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门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Loeva
冬霜连忙给赵玮盛了一碗汤来,赵玮道谢接过,痛痛快快地喝了一碗下去,张氏才放了心。
祖孙三人用了一顿简单而有营养的晚饭,饭后张氏见赵玮面露困意,便早早打发他回去歇息了,还嘱咐今晚不必再温习功课,明儿起来再看书。
等送走了赵玮,赵琇又陪祖母坐了一会儿,闲谈时无意间提起了今日来的几位女客,其中眉山伯府千金丘媛是她最好奇的对象。
说起眉山伯府,张氏就一脸的不以为然,她与那府的老夫人不太对付,是多年的宿怨了。最开始也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事有了矛盾,只记得后来见面的次数越多,对彼此的印象就越坏。
张氏也不想多说别人的坏话,只道:“丘家教养女儿,不重诗书,只看女红,仿佛针线做得好,就是一等一的贤惠人了。再来就是要会管家,竟不是养千金小姐,而是养管事娘子呢!与小门小户何异?这位媛姐儿能养成这副端庄模样来,已经算是好的了,兴许跟她母亲的见识有关系。丘老夫人的亲生女儿还能识字,两个庶女,竟是连字都不认识,只会打算盘算账,后来嫁进了皇商人家。说出去都是笑话,这还是勋贵府上的姑娘呢,难怪外人看不起勋贵人家的教养!”
她还提到丘媛有一位同胞长姐,比她大三四岁,昔年也是有过贤名的。曹太夫人闲谈时就提过,也是针线能手,绣活做得十分精致,曾经绣过一幅双面观音像,栩栩如生,后来送给了前颖王妃做贺寿礼。当时在场有许多诰命,都交口称赞,说是世上难得之物。可惜这位姑娘后来嫁到了京外,虽然夫婿也是官宦世家子弟,但在京城众官家女眷看来,未免有些不足,不由得为那位丘大姑娘惋惜。
赵琇闻言,挑了挑眉:“丘媛的姐姐曾经送了一幅极好的绣品给颖王妃做寿礼?”
张氏有些漫不经心:“是呀,那时候颖王正当势,先帝又看重他,朝中虽然有人认为他有不臣之心。奈何先帝不信,因此京中许多人家都与颖王府有来往。”她顿了一顿,似乎想到了赵琇这么问的原因,忙笑道:“你不必多心,若丘家也跟颖王府有勾结,当初皇上在江南失踪时,他家就会露出痕迹来了。外人又怎会不得而知?皇上如今挺信任他家的。丘家两子均在御前当差,想来都是忠臣。况且丘家不过是给颖王妃送了一份贺礼罢了,这种礼尚往来的事也证明不了什么。真要说起来。满朝文武里头,从没给颖王府送过礼的,一只巴掌都数得过来。”
赵琇听了就笑说:“我哪有想得这么多?只是觉得,丘家姑娘对自己的针线还真是挺自信的。”
张氏叹了口气:“针线好又有什么用?咱们这样的人家。几时需要家中的女眷亲手做衣裳?闲时做一两件意思意思罢了。我也不是说学针线不好,女儿家自然应该有一手好针线。可丘家只看重女儿的针线工夫和管家的本事。不重诗书道理,哪里是大家子该有的作派?旁人我不知道,若换了是我,断不愿意娶这样的姑娘做媳妇的。媳妇进了门。可不仅仅要会当家,会照顾儿孙的饮食起居,还要教养子女呢。男人不在家的时候。她还要撑起一个家来。见识浅了怎么行?”
张氏对丘家女儿评价不高,但丘家人对自家女儿。却十分有信心。眉山伯夫人带了女儿回到府中,顾不上梳洗换衣裳,就先去向婆母丘老夫人请安。丘老夫人细细问过儿媳,孙女在建南侯府的表现
分卷阅读547
,听完儿媳的详细叙述后十分满意,又问起建南侯府的大姑娘如何。
眉山伯夫人笑着回答:“论模样也颇为清秀,只是年纪还小呢,看不出什么来。今日这场宴席,瞧她也管了不少事去,事事安排得还算周到,建南郡公夫人竟是只用坐着与客人说笑就行了,可见这姑娘年纪轻轻的,倒是出人意料的能干。”
丘老夫人神色淡淡的:“张氏那样的脾性,才干平平,也没什么见识,居然能教养出能干的孙女来?确实出人意料。”
眉山伯夫人一顿,有些拿不准婆母是高兴还是生气,踌躇着不知该如何回应。倒是女儿丘媛,从小在祖母跟前侍奉,更清楚她的想法,便笑着说:“赵姑娘虽然能干,但大概是因为年纪还小,能力有限,因此也出过些不大不小的纰漏,只是侯府的下人精明,替她遮掩过去了。母亲在屋里与众位夫人说笑,并不知道外头的事。若不是孙女警醒,只怕要出乱子呢。”接着就将蒋雯醉倒而李家姑娘想要恶作剧却惹来旁人不满,争吵起来的事说了出来。
丘老夫人微笑着点点头:“那么多宾客上门,想要招待得好,少不得多费心。这赵家丫头终究年纪小,不知道深浅,只顾着自己玩乐去了。可见张氏教养孩子是不成的。她能教出什么好孩子来?只会谈诗论词,一点都不懂得经济之道,如何辅佐夫婿?她不过是走了狗屎运,遇上个好男人,才会一直被护着罢了!”
