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维斯特帕列
“父亲,此事孩儿亲自去办。”王雱立刻请命,这种大事那能放心托付给其它人,非得自己亲自去一趟不可,要不是王安石地位崇高,说不得他都想去了。
“去的时候多找找药铺,后世这些龟甲就是在药铺中被发现的,数百年后一位叫王懿荣的国子监祭酒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似乎有文字,于是就潜心研究,方才让甲骨文重现于世;或许如今相州的药铺里也有这味药。”沈隆提醒道。
“此等稀世珍宝竟然被用来入药,简直是暴殄天物。”一听到这个,王雱直恨不得肋生双翅,马上飞到相州。
“今日时辰已晚,元泽明早再动身不迟,只是等解读出来这些文字,二位不要太过激动啊。”儒家的三代之治就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都是哲学家臆想出来的理想国家形态,如果他们看到殷商真实的一面,搞不好会信念崩溃啊。
王安石觉得自己今天受到的刺激实在是有点太多了,索性多受一点儿,于是在吩咐王雱做好明日出行的准备之后,又问道,“听道长的意思,后世学说和儒家颇有不同不知道又是什么学问”
“的确大有不同,我们还是用刚才的圆圈举例子吧!”画面再次回到那个圆圈,只是这次圆圈中间出现了一个箭头,从圆心直指圆圈边缘,箭头渐渐生长,慢慢触及圆圈边缘,然后在边缘顶出了一个小小的凸起。
“儒家认为圣人画出来的圈是不可逾越的,只能在圈内做文章;后世的学说却认为,圈里面是已知的学识,圈外面是未知的学识,懂得越多,未知的学识就越多,有人就像这个箭头一样,终其一生终于突破了未知,获取了更多的学识。”
画面再变,无数箭头从圆心指向四面八方,不断在圆圈边缘顶出小小凸起,圆圈不一会儿就变大了一轮,“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像这样做得人多了,人们所掌握的学识就越来越多。”
“就好比我刚才给介甫看得水稻、小麦,这些并非一日之功,有人先把水稻的产量从三石提升到四石、五石,他的继承者再从五石,提升到六石、七石……如此往复不止,方才有了亩产两千斤的成就。”
“饼就是这样越做越大,天下能供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千年以后在中原已经几乎很少听到有人冻饿而死了,三代之时恐怕也做不到吧”虽然说沈隆所来的时代还有种种问题,可填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一点放在大宋连想都不敢想。
“人人皆得温饱,此乃盛世也。”听到这些,王安石心中再生波澜,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也莫过于让大宋人人皆得温饱,不受契丹、党项之欺凌了,但是这种事情历朝历代无数贤明都没有做到,他也没多少信心。
最多能让大宋少饿死、冻死一些人,现在听闻竟然有人真得实现了这一切,再联想到沈隆刚才所说的那些,心中出现了一丝微小的动摇。
“好
第482章 我在北宋当农民
“道长,学士已经吩咐过了,小人已经约好了中人,今日就可去城外看看。”第二天醒来,刚用过午饭,王安石的管家就找过来了。
“如此甚好,咱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沈隆出来,上了马车,跟着官家和中人一起向城外行去,一路上中人不断给沈隆介绍着这几处地方的情况。
“天下土地,以开封城中最贵,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其来已久;城外耕地则依水旱肥瘦分为数等,第一等的赤淤地每亩两贯五到三贯不等,第二等的花淤地每亩两贯到两贯五,最下等的瘦地就只要三五百文!若是连片土地,价格就要更贵。”
“小人听闻是道长要买地,可是把最好的赤淤地都拿出来了,一大片约莫有两顷地,而且还带这个庄子,道长若是在城中住厌了,来城外欣赏一番田园风光倒也不错。”中人殷勤地说道,这都是冲着王安石家的声望来得,如若不然也不会一上来就拿出最好的土地。
“休要糊弄我等,道长可是学士的贵客,区区两顷地如何拿得出手”宋代一顷地差不多一百亩,这一出手就是两百亩,放到日后沈隆要是能在开封旁边拿到两百亩土地,要是搞房地产开发还不知道要赚多少。
“道长勿用担心,学士这些年也有些积蓄,区区几顷地不在话下。”斥责完中人,管家又对沈隆说道,他早就把买地的钱备好了。
