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客厅里,老王脸皮很厚的跟了进来。
厅门口,赵持满脸色起伏不定,他是认识李治的。他在太宗时就是千牛了,李治继位那会,他还跟许多内卫护送着太子回京继位。
刚开始他还有些疑惑迷惘,但这会已经弄明白了。
皇帝居然用了一个假身份来李家,而且看样子跟李逍关系还不错,虽然看两人总有点不对头的感觉,但皇帝还能经常来,这就说明李逍在皇帝心中还是很有份量的。
刚才他看到皇帝的时候,其实很愤怒。
但愤怒只是一瞬间。
犯错的终究是自己,皇帝虽贬他赵家为奴,可终究还是赦其死罪。
李逍喝着自己的茶,泡的金银花加了点干鱼腥草,最近天气特别干旱,人也有点上火。
他喝不过唐朝的茶,那蒸熟后压制的茶饼味道并不好,加不加各种佐料他都不喜欢,他倒是有心想炒点茶,但好茶主要在南方。他没空跑南方去炒茶,也不愿意把这炒茶技术传授给别人,还是等以后有时间了,自己栽点茶树,然后摘了新茶叶来炒吧。
李治很不客气的也喝着茶。
李逍看着这老王,觉得他的脸皮还是真厚。
“老王啊。”
“哎。”
“上次你侧室说你们家的那点破事,解决了没呢?”李逍没事找事的问。
李治皱着眉头,鱼腥草加金银茶煮的茶,味道很怪,他喝不惯。把入嘴的一点鱼腥草茎吐出来,“那点破事正解决呢,还不错,这要多谢上次三郎指点啊。”
“对了,老王,王方翼跟你是啥关系,他也是太原王家的,你们啥辈份啊?”
李治笑了笑,“论辈份是我从兄。”
“哦。”
哦了一声后,又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这时钱管家过来禀报,说乡里几位里长过来了。
“请大家过来喝茶。”
几位里长前来,还是关于抗旱救灾之事。今年的旱情丝毫不见有好转的迹像,多亏了李逍之前的乡约堂章程,如今乡里剩下的那三万亩地还勉强在支撑着,不过虽然没枯死,但很明显今年产量会很低。
“三郎啊,恭喜你封爵加官啊。”几位里正对李逍越发客气起来。
“客气什么,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什么事情大家直说好了。”
几位里长纷纷诉起苦来,眼看着旱情没缓解,今年收成要大减,到了夏天估计还是会缺粮,到时只怕等不到秋收粮食下来了。
“咱们乡约堂义仓的事情,得抓紧啊。这事情是三郎你规划出来的,也还得你来牵头,我们也不懂得这些。”
李逍之前跟大家商量过,建义仓买粮。
乡约堂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然后买粮食,再印制粮票兑给百姓,百姓凭粮票到乡约堂来领粮。
这是为了保证整个乡里能够渡过这个危机。
“义仓啊,买粮得先有钱,按之前计议的我们要发行债券。正好,今天我们这里就有一位有钱人,太原王家的新家主,也是咱们朝廷户部仓部司的员外郎,他有钱,咱正好向他打点秋千。”
李逍笑呵呵的望着老王。
李治觉得有点阴森森的,这李逍的样子有点吓人啊。
“什么债券啊?”李治问。
债券这个东西后世无人不知,大到国家有国债,小到公司有公司债。反正就是一种金融契约。
“老王啊,债券债券,顾名思义就是跟债有关的契券嘛。我们蓝溪乡呢,准备建个义仓买点粮食以备饥荒,可是现在大家手里又没钱,所以啊,打算向大家借点钱买粮,为了让大家放心呢,我们承诺按一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的条件偿还本金,并且把这些承诺约定都写在一张契券之上。”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逍遥小地主 第225章 包圆了
“契券为凭,到时就可以拿这个来找我们要回本息了。”
“哦,这样啊。”李逍解释的很简单明了,老王倒是听懂了。
“借钱嘛,你想找我借钱?”老王望着李逍。
“对啊,谁要你是大财主嘛,不找你借钱找谁借呢,正好你今天又刚好在这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你也就慷慨解点囊,支援一点好了。你放心,我们这钱不白借你的,白纸黑字写好契约,而且利息也不会少给,怎么样?”
