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文景胸中的块垒又多少减轻些、宽松了些。可是,她刚刚松了眉头,长长地吐一口气,这轻松就象雷雨前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另外一个推理一经从脑际掠过,文景的心房便又是浓云密布、漆黑一团了。吴长方竟然把一个怀孕的女人推荐了去,这不是故意作弄公家、糟践那一个招工指标么?对,对,这便是搞政治的人玩弄的权术!按本心吴长方不愿意春玲离开吴庄,但他又拗不过春玲的&ldquo;胡搅难缠&rdquo;。得知她肚里怀着他的孩子时,便大胆放她一马。你未婚先孕,去了针织厂又吐又呕,身子日渐沉重,既不能纺织又不能歌舞,身败名裂后滚将来,稳稳妥妥不是我吴长方的人?这样既体现了自己无私的爱,又不落日后的埋怨。这便是吴长方的锦囊妙计!事成之前,还一直让胞吴长红稳住竞争对手陆文景!<o:p></o:p>
在文景看来,那难得的招工指标如性命一般珍贵,当权者却将它当作讨得情人欢心的&ldquo;烽火台&rdquo;上的柴草来烧了!<o:p></o:p>
&ldquo;气死人!活活地气死人!&rdquo;陆文景一边走一边喊出了声。<o:p></o:p>
鸟儿在柳树的枝头鸣啭,田鼠从大路上跑过。遥远的滹沱河在太阳光下流淌,泛着银白的鳞光。文景周围那熟悉的景物并不因她的气愤而消沉,也不因她的痛苦而呆滞。这更让陆文景感觉吴庄的一切都与她格格不入,都在向她挑衅!<o:p></o:p>
当然,最恨最恨的一个人还是吴长红。你既知道毫无可能,又何苦教给我争取这表现那表现,让我白白得罪人呢?而且还谎称做了什么&ldquo;档案&rdquo;,盖了什么公章。骗人骗得天衣无缝!如果及早抽身,偃旗息鼓,还算送春玲个人情。又何至于乌眼鸡似的与吴长方吵架,弄得走不得走,留不得留呢?你既与你那亲二哥同一立场,狼狈为奸,一个鼻孔出气,就与他去过一辈子!<o:p></o:p>
&ldquo;拿出实际行动对待长红&rdquo;。在吴家兄看来,我陆文景就是他们养在圈里的羊,挑在篮子里的菜,要宰要割任选时辰!<o:p></o:p>
不知不觉到吴庄。天空仍有一股呛人的农药的味道,蜂儿们却销声匿迹了。陆文景一进村就加快了脚步。为了避人耳目,她专挑墙上没刷语录的僻静小巷走。每望见大街口有人告诉就把头垂得低低的,不想让人看到她倒霉的样子。其实,吴庄人谈论的仍然是榆树、蜜蜂和&ldquo;一打三反&rdquo;的形势。陆文景却总以为人家关注的是她和春玲间的纠葛。<o:p></o:p>
走到街门口,越觉得头皮发紧、步履沉重了。不仅是象在学校考了零分一样难向父母启齿,在文德面前都不好给个说法呢。所幸归来的时间对她有利,正是大半后晌。树掩斜阳,门扉大开。这说明父亲和文德都不在家。先把这落选的不幸告诉善解人意的母亲,然后再慢慢向父亲和文德浸透,或许更加妥当。跨进街门,文景的脚步又蹒跚起来。她听见屋内有陌生的声音,与母亲嘀嘀咕咕告诉。便怀疑是有人来向母亲告诉她惨遭挤调的内情。她可不愿意迎碰那忽隐忽现的同情、闪烁不定的目光和辞不达意的安慰。<o:p></o:p>
可是,古人道:&ldquo;久病故人疏&rdquo;。母亲一向懒于外出走动,谁与她拉得这么亲热、这么融洽呢?<o:p></o:p>
陆文景好奇,便挪蹭到院中大枣树下,屏息静听:<o:p></o:p>
&ldquo;天哪,天啊,咋这么瘦呢?瞧你这前胸快贴了后背了。我都不忍心使劲儿。&rdquo;这陌生人说。是一个女人的苍老的声音。<o:p></o:p>
