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郭孝恪将军已经举旗易帜,正式投入护法军之列,如今凉州城也是我们的了。现在,我们想请三位殿下,一起署名发个声明,宣布与陛下脱离父子关系,宣布正式加入你们兄长监国太子殿下阵营,一起护新法,清君侧。”
唐朝好地主 第1252章 张超北上
九嶷山。
萌渚岭关。
两峰夹峙,一座接天之城。或者说,这其实是由数座城堡组成的九连城。
李绩默默的立在关下,驻马山坡,远远迎风眺望。
五月的阳光有些刺眼,也有些火辣。这是岭南的阳光,虽然他现在还在岭北,但气候却已经比中原炎热的多。
观军容使李大恩策马飞驰而来,后面是他的监军卫队。
“大帅,为何迟迟不肯下令进攻?”
李大恩语气很不善。
“进攻?”李绩头也没回一下,“在这座雄关面前,我们就如狗咬刺猬,根本无从下嘴。在没有找到好的进攻方案之前,进攻就是送死。已经有一千多将士战死这片山岭,还伤了一千余。我不想让那些年青的战士,白白送死。”
“是吗,究竟找不到好的进攻方略,还是你李绩根本不愿意找?我看你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你渎职!”
李大恩怒指李绩。
观军容使,就是监军。他的职责,就是监督军事,这和都督军事不同。都督军事是主将,监督军事只是监军。但他这个担任监督军事的宦官,代表的却是皇帝。
皇帝不希望李绩有通敌甚至纵敌行为,皇帝也希望大军能早日攻入岭南,收复广州。
而如今李绩这些天的行为,却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他已经怀疑李绩暗通太子。
“李绩,开战的前一天,你送书叛军,要求阵前单独会面张仲坚。你们究竟说了什么,你是不是与他暗自商量通敌之事?”
一身金甲的李绩只是冷笑。
他身上的这金甲是李世民所赐,当年李渊也赐过他一身金甲。
他现在帅印,也是李世民亲赐。
他身为东郡王,枢密使,南征统帅。
现在一个宦官,却在这里指责他通敌,指责他渎职,指责他不会打仗。
“李监军也是曾随陛下行走过军中的,难道不知道,战场之上,一句话能活万人,却也能葬送万人?李监军告诉某,面对这雄关险寨,我们要如何硬攻拿下此城?”
李大恩脸胀红。
他确实在军中呆过不假,但只是个服侍皇帝的内侍。哪里懂什么行军布阵,攻城掠地。哪怕他是个外行,也知道这关不好攻。
“陛下将帅印交给你,你堂堂兵神,莫要跟我说束手无策?你对的起陛下的信任吗?”
李绩冷笑。
“某曾进言,当发五路之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进攻岭南。迫使南军分兵防守,让其兵力分散。而朝廷凭军力优势,可各个击破。”
“某也曾计划待十万大军都集结于此,然后以火炮、弓弩为掩护,以盾阵重甲为前驱,一战拿下此关。”
李绩的两个计划,都算是针对萌渚岭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对策。可惜,李世民都没答应,他要速战速决。
结果就是,李绩现在顿兵强关之下。
“再给我十天时间,待火炮、弹药以及箭矢和后续部队到来后,我再展开强攻。”
“十天?”李大恩问。
“十天!”
