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尽管判明日军肯定在雷区里面有通道,但已经沒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寻找,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雷区里面依靠自己战士日常的排雷训练,摸出一条通道來,侦察兵吗,排雷是必修的科目。
犹豫了一下,这位连长还是给自己的三个部下下令先排雷,至少要从山脚之下打开一条通道到能够进去人的掩体之内,沒办法,山脚下的机枪火力点,射击方向一看就都是经过缜密计算,只固定向一个方向射击,射击口预留的相当狭小,人根本就钻不进去。
就是想利用日军火力点,渗透进山体内部,总得找一个能够钻进去的地方,山脚下的那几个火力点,还有沒有其他的通道不知道,但是射击口的大小,却只能让一个人最多将不带钢盔的脑袋塞进去,带了钢盔,这脑袋就伸不进去了。
因为苏英奇尽可能不惊动日军的要求,部队无法使用爆破器材排雷,只能靠人一点点从山脚之下,一点点的往上排雷,这速度自然是快不了,尽管侦察连为了加快进度,在每一个方向都派出了三个人齐头并进同时排雷。
而且日军的雷区的地雷埋设也不是很复杂,只是普通的埋设方法,远沒有抗联布雷时候的那些花样,使用的地雷种类也很单一,都是普通的压发地雷,连绊发雷都沒有,但是却因为雷区的面积过大,地雷的密度也相当的高。
仅仅两三平方米的地方,便排除了五六颗反步兵地雷,这么高的布雷密度,排雷的战士稍微往前一探身,就几乎沒有可下脚的地方,只能从雷场的边缘,一点点的往里面排查,一个一个的排除,几乎不敢稍越雷池半步。
更为严重的是,整个山体上被日军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丢下了为数不少的空铁皮罐头盒子,排雷的战士,一边排雷还要小心的应付这些变相起到报警器的东西,一不小心碰到,就会弄出响动來。
最关键的是,整个山体的外围,日军所有火力点的周边,也都布满了地雷,想要摸掉一个火力点,不先排除雷区,你连火力点外围都靠不近,而排雷的时候,动静稍微大一些,紧邻的火力点内日军又不是死人,不可能不被惊动,这些问題,都造成了排雷的进度相当缓慢。
参战的这个侦察连,为了打开通道,几乎是蹭着往上一点一点的排雷,排除的地雷,也不敢引爆,只能在夜色之下,一点点的摸索着拆除下起爆器和雷管,半个小时过去了,只前进了五十余米,仅仅正中位置上打开的三条通道,就排除了上百枚地雷。
前边的部队在一点点的啃,让后面的连长相当的着急,在这么耽搁下去,就算日军沒有发现,可等到天亮也打不开一条通道,但丘陵上到处丢的,当做报警器使用的铁皮罐头盒子,又让他不敢增加太多的人手同时排雷。
人多了,在雷区沒有打通之前,仅仅从表面上日军火力点的分布來看,上去了就是给人家当活靶子,那些交叉射击的机枪,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投入进攻的部队,前后夹击打成蜂窝煤。
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一分一分的走过,距离总攻击发起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分钟,在这里已经隐约的可以听见南线佯攻的炮声,山下的苏英奇到是很能沉得住气,但山上的侦察连长看着山上还在向上一点点摸的战士,却是再也沉不住气了。
就在他刚要下令准备使用在山脚下临时制作的爆破器材的时候,原來一直平静的山上却突然出现了变化,排雷的战士中进度最快的一个战士,却是与一个突然出现的嘴上叼着烟的日军遭遇。
还好这个战士是老兵出身,反应异常迅速,沒有等这个被眼前突然出现的敌人,搞的目瞪口呆日军喊叫出声來,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來,利用身高的优势一手迅速的捂住那个家伙的嘴,手中排雷用的签子顺势扎穿了他的脖子,在这个家伙还沒有來得及发出警告之前,便干净利落的解决掉了他。
连长在山下看到这一幕,马上便明白那里是日军一个秘密的进出口,否则在这遍布地雷的山上,一个日军不会冒冒失失的从哪里冒出來,想到这里,连长顺着已经打开的道路快速的匍匐到发生意外的地方。
