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现在牛马不好弄,价格较高。一头大公牛起码得三十贯,一头两岁上的年轻母牛,也得二十贯以上。这样,我可以帮你拿个实惠价,就公牛三十贯,母年二十贯一头,你要多少,我回头就让人给你弄来。”单雄信很想给张超还点人情。
“有没有还没教犁的一岁小母牛?”张超问。
一般一岁口的小牛都还没教犁,而且买来往往也还没法耕田,还需要教犁,比较麻烦。但这样的小牛也有好处,就是还小,养个半年再自己训下犁就能耕种了,而且到两岁口,差不多就能配种下崽。
这样的小牛买来,也会更便宜一些。
“你要是想要一岁口小母牛,我可以给你算十贯一头。”
“那就买两头大公牛,二十头两三岁口的母牛,三十头一岁口左右的小母牛吧。一共七百六十贯,我等会给你拿钱,托单叔帮我买。”
本来买牛不应当在冬天买,因为冬天没有什么食物,牛会掉膘不好养。但张超想想,现在不买,等到开了春更不好买了。
他都已经跟佃户们签了契约的,到时可是要给他们提供耕牛,总不能爽约食言。
一下子买五十二头牛,得七百六十贯钱,这是一笔很大的花销。好在现在张超手里的几个生意都很不错,资金周转迅速,手里有这个活钱可用。
况且牛买来也不用自己养,分送到佃户们家里喂养照顾就好。
只买两头公牛,则是因为母牛更温驯,公牛一般脾气暴燥,弄不好还会顶人。尤其是公牛这东西,有些一山不容二虎。
若是一个地方有两头公牛,见面肯定是要红眼睛打架的。它们甚至会把牛角打断,厉害的打的全身是血,总之就是容不得对方。
但没公牛也不方便,养这么多母年总要配种下崽才更有收益。不能每次母牛发情了,还得牵到别地方去找公牛。
买两头公牛,能保证自家母牛的配种,不过买来后得注意把两头公牛分开远点喂养,最好是不要放在同一个庄子里。
“钱不急,等我把牛给你弄来了,你再给也不迟。”单雄信笑着道。
程咬金道,“三郎你买这么多牛给佃户耕种,真是太大方了,这关中估计也就独你一家。”
张超笑着回道,“其实我也不会亏本,前期拿出几百贯来,但这钱会有收益回报的。我买来牛,把牛放到佃户家里喂养照看。佃户帮我照看牛,农时可以用牛耕种,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好的事情,而对我来说,这牛也是会下崽的,一牛下只牛崽,养上一年,收益可是很高的。养三年,下三头牛崽,母牛本钱就回来了,我还赚了一头母牛,然后每年下的牛崽可就都是纯收益。”
这可是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年收益的买卖,张超觉得很划算。
“可养牛也有风险,牲畜有可能染病,要是病死了,岂不连本都亏掉了?三郎,有句话你听过没,家财万贯,带毛不算。”
张超一怔,有些悻悻的道,“请个兽医定期检查,加强照顾,总能把风险控制到最小的。”





唐朝好地主 第七十九章 纸和书(打赏加更)
张超坐炕上写写划划,账房还没有物色好,财务处自然也就还没建起来。张家的财务账簿,全靠张超自己一人动手。
张家的账倒不难,但很烦琐,各种进料出售,款项往来,一单单一笔笔的,尤其是张超连个财务助手都没有,不管大账小数都得自己整理汇总,连个做表格的人都没。
要是有两个财务实习生也好啊。
没办法,张超只能自己亲自培养,可是他又发现在了一个大问题,他在身边居然找不到一个认识字的人。家里的丫环大丫二丫,两姑娘倒是很勤快,烧水做饭,洗衣端茶,甚至缝制衣服都很熟练,但唯独却大字不识一个。一字她们认做扁担,至于张超用来记账的阿拉伯数字,她们更是完全不懂。
想要红袖添香,培养家里丫环做财务助手,帮着管账根本不现实。
小八小十三两个跟班,也是一样,大字不识一个,他们这辈子连都没有摸过一回。钱栓子是个勤快小伙子,赶车喂马都跟他老爹那里得了真传,可也是不识字的。
唐代普通百姓的识字率似乎低的惊人,宋明时代的百姓识字率就很高,特别是到了晚明,连女子都大多识字。
可是眼下是唐初,读书还只是士族的资本和特权。