“好,那咱家就再给李帅十天时间。十天之后,若再拿不下萌渚岭,可就别怪咱家不留情面,向陛下参奏。”
······
茫茫大海。
碧海蓝天。
五月落梅风,为信风。在以往航海技术还不够的时候,信风是海洋航行必须依靠的。许多商船要等上一年,才能等来信风南下。
不过如今,虽是五月,刮的是东南信风。可张超去依然率领着自己的舰队,在广州港扬帆北上。
逆风一样可以航行。
双臂环抱,张超站立在旗舰的甲板上。
他身后,是留守朝廷的内阁成员们。
当李绩与张仲坚、崔琰在九嶷山对峙僵持之时,谁都料不到。
张超居然率着一支庞大舰队,带着太子和内阁,还有整个监国朝廷,悄然北上。
朝廷调集的水师正集结于杭州湾,准备南下广州。
他们还在集结准备之中。
张超却已经带着舰队从广州出发,目标正是杭州湾。
那支水师只是目标之一,张超的目标是杭州,是浙江。甚至,下一步还是江南和江东、淮南、淮北。
张超准备夺取东南,夺取江淮,夺取整个沿海地带。
没有必要一直等着皇帝来攻。
他们也一样可以反攻北伐。
北前没急着北伐,那是要稳定岭南。如今岭南已经稳固,各方都团结了起来。现在,正是乘风破浪,扬帆北伐之时。
“大唐有八十万大军。”马周站在李超身旁,看着碧海蓝天下那一群群的海鸥,充满着感慨。
“大唐本来还有几千家边疆土封臣领主,领主们也统领着数以万计的骑士和几十万的民兵。但那又如何呢?”翰林院长杨师道叹道。
兵多不一定就有用。
隋朝时,杨广曾经也一样兵多将广,征辽之时,更是征召了一百一十万大军。隋本有六七十万府兵,可最后他征召的兵多达百余万。
然而呢?
隋二世而亡。
大唐的兵确实是多,可府兵制度,使得府兵其实并不能迅速的全部投入。皇帝的北衙禁军虽为常备军,但也得守卫京畿,平时也只能出动小部分。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如今,这些兵,并不会有那么多真正的愿意为皇帝冲锋。
而且,皇帝也没有那么多钱粮可以出动更多的军队。
要不然,李绩带来的就不是十万兵马。
而水师也不会到现在,都还没完成集结。
相比之下。
南军现在实行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军制。
在张超的推动之下,如今朝廷实行的是募兵制。这个军制更类似于朝廷的北衙禁军,但又有很大不同。
区别在于,张超推动的这个募兵制,真正的核心其实是职业军官加职业士官,再加上义务兵组成。
每个二十一岁到三十岁的男子,都有义务参加征兵体检。一旦被选中,就需要服三年义务兵役。
这三年时间,他们被送入军营,接受士官们的训练,也会学习一些文化等。若是表现优秀,素质过硬,可以经过考核之后,转为士官。
士官,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从低到高为下士、中士、上士,和四三二一军士长。
士官在南军中,担任的是管事士兵、训练士兵以及充当班组长的位置。
各级军士长则担任着各级军官们的助手,属于教头、副职这样的位置。
至于军官,他们必须经由军校培训,然后从排连这样的底层军官做起,他们的任务就是作战指挥。
训练和管理规士官,作战指挥归军官。
七级士官也各有任期,基本上是三到五年一任,如果不能晋升,顶多两任之后就要退伍。张超并不赞成终身制的士兵军官,认为职务固定不变,既会影响各级的正常晋升,也容易整个整个士官军官队伍的稳定,容易产生兵油子等。
就连军官也一样是如此,一个军校毕业生下到军中从排长开始当起,一般任职三年,就能直接升连长,这几乎是百分百升的。而连长任职三年后,也应当升为更高。
张超还制订了制度,军官职务和军衔匹配,这个军衔不是原来的武散阶,而是专门隶属于军官的,也没有那么多品阶。
从少尉到上将。
除排级军官外,每级职位对应一级军衔,职务不变,则军衔不变。上尉为连长军衔、少校为副营长军衔、中校为营长军衔、上校为团长军衔、准将为副师长军衔、少将为师长军衔、中将为军长军衔、军级以上为上将、元帅。