丘媛与眉山伯夫人对视一眼,都不知该如何回答。
不过丘老夫人并不需要她们回答,她转过头,再次看向孙女,眼中露出了满意的神色:“媛姐儿今日做得好,就该让所有人都瞧瞧,我们丘家的女儿,才是最优秀的!”
丘媛又微红着脸低下了头,嘴角含着一丝腼腆的笑,正是席上受人夸奖时露出过的表情,十分讨喜。这个表情,她已经做得很熟练了。
离开了丘老夫人的院子后,丘媛先随母亲去了正院,向父亲请了安,方才退下。待眉山伯夫人梳洗过,换了家常衣裳出来与丈夫说话时,她摒退左右,有些犹豫地对他说:“伯爷真要照着老夫人的意思行事么?其实……京中还有其他不错的男儿。比如今日我们去的建南侯府,建南侯赵玮就不错,年轻,长得好,文武双全,温和知礼,还得圣上宠信。我瞧他进来给我们请安问好,真是越看越顺眼。他与我们媛儿不是正好匹配么?年纪也相当,一嫁过去,媛儿便是堂堂侯夫人了,富贵体面样样都不缺。”
眉山伯白了妻子一眼:“你敢将这话在母亲面前说出来么?你也不是不知道,她与建南郡公夫人一向不和睦,怎么可能愿意跟人家做亲家?建南侯自然是好的,他来过我们家饮宴,我在朝上也见过好多次了,还能不知道么?可他再好,也跟我们家没有关系!”接着又叹了口气:“其实……若三丫头是嫡出,我也愿意试着劝一劝母亲,可是母亲早已对媛儿有了安排,你就不必再说废话了。”
眉山伯夫人听他提起庶女,心里老大不得劲儿,脸色就难看起来。
眉山伯见状,还以为她是不同意自己的想法呢,便忍不住哂道:“生什么气?建南侯再好,还能好过广平王世子去么?等我们媛儿成了世子妃,岂不是更加富贵体面?”
第三百五十章 地震
暖居酒结束后,建南侯府里的赵家祖孙三人开始了平和而规律的生活。
张氏照旧将注意力放在为亡父与儿子媳妇做的法事上,同时也在亲自筹备亡夫的周年祭祀仪式。赵琇除了恢复每日的书画练习,就是专心管家。最近她还添了个新任务——给自家祖母、哥哥以及自己挑选合适的丫头小厮,还要将建南侯府里一些还未整理好的区域布置完毕。至于赵玮,他的主业仍是读书备考,偶尔才会出个门,跟新认识的一帮文武朋友见面交流。
日子无声无息地过去了。赵琇很快就给自家祖孙三人挑好了侍候人选。
张氏的屋里除去原本的夏露冬霜两名大丫头,又添了两个新的二等丫头,改了名叫春风和秋雨。这是补的春草与秋叶的缺,也以“春”、“秋”二字为名,但选的都是自然现象,与前辈们有所区别。另外还有些做粗活的小丫头与跟出门的婆子,针线浆洗上的媳妇子们,把张氏那三进的院子填得满满当当的。无论张氏想要做什么事,都绝不愁没有人使。
赵玮平时使唤丫头不多,从奉贤老家带来的那两个,年纪渐大,已经到了配人的年纪,差不多该发回自家说亲事了,日后自然不能再进内院服侍。赵琇便给他补了两个二等丫头,一个名唤降真,另一个叫沉速,都是以香料取名。先交给两个大丫头调教着,等她们出去了,降真与沉速就会补上来做大丫头。至于其他粗使的小丫头与婆子,也是照着张氏的例,各减两人,全数补上。
到了赵琇自己,她还是头一回拥有自己的院子,并不觉得需要有那么多人跟在身边,便把人数又往下减了两等。碧莲已经回自己家去了,就住在侯府后街,已经是要说亲的人,等闲不会进府来,因此她的缺就空出来了。另一个大丫头碧菡刚刚升上来没多久,还不能独挡一面呢,在她底下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赵琇便从以前的二、三等丫头里,挑了一个老宅那边的家生子,名唤柳绿,年纪大些,人也老成稳重些,先与碧菡一起做大丫头。其他粗使的小丫头与粗使婆子都不在院里住,所以暂且不变,只从这次暖居酒宴席上表现好的小丫头中,挑了四个伶俐些的,升了三等,填进自己的院子做些杂活,除此之外便不再添人了。
与张氏、赵玮两人相比,赵琇院里的人手要少了很多,不过她自己倒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好歹是她自己的地盘,整天有人在这里晃来晃去的,她还有没有**了?若需要办什么事,她现管着家,也不愁找不到人手。
赵琇的日子过得还算悠闲,眼看着天气越来越热了,她一边吩咐人去多买些冰存放起来,预备盛夏时使用,一边琢磨着是不是弄些消暑的饮品点心来丰富自家厨子的菜单,冷不妨就听到了一个大消息!
