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也就是父子二人在宋太祖牌位前叩首,先由赵佶讲述前因后果,然后赵桓在太祖牌位前表达自己愿意以退位支持九弟为帝的意愿,最后由赵恒亲笔写下退位诏书,在太祖灵位前供奉后,再由太上皇、赵桓本人以及六位相国签字画押,仪式结束。
至此,赵佶算是接受了赵桓的退位请求,正式宣布他退位,并册封他为北王。
然后由驸马曹晟带着退位诏书先一步骑马赶往临安,六位相国则陪同赵佶父子乘船前往临安。
........
西湖皇家码头上,赵构翘首等待已久,他的表情十分丰富,既有期待激动,但眼中也有一丝担忧和不安,毕竟是他的父兄,沦落金国惨遭折磨,无论从感情上还是道义上,他都希望父亲能早日归来。
眼中的担忧不安却又在情理之中,自古皇家无亲情,这话虽然有点过分,但在天下唯一的皇位面前,从古至今发生了多少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悲剧,赵构也是性情中人,在皇权面前又岂能免俗?
尽管曹晟在昨天已经皇兄的退位诏书送来,可赵构心中还是愁云难解,若退位诏书若有用,父皇当初就不会找到自己了。
在赵构身后站着数百名大臣,尽管赵构从内心深处不希望这些大臣出现,但场面上的事情他还得做足,不能让臣民抓住他的把柄。
和赵构亦喜亦忧相比,大臣们却个个心情激动,二圣的归来意味着大宋不再蒙受巨大的耻辱,每一个人都深感扬眉吐气。
“来了!来了!”
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数百名大臣开始激动起来,伸长脖子向西湖内望去,只见一支船队正快速向码头驶来,为首大船前端雕着龙首,应该就是太上皇的坐船。
龙船缓缓在码头停下,两名宫女将太上皇赵佶从舱内扶出,赵构快步奔上船,跪在父皇面前便放声大哭,“儿臣不孝,让父皇受苦了!”
赵佶也泪流满脸,抱着儿子久久不语,这时,赵桓也出来了,兄弟二人再次抱头痛哭,岸上一众大臣看见,无不潸然泪下。
这时,赵佶被扶上岸,数百名大臣纷纷跪下,三呼太上皇万岁,赵佶心中异常感动,含泪上前将十几名老臣一一扶起,“朕能再见众卿,此生无憾矣!”
这番话让在场的老臣们都忍不住痛哭起来,赵构再三劝慰父皇,亲自扶他上了马车,赵桓却没有和大臣们见礼,早早上了马车,拉上车帘,马车跟随着父皇的大车缓缓驶去。
赵佶回到皇宫,和自己的嫔妃们见了面,自然又免不了一番伤感,足足休息了三天,赵佶才渐渐恢复了太上皇的心态,传旨让儿子赵构来见自己。
赵构虽然贵为天子,但在父皇面前,他却只能站着,这让赵构心中着实不舒服,但又深感无奈。
赵佶喝了口茶,点点头道:“不错,临安的水质很好,比东京梅园的水还好,这一点朕深感满意。”
“父皇若喜欢虎跑泉,以后就给父皇专用。”
赵佶点点头,“这样最好,朕倒不是稀罕这泉水,而是感动皇儿的孝心。”
“这是儿臣的理应做的事情,不知父皇在宫中可习惯?”
“虽然宫室稍小一点,但比起朕在燕山府住的马房,却又是天壤之别了。”
赵构吓得连忙跪下,“儿臣有罪,让父皇受苦了,儿臣明天就开始给父皇修建宫殿!”
赵佶心中冷笑一声,这个儿子就需要常常敲打才行,他呵呵一笑,“现在战争刚停,百姓困苦,修建宫殿以后再说吧!说实话,朕更愿意住在西湖边,而不是住在山上,你看看哪里有空的府宅,朕想搬进去住几天,最好不要扰民。”
“儿臣会尽快安排!”
赵佶喝了一口茶又道:“你皇兄想住在长生观也由他吧!暂时不要再劝他,反正也不是真的出家,让他心中找个寄托,对他也是好事。”
皇兄想去道观居住,不过是做个出家的姿态而已,赵构心知肚明,不过这样也好,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朝廷也不会太尴尬,就算父皇不说,他最后也会默认。
“儿臣遵旨!”