这种职务军衔制的最大好处就是等级清晰、平时利于管理、战时便于指挥。南军中讲究等级分明,强调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以此保证军队管理和作战的需求。
少尉晋升中尉率均为100%,中尉晋升上尉率基本保持在98%,上尉至少校的平均晋升率为90%,少校至上校的晋升机会逐级下降,将军晋升完全遵守“退一进一”原则。
理论是,士官最高就晋升到一级军士长,另外各个军种兵种会特设总军士长,做为高级军事顾问。
士官与军官是两个完全不互通的。
义务兵能升士官,但士官绝不可能升军官。
军官由军校专门培养,甚至是从少年开始培训。士官虽然也会进入士官学校进行培训进修,但不会转为军官。
士官是军中的基石骨干,而军官是领头羊。
至于士兵,三年一轮换,少量士兵晋升为士官,余者都返退伍回乡。
三年在军营期间,会有一些津贴。役满退伍之后,除非遇战事,否则不会再征召第二次入伍。
每个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张超也希望这些在军营里锻炼了三年的年轻人,到了地方后,能够成为支持朝廷的主力。三年军营生活,不但练武,也会教育他们文化,让他们接受支持朝廷等的宣传。
甚至还会教他们一些专业工作技能。
设计这一套募兵制,也是考虑到更长远。
毕竟府兵制,其实有许多缺陷。战乱年代,府兵制还是有不少优点的,但府兵制的缺点就是在统一年代,战斗力会迅速的下降,下降的会非常的厉害。
而建立一支终身制的禁军常备军,也一样有许多缺点。比如宋代的募兵制,就是职业兵,但这种把兵当成职业的军队,其实也一样容易战斗力迅速的降低。
一支军队最重要的还是指挥的军官和骨干的士官,所以张超才选择用军校培养军官,以士兵中选拔士官。
拥有一个专业和精锐的军官和士官阶层,朝廷军队的战斗力能够一直保持。而士兵使用义务兵制,则让养兵费用大大降低。
三年换一批新兵,也能让军队保持着强盛的战斗力,以及良好的风气。
虽然这种兵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张超认为,这种兵制更能适应以后的大唐。
新军制在广州的内阁会议上讨论后通过,然后拿到了议会两院咨询,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最终,由太子下诏,正式通过了这个新军制。
现在,南军的军队已经完成了整编。
基本上是按这个制度架构的。
广州军校也已经建立起来,另外还有钦州士官学院,广州海军学院等也纷纷建立起来。
军官们也都授予了军衔,使之与军职相符。
南军中的水师,也正式更名为大唐监国朝廷海军。
枢密院下设有陆军部和海军部。
这是海军成立后的第一次正式出征。
陆军有多个集团军,而海军也设立了数个舰队。
“等拿下杭州湾,我们就能再添一个东海舰队了!”张超望着北方,微笑着说道。
唐朝好地主 第1253章 株连九族
汉京。
中书门下。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人与一众宰辅们,正在商议如何救出三位皇子的事情。
“用张超之女交换三位皇子殿下。”房玄龄提出。
“还可以把张琳的尸首也还回去。”
长孙无忌点头,“如果张超愿意,我觉得这个计划可行。”
有人道,“只怕张超并不会愿意做这陪本生意,三个换一个半,他会愿意吗?”
“夏花是张超嫡女,还是承乾的妻子,这不是一个还是三个的问题。只要我们拿出诚意来,他没有理由拒绝。”长孙无忌说道。
“只怕张超愿意,陛下也不一定愿意。”有人又道。
“总得试试,我觉得如果张超肯答应,那么就没有理由拒绝。一换三,我们赚了。”
“李绩那边还没有进展吗?”
“自上次进攻受挫之后,到现在还没有进展。这本来就在预料之中的,张超若是那么好对付,那就不会有军神之名了。”房玄龄摇头,“眼下李绩的进攻完全被张超所算到了,两军对峙九嶷山,僵持难下。我建议,应当再选一位上将军,率一军另辟奚径。不然,这僵局难破。”
长孙无忌还寄希望于水师。
“水师不是已经在杭州集结吗?还没完成集结?”
