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御炎
金命元的话也是诸多朝鲜大臣想说的话,他们原本心里没底,担心明军会战败,但是现在既然明军酣畅淋漓的大胜了,为何不一鼓而下击破日寇,早日把日本人驱逐出朝鲜半岛恢复统治呢?这难道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吗?都这个份上了还要休整调运物资,这位提督怎么不按套路出牌?打了胜仗不是应该飞扬跋扈口出狂言吗?
至于明军的后勤和实际情况,他们是不在意的,是真的不在意。
金将军,本督说了,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现如今大军的运输能力最多也就只能保证大军前进到平壤,再往前,运输就会出问题,粮草就会跟不上,士兵饿着肚子如何能与日寇作战呢?
可别忘了日寇就是犯了轻兵冒进拉长运输线,以至于后继乏力的错误,所以才在这几个月里面动弹不得,无力发动再一次的入侵,而我军现在看起来没问题,但是一旦拉长战线,此消彼长,后勤补给方面,我军与倭寇的优劣态势就要转变了。
据情报称,倭寇将主帅总部设在了汉城,也就是说,倭寇的运输能力完全可以将汉城囊括进去,而我军之前两战把他们补给最衰弱的两支兵马给吃掉了,其实也有着给汉城倭寇解决负担的意义在里面,他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一定会收缩兵力到汉城,到时候汉城起码会聚集五六万倭寇,军械完整粮草齐备,以我疲惫之师对敌养精蓄锐之师,结果会如何?
金命元哑口无言。
可是倭寇既然在汉城齐聚大军,那么大军所在必有大量粮草,天兵英勇善战,只需要将汉城倭寇击溃,则粮草问题自然解决,是所谓以战养战也,汉城之敌既溃,则倭寇后方大乱,天兵乘胜追击,必可一鼓而下击溃倭寇,朝鲜得复也,提督何不为也?
李昖重臣尹斗寿出言询问,其实还是一句话,催促明军出兵再战,与他一样想法的部分朝鲜臣子们纷纷点头附和,一时间大有逼迫萧如薰作出表态的架势。
萧如薰就盯着尹斗寿,把尹斗寿盯的有些心里发毛,讪讪的低下了头。
纸上谈兵!本督尚且没有把握一举战败倭寇,你如何敢说?就算本督击溃汉城倭寇大军,倭寇丧心病狂之下一把火焚烧掉所有的粮草,那我大军吃什么,喝什么?你等心里想的是什么,本督清清楚楚,你等要真是想光复国土,就不要总是待在义州,跟着大军一起南下,一起和倭寇对敌,亲眼看看所谓倭寇是否如此的不堪一击!
士卒在疆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以性命换来的胜利,在你等眼中,就是几句话那么轻飘飘吗?大敌当前,敌兵百万压境之时,你等手无缚鸡之力,没人逼你等上前线作战,但是至少也该为国家危亡尽一分力!你等不去力保后勤做力所能及之事以报效王恩,却在这里纸上谈兵极尽挑唆之能!行口上抗倭之举!到底是何居心?!
萧如薰猛然站起身子,把对面的一群党棍给吓个好歹。
与尹斗寿不对付的一群别的党人见此窃笑不已,纷纷盘算着,觉着倒尹的时候已经到了,趁此机会彻底斗倒西人党是指日可待了。
提督息怒,提督息怒!后勤之事我等必会竭尽全力为提督办好!
一旁的柳成龙看了看李昖,见李昖面色发绿,便连忙站出来打圆场,萧如薰也就没有再说些什么,坐回去怒道:你等若能有柳先生一半能干,大军早就打到汉城了!什么事情都不做,却等着坐享其成,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再敢说这些话,就与本督一起南下,亲临一线与倭寇厮杀去!
党棍们给吓得魂不附体,生怕这位大提督真的干出这种事情,那不是找死吗?他们的命可金贵着,不能和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丘八相提并论啊!
柳成龙一愣,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满嘴的苦涩,感受到尹斗寿一帮人的不善眼神,却有苦说不出——我的大提督啊!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唉!
