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要离刺荆轲
在今天,这些当年追逐黄金而来的游侠,已经广泛的深入到了安东的各行各业。
他们有的组织起了庞大的派遣工团体,靠着给人管理和监督派遣工而维生;有的则依附着那些豪商大贾,为他们的商队保驾护航;也有依然投身在淘金浪潮里,寄希望发财的梦想者。
当然,更多的却是散落在各地,骑着马,带着弓,拿着武器的雇佣武士。
他们是赏金猎人。
只要你给钱,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做。
不拘是护送、押送,还是深入深山老林,猎杀野兽,或者帮助缉捕犯人,乃至于为你报仇,暗杀仇人。
在某些时候,大量游侠会集合起来,共同参与一项报酬丰厚的任务。
可以是给官府和贵族卖命,无论是追捕那些亡命之徒,还是下海捕鲸,入海捉鳖。
甚至可以为了某个大商人的要求,而深入极东和极北的冰原深处,抓捕和清剿那些生番野人部族。
这些人,一度是安东地方的定时炸弹和危险分子。
因为,他们做事,完全随心所欲。
心情好可以扶老奶奶过马路,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你顺眼,或者说与你喝酒喝的爽了,命都可以给你。
但一旦心情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
杀人越货、作奸犯科,这些都是等闲。
不过,随着元德五年,安东都护府衙门下达《备盗贼令》之后,游侠们,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了。
因为,根据这一条法令的规定:任何胆敢在城市、村庄和屯垦团附近犯罪的游侠,都护府授权给军队、民兵、百姓,可以就地击毙。
同时,任何犯罪的游侠,都会被通缉。
各地露布下,经常贴满了悬赏告示,一个个恶贯满盈的游侠,被自己的同伙、军队和百姓揪出来,然后就地处决。
脑袋被送到官府领赏。
从那以后,安东地区的核心地带和城镇周围,游侠们就不得不低调做人,同时为了表示自己无害,他们不得不按照《备盗贼令》的要求在腰间系上黑色布带,以示自己绝对遵纪守法。
在城市里,更是规规矩矩,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假如他们敢生事。
那么军队和官差甚至百姓,会毫不留情的处决他们!
而除了游侠,新化城最多的就是各种商人了。
什么样的人都有,甚至还有着夷狄模样打扮的商贾出现。
而新化城的城门也特别有意思——很宽,甚至比长安的宣城门还要宽,足可并行五辆马车同时进出,更有意思的是——新化城的城门,还分作了左右两道。
左为入城,右为出城,所有人,无论是商人还是游侠,都规规矩矩的按照规矩排队出入,没有人敢出城走左道而入城走右道。
司马迁也不敢!
因为他知道,无论是谁,胆敢破坏这个规矩,就会被官吏吊起来,放到黑水河的码头上去吹风‘清醒、清醒’。
完了,还会被强制性送去新化城的军垦庄园里进行所谓的‘劳动教育’。
起步价就是一个月!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去,但不去的代价是三千钱罚款+一个被记录在案的案底。
即使列侯,也不能违反这个规定!
因为,前都督在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一个从长安来的列侯嫡子违反了这个规矩,还大喊‘吾父候……’
然后,被都督薄世当着所有人的面,一个过肩摔放倒在地,亲自吊在新化城头吹了两个时辰的风。
那个滋味,可不好受!
司马迁相信,不会有人想再去尝试第二次了。
哪怕现在,薄世已经离任。
但虎在余威在,他的旧部还在,那支在燕蓟之战中,甚至能打得匈奴精锐都害怕的护濊军还在!
谁敢龇牙?谁敢挑衅?
( 我要做皇帝 p:///2/2993/ )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节 见闻 2
进入新化城后,司马迁的感观就完全颠倒了过来。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不亚于临淄、雒阳的大都会!
人流湍急,几乎可以称得上挥汗如雨。
更重要的是,与司马迁曾经在其他地方所见过的市井场面,完全不同。
新化城,就是一座秩序井然,条条有度的城市。
这里的规矩繁多,官府连老百姓怎么走路,都要管一手,道路都有着严格的标识。
向前只能靠左,而想回头,则需要再向前走数百步,到一个规定的所谓‘转弯处’绕行。
据说,这是因为元德四年,新化城里马车横行,经常发生商贾马车肆意横行,阻塞交通甚至撞死、撞伤民众的惨案后,都护府痛定思痛后作出的改变!
不仅如此,在这个城市,随地大小便,是会被直接抓起来,送去渔场乃至于承恩岛‘劳动改造’的。
而其他诸如随地丢弃垃圾、随地吐痰。
一旦被发现,立刻就会被罚款,态度不好,直接就会被处以鞭刑。
新化城的鞭刑,也与其他地方不同。
这里,鞭刑被视作一种教育手段,而非惩罚手段。
所以,最多只能抽十鞭子……
按照都护府的说法是: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恶而已。
深受杂家思想影响的安东官僚们,非常不屑用酷刑来伤残他人肢体,一般轻易不会用各种肉刑和可以使人残疾的刑罚。
所以,根据都护府颁布的法令,百姓犯法,当先教后惩,教主刑辅。
意思就是,百姓触犯法律,官员应当首先从教育和教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屡教不改的话……
嘿嘿,不教而诛是为虐,教了你这么多次,你还不知道悔改。
本官也很心痛哇!
