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1937全球速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畅总助理
“十几个部门,全都关起门来自己编自己的计划,杜撰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数据,全都对不上,连不起来!”阿诺德越说越激动:“我有时候不得不跟四个不同的部门要相同的资料,然后挑出最接近的两组数字,就当作正确答案了。”
“这简直太可笑了,乔治。我们费了那么多心思去搜集敌人的情报,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情况,我是指真实、准确的情况,不是那些拍脑袋杜撰出来的垃圾数据,又了解多少呢?”
马歇尔非常理解阿诺德,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6军航空队,6军自己也有。他只是碍于尚未完全掌控6军领导层的局面,才不得不暂时把这个问题搁置在一边。既然阿诺德自己主动提出来了,他就顺水推舟,同意让6军航空兵司令部先行一步,率先进行改革。
“你打算怎么做,亨利?”马歇尔问道。
“范德比尔特家的那个小子之前不是有过一个建议吗,全面资产透明化。我打算成立一个独立的统计部门,先把家底摸清楚再说。”
等阿诺德从马歇尔参谋长的办公室出来后,6军航空兵司令部就诞生了一个全新的部门——统计管理控制处。听起来似乎无关紧要,外人也弄不清楚这个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
当这个新部门在各航空队基地公告栏贴出布告,征聘统计管制人员的时候,甚至引来了阵阵嘲笑。有人说:“天知道统计管制官是干什么的?在福利社里数瓶盖吗?”
谁也不会想到,当二战结束时,这个当初只有十几个专家学者和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小部门,会成为美国空军的大脑。
统计管制处的3ooo名优秀军官(全部在哈佛商学院接受过专业培训)和1.5万名后勤人员,将在遍布全球的66个站点,通过世界上最大的中央控制计算机设备和独立的电传系统,组织、管理和推动着美国空军在全球的每一个行动。
阿诺德最初的设想,是让约翰来担任这个新部门的处长,但是马歇尔没有同意。对他来说,约翰是一张非常重要的牌,必须抓在自己手里,不能轻易交给外人,哪怕亲近如阿诺德也不行。
明的不行那就只能来暗的了。阿诺德转过身又去找了布尔少将,说是要借用约翰几个月,帮助他完成统计管制处的筹建工作。这一次,阿诺德得逞了。约翰就这么被从宪法大街的军火大楼卖到了华盛顿广场的弹药大厦。
在这笔交易中,唯一的倒霉蛋就是毫不知情的约翰本人。他等于把活干了,还没拿到应有的报酬。如果他出任了6航司令部统计管制处处长的话,至少也能再晋升一级,把银树叶换成老鹰(上校军衔)。
可怜的约翰,成了“免费劳动力”还以为终于有“伯乐”现了自己的“才华”,在6军航空兵司令部屁颠屁颠地忙得不亦乐乎。他甚至还主动给已经回联邦快递公司上班了的麦克纳马拉打电话,要他推荐几个学弟到统计管制处来。
约翰的干劲这么十足,还有另外一个刺激因素。最近卖给芬兰人的那批h-1战斗机给他和休斯飞机公司好好长了一把脸。
当初那批h-1在抵达芬兰后,就被分配给了瑞典志愿航空队。这支航空队有大约9oo名机组和地勤人员,成员全部来自瑞典空军。
在h-1战斗机到来之前,这些人脱下军装以平民身份加入了芬兰空军的飞行精英,因为没有飞机只能在地面上干看着。
如今飞机一到,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大显身手了。其中有一个战斗机飞行员在空独自巡逻时,一口气击落了7架伊柳申轰炸机编队中的6架。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就在元旦当日,两架h-1战斗机冒险穿越了苏联的防空网,出现在了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上空。这两架飞机没有攻击任何目标,只是撒下了一百万页传单,让当地的内务部为了清缴这些传单忙活了好几天。
但这已经足以让斯大林再一次颜面扫地了。几天后,这个消息就出现在全球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不仅这两名飞行员成了英雄,h-1战斗机也在世界人民面前露了脸,知名度猛增了一大截。
想到即将蜂拥而来的国际订单,约翰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工作起来自然也更加卖力。





1937全球速递 第二十七章 最后的平静
在1941年的头两个月里,欧洲的战事暂时平静了下来,至少表面上如此。
在北边,基辅军区的铁木辛哥大将从伏罗希洛夫元帅和梅列茨科夫大将手里接过了前线的指挥权,开始着手调整苏军部署,积蓄第二轮进攻的能量。
