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小娘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莫染流离
大商初定之时,关于为何雨水明明和往年多不了多少远没有老人们见过的大雨季节多,却造成了诺多地方同时大涝的原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当时提出建造南北大运河的渡一大师认为是各地围涂造林,河流减少,雨水一下子不能顺利排入下游,导致淤积成涝。
因着这个原因,随后大商的几任皇帝俱是致力于疏通河道,保持河流畅通直入大海。百姓们亦是不允许把河流改成土地,一应发现,全家流放。
如今近拜见过去,大商已经恢复了百年前河流密布的局面,每年雨季多是能够顺顺利利渡过。
大商地形西高东低,河流注入北海东海和南海。
海河便一一条位于沿海的入海河,不过却是一条让历代皇帝头痛的问题河。
海河位于东临府,横穿东临入海。
海河之所以是问题河,一切源于地形。
东临府大致走向是西高和东高,偏偏中部的地区地势低矮。来自西部的河水进入东临府后便流入当地,造成东临府每到雨季便是一片泽国。
杜家小娘子分节阅读238
一府之地面积太大,加之除了雨季积水东临府是北部地区难得的稻米之乡,产粮大府。这么一块地方大商根本不可能放弃。
面对东临府的积水成涝问题,历代皇帝采取的措施实在太多,除了第三任皇帝孝武帝在位时提出‘开新河,通水道,纵阡陌’,挖出几条直入大海的河流直通大海,同时借道南北相邻的两府,把东临府中的河流用运河连接到其他州府入海的河流,减轻东临府雨季河流的压力,这个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皇帝在位期间在海河一事上俱是没太大建树。
孝武帝的方法极大的改善了东临府雨季涝灾问题,近百年的时间内东临府一直是北部的鱼米之乡。
可惜,事物长法。随着泥沙淤积越来越多,海河的水位越来越高,等到雨季河水也更容易溢出。
东临府西高东高中间低,这就造成了中间部分的地上河。
几十年前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工部官员提出建造几十条高高在上的地上河,一路护送这些河流直接入海。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东临府的官员也是这么做的,可这些地上河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根基不稳,易溃易散。
简而言之就是地上河的堤坝不稳固。
如今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官员只能不停的让人往河边堆积泥沙加固堤坝,同时派出大量的服劳役的人挖沙取沙,想尽办法降低河流水位。
东临府海河的问题是大商几百年的老问题,几十年就要发作一次,突闻海河决堤百姓们没有义愤填膺。只有对大自然,对灾害的无奈,只能祈福经验丰富的东临百姓在大堤破溃之前及时躲避。
京中因为东临府海河决堤一事悲天悯人。
杜小喜亦是从柳垚口中知道了东临府地上河的问题。
说不感慨是没有,杜小喜听到决堤第一个想法就是贪污**,豆腐渣工程,之后便是植被被伐,水土流失。
事实却是大大相反,一切皆是因地形而起。
大商关于河流治理的政令让杜小喜实在难以想象的科学先进可持续。
除了感叹一番,杜小喜也和其他人一样我当地的百姓祈福,其他再多的却却是无能为力。
上辈子杜小喜自小生活在大陕西的山中,杜小喜小时候河都没见过几条,她们那里年年最大的问题就是闹春旱。涝灾这种事情千百辈子就没听说过。
若是说怎么应对春旱的问题杜小喜还能根据小时候的经历现身说法,提点什么建议。可要说道涝灾,杜小喜这么个两辈子的旱鸭子可真是没办法。
地上河啥的,是见都没见过,怎么治?
转眼又几天过去,快到了两个小家伙去书院的日子。杜小喜的心思回到给儿子们准备东西上。
“少夫人,喜乐寺的小师傅来了!”
门房通报一声,很快便有人引着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和尚进来。
杜小喜一看,哟嘿,不认识!
看来是师父新收的徒子徒孙了。
杜小喜已经有两年多没见过师父,上一次见面还是匆匆一别,之后师父又带着一群小和尚满天下云游去了。
杜小喜觉得他师父已经六十岁的人,就因该有点老年人的样子,就不要漫山遍野的乱窜不见人影了。
可惜,师父大了不由徒弟,每次师父总是云游的人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小和尚对着杜小喜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师姑大安,小僧仁德见过师姑。”
杜小喜回以一礼,“劳烦你跑一趟,可是师父师兄有什么事情?”