那个解决了靠着手疾眼快解决突发事件的老兵,见到自己连长上來,立即即向右侧已经排除地雷的方向让出了一个位置,手向着右前方透出一丝光亮的山体指了指,又递给他刚从这里排除的一颗地雷。
顺着这个老兵指的方向,以及看了看手上根本就沒有安装压发器的地雷,这个连长已经全部明白了,事情正向他判断的那样,这三座相互连接的丘陵,已经全部被打通了,这里是日军一个进出山体的一个秘密通道。
但进出口在修建工事的时候,便经过精心的伪装,可以说如果沒有这个日军少尉的突然出现,即便是走到面前,恐怕也很难发现,考虑到与整体战场的环境配合,这个隐蔽口的土层上面还挂着两颗沒有安放压发器的地雷作为伪装。
这里有雷区不假,但是这里的雷区里面肯定有供日军出入的通道,不过这个通道,肯定都经过了精心的伪装,现在自己一直沒有找到而,如果从这里的日军的布置來看,找到这个通过雷区的通道,也并不是很困难,只要排查一下,那里的雷区是假的就可以了。
这里的工事群,日军看起來很是动了一番心思,甚至为了不暴露目标,进出口上还埋设了两枚的沒有安装压发器的地雷,以迷惑可能出现在自己方向的敌军,拖延对方发起攻击的时间,因为在战时排雷,沒有人会有那个时间,抽出太多的时间辨别真假地雷。
如果秘密渗透,更沒有时间去辨别地雷的真假,白天是沒有人秘密渗透的,而在夜间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分别这些地雷的真假,这些真假雷区,可以拖延敌军渗透的时间和效率,给部队争取到相当的反应时间。
即便偷袭的对手寻找到警戒空隙,真的摸了上來,因为这两枚假地雷,也不会有什么察觉,至少可以保证秘密火力点,以及预留的反击通道不被对手发现,这个雷场的布置,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而且他判断不仅这个进出口,恐怕所有山体表面的火力点,周边的那些雷区恐怕都是假的,都是沒有安装压发器的地雷,当然在正面的方向,还是会有一定真雷的,但是绝对不会靠近射击孔那么的近。
不能不说日军的这个办法,虽说并不复杂,设想的也很简单,但是却不能不说日军的这个办法很聪明,利用真真假假的雷区,成功的骗过了自己这个老侦察兵的眼睛,不仅成功隐蔽了进出通道,而且还拖延了自己的时间。
被老兵干掉的这个鬼子,是准备出來吸烟却不幸的与自己的排头兵撞了一个正着,结果一个有心,一个无意,不仅自己送了命,还向爬上山來的抗联侦察兵,直接暴露了坑道进出口的所在位置。
看着暴露在眼前的日军山体工事的进出口,又看了一下时间,这个连长咬了咬牙,利用日军尚未发现通道口已经暴露,火速将山下自己直接指挥的这个排全部调了上來,顺着通道口,快速的渗透了下去。
也许此刻这边日军的注意力,都被东南方向战斗给吸引了过去,这边的警戒,明显不如那边佯攻发起之间严密,否则这个日军少尉,也不会胆大包天的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想着出來吸烟以及透透气,外面的空气,肯定要比里面浑浊的空气清新的多了。
不过想想这个独立混成第九旅团,虽说经常被日军拉出去打野战,但是毕竟是自组建以來,就在华北地区作战,在调防天津大沽口之前,曾经长时间驻守在山西,在那里被十八集团军部队,恐怕折腾的不轻。
否则也不会在修建工事的时候,挖空心思想出这么多的办法來,这里的雷场,与其说是防护对手强攻,更多的还不如说是防止敌军摸自己的夜螺丝,面对大部队的强攻,这些雷场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一顿炮火下去,雷场能起到的作用也就寥寥无几了,但是在面对对手夜间偷袭的时候,却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了这道雷区,敌军要么将偷袭变成强攻,要么只能一点点的排除,这又给自己发现敌军的行动,创造了很大的机会,至少也争取到一定的反应时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变计划
既然寻找到了突破口,这个连长也沒有犹豫,立即带着的一个排以班为梯队,顺着通道口小心翼翼的下到山体内部,当干掉下面守在通道口,却在背对着出**谈的卫兵之后,立即以作战小组为建制散开逐步清剿,重点是通向两翼丘陵的方向。
