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另外,第一次配合作战的抗联与晋绥军区之间,在战场协同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題,晋绥军区配合作战的部队,与抗联在作战风格上完全是两样,相互之间的配合相当的生疏,甚至出现过误伤的事情,杨震在这个时候來兴县,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情,考虑到老总就在兴县督战,派别人來不太合适。
至于此次太原突袭战虽说很关键,但是对于此次作战的全局來说,不过是一场规模不大的局部战斗,如果说重要,恐怕也是在四十一师团和三十二师团的增援部队,抵达太原战场之后的事情了。
杨继财在太原的行动,无意之中拖住了日军一个完整的师团,一个师团的大部,变相的拖住了部分日军的兵力,减缓了日军增援晋北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晋北战场上,陈翰章的压力,至少在夺取大同的战役进展上,给了他相对充足的时间。
说实在的刚接到报告四十一师团抵达太原的时候,杨震还并未怎么担心,在他看來以杨继财的能力,再加上晋绥军区和晋察冀部分武装的配合,在四十一师团突破防线之前,完成抢运设备的任务,还是沒有任何的问題。
但在三十二师团加入战场之后,他的心就一直悬着,无论是晋绥军区还是晋察冀军区,现在的精华一个在包头战场上,一个在挺进军之中,剩下的部队,不是在去年的反扫荡战斗之中损失惨重,就是主力调走留下的地方武装,可以说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会太理想。
这些部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都相当的差,而且这些部队也习惯了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这种与日军正规野战师团硬碰硬的战斗,恐怕很难坚持太长的时间,而杨继财带领的迂回部队,虽说装备精良,但兵力却太少。
一下子扑上來两个日军师团,对于位于整个风暴核心位置的杨继财來说,他还能坚持多久,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題,即便是有关内的部队配合,但是以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与一个半师团的日军硬抗,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而杨震更为担心的不仅仅是部队能不能安全的撤离,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点名的西北炼钢厂设备能不能最终抢运出來,他内心还有一层以他的性格來说,无法说出口的担忧,那就是对自己这个亲弟弟安全上的担心。
一旦这个亲弟弟牺牲,已经失去一个儿子的父母能不能接受的得了,杨震很清楚,自己这个弟弟虽说有些内向,但是绝对不是那种怕死的人,在战局失利、无法突出重围的,部队全军覆灭的情况之下,他绝对不会为了偷生而去当俘虏的。
只是他沒有想到,杨继财却就是依靠这些凑到一起的,建制不同的部队,在纵深还有部分日伪军的情况之下,硬生生的顶住了日军一个半师团的围攻,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将大部分的设备和工人,都给安全的抢运出來。
这个时候,杨震才发现自己真正的是小看了自己的这个弟弟,不过对于现在的杨震來说,他认为杨继财既然到了现在还沒有叫苦,那就说明形势并未一点缓和余地也沒有,作战参谋出身的他,不是那种死板着执行任务的人。
能够以这样的兵力,与日军一个半师团抗衡这么长时间,他杨继财应该明白进退,如果他还在坚持,也就意味着最后这十几个小时他还能抗下來,想到这里杨震心中为这个弟弟的担心,多少减轻了一些。
但杨震也很清楚,即便是杨继财所部能坚持最后这十几个小时,恐怕他指挥的部队,在这么多的日军,如此长的时间围攻之下,恐怕也要打光了,部队的损失,杨震固然心疼,但如果能够抢运出这些设备和工人,以及未來对整个华北战局的影响,在杨震看來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二百四十章 是不是应该事先通气
听到老总的这番感慨,杨震笑了笑道:“老总,这你就不要担心了,我想他不叫苦,是形势还沒有到那个真正危急的时候,这个干部我还是了解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讨价还价的。”
“从眼下太原周边的敌情态势來看,日军第一目的还是解救太原城,然后向北增援大同战场,至于合围他们,现在的日军恐怕还顾不上,日军现在看攻势极其猛烈,但真正的目的还是将他们吓走,而不是要一鼓作气吃掉他们。”
“否则以三十二师团的兵力和装备,完全可以在正面攻击太原东山,而以一部兵力强行向太原城北的阳曲、周家山、黄寨,直至石岭关一线攻击前进,而以我军在阳曲至石岭关一线不过晋察冀二分区两个小团的兵力,即便依靠有利地形,也是很难长时间守住。”
