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周赫煊高兴道:“有劳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有高鲁帮忙,很快就联系到法国政府。
但法国政府貌似对此不上心,虽然愿意帮忙查找华工信息,却一直磨磨蹭蹭,完全没把这当成一件正事来办。
12月15日,诺贝尔文学奖开始颁奖,跟周赫煊没啥关系。跟他有关系的是龚古尔文学奖,法国佬经过反复讨论商量,终于决定把法国小说的最高荣誉授予周赫煊。
周赫煊专门找人订做了一套衣服,帆布劳工装,廉价筒靴,还带着一顶劳工帽,扛着把铁锹就去领奖了。
民国之文豪崛起 332【另类领奖】
巴黎歌剧院的附近,有一家叫做德鲁昂的餐馆。
这家餐馆在某些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是属于圣地般的存在。因为法国四大文学奖中,有两大奖项在这里进行投票评选,同样也是在这里进行颁奖仪式。
其中一个是龚古尔文学奖,另一个则是勒诺多文学奖。
说起来很搞笑,就在四年前,一群等着龚古尔文学奖投票结果的记者,由于等得实在不耐烦,于是有人提议,咱们干脆也来组织一个文学大奖吧。
于是乎,勒诺多文学奖诞生了,它是一帮记者发起的,专门和龚古尔文学奖对着干。它跟龚古尔文学奖在同一个餐馆,同一天投票评选,并在同一天举行颁奖仪式。
这是属于法国佬的幽默。
上午十一点,德鲁昂餐馆变得热闹起来,不仅用餐的客人比平时多,还有来自法国各地的记者。
龚古尔文学奖和勒诺多文学奖的评委,陆陆续续走进餐馆中。他们各自看不顺眼对方,在人们的掌声中,分别进入各自的颁奖包间。
然后现场记者就要做出抉择,他们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房间进入,只能采访报道其中一个颁奖仪式。
嗯,报社也有应对方案,一般会同时派出两名记者。
11点25分左右,勒诺多文学奖的获奖人出现,在记者的簇拥下进入餐厅包间,然后房门紧闭,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发生的情况。
另一波记者还在苦等,他们在等待周赫煊的到来。
11点30分,一个身穿蓝色劳工服,头戴劳工帽,肩扛大铁锹的亚洲男子出现。
记者们没有在意,继续望着门外。
餐厅的侍应生上前说:“先生,我们这里没有请工人。”
周赫煊笑道:“我是来领奖的。”
“领奖?”侍应生有些没反应过来。
“是的,龚古尔文学奖。”周赫煊说。
“噢,上帝,你是那个亚洲获奖者?”餐厅侍应生捂嘴惊道。
周赫煊笑问:“你可以带我去领奖吗?”
“非常荣幸,”侍应生朝那些记者喊,“先生们,你们要等的人在这里!”
十多个记者齐齐回头,然后疑惑地看着周赫煊,随即变得欣喜若狂,似乎非常满意周赫煊的奇装异服。
记者们瞬间围上来,其中一人道:“周先生,我是《法国西部报》记者米诺,请问你今天的装扮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当然,你们一会儿就知道了。”周赫煊说。
又有记者问:“你穿着工人服装,难道是在表示代表无产阶级?”
周赫煊狂汗:“朋友,你想多了。”
“周先生,你对这次获奖有什么感想?”
“我非常高兴。”
“能详细阐述一下魔幻现实主义吗?”
“这不需要阐述,只需要你在作品当中感受。”
“你准确预言了美国的股灾,是否在这次股灾中赚到大钱?”
“很遗憾,只赚到一点小钱。”
“……”
在记者的采访簇拥之下,周赫煊进入属于龚古尔文学奖的餐厅包间。
说实话,周赫煊是第一次见识如此另类的颁奖仪式。
没有主持人,没有现场观众,也没有奖杯,更没有任何歌舞表演,只有满桌的饭菜和评委。
周赫煊进入包房的瞬间,九位评委集体起立。他们本打算鼓掌欢迎周赫煊,但当看清周赫煊的穿着打扮时,全都特么愣住了。
什么情况?