&ldquo;压住了。压住了。每吃不适就犯病。那野女子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本来她能扎&rdquo;原来母亲的病又发作了,那老女人正给娘按肚子。<o:p></o:p>
陆文景无精打采地背靠了枣树,呆呆地站着。她眼前呈现的是一条必须由自己修筑的漫长而又坎坷的道路。没有外援,没有助手,但是只望见山重水复荆棘遍地险象环生,却望不到尽头。文景颓然地长叹一声,漠然采取了一种无动于衷、听天由命的态度。<o:p></o:p>
&ldquo;这多灾多病的,早些给闺女安顿个好人家,就早放一天的心。再说啦,喜媳妇就必然敬丈母,你也能早点儿沾上光。&rdquo;当这老女人说出这层意思时,文景便听出她是赵家巷里的赵媒婆了。一听她是给自己倒媒,她就没好气。文景首先断定是吴长红家派来的人。这或许还是他二哥的点子哩。将人逼到绝境,再乘人之危,拦道打劫!吴家兄,好周密的部署啊!<o:p></o:p>
&ldquo;闺女大了,凡事得由她。&rdquo;<o:p></o:p>
&ldquo;那等她来你千万告诉她,人家春怀急等话呢。人家省城上班的人,不能在家多耽搁。&rdquo;<o:p></o:p>
赵春怀!这赵媒婆告诉的是赵春玲的大哥赵春怀!<o:p></o:p>
陆文景在嘴里反复把赵家的几个名字默诵几遍,就毅然绝然地踏进家门,对那媒婆说道:&ldquo;去告诉那赵家,就说我愿意。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把我带出吴庄!&rdquo;<o:p></o:p>
&ldquo;文景,这可是终身大事啊!&rdquo;倒是她那躺在炕上的娘在提醒她,不可意气用事。<o:p></o:p>
&ldquo;你看看,人家这么大的闺女,还不懂这些?&rdquo;赵媒婆兴奋地推一推文景的娘,不让她再说动摇人心的话。这老女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文景,从上至下地端详。她被她旧衣素装锁不住的青春美丽震住了。&ldquo;这么年轻的俊闺女,他赵春怀忍心丢在村里?你放心,我去对他说!&rdquo;<o:p></o:p>
文景把她的要求再重复一次后,就变得沉默寡言、深不可测;脸上呈现出的是饱经沧桑、紧闭心扉的大理石一般的生硬的神色。赵媒婆再不敢多嘴多舌,但还是满心欢喜。这种情况她见得多了。有文化的大闺女与没文化的柴禾妞儿不同。柴禾妞儿一乐,就笑得找不着嘴叉儿了。一旦喝了些墨水儿,人就要拿架子。心里再愿意,脸上也平平的不挂一丝儿笑意,故意在介绍人跟前作腔作势。
<o:p> </o:p>
<b> </b>
走出吴庄(十四)天意难违
<b></b><b>十四<o:p></o:p></b>
<o:p></o:p> 婚事很快就定下来了。赵春怀说一结婚就准备带文景上省城当家属,这本来是不算作问题的。当赵媒婆再次来到陆家,问他们准备要什么财礼时,文景的父母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木木纳纳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她)们只是认为这件事定得太急速、太叫人没有招架了。陆富堂这种人家,虽然不算赤贫如洗,但灾病困苦步步紧逼,所差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象那些殷实人家有长计划短安排,差什么就能直接指出来,折算成人民币。常言道: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差得太多,倒仿佛什么都不缺了。再说,文景的爹向来随弯就曲、胆小怕事,得过且过,在吴庄不被人尊重。这一觉得赵福贵在省城上班的儿子托了媒来,也够个体面了。所以,这一家之就慷慨地说:&ldquo;这都有个普通行情哩,让他们随心布施吧!&rdquo;<o:p></o:p>