总而言之,朝鲜大臣的催进之举给萧如薰强势否决了,让那些武将们看的很爽。
大明的武人地位很低,最低的时候,二品总兵都要给五六品的小文官磕头,日子过得极为压抑,但是没有战事,国家承平,武人的地位自然低,而且大明的军制十分蛋疼,导致武人始终无法重振声威夺回军权,现在一看萧如薰把这些朝鲜文官训的和孙子一样,纷纷觉得舒畅不已。
哪怕不是在大明国内,但是能这样训一训这群手无缚鸡之力只知道挑唆是非的爱国贼,他们也觉得很满足了,即使他们很清楚回到大明他们会依旧被压制,却也能爽一爽,把这些下笔似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却自命清高的酸儒训一顿,这不知道是多少武官的梦想。
老子们抛头颅洒热血不要命的杀敌,你们在后面看热闹坐享其成却还敢指指点点,偏偏占着道德高峰欺负我们这些没文化的人,实在是气极了。
但是在大明国内,能这样训斥那些文官的武将,大概也只有两百年前打天下的那群前辈了,现在的大家唉
要是真的可以回到过去的那个样子,该多好?
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武将的心里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说老实话,在朝鲜的这段日子里,萧如薰有些时候和柳成龙闲聊,倒也听到了不少他感兴趣的事情。
:喜欢的读者还请投个推荐点个收藏哦~
一百一十 汉城刮起的恐惧旋风(上)
嘉靖三十四年,大明苦于南倭北虏之际,朝鲜也遇到了大麻烦,一支属于汪直麾下倭寇登陆朝鲜,蹂躏朝鲜边防海防,肆虐数月,幸而人数不多,被朝鲜人用计打退,是为乙卯倭变。
朝鲜的地方军制原本采取镇管制,这种制度类似于中国的节度使,把军权下放到地方诸道,归于各巡查使,但自从乙卯倭变之后,李朝政府对道府专权心存忌惮,便把地方军队的指挥权从道府抽离了。
他们另外搞了一条独立系统,兵权被打散,归属于本道兵水使,再往上一级到助防将,再到防御使巡边使都元帅,层层统辖,诸道均不得干涉,也不能指挥。
说白了,其实就是在朝鲜全国范围内,行政和军队分成了两条管理线,彼此平行,谁都不必听谁的,如果有什么敌情,道府可以跟军区司令商量,两个人关系好的话,可以配合行动,但若是军区司令不搭理道府文官,那文官也一点辙都没有。
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相当先进,切实有效,把军权归于朝廷,地方政府文官不得干涉,而军队总帅都元帅是由朝鲜王亲自任命,则军权归于朝鲜王,文臣不得干涉。
因此大战初起之时,李珏朴泓之类的将领所以敢一撤千里,无视宋象贤朴晋等府使的约束,正是因为这种军政互不统属的体现。
萧如薰听柳成龙说起此事,感觉相当有兴趣,再让柳成龙详细说说,柳成龙就苦笑着说,这办法是好,但是一旦遇到这种极其强力的敌人的外侵,弊端就出来了。
地方军政统属不一,有的是武将抵抗文官府使逃了,有的则是文官府使抵抗武将却逃了,双方若不配合,这一府之地就无法集合全力对抗外敌,虽然保证王室权力,可是对于国家而言未免不便。
萧如薰心里就寻思开了,其实最开始,大明朝也是这样做的,卫所制和五军都督府成为一条军事管理线和文官系统互不干涉,但是土木堡之变前后,卫所制衰落,明军武将的素质和士兵的素质大大降低,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国家的需要了。
说白了,还是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人代代保卫国家的制度的根本上的错误,从根源上确定了卫所制的崩溃的必然,武将的衰落必然导致文官的侵权,土木堡之变之后,通过科举选拔而来的文官集团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而武将集团代代传承腐朽不堪,素质不可与文官相提并论,被侵夺军权也就难以避免。
老朱没有远见卓识,使得大明朝就像一根竹子,从种子种下去开始,就注定了定时灭亡的命运,若要改变这一切,就要对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动手,从根本上解决大明武将的衰微,最好建立军校培养武将,让武将重新崛起。
可是那样的话未免动作太大,文官集团不可能放任武将集团做大,即使有皇帝的支持,没个二三十年也难以见效,期间那群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党棍们稍微用点小计谋,一个篡改祖制的大帽子盖下来都可能让努力付诸东流,风险也未免太大了。
利用三大征和明缅战争培养一批强势武将也只能在一时间改善武将的处境,随着和平发展的时期再临,武将的地位依然无法改善,而且再之后,也就是大明朝生死存亡之际了,谁还有功夫搞这些动作?