曼纳海姆元则一边全力加强着自己的防线,一边通过外交努力,希望能够在苏军动第二次攻势前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没办法,芬兰人的战争潜力就这么多。哪怕是上个月那样的胜利,他们也经受不起第二次了。
在西线,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继续缩在防御工事里躲避严冬。大约3o万英国远征军已经抵达了法国,各英联邦国家的支援部队也开始6续启程。
根据最新的消息,有大约两个师的加拿大步兵正在前往欧洲的路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来自法语地区。
这些人的到来,进一步加重了法国国内物资供应,尤其是食品供应的紧张。新年后不久,这个热爱美食的国家就颁布了开战后第一条关于食物配给制的行政命令。
城市的居民开始被要求在购买食物时使用配给卡,包括面包、蔬菜、肉类、水果、法式糕点和巧克力在内的食品或者被限制,或者干脆被禁止销售。
即便是在宾馆和餐馆里进餐,菜品也被限制在了两道以内,其中还只能有一道是肉菜,而且每周只有四天供应酒水。
有意思的是,兔肉并不在限制范围之内。很快,这种长耳朵的小动物就一跃登上了法国家庭菜单的榜。用兔子制作菜肴的诀窍开始充斥四处流传,甚至有人开始尝试人工养殖兔子。
而德国这一边,情况则更为糟糕一点。他们的食物也很紧缺,帝国食品和农业部实行的食物配给标准比法国人要严格的多。大约每人每星期只有16盎司肉和1o盎司脂肪。
但是上次世界大战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已经让德国人适应了这种生活。居民们很自觉地拔掉了庭院里的花卉,开始种植蔬菜和土豆。
德国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铁矿砂的短缺。一直以来,德**事工业生产都依赖于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瑞典虽然一直保持中立,但和德国的关系很近。一战后,德国很多军工企业,比如克虏伯都是通过将资产转移到瑞典,来保存实力的。)
以前天气温暖的时候,铁矿砂可以经瑞典北部的波的尼亚湾运往德国,不必通过波罗的海。但是现在,寒流把那片海域完全冻住了,厚厚的冰层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通行。
这一段时间,瑞典的铁矿砂只能改由铁路先运往挪威的港口纳尔维克,然后再用船沿挪威海岸运到德国。这样一来,德国运输铁矿砂的船只就一直处于英国海军舰艇和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英国驱逐舰和潜艇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挪威附近海域。短短几周,德国人就损失了七艘货轮和过8万吨的铁矿砂,一些钢铁厂的原料储备已经几乎见底。
为了解决铁矿砂供应的问题,希特勒只好暂时把进攻法国的是放到一边,重新拿起去年9月海军提交的北上吞并丹麦、挪威的建议。
这场严寒虽然让欧洲的战事暂时平息了下来,但双方都在默默地积蓄力量。整个欧洲就像是一座突然被冻住了的火山,地下炽热的岩浆随时可能冲破冰层,开始新一轮更猛烈地喷。
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大部分人也对和平不再报什么希望了。罗斯福总统虽然派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前去欧洲斡旋,但没有人看好这次外交之旅。
除了在意大利,韦尔斯受到了墨索里尼、外交部长奇亚诺伯爵和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热情接待外,柏林、巴黎、伦敦方面对他的到来反应都很冷淡。
这些天,约翰一直在为了让6航统计管制处尽快正常运转而忙碌。表面上,这项工作是由6军航空队作战处的副处长罗维特上校在负责。但实际工作几乎都是约翰和一个叫桑顿的少校在做。约翰负责为处里挑选合适的人手,桑顿负责具体统计业务的梳理。
约翰早就知道桑顿这么个人。当初他在招揽麦克纳马拉时,就考虑过是否要把这个“蓝血十杰”的领头羊也招至麾下。
不过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因为这个德州佬有才是不假,但脾气实在太臭了。历史上,他在担任统计管制处处长时,几乎把6军航空队的将军们得罪了个遍。以至于战争一结束,就被踢出了部队。
与个人才华相比,约翰更注重的是团队协作能力。桑顿虽然是个了不起的管理者,但如果不能与公司管理团队中的其他人合作的话,约翰宁可不要。
即便约翰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与桑顿共事了几天之后,他还是被对方的火爆脾气给惊到了。历史上,桑顿那个“拿破仑再世”的绰号果真不是白叫的。
有一次,桑顿现副参谋长班奈特·梅耶中将在一份飞机产量报告中使用了虚假数据,他不仅毫不客气地当众指出了这出错误,还指责梅耶中将:“你的那些数字比无中生有还要离谱!”
