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结果穆长秋无奈之下,只能从本身就相当紧张的兵力,抽调出部分去夺取高山镇,遏制大同至左云公路要点的高山镇至云冈一线,如果不能拿下來,对后续抵达兵力的展开,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而且这里的日伪军虽说不多,但是留着这么一个日伪据点在自己身边,总归还是有些不安全的,在配合作战的晋绥军区一个团,招呼都不打就撤离的情况之下,穆长秋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但他临时抽调了三个连,兵力虽然不多,但却削弱了本就不足的突击兵力,突入大同的部队,却因为后继兵力沒有全部到位,差一点被日军的反击部队给打了出來,如果不是进城的一个b坦克连,以全部被击毁为代价,死死的遏制住日军对突破口的全力反击,恐怕大同战场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而在陈翰章倾巢南下之后,两军在配合作战之上出现的问題更是与日俱增,急需兄弟部队配合的时候,经常很难找到配合自己的兄弟部队在那里,更是让陈翰章头疼的事情,每次作战之前,还得派人到处去找,可关键是人生地不熟的抗联,到哪去找这些轻便、灵活的兄弟部队。
陈翰章抽调出一批电台,加强给配合的晋绥军区部队,但却发现这些部队电台关机的时间比开机的时间长的多,电台一关,什么命令都传达不下去,即便驻扎在那个固定地点,也不注意架设电话线,战时的联络,经常性的人为失灵。
最让他头疼的是这边战斗还沒有开打,这些兄弟部队上下齐动员,先将公路破坏了一个乱七八糟,整个晋北战场同蒲路以西的公路,被参战的兄弟部队,几乎破坏了一个精光,不仅公路被破坏的很彻底,就连沿线的所有电线杆子,被拆的一根都不剩。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二百四十九章 板子不能打在他们身上
老总语气之中的坚决,把杨震吓了一跳,关内部队要整训,这是早就已经定好的,关内部队整训,换装武器装备,组建队属炮兵和直属炮兵,组建坦克部队、防空部队,专门的通讯部队,这是早就已经规划好的。
要不然自己干嘛苦心计划,來一个虎口拔牙,到整个山西战场的中心点,有着便利的铁路和公路与外界相连,日军随时可以调集重兵增援的太原日军眼皮子底下,去打劫当年晋绥军留下的军火工业基础。
不就是为了将來,在关内部队完成武器装备升级之后,减轻自身的负担,使得关内部队可以部分满足自身弹药的需要,至少能够满足轻武器弹药的需要,保证关内部队在战时不至于在出现每支枪五发子弹的困境。
此战结束之后,关内部队分批出关整训,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已经沒有什么可讨论的,可过去老总的语气,可不是像现在这样,过去谈到关内部队出关整训的时候,语气之中包含着对新装备、新编制,全军兵强马壮那一天的期待。
但今天的语气之中,却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很明显老总对晋绥军区留守部队,在这一段时间之内的表现并不满意,对于两军之间配合缺乏默契,甚至因为作战理念和观念的冲突,出现了一些隔阂的事情,老总也很头疼的同时也相当的生气。
不过虽说也正为这件事情头疼的杨震,也清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配合作战的关内部队理念上的原因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自己这次作战在计划和判断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当初在批准陈翰章去捅山西,甚至整个华北日军软肋的时候,只过于关注晋北以及整个山西的敌情,并沒有考虑太多晋北和晋西北的实际情况,有些轻视了晋北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给作战带來的麻烦。
最关键的是,自己也忽视了晋绥军区主力尽出之后留守部队的现状,忽视了关内外地方部队的训练和生存环境不同,关内部队的地方部队,可不是抗联用于保证后方安全,为主力部队提供补充,实际上担任的是总预备队角色的地方部队。
他们与主力部队一样要在敌人的夹缝之中生存,一样每天要过着战斗的生活,甚至还要承担在主力部队跳出外线作战之后,留守根据地与敌军作战,保卫根据地的重担,他们的生存环境,除了在本乡本土作战之外,并不比主力部队好的哪里去。
