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巨鳄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塞外流云
略微沉吟,易知足才开口道:坦克的发动机不能依赖汽车厂,必须根据坦克的实际需要研制适合坦克的专用大马力发动机,没有火炮,如何能称为坦克。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种装备重机枪的轻型装甲车也并非是一无可取,配合重炮,在战场上也大有用武之地,不过,这速度太慢,既是轻型装甲车,速度就必须快,至少要达到时速40公里。
尽快研制出适合大中型重型坦克的发动机,装甲厚度也必须加厚,不说防御重炮,至少要能防御中小型步兵炮的炮击,还有,履带以及底部也不能轻忽,必须能防御地雷,一颗地雷就能让坦克失去机动能力,就太不值了!
章有为连连点头,迟疑了下,才试探着道:我们能否从内燃机研究所抽调一些精干技术人员过来?
军工优先是元奇素来的原则,有什么不可以的。易知足说着放缓了语气,随着内燃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完全可以预见,坦克日后必然大放异彩,会成为陆军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重器,发动机履带装甲武器驾驶等各方面都必须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在我看来,坦克也应该分为轻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等,坦克不仅是配合陆军作战,以后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坦克战!最后,再重申一下,必须严格保密。
乘坐小轿车从兵工厂出来,坐在副驾驶位的易正行终究是没忍住,问道:坦克的设想是父亲提出来的?
嗯。易知足轻嗯了一声,来自重骑兵的灵感。
由重骑兵想到坦克,易正行一阵无语,重骑兵他也知道,怎的就联想不来?不容他多想,易知足十分随意的问道:现在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
易正行听的一愣,琢磨了下,他才不确定的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论是古今,都应该是后勤补给最重要罢?
易知足接着问道:后勤补给又是由什么决定?
交通工具还有钱?
对于国家来说就是经济实力。易知足缓声道:历来打仗就是打的钱粮,如今这一点更重要,再有就是工业实力,铁路轮船汽车以及武器弹药,战舰坦克等都跟工业实力息息相关。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战略资源钢铁煤炭石油橡胶棉花等,现在的战争实际上就是资源争夺战。
听的这话,易正行没吭声,他隐隐猜到老头子是在担心波斯湾和南非,确切的说是南非!不过,在他看来是完全是杞人忧天,英吉利在南非新败,而且败的极惨,完全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英吉利没有研制出可以抗衡的鱼雷之前,绝对不敢轻举妄动,至于德意志,虽说德意志陆军在欧洲称雄,但元奇新军也从无一败,在武器方面,德意志陆军也是相差甚远。
回到府邸,易知足才走进长乐书屋的院门,赵烈文李鸿章二人就快步迎了上来,道:大掌柜料事如神。
易知足边走边道:君士坦丁堡有消息了?
君士坦丁堡至巴格达的铁路已经定下来了,由德国人承建。
易知足心里一沉,看来之前的判断果然没错,英国人不惜放弃在奥斯曼的利益以吸引德国人进入奥斯曼,以便共同抵御大清向两河流域扩张,英德联手,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进的房间,易正行径直道:《柏林条约,德意志帮着英吉利强迫俄国吐在奥斯曼的战果,这条铁路,会不会是英吉利投桃报李?
易知足缓声道:问题在于英德联手,德意志新近统一,强势崛起,正野心勃勃的想争夺阳光下的地盘,英吉利则是刻意想遏制我国的发展,以削弱我国实力,若是有意用南非的殖民地进行交换,挑起战争的可能性极大。
易正行道:俾斯麦何等精明,岂会让英吉利当枪使?