文景的娘听了老头这&ldquo;行情&rdquo;和&ldquo;布施&rdquo;,怕文景心里不悦,便狠狠瞪了老头儿一眼。却见闺女脸上干巴巴的,毫无表情。当娘的已经知道文景所受的打击,女儿所爱的人没有帮女儿办成她热衷的事,女儿所嫁的人与所爱的人又难以吻。闺女心里苦涩,母亲更不好受。这当家的女人心里也毛毛糙糙的,不知道该怎样铺排女儿的终身大事了。她只是说:&ldquo;只要文景跟着出去好活,春怀能善待文景,也就行了。&rdquo;<o:p></o:p>
&ldquo;啊呀呀,过了这村儿就没有这店儿了!&rdquo;倒是那赵媒婆嫌陆家抓不住机遇,缺乏算计,急猴猴地埋怨他(她)们说:&ldquo;你们没听过现在的行情?&lsquo;奶奶要穿戴,爷爷要棺材,要媳妇,妹妹还要依赖&rsquo;呢!花骨朵儿似的闺女,哪儿有白跟的理?&rdquo;原来这叨媒的人觉得媒没有难度,显示不出才干,便也没趣。<o:p></o:p>
&ldquo;给文德买一顶有红五星的军帽,一双大头暖靴。另外,每月给家中十五元钱,直至文德读出大学。&rdquo;陆文景不假思就开出了自己的身价。陆文景推崇的是一诺千金的为人准则。她本来希望有了工作以后,用自己所赚的第一笔钱给文德买军帽和大头靴,兑现自己的诺言。不料,如今却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还愿了。抬高身价,要财礼,是她过去最小瞧的作为;靠一副脸子,作男人的依附,更是她所鄙弃的世俗;如今她却一一地身体力行了。想想自己今天的下场。她就象遭了冰雹打击的庄禾,蔫头蔫脑,一蹶不振了。心里一委屈,眼里就噙满了泪水。她急忙别转身,努力克制着,不让父母发现。<o:p></o:p>
&ldquo;一月十元,十个月就一。一年一二十。天哪,咱生产队一个壮劳力一年挣三个工分,一个工分得二毛钱,一年最多挣六十块。还常常兑不了现钱这倒是实打实的好行情!&rdquo;赵媒婆屈指一算,夸张地惊呼。抬头一看文景神色冷峻、一副斩钉截铁的样子,便不敢还价。一路屁颠儿屁颠儿,跑到赵家讲条件去了。<o:p></o:p>
赵媒婆走后,陆家三口陷入缄默状态。陆富堂觉得文景的要求太高,恐怕赵家不会答应。但话已传了过去,覆水难收。便只有不停地抽烟,望着自己吐出的烟雾木呆呆地等音了。而陆文景那不痛不痒、毫无表情的样子带给母亲的恐惧,决不亚于这件事的成败所带给她的不安。女儿心中的隐情和煎熬娘都了如指掌,只是她明白怎样解劝都是白费口舌。因此,她便无事找事,找出针线活儿来,给文德补起了冬天才穿的棉裤。<o:p></o:p>
&ldquo;我想出去走走。&rdquo;文景说。她实在是在这个沉闷的家里呆不下去了,就漫无目的地走了出来。不过,说文景漫无目的也许不够准确。因为她所驻脚的地方,都是她过去与长红常去的地方。十字街的井栏边、黑报前。生产队大院、戏台前。她既恨他,又特别想见到他。她甚至穿过一片荆棘地,抄小路来到南坡,到长红惯常割艾蒿的那片杂草丛生的沙土地。然而,除了牛脚印、羊蹄子踩下的小坑儿,哪里也没有吴长红的踪影。他难道没有听说她要嫁人的消息么?他听说她要嫁人会无动于衷么?<o:p></o:p>
两个月以前,他(她)俩还出奇地相爱,在这儿共同拧着一根火药子,设计着美好的未来呢。<o:p></o:p>
