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我要做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要离刺荆轲
    在今天,这些当年追逐黄金而来的游侠,已经广泛的深入到了安东的各行各业。

    他们有的组织起了庞大的派遣工团体,靠着给人管理和监督派遣工而维生;有的则依附着那些豪商大贾,为他们的商队保驾护航;也有依然投身在淘金浪潮里,寄希望发财的梦想者。

    当然,更多的却是散落在各地,骑着马,带着弓,拿着武器的雇佣武士。

    他们是赏金猎人。

    只要你给钱,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做。

    不拘是护送、押送,还是深入深山老林,猎杀野兽,或者帮助缉捕犯人,乃至于为你报仇,暗杀仇人。

    在某些时候,大量游侠会集合起来,共同参与一项报酬丰厚的任务。

    可以是给官府和贵族卖命,无论是追捕那些亡命之徒,还是下海捕鲸,入海捉鳖。

    甚至可以为了某个大商人的要求,而深入极东和极北的冰原深处,抓捕和清剿那些生番野人部族。

    这些人,一度是安东地方的定时炸弹和危险分子。

    因为,他们做事,完全随心所欲。

    心情好可以扶老奶奶过马路,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你顺眼,或者说与你喝酒喝的爽了,命都可以给你。

    但一旦心情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

    杀人越货、作奸犯科,这些都是等闲。

    不过,随着元德五年,安东都护府衙门下达《备盗贼令》之后,游侠们,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了。

    因为,根据这一条法令的规定:任何胆敢在城市、村庄和屯垦团附近犯罪的游侠,都护府授权给军队、民兵、百姓,可以就地击毙。

    同时,任何犯罪的游侠,都会被通缉。

    各地露布下,经常贴满了悬赏告示,一个个恶贯满盈的游侠,被自己的同伙、军队和百姓揪出来,然后就地处决。

    脑袋被送到官府领赏。

    从那以后,安东地区的核心地带和城镇周围,游侠们就不得不低调做人,同时为了表示自己无害,他们不得不按照《备盗贼令》的要求在腰间系上黑色布带,以示自己绝对遵纪守法。

    在城市里,更是规规矩矩,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假如他们敢生事。

    那么军队和官差甚至百姓,会毫不留情的处决他们!

    而除了游侠,新化城最多的就是各种商人了。

    什么样的人都有,甚至还有着夷狄模样打扮的商贾出现。

    而新化城的城门也特别有意思——很宽,甚至比长安的宣城门还要宽,足可并行五辆马车同时进出,更有意思的是——新化城的城门,还分作了左右两道。

    左为入城,右为出城,所有人,无论是商人还是游侠,都规规矩矩的按照规矩排队出入,没有人敢出城走左道而入城走右道。

    司马迁也不敢!

    因为他知道,无论是谁,胆敢破坏这个规矩,就会被官吏吊起来,放到黑水河的码头上去吹风‘清醒、清醒’。

    完了,还会被强制性送去新化城的军垦庄园里进行所谓的‘劳动教育’。

    起步价就是一个月!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去,但不去的代价是三千钱罚款+一个被记录在案的案底。

    即使列侯,也不能违反这个规定!

    因为,前都督在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一个从长安来的列侯嫡子违反了这个规矩,还大喊‘吾父候……’

    然后,被都督薄世当着所有人的面,一个过肩摔放倒在地,亲自吊在新化城头吹了两个时辰的风。

    那个滋味,可不好受!

    司马迁相信,不会有人想再去尝试第二次了。

    哪怕现在,薄世已经离任。

    但虎在余威在,他的旧部还在,那支在燕蓟之战中,甚至能打得匈奴精锐都害怕的护濊军还在!

    谁敢龇牙?谁敢挑衅?

    ( 我要做皇帝  p:///2/2993/  )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节 见闻 2
    进入新化城后,司马迁的感观就完全颠倒了过来。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不亚于临淄、雒阳的大都会!

    人流湍急,几乎可以称得上挥汗如雨。

    更重要的是,与司马迁曾经在其他地方所见过的市井场面,完全不同。

    新化城,就是一座秩序井然,条条有度的城市。

    这里的规矩繁多,官府连老百姓怎么走路,都要管一手,道路都有着严格的标识。

    向前只能靠左,而想回头,则需要再向前走数百步,到一个规定的所谓‘转弯处’绕行。

    据说,这是因为元德四年,新化城里马车横行,经常发生商贾马车肆意横行,阻塞交通甚至撞死、撞伤民众的惨案后,都护府痛定思痛后作出的改变!

    不仅如此,在这个城市,随地大小便,是会被直接抓起来,送去渔场乃至于承恩岛‘劳动改造’的。

    而其他诸如随地丢弃垃圾、随地吐痰。

    一旦被发现,立刻就会被罚款,态度不好,直接就会被处以鞭刑。

    新化城的鞭刑,也与其他地方不同。

    这里,鞭刑被视作一种教育手段,而非惩罚手段。

    所以,最多只能抽十鞭子……

    按照都护府的说法是: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恶而已。

    深受杂家思想影响的安东官僚们,非常不屑用酷刑来伤残他人肢体,一般轻易不会用各种肉刑和可以使人残疾的刑罚。

    所以,根据都护府颁布的法令,百姓犯法,当先教后惩,教主刑辅。

    意思就是,百姓触犯法律,官员应当首先从教育和教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屡教不改的话……

    嘿嘿,不教而诛是为虐,教了你这么多次,你还不知道悔改。

    本官也很心痛哇!

