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危险的世界
没办法,于志宁这老头子爱讲古,若是惹得他开口,怕是没有半个时辰停下不来。
稍稍看了一会儿,根据两个老头儿落子的速度来看,李慕云便已经看出老李渊只怕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了,不由摇头叹了口气,抬头看了看两人,脑子里不知怎么就想起一首词,于是便缓缓念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临江仙本是李慕云无意中想起来的,但只开头一句便引起了于志宁的注意,等他念叨完了,却见那半大老头儿把手里棋子一丢,哈哈大笑道:好词,果然好词!慕云,这词作的不错,只望你以后莫要自满,还要再接再厉!
再接再厉?这是觉得自己抄的词少了?鼓励自己接着抄的意思么?
李慕云眼中闪过一抹尴尬,犹豫间嘴角抽了抽说道:那个,这,这不是我写的,是抄来的!
第一九零章 山阴县的消息
长安,太极宫。
伟大的帝国主义头子李世民陛下,正在享受着日复一日的桑拿活动,御书房里摆了四个冰盆,可依旧是热的汗如雨下。
太极宫地势的关系,每到夏季就会进入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潮湿闷热乃是常态,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才会有大明宫的出现。
当然,历史上说,大明宫是李世民给自己老爹李渊建造的宫殿群,可事实证明,在大明工破土动工的时候,老李渊就已经不行了,等到建好,李世民自己的都挂了不知道多少年。
所以这其中的门道倒底是什么,现在只能凭着后人的臆想来判断,不过最关键的因素,作者菌还是觉得是太极宫地理位置不佳,所以才会有修建大明宫的念头萌生。
书归正传,却说李世民正在痛并快乐的享受着大明宫的闷热,一封来自一千八百里外的红翎急报让他心中骤然升起一股无名之火。
薛延陀人的胆子还真是大到极点了,擅自进入原本属于突厥的领地不说,现在竟然还敢派兵入侵大唐,当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不过,说来也是自己的手下争气,竟然略施小计,就把那些薛延陀人骗的团团转,不伤一兵一座便将那三千来犯之敌全部生擒,说来出不算是丢人。
陛下,您不觉得此事有些奇怪么?薛延陀真珠夷男刚刚受封,就算是再蠢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在边境挑起争端吧?房玄龄身为宰相,这红翎急报正是他亲自送来的,等到李世民将那急报放到一边之后,他才有些不大确定的问道。
红翎急报,一般传递的都是最重要的消息,可消息再重要,也不可能直接送到皇帝手里,毕竟在很多时候皇帝陛下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不可能随随便便是个人就能见。
所以,当有红翎急报出现的时候,往往会第一时间送到中书或门下,也就是传说中三省六部中的三省,而后由三省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宰相或者叫仆射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来决定要不要送给皇帝看看。
而这一次由山阴县递交的红翎急报其实说来是不用呈给李世民的,必竟事情已经发生了,而且薛延陀也没有后续的兵力继续跟进,最多也就算是边境冲突。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直可还在山阴县呢,这让老房不得不考虑万一薛延陀人会有大动作的可能性,所以他才会急急忙忙的跑来找李世民,将这份说重不重,说轻不轻的战报交给了这位帝国主义头子。
而李世民面对房玄龄提出的问题,只是轻蔑的一笑:薛延陀人的确不会擅自挑起边境冲突,这其中一定有别的原因,但不管原因是什么,真珠夷男一不向朕说明情况,二不派人与边军沟通,这便是他最大的错误!
那陛下接下来打算如何处理此事?房玄龄见李世民已经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猜测,倒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略一低头询问起接下来的安排。
毕竟一下子没了三千人,薛延陀就算是再怂也不可能就此善罢干休,接下来必然会有一番动作才是。
李世民对此也有自己的打算,犹豫了片刻之后说道:派唐俭走一趟吧,让他去问问真珠夷男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要派兵冲击边境。
诺!房玄龄应了一声。
还有,边军那边也要做好迎战的准备,万一事有不皆,就算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要把薛延陀人给朕拦在漠北。
诺!房玄龄再次应道。
安排好了这两件事情,李世民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啧了一声说道:玄龄啊,那个李慕云现在在忙些什么?你知不知道?
