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虽然三万金兵都是燕山汉军,并不是女真人,但他们掠财的欲望爆发时,他们是不会考虑太多感情上的因素。
最多放过汉人聚居的东城区,而集中抢掠契丹人和奚人聚居的西城区,这便导致西城去一片混乱,几乎每家每户都难逃厄运,很多契丹人都仓惶逃到东城区,把钱财留给了抢掠的士兵。
城头之上,燕京城金军主将完颜希尹绝望地望着远方,他似乎已经看见了宋军主力的身影,尽管他下令抢修城池,但完全修好城池至少要花三天的时间,他们已经来不及了。
而宋军的大军已经逼近眼前了,怎么办?是出城和宋军一搏,还是据守城池等待援军,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完颜希尹明知援军已经来不了,但他始终没有勇气出城和宋军决战,他心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许援军真会攻克平城,杀到燕京城解救自己。
完颜希仔细地看了看燕京城的城墙,城墙有两丈七尺高,虽然不是很高,但很厚重,全是用大青石砌成,或许能够抵御宋军几天,或许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天。
他在种种自我假设中寻找着安慰,但宋军大军的到来却是真真实实,并不是他的幻觉。
‘呜~呜’
低沉而遥远的号角声在大地的南方响起,一条长长的黑线在西方出现了,就仿佛是回声,北方也响起了号角声,北方的宋军也出现了。
黑线渐渐铺开,拉出了一幅铺天盖地的黑色布幔,旌旗如云,盔甲鲜明,队伍整齐,刀枪如一片无边无际的森林,骑兵在前,步兵在后,行军的速度并不快,但每一步都是那么惊心动魄,行军的节奏伴随着号角声一声声响起,轰隆隆的鼓声如闷雷般滚过天际。
这是金兵曾经瞧不起的军队,他们依然保留了宋军的旗帜和从前的盔甲,但这支军队骨子里已经不是从前一战即溃的宋军了。
他们独有的整齐军容,纪律严明,但他们身上也看不见从前宋军的软弱气质,他们身上更有一种西北军的血与火,更有一种钢铁般的强硬气质,任何一场战役他们都能取胜。
城内的号角声也连续吹响,三万金兵全部上城,他们没有投石机或者床弩之类的重型防守武器,只有弓箭,以及最原始的滚木礌石,获取石块的办法很容易,他们将靠近城墙的石制房屋全部拆毁,得到了大量的石块。
另外,副将郭药师在城门前指挥士兵用巨石堵门,一块块重达几千斤的巨石被金国士兵搬来,密集地码在城门背后,城门是燕京城这座坚城最脆弱的地方,极容易被宋军从这里打开缺口。
郭药师的声音都哑了,他指着一处门空处嘶哑着声音大喊:“快!这边,这边,把这里堵住。”
如果上天能再给郭药师一次选择,他会怎么选?或许他不会再投降金国,而是在大宋成为资历最老的武将,可惜时光不会倒流,他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
除了深深的懊悔,他只有一线希望,金兵援军到来,让他能保住燕京城,但金兵援军会来吗?郭药师自己都不敢相信。
两百余名金国用撬棒和滚木将一块方整的巨石缓缓地运来,堵住了城门,后面又有几块大石也先后运来,堆砌在大石之上。
这时,金国士兵从四面八方驱赶着几千名老弱妇孺上城,许多妇孺手上还抱着孩子,哭声哀求声一片,但金国士兵却用鞭子和木棍无情地将她们赶上了城头,这些老弱妇孺将是他们的人质,可以阻碍宋军的进攻。
城外的鼓声渐渐平息了,南北两支宋军几乎是同时抵达了燕京城,他们在离城两里外停止了前进,等待着下一步的命令。
王贵骑在马上,位于队伍的中军,他目光冷淡地望着这座熟悉的城池,尽管他对几种可能的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应对方案,但他没有想到金国军最终选择了自困于城内,而不是撤离燕山府。
燕京城厚重的城墙虽然可以一时让宋军的进攻步伐放慢,但金国军根本就守不住城池,相反,城墙会困住金国士兵逃跑的步伐。
如果是他,若自知不敌,又无援军到来,他宁愿选择突围,早早向辽东方向突围,毕竟辽东也有数万军队,主要里应外合,肯定能夺下平城,但对方却选择困守燕京,只能证明他们主将的脑袋被门夹坏了。
“大将军快看!”