最后没办法,张超只好把程处默抓来当了自己的财务助手,程处默倒是能写会算,但对于财务做账,也是个完全的门外汉,张超也只能从头教起。
张超教了程处默阿拉伯数字以及复式记账法,两个简单的东西,程处默已经有些信息量太大接受不过来了。
现在程处默老实的给张超做数字收集统计,录入张超做的表格之中。
唐朝连专用的账本都没,张超还得自己制作。让程处默从长安买账本,结果根本没现成的账本,买来的账本,其实就是卷轴和折页。
那卷轴拿到手时,张超还以为程处默是把人家的画轴买来了,结果问过后才知道,原来这真的是唐人的账册。
卷轴也是唐人的书籍样式,还有一种就是册页,也就是以前看电视里,皇帝看的那些奏折的样式,双手一拉,可以拉开很长,然后又可以折叠起来。
线装书,线装的账册,这年头根本还没有发明。
确切点说,连一页一页分开的纸张都还没有,不是卷起来的卷轴,就是折叠的册页。看着程处默买回来的那几本特别的账本,张超很无语。
说是账本,其实就是一张大白纸,区别不过一个是卷起来的,一个是折起来的。既没有表格也没有页码。
可就这样的账本,却还贵的要死。
一个普通木轴的白卷,居然要两千钱。一个大约二十折的白册页,也要一千钱。
反正随便一算,大约一页纸得百文钱左右。
程处默还说他买的只是普通的,若是再好些的,价格还更高。当然也还有更普通一点的,但也起码得要上千一卷或一册。
怪不得这年头唐人文化程度都不高,纸这么贵,谁读的起书。纸贵,书肯定是更贵了。
原来虽然在南北朝时,造纸术已经比较发达了,纸张终于取代了竹简,但成本还是很高,尤其是这年头居然没有雕版印刷,书籍主要是靠手抄。
许多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嗯,他们的出路往往就是做一个抄书人,给寺庙、书店、富贵人家抄书。
张超有钱也买不到一本好用的帐册。
他只能让程处默再去买了一些便宜一些的大白纸张,没有加工成卷轴和册页的大白纸,张超亲自动手,把白纸裁成后世普通账本大小,然后在一侧用针线装订起来,最后再用蓝色的硬纸做成封面。
装订是由大丫和二丫两婢女负责的,她们的女工很好,完全达到了张超的要求,把书装订的很整齐。
本来张超还打算刻个版,直接刻好明细账的格式,不过他发现要刻个版也不是那么容易,得有专门的木匠才有这种刻字的手艺,另外光有版也不行,还得配好雕刻印刷的油墨,普通的墨水是无法印刷的。
张超没法一次到位弄出新式好用的账本,只能先暂时用零点一版的,线装好账本后,里面都是空白页,然后手动制表。
毛笔太软不好画表,张超便学木匠,用尺子和木笔画线,最后又从七娘家养的鹅身上拔了羽毛,制成了简单羽毛笔,在那简易的账本表格里,把借方、贷方、余额,以及年月日,摘要、记账号数、科目等几项都给写上。
费了好大功夫,总算是制出了一本充满先进味道的标准明细账本。
“处默,你把咱们的各项业务各立一个分账本,比如工程处、餐饮处、总务处、皂碱处,另外销售处、采购处,也都立一个账本,把他们的分开记账。记住,每一个账本都是左边为借,右边为贷,而且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对每项业务,既要记录一个账户的借方,又必然要记录另一个账户的贷方,即有借必有贷;账户借方记录的金额必然等于账户贷方的金额,即借贷必相等。只要你按着这个来记账,就错不了了。”
程处默看着那明细记账表,似懂非懂。
他平时读的都是经史子集,圣人学说,算术也只学过些简单的,九九乘法他是会的,但记账算账这些他真心不会。
“哎,我这样跟你说吧,你记的账,必须得是两个记账方向,既不能都记入记方,也不能都记入贷方。其次,你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要等于记入贷方的金融。”
“这个呢,也就叫做复式记账法了,这样的记账法呢,既能更精准不容易出错,易检查。而且还能让看账时,更简单明了的知道每一项业务的来龙去脉,明白吗?”
