暖,反倒是落井下石要容易得多。
说白了,如果世家还有救,武则天现在还只是动动心思,以往和世家交好的朝臣,或者“正义之士”,还可能为世家鸣一鸣不平。
可是如今,老太太雷霆手段,说动手就动手。等大伙反应过来的时候,世家已然凉透了。
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去触武则天的霉头更没人愿意为了别人家的灾难而让自己去冒风险了。
所以,当下朝堂风向一致——锤,把世家往死里锤!
反正也是必死,不差我这一锤。
狄仁杰开了话头儿,身后的什么武三思、武承嗣、李显、百官啊,无不声声正义、句句忠心。
像世家这种祸国之根,必须彻底扼杀。
“陛下!”武三思出班上奏,“侄臣以为,卢崔郑王几家不顾国难,通敌自利,是为天下不耻。陛下万不可心生仁慈,当从重从严,彻查彻办。”
......
“陛下!”武承嗣也道,“身为大周子民,却不思大周之危。这样的臣子若不严惩,难平天下民情!”
......
“陛下!”
“陛下!!”
得,一时之间,群臣激愤,好像个个都和世家有大仇一般。
殿上俨然成了批斗大会,连陇西李氏,实际上也是七姓十家之列,这次逃过一劫,此时也不敢说请,反而落井下石起来。
武老太太就这么默默地听着,心中豪情则是已逾万丈。
暗道:“看见了吗七姓十家自此而亡,乃朕之功勋!”
无意间扫了一眼吴宁,那货还闭着眼,像上次一样,靠门边站着。
把门儿的那块儿地方,都快成他的专属了。
老太太眼神一眯,心中五味杂陈:你....到底是不是吴九郎
“穆子究....”
声音不大,却是让群臣嘈杂乍然而止,大伙儿无不下意识地看向吴宁的方向。
狄仁杰心里咯噔一声,怎么又拐他那去了
只闻武则天道:“此次,平灭突厥,检报世家,子究当属头功。对于世家当如何处置,你...可有话说”
吴宁睁开眼,似是茫然地左右看了看,一副怎么问到他了的表情。
回道:“草民无话可说。”
可是,就像之前提到的,装的就是装的,一
第二四八章 你是不是吴宁
“说下去!”
武则天冷然一声,想听听吴宁到底有什么说辞,而殿上其他几人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
这里面除了李显,浑浑噩噩毫不知情,剩下的几位,可是都知道武老太太对吴宁生了疑心的。
这个时候,谨言慎行,方为上策。
大伙儿实在想不通,吴宁何必还要在这里招惹老太太呢
其实,不杀世家的理由,不用吴宁去说,不杀和杀的理由都是台面儿上的。
老太太要杀世家,是要掌控皇权,这对武则天有利。
可不杀世家,则是为了不让大周伤了元气,这对天下有利。
就是这么简单。
想想看,半数朝廷官员、十数万世家弟子,再加上之前说的对山东民生的影响。
这么大的的危害,换了任何一个皇帝,任何一朝臣子,都不敢这么干。
可惜,执掌天下的是武则天,她选则了前者,这就是老太太狠辣的地方了。
可是,现在武则天让吴宁说下去,那吴老九把这些再重复一遍
管用吗
显然不管用。
事实上,吴宁也根本没打算说这些。
武则天让他说下去,不是让他说废话的。老太太的意思很清楚,让他直接说方法。
“启禀陛下!”吴宁抬起头,“古人有云:没有带来混乱的臣子,只有带来混乱的制度。”
“世家之乱,说到底,并非是十数万世家子弟威胁了大周,而是古往今来传习的制度造就了世家。”
“陛下今天把世家杀的干干净净又如何早晚还会有新的世家利用制度再次崛起。不是吗”
......
“......”
“......”
“......”
吴宁一席话,殿上这几个人面面相觑,默然无声。神情之错愕,更是溢于言表。
憋了半天,最后还是武则天没忍住,问了一句,“哪个古人说的”
咳咳!吴宁差点没噎着。
哪个古人不重要好不啦重要的是内容。
“陛下!”吴宁避之不答,换了个语气,“一概绞杀是没有用的,若想从根儿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制度上着手。”
“制度”武老太太果然不再纠结。
别管是哪个古人说的,也别管说没说过,细想之下,还真的就是这个道理。
世家的出现,确是制度造成的,也就是从魏晋开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那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呢
简单来说,就是朝廷以州郡为单位,在各州郡选出一个在朝中任高官,且德高望重的名人,任命为“大中正”。
再由大中正从本州之中,选一个稍稍比自己差一点的德高望重人物,任命为“小中正”。
于是,各州郡就有了大、小中正。
那大小中正是干什么的呢这两人就一个任务:从本州选拔人才,向朝廷举荐。
他们手里有一张类似于“人才调查表”的东西,对所辖境内,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秩序的四有青年逐一审查,在表格中分置九等。
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然后,再把这九等名单提交吏部。吏部就可以按照等级,直接派官儿了。
明白了吧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只这么寥寥几句,大伙儿就应该明白,这里面“大、小中正”得有多大的权利,这个制度又存在着多大弊端。
......
