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余乡甜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色的回忆
其实他也觉得自己能赚钱钞,清娘又是一个能赚钱的,多给老宅一些是应该的,可是这种应该哪里是底限呢?
世家大族里也是一个得道全族跟着享福了,但那些个穷兄弟之间是怎么提携的,刘顺没有一个章程。
张氏跟清娘的聊天他也听过,听清娘说一家人之间救急不救贫。
有了急事伸个手是亲情,一辈子靠别人活着还活得理所应当那是什么人?
刘顺不是那种人。他想过,有一天他和张氏都老了,也要拿出一个章程来让几个子女养着他们,可不能说就刘小虎一个养着他们俩个。
这话好像是清娘说的,姑娘家怎么了,有能耐的照样能养活大人,那些个没儿子的都不活了怎地?
刘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有些失了困。
云娘这些天见家里没么闹了就去了豆腐坊,赵大郎也跟了去。他的腿脚好多了,就跟着云娘去豆腐坊。
新盖的豆腐坊用了高大的门框,支了木制的台面。现在除了卖豆腐还有豆干、豆泡和一干豆制品,不但镇里有酒楼定货,不少人家的小娘子也来买些。
赵大郎来了以后他就在前面卖货,一应出头露脸的事都是他在做。那些个送货、接洽的事也慢慢交到了他手里,现下都是他和郝十一在外面待人接物。
桃镇近北地,民风比较开放,又有货物往来,这家豆腐坊在镇里镇外一下子出了名。
每日里有赵大郎陪云娘回来,郝十一放心许多,不由得提起他们的亲事。反正刘清清在盖这间店的时候把后面要住人的地方建得很好,就是再养两个孩子也不是问题。
这样他们的亲事就提上了日程。
云娘回来后找刘清清小声商量自己的亲事,“我得跟娘子说一声,这事还得娘子做主。但也要先跟你说一说。”
她说的娘子是刘清清的娘,张氏。
“我娘她一定会高兴。你去跟她说吧,我们再商量娶亲的事。”
云娘在张氏门口转了又转没好意思进门,被刘清清看见了很是笑了她一顿。就拉了云娘进了张氏的屋内,刘顺已经睡下,就在里屋,她们几个在厅堂里叽叽咕咕。
“眼见他的腿也好利索了,你们成亲也是时候。等我给你寻个好日子就张罗起来吧。”
云娘有些害羞,可这个时候她自己不上心也没个人给她张罗这些事啊。
没娘的孩子让人心疼。
张氏主动出了嫁妆,云娘拒绝了,理由是:本来不是什么富裕的人家不用丰厚的嫁妆,赵大郎也是知根知底的,所以两个人有地方住、有活干就行了。
这话很朴实,却也实在。
张氏喜欢云娘这种踏实劲,“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不要想多了,只是一些你将来过日子要用的。就当我是你娘,应当给你准备些个。”
这句话让云娘红了眼眶低下了头,或许自小没了亲娘,后娘又待她苛刻,如今张氏这么爱护她让她一时失了语。
分卷阅读132
“哭什么?不是该笑么!心心念念的人就要嫁了,人家也是等着娶你呢。”刘清清前世就是一个爱闹的人,现在也是一个开朗的姑娘,把云娘羞得用手掐她。
“疼死了!你怎么总爱欺负我。全家就数我对你最好了。”刘清清立即叫屈。
本来失了困的刘顺被外边她们的笑闹声弄得更睡着了,可他却不烦。这就是他的儿女,一辈子刀里来剑里云不就是想让她们过上些舒心的日子么,怎么现在会变成这样。
“小声些。”云娘才想起刘顺还在内屋睡觉,“打搅了郎君睡觉就不美了。”
张氏也想让刘顺好好休息,这些日子他的身子一直不太好,主要就是想不开。他一直没明白,作为一个儿子他不可能时时让大人们满意,只要对得起良心就好了。
就说那个马车,其实王婆子根本不需要一辆马车。她上了年纪轻易不去镇上,凡是有个需要的东西都是来张氏这里拿。不论针头线脑还是油盐酱醋没有一样不让她满意的,可她想是见不得她们家里有马,更不想二儿子的儿女都能骑上马。
她知道只要她张了嘴一定能得到马,所以她想都没想就张嘴要了。
张氏目送刘清清和云娘笑闹着出去,她坐在桌旁一动未动。她不想进里屋。她知道刘顺一定没睡。
那个年少时曾经满心喜爱的人这些年来带给她的痛苦并不比爱少多少,她也说了要和离的话,或许刘顺心里也不好受。
刘清清又转回来:“娘,你快进去睡吧。你陪着阿耶,他能睡踏实些。”
“说什么怪话!没有我他还睡不着了。”
“娘,没有谁都不能没有你。阿耶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这个家有你才是家。你才是最重要的人!”