程处默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点点头,再摇摇头。
张超无奈,也管不了这些了,反正现在程处默也只是他叫来打下手的,顶多算是个录入实习生。
真正的账,还是得靠自己来做,起码招到专业的账房前,还得靠自己。
张超自己也有一本总账,支出多少,收入多少,余额多少,这能让他清楚的掌握自己的资金,做到心中有数。
“小郎君,柯大郎来了。”大丫过来通报。
“请柯大叔进来。”
“三郎,地基打好咧,崖面子也刮好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打窖了。照习俗老例,咱得上贡敬神,然后选个吉日开始打窖咧。”
负责张家新窖的匠头是村正,不过现在村正做了张家的工程处长,主要负责赶建蒸房蒸灶,新窑洞这边则交给了他的长子柯大郎。柯大郎是柯五的兄长,打小跟着父亲学修窖,如今一手手艺也是如火纯青,深得父亲真传。
柯大接手修窖后很是用心,尽心尽职,带着一众村民挖地基、刮崖面子,前期工作已经比预计工期还提前了好几天完成。
听到这个消息,张超很高兴。
修窑洞说简单也简单,说麻烦也麻烦。
张家的窑洞到现在才打好地基,也是因为张家的窑洞修的较大。
普通人家是一窖三间,而张超设计的却是一窖三进九间,每间窑还有左右两间,等于是三个套房。
不过开始修之后,张超又做了几次设计修改。
因为家里多了一家仆人,张超便把三进九间,最终改成了五进十五间。这已经是很长的一排窑洞了。
而且张超还做了一些其它的小修改,比如还在窑洞里增加了一些小拐窖,用来做储存粮食、杂物等用。
院子也因此扩大了,还要打水井、建厨房、建马棚、工具房、厕所以及浴室。
工程量大大增加,好在张家现在手里有钱有粮,因此请起来人也大气,人家修窖,都是自己一家人饭前饭后,农闲之时,甚至雨天时挖土修窖,全家上阵,可能得修几年。
但张家直接雇佣了数个窖匠,光是窖匠们和他们的徒弟就有一大群人了,更何况张家还从各村请来了上百人帮工。
这么多的人一起上阵,张家的窑洞修的大,也不是大问题。
现在地基已经挖好,窑洞的位置前已经填出了大片空场,并且夯实过了。依坡的崖面,也都给修的整齐,窖匠们把这叫刮崖面子。
现在地基也平了,崖面子也刮平整了,就等正式打窖。
在刮平的崖面子上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等挖出房间形状后,再赐窖。从窖顶开始赐出拱形,把窖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窖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要等他晾干,然后还要用黄土和碎麦草和泥,用来泥窖,这就相当于室内粉刷了。泥窖和粉刷一样,得泥好几层。
最后就是扎山墙和安门窗了,然后是盘炕垒灶立烟囱,建围墙立门院,就算正式建成。
按规矩,动土前得请人看风水方位。
等打完地基,正式打窖之前,也一样还要敬礼上贡,还要放爆竹,请人跳傩舞。
“嗯,那就选个吉日,敬天拜神。”张超笑道,“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杀猪请客,感谢工匠和帮工的乡亲们!”




