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他笑着点头,“回头有空去钓鱼啊!”
那赁驴人步子迈的很快,个子高大,一副大胡子,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虽然也一样大唐人装束,但其实这人也是个西域胡种,不过他不完全算是胡人,母亲是个西域来的胡姬,后来跟一个来长安番上的小军官好了,然后那军官番上完又回了江南,胡姬却发现自己怀孕。
几个月后生下儿子,一个胡汉混血。打小就在长安长大,如今转眼已经二十多岁,论起来,他甚至对长安比老康安还熟悉。老康安每次都赁他的驴,也算是熟客,他都不用问就知道老康安要去哪里。
“石头啊,听说你最近相中了个姑娘?”老康安问。
那高大的混血长的很粗糙,但其实很年轻,不过二十出头,只是显老点。他转过头咧嘴一笑,一口倍地道的关中话脱口而出。
“是啊,就是西市卖鸡毛的那罗老汉的女儿,人还不错的。”
老康安笑道,“既然人家没有瞧不上你是杂种,那就抓紧了。手里够钱不,不够的话可以到我铺里来支点,咱们也算是西域老乡,我利息不会多算你的。”
石头的母亲姓石,来自西域的石国,而他的父亲据说也姓石,却是来自江南的润州,二十年前父亲离开长安后,再也没回来过,也没有音信。她母亲其实只知道他在江南润州,但具体在哪根本不知道,或许对于那位石姓军官来说,与这胡姬只不过是在长安番上时的一段风流往事而已。
石头现在努力赚钱,就是想早点攒够钱娶房妻子。他的那头驴,也是在老康安那里借来的钱买的,现在都还没还清,不过自买了自己的驴后,收入明显是增加了许多。
对老康安,石头是很感激的。这位同乡在长安很照顾同乡,有困难找这位同乡借钱,一般都能借到,虽然也是要利息的,但毕竟人家肯借。
“康老,我最近新找了个兼差,城南新开张的长安报社让我帮他们卖报送报,也能有点额外收入呢。”
“对了,康老你要不要来一份,挺不错的,好多人看了都说好呢。”
“什么报纸?”
“是一种纸吗?”康老问。
“是书。”石头挠了挠头道,“但跟一般的书又不太一样。这书很便宜的,好几十页呢,字比较小一个,但一份却才五十文钱,如果包月或包年还有折扣优惠,最低能有八折优惠。”
石头有些笨拙的推荐着,平时牵驴满长安的转,送送报纸倒是不错的,有时也顺便向客人推销报纸,若是卖出一份,自己也还有提成的。对他这种走街窜坊的人来说,这份兼职倒是挺适合他的。
帮送报是固定收入,送一个点多少钱,然后如果自己卖了报纸,另有提成。
才五十文钱一本的书,这价格让老康安有些疑惑,这几天他都在店铺里忙活,他的店经营的是西域运来的香料,顺便也做些给同乡胡人借贷的生意。在长安呆的时间久,生意做的有诚信,平时还是很忙碌的。
他并没听说报纸。
石头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本册子递给老康安,“康老你可以先看看,不要也不要紧的,对了,这报纸还附送了一份封神榜,这是连载的小说,我听人读过,故事写的可精彩了,里面有好多道家神仙呢。”
老康安是个信道之人,一听说有道家神仙,便没拒绝石头递过来的报纸,接了过来。
他先去看的就是附赠的封神榜,做为一个在长安呆了十几年的胡商,老康安靠卖香料和放贷这些年赚了不少钱,他请了专门的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因此水平其实还是不错的。
“封神榜,商纣王,咦,原来讲的是华夏上古时代殷王纣王的故事啊。”老康安看下去后,发现居然还有商纣王,他对华夏历史还是有些了解的,毕竟读过不少唐人的书籍。
可再往后看,居然又出现了女娲和伏羲、炎帝、轩辕这些上古神仙,这些可是华夏人的先圣,既是人族远古时期的统治者,后来又成了圣人神仙。至于女娲,那更是造出人类的一个有着蛇身的女神。
老康安觉得这故事有些意思了。
石头在一边忍不住剧透道,“那个商纣王可是个昏淫的暴君,居然敢对着女娲娘娘的神话写淫诗,亵渎天神!”
