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个想法与高义欢不谋而合,不过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才能实现。
高义欢不禁感叹,名人就是名人,金声桓能力确实不错。
一时间,高义欢将白文选还有虎大威两员大将纳入麾下的心思,便更加强烈了。
能者多劳,这件事也交给虎臣!高义欢笑道。
金声桓高兴的抱拳,高义欢可算是肯重用他了。
高义欢说完,遂即看向左侧一人,接着道:回到正题!道三,就由你领一千精兵,负责轮战训练,可有问题?
现在高义欢的威望很高,根基也有了,用人便也大胆起来。
易道三也大喜抱拳,将军放心,卑职一定不辱使命。
易道三就是查牙山的二当家,他对这件事比较有经验,所以高义欢点他的将。
道三,在演练中,你不要留情,并且战法上你自己也要提升,要多加入正面对决的演练。高义欢嘱咐一句,然后又道:另外,你要是被人击败,那你就得下台,我让打赢你的人,接替你的位置。
这个玩法很刺激啊!堂中众将听后,不禁都有些兴奋起来。
这时高义欢站起身来,抬手压了压,让众人安静,然后大声说道,最后,本将再说一下,军官的问题。你们每一个副都尉回去之后,都要将自己属下的军官分成三队,在尽量不影响队伍训练的情况下,让其中一队到帅府报道,本将要给他们培训。
感谢书友书友409257244的0000打赏,感谢大佬,感谢x微风的2000打赏,感谢贫穷的微笑的399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212章踏平岘首山,活捉易道三
十月间天气日渐寒冷起来,冷冽的北方呼啸,吹得校场上的旌旗猎猎作响。
高义欢说干就干,决定的事情,部下必须要立刻着手,而且短期内,他就要看到一定的成果。
由于文官方面人才匮乏,今岁在襄阳清丈田亩,分配土地已经来不急,要到明年才能完成。
高义欢只是宣布免除崇祯十六年的赋税和百姓以前欠税,也就是明朝的事情,便自此翻篇了。
襄阳府的田税,则从明年,也就顺永昌二年,崇祯十七年开始征收田赋,并废除三饷。
高义欢只给一部分军属分配军田和种子,剩下绝大多数百姓,则没有进行管理。
由于缺少文臣,加上财政上无法负担,高义欢在民政上,只能进行粗放的管理。
在民政上,他是有心无力,也不能自己拿着尺子去田间丈量土地,而就算他肯去,一天又能丈量出几亩地。
这种事情也不能依靠当地的士绅豪强,他们不阻挠丈量,就已经烧高香,让他们参与丈量,无疑是孙猴子看桃园一样。
眼下,高义欢在襄阳只招募到几个秀才,处理一些基本的政务,他在民政上是有力气没法子使,所以他便将精力都放在军队演练和讲武堂上。
因为高义欢催的紧,所以这两件事,进展都非常的神速。
这也是官本位的特点,上级一句话,下面就算是有天大的困乱,也要克服,也要上,必须要让上面的人满意。
总之上面就是放个屁,那也是喷香地。
这时在襄阳城南,岘首山脚下,被规划出了一大片区域,只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改造,就成为了高部士卒的演练场。
这里有山,有水,有村落,有平地,地形复杂,可以方便各部针对各种地形进行对练。
从各部抽调的精锐,组成的一千士卒,早已在岘山集结。
他们从九月底到十月中旬这段时间内,前前后后已经迎了五波客人,并且无一败绩。
因为连胜五局,高义欢便给他们赐军号磐石,并且评为甲级,而这也是高军中第一部获得甲级。
当初易道三被围在查牙山,整个人差点被轮战逼疯,现在他的人马,由土寇换成了精锐的高军士卒,加上最近都是进行山地对战,他又处于防守一方,优势极大,所以来了个五连庄。
这让他的地位提高了一大截,许多副都尉都来巴结他,希望他能放放水,但是被他断然拒绝。
现在高部将士,最想俘虏的人,不是左良玉,也不是李定国,而是易道三。
此时,高义欢领着一众讲武堂的军官,站在一座山头上,看着下面两只队伍,准备正面厮杀。
这是高义欢的要求,演武场不能总是演练山地作战,也得演练平原上堂堂之阵的对决。
今后等骑兵练得差不多后,还要进行骑对骑,骑对步的对战,而考虑到今后的主要敌人,步军对骑兵的演练,将成为重点中的重点。
这也是高义欢,交代易道三,要提升自己的原因。
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并非不变,如果战绩他差,不能保级,甲种也能一路撸到乙种。
这次演练,你们认为谁能胜出啊?高义欢看着山下平原上,两支人马已经摆好阵势,扭头问身后的学生们。
二十多个军官,对山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说易道三能赢,有说王光泰能赢。
踏平岘首山,活捉易道三!