到底该怎么办呢?
训斥了朝鲜群臣,使之不敢再妄言战事之后,萧如薰便下令大军开拔向平壤集结,堆积在义州和定州安州的物资全部向平壤转运,限时十日内完成而后下令哨骑四出向南探寻倭寇情报,萧如薰进驻平壤总揽全局。
朝鲜方面则由李昖下令,安排大大小小的官员赶赴平安道各地和咸镜道各地,恢复统治和生产,安抚流民,开始治疗被倭寇蹂躏的国土。
他们暂时没有工夫去骚扰明军了,萧如薰也得到了宝贵的一段休整期,让轻伤的士卒接受疗养,尽快归队,把重伤士卒的伤情稳住,留在义州休养,确保明军的战斗力的完整。
萧如薰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四万五千明军在歼灭了日军三万六千人之后,依然保持着四万两千左右的能战兵力,战里基本没有被削弱,而士气更胜,战损比达到惊人的一比二十,不得不说是一场结结实实的大胜。
这场大胜奠定了萧如薰在东征明军之中说一不二的地位,也让这个名字在汉城掀起了一股恐惧旋风,十一月初六,汉城方面军就从侥幸逃脱的凤山军的几人的嘴里听说了明军猛攻平壤的消息,接下来十一月初八,汉城方面的日军统帅部迎来了三个特殊的使者。
三个在平壤围歼战里没有死掉的日军俘虏,他们躲在枯井里,战后才被陈燮给搜了出来,正要斩首,被袁黄阻止,修书一封,再让他们带着那个明军从废墟里清理出来的玄苏和尚口中小西行长的弟弟的头颅和对马岛主的头颅去汉城给日军统帅部报喜。
与这三个人一起回来的还有被大友义统带去的两千援军全军覆没吓了一大跳的黑田长政,他权衡了一下利弊,觉得硬着头皮死守黄海道的下场只会比小西行长还要惨,他的第三军团只有一万多人,战斗至今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于是他直接放弃了黄海道,把剩下的兵拉到了开城和小早川隆景合兵一处,自己往汉城而来。
于是日军统帅部才得知了小西行长所部一万五千人的第一军团全军覆没,基本被斩尽杀绝,只有他们三个被放回来的消息,小西行长还没死,但是被抓住了,准备送到北京献给明皇,其余的将领如松浦镇信有马晴信等人已经全部战死。
比萧如薰还小两岁年仅二十的日军统帅宇喜多秀家感到惊惧莫名,他本来就是丰臣秀吉派来镀金增长见识的,原本也没指望他立下多大的功劳,只要按照丰臣秀吉派给他的长老团的意见做事,稳稳当当的树立威信就好。
他是丰臣秀吉看重的年轻人,打算培养起来作为自己的铁杆亲信增强话语权,以及作为自己万一死后可以托孤的存在,相当重视。
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一直顺风顺水的宇喜多秀家慌了。
他连忙召开了长老会,把这封信和这个消息告诉了长老们,长老们面面相觑,这才有人想起了之前商议平壤战事的时候,黑田如水的逆耳忠言。
黑田如水的名字不常为人所知,大家更熟悉的是黑田官兵卫这个名字和稀世的名军师这样的称号,甚至可以说是丰臣秀吉的郭嘉,而且黑田官兵卫还让丰臣秀吉称霸日本了,尽管不是实际上的,但是从相对的功绩来说,黑田如水此人的确不可小觑。
正是因为他的智计高绝,才会被丰臣秀吉严防,丰臣秀吉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身边的人说过,他死后,如果政权不稳,能取得天下的一定是黑田如水。
:喜欢的读者还请投个推荐点个收藏哦~
一百一十一 汉城刮起的恐惧旋风(下)
关于平壤守城的事情,在日军高层中早就有争议,早在汉城统帅部接到大明可能会出兵的消息时,宇喜多秀家就专门召集了包括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福岛正则毛利吉成等军团长来汉城开会,讨论接下来的用兵方略。
黑田如水之前一直跟随宇喜多秀家当参谋,但他对于侵朝战争丝毫不看好,屡次建议丰臣秀吉不要做出这种事情,丰臣秀吉一怒之下把他赶回国去,现在听说大明要出兵了,丰臣秀吉不得不借重他的智慧,又让他来朝鲜帮忙。
对于接下来的作战计划,黑田如水面对一群小辈丝毫没客气。他的意见是,以汉城作为防守重心,汉城以西沿途大路两侧修建堡垒,节次抵抗,这样可以缩短补给线,从釜山汉城一线及时出兵援救,至于继续进攻,现在时机尚不成熟。
当时小西行长是不干的,平壤是他的地盘,按照八道国割的计划,整个平安道都是他的地盘,让他撤退?你一个被丰臣秀吉嫌弃的死瘸子有什么资格这样说?