    只能挥泪斩马谡……

    是故,整个安东的法律,都是逐级上升的。

    类似随地丢垃圾,违反规定,逆行道路这样的小罪和违规之举。

    第一次犯,第二次犯,都是教育为主,抽一顿鞭子,让你长长记性。

    第三次,就开始以矫正为主了。

    怎么矫正?

    劳动改造!

    屯垦团、渔场和矿山,任君挑选,一个月起步,三年封顶,绝不含糊!

    一般来说,经过一番劳动改造后,任何人都会记住,这样做是不对的。

    当然,你要再犯,那就没有办法了。

    当你服完三年劳役回来依然再犯并且被抓住,不好意思,你在官府眼里已经属于‘无可救药’且不值得再拯救的人渣。

    等待你的将是无穷无尽的牢狱和苦役。

    甚至,若遇上官府严打,脑袋说不定都保不住!

    目前为止,整个安东都没有这样的傻瓜!

    靠着这样的手段,司马迁听说,至少在新化、平壤以及崇化等大城市里,人人都是循规蹈矩,不敢违反任何官府的规定。

    有人不小心违反了规定,也会老老实实的自己去找官吏领罚。

    因为根据法令规定,自首或者坦白者,可以不累计次数。

    但倘若不自首,试图隐瞒,那么一旦被发现,那就喜加一。

    一般,不会有人愿意喜加一。

    这样的事情,让司马迁在观察了以后感慨不已,震撼无比。

    他感慨和震撼的不是安东官府的执行力,而是安东百姓的服从和顺从。

    哪怕有着如此多规矩,如此多繁琐的限制。

    但,以司马迁看来,新化城中,无论夷狄还是诸夏,都是老老实实的服从,没有人去触犯。

    这让他不得不联想到了史书记载的一些传说。

    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

    安东的官府,虽然远远不及唐虞的圣王,靠的是酷法和严格的执行。

    但他们能让百姓认同并且遵从,能让士民官吏,一律执行,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据说,安东法令、政策和其他制度,皆由公议而出……”司马迁在心里想着:“若有机会,吾当亲身参与一番……”

    公议这种事情,古代就有了。

    三王时期的华表,就有着类似的作用。

    当今天子,每三年召开一次石渠阁之会,也有着类似的效用。

    但,只有在安东,司马迁才看到,这种公议制度在发挥实际作用。

    作为史官,司马迁对这个制度怎样运行和怎样决策,有着十足的好奇心。

    “或许是一种类似平贾制度的程序?”司马迁在心里猜测着。

    如今,平贾制度,完全正规化和制度化,在汉室各大城市之中,由主爵都尉与市集擅权共同商议,决定物价涨跌和供应量。

    而擅权,则由市集商人推举。

    按照去年增修的《平律》补充条款规定,每一百万钱的纳税额,可以推举一位擅权来作为平贾,与官府打交道。

    纳税等于权力与地位的概念开始方兴未艾。

    而在这安东,司马迁感觉,大抵应该是采用类似的设计和程序。

    只是,这个过程,外人根本不清楚具体细节。

    司马迁只从他人口中得知,都护府每次公议的与会者,都各不相同。

    都护府的官员,似乎有一套用于遴选与会者的制度。

    涉及商人,就找商人中的代表,涉及地方,就邀请地方贵族、官员,涉及民政,就邀请三老与知名长者。

    整个制度,处处都体现着杂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读过《吕氏春秋》的司马迁,当然清楚,这是用众和众智思想的结晶。

    但问题是……

    “此制度,恐怕难以长久……”司马迁在心里感叹着。

    要严格且恪守这个制度,需要都护府的都督有容人之量,有广阔胸襟,能听得进意见,还得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铁腕而果断的决断。

    更必须有着超常的魅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服和劝服那些不同意见者。

    尤其是都督本人,必须可以克制自己的**……

    但能够做到这些要求中的任意一点的人,本就已经很少,而全部做到的,则无疑是凤毛麟角。

    “新化候,真英雄哉!”司马迁不禁感慨着。

    那位已经去职,前往长安的新化候,薄家的外戚,一回到长安,恐怕就会给长安带来截然不同的变化。

    这让司马迁期待无比!

    但同时,他对安东都护府的命运,也开始了担忧。

    因为司马迁明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类似的事情。

    前任刚刚历任,继任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脚,将他留下的东西,尽数推翻。

    结果……是灾难。

    前任的善政,完完全全的变形,一场场盛宴过后,留下满地狼藉。

    所以,才有人走茶凉,人亡政息的说法。

    所以,萧规曹随,才会那么的弥足珍贵。

    这时,司马迁忽然感觉周围的人群有了躁动,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伍子要来新化了!”

    瞬间,整个城市就沸腾了。

    无数的窗户都被打开,许多的贵族子弟和富商探出头来。

    对安东人来说,平壤学苑的伍被伍子,就是他们的骄傲,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就是他们思想、意志和愿望的诉说者。

    是他,第一个告诉安东人:信欺在性,不在亲疏,贤愚在心,不在贵贱。

    这句话,简直点亮了所有人,所有阶层的心灵,照进了他们内心的深处。

    无论是列侯子侄还是游侠、商贾,纷纷深以为然。

    因为,他们或是家族之中不受重视被打发来安东的庶子,或是被视为贱民的商贾以及干脆被认为是社会最大问题所在游侠。

    从前,没有人给他们说话。

    直到伍被带着他的门徒,在平壤学苑开始宣扬学说。

    无数人立刻就找到了主心骨。

    随即,他倡导和提倡众智、众力,一方面契合贵族士大夫的呼声,另一方面也给与了百姓极大安慰。

    同时,他重视教育,提倡教育,主张教育,认为只要是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
1...12571258125912601261...135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