这时,赵佶沉吟一下道:“你是天子,很多问题必须考虑周全,朕虽然已不问国事,但有些事情朕还是有必要提醒你。”
赵构心中一震,果然来了,嘴上说不问国事,却要提醒自己,这不就是干政吗?
赵构心中虽然不满,他却不敢表露出来,只得低头道:“儿臣经验不足,难免会犯错误,有父皇在一旁指点,儿臣一定获益非浅,也是大宋之幸也!”
儿子谦虚的态度让赵佶还算满意,他便不慌不忙道:“皇儿怎么看李延庆?”
赵构一怔,父皇的第一刀竟然是砍向李延庆,他迟疑半晌道:“李延庆是国之栋梁,大宋功臣,这次宋金议和成功,也是因为他攻下了河东路,牵制住了金兵南下,金国不得不暂时停战。”
赵构含蓄地提醒父皇,‘若没有李延庆,父皇你可是回不了大宋。’
赵佶当然听懂了儿子的暗示,他眼中闪过一丝恼怒,但立刻又平静下来,淡淡道:“堂堂的帝姬怎么能为次妻,你做事也是荒唐!”
“父皇,李延庆之妻是曹家嫡女,不可轻废,再说这件事父皇自己也曾答应过他的。”
赵佶愣住了,“朕几时答应过他?”
赵构犹豫一下道:“父皇前年北上之前,可是给过他书面承诺?”
赵佶终于想起来了,自己好像是给过李延庆一个书面承诺,答应把一个女儿嫁给他,他顿时有点恼羞成怒,“朕是答应过他,可没说让帝姬做妾。”
“父皇,其实也不是妾,至少对外也是王妃。”
“算了,朕不跟你计较这件事,和朕担心的事情相比,这只是小事,可以不去管他。”
说到这,赵佶用指头敲了敲桌子,“朕担心他拥兵自立,这才是大事!”





寒门枭士 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
父皇石破天惊的一句话惊得赵构目瞪口呆,李延庆拥兵自立!
作为天子,赵构怎么可能不考虑这种事情,当初让李延庆坐镇西北时,赵构就反复考虑过这种可能,事实上让谁去都会有拥兵自立的风险,但能够挽救西北危亡局面,也只有李延庆。
后来把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黄潜善和汪伯彦都劝过自己,最好把李延庆妻儿扣在临安为人质,但李延庆真有拥兵自立的野心,他会在意妻儿吗?
赵构索性大度地将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既然已经表现对他的信任,索性人情就做到底,他李延庆真顶着天下之大不韪而拥兵自立,那也会被天下人唾骂。
这件事太敏感,赵构一直不准百官提及,没想到父皇第一刀就是针对李延庆的拥兵自立。
沉默良久,赵构缓缓道:“西夏攻占熙河路,秦凤路已失守近半,金兵对陕西路虎视眈眈,整个西北三路岌岌可危,李延庆力挽狂澜,击败西夏,逼迫西夏从熙河路撤军,面对金兵的西攻,他利用天气和地形,将五万入侵陕西路的金兵困死,又在太原城下大破金兵,先后歼灭金兵八万人,不仅挽救了西北,也挽救了大宋,如果他有心自立,朝廷根本管不住他,但他却把河东路的军权交出,由朝廷委派张叔夜和张浚坐镇太原府及河东路,父皇,儿臣由此推测,李延庆并无拥兵自立之心。”
赵佶冷笑起来,“你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他本人身上,你是忘记了祖训,忘记了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教训”
“儿臣没有忘记!”
赵构忍不住打断父皇的教训,“儿臣从未忘记过先祖定下的制度,只是被局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这样做,西北三路早已被异族所占,哪里还有机会去考虑大臣拥兵自立?”
赵佶沉默了,过了良久,他冷冷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等收复了大宋山河,儿臣会把李延庆调回来,封他高爵,并让他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也算是奖励他对大宋的贡献。”
赵佶哼了一声,不以为然道:“享受荣华富贵哪有南面称孤道寡爽快!”
赵构心中顿时警惕起来,父皇这句话是在说他自己吗?
赵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无意中泄露了内心的秘密,他继续道:“不能等收复山河后在做,必须要及时换人,趁现在宋金议和,索性把李延庆调到中原去,让文官去坐镇陕西路。”
“多谢父皇的建议,儿臣一定会仔细考虑此事,把它稳妥解决!”