“也没有这么快的,要从登州、辽南、平壤还有扬州等地抽调各种水师,大大小小得几百条战舰,集结两万水师,另加三万陆战步军,可不会这么容易的。”
“哼,我看水师也是怠战,若不然,哪用的着这么多时间集结?现在我们全指望这支水师能够给李超一记突袭刺杀,若能令李超抽调五岭驻军回防广州,那也能帮李绩制造不少机会,有助打破僵局。”
“指望水师,有些太乐观了。我感觉水师想要建功,太难。诸位可别忘记了,李超的船更多,如今的新式战舰、商船那都是由他所发明设计的,包括水师的战列舰的战斗方式,他都是鼻祖。”
“要我说,应当让李靖出山。李靖统兵,还是很稳健的。”
???????
御书房。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宇文士及三位令公前来向皇帝禀报中书门下刚商议出来的结果。
“用张超之女换李泰他们?”李世民眉头挑了挑。
“不用了。”
“陛下?”长孙无忌急了,“如果张超真愿意换,我们更有利啊。”
“换人之事不用再提了。”李世民面色很不好,“那三个逆子,朕只当他们死了。”
三位令公一头雾水。
“承乾一去不返,跟着张超背叛朕,他宁愿当张超的儿子也不想当朕的儿子。朕已经没有了承乾这个儿子,如今,李泰、李佑、李恪三人,也背朕而去。朕又失去了三个儿子。”
“陛下,这从何谈起?”
李世民从御案上拿起一封信,扔到了大舅子面前。
长孙无忌捡起,打开。
一目十行。
看过之后,他脸上表情十分的精彩。
“这??????怎么可能?”
“白纸黑字,有什么不可能的。而且,你应当认识,那是李泰的笔迹。李泰自小随我学习飞白字体,很有几分成就。”
房玄龄也看完了,“陛下,这明显是被胁迫的,并非他们本意。“
“胁迫?哼,这可是已经明示天下了。瞧这里面的用词,和朕断绝父子关系,说朕昏庸无道,成了暴君。哈哈哈,不管再怎么胁迫,这些话他们也不应当说。既然说出了这些话,他们也就不再是朕的儿子,也不配成为朕的儿子。”
“朕只当他们已经死了。”
说出这话,李世民心很痛,但也很愤怒。
承乾是自己曾经最看好的皇子,是他一手选定,并十分看好的太子,是大唐的接班人。可他最终却与自己背道而驰,选择了背叛自己。
如今,这三个年长皇子,做出的举动,也令他万分的失望。
如此软弱的皇子,有何资格当他李世民的儿子。
“以后不要再提这三个废物,无忌,你拟道诏书,宣告天下,朕废除李泰三人王爵,将他们贬为庶人,朕,没有这三个废物儿子。”
“还有李承乾的儿子李象,贬为庶人。”
???????
诏令颁下。
汉京百姓再次被震惊了。
“这闹的又是哪一出啊?”
“皇帝又跟三个儿子断绝关系了?”
“好牛啊。”
“错,明明是三位皇子与皇帝主动断绝关系的。”
“这天家还真热闹。”
汉京的各大报纸早就被朝廷封禁了,如今汉京经济萧条,物价飞涨,工厂停工,大家每天闲的没卵事,也就剩下瞎扯蛋过日子了。
每天大家聚一起,怀念过去的好日子,扯着扯着,最后总忍不住要抱怨如今的日子。
对于皇帝,也渐渐从过去的狂热尊崇,到现在的心生不满,甚至怨声载道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又听到哪位贵族起兵了,朝廷哪里又失利了。
甚至许多人在讨论着,太子殿下什么时候打回汉京呢。
“一位太子殿下,加上三位就藩的年长皇子都声讨皇帝,哎,要我说,这陛下也真是够憋屈的。”
“以前总觉得陛下英明神武,无所不能,如今看看,陛下也只是凡人啊。没有赵王的辅佐,陛下也不行。”
“嘿,过了,当心隔墙有耳。”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难道他还能堵的住天下百姓悠悠众口?”
??????
御书房。
三院御前联席会议。
“郭孝恪反了,兰州之后,凉州又失守。而李绩迟迟没有进展,叛军声势已经越来越大,他们越发的嚣张了。营州之后,锦州也失守了。罗单牛三叛将,日前更是夺下了云州大同。”
李世民声音中透露着极大的不满。
“四处火起,这就是你们的平叛策略?姑息纵容,导致谁人都敢欺朝廷软弱!”