山上众人正议论着,山下已经快要开打。
脖子上系着红巾的一千多士卒,喊出一句逐渐在高军中流行起来的口号。
几乎每部进入岘首山演练场的将士们,都会大声的呐喊,踏平岘首山,活捉易道三!
山下王光泰的一千人,举着兵器大喊,给自己打气,想要结束易道三的连胜记录。
这时高义欢却没有看山下两支人马的对决,而是转过身来,继续对学生说道:虽说本将希望演武场,尽量贴近实战,但是两者之间,始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你们要切记,不能将演武场上的东西,照搬到战场上去,明白吗?
为了提高军官的水平和数量,高义欢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
他除了要求中下级军官都要培养一个副手,什么时候副手能够合格,接替他的位置,便给他升一级,还让军官轮流进入讲武堂学习,接受他半吊子的指导。
当然,因为时间仓促,再加上条件有限,高义欢的讲武堂,可以说相当的寒掺。
这时讲武堂连个固定的课堂都没,一天到晚都跟着高义欢在外面瞎转悠,而且也没啥固定的教材,这些军官多半不识字,兵书也看不懂,高义欢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学到多少,便只有天知道。
高义欢见他们都纷纷点头,便问道:你们谁说说看,演武场和战场有哪些不同?
军官们相互看了看,一名掌旅先举了下手,高义欢视之,乃是陈留投靠过来的乡党,名叫高祖安,算起来还是高义欢的叔叔辈,不过年龄却只有二十岁,比高义欢还小。
祖安,你说!高义欢伸手示意。
高祖安抱拳行礼道:将军,卑职以为演武场和战场最大的区别,在于战场上血腥,还有四周令人奔溃的惨叫声。在演武场上,士卒们知道是假的,所以即便处于劣势,伤亡惨重,也能够承受,甚至能战到最后一人,也不服输,但在战场上,伤就是真的伤,死就是真的死,可能伤亡不到三成,大军就已经崩溃了。
高义欢点了点头,你的结论是?
高祖安道:卑职的结论是,在战场上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考虑士卒的承受能力。
高义欢扭头对旁边一个书吏道:这条记下来!
一旁的书吏,立刻提笔记录。这些记录,高义欢之后会亲自筛选,然后让人印刷成小册子,到时候要做到哨总以上的军官,每人一本。
这时,高义欢正继续一边观看下面的对练,一边不时说一些感悟,一名骑兵却疾驰到山下,匆匆忙忙的爬上来。
将军,汝宁方面有信送到!士卒来到高义欢的身后,便从身后解下一个竹筒,然后单膝禀报。
第213章刘良佐会见清使
南直隶凤阳府寿县。
随着勤王的兵马,陆续南归,刘良佐也回到了南直,并将驻地设在了寿县,控制南直隶西北的亳州涡阳蒙城颍川霍丘等地,正好与高义欢的地盘相临。
因为亳州之战后,高义欢和刘良佐达成协议,所以双方一年多来,一直都是相安无事。
这时在寿县一座大宅子内,刘良佐舒服的躺在藤椅上,晒着太阳,身边几个女人,正伺候着他吃着刚采摘的水果。
一名文士打扮的人,则站在一旁,向刘良佐禀报,大帅,据卑职探查到的消息,去山东的那伙贼兵,并非只有归德的刘顺,高义欢应该也有参与,而且还是领头之人。
刘良佐从藤椅上坐起,挥手让婢女退到一边,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马匹的数量,刘顺只有两千匹左右,而高义欢的战马,至少有六千匹。文士作揖道:这点从高义欢从我们这里买的豆子等马料,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好你个高义欢!刘良佐听后,立时大怒,果然是他!