回陛下,逍遥候这段时间好像在鼓捣一种叫水泥的东西,听说是什么修建城墙的利器,还有就烧制焦炭,说是准备炼钢,这些都是前段时间犬子来信的时候说的。房玄龄想了想说道。
准备炼钢?难道这小子还真有提高钢铁产量的手段?李世民皱了皱眉头,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当初李慕云向他保证五年提供五十万斤百炼钢,老实说,李世民当时听完是很高兴的,但理智上却在告诉自己,这种事情并不可能,毕竟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可能比得上整个大唐的力量。
况且长孙无忌家里就是做钢材生意的,平时闲聊聊到这件事情的事情,那头老狐狸对五年五十万斤百炼钢的事情完全就是嗤之以鼻,认为李慕云就是在吹牛。
可当李世民听房玄龄说起山阴县准备炼钢的时候,一颗已经失去希望的心又再次砰然。
陛下,是否能提高产量臣亦不知,不过据遗直信中所说,那日逍遥候曾亲自指导一位县里的普通铁匠用两天时间打造出一把横刀,试刀之时一刀斩断百炼横刀,而那把横刀却只是崩了个口子。房玄龄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基本上说了一下,他相信自己那个老实的儿子应该不会在这件事情上骗自己。
要知道,大唐的百炼横刀可不是一般的刀能比的,一把刀往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历时数十日方能有成,虽然不能与古时的那些名刀名剑相比较,但总的来说已经是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可就算是这样,却依旧被用时两日打造出来的横刀给砍断了,这足以说明李慕云的确是有些实力,至少在铸刀的能力方面并不差。
而就如同房玄龄相信自己的儿子一样,李世民也相信房玄龄的判断,所以当他听说用时两天打造出来的刀竟然能砍断百炼横刀的时候,眼中立刻射出一道慑人的话寒光,口中喃喃说道:想不到,那小子竟然真的有如此能力,现在朕突然对他有些信心了。
是的,李世民现在的确有些信心了,甚至他决定,就算李慕云在五年之内没有拿出五十万斤百炼钢也无所谓,只要他能造刀就可以了。
第一九一章 李慕云的未来
看到李世民心情似乎有所好转,房玄龄低头沉思一下,然后说道:陛下,这红翎急报中有一点小小的漏洞,不知。
你是说为何只有俘虏,却没有物资对吧!李世民哼了一声:估计这又是李慕云那个小子搞的鬼,不过算了,看在他还算是务实,没有忘了五十万斤百炼钢的事情,朕就不与他计较了。
陛下大度!房玄龄微一躬身,小小的拍了一记马屁。
李世民被拍的舒服,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好啦,如果没什么事情,玄龄便去办事吧,薛延陀的事情不是小事,你要好好处理。
诺,臣知道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又有一些关于薛延陀犯边事件的说明,被送到长安,说法也都大同小异差不了多少,这对于房玄龄来说算不得什么大事,轻轻松松便将事情给处理了。
因为有李世民的命令,兵部虽然对李慕云扣下六千余匹战马的事情心有不满,但最后却也没有多说什么。
这种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从战报来看,军方其实这次的事情成根本没出过什么力,能得到三千战俘的功劳已经算是白捡的,若是再要战马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唐俭自从上次灭突厥之战以后便被调到民部,终日无所事事,钱财方面的事情本来就不是他所擅长的,加上这个民部尚书又是个得罪人的差使,所以他也不怎么上心。
现在李世民再次派他去漠北反倒是合了他的心意,二话没说便带着人出发一路向朔州而去,打算在出使之前先了解一些情况再说。
而此时的山阴县,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炼钢前的准备工作。
王唯一答应了李慕云的条件,通过王家的势力铁矿石正源源不断的送进县里。
而有了这些矿石,李慕云炼钢的计划也开始提上日程。
炎炎烈日下,河边的小高炉正冒着滚滚浓烟,一批又一批民夫挑着担子,将与焦炭混到一起的铁矿石从小高炉上面的口子里倒进去,纵然热的汗流浃背也毫不停歇。
李慕云手里拿着由钟铁匠亲手打造的铜皮大喇叭,不断的给那些民夫加油打气,顺便还不忘了指挥工作。
慕云,不行啊这边的火烧不起来!王杰光着膀子,身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急吼吼的从小高炉的另一边跑过来。
烧不起来就用风箱鼓风,老子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总之里面的火必须全都烧起来。李慕云看都没看王杰一眼,只喊了一声之后便又看向另一边的胖子:胖子,你特么是不是傻了,老子让你准备的石灰呢,在哪儿呢。
就在你身后,别烦老子,老子也很忙!胖子正在指挥着一群人往一个高炉的进气口加装风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吼了回来。
毕竟是第一次炼铁,而且还是如此大的规模,别说山阴县,就是整个大唐也没人有过经验。
所以李慕云他们几个小年轻几乎忙的脚打后脑勺,就算是这样依旧还是干了这样忘了那样,完全就是顾头顾不了尾。
李渊和于志宁远远的坐在河边,看着李慕云带着王杰房遗直胖子他们在那里心活,十分不厚道的笑着。
志宁,你觉得朕这个义子如何?身边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李渊也不再掩饰自己的身份,腰背挺的笔直,淡笑着对于志宁问道。
