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多美丽的胡姬啊。
“这个波斯胡姬多少钱?”
“五百贯!”
张超闻言头也不回的走了,五百贯,好看却买不起啊!





唐朝好地主 第三十九章 有女仆了
长安奴隶很多,多到能让张超吓一大跳。据说长安的奴隶数量占到长安城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
刚经历隋末乱世的长安城,人口并未到达盛唐之时的百万之数。可长安城有长安和万年两县,在籍人口和脱籍人口,以及非编户的贱民、僧侣,以及番上的府兵和宫庭人员等,再加上往来京城经商等的流动人口,此时起码也有不下三四十万。
这意味着长安城中的奴隶就有十万。
长安城是皇帝都城,也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士族商贾们聚集扎堆的地方。这些人要钱有钱,要权有权,不事生产,饭来张口衣来张手,凡事离不开奴仆们的侍候。
奴婢们料理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打扫庭院、鞍前马后随从侍候。
唐代的户籍也按士农工商划分,但奴婢却不在其中的。有户籍的是编户,也就是良民。而奴婢都是贱民,他们是没资格有户籍的,只能依附官府或者主人。
长安城里,稍有点身份的人都普遍蓄养奴隶。官有官奴隶,私有私奴婢,甚至连寺院道观都有奴婢。因为佛教内律禁止蓄养奴婢,于是那些寺院就把名字改一下,称这些寺院财产的奴婢为净人。如今长安虽是百废待兴,但寺观却很多,而且他们拥有的奴婢也多,基本上每家寺院都有二三十奴婢,僧道和所拥有的奴婢能达到二比一的比例。
这年头长安城里买个奴隶,就跟后世城里人买辆车一样的普遍。不单单能做事,还是身份地位的彰显。
张超买人倒不是为了脸面,纯粹是为了实用。
大唐虽然说空气清新,天然无污染。可生活很落后,没有自来水吃水得从井里挑。更没有电没有天然气,做饭还得自己砍柴烧火。也没有洗衣机,衣服都得自己洗。现在又买了两匹马,以后还得喂马等,事情多着。
张超喜欢享受,认为有条件适当享受没有什么错,没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享受啊。
大唐的奴隶买卖确实很方便,比雇佣仆人还方便的多。
东西两市里,官府规定奴婢和牛马等合在一起买卖,称之为口马行。而且市场的市署和平准署甚至还对这些奴隶制定了市估价,就是官方指导价。
整个交易有一套严格的政府程序。
秦管事是个熟门熟路的,又有市署的一名市吏陪同着,因此他们直接带着张超找到了口马市里一个最大的奴隶贩子。
“这位是翼国公府秦公的义子张三郎,小郎君想要买几口人,最好是一家人。三五口人不限,男的最好会赶车,女的要会做饭。若是有过大户人家做事的经历,懂得规矩,就更好了。”
奴隶贩子是个干瘦的汉子,人瘦的皮包骨似的,可一双眼睛却很阴恻。风吹就要倒的站在那里,身后却站着八个膀大腰圆的壮汉打手,手里各拎着皮鞭。
“小郎君找我王某算是找对人了,这长安城里你若想挑几口贱人,没有比我这里货更齐全的。你要一家人,这里我倒刚好有这样的。王三,把钱家那几口都带过来给小郎君看看。”
买卖奴隶和买卖牛马一样,都要立市券。
市券,也就是交易合同。奴隶和牛马一样,都属于大宗商品,必须得立市券,同时得交税。
人带过来,是一家五口。
都是一家人,一夫一妻带着一儿两女。夫妻年纪还不算大,王贩子说男的才四十,女的才三十六。而一儿两女也还年轻,大儿子今年十六,大女儿十四,小女儿十二。这家人原来也是在长安一家权贵家做奴,但不久前,那家主人获罪了。家主被处死,家产籍没,妻女为奴,他家的那些奴婢自然也都发卖。
钱贵会赶车,也会喂马,他的妻子钱周氏则会厨艺女工。儿子也会赶车喂马,两女儿也都能帮厨女工。
而且钱贵夫妇是世代为奴,为奴好几代了。这样的奴隶,是很受买家欢迎的,因为这种人老实稳定。
有市吏在一边,王贩子也没漫天要价。市吏是知道他根底的,何况张超还顶着个翼国公府义子的虎皮大旗呢,王贩子很给面子。
说了一个有诚意的价钱。
这样的一家五口,只做价一百石糜子。
现在糜子市价一石三贯,一百石就是三百贯钱。
秦管事跟市吏低声说了几句话,那市吏便笑着向王贩子道,“王兄弟给我个面子,二百五十贯如何?”