一个刚刚入伍的临时少校,居然主动挑衅一个资深中将,当时的场面可想而知。梅耶中将一辈子都没被这么羞辱过,气得他威胁要把桑顿弄到宪兵队去。
统计管制处本来就刚成立,桑顿还在那四处树敌,弄得约翰的工作都不好开展。之前他从其他部门相中了几个参谋军官,结果现在没有一个人愿意来统计管制处,理由都是不想跟桑顿共事。
最后,约翰不得不跑到去找阿诺德出面,才勉强凑齐了统计管制处的工作团队。
光有了人还不行,还得有必要的装备。就像步兵需要枪,水兵需要船,飞行员需要飞机一样,统计管制官也需要自己的“武器”。
这个武器就是计算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麦克纳马拉那种变态,没有计算机谁也应付不了这么庞大的数字运算量。
1月底的一天,约翰带着一个统计管制处少尉军官来到了纽约的ibm公司,为部门考察一款新型打孔计算机。
这款ibm4o5打孔计算机,是小汤姆推荐给他的,据说是ibm公司最新的产品。虽然跟后世的电子计算机没法比,但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计算机器了。
约翰对机器的计算效果感觉一般,但这款机器的另外一个优点让他很感兴趣。这款打孔计算机能够与电传系统相配套。
也就是说,各基地只要把数据通过电报过来,这款机器就能够自动将电报纸带上的信息在打孔机上转换成打孔卡,然后进行计算。
这样一来,约翰只要建立一个大型的中央计算机中心就可以了,不用给每个分支单位都配备计算机。




1937全球速递 第二十八章 两套解决方案
约翰大老远跑到纽约来,当然不会只是为了考察一款打孔计算机。这只是他为了到纽约来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几天前,他收到了一份从底特律转过来的电报。电报的是当初在丹麦与他有过约定的小马士基。
电报里,小马士基告诉他因为英德双方在波罗的海的争斗,马士基航运在欧洲的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久前,公司一艘5ooo吨的货轮“凯斯廷马士基”号被德国潜艇击沉了。
约翰之前也听到过传闻,据说德国潜艇指挥官已经从希特勒本人那里获得了命令,可以不经警告向任何看起来像是受英国控制的船只射鱼雷。
这就意味着任何朝英国控制的战争区域航行的中立国船只,都可能在未得到警告的情况下受到攻击。而这个区域就包括了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水道——英吉利海峡。
小马士基在电报里告诉约翰,自己的父亲的让他带领一支船队来美国,试图通过扩展在美洲的业务,来弥补欧洲的损失。他希望作为公司股东的约翰,能够为此提供帮助。
最后,小马士基把自己抵达纽约港口的大致时间和落脚地点告诉了约翰,希望能够尽快与约翰取得联系。
约翰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自从他现家族基金会持有马士基航运集团股份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利用对方将联邦快递的业务范围扩展到国际海运领域了。
当初去欧洲的时候,他专程跑到哥本哈根去,还跟小马士基探讨了半天集装箱联运的话题,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不过在见小马士基之前,他还要先跟特地赶过来的沃尔特见上一面。他现在是现役军人,很多事情不方便直接操作,只能请沃尔特代劳了。而且有些地方他还有些拿不定主意,想听听自己这个老搭档的意见。
约翰很清楚,希特勒四月初就要对丹麦和挪威动手了。历史上,挪威还抵抗了几天。丹麦只有6军禁卫军在都王宫附近象征性的放了两枪,从敌人入侵到宣布投降总共就用了不到一顿早饭的功夫。