“用不着那么大面积,也用不着那么好的地,用好地种出再多的粮食也显不出我的本事,买些最下等的地就好!”沈隆说道,眼下是四月份,这个季节种植玉米、红薯、花生最合适,这些大宋没有的高产作物对土地的要求可是和时下流行的水稻、小麦不同。
“这可如何使得!”管家一听顿时急了,这些天沈隆住在王安石家里,王安石父子对他百般尊敬,现在让自己买地,沈隆却只要下等地,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被人笑话
“就这么定了,某家眼下要种的粮食却是越差的地越好;挑选几处偏僻点、佃户老实憨厚点的地方带我去看,多得不要,三五亩地就好。”沈隆说道。
中人和管家面面相觑,世间哪有这般道理若是如此,赤淤地何至于卖出三贯的高价,下等地有只要三五百文这里面可是差着好几倍呢。
“喏,若是今日的事情办得好,这个就是你的了。”沈隆从袖子里摸出一颗珍珠给中人丢过去,这玩意儿是他在批发市场上买的,不值几个钱,可在大宋却是珍宝。
“些许小事,不敢收道长的厚赠。”中人也算是见识过点世面的,眼看到这么大的珍珠,怕是都能卖一大片上等赤淤地了,哪还敢接,连忙咽着口水推辞。
“送出去的东西就没有收回来的道理,让你拿着就拿着,只需帮我寻到合适的地。”沈隆将双手插回袖筒里不加理会。
中人拜谢再三收下,细细回想还真被他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地方,前方不远处有个叫武家村的地方,村里有个叫武小乙的憨厚农户,守着村外的几亩地和寡母相依为命,最近他母亲得了重病,不得不买地诊病。
这地方距离开封城门不远,却被一处小冈遮住,只有武小乙一家人住,刚好满足沈隆的需求,沈隆去看了看,很是满意,当即就拍板定下,然后又去
第483章 王韶
大宋的读书人可比不上大汉的读书人,汉朝不少读书人可是坐下能论道,上马就能砍人,不仅学识高,身体素质也是相当的好;王雱可没那种本事,勉强干了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了,再看前面的沈隆,却是一点儿事儿也没有。
“元泽若是累了,可以去旁边休息会儿,然后接着干,这几亩地咱们三个平分。”四体不勤的毛病可不能惯着,该他干的活儿还得他干。
“道长,衙内可从来没干过这些啊,要不我们帮着干好了。”跟着来的仆役可是别扭得很,赶紧上前问道。
“是啊,道长,衙内是读书人,那里干得了这些粗活,也没几亩地,小人自己也能干得了,道长和衙内还是歇着吧!”武小乙看着他俩干活儿也觉得难受。
“你们要是闲了,去那边帮着修房子去!”沈隆先安排了那些仆役,然后对武小乙说道,“我也是读过书的人,既然我能干,为何他就不行就算是这种地的手艺,你都还得跟着我学呢。”沈隆打造的农具可是和大宋时下流行的不太一样,武小乙刚上手还不太适应。
“听见没有你们都去帮忙吧!”王雱气喘吁吁的说道,他觉得沈隆的安排定有深意,孟子曾经曰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要能挽救大宋的命运,这点苦他还能坚持。
将仆役赶走,王雱擦了把汗,接着干了起来;等到午间吃饭的时候,沈隆的两亩地已经锄完了,武小乙锄了约莫半亩地,王雱的地还没啥动静呢。
饭菜是仆役们去武小乙家借了锅灶做得,远不如王安石府中的膳致,要是放到以往,王雱怕是吃不了多少,可今天干了一早上的体力活,吃啥都觉得香,不知不觉就吃了两大碗,吃得直打饱嗝。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刚吃完饭就歇息不太好,元泽跟我走一走吧!”王雱原本身体就不怎么好,现在又干了这么重的活儿,沈隆还真有点担心把他累着了,于是就带着他往村外溜达过去。
“元泽今日觉得如何是不是有些委屈”感觉王雱好像有什么话要问,又不好开口,沈隆索性先问了出来。
“不敢,只是在下有些不解,这种事情让武小乙和其它人去干就好,道长又何必亲自动手呢”王雱没敢说自己累。
“呵呵。”沈隆知道,他嘴里说的是自己,心里却还是替他本人感到委屈,于是笑了笑说道,“先前都已经和你们说了,你们儒家缺的就是做饼的本事,这农学也是做饼的本事之一,你要是不自己都干一遍,那能学会这些本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自己干过,你才知道地该挖多深、埋种子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苗长出来了该怎么照顾……这些活儿村中一些老农都会,但是他们不识字,没办法把自己的经验告知给更多人,所以就要用你们这些读书人……我不会告诉你们这些粮食该怎么种,一切都得你自己总结,你能领悟到多少就是多少,将来大宋能不能有亩产千斤甚至是万斤的粮食就看你了!”