有足够的利益,哪怕是明知被人当枪使,也会心甘情愿。赵烈文接着道:目前情况,南非不能乱,不如联合俄国,制造奥斯曼些危机,以免英德打南非的主意。
不可能。易知足否定道:俄国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被逼撤兵,随后又在柏林被逼吐出大部分战果,足以说明俄国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再战,这种情况下,联合俄国,制造奥斯曼危机,只会是让欧洲各强国更为团结。
分化呢?赵烈文道:能不能利用法兰西制造英德两国矛盾,从而达到分化的目的。
易知足点了支烟没吭声,这个想法是不错,但实施难度太大,目前这个情况下,法兰西必然是如履薄冰,不敢节外生枝,况且,大清离欧洲也实在是太远了。
见他不吭声,易正行试探着道:能否大量吸纳德国投资,诸如修建铁路。
这是示弱。易知足沉声道:越是示弱,英吉利越会得寸进尺。
赵烈文眼睛一亮,大掌柜的意思是比狠?
不错!易知足点头道:英吉利敢打南非的主意,咱们就打印度!顿了顿,他接着道:孟加拉这些年也被石达开他们将本地的土著清理的差不多了,是时候直接纳入版图了!
赵烈文接着道:阿富汗呢?是否向喀布尔增兵?
暂时不必要。易知足摆了摆手,增兵孟加拉就足以警告英吉利了!
犹豫了下,一直没吭声的李鸿章才道:从英吉利拱手将巴格达铁路让给德国的情况来看,如果英吉利想打南非,必然是怂恿德国人打头阵,咱们不可能两线作战罢?
听的这话,房间里顿时一静,真要是德国人率先在南非挑起战事,元奇出兵印度还真是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以元奇目前的财力,还真是没能力支撑两线作战。在座几人一时间都觉的有些棘手,英吉利他们可以威胁,德意志还真没有让他们威胁的地方,这几年经济危机,连两国的商贸都已是极度萎缩。
沉默了一阵,易知足很是光棍的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德意志要敢在南非挑衅,开战就是,英吉利不参战,德意志孤掌难鸣,撑了不了多久。
记住手机版网址:
『加入书签,方便』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东方威胁
房间内一片安静,易正行赵烈文李鸿章三人都沉默无语,对于德意志的军事实力,三人都十分清楚,德意志海军可以忽略不计,但陆军实力却是实打实的欧洲第一,真要在南非与德意志对上,必然不会轻松,更为棘手的是,南非现在不能乱!
南非金矿年产量在一百二十吨黄金以上,不仅是大清推行金本位的保障,也是元奇大规模超发纸币的保障,这几年元奇又是推行五年计划,又是大规模赈灾,移民,兴建厂矿,各种大大小小的以工代赈工程更是全面铺开,花钱如流水都不足以形容。
另外,为了推行金本位,元奇还刻意的促使大量白银外流,仅是投资美利坚的白银就高达数亿,还利用世界农业危机,采用白银大规模进口粮食,最近又与奥斯曼进行领土交易,白银似海水一般往外涌。
但凡是稍微有点眼力劲的,都心知肚明,元奇这几年铁定是入不敷出,而且纸钞也必然是超发,只不过有着南非金矿巨大的收入,有着元奇无与伦比的信誉和高超的手段,才一直没爆发危机,一旦南非爆发战争,就有可能成为引燃干柴堆的火星,足以焚毁元奇!
大掌柜——。李鸿章打破沉闷,道:南非金矿是重中之重,不容有丝毫的动荡。
易知足道:问题是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
赵烈文道:德意志敢独自在南非挑衅?
对于德意志的野心,易知足可谓是最清楚不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都是主角,这是一个激进狂热偏执甚至有些极端的民族,略微沉吟,他才缓声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年头黄金是什么?是购买力,是经济复苏的动力,是发展经济的保障。南非金矿的巨大产量,欧洲各强国早已垂涎三尺,只要有机会,各国都会动心!
德意志野心勃勃,妄图称霸欧洲,迫切的需要向海外扩张,争夺海外殖民地,掠夺海外资源,才取得一连串统一战争胜利的德意志,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高度膨胀,应该压根就没将咱们大清帝国放在眼里,如果英吉利在南非大开方便之门,哪怕是火中取栗,德意志也会甘冒奇险。
大掌柜看的透彻。李鸿章闷声道:若非是大掌柜多次提醒不可小觑德意志,我大清又何尝会将德意志放在眼里!