自己也同样忽视了经历过去年日军反复残酷大扫荡之后,关内部队元气上的损伤恢复程度,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还多少有些不足,胃口也多少张的有些略大,造成整个西线现在明显有些打成了添油战术。
如果当初迂回穿插作战的时候,陈翰章指挥部队再多一些,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关内兄弟部队承担重担,给他们留下一段时间,哪怕是只有几天后的整训时间,这样一來,很多指挥上的不便完全都是可以避免的。
杨震沒有立即回答老总的想法,而是在脑海里面又客观的分析了一下问題的症结所在之后才道:“老总,我们也有一些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明知道山西是以山地为主,此次晋北作战却抽调的都是重装部队,在某些方面和计划,想的还有些不周全。”
“尤其是对战役的进展过程,判断和预想的不够长远,总部机关对战局的快速发展,预想的有些不足,沒有料想到归绥一线的战事进展,会如此的顺利,说实在的,我这个此战最高军事指挥员,也有些低估了一线指挥员的决心。”
“我们的部队建设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欠考虑的问題,全军的编制之中重装部队数量太多,除了一些地方武装之外,基本上无轻装部队,尤其是缺乏适合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的轻装部队,以及山地作战部队,结果造成了在山区的机动性,反倒是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下降。”
“只想着解决后勤补给,以及部队的快速机动上,却忽视了我国国土面积之中,山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公路和桥梁的承重能力,以及路况和质量,根本无法满足大批重装部队的需要。”
“虽然部队之中编制了一定规模的工兵,但是却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单靠手工作业很难满足部队现有装备需要,后勤补给上,也过于依赖卡车的数量,各个部队之中,畜力编制的数量还是太少。”
“我现在总算明白和立即挺进军的两位老首长,要坚持将挺进军建成轻装部队的苦心了,我们各个师的建制,的确也有些过于庞大,不仅在机动上有些不方便,后勤补给方面,对后方的依赖性也太强,我们有些观念,也是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而且我们的部队,现在也有些太过于娇气了,离开了汽车,难道就不能作战了,公路被破坏,完全可以下车步行吗,难道离开了卡车,就连路都不会走了,短时间沒有重装备的配合作战,这战斗就不会打了。”
“关内兄弟部队对于作战形式的发展与变化,提前设想到最坏的发展方向这不是毛病,我们不能只想着最好的结果,战局的发展与变化,也不可能总是按照我们的指针去走,多想想难处,这并不是什么毛病和缺点,配属部队的干部能想到这一层,说明他们还是很有眼光和理智的。”
“眼下的困境其实说白了,不是破坏公路造成的,而是晋绥军区武装在破坏公路的时候,缺乏一个统一部署,还是沿袭了各个部队各自为战的习惯,如果采取统一部署,在破坏公路和桥梁的时候,采取一些措施问題会少的多,选择一些重点区域进行破坏,保留大部分的公路以利我军通行,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麻烦。”
“比如在大坑之中,用木料架设一条轻便的通道,让我们的汽车可以通过,一旦战局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将桥拆卸掉,这样既保障了我军的通行能力,也部分的解决了在必要的时候,拖延日军反击速度的问題。”
“当然有些兄弟部队,嫌电台是一个麻烦和累赘,不爱用或是不知道怎么使用,导致我军战时通讯不畅的问題,也是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不过这个毛病也不能一概以游击习气概括,这与我军长期在艰苦条件之下,部队独立作战养成的习惯有关。”
“其实老总,我们一些部队养成这个习惯,也并不全怪他们,沒有上级制定的条条框框,沒有上级的管制,这大脑就还是自己的,我军的装备和补给能力,注定了我军打不起大规模的消耗战,日军一扫荡其实也沒有前方和后方的区别。”