“嗨,各位评委先生好!”周赫煊放下大铁锹,朝九位评委挥手微笑。
评委表示:老子也没见过如此另类的获奖者。
在尴尬之余,掌声还是响起来了。
评委们分坐圆桌的两边,把中间主位留给周赫煊,而记者则对着他们开始拍照。
评委会主席拿出一张获奖证书,以及一张50元面值的金法郎,微笑着交给周赫煊:“恭喜你,周先生,你已经成为第27届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谢谢。”周赫煊接过金法郎。
在法郎疯狂贬值后,这张只值2块大洋的法国钞票,便是龚古尔奖的全部奖金了。
没有获奖者会把这50法郎花掉,一般都是夹在相框里做纪念,视为荣誉奖杯摆放在书房中。
评委会主席打趣地问:“周先生,你准备怎样使用这笔奖金?”
周赫煊的回答明显出乎对方预料,他说:“我准备在法国建一座陵园和纪念碑,这50法郎我会把它捐出去。”
“捐出去?”评委会主席愣住了。
“是的。”周赫煊肯定地点头。
评委会主席尴尬地笑笑,点头道:“请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吧。”
按照传统流程,获奖感言结束后,再让记者拍拍照,问几个问题,颁奖仪式便正式结束。接下来便是用餐,记者们全部滚蛋,只剩获奖者和评委一起享用午餐,顺便聊一些文学上的话题。
周赫煊起身微笑道:“我非常喜欢法国,特别是巴黎,它的每一口空气中,都带着文化和艺术的气息。同时,我也很感激诸位评委,让我能够得到这一荣誉。”
嗯,讲话中规中矩,还顺带拍了拍法国人的马屁。
只听周赫煊继续说:“我是中国人,来自于地球的另一端。中国和法国一直有着友好的交流,我国的传统戏剧《赵氏孤儿》,就被贵国的大文豪伏尔泰先生改编为《中国孤儿》。这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交流。在十多年前,中国和法国之间,还有一次国与国的交流。欧洲大战时,德国入侵者如野兽一般,不断吞噬者法国的国土,而作为盟友,中国派出14万华工来到法国,承担着最为艰苦和繁重的战勤任务。这次我来巴黎,就遇到一位幸存的欧战华工,他向我倾诉了自己的故事……”
周赫煊当着记者和评委的面,详细诉说着援法劳工的血泪史。他把陈英讲述的故事,稍作艺术加工说出来,一个个鲜活的华工形象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评委们愣住了,记者们也有些呆傻,他们终于明白周赫煊为什么是这身打扮。
而随着周赫煊的讲述,他们渐渐沉浸于那些惨烈的故事中……
民国之文豪崛起 333【风起】
对于一战援法华工,英法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认可,两国的报纸也没有进行应有的宣传报道。
以至于时隔十多年,除了亲眼见过的当地居民,其他法国人并不知道有援法华工的存在。而周赫煊做为法国小说最高奖项的获得者,却在颁奖仪式上,把这些故事讲给记者和评委们听。
法国佬还是很可爱的,最可爱的地方就是蔑视权威和政府。
一听政府居然隐瞒这种事情,法国记者顿时有了干劲。嘿嘿,你藏着掖着不宣传是吧,我就偏偏要写文章报道出来!
当天下午,便有不少记者往巴黎的华人聚居地跑,专门找知情人采访关于援法华工的消息。
当事人的讲述虽然没有周赫煊那么生动,但却字字泣血。负责采访的记者们,完全被这些故事给震撼了,同时更加愤怒不远万里前来帮忙的中国人,居然被英法军官当做努力对待!
《费加罗报》很快便满版报道:“1916年6月,努瓦耶勒小镇的居民割完小麦,英国人就开始建设第一块营地了……几个月后,他们惊讶的看到,第一批中国人从火车下来,由手持粗木棍的英国士兵严密看管。这些中国人个头不高,穿着蓝色的大棉袄,带着小圆帽和毛耳罩,缠着绑腿,灯笼裤,手上带着身份识别的编号铜手环。他们的竹竿(扁担)挑着米袋、木板,前后晃悠,还有一个大轮子驾着三角把手的独轮车。这些外来者气色非常差,但纪律严格……”
《费加罗报》的文章写得很详细,既描述了英法军官对中国劳工的残酷虐待,又着重讲述了中国劳工对战争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劳工用血肉之躯,在战争前线趟德军布下的地雷,这一段内容让人读起来震撼而心酸。
……
来自美国的经济危机,暂时还没有影响到法国,如今的巴黎依旧繁华热闹。
乔治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他刚被派到外地出差回来。在登上回家的火车之前,乔治走进车站书店,对店员说:“龚古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出来了吧?”