“他不说话,就说明太原周边的形势,还沒有恶化到最后十几个小时也无法坚持的地步,他坚持在打十几个小时,应该还是能坚持下來的,更何况我们针对日军航空兵重新出现在战场的新形势,已经加强对太原战场上的空中支援。”
“我已经调集了七架美制重型轰炸机,进驻归绥机场,准备对东山一线日军三十二师团纵深,展开一次地毯式的轰炸,另外,我的两个攻击机中队,一个战斗机中队进驻清涧机场,一旦真的出现危险,航空兵也会全力配合其撤离。”
“虽说这次的突击行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批机器设备和工人能够安全的抢运出來,运往陕甘宁边区,将会极大的增强西北我军的军工制造能力,至少部分改变我军目前缺枪少弹的现状。”
“特别是大批的熟练工人能够抢出來,可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这笔买卖我们还是稳赚不赔的,老总沒有办法,谁让咱们人穷志短,如果我们也有苏联的工业基础,我们又何必去冒这个风险。”
“老总尽管此次会战从发起到现在,至少从现在看來战局的发展,还正在向我们当初判断的那样來,虽说也有挫折,不过总体的局面还是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即便是打通了东北与关内的直线联系,如果关内部队全部所需的弹药和物资,全部由东北转运的话,在我们规划的集宁至通辽铁路建成之前,对我们的负担太大了。”
“一吨弹药从北满根据地运到晋北、山西境内,需要消耗一吨的汽油,关内几十万部队的武器装备的换装,弹药上的巨大消耗,即便一半的数量由东北负责,但这个压力也超过我们能够承受的能力,去年冬季的空投,差一点使我们破产。”
“最关键的是时间上的巨大浪费,一车弹药从东北运到陕北,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一旦战役突然爆发,这无疑是相当致命的,去年的反扫荡作战,如果我军弹药充足,在相当一部分部队已经完成换装的情况之下,华北各个根据地不应该打的如此被动。”
“我们运來的山野炮,但关内部队却严重的缺乏弹药配套能力,我们运來的炮弹打光了,除了等待我们的空运之外,几乎沒有任何的补充能力,甚至很多的部队,因为无法补充炮弹,在训练之中束手束脚,更进一步的限制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去年在与挺进军配合作战之中,我们就发现挺进军的炮兵射击技术,远远的低于我们的想象,无论是炮兵的反应速度,还是炮兵干部的培养,都沒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标准,尤其射击的精度,除了步兵炮和迫击炮之外,山野炮与速射炮普遍都很低。”
“经过与挺进军的两位老帅研究之后,我才明白为了节省炮弹,在接收了这些火炮之后,他们的炮兵每门炮实弹射击训练只有三发,山野炮的实弹射击训练,多的两发,少的甚至只有一发。”
“老总您是老兵了,知道技术兵种不是靠节省就能训练出來的,一门百发百中的火炮效率,远远的高于一门百发不中的火炮,眼下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否则我们就算提供再多的装备,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我们此次冒险,就是为了想要在延安建立一套军工体系,解决目前这种部队即便是完成换装,但也有枪无弹,有炮无药的情况,在部分军工原料由我们解决的情况之下,使得陕北的军工生产能力,能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当然指望这些日本人已经调走最好的设备之后,留下的破烂完全解决整个华北部队的需要不可能,但有了这批相对现代化的设备,以及部分熟练工人的加入,至少能够解决太行山以西的部队,所需的部分弹药和一些轻便装备,以减轻东北根据地的负担和消耗。”
“这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们想要得到这批工人和设备,不付出一些的代价,是几乎沒有可能的,从眼下太原方面的战局发展來看,以及获得的成果來看,这次代价总算沒有白费,那些军工设备我看了一下,虽说都是旧式的,但质量还算不错。”
“从局部來看,此次穿插太原作战的确代价过于高昂,但是从整体上來看,这个代价对于我们來说,还是相当合适的,有了这些机器设备,再加上数量充足的工人,只要原材料运到,军工厂短时间之内我想投入生产应该沒有什么太大的问題。”
对于杨震的答复,老总微微点了点头道:“是啊,咱们原來缺少设备与熟练工人,除了你们所有的根据地的兵工厂,绝大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都依靠手工作业,不仅生产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最关键的这质量普遍都很低劣。”