李治捏着下巴,“那为何不叫借条,为何要叫债券呢?”
“这当然还是有区别的。”李逍解释。
借条嘛,通常就是向某人借款的凭证,上面会写明借贷人和放贷人。但债券不同之处在于,李逍可没打算在债券上写明是向谁借钱,而是只写明借款数额以及利息和到期时间。
“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让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何意?”李治更不解了。
“这么跟你说吧,你借给我一百贯钱,我给你一百贯债券,这债券比如每张面额一贯,那么我给你一百张债券,上面有约好的利息和偿还时间。你拿着这些债券,可以留在手里,等到期了来找我们要还本息,也可以转让给别人,到时不管谁拿着这债券,我们都承认他是我们的债主,都可以来找我们要债。”
“有点复杂,但还是明白了,不过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啊,让这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这在后世是相当重要的一样属性,比如现金流。
如果是普通欠条,那一般是不能转让给别人的,但如果是债券,就有流通性,流通代表的是什么呢?是盘活的资产。
一张债券,上面有标准的面额,有标明承诺的利率以及偿还时间,那么从某方面来说,他是可以当成现金来用的。
毕竟,只要蓝溪乡有能力偿还的话,那么这跟现金也没什么差别。
当然,问题是,蓝溪乡既然要借钱,他们又如何能保证到时有能力偿还本金和利息呢。
这,自然就是信用问题了。
李治是皇帝,虽然开始有点疑惑,但他很快脑子一闪,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大事。
蓝溪乡现在还不一定有这个信用,但如果是朝廷来发行这种债券呢?
“怎么的,老王,你王家家大业大,一点小忙也不愿意帮?”李逍瞪着发怔的李治。
“要多少?”
“十贯不嫌少,百贯不嫌多,你愿捐多少都行。”
李治微微一笑,“你们打算发多少债券呢?”
“我们蓝溪乡一千三百余户人家,近万人口。今年夏粮肯定歉收,估计也就四成左右收成,就算朝廷减免田租,可这租调还得交,若是还要折庸更不少。要等到秋粮下来,肯定还有些差额的,就算我们乡里齐心协力,把粮食都拿出来,也还是不足的,我估计起码还得差一到两月的粮食。”
一个成年男丁,一年需要口粮六石左右,妇女孩童哪怕减半,一年也得三四石。
近万人口一到两月的口粮,哪怕少算点,最起码也需要五六千石粮食的。如今的粮价节节上涨,斗米近五十文,就算是粟米,也得一斗三十文了。
买五千石粟,以现在的价格,也得一千五百贯钱。
“总得一千五百贯左右吧。”
“利率呢?多久偿还?”李治很有兴趣的问。
利息啊,李逍捏着下巴有些犹豫不定。
这年头的利息是很高的,没有什么正经的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多,利率也高。甚至朝廷都放高利贷,隋唐以来,常年战乱,有时只有京官有俸禄,地方官甚至没有俸禄。
那官员们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靠田,职田、永业田,还有公廨田,大家靠田租收入。甚至就算是衙门的办公费用,也是靠公廨田。后来,情况稍好些,朝廷特别给各地衙门拔一笔本钱,这笔钱就让各衙门自己去放贷,利息就用来做衙门的办公开支。
这钱,也就叫公廨钱,衙门把公廨钱交给专门的人去放贷收息,一般都是当地有钱有势的人家子弟,这些人也被称为捉钱令吏。
这公廨钱的利息是多少呢?