一名亲兵指着城头喊道:“他们把女人和孩子全都弄上城了。”
王贵不由轻蔑地一笑,他已经嗅到了金兵怯弱的气息,把女人和孩子弄上城做挡箭牌,不更说明了他们的怯弱吗?
“传我的命令,投石机出战!”
寒门枭士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老人笑道:“舍不得家乡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故土难离嘛!不过还有些原因也不容回避,朝廷免我们五年的税赋,南方却不免,当然还是回家合算,我家里好歹还有五十亩地呢?”
旁边吕颐浩问道:“老丈在鄂州以何为生?”
“当然是种粮,我也只会做这件事。”
“那老丈为什么不等种冬小麦时再过来,南方秋水稻应该还没有收获吧!”
老者呵呵一笑:“所以我儿子一家还在鄂州,等秋收以后再回来,我回来是要种肥,土地荒了几年,不能马上种粮,我准备先种一茬豆,秋收后肥力如果恢复好,那就直接种冬小麦,如果还不行,只能再继续种豆,明年夏天种水稻。”
李延庆点点头,不愧是老农,考虑得非常现实,他沉吟一下问道:“老丈觉得朝廷在移民方面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呢?”
老者有点为难,半晌道:“如果我说了,殿下别生气。”
李延庆笑了起来,“我不会生气,老丈只管说实话。”
老者这才道:“我觉得朝廷鼓励百姓们回家,但在细节上考虑得不周到。”
“比如呢?能否举两个例子。”
“比如大家意见最大的两件事,我们怎么回来?逃过去时,大家几乎都空着手跑去南方,可这两年家家户户都置办了家具,一些生活物品,如果丢掉太可惜,如果雇车船又太贵,大家负担不起,朝廷能不能定期派船只帮忙运输愿意回乡的百姓,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这个困难而无法回家。”
李延庆欣然道:“说得很好,是朝廷考虑不周,我回去就解决,老丈再说第二个例子。”
“第二件事其实也是很现实,我们回乡后都要面临复垦堆肥,至少一个季无法种植庄稼,那这段时间大家该怎么度过?没有粮食也没有钱,这将近一年的青黄不接,大家都熬不过的,这也是大家的一个顾虑,朝廷不能只免税就不管了,还应该帮助大家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李延庆也赞同,说得太对了,这些细节确实是坐在朝房里的官员想不到的,应该去底层多走走,才能知道他们难处在哪里?
这时,吕颐浩沉吟一下道:“关于帮助大家渡过青黄不接期,微臣倒有个想法。”
“你说说看!”
“微臣觉得可以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解决,比如兴修水利、疏通漕河、修补官道等等,他们通过为官府做事获得报酬,从而渡过这一年的空白期,官府还可以提供种子耕牛帮助他们解决耕种问题,这是第一,其次是成立互助组,比如十户人家一组,大家一起帮忙建房,一起耕地,人多力量大,很多一户人家难以解决的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老者一拍大腿,“成立互助组这个办法好,一家人修房子,一个月也完不成,十家人一起动手,两三天就修好了,以工代赈我也支持,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修水利官道挣钱,最后水利官道修好了,得益还是自己。”
李延庆点点头,对吕颐浩道:“你可以用陈州为例子写一份详细报告交给知政堂,知政堂讨论后就可以通过施行。”
“微臣今天回去就写!”
李延庆起身离去了,吕颐浩又陪李延庆视察了项城县,李延庆这才转道前往蔡州视察。
此时,宋军攻克燕山府的消息传到了临安,使临安再度变成了沸腾的海洋。
而金国使者萧仲恭也在此时抵达临安,要求和宋朝谈判,达成停战协议。
李延庆也提前结束视察返回了临安,他令高深为宋朝代表和萧仲恭进行停战谈判。
监国府官房内,李延庆正在听取高深的谈判汇报,初次谈判已经结束,双方都没有拿出底牌,不过一些端倪已经露出了来。
“金国已明确要求停战一年,微臣觉得这是金国需要用一年的时间准备再次南侵大宋,如果他们真有诚意长期停战,那就应该签订盟约,而不是临时性的停战协议。”
李延庆笑了笑,他并不认为金国还想入侵大宋,根据最新情报,金国连抚恤金都支付不出来,财政极为困难,它拿什么支持战争。
他们提出停战协议,只是他们知道,宋军这个时候不会满足于停战了,与其付出重大代价签署盟约,还不如以最小的代价停战。
李延庆沉思一下道:“停战一年也是我们的本意,这个问题不大,关键是双方的停战条件,现在金国求我们停战,那他们就得拿出诚意来。”
“殿下需要什么诚意?”
