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与殖民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回忆破天
这人的长相,是冯元飏的儿子没错了。
不过这人却是位列另一个书生左右,以郑恩不认识的书生为尊。
不等这些人拜见自己,郑恩先一步对着来人行礼:
“大哥!冯先生、方兄,还有冯公子。”
最后,郑恩对不认识的书生行了一礼:“这位先生是”
冯元飏的儿子冯凯章是见了郑恩很激动,心里满是父亲怎么样了,也没开口介绍。
倒是郑恩身后的曹友义做的介绍:
“这位是江津人程源程金一先生,崇祯十六年进士。
叛徒原毓宗造反时,就是程金一劝说我领麾下五百儿郎报效朝廷的。”
这下倒是让郑恩有些印象了,这程源家还是一门三大才,程源本人就是南明永历最后一批内阁阁老,他父亲程大猷虽然只是贡生,但如今是山东滨州知府,兄长程洵,也是云贵都匀知府。
曹友义继续介绍冯凯章,不过看到郑森却是尴尬了,因为不认识。
众人心中暗暗吐槽,这王晓也太不靠谱了一些,你是内应领头人,也不见你出来介绍一下,拉着施琅扩大战功去了,生怕少立了一些战功似的。
而且还忘了他是郑恩的护卫副统领。
曹友义不认识郑森,加上听到过之前郑恩称呼他为大哥,加上程源、冯凯章与他们都并肩作战过,知道唯独他自己不认识郑森他们,也就先开始介绍郑恩程源、冯凯章认识。
曹友义在城门外的时候还对郑恩多有训教,这个时候介绍郑恩了,却是恭敬的出乎郑恩预料。
曹友义先恭身才开始道:“你们面前的少年英雄,就是如今名冠天下的大明前军都督同知上护军骠骑将军太子少保直隶总兵南安伯郑恩。”
这一连串的头衔对于在场的诸位来说,不亚于郑恩前世小时候听到齐天大圣的那一连串头衔。
郑森等人纷纷侧目而视,你看我我看你,满眼都是惊讶。
之前郑森等人是听说过郑恩的一连串头衔的,只是他们对郑恩的印象太深刻了,深深的知道郑恩是一个怎么的书呆子,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现在却被曹友义给证实了,郑森等人感觉自己仿佛在做梦,要不是身上的酸痛,还有一些有伤口的带来的疼痛,想不觉得这是做梦都难。
第140章 有点快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伐清与殖民 ”查找最新章节!
郑家家主郑芝龙当上总兵用了多久,用了整整二十年,这都算是奇迹了,算快的了。
可到了郑恩才多久,郑森感觉他没记错的话,三弟郑恩到北京不过一年,一年时间从一个小小国子监生,当到了直隶总兵,并且父亲还么封爵,他先封了。
这是什么概念,那么从天津打探到三弟有数十万大军的消息也有可能是真的了,哪怕这数十万大军有很大的水份,并且都是乌合,也是郑森所不敢想象的。
这完全不是心目中的那个读书读傻了的三弟了。
如果郑森知道郑恩实际上从国子监生到直隶总兵南安伯只用了两天,不知道会不会精神崩溃。
郑恩是大变样了的,能不大变样吗两百多斤的大胖子,现在看来顶多百六十斤的样子,标准的魁梧汉子,因为身高的原因,看起来比他郑森还要威武。
要不是实在熟悉,加上声音,加上一旁的样子没怎么变的郑大力,郑森都不敢相信这是他的三弟。
互相寒暄了一会之后,郑恩加紧安排了传令兵通知后面的大部队别绕路了,赶紧沿着官道来天津城。
并将监国、皇子、公主、内阁侯询、李邦华,还有冯元飏、郑渡等重要人员先接入天津再说。
这个时候,整个天津都爆发着军官团的欢呼。
“郑家军万胜!郑家军万胜!”