“是的,先生,就是这本《神女》。”店员抽出一本新版法文《神女》说,包装跟以前大同小异,但封面上加印着一行小字“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乔治没有用手去接小说,而是问道:“你可以把它包起来吗?”
“当然。”店员笑道。
法国人有个有趣的传统,因为龚古尔文学奖刚好在圣诞节前颁奖,所以每年圣诞节来临时,很多人都选择把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当做圣诞礼物赠送给亲戚朋友。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销量只有两三万的小说,一旦获得龚古尔奖,瞬间就卖出七八十万册。
等店员把书包好后,乔治又说:“来两份报纸,一份《费加罗报》,一份《巴黎日报》。”
“好的,请收好。”店员取下报纸道。
乔治把小说放进皮包里,捧着报纸边走边看。直到火车启动,他终于读到《费加罗报》关于华工的内容,忍不住惊叹道:“上帝,简直难以置信!”
心绪难平的读完《费加罗报》,乔治又连忙翻阅《巴黎日报》,终于在其中一个版面找到相关消息龚古尔奖得主,现场讲述华工血泪史!
“周赫煊先生明显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穿着一身劳工服,扛着大铁锹走进了餐馆,跟西装革履的知名人士共进午餐。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惊讶于他反常的着装,此时周先生向我们解释了他的意图,他想告诉法国人一个事实!就在十多年前的欧洲大战中,有14万来自中国农村的华工,每天工作10—16个小时,拿着微薄的薪水,遭到英法军官的歧视虐待,夜以继日的为战争做着牺牲……”
乔治读完这篇报道,突然瞥到邻座在看《东部共和报》,他说:“打扰一下,可以互换报纸阅读吗?”
“当然可以。”对方笑着把报纸递给他。
这张报纸同样有相关内容,标题更加煽情天之子,法国不能忘记他们!
乔治认真阅读完文章后,默默地把报纸放在旁边。
邻座的旅客主动搭话道:“你也感到很震惊吗?如果不是那个中国作家提起,我都不知道欧战时还有14万中国劳工参加。”
乔治耸肩说:“我感到震惊的,是英法两国军官,对中国劳工的残忍虐待。英国和法国是文明社会,居然还能做出那样的暴行,他们把中国人当成牲畜,称他们为‘食人魔’、‘两脚行走的猪’。可这些中国劳工,明明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在帮助我们打仗,却有不少人死于英法士兵的皮鞭之下。”
“谁说不是呢?那些中国劳工真可怜,”邻座旅客问,“你看过周先生的《神女》吗?”
乔治道:“没有。但我已经买了,准备送给妻子做圣诞礼物。”
邻座旅客道:“我想你可以看看。读完《神女》,再读那些关于中国劳工的报道,感触将会更加深刻。”
“真的吗?那我试试看。”乔治拆开包装纸,当场便阅读起来。
《神女》真的有毒,乔治没看几章,便感觉背心发凉、头皮发麻,被那种理所当然的冷漠残酷世界给吓到了,同时又欲罢不能地沉浸在各种魔幻场景当中。
直到火车开进巴黎车站,乔治才意犹未尽地把书关上。
就如邻座的旅客所说,乔治在读完《神女》后,已经对中国底层平民又了直观认识。再联想起报道中的华人劳工,就更加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同情和悲悯,让人揪心难受。
由于法国人对龚古尔奖的极大关注,周赫煊这次的舆论引导极为成功。随后数日,法国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天之子”成为援法华工的尊敬代称。
圣诞节那天,当法国人举国欢庆时,周赫煊突然登报说明。他想为中国劳工建造陵园和纪念碑,向全法国征集相关信息,希望法国政府和人民能够提供可靠消息。
法国佬的热情终于表现出来了,圣诞节一过,法国各地的市政厅,每天都要收到无数市民来信,都是敦促政府帮忙建华工陵园的。
甚至还有人组织游行,要求严惩当年虐待华工的士兵军官,许多留法学生也自发组织起来,举行各种对华工的悼念活动。
驻法公使馆趁机宣扬中法友好,李石曾也借着这股东风,积极联络法国的科研机构,希望对方能够与北平研究院达成学术合作。
最让周赫煊感到欣慰的是,法国人对华人的印象大有改观,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歧视了。
民国之文豪崛起 334【副馆长和设计师】
巴黎,驻法公使馆。
“周先生请跟我来。”使馆秘书微笑着对周赫煊说,语气中带着几分仰慕和尊敬。
周赫煊来到驻法公使办公室,只见高鲁正在和一个法国男子聊天。他现身之后,里面的两人立即起身。
高鲁介绍说:“周先生,这位是法国国家档案馆副馆长约瑟夫·夏朗德先生。”
“你好。”周赫煊握手问候。
约瑟夫·夏朗德好奇地看了周赫煊两眼,笑道:“听说周先生环游世界时,曾经造访过各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所以才写出惊世巨著《大国崛起》。想必,您也进入过法兰西国家档案馆吧?”