赵构敷衍地答应了父皇,他心如明镜,宋金达成停战协议的基础就是李延庆坐镇西北,如果李延庆调离西北,金兵会毫不犹豫撕毁协议杀进陕西路,只有李延庆坐镇陕西路,才能保西北无恙,保河东路无恙。
其实对赵构而言,李延庆是否拥兵自立还真不是问题,自己只要控制住他的财源,他也不敢做得太过分,倒是眼前这个父皇才回来三天就开始插手国事了,这才是真正值得他警惕之事。
赵构走了,赵佶目光却阴沉不定,李延庆之事不过是他的一个发力点,他真正的目的还是想重新登基复位。
要想废掉儿子,首先需要铲除儿子的党羽和支持者,李延庆就是第一个目标,他也是儿子的最大支持者。
但儿子似乎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和自己周旋,不肯听从自己的意见。
赵佶何等老辣,就算儿子敷衍他,他也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手。
赵佶当即写了一份手谕,招来一名心腹侍卫,低声对他道:“辛苦你跑一趟成都,把这份手谕交给曾知府!”
赵构返回御书房,随即令人把临安府尹曹俨找来,不多时,曹俨匆匆赶到御书房,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曹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赵构笑眯眯问道:“老爷子身体如何?”
“他身体很好,我们也没想到他居然很适应临安府这边的气候,有些老病居然也有减轻的迹象。”
“这是好事啊!对他好,对你们曹家也好。”
官家这句话意义深刻,曹俨心知肚明,曹家内部实际上早已经不是一条心了,老爷子在,曹家表面上还能维持团结,若老爷子去了,曹家各房恐怕就是各走各的路,各烧各的香了。
“多谢陛下关心,我们也希望他老人家能长命百岁!”
赵构点点头又道:“朕今天找曹爱卿来是有一件事情想商量一下,太上皇不想住在山上,想住在西湖边,看看西湖边上有没有现成的大宅子,风景好,且很幽静的官宅。”
曹俨想了想道:“官宅最大只有五亩宅,超过二十亩的私宅也不到十座,而且都住人了,不管官府在西湖边倒有几块地,如果修建快一点,两个月就能造一座大宅。”
赵构看看时辰,现在还不到中午,他便笑道:“今天正好有时间,朕和你一起去实地看看,选一块好地造宅。”
曹俨吓了一跳,“陛下陛下是要微服出游吗”
赵构呵呵一笑,“朕又不是第一次出去,再说坐船出行,问题不大。”
曹俨听说是坐船出行,这才松了口气,他连忙道:“卑职去安排一下,让民船先离开西湖。”
“这倒不用,朕不想扰民,有侍卫船跟随就行了。”
大宋皇帝在亲民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和天子共游西湖,在别的朝代不可想象,但在宋朝却是很正常之事。
赵构的龙船离开了皇家码头,在曹俨的指引下向东北方向驶去,湖中有不少游玩的民船,见戒备森严的龙首船出现,民船纷纷回避,虽然侍卫船并不驱赶民船,但与天子的龙首船争道也很不妥当,大家都自觉地让开了水面。
不多时,龙首船便渐渐接近了西北方向,临安府在西湖的东北角有大片土地,准备用来修建官宅以及官舍。
“陛下,那里就是了!”曹俨指着远处岸上的大片空地道。
赵构首先看了看湖水,眉头就略略一皱,这一带的湖水比较暗,似乎水底的淤泥被带起来,染黑了湖水。
曹俨有点尴尬,连忙解释道:“这里是漕河的航道,夜里大量船只经过,影响了湖底的淤泥,不过卑职已经在考虑禁止货船进入西湖,改道走西泾河,把那边河道疏通就可行了,最迟年底完成。”
赵构点点头,没有说什么,京城一般都需要大量物资,漕运是免不了的,他又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土地很平坦,远处正在修建大量房舍,那里应该就是中低级官员的官宅和官舍了,且不说这一带根本就没有任何风景可言,连繁华的商业中心也不是,在这里造宅,档次就明显低了。
更重要是,让太上皇和中低级官员为邻,实在不妥,赵构摇摇头道:“这边风景太差,不考虑。”
“陛下,西湖风景好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凤凰山和螺髻山之间的小汤湾,还有就是夕照山脚下,小汤湾那块也是官府的,可以考虑在那边修建一座别宫。”
中书省和枢密院都在小汤湾,把父皇的别宫修在那里,那不就是让父皇直接控制知政堂吗?这种蠢事赵构怎么可能去做,他沉吟一下道:“去夕照山看看!”