小和尚点点头,从被雨水溅湿的宽大袖袍中拿出一封信双手奉上,对着杜小喜道:“师祖说请师姐尽力而为。”
杜小喜一脸疑惑的点点头,吩咐茜草道:“带着小师侄去吃些汤茶。”
小和尚赶忙拒绝,“回师姑,师祖还有话要带给主持师伯,仁德告辞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章 水泥
小和尚撑着伞踩着木屐蹬蹬的冒雨离开了。
杜小喜摸着带着潮气的信,心里总有点不好的感觉。
师父是不是又要坑徒弟了?
杜小喜揣着信进了屋子,繁星和小繁荣也左右护卫杜小喜凑在身边。
小繁荣巴巴的看着杜小喜,“娘,师公来信了吗?写的什么啊?有给繁荣带东西吗?”繁星也凑在旁边,见门外没人再进来,娘亲也只是拿了一封信,便知道没有其他的东西,一时间脸上满是失落。
喜乐大师名声极大,繁星和繁荣受到外人的影响,加上小时候杜小喜带着他们去看师公的时候,喜乐大师总是利用读心技能把两个小家伙哄的团团转。俩人打小的印象里喜乐大师就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高僧,和别人口中夸赞的高僧一样法力无边。
喜乐大师游走各地经常会给杜小喜寄些小东西回来,多数情况下也有他们的份儿。异地远方寄来的小玩意儿两人很是欢喜,对师公也是满含期待。
杜小喜摸摸两人的脑门柔声道:“这信是师公寄给娘的,你们不能看哦!快去看看你们大字写完了吗?小心等下你们爹回来要检查。”
繁星心里的小人撇撇嘴,不就是不想让我们看吗?小繁荣则是啊的惊叫一声不用杜小喜催促直直的跑去了书房。
见着两人一前一后的离开,杜小喜拿起信看了起来。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章,重点只有两个字‘水泥’!
喜乐大师曰:造福社会,人人有责!徒儿作为善良勇敢有爱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定然要用先进先进科学文化知识造福社会。
如今海河决堤,百姓飘零无依,是最好的时机。
所以徒弟把水泥造出来吧!
杜小喜看着‘水泥’两个字直接呵呵了。
水泥!水泥!我还钢筋呢!
吐槽完默默的想着水泥怎么做。
这些年师父也陆陆续续的给说过很多事情,关于师父自己,关于师兄商庆,关于杜小喜自己。
师父曾经说他之所以来到大商这些佛国,并不是这片佛国是他心之所向之声音圣地。而是这里太不合理,佛祖的善念中参杂着太多私欲。喜乐大师来此就是拨乱反正,还这个世界一片自由,而不是百姓们被一种信仰支配着没有思考的意识。
商庆之所以重生,前世商皇朝最后的气运加身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他前世凭着铁血战功救了太多人。
杜小喜纯属是没喝孟婆汤带着上一世的记忆,至于为什么没喝孟婆汤,大师表示他老人家也不明白。
不过多做善事总是好的。
师父说一个人的命运和功德相关。功德高的人一生顺遂,平安健康度过一生,功德少的人可能直接投成了只凭本能生存的畜生。
杜小喜觉得吧这些都是师父故意忽悠她的话,毕竟在大商这种佛国,做好事不杀生不吃肉的信徒多了去了,真要像师父说的那样世界还不乱了套。
水泥什么的,杜小喜还真知道怎么做。
杜小喜前世小叔就是个靠盖房子发家的包工头。
杜小喜小时候的时候县城的房地产业还没兴起,小叔一直是十里八村给人盖房子。杜小喜见的多了,大致流程还是知道。
不过,不过,前提是有现成的原料啊!
这大古代的沙子石子好找,可这生石灰去哪里找啊!
柳垚回来的时候便见杜小喜正苦着脸在屋中打圈圈。
“这是怎么了?繁星他们呢?”
“哦,在书房里。”杜小喜漫不经心的回道。扫了眼柳垚突然想到些什么马上扑过去,“小土哥,你见过一种加水就发热的石头吗?今天师父来信说这种东西可以制成一种非常坚固的叫水泥的东西,正好可以做堤坝。若是有了水泥,堤坝就不会轻易被冲破。以后决堤的事情也会少了!”
柳垚见杜小喜说起水泥来眼睛放光,很是高兴的道:“那真是太好不过了,至于你要找的会发热的石头,总感觉在哪里听过。”柳垚揉揉脑袋认真回忆。
“真的见过吗?在哪里?你好好想想!”