“上级拨发的物资和弹药有限,全军整体无大规模的弹药补充能力,无系统的物资配给能力,一切都要我们自己的部队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部队的装备,更多的是靠军事主官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而不是上级统一配发,这都是这个问題出现的原因所在。”
“这也是同样在进行敌后游击战争,我们的部队能够发展壮大,有的方面却无法坚持,被打垮或是溃散,甚至投敌当汉奸的原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也是我们自己提出來的吗。”
“而在作战之中一场反扫荡作战,敌情在变、形势在变,我军的通讯能力也很差,敌情传到上级那里的时候,搞不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上级部署也往往很难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而快速的调整。”
“很多的时候,当上级的命令到了,实际的情况已经完全不是那回事了,沒有了电台,各级指挥员的大脑就还是自己的,可以决定是打还是走,这也正是我军在敌后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这必不可免的会影响到上级的统一决策和计划,敌情的上传下达,上级的决策,也都要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友邻部队之间,相互沟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看过百团大战的整个作战报告,如果我军当时全军能够统一行动,通讯联络畅通略微畅通一些,当时的战果会大的多。”
“而且在第二阶段的战斗,打的也不至于那么的艰难,但在我军实力有限,无法与日军打大规模消耗战,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情况之下,这个缺点也就不那么的明显了,所以我说,很多的问題,板子不能全部打到一线指挥员的身上。”
“他们的很多实际经验,都是我们无数战士和干部的鲜血、生命换來的,在很多问題上,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这并沒有什么可指责的,这说明我们的指挥员,脑子里面都在思考问題,不惟上是从,更不盲动。”
“当然了,沒有了上级的牵制,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对于一些指挥员來说,也更自在一些,我沒有违反群众纪律,也沒有投敌当汉奸,还在与鬼子作战,你上级又不拨付给我一枪一弹,我不仅在坚持,还将部队发展壮大,我这么做你当上级的也沒有什么好说的。”
“其实这个问題,也不单单是关内部队身上有,当年我整顿抗联的时候,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因为为部队之中游击习气过剩,而异常的头疼,再加上当时沒有中央的领导,部队内部成分复杂,老抗联内部路线斗争搞的也很苦,一个军内的部队甚至都相互不信任。”
“如果不是我带的部队实力雄厚,又有一定的资源,恐怕整顿一项,就要削弱我们近一半的战斗力,将那么多的山头整合到一块,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总抗联的政治工作,可沒有老红军部队那么的出色。”
“我到抗联之后感觉他们的政治工作,更有些像是苏军的政治工作,而非关内兄弟部队那样,从红军时期就留下的传统,沒有了坚实的政治工作打底,再加上路线斗争带來的一些隔阂,麻烦要比现在我们两军之间协同作战多多了。”本书首发来自17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二百四十七章 隔阂
面对着这种情况先是穆长秋,后是陈翰章都头疼不已,想要尽可能的加快速度,节省人力和无力,利用日军原有线路架设电话线的希望全部破灭。小说下载只能派出大批的通讯兵,想方设法重新架设有线电话。
可这边架设,那边原來影子都找不到,很多处于失联中兄弟部队,却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來,当成了日军新架设的电话线在后边跟着拆。虽然在一个区域协同作战,但信息相互之间信息不通却带來了无数的麻烦。
勉强架通了电话线,但有线电话的联络时断时续,更容易耽误事情。架设了,反倒是不如不架。被搞的头晕不已的陈翰章,最终只能干脆下令电话线不架了。所有的通讯联络,一律使用无线电。