张超听了直摇头,又是二百五。
那边王贩子见到张超摇头,还以为他不满意这个减价力度,也不由的牙疼。如果仅是市吏出面,他的面子还值不了这么多钱。能做奴隶买卖,还在西市做成头一家的,当然也是不简单。
他的背后,自然是有大靠山的。
不过现在对面人也不简单,秦王府的马军总管秦叔宝的义子,秦叔宝最近很火啊。
“今日能结识翼国公义子,也是天大的缘份,这样吧,这家人就算是我的贺礼,送给小郎君了。”
张超笑笑,但没马上答应。
能随意的把五个人送人,这确实很豪气,可他也不是喜欢什么便宜都占的人。
“敢哥,这王贩子是什么来头?”
秦敢靠近他耳边低声道,“这人叫王老三,原来是个马贩子。他有个本家兄长,叫王君廓,是现在朝中的右武卫将军、上柱国、彭国公。”
原来这王贩子也是朝中新贵的堂兄弟,王君廓说来跟秦琼还是老相识了。当年王君廓本是山西的一个无赖子,后来贩马为生。遇隋末大乱,便招兵买马造反。在太行一带弄的很有些声势,李渊派人招降他们,他的几个副手准备投唐,结果王君廓突袭了他们,杀了他们夺了他们的兵马粮草然后却投了李密。
他也是那时,跟秦琼等人结识。但他并不如秦琼他们一样得李密重用,便又去投了李渊,到了李唐,倒是得了重用,后来也连打了不少胜仗,因此接连加官晋爵,今年他也参与了平王世充之战,战后就晋封了彭国公。
当然,王三能够成为西市最大的奴隶贩子,还因为王君廓还与李渊的侄子庐江王李瑗订了姻亲。军功新贵加上与宗室联姻,因此王三在西市奴隶生意做的很好。
王君廓,张超仔细的回忆着这人的身份。好像在演义传说里,这人叫大刀王君可,人称赛关公啊,用一把大关刀,很是厉害。不过真实历史上,这人是个无赖将军,唐初,做到了幽州大都督。
后来玄武门之变,这人故意诱使自己的姻亲庐江王造反,然后他把李瑗砍了,以此做为他平乱之功向李世民邀功。
好像后来这人也没什么好下场,怀疑朝廷要杀他,结果奉诏入朝途中杀了驿卒逃往塞外想投突厥,结果却半路被乡民杀死了。
总之,王君廓很跳,而且最后也没好下场。
跟这样的人交往,可没什么好处。
“王郎君一片美意我心领了,不过人情归人情,生意归生意嘛。你要真不收我钱,我可就只能去别家买了。”
这话一出,王三便也笑着不再说免费了。
最后他主动的又降了五十贯,一家五口,只收二百贯,真正的友情价,差不多都能算是买二送三了。
这个友情价张超倒没客气,付了钱和免费相送就是不一样的。
谈好价钱,便请来保人。
这也是官府的规定,奴隶买卖,必须立市券,还得有五个保人做保。官方核实过这五个奴隶的贱籍,确认身份不假后,两边立券,签名。最后还得奴婢本人在市券上划押,承贱不虚。
市券立好,这五人的奴籍文书就转到了张超手里。而且官府还会备案登记,这些奴婢的名籍户册,属于贱籍,每一岁一造计册,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呈于州,州呈于省,户部总领。州县留五年,省留二十七年。
户部存档二十七年之久,因此奴婢是根本逃不脱的。就算死了,也得有五个保人做保,得州县核查准确后才能消籍。如果放免,不但得主人签放免文书,还得主人的长子也一起签字,另有保人做保,州县查证等手续。
市券签订,钱款付清,钱贵一家五口以后就是张超的私奴婢了。只要张超没有签字放免并到官府公证核实,那么这家人就只能依附于他。就算哪天张超一不小心把那张契书给弄没了,他们也别想自由,因为官府还会有档案记录的,县、州、省各级都能互相查证。
大唐对于逃奴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