这话一说,王雱的压力顿时就大了,他也是聪明人,要不然不会这么年轻就考中进士,想了想然后说道,“在下明白了,这就好比学射箭,《射经》背得再熟,终
第484章 我也想种地
王韶是江西德安人,王雱是临川人,他们俩都是江西出来的进士,两人年龄差了十多岁,不过此前王韶拜访过王安石几次,王雱也跟着见过。
王雱想起沈隆交给他的史书中所记载,王韶可是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的得力援手,于是理了理衣服迎了上去,站在路中招呼道,“可是德安王子纯”
“大胆!我家官人的名号也是你能称呼的还不赶紧避开”王韶的随从一看王雱的短打,马上呵斥道。
“且慢,莫不是元泽”王韶觉得眼前这人有些眼熟,连忙制止手下,翻身下马,只是他有些好奇,王雱今日为何这般打扮
“正是在下,近日在城外有些事情,没想到却碰到了子纯。”王雱拱手为礼,“子纯可是从陕西路过来的”
“然也,元泽为何这幅打扮”王韶没忍住问了出来,先前几次见面,王雱可都是一副翩翩公子的打扮,王韶知道他对衣着十分讲究,没想到他竟然成了这般模样。
“此事说来有些麻烦,子纯一路辛苦,不如且去旁边歇息一阵儿,到了那边就知道了。”王雱和沈隆用眼神交流一番,然后发出邀请,既然王韶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那么早点接触一番肯定没坏处。
“如此甚好!”王韶早年间得中进士,先当了几年主薄、司理参军之类的小官,然后转而去考比进士科更为严格的制科,可惜未能考中,其后他去大宋与西夏交界的陕西路游历,在游历中他开始研究如何平定西夏的策略,如今已有所得,听闻新皇登基,正想回来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现在遇到深受新皇信任的王安石家公子,同样想接触接触。
双方一拍即合,王韶就跟着王雱向岔路走去,王雱给王韶引荐沈隆,“子纯,这位是沈隆沈道长,乃是家父的贵客,这些日子我正跟随沈道长研究学问。”
“王韶见过道长。”王韶听闻此言心中微微一惊,能被王安石称之为贵客的肯定不简单,起码他自己是没这个资格,于是马上行礼致意。
沈隆还了一礼,“在下也早就听闻过子纯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若是大宋能多几位子纯这样的人才,又何必担心西夏、契丹呢!”
