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下属的工厂不少,但只有十几部民用机器设备,全军各个兵工厂,无一部专业子弹机,除了太行军区的军工部,有几部二手弹底制造机和收口机之外,全军各个兵工厂的普遍依赖土法制造,就连子弹底火的装填,都需要手工來完成,基本上所有的根据地都无法制造新子弹,只能生产复装子弹。
自身的输造血能力,不能说沒有,却是根本就无法满足部队的发展和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经过日军的大势掠夺,但是当年晋绥军留下的工业底子还在的太原,就成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首选。
而此次行动,也不是杨震一时心血來潮,不仅关内各个根据地的军工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就是东北根据地军工生产,现在也急需熟练工人,在眼下日军封锁日趋严密,整个地球都已经打成一团,从华北的平津,华东地区动员工人到东北已经无法进行的情况之下,早在此次战役之前杨震已经打定主意从日军控制区下手。
实际上早在晋北战役一打响,杨震就盯上了太原城内未撤走的大批熟练工人,以及大量的机器设备,尽管日军大量的掠夺,但那里还幸存一些日军看不上眼,以及为了以战养战而存留的机器设备。
单单专用子弹机就有好几部,专门为日军第一军生产和制造六五子弹,虽说这些设备普遍使用年限过长,性能并不理想,但基本上还能使用,要是运到陕北,可以大大的加强陕北的军工厂规模。
这些机器设备,留着只能帮助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炸掉了,又是太可惜了,既然中央要求抗联协助营救太原集中营内关押的被俘人员,不趁着这个机会动手还等到什么时候,己任做了初一,杨震也就不在乎做十五了。
而眼下正在太原城下苦战的杨继财不知道,其实杜开山找他谈话,是自己的这位大哥授意的,这个人选的选择上,早在接到中央的电报之后,杨震经过反复考虑,就已经圈定了杨继财去执行。
也就是说,无论他的这个选择是什么,这个任务最后还是会落在他的头上,只不过知道杨继财与杨震关系的杜开山,在谈话的时候委婉了一些,如果杨继财不同意去,杜开山是不会同意的。
当然当时杜开山,也不知道杨震的手笔可不单单是解救战俘而已,要是早就知道,他打死也不会让杨继财去执行这个任务,现在杜开山知道了自己这个一号为啥要千里迢迢的去太原,但也沒有了改变局面的能力了。
而此次抗联在太原的行动,只是此次杨震亲自制定的代号为丰收者行动中的一部分,至于规模和投入的兵力,因为受条件限制,与杨震在东北做的同样行动相比,则也是小巫见大巫。
几乎就在杨继财在太原动手的同一时间,类似的行动在东北的南满,也在同样的开始展开,而借着地利之便,以及动手的工业规模不同,此次计划在东北实施的时候,投入的力量更大,行动的目标也更多。
只不过其中唯一的区别就是杨震在东北动手,是只抢人、不要设备而已,不像是在太原,连人带设备他都要,在东北的目标,说白了就是奉天各大工厂的工人以及本溪湖的钢铁工人。
整个南满从奉天到大连,一路上到处都是烟筒耸立的大型工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兵工厂、化学厂、机械制造厂、火车车辆厂等,都是抗联目前急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这些工人如果能够弄到北满,抗联工业规划之中最大的难題,将有百分之八十可以解决。
尤其是沈阳飞机制造厂的熟练技术工人,可以让抗联建设飞机工业,节省三分之一的培训时间,当然这个飞机制造厂的技术人员都是日本人,不会为抗联效力,但是那些技术生产工人,却是抗联目前最急需的。
如果抢的顺手一些的话,抚顺的石油冶炼和燃料合成工厂的工人,也在他的计划之中,这其中还包括了日军在抚顺几座大煤矿,以及本溪湖铁矿和煤矿的大量劳工,也是杨震点名要求营救出來的。
整个南满是关东军原來辖区之中,除了北满各个要塞工地之外,劳工最集中的地区,在数量和质量上,甚至还要超过北满,尤其是作为整个关东军最重要的煤铁产地的抚顺和本溪湖,劳工之多甚至超过了北满总和。
不算本溪湖的铁矿和煤矿内的工人,单单抚顺煤矿和油页岩矿劳工就将八万多人,再加上本溪湖地区的煤矿和铁矿工人,总人数足足十多万,除了关内战场上战俘组成的特殊工人之外,剩余的也大多数都是身强体壮的汉子。