宰辅们都低着头。
到了如今的局面,确实非常出乎大家的意料。
谁能想到秦琼程咬金牛进达等这些大将,居然会倒向叛军一方呢。
这些人个个实力很强,在朝野的声望也极大。
他们的反叛,对朝廷的声威打击极大。尤其是他们于四边起兵反叛,让朝廷也无法全力去讨伐岭南的叛军,还得分兵防范。
“不能再姑息纵容,朕绝不再姑息纵容。”李世民怒道,“将所有敢叛乱造反者的九族,都逮捕下狱,没收他们所有的财产。”
牵连九族。
这是极少有的处罚。
就算是朝廷律法中的连坐,也都早改成了父子连坐,兄弟都只处以很轻的惩罚。因为过去门荫制,父荫子,以子功追赠父亲。却没有荫兄弟的,所以早有人反对连坐兄弟。
过去哪怕是造反大罪,兄弟也顶多处流放之罪,绝不会受株连处死。
而现在,皇帝却要株连九族。
“陛下,此例不可开啊。”
李世民却不理会。
“诏令四边分封贵族,让他们率领封地卫队和民兵,讨伐周边叛军。这是他们做为大唐封臣的职责!”
用封臣来讨伐秦琼等叛乱的封臣,这是李世民最新的策略。
同时,引薛延陀、契丹等藩属率兵南下帮助平叛。
“即日起,全面征召所有府兵。大唐各道所有在籍府兵,统统征召集结。”
“陛下,全面征召,耗费巨大,而且必然会影响生产。”
“平叛为当下第一要务,其它的都可以往后推。”
李世民道。
“今天议事就到此,你们退下吧。”皇帝挥手。
房玄龄等还欲进言,皇帝已经不愿意听了。
众臣退下。
李世民取出锦拿,打开,从里面取出一粒丹药。倒满一杯酒,送服丹药。
往后躺倒,闭上眼睛。
在京的封臣们都接到了最新的诏令。
皇帝让他们回领地召集兵马平乱,但同时皇帝又下旨,让领主们送子弟入京,说是皇帝要重组亲勋翊内三卫。
“这摆明了是要我们送人质入京啊。”
“做的确实有些太明显了。”
“不过陛下让薛延陀和契、奚、靺鞨、室韦等各部出兵南下帮助平乱,这不是什么好办法啊。”
“蕃人南下,若是看到我大唐如此内乱,只怕异心再生。”
“谁说不是呢。”
“哎,这乱事也不知道哪一天能够结束了。”
枢密院。
“这乱要怎么平?”代枢密使屈突通头痛的问诸将。
是啊,怎么平。岭南有张超,李绩亲率十万大军都毫无进展。
张超已经在岭南是彻底的站称了脚,形成割据之势了。如今第天都有人翻山越岭,甚至是乘船往岭南跑。
这辽西、河东、河西、陇右,都是叛乱峰起。
“陛下的意思,是让尉迟将军统兵去征讨辽西叛军。让某率军去征讨河东叛军,至于河西、陇右,那边请段志玄将军统军征讨。同时,边地诸封臣也要起兵协征,再从塞外调诸蕃南下帮助平乱。”
“诸位,现在马上就是五月了,陛下要求三个月内平定叛乱!”
一众将帅个个愁眉苦脸,三个月内平乱,哪有这么容易啊。
唐朝好地主 第1254章 杀他个措手不及
杭州湾。
晴空万里,杭州湾里一片热闹。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佳节。
集结于此的两万水师和三万陆军,今天举行联欢,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比赛。
杭州城里的百姓,也纷纷来到海边围观。
毕竟,划龙舟年年有,但在海上划可不常见。尤其是规模这么大,还搞的这么热闹。
军队甚至弄来了三千只鸭子,一会将在比赛之后,把三千只鸭子放到海里,让大家尽情的去捉。谁都可以去捉,谁捉到就是谁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