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珍藏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烛
然后,一片哗然。
一帮记者,纷纷举手,各种问题,好像炸弹似的,在大厅中回荡。
大家不要急。
陈教授微笑,也享受这样的气氛。他举起话筒,认真道:我知道,大家最关心什么问题在此之前,大家且看
他回头,微微示意。
嗖嗖嗖
一层层红布,顿时被人揭开了。
众人看去,只见一排排架子上,尽是琳琅满目的东西。
石器,玉器,瓦陶,青铜器
数百件东西,整齐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排列。
其中,一块玉石,格外引人瞩目。
那是
尽管一堆东西,也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那块玉石,在一堆东西中,可谓是鹤立鸡群,十分的显眼,让人难以忽略。
玉石质地一般,苍月鸡骨白色,脸盆大小。
它的雕工,也非常的粗糙,没经过什么打磨,并且在岁月的摧残下,出现了大量的斑点,仿佛芝麻似的土沁。
当然,就算玉石,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不妨碍大家的目光,落在它的身上。
聚焦其中,流露惊叹之色。
主要是玉石上,有人形轮廓,女性的体态特征,十分的明显。关键是,在女性人形旁边,还有人首蛇身的两道身影,眷恋缠绕。
这样的场景,就好像是一幅画,一幅穿越数千年,让人过目难忘的神话。
乍看之下,许多人呆了,眼睛有几分呆滞。
他们想到了,亘古流传的传说。
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华胥氏,人祖。
生伏羲女娲,兄妹。
之后,伏羲女娲,繁衍生息,才有了炎黄部落。
这个,就是史料上所说的,生子成纪。
生了孩子,开创新纪元!
这是普通人的理解。
事实上,有些文化底蕴的人,都明白其中的潜台词。华胥氏,不是代表了一个人,而是代表了母系社会。
所谓生子成纪,实际上是暗示,先民从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
这才是真相。
古人饮水思源,才把华胥氏神话啦。
玉石上的图案,就是揭示了,这件事情的本质。
咔嚓
呆愣了好半晌,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了,连忙抄起了相机,飞快拍摄。
灯光一闪,其他人纷纷回过神来。这仿佛是一个信号,交织的闪光如屏幕一般,笼罩整个主席台。
陈教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挖出来的?
华胥古国,在什么地方?
还有其它文物吗?
一瞬间,一帮记者七嘴八舌,一个一个问题,连续轰炸。
没人怀疑,东西有伪,造假。
毕竟这么重大的考古发现,没人有这个胆子造假。
更何况,陈教授等人,都供职于国家各大相关单位,积累了大半辈子,可以称得上是功成名就,没必要赌上一辈子的清誉,自毁前程。
所以这件事情,可信度极高。
就算在线索不充分,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
许多记者,还是愿意相信这个结果。
华胥古国,横空出世。
这个标题,必然成为今晚(明早),头版头条。
不要急,不要着急
陈教授轻笑道: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开胃菜。旨在表明,出土的文物,属于旧石器时期的东西
我们做了仔细的验证,通过各种手段化验探测,最终可以确定,这些文物的时间,超过了七千年,在八千年到一万年区间。
陈教授叹道: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东西,比龙山文化还要早
这里要提一下。
所谓的石器时期,这是一种概念。
不是指,当时的先民,只懂得使用石器而已。
所以看到出土文物中,有瓦罐玉器骨器之类的东西,不需要奇怪。
至于旧石器时代
公认的,就是指传说中的,蛇族双帝时期。
指的就是,伏羲女娲建立的政权。
当然,这些都是学者提出来的概念,属于假说的范畴。
具体真假,就看个人怎么理解啦。
反正在场一帮记者,大部分都是懂行的,在陈教授的解说下,他们的表情,也愈加的兴奋,浮现激动之色。
不管陈教授发现的地方,是不是传说中的华胥古国。
但是在考古工作,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今天,可谓是硕果累累。再辽阔的疆域,经过大批专家学者的勘探研究,能引发震动的新发现,也越来越少啦。
毕竟疆土有限,人类活动的遗迹,也不会凭空变多。
前人已经发现了,后人总不可能,再发现一遍吧。最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的研究,拾遗补缺,提出新想法之类的
所以许多新入行的考古专家,最苦恼的事情就是
前路已尽,他们怎么另辟蹊径呢?