周赫煊说:“感谢法国政府的宽容,普通人也可以查阅档案馆资料。”
“周先生,我想你说漏了一点。普通人只能查阅、参观阅览室和展览厅,真正的重要档案是对外保密的,”约瑟夫·夏朗德玩味地说,“而且我在国家档案馆工作了20年之久,前后只有三位亚洲人造访,其中一人就是贵国的辜鸿铭先生。至于周先生,可能是我记不太清了,似乎并没有在我记忆中出现过。”
周赫煊耸耸肩:“我悄悄溜进去的,你信吗?法兰西国家档案馆的看守并不严密。”
“可能吧,”约瑟夫·夏朗德也拿不准,他指着桌上的一堆资料说,“周先生需要的东西,我已经带来了。”
高鲁解释道:“这些都是援法华工的档案,但只有一部分,并不完整。”
周赫煊坐下来详细翻看,感觉颇为意外,因为华工的档案做得非常详细。每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征兆时间都有详细记录,甚至还有编号,只可惜最终去向语焉不详。
比如周赫煊目前正在阅读的一页,总共记载着20位华工的信息,其中只有5人标注为“返回中国”,另有6人标记注为“死亡”,剩下9人全都是“失踪”。
“失踪者”有可能死了,有可能疯了,有可能回国了,也有可能像那个餐馆老板陈英一样,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具体情况太过复杂,以现在的信息情报手段,根本不可能查得清楚。
周赫煊所能做的,只能是为那些“死亡者”修建陵园。
约瑟夫·夏朗德打开一个木盒子,拿出枚铜环说:“这是我从军方找来的,花费了不少精力,每一枚铜环代表一位已经死亡的华工。大概有2000多枚,我只带来了一部分。”
周赫煊取出一枚铜环观察起来,铜环做工非常粗糙,但却刻有单独的编号。这相当于援法华工的身份证明,被征召时发放的,戴在手腕上相当于特殊“军牌”。
通过铜环与档案上的编号相对照,就能确定铜环主人的身份信息。
高鲁说:“周先生,如果真要修建陵园的话,我觉得可以给华工立衣冠冢。将这些铜环埋葬下去,再给他们立碑刻铭。至于那些散落的尸骨,只能收集起来集中埋葬,因为具体身份很难确认。”
“这个方法很好,”周赫煊表示认可,他问约瑟夫·夏朗德,“我想把华工陵园建在努瓦耶勒小镇外,可以吗?”
当初那14万援法华工,大部分都在努瓦耶勒集合,然后被分派到法国各地。如果要给华工修建陵园,努瓦耶勒小镇属于最佳地点,也最具纪念意义。
约瑟夫·夏朗德明显做过调查,他说:“努瓦耶勒小镇外全是麦田,恐怕很难说服当地居民。不过有一处比较合适,那就是当时的华工医院和疯人院附近,这两处建筑都已经荒废了,完全可以开辟出来做陵园。”
“这样也好。”周赫煊点头说。
约瑟夫·夏朗德起身道:“我就先告辞了!”