山西临汾发生大地震了!
这地震级数一定很高,传闻灾区一带已经死伤了数万人。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惊。皇帝连忙下旨各部各地合力赈灾。昔年太祖皇帝在时,曾经出过救灾的章程指导小册子,朝廷与地方如今就照着这小册子行事,先派了军队与医者前往灾区救人,再命附近的几个大城就近筹集粮食、被褥、药材等物资运往灾区,还要准备安置因受灾而逃离的难民。
同时,宫中也
分卷阅读548
下令宫人换下华服,太后、太妃、皇后都捐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作为示范,倡议宗室皇亲、勋贵高官家的女眷为灾区捐钱捐物。一时间,京中节俭朴素风大为盛行。不管是不是自愿,也不管有没有捐出大笔钱财物资,官家的女眷们出门见人,总要少戴几样首饰,只簪两朵鲜花或是通草花,最好是穿着一身布衣裙,方能表现自己对灾情的关心,与受灾民众的同情。至于她们在家如何穿戴,那就只有她们自家人才知道了。
张氏信佛多年,平日最是怜贫惜老的,听闻如此大灾,自然是打心底里为那些灾民忧心。她不但命人在广化寺加开了一场法事,专门用来祭奠地震中的亡者,还命赵琇清点家中财物,将能拿出来的余钱全都捐出去。
此时才到四月中旬,并不是收账的时候。赵琇盘点了一番,发现账上短时间内只能拿出八千多两银子,不过这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旧粮差不多吃完了,新粮又还未到收获的时候,市面上的粮价就贵些,最普通的米先前八百文钱就能买到一石,如今却要一两银子。这笔钱就能买上八千多石粮食了,送到灾区去,可以救上不少人。
不过赵琇知道,捐钱跟捐粮是不太一样的。只捐银子,一切事务交给官府去办,自然省事,但银子经过层层盘剥,能有多少落到灾民头上就很难说了。但建南侯府出生江南,还有六房这个助力。六房最初做的就是粮行生意,这两年生意越做越大,全国各大城市里都有分号,其中好几处分号是建在粮食的主要产区,想要调粮是再容易不过了。赵琇算过账,若是以成本价从六房的粮行买粮捐出,既减少了几层盘剥,又能借助六房的运输网络,就近从灾区附近的粮行分号调粮过去,省了好多事呢。当然,这需要官方的支持和配合。
赵琇比较担心的是,赈灾这样的大事,皇帝会交给什么人去办呢?这个人一定要足够清廉,又足够能干,才不会误事。
等了一日,皇帝就任命了户部左侍郎与通政司的周昌为正副钦差,前往临汾主持赈灾救济事务。户部左侍郎年富力强,又曾主持过几次救灾事务,经验丰富,业务熟练,事情交给他去办,还是能放心的。至于那位周钦差,许多人就有些讳莫如深了。京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周大人原是广平王在东宫时的慕僚,广平王退位后,就把他推荐给了胞弟,又成了今上的心腹。今上昔日在江南遇险,这位周大人在京中,还曾经受过逆党的迫害。今上登基后,就安排他进了通政司,做的就是皇帝的耳目。这么一个人被派到户部左侍郎身边为副职,摆明了就是要监察正使以及其他官员的言行的。若有人胆敢贪墨赈灾钱粮,脑袋就保不住了!
一时间,京城里的官员但凡是有亲友在山西为官的,都纷纷派出了信使向人报信,警告他们,这一回千万别贪心,捞钱的机会多得是,这一回就算了吧,万一把小命给赔上了,贪了再多的银子,也没命去享不是?