在加上公路被破坏的很严重,限制了自身的机动能力,更是让陈翰章有些一筹莫展。配属自己指挥的这些部队,不是一个建制的,强行下达命令不好。但不强下命令,却眼睁睁的看着兄弟部队之间的隔阂越來越深。
之前穆长秋也是一样,下过命令不允许破坏公路,却遭到了关内部队有些干部的抵制。甚至很多已经习惯了从最坏方面思考的晋绥本地干部,认为不破坏公路,一旦作战失利,日军大规模的反扑,会给根据地带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很多干部看來你们抗联的根据地远在东北,打了败仗大可以一走了之。但眼下几乎所有主力部队都不在的晋西北根据地怎么办?去年日军对华北各大根据地的持续了整整大半年的疯狂扫荡,晋绥根据地所遭受的损失虽说是华北几大根据地最小的。
但是日军扫荡的力度,也是历次所从來沒有的。整体的损失虽然沒有北岳区和太行区那么大,但是粮食和大牲畜的损失尤为大。去年冬季根据地所剩余的粮食和物资,几乎使得部队无法过冬。
去年的损失记忆犹新,让晋绥本地的部队,对穆长秋不要破坏公路的要求很是不以为然。甚至部分的干部,压根就沒有当回事。不仅破坏了公路,还利用各自部队所剩不多的家底子,在公路上埋设了不少的地雷。
陈翰章不得不佩服这些关内部队破坏道路和切断有线通讯联络的本事,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整条公路被挖的大坑套小坑,坑连着坑,里面还埋设了为数不少的地雷。[ ]其中为数不少的大坑,别说汽车就是坦克都陷进去。所有的电话线杆子,全部被拔得一干二净。
可这公路一破坏,日军沒有拦住,反倒是限制了抗联自己的机动能力。王明贵越过长城一线的时候,就在破破烂烂的公路上吃尽了苦头。自进入外长城一线之后,尽管路途不算遥远,但一路上恶劣的公路情况,让王明贵行军速度根本提不起來。还沒有离开右玉境内,就足足有几十辆卡车被陷进大坑里面。
就连王明贵自己也吃了一个暗亏,他的那辆美制吉普车压上了一枚土地雷。如果不是这枚土地雷里面装的是黑火药,威力实在是有限。以及屁股底下的这辆美国造吉普车质量过硬,沒有受到任何的破坏。恐怕他王明贵壮志未酬,先进医院去修养一段时间了。
被吓了一跳的王明贵,在心中也纳了闷。前边那么多的坦克和卡车压过去,这枚土地雷都沒有炸。怎么偏偏自己的车到这里,却压响了这枚土地雷?这要是原装的地雷,再加上车速因为车队的关系并不快,这一枚地雷非得将自己直接送上天不可。
只是他王明贵虽说逃过了一劫,但开路的一辆坦克就沒有这么幸运了。这辆为全军开路的装甲一旅的坦克,直接悄无声息的掉进了一个宽度和长度,足以将二六坦克整个装进去的特大坑中。
最关键的是这个坑里面还埋设了一枚用九二步兵炮弹改装而成,威力不小的反坦克地雷。爆炸的位置,又恰恰是坦克最薄弱的底盘。这辆坦克在掉进坑内之后直接被炸毁,坦克内三名乘员全部重伤。
如果不是带队的晋绥一部手疾,制止住了抗联的快速反击,搞不好自己人先打了起來。晋绥军区这些刚升级來的地方部队,反扫荡时期积累的对日军坦克作战经验,这个时候沒有用到日军身上,到是全部都用到了抗联身上。
这一路上被破坏的公路,搞的王明贵在进入外长城一线之后,速度简直比蜗牛快不了多少。甚至在很多的地方,都是寸步难行。最后实在无法忍耐,火气又不能向兄弟部队发的王明贵,干脆下令部队下车徒步以强行军的速度,向指定地点前进。
要是在乘坐卡车行进,按照这个路况,等到战役都结束了自己还赶不到战场。自身行动缓慢是小,但是影响到了整体战局那就会误了大事。在公路破破烂烂,反倒是拖延了部队的行军速度情况之下,弃车携带必要的弹药步兵先行出发。重武器在想办法随后跟进,已经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公路上的问題只是两军相处不太融洽的一个方面,其实两军之间配合作战上的麻烦远不止这一点。两军之间的通讯联络问出现的问題,以及作战观念的不同,甚至还超过了公路上带來的麻烦。
晋绥部队有的部队则因为干部作战时间长了,认为配备的电台是一个累赘。虽说沒有舍得丢掉,但也不愿意使用。还有更多的干部,在作战之中还延续前年百团大战的习惯。打的赢就打,如果觉得不划算直接就抬屁股走人,直接放了那边配合他们作战抗联部队的鸽子。
好的通知一声隔壁的兄弟部队一声,有的部队甚至连通知都不通知,直接消失的无影无踪。配备给他们的电台一关机,根本就沒有地方找去。虽说各自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但是在这陌生的晋北山地,让抗联上哪儿去找?
这几点先是穆长秋,后是陈翰章已经不止一次向杨震抱怨过。但让杨震能怎么说?他只能告诉自己的部下,这是关内部队几年來,在沒有本钱与日伪军硬拼,常年分散游击、发动群众时期养成习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