唐朝好地主 第八十章 请酒
正式打窖前的敬神仪式,肯定是要很隆重的。
对于张超来说,他虽不信神,但却尊重这些传统习俗。他也有意借这个机会,让老爹高兴高兴。打窖,对于许多这时代的人来说,尤其是一些普通的百姓来说,是人生中难得的一件大事,甚至比成亲结婚还要重要。
毕竟每个男人几乎都会娶亲,但很多人几代都不一定能打一孔新窖。
老爹原来不是张家沟的人,他在这里落户,也是重新开始。原来他们住的是别人的旧窖,现在自己打了新窖,那从此就是真正的张家人了。
请道士来算吉日,请人来跳傩舞。当然也还得摆宴请酒,要杀猪宰羊。
“摆流水席,不但修窖的窖匠要请,修窖的帮工也得请。”老爹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他蹲在新窑的地基边上,看着那片夯好的地基神情兴奋。
张超也蹲在一边,不时的点头。
“老爹,我觉得咱们干脆把全村人都请上。”
“全村都请?也行。”老爹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同意了。请这么多客,花销不小,但想到这段时间做面点等也赚了钱,老爹倒也没想着抠。难得热闹一下,干脆就热闹些,也算是感谢下乡里乡亲,以后张家就正式在这里立足生根,开枝散叶了。
“要不咱们把咱家的佃户也都请来吃席。”张超又道。
没穿越之前,张超一直以为地主跟佃农之间的关系因此是紧张的,水火不溶的。地主都应当是黄世仁和周扒皮那样的角色,恨不得吸血扒皮。佃户们肯定也心里恨死了地主,可是当他来了唐朝,并且自己也成为了地主家的一员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绝对。
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关系,更比较像是后世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那种黄世仁一样的地主肯定是有的,就好比后世也有一些相当苛刻小气的老板一样。但多数情况下,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佃户佃租地主家的地,种地交租,平时也还要承担一些任务,比如给主家干点活什么的。而地主对佃户也不光有权利,也是有义务的。
比如说遇到佃户有个三灾两病的,该帮衬的时候也得帮衬一二,逢年过节什么的,有时地主甚至还得给佃农们送点礼物表示表示。而佃户们平时有点时令新鲜蔬菜啥的,也会经常摘点送去地主家。
比如哪家捕了几条鱼,打了点什么野味的,有时也会直接送到地主家去,地主家也不会白要,一般都是花点钱买下。
张超家五百多亩地,全佃出去了。跟佃户们也签订了契约,还把实物租改成了定额租,实际是上大大减租了,佃户们对张家父子很是感恩戴德。
张超又打算以后发展养牛业务,把牛交给佃户们养,耕作时借给他们使用。这也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互利方式,另外张家的许多业务,也都是很需要人力的,这年头也没有那么多外来务工者,很多时候还是得靠着这些附近的乡邻们。
后世许多大企业,都注意企业文化,注重的是一个企业的吸引力,能留的住人。张超也希望自己能够跟佃户们跟乡邻们关系弄的更好些,互惠互利。
请乡邻佃户们吃顿席,又花费不了多少钱,却能加强双方之间的关系。
五百多亩地,也是分别佃给了几个庄子数十户人家。
“可以,一起请来吃顿饭,明年开始他们就开始佃租我们的地了。”
张超大致算了下,张家这边招满员工后,大约得有不下五百人,其中张家沟村民得占约三百,另外二百左右是外村的。再加上请佃户等,真要全请下来,估计得有七八百人之多。
“多杀几头猪,咱们席面就做八大碗。”
“就摆三餐,早上是迎客临时餐,中午是正餐,下午散客餐。”
“行,该买猪买猪,该买羊买羊,咱不含糊这次。”老爹点头,“对了,要提前跟你义父他们送帖子,到时请他们也过来坐坐,崔家那边最好也送份帖子去。”
大致谈妥后,张超便开始回去写菜单了。
既然要热闹,那就不能怕花钱,乡下百姓都这样,哪怕平时日子过的紧巴,可一旦是盖房结婚这样的大事,排场却还是得要的。
好多人都是有着朴实简单的想法,觉得人活一辈子,就活一个脸面。该讲究的时候,就绝不能小气,不能丢了脸面。
八大碗做席面,应当说是已经超出乡下的席面水准了。
张超打算是四萦四素,都用清一色大碗。
摊开白纸,张超落笔写下四萦,鸡鸭鱼肉。简单,却又不失大气。每桌四萦,鸡鸭鱼肉正好四萦。
“鸡就用口水鸡,鸭用烤鸭,鱼用酸菜鱼,至于肉,就用红烧肉。四道菜,都是一绝美味。”张超一边写,一边自语道。
至于四素,倒是简单,可以用排骨炖冬瓜、猪肉炖粉条、萝卜炒肉、肉沫豆腐。
这四个菜也不是纯素菜,也能算是肉菜了。
四萦四素后还可以弄八碟,这个可以是凉菜和干果。
豆腐皮、千张丝、酸萝卜、拌笋片,再配煎蚕豆,炒黄豆、葵花子、松籽,正好八碟。
写完菜单后,张超算了下,用料最多的是猪肉,其它鸡鸭鱼一桌一份就好。
毕竟早晚两餐不算正席,早上那餐随便点猪下水蔬菜就行,下午那餐则可以把中午正餐剩下的再加点炒肉什么的就行了。
“五百斤猪肉可能不够,干脆多预算一点。杀三头三百来斤的大肥猪,差不多就够了。”
秦敢合上张超的菜单,目露惊讶之色,“照一千人份量做,这流水席排场有些大啊。光猪肉就得一千多斤,还鸡鸭鱼各一百只,长安城都没有几家弄这么阔气,八碗八碟。”
程处默则望着酸菜鱼、口水鸡、红烧肉这几样菜大为疑惑,“这几样是什么菜,没听说过啊?”
