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只是杨震在接到报告之后,却否决了军工部门开始生产坦克炮和发动机的建议,只批准先小批量生产部分发动机,作为现役坦克备用发动机,以及全力解决改型坦克炮所急需的穿甲弹,至于坦克炮的量产,甚至军工部门递交的先试生产一部分样车的报告,直接被他否决了。

    杨震很清楚二六坦克装甲太薄、车体太小、发动机马力过小的毛病,限制了它们后续发展,面对着整个二战快速发展的坦克技术,这款基本上沒有改进余地的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空间只能越來越小。

    别说在欧洲战场上对付德军的新式坦克,就是在中国战场上对付日军已经开始量产,并大规模开始装备部队的九七式坦克,也已经明显不是对手,更何况对付日军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式坦克,其性能也就勉强欺负一下日军的九五式坦克,以及九四和九二式装甲车。

    其狭小的车体,以及只有九一马力的发动机,也限制了其升级的可能,别说大规模的升级,就是抗联自己加装并不算重的附加装甲之后,这种坦克的结构和发动机就多少有些承受不住。

    王光宇对林西的长途奔袭,因为技术故障掉队的坦克,比在战场上被日军摧毁的要多的多,加装了附加装甲之后,这种二六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提高很大,足以抵挡日军九七式坦克炮的威力,但是其可靠性也急剧下降。

    而其脆弱的装甲,在不加装附加装甲,却又无法抵挡日军种类繁多的小口径火炮,别说日军九四式步兵速射炮,以及一式反坦克炮,甚至连日军步兵使用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动炮,在四百二十米的距离,也可以轻易的击穿它的装甲。

    这种已经落后的坦克即便仿制出來,到了战场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与其浪费抗联本就奇缺的各种资源,还不如暂时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搞到更先进的坦克制造技术之后再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并不受欢迎的t三四
    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杨震甚至沒有批准这款坦克所使用坦克炮的量产,甚至还将发动机仿制的重点,转向了b七坦克所使用的四百五十马力的发动机,二六坦克即便已经可以制造,但最终除了少部分的发动机,用來替换使用寿命短的原厂货之外,还是一辆都沒有制造和生产,甚至连试生产都沒有进行。

    发动机是例外,是因为苏制的原厂货使用寿命实在太短了,在抗联高强度的训练之下,报废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苏军的标准,如果不事先生产出一部分,很多的坦克根本就无法上战场就要趴窝了。

    结果现在想要临时抱佛脚,无论如何也一口气拿不出來足够数量的,这也是杨震对熊大缜偷梁换柱行为,最终默认的主要原因,毕竟这其中,自己要占据了主要的责任,杨震又不是那种遇责任向下推卸的人。

    其实即便到第二阶段会战结束,原本计划为德制三号坦克换装的苏式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计划,在装甲兵的坚持之下,也沒有能够得到完全的执行,对于总部这个换装计划,装甲兵那边并不欢迎。

    德制五十毫米坦克炮,性能优良,穿甲威力和精度要远比苏式四十五毫米炮要大的多,特别是在四二年开始,苏联人转让过來的三号坦克,绝大部分都是换装了六十倍身管的长身管型,甚至不比苏制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差到哪里去。

    配合德国坦克精良的观瞄系统,其杀伤力甚至还要在苏制三四坦克之上,尤其是五百米之外的远距离杀伤,几乎可以说是抗联几种坦克之中最好的,别说苏制坦克,就是英制坦克也远远的不如。

    在此次会战之中,几款德军坦克的优异表现,特别是三号坦克精良的观瞄系统和五十毫米远射程的精度和威力,相当的受到坦克兵的欢迎,而且在五十毫米口径各种炮弹,已经可以自产的情况之下,在换装四十五毫米苏制坦克炮那么就真的有些浪费了。

    相比之下苏制的三四坦克因为人机功能太差,更换配件过程异常复杂,观瞄系统的过于落后,特别是变速箱设计落后,使得换挡对于中国人的体型來说过于吃力,反倒还不如德制三号坦克受抗联装甲兵的欢迎。

    在装甲兵强烈要求之下,最后只是将四号短身管型号上的那种性能差到家的七十五毫米短管炮,换为苏制三四坦克使用的七十六毫米火炮,苏军转交的三号坦克之中,除了极少数装备三十七毫米火炮的初期型号之外,其余的最终还是保留了原有的五十号毫米坦克炮。

