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我要做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要离刺荆轲

    鬼知道绣衣卫里面,有没有儒家的人?

    反正,郅都清楚,绣衣卫里有不少人是倾向、同情甚至本身就是法家的门徒。

    他们见到儒家巨头们的信件,肯定会拆开来看一看,然后将其中的内容,悄悄的透露给法家。

    将此事做完,郅都就重新将注意力投诸到政务之中。

    在长安的决定没有来之前,他这个护匈奴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建设和建立以顺德为核心的郡县制度。

    这个事情,虽然有着屯垦团的经验,郅都处理起来,得心应手,甚至不费什么力气。

    不过四万三千多人而已,还没有汉室一个上县的人口多。

    讲道理的话,一个官,足以应付这些事情。

    而他郅都可是曾经先后做过河南郡郡守和中尉、中郎将、执金吾的男人。

    他曾治理过数百万人口的大郡。

    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很轻松。

    但问题是——这个全新的郡县,到底与中国过去的郡县不同。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以畜牧业为根本和支柱的郡县。

    而非是中国内地的那些农耕为主的郡县。

    合理的划分牧场,指导这些人,适应与学习定居生活方式,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好在,楼烦军的军人,在过去四年里,已经完全学会并且懂得怎么经营一个定居的畜牧经济社会。

    在他们手把手的教导下,靠近顺德城百里范围的各部牧民,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定居点的建设。

    现在,就等着少府和太仆的官僚前来,将蓿苜草种子以及各种技术、工具,传授给这些人。

    但,在顺德外围的两百里地域的部族,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因为,资源和人手的严重不足,他们至少在今年,还得维持游牧的生活方式。

    而怎么组织和带领这些人过渡好这一年的时间,就又成了难题。

    总不能让这些人呆在原地,好吃懒做吧?

    总得让他们去自己养活自己。

    但不能因此让他们失去控制,离开汉家的掌握。

    郅都现在就在头疼这个事情。

    这批游离在外的人,大约有两万人左右。

    其中,成年男丁大约是八千人,妇女和孩子约莫占了一万,剩下两千是老弱病残。

    这些人若是不管他们,或者限制他们,不许他们去游牧,那么,肯定会全部饿死的。

    当然,有不少商贾,都表示愿意接盘。

    将他们带回内6。

    但郅都用屁股想都知道,这些渣渣想干嘛!

    “干脆,让这些人,男丁便为我军输送和保管粮草,妇女则缝补和梳洗衣物?”郅都在心里想着,但随即就否定了这个设想。

    因为,汉军不可能带着他们一起行动。

    “或者,搞个工程,让他们去做工?”郅都眼中闪烁着光泽。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既然汉家到了这草原上,那自然不会傻兮兮的放任草原,当然会改造这个地区的地理、地貌,改变河流的流向,以此来让世界来适应汉人,而不是跟匈奴人傻兮兮的让自己去适应世界。

    虽然现在,天子已经否定了在草原上屯垦的计划。

    但畜牧业的展,也离不开水资源的供给的嘛。

    在定居点之间挖掘渠道,建设一个个储水的水塘,乃至于沿着容易洪泛的地区建设堤坝,在风沙泛滥之地,植树造林,这些都是选项。

    虽然来此地不久,但郅都就已经为这顺德周围的世界量身打造了一个改造工程。

    先,在靠北接近浚稽山的地区,大量植树,以阻滞和减弱风沙侵袭的力度。

    植树防沙的事情,在秦代就已经为中国人所知了。

    秦人经营河套地区时,在榆林塞周围植树十余万株,直至今日,榆林塞周围的榆树依然是对抗从河西刮来的风沙的最强大防御。

    毫不客气的说,若无秦人的经营,河套地区的风沙化,现在可能会很严重。

    除此之外,在顺德附近,建立一条供水渠道,以满足顺德城将来对水的渴求,似乎也很有必要。

    不然,未来,顺德若是人口一多,缺水的话,那就麻烦了。

    这样想着,郅都就已经有决定了。

    对法家来说,遇事不决,大搞基建,确实是一个下意识也是理所当然的抉择。8

    ( 我要做皇帝  p:///2/2993/  )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节 刷经验 1
    “将军,兴安君求见……”

    郅都正沉浸在自己的构思之中,在纸上描绘顺德未来的画面,猛然听到一个亲兵的声音,他一时间都没有回过神来,过了一会才想起了兴安君是谁?