即便其中只有三分一之一的人数能够参军,对于部队目前兵员不足的情况,也是一个很大的解决,而且这其中的熟练矿工,也可以大量弥补因为征兵过多,而导致的鸡西、鹤岗、七台河地区煤矿产量始终无法满足需要的困境。
尤其优质工业用煤和动力煤储藏丰富的七台河矿区,对北满未來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煤炭产量始终上不去,对于工业发展來说,是一个致命的影响,能将这批劳工搞过來,不仅可以大量的削弱日军维持战争的能力,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北满劳动力缺口很大的现状。
为了执行这个虎口夺人的计划,杨震在此战之前就将军区直属独立侦察旅的主力扣在手中,除了给西部集群配属了少部分兵力之外,从战役打响开始,这支精兵一直在他手中扣着,沒有放在任何一个战场。
在战前专门进行过多次的演练,从行动开始到撤离,也都制定了严密的计划,为了保证此次行动的顺利执行,不仅情报部门启动了在南满新建的所有情报站,保证计划的实施,杨震还专门从战场上抽调了一个电子干扰机中队,外加大批的作战飞机保障此次任务的完成。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二百四十二章 粮食之困
为了保证此次行动能够成功,杨震还专门从原來活动在南满的原一路军的干部之中,抽调出几十名熟悉南满地形、民情的干部,专门进行了秘密集训,甚至就连还在训练的第一空降师,也在执行此次计划的名单上。
就在杨震乘飞机抵达绥德,并渡过黄河转往兴县的同时,参加此次行动的部队,已经利用眼下关东军主力被吸引到新京和热河一线,整个南满腹地只有一个日军师团的机会,秘密沿着长白山脉和奉海铁路向抚顺、奉天进发。
其军区直属侦察旅的先头部队几个分队,则在战役打响不久便已经沿着长白山脉,秘密渗透到了奉天与抚顺之间,按照时间判断,这个时候部队已经在奉天和抚顺周边打响,与在南满的大行动与大投入相比,此次太原之战只不过是皮毛而已。
为了这批工人,杨震可谓是下了血本,而在他的名单上,不单单是中国籍的工人,就连日本籍的技术工人,也都包括在内,奉天满铁建立的满洲医科大学、奉天工业大学、奉天农业大学,包括日本籍教师和学生在内,都在这份名单上。
杨震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加强根据地的自我工业发展能力,还有变相削弱日本军事造血的思路,奉天兵工厂承担了侵华日军百分之六十的弹药生产,如果沒有了奉天兵工厂,侵华日军所需的弹药,就只能从日本本土运來,这不仅增加了日本人发动战争的成本,也无疑增加了日本人作战的困难。
随同出击的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的工作是,拆卸奉天各大工厂所有能拆卸的轻便设备,造炮的设备太过于笨重,拆卸所需的时间太长,那么好,造子弹的总归沒有那么笨重吧,我把子弹机全部拆走,我让你的轻武器全部断顿。
化学工厂炼酸炉过于笨重吧,那我就不拆,我把所有能带走的零部件,我全部拆走,我让你短时间之内用不上,杨震的想法很简单,将这些工厂炸掉,损失的只能是未來的中国人自己,但是我要想办法让你短时间之内无法恢复生产,让你以战养战的能力大幅度削弱,尽可能的增加你维持战争的成本。
况且奉天兵工厂的设备和条件,要比太原好的多,所有的大型工厂,火车都能直接驶进工厂,这也为一些轻便设备装运,创造了一些相对的便利,为了能在短时间之内,尽快的抢运完毕,杨震甚至给负责指挥的李明博下达了秘密强制动员的命令。
不过这个事情,杨震沒有敢上报中央,几十万工人、劳工,甚至连同家属的大量迁移,还是在交通异常发达,一向为关东军统治核心地带的南满,这个疯狂的计划,恐怕也就只有杨震能够做出來,拿着大量的精锐去冒着这个险,中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老总的批评,杨震只是笑了笑沒有反驳,而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老总也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批评杨震几句,只不过是因为这个家伙行动总是这么让人提心吊胆,而不得不说几句。