老康安撇撇嘴,不太喜欢这种剧透,但懒得理他,继续坐在驴子上埋头读下去。
“哎呦,这个商纣王,怪不得后来亡国呢,真是作死。”虽被剧透了,可读到商纣王写淫诗他还是忍不住骂道。
石头又在那里忍不住剧透了,“女娲娘娘回来后可是大为震怒的,拿出了个仙家的宝贝葫芦,召来了天下诸妖,说要惩罚商纣呢。”
这么一样,老康有点看不下去了。
这时肚子一阵咕咕做响,却是昨日突然下雨,夜里转凉,老康一时没来的及保暖,结果着凉了,现在肚子里好似万马奔腾。
“石头,赶紧前面找个公厕停下,我要去蹲个厕所。”
石头一听,赶紧牵头自家的毛驴往前赶,好在现在长安各街上都有公厕,特别是路口处,一般都有。
远远就看到一座崭新的公厕,前面还立着一杆杏黄三角旗,上面写着五谷轮回四个大字。
驴一停下,老康安便迫不急待的跳下驴,手捧着腹部往公厕里钻,甚至连石头的报纸都忘记还他了。
匆匆冲进公厕,里面有大约二十个位置,此时还好有空位,赶紧过去蹲下,宽衣解带。
一阵轰隆隆过后,老康安长舒一口气,这个爽啊。
蹲在坑上,一时无聊,老康便想到刚才未读完的封神榜,于是打开继续读。
看着看着,看到精彩之处,便忍不住读出了声来。
“······诸将闻言,齐曰:“吾闻君下正,则臣投外国。今主上轻贤重色,眼见昏乱,不若反出朝歌,自守一国,上可以保宗庙,下可以保身家。”此时苏护正在盛怒之下,一闻此言,下觉性起,竟不思维,便曰:“大丈夫不可做不明白事!”叫左右,取文房四宝来,题诗在午门墙上,表我永不朝商之意。诗曰:
“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下朝商·······”
这一段正是封神榜连载的第一章末尾,讲道冀州侯苏护午门题诗反出朝歌之事。
这一段,昏君逼反忠臣的情节,确实让人看的愤怒,而苏护反出朝歌,也让人畅快。
可正畅快之际,后面却来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章分解!”
老康安有些意犹未尽之感。
他叹了声气,结果公厕里回响起十来道叹息声。
“这就没了?”
“后面呢?”
“对啊,这苏护到底有没有成功反出朝歌去啊?”
“他安全回到冀州没有?”
“苏护女儿有没有被昏君抢进宫啊?”
·······
老康安有些傻眼,听到隔段左右那一声声追问,他也是万万没想到。
“没了,这报纸上登的就这么多,后面还有,但好像要等下期了。”
有人问,“这是哪个写的故事,以前怎么从没听过?”
“长安新闻报上刊的连载小说,听说是一旬一刊。”
“长安新闻报,好像没听过啊。”
“刚才那故事叫什么名啊?”