高鲁亲自把对方送出使馆,回来对周赫煊笑道:“明诚,你这次做得漂亮。如今全法国都在讨论华工,让中国人在法国的形象有了很大改观。你不仅帮悲惨的华工做了好事,也为在法国生活的华人贡献了力量。”
“我感到非常荣幸。”周赫煊笑道。
法兰西国家档案馆的副馆长,都亲自跑来使馆送资料了,说明法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不管对方是为了讨好法国人民,还是为了拉拢中国政府,其结果都是让人非常高兴的。
高鲁说:“午饭就在使馆吃吧,下午我带你去见设计师。”
高鲁所说的设计师,叫做勒·柯布西耶,乃是法国顶尖的设计师,现代建筑设计领域泰斗。除了做建筑设计外,他还是一位作家、雕塑家、规划师、家具设计师、现代派画家,称得上多才多艺。他两年前还在国联设计竞赛上拿到一等奖,去年又跟朋友一起创建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勒·柯布西耶长得高高瘦瘦,前额微秃,戴着黑框眼镜。他即便是坐在办公室,都穿着整洁的西装,系着黑色领结,好像随时准备参加重要晚宴一样。
嗯,一幅绅士派头。
“柯布西耶先生你好!”周赫煊微笑道。
柯布西耶高兴地接待周赫煊、高鲁二人,他说:“公使先生已经对我说明情况了,我个人很乐意为那些‘天之子’设计安憩之所。不知周先生有什么具体要求?”
周赫煊道:“陵园的大门、墓碑的正面,都要面朝东方。”
“明白,”柯布西耶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你继续。”
周赫煊又说:“陵园内需要有一座纪念碑,碑上用于镌刻华工的功绩。另外,我希望再设计两座华工雕塑,一座是华工挑扁担的形象,另一座是华工推独轮车的形象。这些雕塑形象不要设计得太伟岸光辉,表情最好带着茫然和无助,同时又饱含着对未知生活的期望。”
柯布西耶想了想说:“关于陵园设计,我需要到现场观察。至于你说的雕塑,很抱歉,虽然我曾经去亚洲旅行过,但没有去过中国,我不知道你说的扁担和独轮车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希望能够去中国一趟,观察中国底层人民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
“可以,我会帮你在中国安排助手。”周赫煊突然想起自己的大舅哥张远东。
虽然张远东在剑桥大学主修的是桥梁设计专业,但如果能给勒·柯布西耶做助手,那么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他在设计圈子里的名字,都能够获得很大提升。
民国之文豪崛起 335【考察】
法国北部,索姆省。
努瓦耶勒市。
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努瓦耶勒“镇”,整个小镇还不到600位居民。
然而它确实是“市”,并且拥有自己的市长。
1930年元旦刚过,周赫煊便跟使馆人员、建筑设计师柯布西耶,以及巴黎的几名华工代表,一起来到这座法国北方小镇。
巴黎塞纳河左岸的华人聚居地,有接近2000名华人都是当年的援法华工。他们听说周赫煊要为牺牲华工修陵园,便自发的报名前来做向导。
众人首先坐火车来到亚眠,然后转乘轿车前往努瓦耶勒。
半路上,陈英指着远方一条废弃的铁路说:“那条铁路就是华工修的,一直通往欧战前线。当年我修了大概一个月的铁路,每隔几天就有德国飞机来轰炸。铁路沿线死了不少华工兄弟,基本上都是就地掩埋。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沿着铁路搜集他们的尸骨。”
随行的使馆工作人员摇头道:“工程量太大了,而且就算挖出尸骸,也不能保证他们就是华工,也有可能是战死的英法士兵。”
“那就……算了吧。”陈英遗憾道。
周赫煊对援法华工的历史了解不深,只知道有个叫张长松的华工留在法国。二战期间,张长松和几个儿子(一共13个子女)同时参军,父子齐上阵抵抗德国入侵。他的二儿子退伍后,还成为法国的足球明星,加入了法国国家队,参加过两届奥运会比赛。
后世法国人一提起援法华工,就必然拿张长松父子出来做宣传,所以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广。至于此时嘛,张长松还在法国的某煤矿当爆破工,他的足球明星儿子还不满10岁。
下午三点,众人抵达努瓦耶勒市。
市长亨利·德瓦利库尔率领全市500多居民,站在镇口列队迎接,甚至他们还拉着横幅:欢迎中国朋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