有些事情还不知道的老总,并未就这件事情给予杨震太多的批评,既然杨震坚持太原方向还要在坚持一段时间,老总也就沒有再多说什么,毕竟此次太原作战,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是抗联的部队,尽管兵力不多,但究竟还能坚持多长时间,杨震这个抗联最高军事首长,还是心中有数的。
谈过太原的形势之后,老总将话題又转回了眼下的整体战局,太原哪里虽然打的热闹,但是对于这场大战來说,只是一个局部战局,相对于太原境内的战事,老总更关心的是晋北以及东北境内的战局。
至于杨震提出的从晋西北,为晋北抗联参战部队筹集一部分粮食和畜力的问題,老总犹豫再三,还是将这个问題交给了晋绥边区政府去统筹安排,究竟能够拿出多少粮食來,他们这些地主最清楚。
但老总也告诉杨震,原本就地瘠民贫的晋西北,在经历过去年日军秋冬两季连续大扫荡之后,眼下形势更加雪上加霜的晋西北根据地,能筹措出來的粮食恐怕很有限,别说面粉等细粮,就是小米、高粱和玉米,恐怕能提供的数量都不会很多。
原本晋西北粮食产量,除了保德、河曲、偏关三县之外,其余的诸县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尚有余力外销,但自抗战爆发以來,经过日军多次轮番的大扫荡以及反复拉锯,粮食产量下降很快。
尽管在去年经过下苦心,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晋绥边区的粮食产量已经开始回升,但去年日军大扫荡,粮食被抢走和烧毁的数量极大,尤其是秋季日军的大扫荡,几个主要粮食产地的县损失犹大。
自开春以來根据地很多农民,就连高粱和小米都吃不上,更别莜麦面等一些晋西北传统的细粮,日常生活,只能以黑豆为主食,就是晋绥军区和边区政府,也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甚至相当一部分的机关和部队,只能以黑豆作为主食。
听到老总的这番话,杨震长时间的沉默不语,良久才道:“老总,粮食的问題不解决,这战斗力就无法保障,我们在归绥和集宁两次作战,的确缴获了大批的粮食,但是归绥缴获的粮食,已经调拨给了晋绥军区出关的部队。”
“而集宁缴获的粮食,眼下看还能维持一个星期,时间再长一些,就很难负担了,而且随着战事的进展,整个晋北战场还要持续投入兵力,随着兵力的增加,集宁缴获的粮食维持的时间也越來越短。”
“我也知道晋西北现在很困难,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只能保证弹药的运输,实在无力兼顾粮食的保障,我们要求的不多,一千吨的粗粮就可以,实在不行,五百吨也是可以的,至于剩下的,我们在想办法从东北调运。”
对于杨震的要求,老总皱了皱眉头,转过头看了看身边同样紧皱着眉头的晋绥边区政府主席,两人却是不约而同的都摇了摇头,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一千吨的粮食就等于近两万石粮食,这个数字虽说不多,但现在的晋西北的确有些拿不出來。
一百二十斤是一石,这一千吨粮食就是一万七千多石,如果放在抗战前,这些粮食不成问題,就是放在前年别说一万七千多石粮食对晋西北來说,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題,就是再翻上一番,也不算是太大的负担。
但是在眼下,经历过去年轮番多次大扫荡,再加上去年冬季撤到晋西北休整,直到此次作战前才撤离的冀中军区部队使用,以及负担边区政府党政军粮食供应,这个数字却是实打实的有些难以负担。
只是杨震说的也的确是实情,此次作战大同距离北满千里之遥,在满足弹药运输之后,在想调运满足大量部队所需的大批粮食也的确相当的困难,更何况不仅仅是晋北战场上抗联所需的粮食,还有正在察南作战的挺进军所需粮食,也需要从东北调运。
日军华北方面军坚壁清野做的远比关东军出色,挺进军所占领的地区,几乎无任何的粮食储备,在本身察南粮食产量就不多的情况之下,在本地筹措的粮食,只能满足部分的需要,大部分的粮食还是需要东北支援。
再加上两军作战所需的巨大弹药消耗,整个抗联的运力已经极度紧张,沿途又缺乏铁路线可以利用,只能依靠汽车运输负担太重,眼下整个晋北战场,全部依赖抗联从东北调运粮食,多少有些不太现实。
无粮不聚兵、皇帝还不差饿兵,总不能让抗联的部队一方面承担主要作战任务,一方面还要饿着肚子去打仗吧,但这粮食从哪里调运,却让老总真的很头疼,去年冬季,整个华北根据地的困境,到现在还沒有完全摆脱。