夕照山在西湖的西面,正对涌金门,夕照山脚下林木参天,泉水潺潺,布金禅寺就修建在夕照山半山腰上,船只靠近夕照寺,望着浓郁的大片树林,一股清幽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赵构忍不住赞道:“这里简直是神仙住的地方。”
“陛下,这里确实很好,而且土地价格非常昂贵,比南御街两边的地价还贵,而且现在根本就买不到了。”
“可以谈谈嘛!这边是谁的土地?”
曹俨犹豫一下道:“这一带靠西湖边的土地都是李延庆父亲所有。”
赵构笑了起来,“是你的亲家,宝妍斋的大东主吗?”
曹俨点点头,“正是他,他在三年前就买下这边的土地,非常有眼光,那时这边的土地才十贯钱一亩,现在一亩至少要万贯钱了,涨了千倍。”
“那我们就去和他谈谈,他是你兄弟的亲家,他儿子是朕的姊夫,都有亲戚关系,这个面子他应该给吧!”
“微臣也觉得可以谈!”
这时,赵构忽然发现树林中有大片府宅,顿时有了兴趣,便笑道:“那边有座宅子,我们去看看。”
说完,赵构便吩咐船只靠岸,船只在一处新建的码头上缓缓靠岸,赵构和曹俨下了船,在数十名侍卫的严密保护下向百步外的宅院走去。
这座宅子占地约五十亩左右,修建在山脚下,但地势较高,站在窗前就能越过大树看到波光粼粼的西湖,距离湖边也只有百步左右,宅子显然是新建,白墙黑瓦,极为清丽脱俗,四周鸟鸣婉转,从一片翠竹中穿林而过,台阶正对大门。
“若能住在这里,朕都不想回皇宫了!”
赵构连声赞叹,又让侍卫去叫门,他想进去看看。
片刻,小门开启,里面是个头发半白的老者,侍卫向这边指了指,给老者说了几句,老者吓了一跳,连门都没有关便跑回去了。
还不等侍卫回来禀报,大门便开启了,一名身着青色襕衫,头戴幞头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出,曹俨一下子认出了他,居然是李延庆的父亲李大器。
“陛下,他便是李延庆的父亲。”
赵构点点头,缓缓走上前笑道:“李员外住得好悠闲啊!”
李大器也吓了一跳,居然是曹俨陪同天子来了,他连忙上前跪下行大礼,“小民李大器拜见皇帝陛下!”
赵构虚托扶起笑道:“快快请起,延庆是朕的姊夫,员外也是朕的外戚长辈,不必行此大礼!”




寒门枭士 第九百二十五章 慈恩上香
赵构走进了这座清雅脱俗的大宅,李大器在前面给他介绍,“这座宅子一个月前才刚刚完工,实际上是给延庆修建,他们在矾楼附近有一座宅子,不过那座宅子偏小了一点,还不到十亩,而且只是普通府宅,和他目前的身份有点不符,所以我便这里给他修建一座宅子,比较幽静,也比较低调。”
“呵呵!原来这里是晋王府,朕还真没想到。”
赵构心中略有一丝失望,他还想着把这座宅子买下来给父皇养老。
李大器没有看出天子眼中的失望,依旧兴致勃勃给赵构介绍,“这座宅子的特点是中间是精华,两段是辅助房舍,像厨房、牲畜棚,库房、下人房以及护卫房都在两侧,而中间的四十亩便是主人房,前面是主堂、会客房、起居房、餐堂、外书房等等,后面便是花园和内宅,亭台楼阁、小桥曲廊,应有尽有......”
赵构越看这座宅子就越是喜欢,非常精雅舒适,相信父皇一定非常喜欢,他便向曹俨使了个眼色。
曹俨会意,当赵构在一座小亭内喝茶休息时,曹俨便把李大器叫到一边,低声道:“李员外能不能另外再给延庆造一座府宅?”
李大器一怔,“这是为何?”
曹俨便将今天天子微服出巡的来意说了一遍,又叹口气道:“官家也是人子,他为了让受尽磨难的太上皇住得舒适一点而东奔西走,这份孝心令人可嘉,现在官家唯一看中就是这座府宅,让太上皇能在这里颐养天年,官家愿意出高价买这座府宅,员外能不能体谅官家的一份苦心而割爱?”