只能挥泪斩马谡……
是故,整个安东的法律,都是逐级上升的。
类似随地丢垃圾,违反规定,逆行道路这样的小罪和违规之举。
第一次犯,第二次犯,都是教育为主,抽一顿鞭子,让你长长记性。
第三次,就开始以矫正为主了。
怎么矫正?
劳动改造!
屯垦团、渔场和矿山,任君挑选,一个月起步,三年封顶,绝不含糊!
一般来说,经过一番劳动改造后,任何人都会记住,这样做是不对的。
当然,你要再犯,那就没有办法了。
当你服完三年劳役回来依然再犯并且被抓住,不好意思,你在官府眼里已经属于‘无可救药’且不值得再拯救的人渣。
等待你的将是无穷无尽的牢狱和苦役。
甚至,若遇上官府严打,脑袋说不定都保不住!
目前为止,整个安东都没有这样的傻瓜!
靠着这样的手段,司马迁听说,至少在新化、平壤以及崇化等大城市里,人人都是循规蹈矩,不敢违反任何官府的规定。
有人不小心违反了规定,也会老老实实的自己去找官吏领罚。
因为根据法令规定,自首或者坦白者,可以不累计次数。
但倘若不自首,试图隐瞒,那么一旦被发现,那就喜加一。
一般,不会有人愿意喜加一。
这样的事情,让司马迁在观察了以后感慨不已,震撼无比。
他感慨和震撼的不是安东官府的执行力,而是安东百姓的服从和顺从。
哪怕有着如此多规矩,如此多繁琐的限制。
但,以司马迁看来,新化城中,无论夷狄还是诸夏,都是老老实实的服从,没有人去触犯。
这让他不得不联想到了史书记载的一些传说。
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
安东的官府,虽然远远不及唐虞的圣王,靠的是酷法和严格的执行。
但他们能让百姓认同并且遵从,能让士民官吏,一律执行,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据说,安东法令、政策和其他制度,皆由公议而出……”司马迁在心里想着:“若有机会,吾当亲身参与一番……”
公议这种事情,古代就有了。
三王时期的华表,就有着类似的作用。
当今天子,每三年召开一次石渠阁之会,也有着类似的效用。
但,只有在安东,司马迁才看到,这种公议制度在发挥实际作用。
作为史官,司马迁对这个制度怎样运行和怎样决策,有着十足的好奇心。
“或许是一种类似平贾制度的程序?”司马迁在心里猜测着。
如今,平贾制度,完全正规化和制度化,在汉室各大城市之中,由主爵都尉与市集擅权共同商议,决定物价涨跌和供应量。
而擅权,则由市集商人推举。
按照去年增修的《平律》补充条款规定,每一百万钱的纳税额,可以推举一位擅权来作为平贾,与官府打交道。
纳税等于权力与地位的概念开始方兴未艾。
而在这安东,司马迁感觉,大抵应该是采用类似的设计和程序。
只是,这个过程,外人根本不清楚具体细节。
司马迁只从他人口中得知,都护府每次公议的与会者,都各不相同。
都护府的官员,似乎有一套用于遴选与会者的制度。
涉及商人,就找商人中的代表,涉及地方,就邀请地方贵族、官员,涉及民政,就邀请三老与知名长者。
整个制度,处处都体现着杂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读过《吕氏春秋》的司马迁,当然清楚,这是用众和众智思想的结晶。
但问题是……
“此制度,恐怕难以长久……”司马迁在心里感叹着。
要严格且恪守这个制度,需要都护府的都督有容人之量,有广阔胸襟,能听得进意见,还得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铁腕而果断的决断。
更必须有着超常的魅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服和劝服那些不同意见者。
尤其是都督本人,必须可以克制自己的**……
但能够做到这些要求中的任意一点的人,本就已经很少,而全部做到的,则无疑是凤毛麟角。
“新化候,真英雄哉!”司马迁不禁感慨着。
那位已经去职,前往长安的新化候,薄家的外戚,一回到长安,恐怕就会给长安带来截然不同的变化。
这让司马迁期待无比!
但同时,他对安东都护府的命运,也开始了担忧。
因为司马迁明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类似的事情。
前任刚刚历任,继任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脚,将他留下的东西,尽数推翻。
结果……是灾难。
前任的善政,完完全全的变形,一场场盛宴过后,留下满地狼藉。
所以,才有人走茶凉,人亡政息的说法。
所以,萧规曹随,才会那么的弥足珍贵。
这时,司马迁忽然感觉周围的人群有了躁动,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伍子要来新化了!”
瞬间,整个城市就沸腾了。
无数的窗户都被打开,许多的贵族子弟和富商探出头来。
对安东人来说,平壤学苑的伍被伍子,就是他们的骄傲,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就是他们思想、意志和愿望的诉说者。
是他,第一个告诉安东人:信欺在性,不在亲疏,贤愚在心,不在贵贱。
这句话,简直点亮了所有人,所有阶层的心灵,照进了他们内心的深处。
无论是列侯子侄还是游侠、商贾,纷纷深以为然。
因为,他们或是家族之中不受重视被打发来安东的庶子,或是被视为贱民的商贾以及干脆被认为是社会最大问题所在游侠。
从前,没有人给他们说话。
直到伍被带着他的门徒,在平壤学苑开始宣扬学说。
无数人立刻就找到了主心骨。
随即,他倡导和提倡众智、众力,一方面契合贵族士大夫的呼声,另一方面也给与了百姓极大安慰。
同时,他重视教育,提倡教育,主张教育,认为只要是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