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狩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榕

    高继冲与王婉容相视一笑。

    吴夏欠身道:“王爷,其它的事情都好说。渤海是大周的一个郡,而不是一个国。这是渤海的大政方针,我们不能做主。”

    高继冲见辽国一方的将臣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不过他还是看着吴夏和敬梁两个人道:“关于这件事,我想问总理府和军部是什么意见。”

    吴夏道:“王爷虽然与大周的政策有很多相勃,但是也不过是内政之争而已。也仅仅是对佛家和世家的态度上的不同。孰是孰非,




第一百四十六章 傀儡吗?
    高继冲提出了四个条件。

    在大连的渤海郡总理府改为大周北方事务临时总理府,报请朝廷批复。

    仍然要设东丹郡,东丹郡和渤海郡都隶属于北方临时总理府管辖。

    刘为东丹太守,室昉为东丹政务院院长。东丹的衙门原有编制一律取消,政府机关按照北方临时总理府的要求设置,原有东丹国的将领和文臣五十五岁以上的全部退休,由总理府选拔年轻官员顶替。其他官员留任在相应的职位上。

    由于东丹郡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辖区内所有的孩子必须要上完五年蒙学,筹建蒙学以及教师由临时总理府教育司安排。东丹政务院从税收中划拨修建蒙学的资金,不足的部分有总理府和王府补足。

    东单境内,由于主要以牧场为主,仅有少量农耕。所以所有的土地全部收回地契,牧民由临时总理府农业司畜牧局在两个郡规划的牧场内按照季节和规划进行放牧。农业司农垦局在适合耕种的区域内筹建农垦区,收容愿意耕种的农牧民。土地按照人均定额分配。家庭农垦面积根据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有农垦局造册后进行增减。林业司管辖所有的山林,林业司环保局根据需要划定保护区,限制放牧和农垦。内河与湖泊隶属渔业司管辖,面积过小的池塘除外,这一部分归属农业司水产养殖局。近海的水产养殖也归属这个局管辖。

    取消所有的杂税。农田统一以粮食缴纳税收。其它的只有进行交易时收取商业税。其它的税收一律见面。所有的市场以及货物运输,仓储,销售,有商业司管理。商业税有商业司对所有商户交易进行账目清算之后。按照交易金额核定税收,由税务司收缴之后交给总理府,有总理府按照进行分配。各郡的政务院为总理府下设机构。按照总理府各司模式简化后下设职能局,各县设分理处。各乡镇设分理所。官员薪俸由总理府统一核算。

    四个条件分别是机构、教育、产业和税收。

    “这是个条件是由于与以前的衙门迥异,所以要想并入渤海。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总理府和一般衙门不同,更加注重实业。而且我们也不是朝廷,所以没有必要照着三省六部那样去设置。礼仪迎宾祭祀等等都尽量简化。军事部分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的军人考核非常严格,我们也不是那种肆意扩张劫掠的人。我们的军队更加多的是保护老百姓和帮助老百姓做事情,各位也不希望与周边发生大的战争。特别是辽国。所以所有的军队交由军挑选可用之才后,全部解散,充实农林牧渔业的人口。”

    高继冲没有给刘和室昉多少辩驳的机会。

    这让刘等人大吃一惊,因为这些话,不是由吴夏等人说出来的。虽然他们在事先的与谈判中提到了。可是现在这个不到十岁的小娃娃,能够清晰完整地将说来,还非常有条理。即便是后面有人教导,这也非常不容易。

    而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事情,高继冲只是提了这几个条件,剩下的事情,完全交给总理府了。高继冲连大连都没回。

    刘带着一行人被安排进了一个比较安静的小院落。似乎是以前的道士们居住的地方。

    安顿下来后,大家就准备一部分年轻人和刘一起前往大连。剩下的年纪比较大,肯定面临退养的官员就准备回沈州。大家坐在一起沉默不语。因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

    这是一个年轻的偏将在外面巡视之后,回来低声说:“他们真的没有派人来看管我们,也许暗中有,但是明面里没有。”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沧海桑田
    辽河流域被拿下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现在刘胡一根本就不敢出门,钱粮只能靠上京运送,还经常被渤海师劫持。