官府给捉钱令吏每人以五万本钱放贷,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五万本钱,一年利息四万八千钱,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了。
这还是官府放的贷,年息都达到近百分之百,而民间的借贷利息只高不低,可知这年头放贷利息之高了。
民间什么九出十三归,什么羊膏利、驴打滚之类的多的是,总之就是越短期借贷利息就越高。
李逍要发债券,总不能比官府的公廨钱利息还低吧。
“我打算债券以半年为期,一百文钱为一张面额,月息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不计复利,半年到期利息为三十文钱。”
“这可是比公廨钱还要低些啊!”李治道。
“我们借钱是为买救命粮度饥荒,大家又哪有多少钱呢,这钱借了,还得抓紧还,要不利息这么高,越滚越多啊。”
发一千五百贯的债券,半年后蓝溪乡就得偿还四百五十贯的利息,这放后世,妥妥的高利贷啊。
“你这五分的月息,太低了,官府公廨本钱月息都是八分了。若想借贷,可不容易。这样吧,一千五百贯是吧,我一人包了。回头我派人送钱过来,你们给我债券。”
“你全包了?”李逍意外不已。
一千五百贯啊,这可不是一千五百文钱,这可是一大笔钱,足足一百五十万文呢,大唐的一文钱购买力可是很高的。
一个家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家,都没这么多钱,哪怕是寻常有地千亩的地主,手上都未必有这么多现钱。
一千五百贯,都能买上几百亩地了。后世一亩地值几万,按土地价值算,这就相当于几千万块。
“真的假的?”
“我骗你做什么,说到做到。”李治笑着说道,一千五百贯对他来说,小意思而已。他此刻心情大好,觉得李逍这债券是个有意思的好东西。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逍遥小地主 第226章 雕版大钞
李治走的时候,李逍送了两棵发了芽的玉米给他。
“拿回去好好养着,记得浇水别太勤了,浇一次水等盆土差不多干透了,再浇。半个月左右,加点肥。最好是用干的牛粪马粪,记得是干粪啊,不能用新鲜的,否则会烧死这嫩玉米的。”
两株玉米是从空间里挖出来的,长的比院里的要精神的多,叶子黑绿如墨,移栽在两个破陶缸里面。
李治如宝一样的让两个侍卫接过。
“只要你好好养,等三个月后,你就能收获四个大玉米了,能有一斤多。”
“放心,我肯定亲自侍弄它们。”李治宝贝似的看着这两棵玉米,他要亲自照顾这两玉米,要亲自看一看它们的产量究竟有多少。“一千五百贯钱,回头就让人送来,那个什么债券你到时交给来人带回来。”
李治坐着马车走了,走的有点急。两个六品的千牛备身,腰里挎着千牛刀,一人抱着一缸玉米苗宝贝似的坐在皇帝的马车上。身为御前带刀侍卫,他们也是头一次有资格坐在皇帝的身边。
这是何等的荣耀?当然,他们也清楚,其实真正跟皇帝同坐一车的是那两缸玉米苗,并不是他们两个。
送走了老王这个冤大头,李逍准备制作债券。
债券是什么,以前根本没有,也没有人知道要做成什么样子。不过五位里正今天都非常高兴,因为一千五百贯居然到手了。
有了一千五百贯,那可是能买五千石粮食,蓝溪乡今年可保不会有饥荒了。
按李逍的想法,债券一百文面额一张,这样比较方便他能流通。虽说老王一人买下了所有债券,流通性可能不大,但总得遵循自己最初的设计理念的。
一千五百贯,就得一万五千张债券。
细想了下,李逍突然发现,这债券的成本也很高啊。哪怕把债券做成跟后世的钞票那般大,可一万五千张啊。他都忘记了这年头的纸张其实是很贵的,而且要在这债券上写字呢,一万五千张,这得写多久?