黑田如水当时正在被丰臣秀吉冷遇,而小西行长是丰臣秀吉身边的大红人,小西行长当然不甩黑田如水,后来黑田如水给丰臣秀吉写信,说小西行长这样搞事情是要出篓子的,不能这样搞,结果被精神出了问题的丰臣秀吉怀疑心存异志,大怒之下几乎下令黑田如水切腹自尽。
黑田如水侥幸保住了性命,也就离开了朝鲜,回到日本隐居,并且出家,摆出一副不问世事的态度,但是小西行长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直接被明军抓了,生擒!所部一万五千人尽墨,还有大友义统的两千人陪葬,日军一下子损失了一万七千人的有生兵力,还丢了两个大名级的大人物小西行长与宗义智。
汉城的统帅部里,宇喜多秀家看着一脸懵逼的众人,顿时没了主意。
眼下,该怎么办?
宇喜多秀家向增田长盛石田三成长束正家木村常陆介前野长康加藤光泰等六人问计,黑田长政一脸便秘的坐在最末。
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这般情况下,宇喜多秀家想起了当初黑田如水所说的计策,不由得感叹到:如果当时我们听从了黑田桑的建议,也不会有今日了吧?
这些话说了完全没有用,我们眼下有两件事情要做,一件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如何安排守卫,如何跟萧如薰对抗,第二件事,就是该如何向太阁解释这件事情!太阁要是知道小西行长战败,真的有可能亲自率兵来朝鲜啊!东国的十万预备军可是放在那里放着的啊!
石田三成说出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
作为丰臣秀吉的近臣,他是为数不多的看出丰臣秀吉的精神状况有点问题的人。
说老实话,如何与萧如薰对抗这件事情的优先级别还要在和丰臣秀吉解释这件事情的优先级别之下,因为丰臣秀吉自开战以来的种种行为让朝鲜诸将都十分不安,所以他们之前只拿好消息告诉丰臣秀吉,而不把坏消息上报,丰臣秀吉是高兴了,四处写信炫耀自己的武功,要是这个时候给他指导小西行长的战败,无异于一个响亮的巴掌。
事情的结果无外乎两种,第一是有人要掉脑袋,第二是丰臣秀吉一意孤行率军亲征朝鲜。
无论哪一种都是大家无法接受的。
我看,这件事情暂且不要告诉太阁吧!增田长盛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旦被太阁知道此事,怕是整个日本都要为此付出代价,以目前的态势,稳守汉城才是最好的策略,要是太阁一意孤行,我们的后勤是跟不上的,损失说不定还要加大。
石田三成权衡了一下利弊,点了点头:我们对明将萧如薰知道的太少,除了名字其他的全都不熟悉,跟一个不熟悉的对手作战,我觉得是很有问题的,而且明军击败了小西行长之后,肯定会南下,那个时候我们就要正面对上这个萧如薰了,还是要趁这个机会加固防务,千万不能把汉城也给丢了去。
加藤光泰开口道:我赞成石田的意见,还有,咸镜道的加藤清正所部应该正在往南撤,我们完全可以让加藤清正从侧翼威胁一下平安道的明军,是他们不得不分兵防御加藤清正,我们也好多一点布置的时间,至少把江原道的毛利吉成给招来协防,你们说呢?
大家面色沉重的点了点头。
宇喜多秀家自然从善如流,开口道:那么,小西行长战败的事情暂且不要传出去,把江原道的毛利吉成给招来,然后做好防御汉城的准备,后方的城池的修建也要加快速度了,这一次来的明军战斗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和朝鲜人不可同日而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