“封神榜!”老康安答道。
公厕里面,一群蹲坑的坑友,继续互动着······





逍遥小地主 第307章 全城热议
由于李逍的打响创刊号的决心,因此第一期《长安新闻报》其实是半卖半送的,不但京城百司衙门李逍都派人免费送去报纸,甚至东西市各大酒楼、茶肆,平康坊的青楼勾栏里了一样是送出去不少。
再加上他还让人在长安各处新修的公厕边上立了个报刊栏,免费把报纸贴在上面让大家读。
而东西市坊门口和各处城门边上,又都有新设立的书报亭。
买三份还送一份。
这导致报刊发行的第一天,最后实际是刊印了三千份,卖出去差不多一千份,剩下两千份都是送出去了。
第二天,李逍继续让人又加印了一千份,这一千份,李逍让人往长安城外的京畿其余二十县送去。
有些人以为报纸赚不了几个钱,毕竟一份才五十文这么便宜,但报纸哪里是靠这样赚钱的。报纸靠的是影响力,市场占有渠道,市场占有份额越大,影响力越高,那么卖出的广告就越贵,报纸的广告收入才是大头。
做报纸其实跟后世做互联网有些类似,投入大,烧钱多,但变现却慢,因此做互联网只有一个方向,拼命做大,迅速做大,只有快速做大,才能占有市场份额,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融资,才能继续烧钱继续做大,当他们做到足够大的时候,哪怕一直亏损,其实也不是个事,依然会非常有前景。
老康安好不容易才摆脱了一众坑友的追问,穿好了裤子走出公厕来。
腋下夹着《长安新闻报》,走起路来老康安都觉得气势足了几分,那些坑友里能读书识字的可没几个。
不管身后还在议论着商纣王要如何起兵讨伐冀州侯苏护,老康安走出公厕,门口一个老汉微笑着指了边上的一个水盆。
老康安便过去洗了下手。
他还是头次来这公厕,但印象挺好的,尤其是这守公厕的老头做事很勤快,于是闲聊了几句,得知这老头每天守在这公厕,甚至住都住在公厕门口的房间里,一月有五百文工钱,负责打扫这个公厕,以及公厕左右这一段街道的卫生。
累倒不是累,就是得勤快些打扫。
洗好手,那个老头挺喜欢老康安的,毕竟扫茅厕的人,有的嫌他们脏呢。他拿了块干净的布给老康安擦手,老康安走时掏了两文钱给老头。
老头愣了下,倒也没有拒绝,这不算施舍。
外面石头还在等着,老康安骑上毛驴,“这份报纸我看了,挺不错的,我买了。如何订购啊,我打算订一年的。”
“订一年的要到城南的报社去交钱,然后他们会开张契票收据给你,留下地址,以后他们每旬就会按期送报上门了。”
“不可以直接找你订吗?”老康安问。
“也可以找我们送报人订的,只要相信我们,我们也可以给你代办。”
“你小石头我老康有什么不相信的,回头我给你钱你帮我订一下。”
“好的,按年订打八折,一年三十六份。”小石头在那里算,似乎有点复杂,一时没算出来。
老康安笑着道,“一年三十六份,一份八折后四十文,总共就是一千四百四十文钱,我给你一千五百钱,剩下的算你替我跑腿的。”
“你给一千四百四十文就行,替你做事哪还用另给钱,再说了,我们如果能够自己找到客户,报社也是有给我们奖励的。”
·······
《长安新闻报》创刊后发行了三天之后,长安城已经人尽皆知了这个新鲜玩意,而其中算是副刊的《封神榜》,更是传的沸沸扬扬。
长安人何时见过这种模式啊,第一手的消息,不用到处八卦打听,报纸就第一时间推送过来了。而这连载小说,以其船新模式,让人不禁眼前一亮,看的很过瘾。
虽然不少人读过之后,说这东西写的不上台面,要文采没文采的,还尽是大白话文,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喜欢啊。
文不文学性,这东西其实有几个在意的,人家本说也不是写诗做赋嘛,要看诗,不也有专门的诗赋版面,上面尽是前辈们的经典诗赋呢。
封神榜在官员士人之中反响一般,觉得有些不伦不类,把上古的历史跟神话故事混搭起来,牛头不对马嘴。
但老百姓哪管这些啊,随着封神榜的全面传播开来,听过这故事的百姓越来越多,大家只觉得这故事好啊,简单易懂,站在那报栏下听那些识字的人读,他们不用解释也能听的懂了。
尤其是这情节安排的环环相扣,起伏跌宕,过瘾啊。
就因为大家喜欢,现在不少酒楼饭馆茶肆青楼,已经识时务的接受了报社免费赠送的报纸,长安报社甚至还给他们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免费读报人。李逍雇佣了一批识字的读书人,每天在那些大酒楼茶肆里读报,尤其是封神榜,那更是读报人最受欢迎的曲目。
虽说一旬一刊,现在还只出了一万字的前三章,每天读来读去都是一样的,但依然有人听不腻。有些人甚至就为了听这封神榜而来,头天听过了,第二天踩着点接着来听,听到过瘾处,还要打赏几个。
长安于是乎又多出来一个新职业,读报人或说书人。
现在各酒楼茶肆,甚至是青楼饭店,以及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不少人在议论封神榜,长安新闻报以及封神榜现在已经成了热门话题了。