柳垚揉了揉额角总觉得在哪里见到过,杜小喜颠颠的站在旁边满含期待的看着。
“想起来了!好像在一本杂记中看过,走,去书房。”说着柳垚拉起杜小喜直奔书房。
两人到书房便见小繁荣脸上染了不少墨汁这正奋笔疾书的写大字,看到柳垚来了小家伙赶忙把写好的大字收拢在一起,在下面垫了不少写错的大字。厚厚的一沓看起来很多。一看就是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
柳垚扫了眼桌上写好的大字,见厚厚的一沓便下意识的觉得小繁荣肯定在家努力练字。对着小繁荣攒了一声“不错,繁荣真听话。”接着对坐在旁边的繁星道:“繁星带着弟弟出去玩,爹和娘要找些东西。”
繁星乖乖应了一声,拉着满脸好奇的小郭繁荣变出了屋子。
柳垚看向书架上快要溢满的书,无奈的道:“你在这里坐着等下,我去找找看。若是没记错的话好像在一本游记里面。”说哇柳垚放开杜小喜,站在书架前开始选出游记的书放到一边。杜小喜走上前接过书放到桌子上。
大概拿了几十本,柳垚便对杜小喜道:“我先把这些翻一遍再说,若是没有的话再找其他的。”
两人一页一页的翻看着,杜小喜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便道:“我们先去吃饭,那个石灰一点也不急,等以后了慢慢找就行。”
杜家小娘子分节阅读239
用过饭,午休后柳垚回了翰林院,杜小喜便一个人对着一书架子书奋斗起来。繁星和小繁荣坐在旁边手忙脚乱的给杜小喜帮倒忙。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八章 古代版暖宝宝
如此翻了几天书杜小喜忍不住暴躁的尥蹶子不干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好消息。
柳垚这日从翰林院回来的时候笑容满面。
“喜儿,看看这是什么?”柳垚献宝的掏出一本书来在杜小喜跟前晃了晃。
杜小喜眼睛一亮,“找到了?”
“恩,在这里。”柳垚接受着媳妇儿崇拜的小眼神儿,翻开一页指给杜小喜看。
只见上面写道:
点痣老者笑道:“客官放心,这是老朽家中代代相传的手艺,肯定是药到痣除,保证去掉您一辈子的包袱,再也不生长了!”
李大郎见前一个人嘴角的大痣果然没了,虽然恐会留疤可他一个大男人在乎什么,便对着点痣的老者拜了拜道:“麻烦老人家了!”
见又一笔生意做成,点痣老者脸上也带了笑。
点痣老者领着李大郎进了身后的帐子,指着地面铺在厚厚干草上的皮褥子道:“实在简陋,请客官莫嫌弃。请客官脱了衣裳露出要点的痣。”
李大郎笑着道了声不碍事便依言脱了袄子里衬趴在皮褥子上。
点痣老者准备好东西靠近,扫了眼李大郎背后的大痣惊呼一声:“这可不行,你这大痣太大了,用的药比别人多,肯定要加钱!”
李大郎也听自家老娘提到过自己背后的猴子山,想着前一个人嘴角的痣不过绿豆大,自己背后的有黄豆大,确实是要多用许多药,咬咬牙道:“好!不过老人家也知道小子实在没银子,您给少加些。”
点痣老者为难的看了李大郎一眼,许久才晦气的道:“算了!算了!就再加两钱银子吧!”
李大郎赶忙道谢:“多谢老人家了!”
…………
李大郎只感觉背上一阵清凉,接着就是油煎火炸的痛,不待他惊呼呼声后背的烧灼感便没了。点痣老人不紧不慢的道:“好了,痣没了,这几天背上别沾水,过不了多久你就转运了!”
李大郎听了只觉得长久压在身上的大山一下子没了,整个人都松快了许多。
连连道谢后,李大郎眉开眼笑的回家去了。
果然,李大郎很快转了运,没几天李大郎去县城的路上救了落水的大财主家的儿子,大财主给了不少银子还把李大郎家的租子免了。一个月后家里的婆娘怀了孩子,来年生了个大胖小子。之后十几年李大郎一帆风顺,家中还有几亩买来的良田。
柳垚点点最后一句:后自在先生遇到一点痣老人,两人相谈甚欢,点痣老人告诉自在先生,其点痣之人俱是用一种遇水则热的火石加上少许药材制成秘药……
杜小喜隔着蹦着跳读一遍,总的来说是个走街串巷的给人家去痣改运的故事。这个点痣老人用的遇水则热的火石很可能就是杜小喜要找的石灰。
“我们只要找个点痣的人来问问说不定就能找到人了!”柳垚颇为高兴的道。
能不高兴吗,媳妇儿好不容易让他帮帮忙,是男人说什么也不能说不行。这几日在翰林院逮着人就问见过这种石头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一个爱看杂谈的同僚哪里翻出了这本《江湖自在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