    辽国皇位更替,正是动荡的时候,不投降,刘胡一还不知道这个新皇把自己这个败军之将怎么办呢。刘胡一早在耶律安端死了之后就在准备后路,那个时候他只知道耶律阮要做的事情虽然对于辽国是长远之计,但是对个人却极端危险,何况还有一个耶律察割

    现在也不过是心想事成而已。不过到了千山县,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矿山之城,高大先进的高炉以及整齐,冒着热气的厂房区虽然只是匆匆而过,还是非常震撼。那些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庞大建筑物以及街道上的高楼,车站等等建筑物对于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些人来说无疑与充满了危险的猛兽。坐上了刚刚开通的从千山到大连的列车。

    十个人中有八个都因为晕车而吐了。

    千山到大连的铁路暂时还是货运铁路的标准,因为要把钢铁运到大连,这条铁路还没有完全修好的情况下就开通了。

    一路上都有参加改造铁路的工人,列车运行速度不过每小时四十公里,比马跑得慢多了。但是马可不能一连几个时辰地跑,而且列车后面还拖着十多个装满物资的车厢。

    跨过河流的桥梁,有的达到了一里路那么长,高继冲曾经说过这只不过是小桥,要是再辽河甚至黄河上修建桥梁,那才是大桥。陈陶他们也还真相信了,因为对于这些堪舆师和设计师来说,只要有技术上的可能,他们就不认为有什么难度。

    可是对于刘胡一和室昉来说却是震撼的,打击颇大,因为这要是再辽国,简直难以想象要花多少钱粮才能办成这件事。也许根本就办不了。苏州,已经完全不是苏州了,来苏县城成了一个全是学校的后花园,真正的城市在来苏县和码头之间。这里的建筑明显增多,到了港口中心区的总理府大楼时,周边,包括总理府都是五层以上的庞大水泥构筑物的建筑群。虽然它们相隔有些远,有些稀疏,但是论气势的宏伟,刘胡一在想恐怕只有大周的京师和大唐古都长安才有这种气魄。唯一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方方正正的城市,而是根据地形而更趋于自然而已。

    其实两年的时间建不成什么东西,高继冲也阻止了吴夏他们大兴土木,但是因为钢材和水泥以及玻璃的运用,必然会带来建筑上的变化。楼可以修得更加大,完全不受木材和石材大小的控制。五层,不算高。就是江陵也有层楼高的城门口和望江楼,但是这里的建筑规模却大太多了。大连与旅顺不同,旅顺是口岸和商贸区,而大连是工业区,这里见建造大型的船舶和大批的武器装备。没有这么大的厂房根本就办不成事。

    总理府大楼也才刚刚投入使用,是一栋六层楼高的建筑。

    其中有一侧是一个能够容纳数千人的会议厅,大会议厅傍边是一个个小会议厅,或者叫做学术厅。因为进出的有非常多的都是学生。谈判就在这样的会议厅里进行,刘胡一见到了总理府另外一个总理,传说中冷血而恐怖的酷吏施睿静其实没有那么恐怖,只是一个略显阴冷的小老头而已。和满桌子只有十岁,最大的不过三十岁,精力旺盛,咄咄逼人的年轻官员来说,年近五十多岁的施睿静有些老了。

    只是这个老头言语刻薄,态度强硬。和吴夏的温和与善于妥协相辅相成,刘胡一与室昉明知道两个人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玩他们,也毫无办法。而中途赶回来的敬梁明目张胆地把刘胡一手下的年轻将领带到军事学院“参观”,结果回来后的这些将领脸色古怪,其中两个年级小的直接跑去报考军事学院,宁可当新兵也不回来了。年级稍微大一些的,因为跟了刘胡一这



第一百四十八章 议联姻
    常年的征战,常年政务缠身,夜以继日,郭威的生活原本就极为简朴,所以身体的底子被掏空了。,以前还只是军务,现在军政都得管,还得平衡各方面的关系,郭威感到了力不从心。

    太平盛世,当皇帝可能会是享受权势,可是现在是乱世,这个皇帝更多的是责任和辛苦。

    六月,郭威让范质和李谷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随后又让范质参知枢密院事。

    辽国,辽世宗死了,他少了一个雄才伟略的大敌。周辽边境安定下来。现在要解决的是河东和徐州的问题。河东与契丹人勾结,已经自立为皇。但是徐州态度暧昧,现在既没有承认郭威这个皇上,但是刘赟也没有说自己就是皇上。同样的慕容彦超也是这样,但是徐州周边的六个州再加上打下来的海州和泗州是不听他这个皇上的号令。