大宋喜欢文官执掌军权,但细细数来却是打败仗的多,打胜仗的少,王韶能为大宋经略河湟,拓地数千里,就算放到两宋,恐怕也只有在采石矶大败金军的虞允文敢说在军功上胜过王韶,其它文官皆不能和他想比。
“道长谬赞了,在下当不起如此夸奖。”王韶听到这话可是纳闷的很,他攻略西夏的《平戎策》刚刚写好,还没给别人看呢,论起功绩更是没有,这位为何这般夸赞自己
王雱看过史书,却是知道沈隆所言不虚,一边走一边将话题引到边事上,“子纯在陕西路游历多时,对西夏之事定然知之甚深,在下倒要多多请教啊。”
王韶听到这话心中大喜,王安石的公子既然对西夏如此关注,那就说明王安石也很有可能一般想法,自己在西北建功立业大有希望啊。
于是王韶也不客气,马上就说了起来,“若想收服西夏,必先取河、湟二州,如此可从两面夹击党项……”这两个地方在如今的甘肃、青海一代,位于西夏西侧,陕西则位于西夏南面,如今西夏正两年攻打位于此地的青
第485章 来,给你本兵书
“此事虽好,却非一年半载就能建功,要种出更多的种子,要总结出种植这种粮食的办法诀窍,都需要时间;这种粮食可是大宋从未有过的粮食,要想普及开来可没那么容易。”沈隆看了一眼王雱,“这就看元泽多长时间能理出来了。”
玉米、土豆、红薯、花生还有向日葵都是明代传入中国的,被康熙捡了个便宜,成就了糠稀“盛世”,若是早上一些时间,估计就没大清什么事儿了,而要是晚上一些时间,大清估计又会是一个短命王朝。
而一种新作物要被天下百姓接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粮食对老百姓来说可是命根子,你让他们放着小麦、小米不种,去种一种从未听说过的粮食,恐怕谁都不敢轻易答应。
王雱或许还不大理解,王韶就在西北边疆,多有和当地农户接触,对他们的想法要稍微清楚点,他也想到了这一点,“此事倒也不难,西北连年战乱多有荒地,到时候可找些荒地军屯,当地百姓若是亲眼看过一季收获,恐怕不用朝廷下令,他们都会抢着要种这种粮食。”
如果这几种粮食真有你说的那么高产的话,这些王韶却是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别说那些老百姓了,就算是他知道王雱绝不会撒谎,他都没有完全相信。
谁说古代人不如现代人聪明来着听听王韶这办法!沈隆在当省政府一把手的时候,下面好多县长都想不到这么干,或者说他们想得到但是没这个耐性。
王雱觉得自己压力倍增,原先只是满足百姓吃喝的问题,现在怎么又和收服河湟、西夏扯上了肩膀上的担子可是越来越重了。
他起身拱手道,“在下定然竭力做到。”好吧,不就是种地么,我种还不行么从今以后,白天种地,晚上书写记录,遇到不懂的了就问道长。
“原来元泽这身打扮都是为了这些啊。”王韶现在也明白了,他可不是腐儒,不仅没有小看王雱,反而愈加尊敬了。
“不知道长要种的是什么粮食可否让在下涨涨见识”王韶倒是越发地好奇了,什么样的粮食能有这么大的收获“哦,在下一时心急,有些冒昧了。”
“倒也没什么不能看的,喏,这是红薯,在我那儿一季亩产可达万斤;大宋此前少有人种,产量可能要少些,不过一季千斤还是应该可以做到的。”沈隆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小孩脑袋大的红薯来。
这个产量是他根据明代红薯产量推算的,根据明代方志的记载,那时候红薯的产量就能达到一两千斤,他这次拿出来的还是后世培育出来的油脂良种,产量只会更高。
“喏,看到没,这是红薯的芽,要种的时候,将红薯切成小块,每块有一个芽即可,然后在肥地里育出种苗,再移植到地里,每一株红薯最少也能长出五个这么大的红薯来,照顾好了还会更多。”沈隆指着红薯给他俩解释道。
王韶和王雱细细数了下红薯上的芽胚数量,再伸手试了试红薯的斤两,当下疑惑打消大半,“如此看来,亩产千斤或许还少了!”
“可惜红薯这能当菜,不能当主粮,不过这两种倒是可以。”沈隆又从袖子里摸出一根金黄色长长的玉米棒和一个拳头大的土豆来,看得王韶一个劲瞅
第486章 啥是火器?
历朝历代,兵书都是很忌讳的东西,王安石变法后,重新开设武学,并由朝廷出面刊印了《武经七书》用于教学所用,但是看看武经七书都包含那些内容吧,《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这些兵书都是偏向战略类的,如果能熟读这些兵书,你或许可以做个纸上谈兵的战略家,只要不是接触实战,还不会发现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