里屋,刘顺长叹一口气。对,秀娘才是最重要的人,在最清苦的日子里陪着自己;在姑娘病重时陪着姑娘;在他外出时陪着这个家。
夏日里的夜变得深邃,那满天的繁星衬得夜色静谧而热烈。阵阵虫鸣随风而来,听得刘清清睡意一阵阵袭来,对面张氏屋里的灯还没熄,晃得刘清清心里有些烦。
为了那一家子奇葩真的值么!病得那么重,只不过是一场风寒。心病只得心药医,没有什么能替代想得开。
山下刘义也躺在床上和陶氏在聊二哥的病。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在娘那里睡了凉炕……”
“这还不是大事?如果让二嫂知道了不得打过去?”陶氏惊得坐起来。“现在才入夏,不能睡凉的地方。就是炕上也应该铺一床棉褥子吧。”后面想说你娘是不是亲娘的话没敢说,怕刘义恼她。
正文 第137章 杂事
或许是想开了,刘顺这几天跟这天气一样越来越好。
云娘的亲事也正式在小院里提到议程上来,赵大郎自动去了豆腐坊住,要结亲的两个人不能住在一个屋檐下。
人家走的时候高高兴兴的,只抱了一床被,要不是张氏给他拿了褥子怕是他都不会想起新房子潮湿这些个事。
张氏依着院门看着赵大郎乘了牛车走远了,才满是羡慕的语气说了一句:“看这两个人才真是少年夫妻。满是欢喜啊。”
回过身却见刘顺站在她身后,“看什么看!咱俩结亲的时候也比他们好不了哪去。”
“你的嫁妆还是满多的。”这么些年来头一次听刘顺说起她的嫁妆,“我本来想多走走把你那副细花的银镯子赚回来,没想到娘都给要走了。”
“不给怎么办?不是今个儿大人有事就是明个儿孩子生病。我这人最怕听别人跟我诉苦。谁叫我心软呢。”张氏自嘲一下往院里走。
被刘顺拉住了手,“明天我们去镇上吧。买你喜欢的镯子。”
“那我还要耳钉、簪子。”
“行!都买。”
“你买得起么?”
“买不起也得给你买。”
这种幼稚的对话只怕是只有他们俩个说得出口,刘清清捂着刘小虎的嘴不让他笑出声。哪想到酒娘在一旁大声说:“不是说他们俩个还要打架么?怎么阿耶给她买首饰了?”
“你跟我进来。”刘清清拎了酒娘进屋睡觉,不让她站在外边乱说话。
这一阵子,也不消什么青菜,河边货栈的买卖很平稳。
船那边一直是自家的五条船混在祁家船队里营运。反正不是什么大船,也没引起祁家那两个儿子的看法。他们也知道这船队原来都是曲氏在管,现在她去了桃镇怕是为了方便也会买些船,所以他们不做过多的猜测。
洁具在中都闯出了名头,淋浴这个好玩的东西在中都的青楼里开了花。
“听说是隔了帘子洗澡的娘子更受恩客爱戴。”这是祁三郎跟刘清清说的。一旁蒋管家听了也是直乐,果然什么东西只要跟女人挂上钩都会好卖一些。
刘清清听了直摇头,这些人啊,真是让她无语了。
或许她应该再卖些女式内衣什么的,青楼里一定更火。可一想是祁三郎在做中都的买卖就想说算了吧。本来就是一个爱管事的,再打听这些个衣服是怎么想出来的,怕是会知道她是一个小娘子的事吧。
远清那里最近和小都陶匠两个人做了不少好玩的东西。在刘清清的授意下他们做了很有艺术感的陶制碗碟,一摆上包房的桌子就有人相上了。
吃了饭还用三千钱买走了这套碗碟。一旁的小二见了直呼要去做陶碗不在这里干了。
掌柜赏了他一巴掌,“当好你的小二吧。好好干什么活计都能赚钱。不用想那些个奇事,做这套碗碟的家伙怕是到死也就做这么一套好东西。你想你老娘跟着你饿死么。”
然后,刘清清就搬来了八套不同色彩的餐具套装在货栈大厅里售卖。
气得掌柜的让她拿到一旁杂货铺去卖。
“那哪行?”白他一眼,“我那里卖得东西都是寻常人用的,只有放在你这里才好卖,卖得好。”
没办法!大家都听她的,也只有她敢给小二红包,为了年末的红包就忍了吧。
因为豆腐坊就在隔壁,给云娘给亲用的餐具拿过去给赵大郎看看,哪想这个看上去精明的男子却是一副憨厚的性子,见了只是说好。
刘清清可不想背着几套餐具上山给云娘挑样子,
分卷阅读133
一拍头想到了前世卖东西的本子。这里没有照像设备,只得用手画,也不错,以后可以给客人挑。
回头找了小都师傅让他画,没想人家一点没觉得困难就画出来了。用硬纸板夹了画页再加上缎带,看上去十分有特色还很上档次。