“我要求他们将所有掳掠的宋民都放回来,如果他们不肯,那么这个停战协议不签也罢!”
“就怕他们拿几千人敷衍我们。”
“无妨,这就为我们随时撕毁停战协议留下把柄。”
高深连连点头,“微臣明白了,明天微臣再继续和他们谈,另外,今天还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什么事?”
高深取出一张纸条,递给李延庆,“这是萧仲恭的一名手下悄悄塞给我,约我今晚酉时正在时楼牡丹房见面。”
李延庆笑道:“说得我都有兴趣了,不如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对方有什么私下的消息?”
..........
酉时正也就是晚上六点整,李延庆穿了一件普通的紫衫,和高深一起乘坐马车来到了时楼,他们从后面的贵宾通道直接进了三楼的牡丹房。
李延庆跟随高深进了房间,只见房间里坐着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看他外貌不太像女真人或者契丹人,倒略微有点像汉人。
此人见高深进来,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卑职参见高相公!”
“你是......”
高深知道他是金国谈判随从,却不知道他的名字,男子连忙道:“下官是谈判随使王森,高丽人!”
高深和李延庆迅速交换一个眼色,原来此人是高丽人,难怪看起来不像女真人,李延庆似乎想到了什么,他不露声色给高深使个眼色,高深会意,笑道:“我们坐下慢慢说吧!”
高丽人王森又看了一眼李延庆,高深笑道:“这位是我的心腹幕僚,无妨!”
“好!两位请坐。”
王森请高深和李延庆坐下,高深微微笑道:“王使君汉语不错嘛!”
“高丽上层几乎都使用汉语,我们王族更是要从小就学习。”
“原来阁下是高丽王族,失敬了。”高深拱拱手。
李延庆当然知道现在的高丽是王建创立的王氏高丽,不过高丽国内局势混乱,权力斗争激烈,恐怕这个王森是另有所图。
想到这,李延庆眉毛一挑道:“高丽一向是大宋的藩臣,为何助纣为虐,帮助女真人入侵大宋?”
王森脸上露出一丝羞愧,叹了口气道:“如果是王氏当政,高丽绝不会出一兵一卒,现在王氏已成为傀儡,庆源李氏把握高丽军政大权已有几十年,现在的朝鲜国公李资谦更是权势滔天,在高丽一手遮天,派兵协助金国就是他的决定。”
李延庆心中冷笑不语,这个王森说得很动听,高丽早就首鼠两端,在阿骨打建立金国后,高丽立刻和金国结成兄弟之国,还趁辽国自顾不暇之机,把疆域扩张到了鸭绿江,这难道也是庆源李氏的责任?
现在轻飘飘一句,责任在庆源李氏,就把高丽出兵宋朝的责任推卸了,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李延庆没有说话,继续听王森今天的目的。
王森叹口气又道:“前年天子准备发动政变,铲除李资谦及其亲家拓俊京,结果惨重失败,皇宫也被焚毁,天子遭到软禁,高丽王朝已岌岌可危,听说宋军从海路进攻河北,我们天子恳请宋军出兵高丽,铲除罪恶之源,重建大宋和高丽的良好藩臣关系。”
李延庆眼中闪过一丝狂喜,他按耐住情绪波动,喝了口茶道:“使君说是受高丽天子所托,有什么依据?”
王森从怀中取出一份密诏,放在桌上推了过去,“这是天子诏书,我夹在内衣中带出来,请二位过目。”
高深打开诏书,果然是一份手书诏书,恳求大宋出兵,铲除权宦庆源李氏,帮助高丽王氏复国,下面有高丽宝玺,另外还有高丽王的签名,一个龙飞凤舞的‘王楷’二字,这就是高丽王的名字了。
高深问李延庆道:“先生觉得如何?”
表面上是在征询幕僚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在询问李延庆的态度,李延庆微微点点头道:“我觉得可行!”