    江南战事平息下来,南楚灭亡,李璟将马氏家族全部迁到金陵,以马希萼为洪州节度使,马希崇为舒州节度使,以边镐为湖南节度使。赵匡胤与边镐手下的大将林仁肇再次交锋,不过这次不是单挑,而是双方领着十多万大军在长沙鏖战。虽然赵匡胤得到了江陵火炮和火铳,可是新武器投入军队,还没有来得及训练就上了战场。很多士兵到了战时扔掉了火铳,重新拿起刀枪和弓箭战斗。

    赵匡胤带过去的都是北方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七月以后,瘟疫横行,而林仁肇带的南方兵屁事没有。虽然赵匡胤尽力了,但是长沙还是丢了。好在由江陵水军扩建的洞庭湖水军挡住了上游下来的那些小船的进攻。赵匡胤还是保住了鄂州到施州江南一带。同事高保勖带着归州兵增援,林仁肇因为时刻要收到水军的骚扰,所以也没敢再往前走。

    郭荣和高保融在庐州也与李弘冀打成了相持。随后南唐派人来议和,郭威也不愿在刚刚即位的时候动刀兵。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

    这场战争,南唐的两员大将表现抢眼,一个是林仁肇。一个就是李弘冀手下的大将柴克宏。应该说柴克宏要更加显眼一点,因为他可没有南唐大军支持,用的是刚刚新征的,还是拿着农具一样拿武器的士兵。不断用奇谋险计,让太过于正的郭荣和高保融没有讨到便宜。当然也与郭荣和高保融要先治理和稳定地方,没有要与李弘冀死战有关。

    国家的安定,不仅是大周需要,刚刚吃下楚国的南唐也需要。郭威倒是没有害怕这一点。因为南唐国力之强盛由来已久,现在却在走向衰落。而大周刚好相反。在天灾、战乱以及辽人的劫掠之下。这里原本凋敝已极。现在总算挡住了辽人,可以修生养息,所以是上升期。时间在大周这一侧。

    没想到同样在这一年吃了一大块富饶之地的渤海王,还明确地坚持承认朝廷。他要真的自立为王,郭威也不会怎么他。因为河东和徐州也也是如此吗?

    说郭威对高继冲一点忌讳的心都没有,郭威自己都不信。

    但是那又怎么样,他太小了。高保融和郭荣现在亲如兄弟,与郭威王峻的情形相似。但是高保融远没有王峻那么有心计。是一个死心眼要为老百姓做事的人,郭荣对他也极为迁就。而郭宗谊年纪虽然大一些。但是与高继冲似乎关系也不错,反正正在学政务的郭宗谊对高继冲赞赏有加。

    所以只要郭荣和郭宗谊不死,高继冲大概也不会真反了。

    郭威能保住郭家三代安全,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再往后,他管不了。也没有办法管。完全要看郭宗谊争不争气,生一个好儿子。

    “太师,要是我给宜哥定一门亲事怎么样”

    &nb



第一百四十九章 虚高的水泥价格
    孙睿永非常奇怪为什么水泥在渤海郡能够迅速得到广泛的运用,可是在大周却推行缓慢,难道水泥还不够先进吗

    如果水泥是在渤海王的主持下,为了修蒙学的黑板而由江陵工匠们发明的,渤海王并没有藏私,而是与改进的纺织机一样,无偿地奉献给了大周。頂點說,..纺织机能够得到快速运用,一方面这种型的机械其实可以简化成半人工的纺织设备,老百姓也能够用得起。棉布比丝绸要便宜,棉花种植老百姓随便找一些坡地开垦就种好了。

    那些世家们现在也都抢着上纺织厂,相应的印染和织绣也在发展。

    这些不用官府衙门去催促,银行在孙睿永的主导下,也只是向一些富户贷款,贷款的额度也不大,因为不管孙睿永再怎么宣传,毕竟朝廷更替太过频繁,人们宁可相信家族,也不相信银行。

