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新汉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战袍染血
注意到这点的不止他一人,陶涯更是直接问起左清来了:这街上的人里,有不少士人,左兄可知缘由?
左清笑道:这个啊,诸位再行几步,就能知道了。入了城后,他的心情轻松许多,此时更卖了个关子。
不过这边话音刚落,就听路边有人喊道:那包家的文会也开了,有果品摆放,见者有份,还能见文人露一手,赶紧去看吧!
说话的人年龄不大,约莫十四五岁,布衣打扮,他在路边伸手一挥,边上不少人就随之相从,顿时就有七八个人聚在一起,朝一个方向蜂拥而去。
包家的文会?刘纲收回目光,看了左清一眼,这城中已有文会召开了?不过这个包家,我倒是没怎么听过,是此地望族?
左清见了这幕,也不绕圈子,说道:杏坛之事提前举行,有各方名士路过,本就吸引了不少目光,又有文魁论道,让青州上下的不少家族,都急着召开了文会,这些诸位应该知道了,但除此之外,如王家这样的顶级门第,又要举行自家的文会,聚集了包括我左家在内的几个有名的家族,这也是一次盛世,震动了整个琅琊郡,郡中家族难免有着乘东风的想法,借机推出了自家文会,用以揽名。
众人算是明白了,其实说白了,就是蹭热点附庸风雅。
这种事,莫说在这个名望当道的时代,就是在后世也屡见不鲜。
左清继续说道:这个包家,刘兄没有听过是正常的,我也只是略有耳闻,因为这是当地的豪族,近些年他们族中不少人谋得了胥吏之位,有崛起之势,正处于上升势头上,所以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不过,既然碰上了,我等不如先去看看文会之景。
众人都点头称好。
左清就吩咐了左右手下,让他们去安顿车队,自己带着陈止等人,顺着人流,朝包家所走去,边走边说:似这样的家族,请不来有名的士人,但在安排上和其他文会相近,还会引来一些文人驻足,观此文会,也有助于陈兄你们了解情况,到时候不管是王家之会,还是杏坛论道,都不至于一头雾水。
哦?那倒要好好见识一番。刘纲兴奋起来,他对青州文会闻名已久,但过去没参加过,最多参与过年轻一辈举行的诗会品鉴会,两者本质不同。
说说笑笑中,几人就来到了目的地包园。
顾名思义,这里是包家在城中的一片园林院,能在县城中占这么一块地方,足以证明包家的人脉和财力。
陈止他们抵达的时候,园内园外,人满为患,还有不少人不断聚集过来,不过这园外的都是布衣,正从门外长桌上,拿些瓜果甜点。
包家还真舍得下本钱。看着这个场面,陶涯笑着说着。
和后世不同,此时生产力水平有限,水果的种类不算丰富,很多瓜果前面还要加一个胡字,是自中原之外传来,多数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种地还是以粮食为主,水果之物产量有限,连同糕点等等,都是士人专享,现在包家竟都拿了出来,摆成流水席的样子,给寻常的百姓分食。
若非桌案边上有护院维持秩序,只是这一点,就足以造成争抢事件。
陈止倒看得明白,说道:对现在的包家而言,钱财次之,名声为上,为了名声,有的豪族掌舵人甚至愿意铤而走险,乃至放弃不少产业,又怎么会吝惜瓜果之物?从左兄的介绍,还有沿途之人的话中,也能听得出来,这缯县城中不止包家举行文会,包家不甘于落于人后,才会下大本钱。
在说话的时候,他脑海中闪过白青的身影,算起本质,白家和包家极为相似,不过包家有不少人出任胥吏,显然更进一步。
就是这个道理,左清对陈止这么快就看出关键,很是佩服,闹出声势,施惠于民,才能有百姓自发传扬,如此一来,文会才有意义,否则不过士人聚会,和普通诗会有什么区别?包家这样的豪族,渴望更进一步,但请不来名士,就要从其他方面动心思,相比之下,缯县的罗家邓家就不会这般行事,这两家不会在此地举行文会,而是被王家邀请,去往临沂,共举盛事,他们邀请的名士,到时候,而言会以这两家的名义过去。
几个人说话之间,前面的布衣看到了他们的装扮,主意到他们身边跟着的仆从家丁,就主动让开了一条路,让他们进入园中。
院里早有不少的士人聚集,他们三三两两的散落园中,不时能听到夸赞和喝彩的声音。
陈止放眼望去,见这院里摆着不少桌椅桌席,上面放着瓜果笔墨纸砚等,周围的几棵树上则悬着一根根字签,就是一张巴掌大小的纸张,用细线拴在树枝上。
不少人站在树边指指点点,然后口若悬河的说着。
刘纲觉得新奇,就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过去参加的诗会,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要么有人出题,要么指着某个景物物件,顺势做出诗赋文章,哪里见过这般景象?