    而随着美英坦克援助,苏联方面转交的德军坦克陆续到位,以及抗联自己仿制的三四坦克投产,车体与发动机马力过小,几乎沒有改装余地,装甲过薄等一系列缺点,抗联装备了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二六坦克,反倒是到了四二年中,便基本全部退出一线作战部队。

    只有部分经过改造的b七型坦克,因为比较适合在山地以及水网地带使用,在经过改装,增强了装甲防护力之后保留了下來,抗联装备的两种使用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两种坦克,在最终的结局上,倒是与他们在苏联的同类相同。

    而另外的一种苏式坦克,结果却是与他们在苏联的同类正好相反,苏制三四坦克在进入抗联之后,除了装甲厚度和大口径、宽履带对复杂地面的通过性之外,其余的性能在抗联装甲兵部队几乎是恶评如潮。

    落后的观瞄系统,反应缓慢的射击效率,极其恶劣的人机功效,尤其是只使用两支操纵杆的驾驶方式,以及恶劣的变速箱设计,使得操纵性极差,甚至有时候驾驶员需要用扳手來敲打换挡器,才能实现换挡,都成为装甲兵不太欢迎这种坦克的原因。

    坦克开动时候巨大的噪音,在长途奔袭的情况之下,简直让乘员痛不欲生,一开动就浓烟滚滚的发动机,使得这种坦克根本就无法执行突袭任务,在抗联坦克兵眼中,驾驶这款坦克简直就是遭罪。

    原本沒有德国坦克的时候,装甲兵对于得到这种装甲厚实,火炮口径超过几乎抗联原來所有坦克的新型装备还雀跃不已,但是在作战之中,吃够了这种人机功效差到家苦头的部队,再看看配备了的德制坦克的兄弟部队,却是羡慕不已。

    相对于不受欢迎的三四坦克來说,德国人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却是最受欢迎的,尤其是四号坦克,除了变速箱发出的噪音、夏天时候散发的热量,以及七十五毫米短管火炮太小的威力这几个缺点之外,在所有战士的眼中简直就是完美的。

    这到不能说是装甲兵在刚刚吃饱肚子的情况之下,就马上开始挑食,也不是吃完饭,扔掉碗就骂娘,只是在有了对比和挑选的情况之下,部队对一种所谓新式装备的评价与反应而已。

    苏制坦克恶劣的人机功效,导致了不受欢迎,再加上抗联关于装备调整方面的决策,使得这种坦克在抗联的生产数量,与在本国生产数量高达几万辆的产量相比,总产量可怜的只有一千多辆。

    这其中还包括使用三四坦克底盘的,诸如自行火炮、架桥坦克等,占据了将近一半产量的变形车,就算抗联工业基础薄弱,但是在得到大批的美制装甲钢,以及苏联专家的协助之下,这么一点的坦克产量也够少的了。

    这种坦克数量过少的产量,与其说是抗联制造用來上战场厮杀的装备,还不如说是通过少量的生产和制造,让抗联学习怎么制造和设计坦克的一个锻炼阶段,其实杨震也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杨震很清楚,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不会把坦克制造原理和生产技术交给抗联的,而中国人,必须要能够获得自己的坦克设计与制造能力,在能获得來源有限的情况之下,怎么样学习制造坦克,苏联人是唯一的一个选择。

    不仅产量少,而且抗联生产的三四型坦克与原型相比,在苏联转交过來的德国战俘中工程师的协助之下,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变速箱和操纵系统改为美式,观瞄系统采取了德式,甚至坦克中的蓄电瓶位置和充电方式都改为美式,以便减轻维修负担。

    就连炮塔结构,也按照四号型坦克做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了原有只能装进两个乘员的小炮塔,导致乘员过于拥挤,还要兼任装填手的车长沉重的负担,整个坦克内外,已经是完全的脱胎换骨了。

    沒办法这种坦克的操纵系统,对于身体素质远不如苏联人的中国人來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很多时候,换个档都需要驾驶员手脚全部都用上,用足力气才能换一个档位,甚至时不时的还要用锤子去硬砸换挡器,才能保证那玩意顺利工作。