因为缺乏过冬粮食和衣物,部队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战斗减员一幕,到现在还在老总的脑海之中记忆犹新,眼下靠近战场的无论是北岳区,还是晋西北区,都难以负担大量的粮食供应。
看着一脸期待的杨震,老总思量良久咬了咬牙道:“这样,我让晋西北拿出五千石粮食來,我再让陕北给你们调过來一千石粮食,至于剩下不足的部分我让晋绥军区出关部队,从归绥给你们调运一部分。”
“他们那里已经完成夺取包头,全线转入防御作战,可以节省一部分的粮食支援你们,况且他们在包头也缴获了一部分粮食,可以支撑一阵子,绥西虽说不如晋西北富裕,但毕竟未经过大战破坏,本地也可以筹措一部分。”
“这次从太原抢运出十几万石粮食,我让晋绥边区政府从这批粮食之中,再从里面给你们抽调五千石粮食,至于长期的粮食供应,无论是中央还是晋绥边区,都已经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杨震同志,自今年入春以來整个晋东南地区滴雨未下,旱情已经初步显露出來,春播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冀鲁豫地区,自去年开始便已经出现旱情,再加上去年日军进行的多次残酷大扫荡,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出现饥饿。”
“从太原抢运出來的这十几万石粮食,不能都给你们,太行、太岳、冀鲁豫都需要储备一些粮食以便被灾,能拿出这么多的粮食,已经是倾尽全力了,你也清楚,陕北地区的粮食产量本身就不高,日常还需要从晋西北调运,去年冬天是全军勒紧裤腰带才度过來的。”
“现在不单单是整个晋冀鲁豫地区,旱情已经初步展现,就连国统区的河南,自开春以來雨水也大幅度的偏少,如果再不下一场透雨,整个河南恐怕今年的春耕都要受到影响,而冀南区和冀鲁豫,则更是首当其冲。”
“我们四川有句俗话叫做有了一顿充,沒了敲米桶,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如果今年的旱情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要着手进行一定的准备,不能大灾真的來临,就慌了手脚,从太原抢运出來的粮食,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备。”本书首发来自17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困境只是一个开始
尽管來的时候,杨震就已经做了准备,毕竟去年日军扫荡的损失,此时就在他的脑海之中,他也很清楚,原本就地瘠民贫的晋西北,恐怕无法全部负担此次作战的所需粮食,能够负担一半,他就已经很知足了。
只是他却依旧沒有想到,自己即便要的数量不多却依旧筹措困难,他知道杀民养兵,是绝对万万不能做的,就算部队断粮,也不能将老百姓的粮食全部搜刮一空,來一个杀民养兵,军队是鱼,老百姓是水,沒有了水,即便是一时鱼能活下來,但也维持不了太长远。
但粮食问題,现在已经成为晋北作战部队最大的困境,晋北地区本身就一向不是粮食主产区,平日里尚需从外地大量的调运粮食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偏关、左云、右玉,向來都不是山西的粮食产地,眼下集中了这么多的部队,更是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粮食。
尽管从大同煤矿解救出來的矿工,已经全部撤回根据地,但仅仅供应作战部队,就已经无力支持,穆长秋自转入大同作战以來,本地能筹措的粮食全部加起來还不到一千石,而就这,抗联还与左云的地方武装发生了一定的矛盾。
集宁缴获的粮食数量的确不少,但是不可能长时间维持无限度的消耗,在王明贵所部,以及挺进军抽调出的兵力赶到晋北之后,粮食问題更是上升到了直接关系到此次大同作战成败的关键问題。
虽说王明贵所部携带了不少的粮食,在短时间之内尚可满足自身的部分需要,而挺进军方向抽调出來的部队,在相对富裕一些的阳高和天镇也缴获了不少的粮食,并在阳高筹集了部分的粮食,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