这是我青州文会的一大特色,左清笑了起来,面上带有一丝得色,文会之所以会以‘文’为名,就是这会上不求吟诗作对,而是论道手谈,这里面有个讲究,叫做文会三段,就是说一场文会,要分为三个阶段,我左家文会王家的文会,就是以三个阶段为主,杏坛论道也相似。
哦?哪三个阶段?陆映也来了兴趣,不由追问起来。
陶涯赵兴明显已经知道了,笑而不语。
陈止则看着周围士人,猜出了大概的流程,不过还是侧耳倾听,等着左清的介绍。
左清指了指树下站着的几名士人,说着:文会论道,实际是参与者之间切磋学问,所以这题目不是旁人来出,是互相出,所以这第一个环节,就是‘出题’。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
出题也算是一个环节?
刘纲满脸疑惑,觉得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殊的,无非就是出个题,让人回答,写个文章而已,平平无奇。
陆映看着那树上一个个字签,问道:难道这个出题,就是将题目拴在树上,让人过去选择?说完,他看向左清,却见后者轻轻摇头,再看陶涯和赵兴,两人都是笑而不语。
左清看向陈止,笑问:陈兄,你怎么看?
在场的几人,左清是青州人,深知内情,陶涯赵兴游学过,见多识广,也就是陈止他们三人无从知晓。
刘纲表示疑惑,陆映说的不对,众人就想听听陈止的看法。
陈止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指着书上字签,才道:单纯从字面来看,出题就是出一个题目,让别人来回答,似乎关注点都在题目的内容上。
左清闻言眼中一亮,但还是不开口。
他的这个询问,其实有考校的味道,但如果做得太明显,以陈止的地位和名声,是非常不合适的,显得左清不知好歹,但对左家来说,除了左渊之外,其他人对陈止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涉及这么大的事,还有担忧,左清也不例外。
不过,一路走来,他和陈止交谈不少,已然心折,现在问出来,是想看看他对文会的领会,这关系到左家的威望。
出题若是一个环节,就该着眼于题目,看涉及的是经学,还是墨学,是源于法家,还是儒家,是偏向黄老,还是佛门兵法,然后分析题目,发表议论或写出文章。说到这里,陈止忽然话锋一转,从包家的文会看来,就是写下一个题目,悬于树上,让人翻开来看,但如果真这么简单,焉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
但这样也说得通啊,刘纲还是不解,想出一个切题的能反映自身学识的,更对旁人来说有些困难的题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环节,足够了。
左清没有表态,还是看着陈止。
出题本身,其实是一个动作。陈止指了指那栓着字签的树,包园有树,但如果是没有树的地方,也能如此出题么?题目,不光在纸上,所以文会的文章,也未必是文章。
左清抚掌而笑,然后点头道:不愧是三品人物,一眼就看出了关键,不错,出题作为一个环节,本身有着诸多意义,就像陆兄刘兄说的那样,最早的文会,是出一个能展现学问的题目,但后来的名士不满足于此,如今已是摘花取石皆可为题,所以出题就成了一个环节,不光是题目本身,还有潜在之意,如何找到真题,就是其中关键,而要破题答题,更非一定要动笔。
陶涯插话进来:其实,我就亲眼见过一次文会,一位名士好不容易破了一题,写成的文章妙语连珠,结果却有另外一个人,将那题目拿起来绑在石头上,扔到池塘里,说出一段‘碍于眼前,不如抛之’的话来,暗合题目,顿时赢得满堂喝彩,得了头筹。
还有这样的事?刘纲瞪大了眼睛,然后惋惜摇头,仿佛体会到了那个辛苦答题之人的苦楚。
陆映闻之,也略有感悟,说着:这么说来,我江东文会,最近几年也有类似的情景,而且多与佛门有关,说是这等羚羊挂角般的举动,最是能体现一个人的悟性。
赵兴则笑道:你们江南才刚有苗头,也就是建邺周围佛寺多些,毕竟是故都,而北方因为几位王爷的喜好,佛家流传较广,尤其是这青州,更是早有流传,所以喜好这种机锋之举。
陈止点点头,心里明白几分。
这等文会,考验着一个人的底蕴和急智,当场出题,当场答题,但想写一篇好文章,往往要酝酿许久,这样当场做下来的文章,肯定比不上在文会上留下特殊举动,更有助于名声流传。
简单来说,就是文章写得好,不如新闻闹得好。
况且,临场作文,往往思虑不周,所以天下文会众多,有不少人自文会中成名,但真正从文会中流传出去的文章,反倒没有几篇。
虽然叫着文会,让人觉得是以文相会,但靠文章出头的不多,所以要弄些玄虚,想来文会三段,就是基于这个想法而出现和完善的。
想到这里,陈止不由笑问:那之后的两步呢?
