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港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绿稚
“金像奖又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名声呢?”
“记者先生。”陈敏娇盯着他,直直地说,“你觉得,我的名气还不够吗?”
记者憋住了,没话说。自从金马奖自己打自己这一事传出来,是个华语圈搞电影的都知道陈敏娇的名字了。她在香港的名气,也是少有人能够与之比肩的。
“金像奖对我来说就是石子。”陈敏娇笑笑,“巨石的那种。”
“这句话怎么说?”
“毫无疑问,整个华语电影的潜力还很大,就像是一片未开发的水域,一直掩藏着。我们谁都不知道下面有什么。金像奖就是这样一个试金石,把它丢进去,炸出来的不仅有水花,还有下面的一切。”
“所以你的意思是,你觉得金像奖会改变华语电影的现状了噢?”
“这话我可没说啊。”陈敏娇眨眼,“是你说的。”
“陈小姐,砸石头的话,又何必搞这么大的阵仗呢?”
“你是指颁奖典礼?”
记者点了点头,“我们都知道,对于这次的颁奖典礼你花费了很多。可是有什么用呢?就算不弄这个颁奖典礼,业内人士也能够被炸出来吧。”
“你也说了,只是业内人士。颁奖典礼当然是给外人看的,是给观众看的。”
“你知道,我的片酬是多少吗?”
记者没想到陈敏娇会突然讲这个,他直觉又是一个爆料。
“不是很清楚。”
“也是。”陈敏娇笑笑,“我刚刚出道的时候,和现在拿了几个影后的片酬,可不能比。”
“你以为中间的差距是买我的演技吗?”陈敏娇伸出摇了摇,“那都是买的奖杯。”
“金马奖这一颗石子砸下去,也能让岸上的人注意到,电影圈已经变天了。现在整个电影行业的‘物价’标准,也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几百块,几万块,那可不行。”
“你是希望提高电影行业的酬薪水平?”
“我只是说,这种效应带来的酬薪的提高某种程度上会逆推电影行业者人才的诞生。”
钱和名,有时候是最具吸引力的东西。
陈敏娇抬手看表,“时间到。”
“我还有一个问题!”
“说吧,就一个。”
“你对未来香港电影或者说华语电影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你对未来香港的发展有什么看法?”陈敏娇反问。
“欸?”
“电影会跟着时代的发展的,这就够了。”
十年不够,那就二十年。华语电影迟早有一天,也会像泱泱大国一样,成为一个电影王国。
-
“小陈啊,你果然没说错。”王伯之手里拿着一叠报纸,“这金像奖都过去十天半个月了,怎么大家都还在讨论。”
“王叔。”陈敏娇转手递给他别的东西,“你看看这个。”
“什么呀?”
王叔接过,翻了几页。
“这第一届才刚刚完,第二届的广告招商计划怎么就递上来呢?”
陈敏娇给了他一个无奈的眼神,“现在懂我的心情了?”
“对了小陈,你得
分卷阅读158
看看这个。”他把手里的纸递过去。
“我们按计划统计了各大报纸和杂志的政治倾向,这是表。”
“怎么是你来?”陈敏娇接过,“幸苦了啊老王。元何青呢?”
“他不是跟着去了内地吗?”
“啊,我忘了。”陈敏娇看了眼手里的杂志,是《电影杂刊》,“他这篇文写得还不错。”
王伯之接过,看了眼。
“《论金像奖及其影响》。”王伯之摇了摇头,“借我看看。”
“嗯,拿去吧。”
“香港电影会因此改朝换代吗?学义的江山眼看已经岌岌可危,天娇影视公司正以势头赶上。但,仔细看来,金像奖演员大奖几乎没有落在香港演员的手中,这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证明,香港的电影行业需要更多的崭新的人才,需要后起之秀呢?香港电影繁荣了几十年,从贺氏打下天下起,香港每年几乎量产几百部电影,但这些电影中又有多少是精品呢?低沉本,快消品,电影行业的从业者的酬薪也偏低,导致明星并不足够出彩。现在已经步入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应该开始思考新的开始了……”
“……金像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内地与台湾的电影人在颁奖时刻进行沟通,甚至出现了自1949以后第一次两岸电影人的言和,还是在直播情况下。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内地和台湾,是否能够借由这种机会,从对抗走向对话?我不认为台湾官方会不知道这一次将出现内地影人,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派出这么多人出访并参加金像奖,是否也代表了一种态度?”