太上皇,逍遥候浑金璞玉,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老臣也难以判断,不过观其行为,老臣认为此子若不走上邪路,当可为大唐栋梁!于志宁这话说的没有丝毫犹豫,纵然他平日里对李慕云百般挑剔,但那也只是恨铁不成钢罢了,现在面对老李渊,没任何顾忌的情况下他也不介意坦露一下心中的真实想法。
李渊听了于志宁的话之后,脸上笑容愈发浓了些,咂咂嘴说道:在朕看来,这小子脑子好使,若为武将当下不于李绩,若为文臣则不下于房杜。只是只是这小子惫懒的紧,你别看他现在忙成这个样子,其实中心思想还是为了让自己过的舒服一些,否则他才不会如此卖力。
啊?这于志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万万没想到李渊会对李慕云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怎么,不信?李渊淡淡看了于志宁一眼,随后说道:朕这一双老眼虽不敢说能看透一切,但总的来说看人还是很准的,可就算如此,朕与此子接触了半年多,却依旧看他不透。
你说他聪明吧,有些事情办的其蠢如猪,就拿二小子那把剑来说吧,他竟然会用五十万斤百炼钢换一次使用那把剑的机会。
可是你说他蠢吧,这次设计埋伏薛延陀人的例子就可以明确告诉你,这小子算计人的能力并不比李绩差,而且老夫认为李绩在二十来岁的时候还达不到他现在的能力。
李渊这些话像是在对于志宁说,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于志宁听着老李渊的评价,人也陷入深思。
李渊在观察李慕云,而他这段时间同样在观察李慕云,而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这个学生有着超乎寻常的领悟力,很多东西他只要一说,这个学生立刻就能举一反三的与现实中的某些事情联系上。
这种学习的能力让于志宁又是惊喜又是担心,因为如果照这样下去,他最多只能再坚持半年,半年之后他将教无可教。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小子其实什么都知道,就是特么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一点让于志宁恨的咬牙切齿,不过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两个老头儿就这样坐在河边,呆呆看着不远处热闹而繁忙的工地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不过知觉中半个时辰便已经过去,远处嘈杂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的声音。
第一九二章 出铁了,尴尬了
出铁了,真的出铁了,经过近一个多时辰的熔炼,铁矿石被焦炭的高温所融化,其中一部分杂质与石灰融合变成一种钙质成份,另外一部分纯铁则变成铁水,混合着炉渣慢慢流到下方的出铁口处。
这个时候经过人工的分离,把铁水上面漂浮的那些炉渣从另一个口子抛出,余下的纯铁水则从打开的出铁口被放出。
这是钟铁匠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铁水,大致估计冷却之后应该不少于千斤左右的份量,也就是说这个小高炉每两个时辰便可出铁千斤。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不说百不百炼钢,就算是烧出来的都是生铁,那么一天下来少说也有五千斤,一年下来便是一百五十万斤往上。
一百五十万斤啊,大唐一年的生铁产量才有多少?百万左右吧?
兴奋之类的词语已经不足以表达此时小高炉附近这几个小年轻的情绪,如果不是还有理智存在,估计一个不好都可能会有人跳进炉子里把自己给祭了天。
李渊和于志宁听到众人的欢呼先是一愣,接着便派了陈火过去看看情况,结果陈火那家伙一去不复返,过去之后也跟着加入歇斯底里的狂欢,好半晌似乎才想起自己的任务,撒开腿跑了回来。
太上皇,于大人,出铁了,看数量怕不是有千斤之多。陈火的脸上满是兴奋过度的神情,一句话几乎是用喊出来的,如果不是距离那边正在炼铁的众人太远,听怕李渊的神秘身份非暴光不可。
不过,现在谁还能顾得上这些呢,两个时辰出铁千斤这个概念已经吓到了李渊和于志宁,这两个老家伙可不是钟铁匠那个白痴。
他们知道,眼下这只是一个小高炉的产量,如果再建九个这样的高炉,那么钢铁产量立刻就会翻上十倍。
这,这简直就是神迹!
于志宁尽管是士族出身,有些看不起那些匠人,觉得李慕云亲自参与到炼铁这种低贱的工作中有些丢了自己的面子。但这半大老头儿在听到出铁的数量之后,已经把这种歧视抛到了九宵云外,眼中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小高炉的边上,众人的兴奋劲还没有过去,李慕云已经回过神来,踢了胖子和王杰一人一脚:特么还愣着干啥,还不往炉子里继续加料,一会儿温度降下来了,这炉子就废了!
废了?为什么?亲手炼出一炉铁水的王杰并没有意识到炉温冷却之后的问题,挠了挠后脑问道。
别管为什么,总之快点把料加进去,让炉子保持现在的温度不要降下来,其他的事情等晚上回去再说。李慕云并没有为王杰解释什么,只是催促他快一点,而一边的胖子已经跑到一边去招呼人手去了。
慕云,这情况不对啊,你最好能控制一下产量,如果再这样炼下去,只怕用不了三天,那些矿石就被你给用光了。房遗直眼下充当着智囊的角色,经过刚刚的兴奋过后,恢复了理智很快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拉着李慕云离开噪杂的人群,指着远处的矿石堆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