抄书人的工钱可是向来很高的。
突然又额外多了许多成本,令李逍有些不爽。
算下来,估计这抄写债券的工钱得比纸张还高许多。
长安城里,抄一卷书的价格是一千钱。而一卷书,就是一万字。抄十个字就得一文钱呢,李逍这一万多张债券,每张债券上得标明面额,还得注明利率和到期时间,字不少呢。
尤其,他还得加上点防伪的标记什么的。
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这一万五千张债券,估计成本都得几十贯啊。
不行,必须控制成本。
一千五百贯钱募集来,可是得买粮食的,不能浪费在其它地方。
得从其它方面想办法节省这笔开支。
加大面额?一千钱一张?李逍摇了摇头,弄一百文一张主要还是为了流通,若是一千文一张,岂不更难流通,毕竟一千文钱可是很大的。
“对了,刻雕板印刷债券啊。刻一副雕版出来,然后就能印一万多张债券了,这成本可就低的多。只要请人先写一张债券的版稿,然后找工匠刻出来,这两方面都没问题。”
写书的人多的是,而这个时代虽然没有雕版,但是有刻碑啊。刻木头总比刻碑石还要简单一些的。
唯一问题还是油墨的问题。
雕板印刷的墨水好像必须得是油墨,而不是普通的水墨,往墨里加油,这是个技术难题。
好在李逍马上想起来,自己的结义兄弟王方翼家可是制墨的,当年王方翼母子被赶出家族时,可不是靠种田发家的,而是靠着从太原王家带出来的制墨技术建墨坊而发的家。
纸、笔、墨,在这个时代都是比较贵重的东西,墨一般都是用松树烧取松烟加工而成,生产较难,价格也贵。
李逍觉得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就好了,王方翼虽然离家参军了,但给他去封信,让他交待工坊里的匠人为他专门研发出一款适合印刷的油墨应当不是问题。
雕刻技术在后世其实都是老古董技术了,随便一个丝印都比雕板印刷强,更别说铅活字了。
不过李逍现在也没有大力发展印刷的念头,先把这债券印出来吧。
给王方翼写了一封信,然后派了张葱去追赶刚出发的大军。
李逍坐下来研究债券的式样,他很有一种拿来主义,直接就按照后世百元大钞来设计,当然要更简单的多。
大小差不多那么大,采用的纸张则是用的桑皮纸,这种纸大唐很多,价格比起黄麻纸要便宜一些,但更结实一些。后世有名的宣纸,在这个时代还没出现,其实宣纸也是属于皮纸的一种类型。
拿出一张桑皮纸,裁出百元大钞大小,然后李逍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
正面上首中国人民银行那里,李逍写上蓝溪乡公约堂六个字。
正中是一百文三个大字,然后他还在下面特别加上了一个50的阿拉伯数字,债券嘛,就得弄的复杂一些。
左上角,李逍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图案,做为专有标记。
然后他又在左下角位置,先画了一个小点的50,再在下面写了一串编码,采用英文字母加上阿拉伯数字组成,四个英文字母加上四个阿拉伯数字。
这串编码就是每张债券的身份证号了,每张债券的编码都不一样,而且编码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比如前面几个英文字母,每个都代表着印刷批次,后面数字代表着在同批次中的排列顺序。
“这个编码得刻一个活字章,印刷好债券好再另外盖印上去,可以做为防伪标记。”李逍看着那编码数字想道,总不能每张债券都出一个版的,好在这串数字另印上去也简单。
刻一批字母,再刻一批数字,然后弄一个可以把这些字母安装和取下的活字章,这样就可以解决每张债券上的编码印刷问题了。
背面则画了一张简单的蓝溪简画图,背靠王顺山,一汪蓝溪蜿蜒,李家庄居于其间,简单但又形象。
“如果两面都要印刷的话,就得开两个版,印刷两次了。是否有必要呢?”李逍想道,不过随后他还是觉得有必要印两面,只要能够解决油墨的问题,那么雕版印刷个图案并不难,而且还能大大增加防伪能力。
背面下方再加上个印刷日期,比如永徽五年三月。
对了,还得在正面再写上蓝溪粮食债券六个字,下面再来一排小字,利率月息五分,半年赎回,到期本息偿还共一百三十文钱。
想了想,李逍又在正面画了一朵简笔牡丹花。
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觉得应当没有谁能够轻松模仿了,嗯,到时再每张债券上再盖上几个印章,或写几个签名,就更难仿了。
这可是大唐第一张债券,第一张流通券啊,算的上是大唐第一张钞票了。