这也是为什么,渤海遗迹出世,群情鼎沸的原因。
现在
又有一个,与之比拟的考古发现,映入大家的眼帘。
一时之间,他们自然陷入狂热之中。多好的素材,充满了巨大的价值。
升职加薪,学术论文,在向他们招手。
最起码,在两三年内,不愁没素材可写啦。
众人喜气滚滚,眼睛中充满了期待之意,聆听陈教授讲述下去
第403章 集大成的创举
我们之所以确定,那是华胥古国,自然有直接的证据
这个时候,陈教授满面洋溢红光,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他环视左右,在众人灼热的目光之中,径直挥手道:把东西带上来
会是什么呢?
在众人注视下,在主席台的后方,有三四个青年抬着一件东西上来。看样子,东西挺沉,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费了一些力气,才搬了过来。
众人好奇,又忍不住拍了两张照片。
咚!
一会儿,东西放在台上,还发出了沉闷的声响。
这下子,众人更好奇。
可惜,东西上,也蒙了一层布。
大家的眼睛,又不能透视,自然看不穿厚布之下,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众人,望眼欲穿,想要催促之时。
陈教授直接一扯。
厚布飞扬
众人看去,不约而同,发出惊异之声。
这是
一块石板。
大青石材质,坚硬厚重。
长三米,宽两米,二十几厘米厚。
这样的材料,常用于寺院道观庙宇陵园,以充当石碑。
问题是,石板上灰蒙蒙的,没东西啊。
众人发愣
不等他们质问,陈教授就笑了,又一次招手。
这时候,旁边一个人,递来了一条毛巾,浸过水的毛巾,湿漉漉的。
陈教授接过湿毛巾,直接在石板面上轻轻一抹。这一瞬间,大家凝神,就可以看到在平整的石板面上,顿时多出来一些浅浅纹刻。
啊!
有人眼尖,立即叫道:图案,好多图案。
其他人白眼,他们又不瞎,自然也看得清楚。只见石板被湿水浸过,就就出现了很整齐,又密集的图案。
陈教授不断地抹拭,石板上的图案,也越来越多。
还有人,更看更清楚。
他们惊讶的发现,一大块石板上,尽是一些圆。
正圆,以及半月,还有月牙似的图形。
等等。
一瞬间,有人豁然开朗,吃惊道:这个是月亮变化图啊。从上弦月,到满月,然后再到下弦月,都十分的详尽。
咦,真是啊。
其他人一惭,纷纷反应过来。
不过
也有人觉得奇怪,石板上的月亮变化图案,未免太多了吧。
一个月,最多三十个图案,就可以表达月亮的变化啦。但是看石板上,密密麻麻的一堆月亮,至少有好几百个图案。
有必要,刻画这么多吗?
有人疑惑
也有人灵光一闪,睁大了眼睛,又是兴奋,又是激动,惊呼道:不对,这是历法,古代最原始的历法太阴历?
啊?
众人闻声,一阵震惊。
哈哈!
陈教授却笑了,赞许道:聪明。
这是确认的节奏呀。
真是历法
一瞬间,一阵哗然,惊叹。
或许现代人,对于历法,已经习以为常啦。
最多有些人奇怪,为什么国家实施的是双历制,公历为主,农历为辅。
一般人,不会去计较太多,只关心每年,有多少假期而已。
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农耕社会,历法的确立,可谓是关系到民生的头等大事,无论怎么关心都不为过。
更何况,当天文观测,与君权神授挂钩之后,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帝王治理国家,还要与历法天象相结合。
久而久之,观象授时也演变成了,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
这种情况下,哪个敢怠慢。
所以在场一帮记者,非常清楚历法,在古代的重要及必要性。
现在
一幅十分原始的历法表,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自然让大家,异常的兴奋。
众所周知,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
陈教授也随之娓娓而谈: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我们国家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
作为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但是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许多史料典籍上的记载,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
古人最早,应该是先发明了太阴历。
毕竟仰望星空,月亮又大又白又圆又亮,周而复始,循环不休,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总结其中的规律。
陈教授笑道:从这个角度来,太阴历是历法起源,争议应该不大。
基于这个理由,我们挖到了这块历法石碑表之后,顿时如获至宝。然后找来了许多历法专家学者,一同研究
最终确定了,这是有别于古六历的历法。与夏商之后的历法,截然不同。更不是传说中的伏羲甲历,或女娲太阴月历
再研究其中的规律,推断其中的时长时短,以及月亮阴晴变化等等
毫无疑问,从细节上,就可以知道,这历法上,没有月的概念,只有周岁的循环,也就是年的规律。
由此专家断定,这绝对是最初的历法之一。
陈教授笑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古人集大成的创举。
历法,是一个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八千年到一万年以前,整个黄河流域中,大大小小的部族,恐怕只有传说中的华胥古国,才有这样的智慧结晶。
再加上,出土的诸多文物,无一不表明了,古国所在地,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阶段
具体特征有
文物特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