本来刘良佐对高义欢比较满意,不过勤王回来之后,刘良佐听到了一些消息,说高义欢就是偷袭清军营寨的那伙贼兵,这便让刘良佐有些愤怒了。
这个白眼狼,居然把人头送给不相干的黄闯子,也不送给老子!刘良佐满脸怨恨,心里感到很受伤害。
这一年多以来,两人一直相安无事,刘良佐对于高义欢的走私贸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两人虽未曾见面,但刘良佐却已经把高义欢当自己人,同他惺惺相惜。
这就像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付出了许多后,忽然发现这个男人接受着她的好,但心里却想着别的女人,背着她和别的女人勾搭,并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了别的女人,那她的心态立时就坏了。
现在刘良佐的心态,就是如此,几乎快要成为一个怨妇。
这次黄闯子靠着获得的人头封了伯爵,而刘良佐却只是得了一点金银方面的嘉奖,让他心中十分的不爽。
此时明朝的爵位还是十分值钱,崇祯皇帝轻易不封爵。
吴三桂在北京失陷前,才得了个平西伯,左良玉也是十七年才混了个伯爵。
高义欢这个贱人,是老子给他的走私贸易行方便,甚至还派兵护送商队,黄闯子给了他啥?他居然倒贴?怎么那么不要脸!刘良佐心里越想气越不顺。
这时左良玉正愤怒之际,一名亲兵忽然疾走过来,在他耳边一阵低语。
刘良佐听完,噌的一下,便从藤椅上站了起来。
他皱着眉头沉思一阵,抬头挥手,让文士和婢女俱都退下,然后一脸严肃的吩咐亲兵道:你把他们带去客堂,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明白吗?
卑职明白!亲兵抱拳行礼,忙又匆匆告退。
刘良佐在院子里来回走了几步,整理了一下衣衫,便也匆匆的往客厅而去。
这时他刚在客厅坐下,不多时,亲卫便领着两人进来。
刘良佐看见来人,不禁一脸严肃,进来的一人,却脸上堆笑,边走边摘了头顶上的帽子,漏出发青的头皮,脑后则是一根老鼠尾巴一样的小辫儿。
哥,别来无恙啊!来人看见刘良佐,两眼被笑脸挤成一条线。
刘良佐看见来人,却沉声道:你怎么回来呢?这有多危险,你不知道吗?
说着话,刘良佐已经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仔细打量着来人,良臣啊!我们兄弟有十多年未见了吧。
刘良臣也打量着刘良佐,笑道:是啊!有十二年未见了。还是关内的水土养人,大哥还是老模样啊!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刘良佐的兄弟刘良臣,他原来是明朝的游击,不过早在1631年就投靠了清军,至今已有十多年了。
刘良臣降清之初,明朝的势利还很强大,刘良佐和刘良臣并不敢有什么联系,害怕被朝廷处罚。
近些年明朝国力衰退,兄弟两人便通过一个山西商人,互相写了一些信件,但是这样的会面,还是头一回。
看着眼前突然冒出来的刘良成,刘良佐心中还是很高兴,但是也有些紧张,刘良臣毕竟已经投清,万一被人发现,那他必然会受到牵连。
当下刘良佐给亲卫使了一个眼色,那亲卫会意,立刻去关上大门,并叫来士卒守在门外。
刘良臣见了不禁笑了声,大哥,整个寿县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还怕有人对我们兄弟不利吗?
刘良佐却摇摇头,还是小心一点好,为兄在寿县,还没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说道这儿,刘良佐看向刘良臣,还有他身后一人,关防森严,你们冒着危险,跑来寿县见我,可是有什么事情?
刘良臣收住脸上的嬉笑,转身介绍道:大哥,这位是山西介休范家的少东家范三拔!
身后的胖子立刻就躬身行礼,见过大帅。
介休范家,刘良佐知道,并且还比较熟悉,他与刘良臣的书信,也是托这个范家的商号去送,他也给过这个范家一些便利。
刘良佐点了点头,看向刘良臣等他继续说。
大哥,我们是兄弟,没什么好隐瞒,我就开门见山了。刘良臣抿嘴道:今岁上半年,贝勒阿巴泰,被大哥你们一路从山东追到黄崖口,在山东缴获的粮食和牲口,几乎全部丢弃。这点大哥是知道的!‘
刘良佐点了点头,已经有点明白了刘良臣的意思,这件事我自然清楚!
刘良臣于是继续说道:关外的天气,大哥你也知道,一冷就什么都不长。大清控制的版图虽大,却不产什么粮食。这次贝勒爷没有带粮食回去,关外这个冬天,便不太好过,所以皇上让我入关,希望能购买一批粮食出关。弟弟思来想去,便只有找哥哥帮忙了!
第214章高二哥被人截胡了
这些年来,受到天气的影响,加上人口的流失,大量百姓被屠戮,关外的粮食产量十分有限,很难养活十余万清军和他们的眷属。
清军在辽东生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从关内掠夺的粮食和牲畜,还有同晋商的走私贸易。
这点清军和李自成的情况差不多,甚至更为严峻。
李自成虽然面临明朝的封锁,但是两方势力犬牙交错,漏洞百出,明朝的封锁很难见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