    可不是飞狐军都尉郭懋的亲弟弟郭卫吗?

    燕蓟之战后,郭懋因军功受封为兴武侯,而作为他的亲兵队队长的同产弟郭卫则也将功勋提升至大庶长,更受封为兴安君。

    郭卫虽然只是一个封君,但在北地,人人皆知,他就是飞狐军都尉兴武候郭懋的代表。

    专门负责为郭懋和飞狐军在外奔走、联络之事。

    而如今郅都受命为护匈奴将军,按照天子的命令,飞狐军也是属于郅都指挥的军队。

    但问题是……郭懋是义纵的马仔,这飞狐军现在也是隶属于安北都护府麾下直辖的作战力量。

    若无必要,郅都根本不会去抽调飞狐军的战力。

    “兴安君可说了有什么事情吗?”郅都放下笔问道。

    “回禀将军,兴安君说是有大事,要来与将军商议……”那亲兵答道。

    “那就请兴安君进来吧……”郅都想了想,摆手道。

    不久,一个魁梧的武将,穿着一套汉室标准的校尉甲胄,提着一柄宝剑,走进来,对着郅都行了一个军礼,拜道:“末将飞狐军校尉敬拜郅将军!”

    “兴安君不必多礼……”郅都笑着站起身来,将郭卫请到客座,又吩咐左右端来茶水点心。然后就笑着问道:“兴安君不在飞狐关练兵来这顺德,可有要务?”

    自从燕蓟之战后,当今天子就下令,让飞狐军、句注军以及细柳营等各大野战军之中服役五年以上,队率以下的士卒解甲归田。

    同时,征召了一批新兵入伍。

    这是汉军为了准备下一场战争而做的准备之一,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军队,接受训练,以此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活力。

    其中,以飞狐军和句注军的新兵最多!

    没办法,在过去,这两支军队承担了汉室在长城边境的最重要的救火职责,更是汉军雷动不动的机动部队。

    许多士兵,都是在太宗时期入伍的,年龄已经偏大了,长期的训练和频繁的战争,也使得这些老兵身心俱疲。

    以郅都所知,仅仅是飞狐军,在过去的一年之中,就遣散了超过七千名老兵,占到其作战力量的接近一半。

    特别是基层的什长和伍长,有超过三分之二退役。

    是以,在过去一年,飞狐军和句注军都在加紧训练新兵,同时培养新的基层军官。

    郭卫却是一笑,对郅都拱手拜道:“末将正是为此事而来……”

    “嗯?”郅都奇怪了,训练新兵,来找他做什么?于是问道:“何出此言?”

    “将军……”郭卫笑眯眯的将身体倾向郅都,道:“末将此来,不仅仅是奉了愚兄之命,同时也是受句注军都尉,棘南候苏公之托来与将军商议……”