至于正面的通道,则尽可能的向前拓展,同时以火力控制,自己兵力不足,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在全面抢占这座工事群,又要向纵深快速发展,并沒有那个实力,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给后续部队,打开一条向纵深发展的通道,并除掉这个日军工事群。
直到进入山体内部,他才发现山体内部的工事,其实比自己想象和判断的要简单的多,并不是很复杂,也许是建设的很仓促,虽说整个山体全部打通,但是内部的整体结构只有上下两层,三条通道。
所有的对外火力点,都夹杂在通道之中,一进入山体内部,甚至几乎都不用刻意的观察,这些高低不同的火力点,就可以一目了然,当然按照日军修建工事的一贯特点,即便当初修建的再匆忙,里面的结构都经过了钢筋混凝土的加固。
不过因为施工匆忙,这里的防炮等级却是并不高,很多的地方,工程的质量一看就很粗糙,明显有赶工的痕迹,几个方向通道的距离也并不是很宽,只能容纳两个人快速的通过,在多一个人就显得很拥挤。
而且通道里面也不是笔直的一条道,而是利用山体内部自身结构打通出來的,曲曲弯弯的,给渗透进來的部队,留下了不少的可以利用的隐蔽处,当然这些同样可以作为日军隐蔽的地方,也会给攻击的部队带來一定的麻烦。
至于那些火力点,射界是经过苦心射击和计算的,但除了六挺重机枪的火力点之外,轻机枪的火力点,大部分只是用汽油桶打通,相互进行连接的,而通道前的火力点,也只是两个汽油桶的面积,显得相当的狭窄。
放下正副机枪手之后,很难在进去第三个人,如果被直瞄火炮命中,也就意味着这个火力点便再无启用的机会,可以说日军的这个工事群,规模不算小,火力布置也经过了缜密的计算,但到处都可以看到仓促施工的痕迹。
既然已经摸清楚了情况,那还等什么,他的部队每人一支自动步枪、一支手枪、一把三棱刺刀,一个班两支冲锋枪,连里面还有三支微声冲锋枪和三支微声手枪,装备和训练,虽说比不上军区直属侦察旅那么精锐,但是也是受过严格的侦察专业训练。
但这个连长也沒有莽撞,表现的相当稳重,宁可慢一些,也尽可能的避免开枪射击,采取了逐步渗透,逐次清除,必要的时候以微声冲锋枪和微声手枪作为掩护,以抗联侦察兵专用短三棱刺刀徒手解决的战术。
再加上坑道式的结构,以及每隔五十米就有一盏虽说光线并不明亮,甚至有些昏暗,,但基本上能够勉强满足需要的灯,将整个日军这个庞大工事的内部照的勉强还算清晰,寻找到日军并不困难。
而在侦察连向日军工事内部发起攻击的时候,里面的日军明显并未进入紧张的状况,除了几个值班火力点之外,里面的日军三三两两不是正在一起闲谈,就是在盖着毯子呼呼大睡,并沒有注意到外边有什么寻常的动向,更沒有人注意到那个进出通道已经被人打开,敌人已经渗透到了自己的内部。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这位老兄也自然不客气,指挥他的部队,虽说进度并不快,但也平稳的在清除山体的日军,只是好运总归还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罩着他们,在清除正面山顶的两个机枪掩体的时候,一声枪声将整个工事群内的日军彻底的惊动。
随即整个工事之内,从之前的一面倒的态势,直接转变为一场混战,尚未被解决的日军,在反应过來之后,极力想要将工事内的敌军清除出去,而渗透到山体内部的抗联侦察兵,也想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撤离的攻占这个遏制整个康保日军筑垒地域东北方面的工事群。
日军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但工事内的狭窄地形,却限制了日军一次性投入兵力的数量,而带队的抗联侦察连长,直接将两挺日军工事内的维克斯机枪,架设到面对工事与日军二道防线相连接的正面通道之内。
以密集的火力,直接封锁住这条龙并不宽阔的通道,阻止了日军从正面投入的兵力数量,而在工事内部,日军即无法使用掷弹筒,也无法拉开散兵线,整个通道被两挺维克斯机枪,封锁死死的。
同时打破不许开枪的禁令,命令已经接近两翼山头的部队,以火力开道向两翼快速的推进,在最短的时间攻占侧翼这两个山头,掩护大部队上山,而在战斗之中,他的部下严格的训练,以及手中的速射武器占了大便宜。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在这种狭窄的空间之内,转个身子都费劲,打一枪需要拉一下枪栓的射速,也限制了火力的发挥,而对于抗联手中的冲锋枪和短小的多的自动步枪來说,这种情况却是正可以发挥他们的最大火力优势。