陆文景旧地重游,感交集。脚碰到长红割过的蒿茬儿,那感觉就如同手摸到长红的胡子茬儿一样,十分亲切。在一堆黄鼠滚出的虚土旁,她双眼一亮,看到一双四十二号的胶鞋脚印。她便低了头拾了些柴草将这脚印掩护起来,免得别人再践踏。这双硕大的脚印早印在她心上了。那便是心上人的脚印。她在长红割过的蒿茬里捡起几根干蒿,放在鼻际嗅嗅,由衷地满足。她想将它们编成火药子。但一拧就断了。那曾经让她亲近、让她引以为荣的艾蒿,此刻也乍乍虎虎,有了嘲讽的意味。仿佛说陆文景好高务远、见利忘义,要抛弃心上人了。<o:p></o:p>
毫无办法。陆文景今天是与姓赵的男人谈婚论嫁,但她心里无时不惦记着姓吴的那个男子。直到这时,她才感到自己对吴长红的爱是那么强烈、那么纯真、那么深沉。尽管他伙同他二哥欺骗了她、作弄了她,她也曾恨得他咬牙切齿。但那恨却象是硬土块儿,经不住时间的浸泡,过上一两天就化解了。充其量只是小孩儿玩的打水漂,从此岸滑翔到彼岸,进不到心湖的深处。这不,她还没有见到他,就替他找到了足以使她谅解他的理由:她和春玲,一个是的恋人,一个是兄长的情妇,以长红的憨厚和无私,怎能不屈从哥哥,把招工指标让给兄嫂呢?她知道她若跟了长红,注定会一辈子吃亏。但是,她爱的难道不是他的朴实勤劳、克己奉公、憨厚无私么?她已接受了他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他身上并存一体的优点和缺点;也习惯了他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她怎么能放弃自己的所爱,答应与一个并不熟悉的男子共结连理呢?她真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o:p></o:p>
陆文景嘴说是出来散步,其实是希望遇见心上人。希望吴长红也急急火火找她,动向她道歉,解释自己是身不由己。坚决阻止她与赵春怀的结。俩人再重修旧好。但是,涉世不深的女孩子总是这样,尤其是自尊自贵的自视甚高的女孩子,宁愿内心倍受煎熬,也不能让脸面输颜色。陆文景此时的情形便是如此。<o:p></o:p>
唯一的希望是赵春怀不能接受她开出的价。<o:p></o:p>
世俗的婚姻就是攀比和计算。他与红旗的&ldquo;京壳儿&rdquo;怎么就吹了呢?想必是女方要太多没有成交!<o:p></o:p>
然而事情往往是这样,想遇见的人没有出现,不想见的人倒偏偏撞个正着。返的时候,还未到那丁字巷口,陆文景就听见赵家小巷内嘁嘁嚓嚓。她朝那巷里一瞥,发现赵春怀和他娘正送出赵媒婆来。听得那媒婆的巧八哥儿嘴还在絮叨:&ldquo;不是我说,你打着灯笼能挑下那样的闺女?要说锅台灶口哩,要说针头线脑哩,要说写写划划哩,要说扭扭唱唱哩。&rdquo;赵春怀的娘还插了一句&ldquo;还会针灸&rdquo;。&ldquo;再说那人家,&rdquo;赵媒婆抢着说道,&ldquo;上无爷爷奶奶、哥哥姐姐,下面只有一个。省了多少拖累?若是攀了人口多的,爷爷死了不得买棺材发送,还是奶奶死了不得买棺材发送?大哥娶亲不得补贴,还是二哥娶亲不得抵垫?人家就一个,要求供个七、八年,也就千儿八的破费。再说了,那真能大学毕业,念成个气候,还能忘了姐夫的恩情?贴出去的都要还来哩!啧啧啧,多上算的儿?&rdquo;<o:p></o:p>
&ldquo;你过了那边儿,啥话也别提了。就说都答应了。我娘这不都想通了么?&rdquo;赵春怀说。<o: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