长安城说大毕竟也就这么大,在有心的李逍策划营销炒作之下,效果还是比较强烈的。
就在这全城热议的时候,李逍趁势在长安上马了新项目书报亭。
这些书报亭设在城门口、坊门口、街口等显眼位置,为了能够在这些地方设书报亭,李逍可是还特意找了趟皇帝李治。
凭着他秘书少监的供奉官身份,要见皇帝倒是比较方便,他本来就有随侍皇帝之职,只不过现在主要在外负责印书局的事。亲自跑了趟太极宫,跟皇帝言明书报亭设立的必要性后,李治倒是大方的挥笔下了道旨意,允许秘书省印刷局在长安各处设立书报亭。




逍遥小地主 第308章 出事了
由于《长安新闻报》的热销,现在城南的长安报社也十分的热闹。
每天都有人前来询问刊登广告的事情,虽说报纸是个新鲜玩意,这报纸上打广告更是前所未有,但商人们都是嗅觉敏锐的。
不少商人还只是前来问价,但老客户陈道长可是带着十足的满意来的。
陈老道现在楼观道里主要负责搜寻道经,上次楼观道在报纸上打了独家广告,重金收集各类道经,然后这几天随着报纸的热销,还真有许多人是从报上知道了消息后,送来了道经。
有些道经甚至是已经失传的孤本。
短短几天,陈老道就从民间搜寻得到五百多卷道经,其中固然有一些跟已经搜寻到的重复了,但毕竟以前的书都是手抄本,不免有些会有抄误之处,多有一本就能够相互比对。
陈老道今天面色红润,颌下三绺长胡更是精心修剪过了,身穿一件半旧道袍,一来就跟李逍拱手。
“新闻报出人意料的火爆啊!”
“还行吧。”
两人一番寒喧,陈老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楼观道希望能够在长安报上得到一个版面,专门宣扬道法。
李逍对此倒是很理解的,这宣扬道法其实跟后世媒体上的软文广告是一样的嘛。
广告不能打的太生硬,如果一来就推销某某某,大家也会不太满意的。得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广告,比如后世报纸杂志上,经常有那种软文,什么游记之类的,讲风光啊美食啊,挺精美的一些文字,配些好看的图,但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推荐某地的某个餐厅之类的。
李逍是不会拒绝楼观道这样的vip大客户的,但他也会注意下自己的吃相。
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每期写一篇天下名山名胜的寻访记录,比如下一期可以做一期终南山的内容,而写终南山,重点则又突出终南山里的楼观台。明着是写景,实则写楼观道的建筑、历史等等,把楼观道的一些理念之类的借机宣扬一下。
“这个好。”陈老道一听也觉得这种不错。
你要是上来就写长安杜康酒楼的饭好吃,菜好吃什么的,人家一看就是广告,未必有人信。但若是以一个书生的口吻来讲述他初到长安的见闻,比如长安如何巍峨,东西市如何热闹云云,然后间中写到游玩累了恰遇一个装修很有格调品味的酒楼。
被其吸引进去,如探险一般的在这里吃到了许多难得的美食,介绍个几道招牌菜,那么这种软文肯定比生硬的广告要强。
李逍把下期广告的思路给陈老道说了一遍,他提了几点自己的要求,然后就高兴的同意了这期策划,李逍便叫来一个编辑。
“周编辑,你就按我和陈道长商量好的策划,明天就去终南山楼观道采访一下,回来后写一篇文章。”
那位姓周的编辑,也是个来长安科举的士子,不过十年不中,没有脸面回乡,在长安也是靠抄书、写信混日子,但年年考年年不中,又攀附不上权贵高官为他荐举。
其实这次他愿意来长安报社做编辑,倒不是真愿意干这行,而是听说报社的社长是李逍。
李逍是如今长安新兴的一位红人,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从白身到了四品秘书少监,极得皇帝宠信。
这周编辑便也是病急乱投医,看来李逍手下做事,能不能得李逍抬举,到时给他荐举一下。毕竟长安的科举考试,并不是以成绩为主的。
对这些编辑李逍不做什么承诺保证,但若是有机会,他也愿意帮下忙的。
“多谢李秘书相帮了。”老陈笑着道,有李逍相帮,一面大量印刷道经,一面又各种宣传造势,楼观道肯定会声势越来越火。
尹教主的一统道家各派的理想,又近了几分。
现如今道家以楼观派声势最强,但道家也还有如天师教、上清教等七八个大小道派,想要统一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陈老道走的时候留下了五百贯的广告费,一篇广告给五百贯,这就是楼观道的财大气粗。
李逍一份报纸才卖五十文,要卖一万份报纸才能卖到这么多钱。
看到这么多钱,报社里的编辑们全傻眼了,连主编玉濑长公主闻言都赶了过来。
“这五百贯就下期一篇文章的钱?”