李大器着实有点为难,他倒不是舍不得一座宅子,而是这座宅子是他手中最好的一块土地,他当然想留给自己的儿子,不过现在是官家来求自己,想到官家的一片孝心,李大器也颇为感动。
他沉思片刻道:“这样吧!这座宅子是延庆的府宅,就当他孝敬自己的丈人,而且太上皇也是我的亲家,让亲家住这里,我没有话说,我另外找地方再修建一座府宅。”
曹俨大喜,连忙赶去向官家汇报,赵构笑道:“占了晋王的宅子已经很不好意思了,还要免费奉送,这可要不得,让李员外估个价,我加两成买下,可不能让李员外吃亏。”
曹俨劝道:“陛下,太上皇毕竟和李员外是亲家,有买卖关系不太好,而且李员外说得也对,这是延庆的府宅,孝敬给自己的丈人也算是天经地义。”
赵构迟疑一下道:“可这样我很难为情!”
曹俨想了想道:“不如这样,陛下也赐一眼皇家山泉给李员外,这样就是礼尚往来了。”
赵构觉得这个办法也不错,便笑道:“好吧!朕就把凤凰山东麓的流芳泉赐给李员外,算是这座宅子的一点回礼。”
在临安府的二十大皇家名泉中,流芳泉排名第五,本来是留给太上皇享用,但太上皇却看中了排名第一的瑞石泉,这眼流芳泉赵构便顺手赏赐给了李大器。
搞定了别宫,赵构便告辞离去了,李大器一直将赵构送到码头,李大器犹豫一下问道:“请问陛下,延庆最近有没有回临安的计划?”
赵构微微一笑,“按照惯例,他应该进京述职,不过西北的事情太多,而且又是在前线,他需要将诸事安排妥当后才能成行,所以在时间上朕不作限制,现在已是十月,严冬将至,朕估计他要到明年开春恐怕才能成行。”
李大器行一礼道:“小民明白了,这座宅子今天就可交给宫中,太上皇随时可以过来居住。”
赵构见曹俨和几名侍卫已经先上了船,便取出一封信递给李大器,低声嘱咐道:“速派人把这封信送给延庆。”
李大器吓了一跳,连忙收下信,“小民下午就派人去京兆。”
赵构倒不是不相信曹俨,而是父皇准备接见的老臣名单中,曹家老爷子排在第一个,赵构担心曹家会被父皇拉过去。
..........
十月的关中已进入了晚秋,在十月的云雾之下,关中大地上的颜色已慢慢褪去,太白山峰顶已盖了初雪,平原上也已披上一件枯涩的大衣,天空中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树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矗立着,让褐色的苔藓掩盖住他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去了他们浓绿的外衣,它们只好枯秃站在那里。
但城池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秋收的喜悦还没有从人们脸上消退,对新年的期待又跳进了人们的眼中,主妇们开始在市场上巡睃便宜的年货,男人们则在为年底的一份体面收入而拼命干活,孩子们也开始数着日子盼望着新年,他们的新衣服、压岁钱、炮仗还有正月十五的灯会等等,穷人家的孩子在那一天也能美美的大吃一顿。
对于京兆城内的各大寺庙而言,新年也是香火钱入账的日子,大户人家几乎都会在新年前后来还原许愿,所以离新年还有两个月,各大寺庙已经开始筹备各自的法会了,那是吸引香客最有效的手段。
大慈恩寺今天却山门紧闭,山门前扫得干干净净,十几名沙弥和数十名士兵站在门口,不断地将前来上香的香客们劝回,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大慈恩寺今日有贵客临门,暂停接待一日,明日准时开启山门,万望香客谅解。’
大慈恩寺内不时有穿着红白两色武士服的女侍卫在各个角落出没,警惕地巡视着四周的动静,今天是晋王妃带着几个姐妹特地来大慈恩寺上香,王妃曹蕴和次妃赵福金在三个月前都怀了身孕,三个月内需在家里静养,三个月后则可以出门散心了。
所以曹蕴和赵福金便约好,可以上街时便一起来寺院为孩儿祈福,恳求佛祖保佑孩子平安健康,今天是良辰吉日,一家人便选在今天来到了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追念母亲长孙皇后而修建,占地广阔,气势恢宏,是大唐王朝的皇家寺院之一,唐末时寺院毁于战火,现在的寺院是在原址上重建,无论规模还是僧众都远不能和大唐时代相比,在京兆城它也不是最大的寺院,曹蕴选择大慈恩寺上香,是因为王府离这里很近,就隔一条小河。
1...362363364365366...4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