    驾驶的时候只要稍微一疏忽,搞不好这种坦克就直接來一个大翻身,连续行驶超过一百公里,疲惫不堪的驾驶员,就只能被人从坦克里面拽出來,这种情况别说作战了,一炮沒开人就累瘫了。

    相对于苏联战时的巨大消耗,有着各方面转交过來的德制坦克和美英援助坦克足以应对战局,以及日军与德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在从四二年起接收的四号长身管坦克,已经可以秒杀日军几乎所有新式坦克的情况之下,抗联的坦克生产,倒是不必像苏联人那样不惜工本,开足马力全力制造。

    可以针对三四坦克各种的缺点,慢慢的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也是根据中苏两国战场,所面对的不同压力,所作出的不同选择,用杨震的话來说,饭要一口口的吃,先打牢基础,才是最急需做的,军工部门也就沒有急于投产,而是针对这种坦克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在这么一番搞下來之后,除了大致外形,主要是底盘以及火炮还与原型车相同之外,抗联自己制造的这款坦克,实际上与苏联提供原型坦克相比已经是两码回事,这种坦克人机功效恶劣的弱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少一个长途奔袭之后,驾驶员被人硬拽才能出來的情况不会在出现,虽说生产费用多少有了一些增加,但是驾驶抗联自行改进过的坦克,至少要比苏联货轻松的多了。

    当然抗联三四坦克生产,还是到了四二年中美国人开始提供装甲钢,德国战俘协助进行改进了部分图纸和资料之后才开始进行,至少在几个月之后,展开的下一阶段会战之中,是使用不上了,甚至就连坦克炮和备用发动机,也是沒有的。

    为此次会战中,抗联预备实施的大规模装甲突击战术准备工作,颇费周折却是肯定的,主要问題就是坦克炮弹的生产与制造上,只不过杨震这个时候,还沒有料想到而已,因为苏联人如此顺利的履行协议,是抗联所有的领导人都沒有想到的。

    当然,如果说一点准备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无论是作为全军一号、三号的杨震和郭炳勋两个人,还是装备部长熊大缜,或是装甲兵司令员陈翰章,都沒有想到过苏联一口气转交过來这么多的坦克。

    原本只做好接收百余辆,甚至是几十辆德制坦克的抗联,一下子被苏联人一口气转交过來这么多辆坦克,多少搞的措手不及,无论是乘员组还是后勤保障,都沒有做对应的工作,甚至连对应的接收人员,都沒有准备充足。

    最终所有完成全训的乘员组,不仅原定留用的部分意大利坦克全部直接退出一线部队,甚至在提前淘汰了部分二六坦克的情况之下,也只能优先保证作为主要突击力量使用的两个装甲师,以及两个独立装甲旅,外加使用那二百辆玛蒂尔达二步兵坦克组建的独立营。

    至于原本只是刚刚完成组建装甲三旅,以及几个独立坦克团虽说配齐了装备,但是合格的乘员组以及维修保障人员,却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其余的装甲部队开上前线之后,只能留在后方训练,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一百二十七章 犹豫
    不过这个情况,是杨震现在还沒有想到的,曾经设想过苏联人履行这份协议的时候,会拖拖拉拉,在下一阶段会战之前根本就不会转交一辆,或是会在执行的时候,來一个大打折扣,缴获了几百辆坦克,只转交给自己几十辆、甚至是十几辆。

    或是干脆直接放自己鸽子,借口一辆也沒有缴获,连个毛都不让自己看到,就是沒有想到已经将的主意,打到美国人來年会提供给抗联坦克装备上的苏联人,会超额满足自己需要的杨震。

    现在也沒有那个闲暇时间和精力,去对他最不信任的苏联人履行协议的程度,做一个美好的畅想,对苏联人做事方式和风格已经是失望成为习惯之后,杨震与抗联所有的高级干部,都沒有想过苏联人会在履行协议方面程度上抱有多大的希望。

    开完这个统一思想的会议之后,杨震又将航空兵的几位高级干部,都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又仔细研究了一下航空兵对日空袭预定采用战术还有那些不足,还应该采取那些应对可能出现意外的办法,特别是对朝鲜北部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可能出现的拦截,采取的应对办法。

    沒有办法,这次投入对日空袭的所有参战人员,几乎是抗联远程航空兵的根本和底子,除了已经出发去英国学习的人之外,抗联轰炸机飞行员目前的精华几乎都在这里,要是损失过大的话,那么对抗联轰炸机部队的发展打击,恐怕将会是毁灭性的。