大唐奴隶的来源有很多,总的来说有五个来源,战争俘虏、逃兵、罪犯、因亲属犯罪而被牵连籍没为奴的,以及奴婢所生子女。
钱贵夫妻,都是奴婢所生子女,本色通婚,生下的三个儿女继承他们的贱民奴隶身份。
钱贵一家子主动的走到了张超身后,他们手脚也没有锁链,但却没有半点逃跑的想法。虽然他们的手脚上没有锁链,但他们的心里,却一直被枷锁锁链住。




唐朝好地主 第四十章 崩盘
钱贵一家人进入身份很快。
老的立即给老爹牵马,小的则给张超牵马,母女三个则低着头跟着后边。钱贵的儿子没有大名,小名栓子。栓子虽然才十六,但长的已经很结实了,不过长的不高,黝黑黝黑的。人看起来很老实,牵着老白马跟在张超后边,也没一句话。
张超越看这家人越满意,二百贯花的值。
但算算口袋里的钱,除了家里的那十两黄金没带来。今天坑崔家的一百两黄金,已经花的差不多了。买铺面去了三百多贯,买了两匹马又订制一辆马车,又是一百多贯。这又花二百贯买一家人,这么零零总总一加,已经去了六百八十贯钱。
张超手里只剩下了十五两黄金。
真是来的容易,去的更容易。
“剩下钱不能再乱花了,得去药店买那制面碱的药材,家里收的粮食也还没付钱咧。”老爹看张超半天功夫就花了六百多贯钱,忍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了。
“好好。”张超连连答应,不过心里倒没有被说服。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人,各自的人生观消费观也是不一样的。让张超那样,一文钱扳成两半分,还真为难他了,更别说只想着节俭储蓄了。
不过今天确实花了不少钱。
做为后世的一名吃货兼剁手党,张超现在还算克制了。
一行人总算是往药铺那边过去。
路过常平仓附近时,发现好多人都往那边赶,甚至有人在跑。还有许多人提着袋子,面色激动。
“这位兄台,你这是干嘛呢?”
被拦住的一个汉子有些不耐烦被打断,可看了眼张超一行人多势众不好惹的样子,只好压下怒气道,“小郎君还不知道吗?常平仓放粮了哩,今日大批东南的粮食入京,现在常平仓放粮,一斗粳米只要三百五十文咧。”
说完,拎着袋子继续往前冲。
握草。张超心中不由的大惊,大批东南粮食入京?常平仓放粮,斗米暴跌一百五十文?这开什么玩笑?
虽然他早有心里准备,知道现在的粮价过高,今后肯定会下跌。但他也没有料到,说跌就跌啊,而且跌幅居然达到了百分之三十。
“这是好事咧,朝廷的善政啊。”老爹在一边赞叹。
张超真想对老爹说你是我亲爹。
对长安城里那些自己不种地吃粮全靠买的人来说,这当然是好事。粮价下跌,那生活成本大跌。可对于张家来说,肯定不算什么好事。一来,现在的物价高,主要还是突出于粮食等生活用品价格虚高,其它的还好。
张家本就是地主,粮食自产,而且还不用交税赋,是粮食出售大户,因此粮价高些,对他们来说,这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他们是既得利者。尤其是现在张超他们还做黄馍馍生意,每天都买进许多粮食。
可现在粮食暴跌,没半点先兆。
粮价暴跌三成,意味着他们家的存粮价值就跌了三成。最要命的是,张超之前让老爹大量收购粮食,说好的价格可是之前的高价。
家里收进来的粮食越多,他就亏的越大。
原本一个馍有近四成的利润,现在粮食成本一下子亏三成。
张超心里迅速的算了笔帐,自己的黄馍馍生意将受极大的影响。首先就是那些购入的粮食,就等于亏了三成。其次,粮价暴跌,今后的黄馍馍肯定也得随行就市的降价,现价一个五文,以后就只能三个卖十文了。
利润只剩下一成,那岂不是卖三个馍只能赚三文钱?