丹麦投降后,一些不甘心做亡国奴的政治家跑到英国成立了流亡政府。他们把法罗群岛托管给了英国,把格陵兰岛和冰岛托管给了美国,以换取两国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英美拿到了这么多好处(控制了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就等于控制了北大西洋航线),自然不会承认德国扶持的丹麦傀儡政府,那么总部设在哥本哈根的马士基航运集团在美国也就不是合法企业了。
可怜的小马士基,千里迢迢带着船队来美国,等待他的却是资产被冻结,船队被接管,自己还被禁止从事一切与航运有关业务,怎一个惨字了得。
约翰笃定,真到了那个时候,无论他出什么样的价码小马士基都只有答应这一条路。所以马士基航运这块肉现在已经不是吃不吃得到的问题,而是怎么吃的问题。
为此,约翰准备了两套方案,都各有利弊,他迫切地想知道沃尔特的意见。
第一套方案是,先不与小马士基接触。等到小马士基的船队被国民警卫队接管后,再以公司股东的身份出面交涉。这么做不是为了要回船队,而是在政府那备个案。
等到战争结束后,约翰就能顺利成章地去接手剩余资产,顺便再要点使用费、损失赔偿金什么的。相信在一个遵纪守法的本国公民和一个“前敌国不法商人”之间,美国政府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这么做的好处是几乎可以空手套白狼,白得一支运输船队。坏处就是会彻底得罪马士基家族。虽然出面作恶人的是美国政府,但人家马士基敢恨美国政府吗?帐还不得算到约翰头上。
马士基家的基业主要还是在欧洲,美国这块充其量就是他们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而已。全丢了虽然肉疼,但不会伤筋动骨。
约翰需要考虑的是为了一支船队,彻底得罪马士基这个欧洲海运巨头到底划不划算?
第二套方案,就是先与小马士基成立一个新的合资公司,把船队转到新公司名下。这样一来,就算丹麦投降了也不会影响到新公司的生意。
这个方案虽然投入比第一个方案大得多,但好处也有不少。先,能够拉近与马士基航运集团的联系,为将来联邦快递进军全球市场打下基础。
其次,战前的这段时间,他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马士基家的船队来为联邦快递公司开辟纽约到休斯顿的海上运输通道,解决公司一直一来在墨西哥湾地区的业务短板。
最后,他还可以借此培养联邦快递公司自己的海运人才队伍,为日后开展水6集装箱联运积攒经验。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最终要的。如果小马士基能够帮他培养出一支精通海运业务的管理队伍的话,价值可比船队本身高多了。
因为到了二战结束的时候,船真的不值钱。想想那些淘汰的“自由轮”、“胜利轮”吧,有多少艘是没人要最后被拆了卖废铁。
到时候约翰完全可以用白菜价整出一支船队来,关键是有没有人能运作好这支船队。同样的道理,如果按照第一套方案来的话,约翰获得了船队,却没有信得过的人来帮他运营也是个大问题。
之前约翰还在两个方案之间有点犹豫,结果在跟沃尔特介绍的时候,越说越觉得第二套方案更合心意。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总要到硬币抛出的一瞬间,才明白自己更想要选择的事哪一个。
沃尔特到底是约翰多年的老搭档,那里会察觉不出他的意思。
他直接告诉约翰,去年联邦快递公司因为推行了集装箱联运和管理体制改革,收益相当可观。除了零售业物流业务未能实现盈利外,其他业务包括刚开展不久的飞机零配件仓储物流业务都展现出了强劲的盈利能力。
沃尔特告诉约翰,联邦快递公司至少可以拿出5oo万美元用于成立新公司和之后的海6集装箱联运项目。
有了沃尔特的话,约翰就更放心了。他带着沃尔特找到了小马士基在电报上留给他的地址。这是一栋离曼哈顿哈德逊河码头不远的小楼,感觉既不像办公楼,也不像宾馆。
还没等进门,约翰迎面就见到了小马士基,他正和几个人边说话边往外走。
“马士基!”约翰张嘴喊了他一声。没等对方答应,他又惊讶地叫了起来:“天呐,伦道夫,你怎么在这里?”