    只要美国人正式参战,飞机沒有了可以再想办法,但是如果连飞行员都沒有了,那么有再多的飞机又有什么用,难道让那些刚出航校的飞行员,去承担抗联轰炸机部队整个未來发展的重任。

    还是多少有些不放心的杨震,这次与航空兵两位军政主官,以及已经被任命为此次行动总指挥航空兵副参谋长黎明,几个人整整研究了一夜,直至清晨天色已经放亮,才最终敲定了抗联首次轰炸日本本土的全部作战计划。

    等到几个人走后,杨震看了一眼自己办公桌面上,又被掀开一页的台历上大大的阿拉伯数字六之后,站起身走到窗前,静静的看着窗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纷纷扬扬飘着的雪花,心中却是依旧无法平静下來。

    还有两天的时间,整个世界都将发生一个剧烈的变化,而这场几乎已经燃遍全球的世界大战,会因为这个变化改变了几亿人的命运,但最后这两天的时间之内,这个本应该即将发生的变化,会不会发生什么突然的转变,杨震心中却还是无法真正的彻底放心。

    面对着这个关系到抗联在未來几年之内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在未來几十年内命运的变化,杨震在心中一遍又一遍不断的再问着自己,它会不会因为自己这只无意之中闯进了这个时代的蝴蝶,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从截听的日军无线电信号判断,日军下一步的动向还是按照自己所熟知的历史那样发展,但是那一刻哪怕是差一秒钟还沒有最终的來临,也不能说伴随着那一天越來越近,而心情越來越紧张的杨震,心真的就能彻底的放下。

    因为即便是已经与美英苏三国签订了协议,但是他依旧清醒的知道,这是一份随时都可以撕毁的协议,在执行力上甚至脆弱到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变成一张废纸,一旦这道历史的车轮在这个时候,哪怕是跑偏一点点,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一场镜中月、水中花。

    虽然在很多事件上,杨震在别人眼中有着过于准确的判断能力和预见力,但杨震的头脑却是一直都很清醒,他清楚的制造在很多决策上,自己不能过于想当然,反倒是正因为这一点,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只能更加的慎重,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他杨震还是懂的。

    站立了良久,杨震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如果那件事情还是像自己所熟悉的历史那样,在那一刻发生,轰炸日本本土的行动则继续进行,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在这一刻跑偏,那件事情真的沒有发生,抗联空袭日本本土的原有作战计划,则全部取消。

    他清楚的知道,只要在日美战争一天沒有真正的爆发,美英两国就一天也不会提供给抗联任何战略进攻武器的,当然或许防御型的武器会给那么一些,但是可以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机,他们是一个零件都不会给的。

    对于沒有自己航空制造能力的抗联來说,如果那一天沒有最终來临,这几十架伊尔四轰炸机,也许将会是抗联在战争结束之前,唯一能够得到的远程轰炸机,就这么一点力量,决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就丢光了,如果历史在那一天真的发生改变,杨震认为还是取消原定的计划为好。

    只是这个决心虽然杨震已经下定,但是心中却是依旧多少有些犹豫不决,毕竟对于抗联來说,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无论日军是否发起对美英的作战,眼下日军对本土的防御都是最松懈的时候。

    恐怕日本人从來都沒有想过,有一天中国人真正的炸弹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更沒有想到过,眼下抗联目前还有实力从天上给他们狠狠的一刀,利用这次机会,可以锻炼出一批自己的远程轰炸和导航的人才。

    毕竟打造出一支真正攻守兼备的战略空军,才是杨震的最终目的,只在自己家门口晃悠的空军,并不是他真正需要的,和平年代讲的是走出去,战争年代那么就是打出去,打出去,将战争引到敌人的国土上,才是一支战略空军应该做的。

    如果说战术空军是一道只能被动挨打的盾牌的话,那么战略空军才真正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刺穿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剑,一支战略型的空军,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來说,才是真正需要。

    在本土内的反击对于一场战争來说,永远都只能是战术反击,只有将战火引燃到敌国的土地上,才是真正的战略反击,在抗联目前沒有海军,无法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进攻的情况之下,空军是唯一能够发起战略反击的手段。
1...961962963964965...11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