这生意不好做啊。
常平仓外,一队队的府兵排成排守在门口。仓门大开,一袋袋的粮食就堆在那里,仿佛一座小山。
闻讯前来买粮的百姓围的里三层外三层,自隋乱以来,粮价常年居高不下,对于长安城里的居民来说,这是相当大的负担。现在朝廷常平仓放粮,一下子降价这么多,谁也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暂时的。
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多买点粮食回家。
秦敢看到了几个守卫的府兵,恰是相熟,便上前去寒喧了几句。一会儿回来,告诉张超这次常平仓放粮的一些消息。
原来今年朝廷先是灭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平定中原,关中得到不少中原粮食补充。而同时,唐军四路攻打荆襄的萧铣,行军长史李靖辅佐宗室李孝恭和李瑗,却是实际统领南征大军,凭着过人的胆识计谋,李靖带着南征军反其道而行,趁着长江洪水顺流而下杀了萧铣军一个措手不及。
仅用两月时间,李靖就灭了占据江汉的萧铣,萧铣四十万大军两月而灭,江汉平定。
李靖也因此功,得到皇帝李渊的谅解,不再计较当年李靖想向杨广告密他谋反之事。李靖还以此功得获上柱国、永康县公。
稍后,李渊又加封李靖为检校荆州刺史,安抚岭南。李靖也不负使命,不久前李靖越过岭南,进入桂州,派人分道招抚。短短时间,岭南各地首领望风而降,李靖连下九十六州,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
皇帝下诏加封李靖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中原平定,江汉平定,岭南平定.....
各地的唐军都督、总管们,纷纷将大批钱财、粮食运往京师。于是,朝廷手里有粮,便有了今日常平仓放粮,以平抑常年居高的粮价之举。
“三原李靖,果然是大器晚成。”秦敢在一边赞叹着道。
李靖出身很好,是关陇贵族子弟,隋朝大将韩擒虎就是他舅舅,他另外几个舅舅也都是隋朝的大将军。李靖十六岁时,就已经出任长安县的功曹了,相当于县府办主任。只不过后来好像也是因为家族原因,李靖长期不得重用。
到了隋朝末年时,已经快五十岁的李靖还只是山西边疆马邑的一个郡丞而已。那时的李渊是他的直属上司,官居太原留守。李渊暗中招兵买马,李靖发觉,就准备去向杨广告密,还行了个苦肉计,故意假装犯罪,然后坐着囚车想瞒过李渊去扬州告密,结果最后还是落入李渊手里,差点把他砍了。
虽然此后留他一命,但李渊一直是耿耿于怀,不太信任他的。此前李靖受命出征在外,仅因天时耽误了点时间,李渊就下密诏要李靖的上司杀掉他。
但这两年,李靖表现非常抢眼,尤其是平定江汉的萧铣以及安抚岭南,更是无比的耀眼。李靖几乎是凭着一人之力,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
秦敢身为秦琼家将,对李靖这样厉害的将军是身感佩服的。
不过张超可是知道,现在在的李靖还刚刚开始发力呢。这位少年之时就被舅父韩擒虎称为只有他可以与之谈论孙吴之人的李靖,可是真正的大器晚成。
现在在平萧铣,抚岭南只能算是初露锋芒了。
等李靖六十多岁了,贞观朝时,这老爷子还要平突厥、征吐谷浑呢。晚年不但当上了宰相,甚至还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兵书战策。
李靖,可是要被后世称为大唐战神的男人。
“三郎,这里粮价这么便宜,我们也买点吧。”老爹打断了张超的思绪。
“别。”张超连忙摇头。
看常平仓今天的这个价格下跌幅度,张超有理由相信,朝廷现在在肯定手里有不少本钱。今天不声不响就降了三成,肯定还没到底。
毕竟现在在米价依然是斗米三百五十文,这个价格依然很高。如果朝廷手里有粮,肯定还会继续下调粮价,以继续平抑粮价。
朝廷肯定是冲着那些粮商们去的,这些粮商手里都囤积着不少的粮食。关中此前虽说缺粮,但也没缺到那种程度,可粮商们却为了发财,故意囤粮不售,哄高粮价,大发其财。
此前朝廷忙着打仗,也没多少粮食可用来调控市场。但现在在不一样了,战事节节胜利,缴获得到的粮食也有很多,朝廷暂时也没有大的战事需要许多粮食,已经有足够的筹码迫使那些粮商们退让了。