大中正选小中正,两人再一块儿挑官儿。
可人都是自私的啊!我爸爸要是大中正,那他就算不把我这个亲儿子放在上上等,起码也得在选官之列吧
于是,世家就这么出现了。
到了隋唐时期,在皇权的引导下,九品中正制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可是,繁衍了几百年啊!
世家已经不需要九品中正制了,特么一州一郡,甚至几州几郡,只要是识字的都是一个姓儿,都是他们家亲戚。
你选去吧,选谁都是我家的。
甚至都不用选官,七姓十家光是家里出的那些宰相,得的那些爵位,用这些功劳向皇权要一点“恩荫”的官额,那就够把朝堂填一半儿了。
所以,武则天才要赶尽杀绝,把七姓十家灭了,那这些问题也就都不存在了。
虽有阵痛,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还是值得的。
可是现在,穆子究说杀不得,还说什么制度......
老太太当然知道制度有问题,可是怎么改怎么变
“制度谈何容易!难道,你还有改制之法!”
武则天还真不信了,朝廷里那么多能臣,天天就琢磨着怎么改制都未有建树,你还能弄出点新鲜的来
“......”
好吧!
“回禀陛下!”吴老九一弯腰,“微臣......还真有。”
“啊!”武则天惊了。
你有你有你不早说!
“说下去!”
“单就官制而论,其实很简单,废止举荐制,收紧恩荫,大行科举。”
“不举荐,少恩荫,也就把世家上升的通道堵死了。”
“大行科举,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不是人才,科场走一遭。”
“公平,也省了麻烦!”
“......”
武则天沉默了。
“能行吗”老太太有点不确定。
现在的大周,包括大唐时期,还是以举荐为主,恩荫为辅。
毕竟这个时候,知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准确地说,是少数家族手中。叔叔举荐侄子,或者子承父业,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举荐和恩荫才更有效率。
至于科举......
科举就是个幌子,朝廷那么大的用人量,单靠科举考上来的那么几个人是不可能供应的。
这也是武则天宁可杀了世家,让天下乱一乱,也没想过去大兴科举的原因。
在她的认知里,民间的寒门子弟毕竟是少数,科举也兴不起来。
不得不说,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了。
如果换了宋、明、清的任何一位皇帝,非笑话武则天是傻帽儿不可,太小看天下人“当官的决心了”。
殊不知,终大唐一朝,从科举入仕的人才,加一块儿也就几百人。可是到了大宋,呵呵,几百人一科就录用一千多的也不是没有。
武则天担心的这个事儿,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她现在要干的事儿和黄巢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把世家杀了个干干净净。
不同的是,到了北宋时期,赵家是不得以而为之。
那时候,已经没有世家了,文人家族更是少之又少。朝堂上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爆发户,更没什么可举荐、恩荫的。
所以,赵家只能被动地收紧举荐和恩荫的用官渠道,转而大力发展科举。
而武则天现在
,则是有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在吴宁的影响下,老太太已经主动地走上了北宋的道路。
你看呗,废除坊市,大力兴商,这是不是宋朝的大方向
如果她再大兴科举,那和两宋就更近了。
而且!!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唐可不会重文轻武,大唐还有燕云屏障。不但有燕云屏障,整个亚州几乎都是大唐的后花园。
这就...有点无敌了。
现在武老太太缺的就是一点点眼界,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这个吴宁可以帮她弥补。
“陛下....陛下是不是担心,科举不能胜任选官之责”
武则天抬头,“子究,寒门仕子还是太少了。”
“陛下说的没错。”吴宁点头,“可是,科举之道既然是公平选拔,那为什么一定要是寒门仕子呢十万世家子弟不一样可以通过科举在朝为官吗”
“嗯”武则天皱眉,“那世家必会死灰再燃!”
“制度变了啊!”吴宁缓声道,“选官的权柄在陛下手中,而非世家族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