这预示着天津城被光复了。
听到郑家军的字眼,郑森等人很尴尬,郑家上下在海上厮杀了二十年,东洋南洋都是知道郑家的名号的,但也没什么人将他们称之为郑家军。
更多的是称之为郑家水师或者郑家商队、郑家船队。
入天津城是为了打探情报,从刚刚开始郑青狼安排人传信给驻天津郑家商会,说郑恩郑渡两兄弟被困在了北京,再到商会将信息传到福建郑家。
沿途闻讯的郑家海师就加紧赶来,中途经过南京时,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郑森就是第一批,都是不用请示家主郑芝龙的,直接赶来救援。
可北京到福建的海运航线,跨越了大半个华夏,传递消息哪里有那么快。
哪怕是天津到南京,顺风顺水中式海船也要**天。
可北京沦陷的时候是三月底,属于春季,北风少,南风多。
天津的郑家驻点为了传递消息,还是用的快马。
马不比船,可不能二十四小时都赶路,而且一路上并不是全是官道,也不一定全部畅通,各类劫匪数不胜数。
三月十六北京被围,等到三月二十六消息才送到南京,离消息送到福建还要几天时间。
得到消息的郑森那是二话不说,当时就联系郑家海师,就近调来航速最快的舰船,千里迢迢赶到天津。
因为赶上了季风,海上航行只用了六天,就到了天津大沽口。
前面说顺风顺水还要**天,这个时候还没有到正夏季,东南风并没有那么强烈,算不上特别的顺风顺水,为何只用了六天呢
因为这郑家最快的船不是中式的,或者说不完全是中式的。
但就算是这样,可联系舰船要时间,集结也要时间,等到郑森的第一批船队来到大沽口的时候,都已经是四月初七了。
而郑恩却是四月初十举事的,朱慈炯被扶为监国,传缴天下的消息传到大沽口的时候,是十一了。
郑森刚到大沽口第四天,也是第一批去北京打探消息的斥候回来的时间。
郑森是震惊的,郑恩竟然在北京举事了,之后传递过来的消息一个比一个惊人,又是郑恩当上了总兵南安伯,麾下达到了“十万”,一会又光复了北京。
这些事情放在他郑森身上,都不敢想象。
现在北京摆在那里,他郑森能光复吗
不能!因为郑家称霸天下的是海师,陆师还真没多少拿得出手的部队,哪怕是郑成功掌权之后的铁人军,现在还没开始训练呢。
当听到这些消息之后,郑森的第一想法就是不相信,觉得这个郑恩只是同名同姓,并派出人继续打探。
为了保险起见,也因为海上航行实在太枯燥,为了安抚军心,尊重船员水手靠岸了,就入城潇洒一段时间的习俗。
郑森领着五百精锐先一步潜入了天津,顺便等待北京的确切消息。
这一等,就等来了北京的郑恩确实是他三弟这个消息以外,还等来了三弟麾下一支骑兵到达天津城外,以及入城的王晓。
王晓本是联系当初受了郑恩恩惠,想着报答郑恩的天津兵将士的,这没联系几十人,就因为这些已联系的人的推荐,联系到了暗中的曹友义旧部、冯元飏旧部,就在王晓为聚集了三百号人而高兴的时候。
郑森找到了他。
之后就是刚刚发生的一幕了。
“大哥,你怎么会在天津”
“三弟,最近这一年你都经历了什么,瘦成这样了!”
王晓不在,天津又拿下了,郑恩郑森兄弟俩热情的聊起了这些日子经过,互相将最近发生的事情都详细的说了一下。
郑森说着:
“海上讨生活不比陆地,生活环境无比的恶劣拥挤,每天都是千律一篇的海水、潮湿咸腥的空气。
看不到女人,吃不到新鲜食物,这次又走的着急,沿途连淡水都没有补充,到最后兄弟们喝的水都有味了。
这不,天津也离北京更近一些,也是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大城,因为进来打探一下消息,顺便让兄弟们放松一下。”
前身今世对于郑森,郑恩都是很佩服的,兄弟关系也处理的很好,这也是常态,毕竟两人年龄差在那里,相差五岁呢,也难发生什么争执,并且刀口舔血的家庭也更重视亲情一些。
郑恩也没有什么见到这个时代未来天骄的别扭,依旧热情的问道:
“那大哥不怕暴露,之后被困在天津城中”
这话一处,不止是郑森,周围的郑家人都是哈哈大笑,包括一旁的郑大力。
还是郑森怕三弟尴尬,开口道:
“三弟,天津名为一城,实为两城,由卫河南北中断,你常年苦读不知道是正常。
不过现在大哥告诉你,郑家是海龙王的子孙,这有水的地方,就别想困住我们郑家人。”
第141章 四月十五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伐清与殖民 ”查找最新章节!
