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神纪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本天成
秦国选择的方式和亚历山大几乎一模一样,大量的棉甲和石甲步兵首先落地扎稳,其余的骑兵以及青铜战车都在步兵方阵的后面移动,防止对手的观察。
无论是在任何角度,都只能看见双方阵后大量的骑兵处于高速的移动之中,但无论是秦军还是亚历山大的部队,疾风般的战旗还是雄鹰猛狮的军徽,都有可能是故作迷阵之用的。
和其他的战场观察着一样,托勒密等人就算是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势,如同在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贵族包厢,或是石室山站在两位小童背后观看棋局的王质一般,也会被极为复杂的真假调度所迷惑。
两军的统帅就像是对弈者,用自己某种优势的部队克制对方的部队,形成局部优势,进行重点打击是取胜的关键。
列阵之后的对垒双方,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作为一个熟悉战争的前将领,托勒密已经嗅到战争风暴的猛烈气息。
和之前的部署一样,亚历山大首先发动进攻,与在波斯的两场大会战不同,这里并没有战场宽度的限制,从全局来看,秦帝国布置的阵线要比亚历山大的阵线宽上三倍。在几何学上,亚历山大必将选择主动突击,因为一旦秦军凭借其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前推进的情况下,将会对亚历山大的部队产生半月形包围的情况,以至于最后形成整体三面受敌的情况。
一旦防守出现些微闪失,被秦军骑兵突进入后方,成为包抄之势,则会演变为一个坎尼(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的经典围歼战,当然现在还没有发生)。
在这种锥子与布的关系中,亚历山大只能选择主动撕裂对手的防线。
塞琉古的左翼首先发动攻击,托勒密当然清楚这只是佯攻,两千名特萨利重骑兵开始突击,他们试图以一个大弧形的路线,绕道秦军阵容的后方,秦军立即派出骑兵进行截击。
即是特萨利重骑兵在托勒密的改革之下配备了先进的马镫,相对于无马镫的秦国骑兵更具杀伤力和机动性,但是数量上绝对不成正比,大秦历代诸侯为大周王朝豢养骏马的底子果然名不虚传,大量身着皂色衣甲的秦兵如同江河决堤一般奔涌而出,以至于形成了一股黑色遮天蔽日的狂潮,这些秦军骑兵仅仅身着轻甲,依然不配带任何头盔,臂部和肩部没有任何防护,手挺长矛,狂呼不止地向着塞琉古的重骑兵部队猛扑过去。
托勒密猜想其中一部分秦兵属于龙骑兵,即抵达作战地带之后,需要下马步战。
即是这样特萨利骑兵人数上的劣势也使得他们几乎完全不能够接战。
在短暂的交锋之后他们不得不撤到更左翼的位置。
随后塞琉古的五个千人方阵开始向前推进,秦军骑兵被佯攻的特萨利重骑虚晃之后,似乎没能杀得过瘾,随即试图对迎面而来的马其顿方阵进行冲击和分割。
或许是仅仅局限于中原作战和与周边的蛮族作战,秦兵似乎毫不了解马其顿方阵的特殊之处。
秦军骑兵分队的统领应该认为能够轻易地分割方阵步兵,直到那些径直冲杀到塞琉古重步兵前的秦国骑兵才透过扬起的烟尘看到,几乎每个人都要同时面对十数支长矛的凌厉攻击!
第二百二十七章:胶着战
不要说是轻甲的秦国骑兵,就是千年之后堂吉诃德似的法西班牙骑士的坚厚板甲,也未必承受得住这些尖利长矛的攻击。
一些骑兵当场穿胸阵亡,另外一些则受到重伤之后被强大的惯性撞断了关节。
幸好战场的正面开阔,使得冲在后面的骑兵意识到了马其顿方阵牢不可破的防守力和杀伤力,开始勒转马头准备迂回。
几千名骑兵开始试图包抄塞琉古最左侧方阵的左翼,试图直接进入亚历山大阵线的左翼甚至后方。
遗憾的是,这种布阵上的先天劣势早就在皇帝的考虑之中。
机动的骑射手部队以及威力强大的投矛手方阵就部署在左右两翼。
试图迂回的秦国骑兵部队,绕过方阵时很快遭遇到了密集地远程武器攻击。
掷矛手和散兵线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杀伤,骑兵几乎找不到任何近战的机会,其坐骑往往就被弓箭和长矛命中。
然而整个突进左翼的骑兵数量实在过多,一些秦军骑兵在坐骑被杀伤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采取步战的方式持续战斗。
随着上千名骑兵绕过塞琉古的方阵,已经对整个阵线的左翼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双方陷入了缠斗之中。
亚历山大一方立即调集了大量的特萨利重骑兵,堵住左翼的缺口,塞琉古索性以进攻缓解防守的压力,他命令整个左翼的两万人的重步兵向前推进。
立即黑压压的马其顿步兵开始向前挺进,对于强大的马其顿方阵的正面,是当前任何对手都为之胆寒的没有人能够正面面对长矛阵的凌厉攻击。
而秦军的弓箭齐射,往往被训练有素的马其顿重步兵以圆盾格挡。
亚历山大仍然身着自己的衣甲在高地观察着战场的变化,毫不在意自己耀眼地引人注目的白色胸甲和红色的披风。
此时秦军的右翼阵线开始吃紧,双方的骑兵陷入胶着之中,虽然秦国骑兵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装备的马镫的特萨利重骑兵,在单兵杀伤上占领上风。
而塞琉古五个方阵的重步兵已经和秦军的步兵拒马阵接触,大量的秦国步兵阵亡,一度抵挡不住向后退去。
秦军将领自然不能够放任自己的右移被打开缺口,立即调集了中路的步兵向右移补充,而这正是亚历山大等待已久的机会。
一直居于自己阵线后方的他,以及开始驱动布西发拉斯向右移狂奔,皇帝的动作,立即带动真正的精锐伙伴骑兵们的跟从,五千名伙伴骑兵在方阵后方掀起一道壮观的烟尘。
真正的剑锋开始了挥动!