利用通道内弯弯曲曲的地形,手榴弹加上自动火力开路,基本上遭遇不到什么太大的阻力,即便遇到敌军架设机枪抵抗,基本上距离都不算远,一颗致命菠萝,就完全可以解决日军的一个机枪阵地。
好像从來沒有想象过敌军会打到工事内部的日军,整个工事之中只有正面有通向纵深的通道,在中路被夺取之后,两翼工事内的日军,几乎相当于成了瓮中之鳖,外面的援军进不來,里面的人冲不出去。
尽管两翼的日军倾尽全力,也根本就挡不住抗联的这种以三人作战小组,交替掩护的同时,以手中速射武器掩护全力开路的战术,尽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在可以开枪之后,向两翼推进的速度远比原來要快的多。
在与正面利用接到通报的部队,寻找到缺口突进來采取前后夹击的打击之下,在枪响不到十分钟,两翼山头便被干净利索的拿下,虽然还有残敌利用角落或是地形在负隅顽抗,但基本上已经无法影响到全局,这些残敌,只需留下部分兵力清剿便可。
而在正面从纵深增援过來的日军,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之下,推出來的一门三七速射炮,试图解决掉这两挺以交叉火力,封锁了整个通道的机枪,一炮还沒有來得及开,就被侦察兵使用火箭筒,抢先一步直接连人带炮给炸的粉碎。
山体内部打成一片,日军的这个规模并不小的工事群,被渗透进來的一个连搅合的七零八落,而山下已经接到报告的苏英奇,则利用这个机会,使用捆扎在一起的爆破筒和炸药,在日军那个真假雷场之中直接打开三条通道,指挥两个连的兵力立即上山。
一个连的兵力,沿着突破口快速的向两翼方向展开,另外一个连加强一个排,则立即抢占山脚下的日军纵深阵地,并尽可能的向南发展,拓展准备防御空间,为日军肯定会展开的反击做好准备。
而最后一个步兵连,抽调出两个排,向满德堂一线展开,准备阻击那个方向的日伪军增援兵力之外,这两个排在必要的时候,还准备作为全军的总预备队使用,准备在必要的时候,用到最关键的位置。
对于苏英奇來说,既然这边枪声已经响成了一片,他原计划采取的隐蔽突击渗透的战术,已经无法在进行下去,如果这个时候在拖延下去,就真的耽误事情了,等到日军援军抵达抢占山上表面阵地,那么之前的努力将会全部付之东流。
至于工事群内部的战况,苏英奇根本就沒有过问,那里现在已经插不进去脚了,在投入兵力已经无任何的意义,再下去部队,只能是徒增加伤亡数字,在还要防备身后满德堂据点的日伪军的情况之下,他沒有那么多的部队可以这么浪费。
至于下一步的作战,在登上这座丘陵顶端,看到纵深日军的防线态势之后,苏英奇则就已经不准备按照原有的计划执行了,这里正处于两部日军的结合部,也是十几里之内日军防线的制高点。
站在这里,日军由北向南的整个纵深,以及密密麻麻的工事群、火力点几乎一览无余,甚至举起望远镜,在白天的时候,都能看到康保城,自己只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向纵深发起攻击,可以说肯定会遭遇到日军重兵拦截。
有了这个制高点,这个方向对于日军來说,远比对面发起佯攻的方向重要的多,与其打到尖刀卷刃,这么一点有生力量耗尽,还不如利用日军绝对不会放弃这里的态势,将日军重兵吸引过來,为其他方向突击,创造一个最佳的条件。
对于有着在关内打游击的时候,长时间都是独立活动,使得在作战之中独立意识很强的那段经历的苏英奇來说,从來就不是那种死板的执行作战计划的人,他指挥作战,往往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最有利的调整。
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当年才能在阿鲁科尔沁旗一战,将深入日军纵深的二团以及配属部队给基本上带了出來,同样是因为这个作战风格,战前他才要求杨继财,不要给他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而在眼下原有的作战计划,已经从有利转变为不利的情况之下,他迅速的调整部署,准备以这里的地势以及日军原有的工事,将整个康保一线的日军防御重点,由东南方向吸引到东北方向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