1937全球速递 第二十九章 布局海运市场
约翰被伦道夫的意外出现吓了一跳,伦道夫和小马士基则被约翰身上的这身军装吓了一跳。』』
“约翰,是你吗?”小马士基一时有些不敢确定。
“没错,是我。我现在在6军参谋部那边任职。”约翰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费口舌,他更想知道小马士基和伦道夫这两个人是怎么凑到一块的。伦道夫现在不应该在伦敦给他老爸当助理吗?
“约翰,真没想这么快就遇到你了。”伦道夫也上前打了招呼,“这可真是太巧了。刚才我们还说起了你呢?”
“说起我?”约翰被伦道夫的话弄得更糊涂了。这两个人怎么会认识,还在一起谈论他?难道马士基家族跟丘吉尔家也有交情?以前从没听说过啊。
“我这次是跟采购委员会的一个代表团来美国谈军火采购的。今天早上刚到纽约,下午就赶火车去华盛顿。”伦道夫解释道:“我们在海上的时候遇到了点麻烦,马士基先生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这不,我和弗里曼团长趁着上午有时间,就过来表示下感谢。”
“采购委员会?这可真是巧了。我现在就在6军参谋部负责军火出口审批这一块,看来我们以后是少不了要打交道了。”
“这可真是太好了。对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说着伦道夫把约翰引荐给了站在旁边的一个5o多岁的中年男人。
“弗里曼爵士,这位就是休斯飞机公司的范德比尔特先生。”
“约翰,这位是我们代表团的团长弗里曼爵士。你上次来伦敦的时候不是还想去拜会他的吗。”
伦道夫这么一提醒,约翰终于知道眼前这位爵士阁下是谁了。英国皇家空军委员会委员,主管研究开和飞机生产事务的威尔弗里德·弗里曼上将。
这位可是在英国航空工业领域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当初自己想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购买梅林动机专利的时候,还试图通过丘吉尔跟他攀上点交情呢。
“弗里曼爵士,很荣幸能够认识您。”对这个未来的财神爷,约翰的态度恭敬得很。
“很高兴认识你,范德比尔特先生。”约翰身上的这身制服帮他在弗里曼那里刷了不少好感度:“h-1战斗机在芬兰的表现非常出色,祝贺你们,开出来了一款了不起的飞机。”
短暂的寒暄后,伦道夫率先提出了告辞:“时间不早了,我们还要赶火车,就先告辞了。约翰,等你回了华盛顿,我们再细聊。马士基先生,再次感谢你的帮助,祝你在美国一切顺利。”
直到弗里曼爵士等人走远了,小马士基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个老头的气场比我老爸还足,这一上午弄出我一身汗。”
约翰乐了,心说人家弗里曼可是空军上将,还有贵族称号,你老爸就是个出身海盗世家的老船长,能比吗。
小马士基把约翰和沃尔特领进了自己在三楼的房间。“我也是前天刚到,还没来得及找落脚的地方。这栋楼是我叔叔公司的产业(马士基的表叔汉斯是德国人,在美国有一家航运公司,专门做原油运输生意),我就在这暂住一下。”
约翰明白,很多航运公司设在港区的办事处都是这样。楼下是办公室,楼上是公司水手们的临时宿舍。“隔壁街区有一栋办公楼是我一个堂姐的产业,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问问。”
“那真是太好了!谢谢你约翰,这两天我正在为这愁呢。”小马士基高兴地说道:“汉斯叔叔去阿根廷了,我在这一个人都不认识。你也知道的,我的英语口音太重,交流起来有点费劲。”
“这里是纽约,穆勒,什么口音没有。你很快就会适应的。”约翰接着说道:“还没给你介绍呢,这位是联邦快递公司的总经理沃尔特。我现在在6军那边很多事不方便,你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找他。”
刚才沃尔特一直“隐身”在一边,约翰也没有把他介绍给伦道夫和弗里曼爵士。小马士基还以为他是约翰的助理之类的呢。来美国这两天,他可是专门打听过联邦快递公司的情况的。没想到这个一直没有说话的男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联邦快递公司总经理。小马士基连忙起身对自己的失礼表示了歉意。
“马士基先生,不用这么客气。约翰跟我多次提到过你,说你在海运方面非常有想法。”沃尔特刚才一直在旁边观察小马士基,已经看出这个年轻人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知道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1...4748495051...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