“手榴弹一炸两半,甚至压根就不响,生产的复装子弹打的不远不说,精度也很差,明明缺乏攻坚手段,但就是因为沒有自己的炮弹制造能力,缴获的火炮打光了有限的炮弹,只能拆开埋起來。”
“中央曾经在去年指示过各个根据地,停止一切武器装备的生产,全力生产弹药,但现在來看,即便是集中全部力量生产弹药,也远远无法改变我们目前弹药匮乏的局面,提高我军自身的军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我军对日作战最急需解决的事情。”
“有了你们这次行动获得的大批熟练工人,以及大量的机械设备,至少陕北的兵工厂会在短时间之内,有一个质的提高,不过那位山西王和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可要骂娘了,你这一手将人家几十年的家底,都给拆卸光了。”
“我不是说你们的这种做法不对,你们能看到这一点,眼光也很长远,但是你们在事先是不是应该先和中央通一下气,让中央有一个心理准备,突然來这么一大批的工人,你也要考虑一下陕北的压力和安置能力。”
“这些工人和设备的安置,中央都需要统筹安排,工厂的厂房,工人的宿舍、衣食住行,都要修建的,就算是窑洞,也得抽出时间去挖,你一下子弄來这么的工人和设备,你让中央怎么一下子安置完毕,更何况其中的工人,还要进行甄别。”
“中央调配各部队参战,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按照速战速决,营救完成就全部撤离來制定的,你这么一拖延,给太原城周边的几个军区行动和配合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现在整个战场,已经乱成一团,周边各个军区都打成了添油战术。”
“杨震同志,这个事情的出发点,你是为了中央考虑,这一点中央也不是不清楚,但在行动之前,你能不能让中央有一个准备,要是全军都像你这么先斩后奏,这中央怎么还领导和指挥部队作战。”
“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但这个民主集中制,并不等于放手不管,放任自由活动,民主集中制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后边的集中二字上,一个政党、一支军队,都要有着严格纪律的。”
对于老总不轻不重的批评,杨震摸了摸鼻子沒有敢解释,这一点,杨震也知道自己做的有些过了,他之所以沒有事先请示,是因为在他看來中央肯定不会允许,他拿着部队去冒这个风险的。
拆卸大量的工业设备,不是简单的营救被俘人员,所需的时间,在无计划、无准备的情况之下,将会极为漫长,而太原又是整个山西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铁路和公路交通异常的发达。
周边不算公路,仅仅铁路就有白晋铁路、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可以与日军驻扎重兵的运城、长治、临汾相连,更何况那儿还是日军第一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打那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抢占太原的部队孤军突入,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一旦周边日军利用铁路优势合围上來之后,将会全军覆灭,营救被俘人员,这沒有任何的问題,这些被俘人员,不是笨重的设备,只要能够营救出來,就可以迅速的转移。
但要拆卸这些工业设备,所需的时间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題,就算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成所有的拆卸任务,而作为山西中心的太原,周边的日军数量并不少。
中央的军事领导人,都是军事大家,这点问題再看不出來,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在太原城周边的关内各个部队,晋绥军区部队主力,已经倾巢出动出外长城一线作战,同蒲铁路以东的太行、太岳、晋察冀北岳区的部队,在去年的大扫荡之中损失惨重。
北岳区的主力,又要向北将重点放在大同战场,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增援部队,还在陆续向北,太岳军区主力虽说尚算完整,但还需要牵制日军四十一师团主力,根本就力大规模策应此次作战的情况之下,中央压根就不可能批准杨震在太原城内顺手牵羊。
要是事先汇报和请示,不但不可能得到批准,恐怕自己还要挨上一顿严厉的批评,先斩后奏,也就成了杨震唯一的选择,毕竟这些设备和工人搞到手,中央总不能让自己退回去吧。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二百四十一章 丰收者计划