“金像奖是否能够超过电影意义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两岸三地沟通的平台呢?”
王伯之一目十行地看完,“看不出来啊,元何青这小子平常不说话,写东西倒是厉害。”
“他啊,最后一句话倒是说得很准。”
台湾那边一直不和内地对话,就是拉不下面子,现在搞了个金像奖,能缓和一点也没有坏事。毕竟邓公对台湾的态度很是温和了。
“对了,还有些人成天在报纸上接受这个采访那个采访,话中明里暗里都在说应该自己拿奖。”别看王伯之人老,人吐槽起来,嘴皮子照样利索,“这些人,拍电影的时候也拿不出什么实力,现在落空了倒是声音最大。”
为了给王伯之面子,陈敏娇就听着他的话点头。
“也没点竞赛精神,人家搞体育的都知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一个电影节奖项,他们倒是排场很多。”
也是王伯之自己当了个电影主席,他气不过,才说这些话。要是他不是这个电影主席,他哪管这些风言风语呀。
“要是他们都像小陈你一样就好了。”
“别,千万别。”陈敏娇摆摆手,“王叔,你可别拉我下水。这话你自己说说就成。”
王伯之也知道自己讲错话,叹了口气,“哎,难做啊难做。”
“什么难做?”
“这个主席啊!”
“噢,那要不,我去问问别人——?”
王伯之立刻抱着杂志摇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老顽童。
作者有话要说: 我已经放弃自我了。
第81章
八十
一九八二年, 九月。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前往内地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
“阿娇姐。”小李抱着一叠工作簿走过来, “你在看什么?”
陈敏娇站在窗前, 转身摇头:“没什么。今天天气不错。”她又问,“什么事?”
“之前你提到的关于《黑色巨轮》的重映提案已经通过了。”小李抽出一张纸来。
陈敏娇接过。
“阿娇姐,干嘛重映这部电影呀?”
小李不懂就问, 从不装。
陈敏娇拍了拍她的脑袋,“因为时机合适。”
中英会谈带来的后果绝不是一张声明这样简单。再过两年,《中英联合声明》出来后, 香港的归属就会定下。但是现在, 大家好像都因此而人心惶惶, 忧心忡忡,对于未来充满焦虑。
她当时拍《黑色巨轮》这部移民片的时候没想到这么多,但人一到这个历史潮流的节点的时候, 又会忽地灵光一现。
今日不同往时。
观众对于影片的审美需求也在随着时间和事态的变动而变动。
所以她才觉得有必要把《黑色巨轮》开启二次公映。
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
陈敏娇现在已经背负了太多的盛名。她的《信笺》在美国上映,获赞颇高,票房更是一飞冲天。虽然不乏许多人是冲着导演阿诺去看的电影,但她作为剧中的主心骨,也是完全撑起了电影的命脉。她以一个亚洲人的身份出现在荧幕里,让许多人因她落泪或者欢笑,就已经算得上是美国影史上的一种奇迹了。
现在才1982, 不是2002,更不是2012。
或许等下次陈敏娇再去到美国的街头,就会有少年当街喊出她的名字。是她呀,那个女孩。
多少有点“崇洋媚外”的毛病, 眼见她在美国声名鹊起,香港媒体对她更是追捧,说她是香港之星,未来之光,什么好话都往她身上套。可香港媒体又素来是最会过河拆板的,要是陈敏娇重上《黑色巨轮》,指不定会有什么舆论出现。
因而公司就这件事开展了很长时间的讨论,最后还是拍板决定,试映一段时间。
果不其然,《黑色巨轮》重映的公告发出去还没几小时,报纸就开始了冷嘲热讽。往后更是厉害,《黑色巨轮》还没开始重映,他们就已经开了天眼,对着票房指手画脚起来。
“双料影后陈敏娇吃相难看,再炒冷饭。”
“一次失败还不够,《黑色巨轮》或再次于票房上碰壁。”
“贪心不足蛇吞象,美女蛇陈敏娇能靠《黑色巨轮》吃下多少?”