我认为在南非与德意志打上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也不是什么坏事。易知足不紧不慢的道:英吉利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意志向两河流域扩张,挫一挫德意志的锐气,也利于稳定和巩固波斯湾。
孟加拉,天京城。
天京是在原来的达卡城的基础上扩建的,自太平军攻占孟加拉之后,洪秀全就将达卡改名为天京,并大肆进行改建扩建,同时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金碧辉煌的天王宫,诸王也有样学样,大大小小富丽堂皇的王府遍布天京城,将诺大个天京城点缀的分外繁华。
天京城內虽则繁华,但却人口不多,不过三十万之众,城内百姓或蓄长发或剪短发,绝大多数都是着汉装,身着洋装的也不鲜见,几乎看不到当地土著——孟加拉人。
当年攻占达卡城就是一场大屠杀,加之太平军只信仰上帝,只允许拜上帝教的存在,侥幸逃过战祸的当地土著也因为宗教信仰纷纷逃亡,这就导致了天京城内基本都是汉人。
天京城内最大的王府当数是翼王府,原本的翼王府并不显眼,在城中诸王府中可说是最为寒酸的,五年前洪秀全病故,天京城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大的内讧,有元奇在背后支持的翼王轻而易举的掌控了天京,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次第剪除了反对的势力,一举掌控了孟加拉。
为了表明心志,石达开并未改称天王,也不搬入天王宫,依然住在翼王府,也就使得翼王府的规模逐步的扩大,不过相比起规模宏达金碧辉煌的天王宫,即便是扩建后的翼王府也同样显的十分寒酸。
宽大的书房里,四十多岁,肤色有些黝黑的石达开默默的抽着烟,见的冯云山放下手中的电报,他才轻轻的弹了弹烟灰,开口道:无端端的,怎的会突然提出向天京派驻三万大军?
大军进驻天京,无非两个可能。冯云山斟酌着道:要么是威胁印度,要么是准备将孟加拉纳入大清版图。
要孟加拉归附,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即便要驻兵也用不着那么大阵仗。石达开皱着眉头道:可怪的是,大清与英吉利的关系似乎并不紧张。
何必费神。冯云山笑道:去封电报,恳请归附,大掌柜必然不会藏着掖着。
归附是迟早的事,石达开心里明镜似的,对于大清而言,孟加拉的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驱逐太平军入孟加拉时,易知足就应该是打定主意吞并孟加拉,什么允许太平军在孟加拉立国,将孟加拉作为清英两国的战略缓冲地带,都是谎言!
快速拟了份电报,着人去发送之后,石达开反而有种轻松的感觉,自打掌控孟加拉以来,他就觉的难受,遵照易知足的命令,他执政孟加拉期间可谓是天怒人怨,不仅是横征暴敛,而且大兴土木,苛捐杂税多若牛毛不说,徭役之多也是令人发指,加之灾荒频频,以至于国内动荡不堪,大小暴乱此起彼伏,太平军四处忙于镇压,残酷镇压。
对于易知足的心思,他当然清楚,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削减孟加拉的人口,为归附大清奠定基础,是以尽管心里郁闷,他还是坚持实行暴政,恶人总的有人来做不是。
上海的电报回的很快,就八个字——上表请附,收拢兵马。
看过电报,石达开不由的扬了扬眉毛,他很清楚,易知足迟迟不让孟加拉归附,实则就是担心引起英吉利的不满,一旦大清吞并了孟加拉,就会直接威胁到印度的安全,他隐隐有些兴奋的道:看来还还真是要公然与英吉利反目了。
公然反目的可能性不大。冯云山缓声道:虽说南非一战,英吉利海陆皆败,但英吉利的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依然是首屈一指,远胜过大清,以镇南王之睿智,岂会选择这个时候与英吉利公然反目?依本王看,还是旨在威胁。
听的这话,石达开心里暗自失望,他心里一直渴望能与英国人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倒不是为了开疆拓土之功绩,而是纯粹的对战争的渴望,如今大清发动战争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英吉利威斯敏斯特区,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一辆装饰华丽的四轮马车缓缓的驶进铁门,径直在一楼大厅的门口停下,年过七十,精神矍铄的英吉利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缓步英上前几步,车门一开,一个六十出头,蓄着漂亮的八字胡老头子缓步下了马车,迪斯雷利满面笑容的迎上前伸出手道:欢迎俾斯麦总理前来伦敦。