高深收起诏书笑道:“这件事需要知政堂商议,但我估计通过的可能性较大,有消息,我就会立刻通知王使君。”
王森大喜,再三表示感谢。
实际上,李延庆‘我觉得可行’这五个字说出来,就已经是一锤定音了。
:。:
寒门枭士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李延庆在次日上午召见了船王郑荣泰,向他提出了借用商队出兵的要求,郑荣泰当即慷慨答应,出借四百艘大海船给宋军,加上了宋军自己的三百艘海船,一共七百艘三千石以上的海船,光船夫水手就有一万余人。
与此同时,高深和萧仲恭举行了第二次停战谈判,高深提出了宋朝的停战条件,即释放所有被掳走的大宋子民,萧仲恭也提出了相应的条件,那就是要求宋朝放开贸易,双方在粗略框架上达成一致,又继续讨论细节问题。
下午,知政堂在李延庆的主持下招开了军国议事,商讨宋金签订停战协议一事,参加议事不仅有五名相国,还有枢密院和六部高官一同出席。
高深先讲述和金国特使两次谈判的结果,他对众人道:“我们提出金国释放所有宋朝子民,不管是被掳掠还是自愿北上,都一律要求送回大宋,对方答应了这一点,但他们认为辽国的汉人不属于宋民,应该不再遣送范围。”
议事堂内顿时议论纷纷,范致虚问道:“这里面就有问题,那我们怎么核查对方是否已经完全履约,很多宋人奴隶都被藏匿在部落内,我们根本无法核实,这个遣返效果就值得商榷了。”
高深笑道:“这个问题摄政王殿下也谈到了,首先这不是长期同盟条约,而是一年期的停战协议,这个停战协议本身也不重要,所以金兵是否履约我们也不必太当真,关键是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做好战备,这才是重点。”
李延庆在一旁缓缓道:“我补充一句,金国之所以答应得很痛快,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金国在攻占中原后,为了把河北打造成金兵南下的后勤根基之地,已经大量将掳掠去的宋民放回来,让他们集中种粮,增加军队粮食储备,当然,金国的宋奴还有,但确实已经不多了,更多是辽国的汉民,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必在这件事上纠缠太多。”
李纲又问道:“那殿下又如何看待放开贸易的条件?”
李延庆微微一笑,“这个条件可以答应,但我们自己需要进行严格管控,生铁、粮食、硝土、火油、兵甲原料等战略物资一律严格控制,绝不准流入金国,相反,丝绸、瓷器、彩帛、胭脂这些奢侈享受之物要鼓励出口到金国,只要我们自己管控得好,自由贸易又何妨?”
众人纷纷点头,这时,新任兵部尚书张叔夜道:“但据我了解,金国生铁来源有两处,一是辽阳府,其次便是来源于高丽,尤其是高丽,直接将生铁卖给金国,如果这两处来源不止住,我们实施生铁禁运其实并没有意义。”
枢密副使王宽也道:“辽阳一带曾是辽金大战的主战场,辽阳的矿山破坏得非常严重,所有高炉和矿口几乎都毁了,很多矿工和冶炼匠也死在战争中,导致辽阳生铁产量急剧锐减,恢复了快十年,目前的产量也只有最高时的两成。”
“为什么会恢复这么慢?”范致虚问道。
“主要是金国可以用十分低廉的价格从高丽大量获得生铁,满足了他们的战备需求,而恢复辽阳生铁产量不仅需要投下巨资,而且采矿冶炼耗费的本钱很大,很不合算,所以金国对恢复辽阳生铁产量并不热心。”
大堂上再次议论纷纷,李延庆摆摆手,“大家请安静!”
众人安静下来,李延庆道:“接下来我要和大家谈一谈高丽的问题,目前高丽发生了内乱,权臣当道,高丽王希望宋朝派兵帮助高丽拨乱返正,我觉得这是一次良机,如果我们控制了高丽,不仅斩断了金国的重要兵源和物资来源,还打开了将来进攻金国的东部通道。”
众人一片哗然,高丽居然请宋朝出兵,范致虚急问道:“殿下,可有请求出兵的凭据?”
李延庆取出密诏给众人传阅,范致虚拍桌子道:“有这份密诏,我们出师有名矣!”
高深也问道:“既然殿下决定出兵,那何时出兵更合适?”