“天才导演疑似才华用尽,穷途末路。”
“阿娇姐,你都不急吗?”小李可担心。
陈敏娇宽慰她,“就当作是免费宣传,到时候去影院买票的又不是他们。”
更何况,这些媒体真当天娇手下的传媒公司都是傻子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这点风波都扛不过去,那么也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
就在无良媒体借着陈敏娇和《黑色巨轮》重映这一消息博取热度不断捞金的时候,《每日港影》和《电影杂刊》则写出了好多篇浅谈或分析《黑色巨轮》的影评。
明里暗里都在和那些媒体互怼,姿态高,手段硬,特刚。
“别着急,等着看吧。”
十月,撒切尔夫人和内地就香港归属问题进行商谈的余韵还没过去,《黑色巨轮》正式重映,于天骄旗下已扩
分卷阅读159
张到二十家的影院同时上映。
首日票房并不高,早早就盯准了陈敏娇一举一动的媒体们立刻发文嘲笑拉踩。
陈敏娇本人对此倒是毫无想法。
她拍了这么多部电影,已经习惯了这种大起大落。
这就是她的人生。
再往后,《黑色巨轮》的票房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它以一种不可能的姿态上涨着,短短三天,上座率已经突破80,票房更是直冲500万。要知道《黑色巨轮》在几年前上映的时候,总票房或许都没有冲破500万。这件事一直被媒体记在心中,尽管《黑色巨轮》后来多次拿奖,但在他们眼底,它的票房纪录一直都是耻辱。
但1982年的今天,好像有什么不一样了。
当初被视为香港影视圈票房笑话的《黑色巨轮》,在今天,一跃成为了香港影视圈的票房神话。
《黑色巨轮》上映一星期,票房直破千万大关。
和别的电影不同的是,它甚至掀起了民众的讨论热度。他们讨论影片中的移民情况,也讨论陈敏娇拿着匕首手刃敌人的情节。
有影片专家分析,陈敏娇这一招实在是打得妙。
谁也不会想到,她的电影竟然会因为一次政治上的热潮而重新绽放于人们的眼前。
这个时期的香港民众像是浮萍无所依,一眼望不到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的未来,他们对于超越法治之外的绿林世界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这也是为什么八十年代后期黑帮片不断涌现的原因。
在黑帮片的世界里,只有义,没有法。
人可以因为各种事而手刃敌人,只有你是有理由的。
《黑色巨轮》某一种意义上算得上是黑色幽默与暴力交杂的现实片。它恰到好处地击中了香港民众此刻的心理状态。他们不再是几年前夜夜笙歌终日嗑着乱七八糟娱乐片的观众了,他们已经改变了。
所以《黑色巨轮》才能够从笑话,成为神话。
对此,许多别的电影人只能唏嘘。
有时候拍电影或者选择上映时期,也是一种敏锐的天份。
陈敏娇的天分,是嫉妒不来的。
只有陈敏娇知道,她哪里是天分,不过是有所预感,开了一点外挂,走了一个后门而已。
索性结果不错。
《黑色巨轮》上映一个月,收割票房过四千万。
尽管1982年还没有结束,已经有人开始预测,《黑色巨轮》将会成为香港本年度的票房冠军。
仔细一想,陈敏娇本人的作品,好像无论如何,在那一年也是香港票房的年度冠军。
真是让人,无法嫉妒啊。已经是嫉妒都得不到,只能心生艳羡。
撒切尔夫人访问内地一事带来的后续效果不仅仅是带动了票房这样简单。港英政府为了交差并且应对代表团来访,居然开始搞起了肃清黑社会的活动,雷声大,雨点小,但总是要揪几个人出来交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