天津城此时正式名字是直沽,因为直沽是天津三卫最大的一座城,所以又俗称天津城。
天津城坐北朝南,中间卫河横穿而过,将整个天津城一分为二,有些类似湖广的襄阳与樊城,但卫河更窄一些,所以不能独立为两座城。
说是窄,实际也有二三十米宽,而且现在是雨季将要到来,因此水流喘急。
天津衙门与百姓都住在南城,南城也要宽广的多,而北城因为连年面对北方异族扣关劫掠,所以建的又小又坚固,少有百姓居住,更像是军城。
南北城由浮桥相连,又有水门防护。
郑森等人之所以敢进城,就是因为对于自己水性的自信,哪怕是暴露了,也不需要杀出城。
只要天黑后利用已方没有夜盲症,敌方有夜盲症,而摸到北城墙上,管他城墙有几丈高,纵身一跃跳入卫河中就安全了。
有人觉得跳入水中不是成了活靶子吗
那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对于郑家精锐海师,跳入水中潜不了一里半里远,都没脸见人。
敢问郑家将士突然在水中消失了,再冒头是一里之外,没冒一会头又消失不了,再冒头又是一里之外,别说是弓箭、火铳,红夷大炮来了也没用,除非你可以跨时代拿出加特林狂扫。
至于夜盲症更多的还是因为缺少油水、肉食才患上的,郑家海师别的不说,鱼肉那是吃到吐,哪里还有什么夜盲不夜盲的。
这就是郑家人为何敢入城。
如今的天津巡抚衙门,之前天津巡抚冯元飏办公的地方,成了监国临时行宫。
临时监国朱慈炯连夜被马车拉入了天津城,三十万大部分,重要人物也都入了天津城,算是都脱险了。
整个三十万部队,除了还在外面在郑家军五营护卫下赶路的普通军眷,余等都松了口气。
赋闲下来的骡马、推车全部送了过去,帮助大部分更快的进城,运河之上装着金银财宝的漕船也安稳停靠在了天津城的卫河港口内。
一切的一切,总算是安全了。
知道这消息之后,上下都在兴奋中的临时朝廷没有急着补觉休息,而是连夜召开了朝会。
原来的巡抚衙门,现在的监国行宫,大明崇祯殉国以来的临时朝廷,在崇祯殉国的一个月后,于天津召开第二次朝会。
十三岁的皇嫡子、代理监国朱慈炯位坐一个黄布绣龙的简易龙椅上,整理了一下龙袍之后,太监开始唱名。
“上朝!”
文臣一列首辅侯询,次辅李邦华,天津巡抚冯元飏等。
武将一列南安伯郑恩,天津总兵曹友义,直隶参将郑青狼等。
声势相比第一次上朝,高了几倍,文武都底气十足的行礼道:
“监国千岁千岁千千岁!”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上一次还要太监教的朱慈炯,这一次自己主动长袖一挥:
“众爱卿平身!”
“谢殿下!”
这个时候太监又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当然,这是一句废话,流程而已,深夜召开朝会,自然是有事的。
而且在进“殿”之前,就商量了一会。
太监的话刚落音,首辅侯询就站了出来,这位牢底坐穿的首辅看了武将之首郑恩一眼,之后道:
“启禀殿下,继北京之后,我大明又光复天津,并将行在暂时定在天津,短时间内没有必要再迁移。
既如此,臣提议无需等泰山之后在祭天封禅。
天津也是顺天府,更是顺天第二大城,有些顺应天命的寓意,泰山祭天依旧要去。
不过在此之前,臣提议于天津祭祖,正式接任监国。”
首辅刚刚说完,文臣中除李邦华之外的官员都出列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恳请殿下顺应天命,接任监国!”
这些文官,除了冯元飏,余等都是郑恩从北京贰臣中拉的一批人填充的,说白了都是郑恩的人。
冯元飏倒不是,不过大家刚商量的时候,就已经答应了的。
这个时候所有的目光都偷偷看向次辅李邦华,李邦华看了看旁边的郑恩,叹息一声,想着这本就不是坏事,没必要因为看郑恩把持朝政而不舒服,就唱反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