俾斯麦此番前来伦敦是应迪斯雷利邀请,不过不是公开的正式访问,而是秘密前来,在柏林的时候两人就打过交道,而且还联手摆了俄国放一道,也算的是熟人了,寒暄见礼之后,迪斯雷利将其礼让进了富丽堂皇的会客大厅。
落座请茶之后,迪斯雷利直接就将话题引到清国身上,继1873年世界各国相继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之后,我国也在今年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不知道阁下是否留意到,清国发展工业将近四十年,其工业规模已与美利坚不相上下,但却从未爆发经济危机。
对于强势崛起并日渐强大的东方的古老清帝国,俾斯麦同样十分关注,他很清楚这次英吉利有意纵容德意志向两河流域扩张势力,目的就是希望德意志遏制清国得寸进尺继续向两河流域扩张,英国人没安好心,他心知肚明。
但对德意志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东进的机会,站在德意志的立场,他甚至有几分感谢清帝国的强大,若不是清帝国威胁到英吉利的地位,怎会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巴格达铁路让他尝到了甜头,这次他兴冲冲地的应邀而来,就是希望还会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听的对方开口就谈及清国的威胁,他也不附和,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我国自上实际六十年代实行工业革命以来,严重的经济危机就爆发了十多次,欧洲各国发展工业,也同样频频饱受经济危机之害,清国发展工业四十年,却从没爆发经济危机,这对于世界各国,对于欧洲来说,意味着什么?
迪斯雷利说到这里有意的顿了顿,待的翻译之后,他接着道:或许再过二十年,清国的工业实力将会远远超过贵我两国,如今清国在海上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南非,陆上势力扩张到了波斯湾沿岸,如果让清国占据了北非和奥斯曼,会是什么情形?阁下不会忘记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吧?
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第一次被称为‘上帝之鞭’——五世纪中叶,匈奴帝**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还远征至高卢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向西进军。然后调转矛头攻向意大利,并攻陷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第二次是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国向西征伐,东南欧巴尔干半岛都惨遭荼毒,后对东罗马帝国的征伐引发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最终突厥人在灭亡了东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奥斯曼帝国。
第三次是13世纪,蒙古人西征,蒙古人三次西征,第三次由拔都率领的蒙古军分兵三路,北路侵入波兰西路攻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意大利,直指威尼斯。仅仅花费2个月的时间里,12万蒙古军队战胜并消灭了总数达60万的欧洲军队,一直杀到奥地利和匈牙利,血染多瑙河,整个欧洲都陷入恐慌之中。
俾斯麦并不认为现在的清国有能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西征,并对整个欧洲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不过,清国的实力增长太快,扩张速度也太快,对于德意志来说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庞大的东方帝国对所有的欧洲强国来说都不是好事,更何况清国与俄国还是同盟。
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欧洲所有的国家,都不愿意看到来自东方的威胁,德意志也是一样,不过,清国的强势崛起,我们无法阻拦。
若是无法阻拦,也不会特意请阁下前来伦敦了。迪斯雷利缓声道:阁下想必知道,元奇在清国的地位和作用,毫不夸张的说,元奇是清国的脊柱,如果抽调这根脊柱,清国就会轰然倒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