朝廷现在在不可能让粮价马上跌到斗米二三十文,但跌到二三百文一斗,估计是可以的。
粮食市场也是一个市场,也有市场规律。大家都压着粮食不卖,自然价格就高,但现在在朝廷手里有了很多粮食,他若是有意打破这种囤积哄价的市场,那再想囤粮就难了。
一些小的粮商会最先撑不住放粮出售,最终会引连连锁效应,打破囤积。
粮食肯定还会跌,而且还会跌不少。张超预计这次粮食肯定得跌破三百,说不定能跌破二百。因此这个时候买粮,就跟在熊市里买股票一样,买多少就得后悔多少。
就算张家是做馍生意,要用粮,那也最好现买。要用多少,就提前一天买多少,千万别多买,要不然亏死。
粮食降价大跌,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好事,粮食跌了,其它各种物价也会跟着跌,最终商品物价会呈现一个比较健康合理的状态。这有利于社会稳定,百姓生活,也有利于朝廷的管理。
不过屁股决定脑袋,张超觉得自己是这次朝廷调控的受害者。
他是地主,又是做餐饮的,粮食这样过山车似的价格暴跌,这让他的生意会很难做啊。




唐朝好地主 第四十一章 亏大了
有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喝个凉水也能塞牙。
常平仓放粮,粮价暴跌,让张超心情很不好。结果等到了药铺,又得到了一个更坏的消息。张掌柜的告诉张超,碱石等几味张超要采购的药材存量不足,价格得提高。
碱石、芒硝等张超需要的几样材料,都是药铺里不怎么常用的药材。药铺里存量很少,就算现在要加大进货量,也一时进不到太多的量。而张超需要的量却很大,张家药铺得从其它渠道调货,成本无疑也会提高不少。
“涨价?涨多少?”
那边粮食跌价,张超心塞,现在这边药价上涨,他更心塞。他刚才还在想着,以后黄馍馍的利润下跌,就指望着卖面碱来赚钱了。可现在药铺却还要涨价,这不是不让人活了吗?
“如果按你现在要的这个量,我们实在难以供应,若是你长期要这个量,长安城都没有一家药铺能按这个价卖你。”张掌柜的还是很客气的,虽然要涨价,却表示的很抱歉。
但涨价就是涨价,而且涨的很厉害,直接原价翻了一倍。
张超差点就想甩袖而走了,但张掌柜的很诚恳的说了,整个长安城,东西两市所有的药铺,不管他换哪家药铺,这些药材都不好弄,还要这么大量,只能是这个价。
气虽归气,可事实如此,张超也没有办法。
他在心里算账,他一升面碱现在卖给崔胖子两贯钱,而成本也不低,差不多得要五百文钱。不算上他的人工钱,他的技术价值,他提炼出一升小苏打,能赚一千五百文钱。他一天给崔胖提供五升,能赚七贯半。
现在张掌柜狮子大开口,原料直接翻一倍。如此一来,一升面碱的成本就上升到了一千文,他的利润只剩下了一千。
虽然利润减少许多,但只要材料供应的上,也还能接受。最让张超不能接受的是,掌柜的把价格翻了一倍,居然还说不能保证如数供应。
跟张掌柜好说歹说,可张掌柜也依然是那个态度,张超要的这些药材,不是常用药材,就算去组织调货,可也难保证得了这么大量的供应。【】
心情不爽,张超也不想再在长安多呆了。
“回家。”
出了西市,先去了秦府跟秦琼等人告辞,秦叔宝挽留他们吃饭,不过张老爹没同意。他们都不是长安人,长安晚上执行宵禁,他们要是留下吃晚饭,那今天就别想出城了。
今天张超心乱乱的,一想到家里还有个收粮组正到处收粮,还是用的斗粟三百钱的原高价收粮,他心都在滴血了。
得早点回去,早点停止收粮。原先收的那些,只能自己咬着牙付高价了,但以后必须得随行就市。
秦琼让秦敢叫几辆车,把张超爷俩还有他买的钱家五口送回灞上。
回去的路上,张超一直在想着,不知道家里收了多少粮食了。收一石糜子就得亏九百文啊。
他现在全部家当,就只剩下手里十五两黄金和家里的十两黄金了。这二十五两黄金,还有十两是崔胖子八天的面碱订金呢。
一路上,张超不停的催速。
快马加鞭,很快回到了张家沟。
张超一到家,立即急匆匆的找到负责收粮的赵叔。
“赵叔,家里收多少粮了?”
赵叔一脸兴奋,“三郎啊,乡亲们都很仗义呢,说是月结也没有关系,都愿意把粮卖给咱。我们今天一天,整整收了五百多石粮,都够我们做上两三月馍了。”
1...1415161718...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