亚历山大带领自己的伙伴骑兵,开始向秦军的左翼进行突击,紧随伙伴骑兵之后的是至少一万名散兵,一旦伙伴骑兵将秦军的防守阵线撕裂,他们将勇猛地从裂口突进,分割秦军,以造成恐慌。
胜负手的关键便是亚历山大能否顺利地突入秦军的防线。
与大流士三世的腐朽帝国和松散印度邦国不同,久经沙场的秦军显然不是白给的,很快便发现了亚历山大的突击。
只一会儿功夫,左翼秦军出现了大约近百辆青铜战车,四驭战马不断打着喷鼻,一俟驭手发出命令,便开始高速的对冲。
与波斯战车的配置相似,秦军战车由一个弓箭手和一个长矛手作为攻击力,其身份都是贵族,日常训练有素,以捍卫自己家族荣誉的思想使其异常勇猛。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军力的往往不是整个部队的兵力总数,而是这个国家拥有战车的总数。
即使是秦帝**力最为鼎盛的时期,战车总数亦不过千乘。
由此可见青铜战车是整个秦军作战的核心部队。
而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已经面对过卷镰战车。
不正面与战车发生碰撞,在避让的同时实施侧面打击是成败的关键。
高速对冲的两者,交锋只有短短一瞬间,伙伴骑兵向战车上的人投掷出自己的长矛,而秦军战车之上的射手同时发射自己的弓箭。
双方都不会调转方向,再度交锋,而被对方的步兵接战。
伙伴骑兵的突击阵线拉长达一公里,在交锋之中有大约三分一之的攻击杀伤了对手,惨烈程度超过了托勒密的想象,骑兵们从马上坠落在地,来不及反应的往往被潮水般的骑兵和呼啸而过的战车碾碎了身体。
就像是撞锤最后撞进了一堆致密的沙子,随后无论是伙伴骑兵还是秦军战车都陷入了与步兵的缠斗之中。
秦军战车,不能够回头,有的径直冲击马其顿方阵之中,除了前排的士兵阵亡,后面的方阵士兵能够用青铜加固的圆盾,凭借一层层的人力,阻挡住秦军战车的雷霆撞击。
四驭的战马,以及数百斤的战车在快速的冲击速度下几乎能够产生数十万牛顿的动能,前排的马其顿步兵立即筋折骨断,而后面的士兵凭借十几层的合力竟然能够抵住阵脚。
震落下马的秦军战车上的士兵,还没完全清醒过来,便被猛扑上来的散兵用长矛击杀。
来得及反应的方阵,则与对待波斯帝国和印度战车的战法一样,在队列之中让出战车的通道,进行侧面打击,化解青铜战车的凶猛攻击。
这样一来秦军的反冲锋,损失严重,数十辆战车有去无回。
而对于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来讲,形势也是不容乐观。
突破了秦军战车的反冲锋之后,他们面对的是,秦军的骑射部队,他们列阵为整齐的一排,待敌人进入射程之后,发射弓箭,再向后撤去。这是从北方的赵国身上学来的。
经验丰富的伙伴骑兵凭借自己的长矛荡开那些并不十分精准的射击。
没有装备马镫的秦军弓骑兵,很难在移动之中保持稳定的命中率,更多的是起到了威吓作用。
亚历山大很快突破了弓骑兵的骚扰,并首先向秦军拒马步兵投掷自己的长矛,秦军轻防守的劣势开始显现,他们几乎无法抵挡伙伴骑兵的投射。
当亚历山大的一次投掷过后,他的副手很快再递上一支长矛。
如雨点般的打击落在秦军步兵的头上,他们似乎抵挡不住开始向后面撤去。
出乎所有人观察者的意料,退潮般散去的秦军士兵,没有形成秦军左翼阵线的大溃败,反而露出了能够重创庞然巨舰的海底礁石。
那便是一排排身着红色棉甲的强弩手部队!