“对啊。”李逍点头。
一群人哑口无言,这钱来的也太容易了吧。
“你们对报纸的影响力还一无所知,可楼观道却已经看到了,五百贯其实真不算多。”
这就是钱财购买影响力的典范,这笔买卖楼观道绝对是不会亏本的。相比于做几场法事,或者做布施,花同样的钱,又如何有这样的影响力效果呢。
“大家好好做,只要把我们长安新闻报做大做强,以后会有更好的钱景的。”
事实上发现长安新闻报巨大影响力的并不只有陈老道,长孙无忌他们也发现了,除此外,还有不少人同样发现了。
长安,平康坊。
一座青楼的二楼包厢里,几个身着丝绸的中年人在喝着酒。
一份长安新闻报摆在桌上。
“砰!”
一个白脸的中年人一掌拍在桌几上,“诸位也看到了吧,这个李逍是越来越过份了,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已经在是挖我们的墙脚根基了。再不制止他,后患无穷。”
旁边一人点头道,“这个李逍本以为只是个乡下小地主,那时他办个什么蓝溪书院,大家也只是一乐呵谁也没放在心上。可是现在,这蓝溪书院已经有先生二十余人,学生一千多人了。”
“他的那个印刷术更是不简单,他印的书,一卷才卖百钱,而传统一卷书怎么也得几贯。几十之一啊!”
“对啊,还有这报纸,这东西更不得了,这头期据说都已经刊印了五千份了,半卖半送的,不要钱似的印,到处乱贴乱送,就算卖,也才卖五十钱一份,这一份可是万字,若加了附赠的那封神榜万字,足有两卷书的字数,却才卖五十钱。”
又一人道,“最关键是这东西一旬就印一期,期期内容还不会重复,这报纸几十个版面,什么东西都写。”
这些人都是旧士族子弟,身上或多或少任着一点官职,职位不高,可毕竟是大士族子弟,也不容小瞧。
李逍做的一件件事情,都是在捅他们士族的腚眼。
办书院、印刷术、现在又是办报纸,每一件事情都在触动着他们的神经,本来已经被李唐打压抑制了,靠着学术教育权才勉强保持现在的地位,而李逍弄的这些东西,那是在挖他们的祖坟。
印刷术使得几十倍的降价,这无疑会让更多的人读的起书,甚至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更容易印刷和传递,书不再是那些士族的专有,许多人以后都能拥有的起书。
书便宜了书多了,那自然办学也就方便了,天下人读书的人也会更多了,而这报纸,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舆论导向。
“这个李逍必须死!”
“可李逍是秘书少监,上次崔知温也参他了,但没有作用。崔知悌要夺他印刷术,还反被他弄的破家丢官,极为可恶。”
一人阴笑着道,“哪有这么复杂,跟李逍这种人,就不能跟他明刀明枪来。现在京畿之地到处都是灾民,那李逍中渭桥的印刷局也招了上万的灾民。你们说,这灾民嘛,一个不好,就什么事情都是干的出来的。”
“对,安排点人,烧掉他的印刷局,若是再死点人,到时就更好了。他李逍交待不了的!”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迅速的商量着毒计。
当天晚上。
中渭桥印刷局工地就出事了。
李逍这两天在忙报社的事情,同时也在安排长安开书报铺之事,晚上便在胜业坊宅子里休息。
天蒙蒙亮,街鼓响过,长安城门坊门陆续打开,李家门就被砰砰的敲响了。
“元芳,何事一大早就来了?”
刚洗漱完,正在院里打拳健身的李逍看到风风火火闯进来的李元芳,有些惊讶的问。
李元芳脸色阴沉。
“三郎,出事了。”
1...103104105106107...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