    现在银行最大的业务,就是给朝廷贷款开矿和开办冶炼厂和军械厂。

    然后就是修建直道和开办水泥厂。

    所有的业务都是针对朝廷,而不是针对百姓。因为这些股东们认为老百姓没有偿还能力,可是朝廷可以用每年的税收还贷。

    可是由于渤海王的一些意见。户部和工部以及度支部的一些人认为为什么要向银行借款担负利息现在国家人心思定,皇上一心减免税赋以让老百姓修生养息。就是劳役,除了修建直道也在尽量减少。朝廷没有钱,可以慢慢来,不着急。倒是认为贷款的方向在那些老百姓,银行是利民措施,而不是反过来增加老百姓负担。为富商牟利的机构。

    孙睿永就被卡住了。

    水泥的烧制价格非常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那些矿山是属于世家的,但是也属于虞部管辖,也是国家的。开矿国家肯定要课税,理论上所有的矿产都属于皇家所有,还是新皇开恩。把非金属矿交给了老百姓自己开采。其中就包括了石炭和水泥矿。

    国家课税,而世家们烧制水泥主要还是用来国家修建直道,其中加入了暴利。很多官员也都是世家出身,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捏着鼻子认了。

    水泥价格奇高,老百姓自然用不起,而直道修建成本也居高不下。导致很多地方根本就不用水泥,而改用石灰和石膏混合的三合土。如果不是水泥在修建城墙上优越的性能,可能真的会慢慢消失。

    水泥现在成了官府和大世家的专用品。而这根本就不是因为成本。水泥厂的劳工们只是勉强能够养家糊口而已,很多还是在半饥半饱中度日。黑火药的价格非常便宜,掌握了技巧,大多自己炒制。

    成本真的高吗,不高。就算是渤海因为认为的汇率问题,导致渤海币与金银币的价值等同,远超铜币价值。可是算下来,渤海的水泥也不过与大周的水泥相当。甚至还便宜一。渤海进口很多矿石产品,唯独不进口水泥石。渤海推高水泥价格还真不过去。

    渤海推高了陶瓷价格倒是真的。因为按照渤海币的汇率。就算是加上运费,开封一代的陶土和铝土运到渤海,也能够获得烧制陶瓷的利润。所以现在大周的瓷器价格高得离谱。仅仅比玻璃差那么一。都成了奢侈品。

    孙睿永试图改变现状,他原本打算购买矿山,然后开办一个官办的水泥厂,强行把水泥价格降下来。可是谁买矿山都可以。他卖就不行,卖也是天价。孙睿永虽然在江南银行赚了一些银子,可是调入进城后,他一个没有根基的官员想要站稳脚跟,花钱简直如流水。所以他个人没有这个能力。



第一百五十章 步步惊心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孙睿永在开封苦苦挣扎。,这些问题再荆襄也会遇到,但是在荆襄的压力要比在开封小的多。

    孙睿永突然理解了高继冲为什么要跑到辽东,因为辽东一切都是新的,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渤海城里了北方事务临时总理府,很快与东丹的谈判结果也报到了开封。渤海的强势,简直就是完全不平等的条约,可是渤海就能不管不顾地逼着辽国答应了。这件事在开封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历年来对辽国的谈判从来都是相互妥协的结果,很多时候都是中原妥协较多。而且辽国想翻脸就翻脸。

    可是这次的谈判,辽国委曲求全不说,东丹国的国民实际上只是处于二等国民的待遇。

    孙睿永忍不住泼了冷水:“渤海王对待我们也是二等国民待遇。太学生有几个能够考入渤海郡”

    赵延义嘿嘿笑道:“那不一样,王朴和赵挺一大批太学生都在渤海,渤海王要汇百科之学,这是好事。”

    赵延义自然得意,因为侄子赵挺虽说只是一个参谋,但是在渤海王的手下职位可不低。

    王溥笑道:“所说这次渤海自立总理府,不过实际管辖并未突破渤海郡。渤海郡一心治学,也就少了很多心思,皇上也才放心。”

    孙睿永现在对渤海王确实有些看不懂,只是下意思地感觉渤海具有很深的威胁:“科学,可不是什么百科之学,渤海王还是走错了方向,他想调和百科,这怎么可能科学是只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他不是大杂烩,更加不是神仙之学。”
1...8485868788...2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