尽管中央比谁都渴望那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军队,都渴望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即便在敌后那么艰苦,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之下,依旧在想方设法创建自己的军工产业。
但一贯讲究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中央來说,是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洗劫太原城内的工业,尤其是出动的兵力之中,还有抗联精锐的坦克部队,这么大的代价,中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在中央肯定不会批准的情况之下,杨震也只能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借着中央希望抗联能够派出一部分部队,营救去年日军连续大扫荡之中被俘人员的机会,将太原的军工企业整体拆迁至陕北,增加陕北的军工能力,可以增加关内部队自身的供血能力。
其实杨震这么做,也是沒有办法的办法,眼下整个东北根据地,现在已经是不堪重负,技术工人的数量,越來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随着抗联在不断的扩编,军工生产能力依旧有限的情况之下,对关内部队的需要已经越來越难以支撑。
尤其是对陕甘宁、晋绥的支持,眼下几乎已经是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无铁路线可以利用,所有的运输都只能依靠公路和航空的情况之下,每次运输耗费的油料,都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吨弹药从齐齐哈尔起运,经过铁路运输到通辽,在从通辽经公路运输到晋西北,在渡过黄河,这一路上至少要消耗掉半吨的汽油,在加上大量的汽车和零部件损耗,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一次作战时期可以不计代价的运输,但长此以往抗联将实在难以承担。
此次战役如果打通关内外的地面之间的联系,按照杨震与中央研究的计划,关内的部队除了轮换进入东北整训之外,将会在装备上也要得到一个升级,虽说不见得能够比的上日军,但是也要比眼前提高不止一个档次。
根据这个计划在半年之后,关内各个根据地的主力部队,要达到每个作战班都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连有三支火箭筒,营有四到六挺重机枪、四门六零炮、四门无后坐力炮,团有四门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和四门速射炮,四到六挺十二毫米高射机枪的标准。
每个旅至少要装备山炮、野炮和步兵炮各一个连,高射机枪一个连,各个军区要有直属地面炮兵团、高射炮团各一个团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关内部队的火力标准,将大幅度的上升。
但是在战斗之中,这弹药的消耗数量也不是原來可以相比的,如果按照关内部队的发展速度,以及地方武装所需的弹药,所有的弹药和物资,全部依靠东北供应,再加上抗联自身的扩编的需要,这对于一个地区來说,都将会是相当难以承担的。
尤其是在汽油暂时还需要全部依靠外界的情况之下,单单一个油料的消耗,就是抗联现在难以负担的,尽管抗联已经着手开始规划通辽到集宁的铁路,但是这条铁路现在毕竟还沒有影子,以抗联的技术实力,恐怕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也很难修建完成。
但战局不能等,关内部队的发展不能等,但全部物资和人员依赖公路运输,所消耗的油料,也是抗联难以承受的,杨震不能将有限的油料,全部用到这个方面,随着抗联自身装甲部队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大量的油料。
尽管自己的油田即将开采,但开采出來与炼成汽油是两码回事,至少半年之内,这个油料还要全部依赖外援,更何况油料的生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杨震不可能指望自己的那个自身也缺血严重,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始终不足工业,一下子就能够满足自身需要。
增加关内部队的自身造血能力,也就成了破解这道难題的唯一办法,只是关内各个根据地大大小小的兵工厂数量不少,但绝大部分缺乏机器设备和熟练工人,大部分的弹药生产只能依靠手工制造,产量小不说,而且质量也不稳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