“娘子总是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远清其实很喜欢刘清清的想法,那些餐具卖得的钱也用来重建这里的窑了。
这些个匠人就是这么奇怪,有人欣赏他的手艺,看重他,哪怕他都卖身为奴了还干得满是激情。
魏晋时的风气是不是就这么随性呢。
刘清清给大家修了宿舍,男生一座院子,女生一座院子,照四合院的样子盖的,私密性很好。正好小都师傅和远清一个人管理一个宿舍。
因为都是小孩子,大家嘻嘻哈哈地搬了家,原来住的地方变成了仓库。
跟远清说云娘要嫁了,近一段时间会没什么功夫到这里来,有活的话会叫跑腿的人来递话,让她和小都多注意些这里的事。
“是你提起的那个云娘么?”远清听说那个苦命的小娘子要嫁人了比什么都高兴。
“是啊。她的那个定了亲的郎君来镇上了。”
“会住下来么?”其实远清也不想云娘远嫁,本来就没了亲娘,再嫁得远,怕是受了气也没有人帮个忙。
“他们在豆腐店时做工。”
“也好。总算有个能养活自己的手段。也会对你忠心些。”
“这些事哪里看去。人的好坏不是这一时半刻能看出来的。我当初帮她一把也是看在大家都是小娘子的份上,见她受苦总是不忍心。”
远清不语,当初她们相遇也是刘清清的不忍心啊。这个小娘子有那么强大的内心,或许她们能在她这里平安一生也未可知。
多愁善感什么的最是浪费钱了。
这话是刘清清说的,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她催着干活。只是大家都笑嘻嘻地忙碌着,一点都不怕刘清清。
中都里这时兴起了洗浴热潮,当然是刘清清的淋浴及洁具带的头。
坐便的热度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蹲便在流行。
祁三郎不得已只得亲自去了一次中都,临行前对桃镇里的客商们说:“实在是不能陪大家过中秋节了,怕是这一去一回就得初冬了。这里还得仰仗大家相帮了。”
那些个平日里就好的,当然是诚心相助,只怕对他的产业已有了想法的会借机找事。
曲氏和祁大郎已经在桃镇落户,只是祁家还有些家底没有分完,等年前祁家郎君还得回去给这几个孩子处理一下后续的事情。
于是曲氏就接管了桃镇的生意。
不接手不知道,嚯,好家伙,自家儿子名下竟有了一大片地和这许多买卖。
正文 第138章 杂音
这座陶窑在张郎中的名下,所以想知道祁三郎的洁具都是从哪里来的有点不好查。只不过总有好奇心重的群众会发现从这里运包了稻草的东西去镇上。
再一打听就知道的差不多了。
陶窑里的孩子今天都有些不太敢说话,因为前些天有人向他们打听这里是做什么的。他们当然是说了实话,因为最近吃得好,又得了工钱所以有些想吹虚他们做了什么。
当那个人听说这里做的是洁具时顿时换了一副表情,还跟旁边的人说:“总算找到他们在哪里做洁具了。”
有胆大心细的孩子蹲在草丛中偷听他们的谈话,只听到那两个人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什么时候下手?”
“等我找好了人再说。”
因为这些孩子以前都是在大街讨生活的,对别人的态度和言语十分敏感,听这两个人的对话怕是存了歹意,急着回来跟小都说了。
不管怎么样,他们现在都是奴籍,如果真有有权势的人欺负他们,怕是刘清清也挡不住。现在得赶紧让她知道这事好早做打算。
孩子们还小,但看那两个人的容貌却是很上心,大致说出了他们的样子,连口音也听得明白,一个是本地人,另一个么像是南边的人。
给官家使用的瓷器都是南边做的,那里制陶却是不太上心的。反倒是这里,近了北地,村人、平民都要用陶制口,所以产陶制的东西却是太多了。
刘清清得了信就找蒋管家商量,现在曲氏和祁家家主都在这里,遇事反倒不怕了。
“我跟娘子说一声,问一下娘子的态度,然后再给你信可好?”蒋管事一向向着刘清清,他一直觉得这个孩子踏实可信,是一个好助力。
曲氏听了这事一笑:“左右不过是商场上的那向种手段。查一查都是些什么人,如果对方明面上要买下这座窑,我们当然是不卖的。如果用手段,也不怕,水来土掩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