赵琇听说了这项任命,又从高桢处打听得周昌的来历,倒是放心了。她禀明了祖母张氏,又跟赵启轩、赵瑷等人通了气,以成本价从六房购买了五千石粮食,再加上价值三千两的药材,一并捐给了官府,清单直接交到了钦差手里。
皇帝很快就听说了,龙颜大悦,当天就亲笔写了“积善之家”四字,命内务府做成牌匾,赐给建南侯府,并且在接下来的大朝会上,大肆夸奖了赵玮一番。
赵家祖孙三人关心的是自家捐出去的钱粮药材是否能及早送到灾民手中,对与御赐的牌匾,虽然觉得光荣,却并不十分看重。张氏依然每日在自己院子的小佛堂里念经,赵玮则在每日苦读之余,时常打发手下的小厮出去打听灾区的消息,看能有什么事情是他帮得上忙的。
有两位老郡公的旧部在山西驻守,这回他们手下的士兵都在赈灾之列。赵玮打听得他们如今的状况不太妙之后,还拿出私房钱,又求妹妹赵琇,想法子筹了一千两银子,另行置办了粮食布匹药材等物,送到他们的驻地去。那两名旧部都十分感激,先后写了信来道谢。
四月匆匆过去,进入五月后,灾区的情况就稳定下来了。就是天气渐热,灾区开始出现疫情,先前所捐献的药材就派上了用场。太医院又加派了几名太医,带着底下惠民药署的人,以及一帮从民间聚集的大夫,赶往灾区出力。方少卿本是太常寺官员,太医院在太常寺辖下。因为缺少人手,他又被征召回去办事了。没多少人注意到这一点,不过他本人却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前所未有地用心实事,几乎吃住都在衙门里,十天只回过家两次。
赵琇看着灾情渐渐稳定,京中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迹象,不少高门大户似乎又开始了饮宴取乐。她心中不以为然之余,还有一层担心,不敢随便跟人说:皇帝才继位一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以不少古人的迷信心理来看,会不会产生些不该有的念头?比如皇帝得位不正,所以上天震怒啦;又比如皇帝不是真龙天子,xx才是老天爷承认的天子啦,等等。
当日朱丽嫔与颖王先后两次叛乱,余党并未被除尽。那时为了稳定大局,皇帝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手段,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只诛除了首恶,这就造成了大批曾经卷入谋逆案的人只是被革职抄家流放,性命却保住了,他们的亲友族人更是没有受太大的牵连,其中也难保不会有几个不为人知的谋逆之人。这些人会不会又生出什么妄想来呢?皇帝继位固然是名正言顺,但流言猛于虎,但愿别出点什么事才好。
赵琇知道,这种事总会有人想到的,不过她听着外头的动静,好象皇帝和朝廷就是一心在赈灾,还没想到别的事情上,就有些坐不住了。不管别人怎么想,她都要私下提醒高桢一声。
广平王的位置其实一直很危险,他原是名正言顺的皇储,退位不是因为犯了错,也不是自身能力不足,更不是被先帝下旨剥夺储君身份的,而是因为受了伤后,双目失明了,才主动请求退位。他曾受太祖皇帝亲自教养,有传闻说先帝才能平庸,太祖皇帝还是选择了先帝为储,就是因为看好这个皇孙。因此广平王的皇储之位,一直都很稳定。未正式得封太子时,他就已经是朝野所公认的储君人选了,当时其他所有皇子都是没戏的。当他因为目盲而退位后,皇储之争才开始变得激烈起来。
如今登上皇位的虽然是广平王的胞弟,但论嫡,他们兄弟是一样的出身,论长论贤,皇帝从小就是被当成贤王来培养的,才干自然不能与兄长相比。目前因为他们兄弟素来亲厚,广平
分卷阅读549
王又双目失明,宫里还有蒋太后坐镇,所以皇帝从不猜忌广平王什么,反而还时常拿政务去向兄长请教。饶是如此,朝中也依然时不时有人议论几句,说广平王可能会有不臣之心,需要多加防范,云云。广平王除了进宫,几乎不出王府大门,也约束儿子高桢少与外界来往,就是为了避嫌。
试想如果真有人要趁着地震,掀起朝中政治动荡,还有什么办法比造几句谣,说“广平王才是真龙天子,当今皇帝得位不正”更有效?他们也许只是想浑水摸鱼,但对于当事人广平王来说,这种谣言对他的处境可以一点好处都没有。
赵琇犹豫了又犹豫,决定要亲自提醒广平王一声。如果没有人说这种话,那当然最好不过,如果真有人想搞事,那么在灾情平稳过后,就差不多是他们行动的时候了。
赵琇向张氏禀明,祖父祭日将至,想去王府邀请广平王来参加祭祀。张氏一听就答应了,还让她带上了送给广平王的端午节礼,不过没忘把孙子赵玮叫上,来给孙女保驾护航。
赵玮疑惑地看着妹妹:“怎么先前没听妹妹说起?”
赵琇只能干笑:“我也是忽然想到的。再说,端午节也快到了,顺便送节礼去也好呀,这种小事我一个人去就行了……”赵玮听了没说什么,却立刻换了衣服,表示愿与妹妹同往,妹妹完全不必与他客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