第二百二十八章:不堪承受之损
托勒密观察细微变化的能力一直使他受益终身,卡利斯蒂尼握着带有黄金柄锋利刻刀的手一度激动地颤抖起来,另外一支捧住蜡板的手也是一样。
他肯定是认为亚历山大已经打开了胜利的大门,整个秦军的左翼即将陷入大溃败。
显然他不够了解这支东方的军队。
除非得到将领的命令,否则在任何情况之下,他们都不会像大流士三世的步兵那样望风而逃。
亚历山大仍旧冲在队伍的最前列,秦军溃散的步兵之后竟然是一面面红色墙壁。
大约每三百人的弩手身着红色棉甲列成一排,最前面的半跪在地,身后是站立的另一排。
由第一排的士兵首先施放早已装填了弓箭的弩,待他们发射完毕之后,将会俯身再度装填箭矢,而改为后面一排的弩兵发射,周而复始,形成持续打击的理想状态。
由于弩箭的稳定性,加之守有固定阵地,使得秦军弩手的部队的打击十分精准。
冲在最前列的伙伴骑兵,显然没有防备着突然的绝招。
仅仅三四轮弓箭发射,亚历山大的左右便有数十人落马在地。
亚历山大全身贯注,不断用长矛拨开强劲的飞矢,即使是身边簇拥着他的伙伴不断倒下,也丝毫不为所动。
秦军的弓弩阵虽然强横,但是毕竟不能够形成机枪式的高频率连发攻击,每一次齐射都需要间隔三秒左右时间。
这样一来亚历山大的线性冲锋仍然显得有效,尽管损失相当可观,但仍有少数骑兵突进到自己的攻击射程之中。
秦军弩阵的优势之处就是三至五倍于伙伴骑兵的攻击距离,在这个范围之中,手短的马其顿重骑兵完全奈何不了秦军阵列,秦军强大的远程杀伤力,以求得的对于突击而来的敌人形成恐慌的作用,眼见自己的伙伴一一倒下,若是换做天下其他部队要就崩溃退缩了。
但是和马其顿人对秦军的估计不足一样,秦军的指挥官同样低估了眼前这支重骑兵的勇气。
与其他任何帝国的骑兵有所不同的是,伙伴骑兵唯一的最高指挥官是帝国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他不仅仅是指挥着,更是时刻保持自己的冲在队伍的最前端。
这时刻鼓舞着骑兵部队的士气,也提醒着最高统帅和普通士兵没有什么区别,同样面对死亡的威胁而毫不胆怯。
当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内,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再度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优势,吸纳了徐西亚人赫梯人波斯人战法的重骑兵们,纷纷向秦军弩阵投掷出一切具有杀伤力的东西包括了波斯弯刀,徐西亚战斧,马其顿长矛,以及石制重锤。
身着棉甲的秦军弩兵,往往只能防御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动能的流箭,对于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批头盖脸的打击叫苦连天。
但即使是这样,秦军全线仍然没有后退的意愿,即使是尽在咫尺,他们仍然选择用弩箭持续杀伤对手。
亚历山大则不愧为出色的突击专家,即使是在这样极为混乱的情况之下,仍然发现了,秦军弩阵的关键之所在。
那就是弩阵的指挥官,秦军的每一轮齐射都在指挥官的指挥之下。
每一排有一个百夫长指挥,而百夫长由遵照统一的一名总指挥官指挥。
当亚历山大冲至秦军面前的时候,驱使布西发拉斯高高跃起,一个巨大的黑影仿佛飞起一般,越过七列步兵阵线,同时在空中投掷出一柄长矛,刚好贯穿秦军指挥官的身体。
亚历山大的战马随即践踏倒了几名步兵,而皇帝本人也一个滚身不得不从马上作战变为步战。
亚历山大割断长长的红色披风,在耀眼的胸甲的映衬之下开始对毫无反击能力的弩兵大开杀戒。
现在奇异的一幕出现了,失去了发号统一指令的秦军弩阵,丧失了齐射能力,但仍然各自为战,即使是面对已经挥舞着兵器冲到自己咫尺距离的伙伴骑兵,仍然固执的装填弩箭以求发射。
而伙伴骑兵在撞入弩阵之后,纷纷放弃坐骑开始短兵相接。
秦军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任凭自己的精锐弩兵损失殆尽,立即调集上万名轻兵,投入作战,他们手执长戈与青铜短剑,与陆续进入战场的马其顿人展开了混战。
秦军的轻兵仅仅装备了皮甲,移动的更快,正是为了适应战场的变化而快速调集,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可观的战斗力量。
对手往往惊讶于其快速的地移动能力,从观察者处则可以将其秘密尽收眼底。
秦帝国的轻兵更像是龙骑兵,他们骑马移动,而抵达战场之后下马徒步作战。
在整齐一致的指挥之下,仅需要几分钟便能抵达战场,列为战阵,形成战力。
少量的轻兵几乎无法与马其顿的士兵对抗,即使是跟随着亚历山大伙伴骑兵的散兵也能对轻兵形成装备上的优势,至少他们仍然配备了圆盾。
但轻兵源源不断地到来,这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了。
尽管伙伴骑兵已经对秦军的左翼形成了压制,犹如一把利锥扎如口袋,却被无穷无尽地轻兵缠住了手脚。
整个中军部队已经不能等待了,长时间进入口袋阵的亚历山大一旦出现什么危险,就代表着整个远征军的覆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