李延庆淡淡一笑,“刚才王副使已经把答案公布了,为了截断金国的生铁来源,我决定九月上旬出兵。”
众人都有点愣住了,现在已经八月下旬,摄政决定九月上旬出兵,最慢也只有半个月了,来得及吗?
高深连忙道:“殿下,恐怕海船不够。”
李延庆笑了笑道:“我今天上午已召见船王郑荣泰,他一口答应将明州港和泉州港的海船全部借给朝廷,一共四百二十艘,加上我们自己的三百艘海船,一共七百余艘,我认为已经足够了!”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摄政王已经把这次战争准备都部署好了,就等知政堂的决定。
知政堂随即全票通过了出兵高丽的提案,同时也通过了和金国签署停战协议的草案,攻打高丽的箭已上弦,不可回头了。
.......
九月初八,李延庆任命都统制张顺为东征统帅,包括阮氏兄弟等数十名员大将,率领五万大军从登州出海,向并不遥远的高丽杀去。
事实上,李延庆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高丽的情况。
高丽原本拥有二十余万大军,但二十年前,他们派出十万大军协助辽军,和刚兴起的女真人激战,结果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高丽被迫向女真人求和,又反过来派兵帮助女真人攻打辽国,虽然他们土地不断北扩,但也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
尤其近十万高丽军队先后加入金兵入侵大宋,但在无数场惨烈的战败后,十万高丽士兵全部丧身大宋,无一归还,这给高丽带去了沉重的打击,使得高丽和渤海部都已经无兵可出。
此时高丽的军队仅剩下六万余人,掌握在李资谦和拓俊京手中,年年征战使高丽国力极为疲弱,此时正是高丽国最羸弱之时,李延庆也考虑出兵高丽,从东线打开一条进攻金国的通道。
而就在此时,高丽天子王楷向宋朝求援,铲除权臣,使李延庆找到了出兵的绝佳借口。
自从六百年前隋朝大将来护儿从海路进攻高句丽以来,朝鲜半岛再也没有遭受来自海路的进攻,一百多年来,高丽王朝的威胁都是来自北方,所以高丽军队也主要驻防北方鸭绿江一线,不过高丽都城开京也有两万余人驻守,而其他各地都只有一些地方民团驻防。
经过短短数天的航行,大宋船队便抵达了高丽国,这天黄昏,七百余艘大宋的海船出现在成江入海口处的海面上,从成江溯流而上,约五十里便是高丽都城开京,但宋军船队并没有直接杀向开京,而是耐心等待着夜幕降临。
此时海面上的一些渔民已经被宋军控制,宋军船队封锁了成江入海口。
随着夜幕降临,宋军开始成江入海口东面登陆了,一直到一更时分,五万大军全部登陆,开始列队向开京进发。
开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城,王建创立高丽后,便将这里定为都城,开京周长四十余里,有人口二十余万,驻军两万人。
宋军是在两更时分抵达开京,城外一些百姓吓得家家关门闭户,他们并不知道这支大军来自何方,但他们都知道,必然是一场新的政变要发生了,去年的政变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城内的大火烧了三天,整个皇宫都被烧成白地,那一夜不知死了多少人。
今天晚上会不会悲剧再次重演?
寒门枭士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宋军在城南两里外停住了脚步,张顺令阮小七率一万军队赶去北面拦截,时间一点点过去了,三更时分,张顺率领四万大军抵达了开京城两里外,此时城内城外已是一片漆黑,黑黝黝的城墙竖立在旷野里。
张顺注视着城墙,若不是阮氏兄弟提醒自己,他还没看出来他们军队已经到了高丽,这和大宋城池有什么区别?
宋军和高丽军队已多次交手,高丽军骑兵还行,但步兵的战斗力却比较薄弱,这也是李延庆出兵五万的缘故,但这五万军却是西军的精锐,尤其擅长夜战,只要正常作战,五万大军足以占领高丽都城。
片刻,一名斥候奔回来禀报,“启禀都统,城头上很安静,看不见一个士兵。”
张顺点点头,转身对一支由二十名士兵组成的爆破队道:“可以行动了!”
二十名飞奔而出他们拿着两枚爆城型震天雷以及几块长木板向南门奔去,开京城也有护城河,不过护城河不宽,只有两丈,用几块长木板就可以搭过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