    “苏意也托君来?”郅都神色一正,知道这是大事了。

    现任句注军都尉棘南候苏意,是从马邑之战到燕蓟之战,都冲杀在第一线的猛将,曾经手刃匈奴大当户、骨都侯数人。

    人称雁门之虎,是当下汉室武将之中武力值排名前三的猛将。

    有力拔山河之气,万夫不当之勇。

    在高阙之战后,他就积功受封为棘南候,虽然食邑不过八百户,但很受天子喜爱,天子甚至曾经解下自己的佩剑,赠送给他,勉励他为国杀敌。

    作为执金吾,郅都更知道,在天子决意以义纵为安北都护府都督后,就立刻提拔这苏意为飞狐军都尉。

    这其中,未尝没有提防义纵尾大不掉的味道在其中。

    苏意此人,素来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站队。

    他是一个武痴,更是当今天子的死忠和脑残粉。

    以郅都对苏意的了解,恐怕就是天子让苏意去死,他也会毫不犹豫的自裁。

    连这个武痴,也拜托郭卫来此,郅都知道,这事情恐怕是飞狐军和句注军的共同愿望。

    是以,郅都不得不郑重以待。

    当今天下,武人称雄。

    哪怕是丞相,一旦失去了军方的支持,也要鞠躬下台。

    而当今天子,一贯认为,一支精兵,哪怕只有一千人,也可以击败数万敌人。

    是以,汉军当前的力量格局,就是以野战军为主体。

    当前汉室,共有十支野战军。

    飞狐军和句注军,就是其中之二,而且,这两支军队还是汉家各部之中仅此于羽林卫、细柳营以及虎贲卫的列侯集中营。

    过去四年,仅仅是飞狐军这一支部队,就为汉室贡献了七位列侯和十五位封君。

    没有人能忽视飞狐军和句注军联合起来提出来的要求。

    “究竟何事?”郅都问道:“还请阁下先说说看……”

    “愚兄和棘南候,拜托末将来此,向将军求一个情……”郭卫彬彬有礼的拜道:“请将军对幕南各部手下留情,留下几支残部和余孽……”

    “嗯……”郅都拿着疑问的眼神,看着郭卫,若不是知道这人是纯正的汉人,而且手下沾满了匈奴人的血,郅都都要怀疑此人是匈奴细作或者是奸臣了。

    “将军万勿疑虑……”郭卫连忙拜道:“末将发誓,绝不是心存怜悯,更非是来劝说将军违背天子诏命,或者说想劝将军做什么奸臣贼子……”

    “末将此来,只是想请将军,为我飞狐军及句注军考虑,翌日在幕南留下几只残部和余孽,方便吾辈练兵……”

    “练兵?”郅都满腹疑虑。

    “然……”郭卫笑着道:“将军也该知,我飞狐军及句注军,在去岁退役了大批精兵强将,新征募来的新兵蛋子,不是乡下的良家子,就是城里的公子哥……”

    说起这些新兵,郭卫的眉毛就深深皱了起来。

    这些新征的兵源,若论身体素质和战术素养,那自然是远远强于过去的老兵们的。

    受益于奶制品和肉类供应的增加,新生代的汉家青年,发育的远比他们的前辈更好。

    无论身高还是体重或者是力气,都是远超前辈们的。

    飞狐军的新兵,更是没有一个身高在七尺以下的。

    而且,对于各种武器的熟悉程度和纪律性,也都很优秀。

    唯一的问题是没有实战经验,全部是温室里的花朵。

    训练了一年,也远远赶不上老兵们。

    他们缺乏默契,缺乏配合,更缺乏战场上的临机应变和反应。

    许多人甚至连鸡都不曾杀过。

    这样的兵,上了战场,怕是要出事情。

    但,飞狐军和句注军,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办法来改变。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

    过去,句注军是直面匈奴侵略的第一线作战部队,而飞狐军则是长城上的救火队员。

    每一个士兵,从入伍开始,就会参与到战争之中。

    哪怕是所谓的汉匈和平时期,长城脚下,汉匈军队之间的摩擦,也从不间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们自然会飞速成长。

    在血与火的淬炼之中,成长为精兵。

    但现在呢?

    句注军的新兵们,哪怕拉出长城边塞,深入草原三百里,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

    长城周围,都已经是汉室的控制范围。

    匈奴人远在四五千里外的幕北。

    新兵们入伍到现在,连一场械斗规模的小战斗也没有经历过。

    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倒是像模像样,甲胄鲜明,威武不凡,但实则,郭卫明白,这些新兵根本就不合格!

    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万这样的新兵,可能也不如过去三千老兵。

    这怎么行?

    这如何可以?

    汉军内部的竞争,可是非常激烈的。

    从军费到装备,都要去竞争。

    而唯一能在这竞争之中起到作用的就是武勋和战绩了。
1...13101311131213131314...135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