“放心,到时包准你们吃了就会喜欢。现在,敢哥你带几个人去附近乡上村里买鸡鸭鱼,我呢去收猪。”
鸡鸭这些乡下村里人家几乎家家都养,因此直接上门收就行了,鱼则要提前到灞河、渭河等边上打渔人家去预订,这样才会新鲜的鱼。
至于猪,乡下也几乎是家家都养的。
分工之后,张超带了栓子小八小十三他们就在村里头去收猪。张超一家家去看,只要三百斤以上的大肥猪,这样的猪养的时间久,也最肥。
没费什么功夫,就找到了三头合适的猪。
猪比较便宜,是贱肉不比羊肉。最近粮食价格不断下跌,猪肉价也开始跟着跌,张超直接就按着长安城里的生猪价格购买。
生猪的价格比起猪肉价格便宜了许多,差不多就是猪肉价的一半。
如今长安城里的米价是斗米一百五十文,一斤差不多折十五文的样子。而一斤猪肉的价格差不多是四斤米价,现在行情是猪肉六十文一斤,而生猪只有三十文一斤。
长安卖的三斤以上的大鲤鱼则是跟猪肉一个价,一只活肥鸡则差不多是一百文一只,鸭要便宜一点,但鹅则比较贵,一只大鹅能值三只鸡。
这个价格还是跌的比较厉害的,自长安常平仓放粮以来,各种物价都在迅速下跌。
卖猪也是个热闹的事情,猪的主人叫来兄弟一起抓猪。
狭窄的猪圈里面,抓耳朵的,扯尾巴的,抓脚的,一番忙碌,在猪的撕声尖叫中,总算放倒了猪,拿麻绳把猪成功的绑起来,大家嘿哟嘿的把猪抬出了圈。
屋外,大杆称抬起猪称重,一群男女老少都盯着称星。
张超没想着要占便宜,因此都是让那称尾放手后还高高翘起的,等大家都认清了斤数后,才把数登记起来。
“三百二十八斤半。”
“毛猪三十文一斤,刚好是九千八百五十五钱。”
一头大肥猪,都卖出半匹老弩马的价了。听到数字后,猪的主人呵呵大笑,而这家的女主人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几个经常去找猪草的姐弟也都一起欢笑着。
这头猪,对于这家人来说,是辛苦了一年多的结晶。其中买猪崽也花了不少本钱,一家人精心照顾,小儿女每天扯猪草,妻子每天还要斩草煮猪食喂养,还得经常清理猪圈,天天照顾,一年多了,终于出圈卖掉了。
虽然猪降价了,可还是能拿到十几贯钱,这让他们非常欣慰。
“文远哥,他们听说你要收猪,刚才都特意又煮了一顿猪食喂给猪吃,起码多加了十斤份量。”柯小八一脸不岔的向张超告密。
张超只是笑笑,这也算是中国式农民的一种特色吧,农民的小聪明而已,不过张超也无所谓,占点便宜就点一点吧。
“九千八百五十五钱,细柳叔,你一会就可以到我家去结钱。”
“今天就可以结钱?”
“嗯,今天就结。”几贯钱,张超手里随时可以拿的出来,没要必要去拖着。人家一头猪养了快两年,也是非常辛苦的。
“咱,把猪抬回家去,杀猪!”




唐朝好地主 第八十一章 杀猪
四个壮汉用两个结实的杠子,抬着那只五花大绑的三百二十八斤大白猪嘿哟嘿往晒场走去。
晒场上,已经聚拢了一堆等着看热闹的小孩子。
“杀猪刀准备好了没?”
“好咧!”
今天负责操刀杀猪的不是柯山,而是柯山的伯父,一个老木匠,同时也是村里的老杀猪匠,还是个猎人。
他早早的拿着自己的那只杀猪钩挑着自己的杀猪篮子到了晒场,刚才张超他们去称猪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杀猪家什又在磨石上打磨了一遍。
1...3132333435...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