左清笑道:接下来的两步,一个是‘论道’,还有一个就是‘品评’了,不过这个论道和品评,和一般的又有不同
他正说着,却有一个包家小厮过来,恭恭敬敬的给几人行礼,说道:我家老爷喜好文墨,这次召开文会,是希望咱这缯县之中的才子和来往的文士,可以有个论道之地,诸位既然来了,还请留下墨宝,也好有个念想。
陈止几人对视一眼,刘纲问道:我等还未看过题目,尚未酝酿文章。
那个小厮陪笑道:不敢扰了各位的思路,只希望几位留个名,只要留个名就行了。这话中用上了恳求之色,连连诉说。
刘纲见他说得可怜,似是迫于主家压力,于是就拿起执笔,在那名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去,他一动手,其他人也不好闲着,接连落笔。
那小厮看着几人的名字,没有多大感触,等陈止写了名字,顿时眼中一亮,看出此字不凡,正要询问,又见到了左清的名字,当即露出了喜色。
先生莫非是临淄左家之人?
左清点点头。
那小厮喜道:左先生能来,实乃大幸,先生稍待,我去通知我家老爷。
左清摆摆手道:不用惊动贵府之人,我等只是路过,听闻此处有文会,特来一观,这就要走了。
小厮哪里肯依,就让左清等着,自己急急忙忙的跑回去。
左清见状,苦笑道:若被包家人碰上了,免不了一番麻烦,他们想要借势扬名,指不定有什么事呢,咱们还是回避吧。
缯县不过旅途一处,他们不想耽多长时间,包家的人要拜访他们,自是可以的,但不能在这里,因为这里的文会是为了扬名涨势,没有请来名士,尚且如此,如果纠缠起来,难免扯着几人虎旗,平添乱数,反为不美。
于是,小厮一走,几人就转身离了包园。
等那位身材臃肿的包老爷欢欢喜喜的过来,根本就找不到人了。
老爷,小的真没骗你,刚才人还在这呢,您看,这是他们留下的名字。小厮急的额头冒汗,慌乱中将手上册子递过去。
包老爷没看,只是眉头紧锁。
身旁,心腹管事凑过来,小声道:老爷,左先生肯定刚走,现在去追,还能追到。
包老爷想了想,摇头说道:人都走了,就是表明态度了,再追过去,不过自取其辱,罢了,将我的名帖送去,就说晚上给左先生接风洗尘,咱们总算占了点先机,送名帖是顺理成章的,否则哪轮的上我?早就被罗家邓家请去了。
说完这些,他低头看了一眼那个册子,从胆战心惊的小厮手里接过来,貌似随意的翻看了两眼,然后眼睛一亮。
好字!他赞了一声,问道:留下这字的人,是同左先生一起来的?
对,对,小的也很惊讶,这一手字着实惊人!小厮赶紧回应。
包老爷点点头,又看了那名字一眼。
陈止,有点耳熟。
同一时间,在这座城的另一边,也有人提及这个名字。
陈止?恕我直言,朱公子,您知道这位的名声么?说话的人,是邓家老爷。
缯县邓家,是此地有数的大族,据说与新野邓家有关联,那新野邓家,自邓芝追随昭烈帝之后,世代子弟皆有大官,如今已为上品门第,相比之下,缯县邓家自是无法相比,但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依旧是数得着的。
在邓老爷对面坐着的,是朱守的侄子朱景,他不复南下,带着两名侍卫北返,抵达缯县后,就找上了邓家,说了些威逼利诱的话,想让邓家绑着对付陈止。
没想到,邓老爷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干脆利落的拒绝。
朱公子,之前几次拜访,你说可能有匈奴人在周围徘徊,让我等协助,防止他们破坏杏坛之事,接了将军书信后,转而南下,怎么会和陈先生起矛盾?他可不是匈奴人!
邓老爷先是说着交情,然后表明态度:缯县那些普通宗族,或许不知道陈止的大名,但我又岂能不知?您一句话,就想让我招惹陈先生,这是要将我邓家架在火上烤啊!我邓家不过地方小族,这种事如何敢做?我是将朱公子你当成朋友的,但这事我不能做,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朱景满脸不快,问道:若是如此,那我只能去见罗兄了,今后我那叔父,说不定更为看重罗兄。
悉听尊便!邓老爷反而笑了起来,罗补愿意出头,那是最好不过。
很好!我记着了!这话一落,朱景留下一个充满威胁之意的眼神,拂袖而去。
看着其人背影,邓老爷摇了摇头:看在中郎将的面上,我与他称兄道弟,如今竟想靠着空口白话,让我得罪一北上名士,师道文驱,我可还等着文会扬名呢,得罪了陈止,说不定要落个庾亮的下场,这朱景没吃过亏啊,太年轻,没吃过亏,不是好事!
第二百二十三章 江东已传其名
等人一走,邓老爷就起身回房,但他身边的一个管事,却忍不住说道:老爷,这朱景毕竟是朱将军的子侄辈,他那父亲更是为了救朱将军而死,死前托孤,所以朱景被朱将军当成儿子一样亲近,您对他说这些话,万一记恨我等,可如何是好?
过去给他面子,是看在朱将军的份上,但现在他因为一点小事怄气,就要招惹陈止,平时也就罢了,如今是什么时候?杏坛论道啊!你说这个时候是得罪朱景严重,还是得罪陈止严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