这应当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李逍看着自己鬼画符的这张债券,心里充满自豪。
如今的大唐可是连个钱庄都没有,甚至连历史上的柜坊现在也还没有。柜坊要到玄宗时代才出现,在大城市里,商人开设柜坊,为商贾居民们提供贵重物品保管功能,金银钱帛也可以存放,但存钱在柜坊可没有利息,还得要保管费的。
李逍觉得不可思议。
存钱到银行还得银行给保管费,这真是天理难容啊。
这也让李逍看到一个极大的商机,虽然现在他还没空去弄,但这确实是以后的一个赚钱商机。
银行是什么?银行就是吸收客人手里的存款,给付低息,然后高息再贷给其它客户,中间赚着利差呢,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而且银行还能做汇兑、保管等业务,规模越大,钱越好赚。
东征军刚开拔,正一路向东,张葱骑着马很快追上了大军,有李逍的信,他倒也比较快见到了王方翼。
王方翼如今在军中为队正,带着五十个兄弟,虽然官贬了,但他却很兴奋,终于有机会上阵杀敌立功了。
见了李逍的信,他马上回书一封说会写信回去安排,并说油墨估计没问题。
果然,几天之后,李逍就见到了来李家庄拜访的王家墨坊管事,他们带来了几样新试制出来的油墨,一改之前的墨条式样,这油墨采用了最新工艺。
李逍这几天已经找人刻好了雕板,正反面各一块。虽然雕版挺复杂,又是字又是画,还有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但对于雕刻工匠来说,其实都一样。那个花白胡子的老匠人,甚至根本不识字,但这并不妨碍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把一块版给雕刻好了。
李逍仔细的检查了好几遍,发现浑然天成,毫无半点破绽之处,老匠人回答说,不管上面是什么字什么符什么图,反正他全当是雕图了。反正把书生写好的字反贴在板上,然后一点点的仿着雕就好了。
他说其实不用贴纸在上面,他都能够雕的出来。
两个老匠人一人要了一贯工钱,但李逍却觉得太值了。
把几张油墨在木板上试了几次,李逍终于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油墨,用这油墨雕板印刷出来的债券,墨水不会糊,也不会粘连,效果很好。
李逍当天高兴的开始印刷,一天时间就把一万五千张债券全印好了。张葱刘蒜一伙人则负责盖章,李逍给债券设计了足足八种章,加上那串独一无二的编码印,再加上李逍自己的手写签名,他估计没谁能够假冒了。
“完美!”李逍把一张两面都印刷好、盖好章,还签好字的百文债券在面前甩了甩,发出赞叹之声。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逍遥小地主 第227章 昆仑奴
长安。
巍巍太极宫。
甘露殿廊前,皇帝李治蹲在那两个陶缸面前,聚精会神。
两个陶缸十分的粗陋,就是最简单粗制的陶缸,毫无美感,更别说缸上有釉彩或图纹了。
这样的缸摆在皇家大内,和周边格格不入。
可是皇帝李治最近却完全被这两口缸给迷住了,每天都得在这缸前呆上十几回。
甚至一向爱洁净的皇帝,居然还亲自拿着一筐太仆寺送来的干马粪揉捏碎之后,一点点的摔到缸里。
三岁不到的代王李弘长的粉雕玉琢的,此时也蹲在父亲的边上,兴奋的拿着一块马粪,学着父亲的样子也有模有样的揉碎、抛撒。
“今天又长高了一点,新增了一片叶子。”李治看着这株越来越翠绿越来越拙壮的玉米苗,很高兴的道。
武氏挺着个肚子,手里却也拿着一个水壶在边上,“陛下以为,这两株玉米真能收一斤多玉米粒?”
“这话可是李逍跟朕说的,他还跟朕打他个赌,说他家一百株玉米,到时要收三斗玉米粒呢。朕亲自种的玉米,总不可能比他种的还差吧?”李治不服气的道。
“陛下莫忘了,那李逍可是个农家出身的地主,论种田,陛下肯定不如他的。”
李治想了想,‘爱妃说的也有些道理,那朕今天下朝之后再去李庄瞧瞧,看看李逍的那玉米种的如何了,又是怎么种的。顺便,还可以找他要那债券。’
“陛下对这债券挺有兴趣啊?”武氏问。那天皇帝从蓝溪回来,对她说了一大通债券的神奇之处。
李治笑道,“那个李逍最会各种奇淫技巧,不过这债券啊确实让朕眼前一亮啊。大唐虽说经过高祖与太宗两代皇帝的努力经营,尤其是贞观之治后,也算是国富民强。不过相比起隋朝时天下八百九十万户,六千多万人口,我们大唐还是远远不及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