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又有学生问:“你对刀妃断发办教育怎么看?”
徐志摩说:“对于刀妃,我深感佩服。”
“南方革命军正在北伐,你认为他们能成功吗?”学生继续问道。
徐志摩说:“今天只谈诗歌,不谈政治军事。”
感觉不能再待下去了,徐志摩再次鞠躬,不给学生们提问的时间,直接退下台去。立即就有不少粉丝,捧着徐志摩的诗刊找他签名,其狂热程度不弱于后世追星。
夏日天气炎热,徐志摩擦着汗离开学校,叫辆黄包车送喜帖去了。他在天津也有几个朋友,这趟过来正好亲自上门邀请。
黄包车经过警察厅时,徐志摩见一群人围在路边,那里传出敲敲打打的声音。
“嘛呢?”
“在钉捐款箱。”
“是刀妃!”
“刀妃也来了,大家快来看啊!”
“……”
只见文绣站在警察厅门口的台阶上,指着旁边刚固定好的木箱子,挥舞小旗说:“这是希望捐款箱,里面的每一厘钱,都将用来兴办教育。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有一天,全中国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
“好!”
叫好声四起,却没人肯捐钱,都围观看热闹呢。
就在此时,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脏乱的乞丐,挤在人群中大喊:“让让,让让,我要捐钱!”
“哈哈哈哈,叫花子也捐钱,这可稀奇。”
“要饭的,你捐今天讨来的大馒头?”
“这不是冯三儿吗?吃喝嫖赌败光了家产,现在当乞丐还发善心了?”
“……”
“叫花子咋了?叫花子咋了!”冯三扯嗓子尖叫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爷们儿今天捐定了!”
他从怀里掏出十多个铜板,想了想又塞回去几个,剩下的全都放进捐款箱里。
铜子儿撞击木箱,发出“剁剁剁”的声音,现场突然一片安静。
“好!”
“够爷们儿!”
围观路人突然爆发出喝彩声。
冯三朝众人抱拳行礼,咧嘴笑道:“我冯老三今天也是体面人!”
“停车!”
徐志摩看着那满身肮脏不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突然间感触万分,有种想要作诗的冲动。他掏出钱袋子,数了十个银元走到捐款箱前,小心翼翼地投进去。
“谢谢,谢谢两位先生!”文绣冲乞丐和徐志摩鞠躬道。
冯三见文绣给他行礼,连忙作揖回礼,然后哈哈大笑:“看到没有,皇妃给我冯老三敬礼了!”
“好样的,我也捐几个!”立即有人响应。
陆陆续续大概有20多人捐款,但都是些铜板,加起来顶多一两块钱。
现场还有记者拍照,徐志摩不想去掺和,默默地回到黄包车上,让车夫继续赶路。把几个朋友都拜访了,徐志摩又乘车赶往租界,直奔《大公报》的报馆。
如今《大国崛起》的连载已经结束,俄国篇和日本篇引起极大争议。因为周赫煊在文章里头,预言苏俄将会崛起,并且讨论了日本的大陆政策。他还说苏俄和日本对中国威胁极大,正在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希望政府和地方军阀能够引起重视。
持此观点的国人很多,但周赫煊却是经过深入分析,才得出的这一结论,文章读起来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信。
亲苏派和亲日派,都或多或少对周赫煊表达了不满,一时间把周赫煊推到风口浪尖上。至于苏联和日本倒是没啥反应,毕竟周赫煊写的是学术文章,而且发表在英国人的报纸上,两国政府总不可能找英国抗议。
如此风云人物,徐志摩虽不认识,但也想去拜会一番。除了送上喜帖,他还另有任务,那就是受郑振铎委托,邀请周赫煊加入文学研究会。
“砰砰砰!”
徐志摩敲响社长室的房门。
“进来!”
徐志摩推门而入,扶了扶眼镜说:“周先生你好,鄙人徐志摩。”
“原来是徐大诗人,快请进!”周赫煊感到颇为惊讶,不知道徐志摩找他做什么。
徐志摩走到办公桌前坐下,扫了眼桌上的稿子问:“周先生又在撰稿?”
“编课本呢。”周赫煊起身给徐志摩倒水。
如今民国的教育极为混乱,连全国统一的教材都没有,各地方自行其是,甚至连教什么课程都是校长说了算。
“周先生真是一心为教育,在下佩服。”徐志摩由衷赞叹道。他也是个爱国青年,当年受够了军阀混战才留洋的,最开始是想寻求救国之道,读的还是政治经济学,可惜念书念歪了,最后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上。
互相聊了几句,周赫煊问道:“徐先生找我有何贵干啊?”
“是这样的,郑振铎先生知道我要来天津,特地委托我邀请周先生加入文学研究会,”徐志摩说着又拿出一份请柬,“还有就是我10月3日结婚,如果周先生有空的话,希望能来北平参加我的婚礼。”
民国之文豪崛起 054【诗人周赫煊】
说起民国的文坛,有两个团体必须提到:一是文学研究会,二是左翼作家联盟。
大概在五年前,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新派和旧派文学争论不休,新派内部之间也有很多冲突,文学研究会因此应运而生。
发起者抱有极大的野心,他们想把文学研究会打造成为中国作家工会。经过多年发展,成员包括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冰心、朱自清、老舍等众多知名作家,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
可以说,文学研究会是当下最权威,也是规模最大的中国作家团体,其机关刊物为《小说月报》。
一般人可是没资格加入的,周赫煊苦笑道:“徐先生,我的《射雕英雄传》应该属于旧派文学吧。你们的文学研究会,是新派作家大本营,居然也同意我加入?”
徐志摩愕然:“《射雕英雄传》是周先生写的?”
“你不知道?”周赫煊也惊讶道。
徐志摩摇摇头,好笑道:“邀请周先生入会,是因为《大国崛起》系列文章。我们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不仅仅只有小说家,还有诗人、学者、剧作家等等。”
“好吧,是我搞错了,我同意加入。”周赫煊对此无所谓。
“那太好了,”徐志摩完成委托任务非常高兴,说道,“周先生你文笔上佳,何必再创作《射雕英雄传》那种通俗小说,不如也写一两篇新派文学,投到《小说月报》上发表。”
“看情况吧,严肃文学我还真不在行。”周赫煊笑道。
徐志摩也是写过小说的,不过他更喜欢诗歌创作,很快就把话题转到这上面来:“周先生对新诗是否有研究?”
周赫煊面对大诗人也毫不露怯:“写过一两首。”
徐志摩道:“我现在是《晨报》副刊《诗镌》的主编,周先生如果有诗歌作品发表,尽可以投递给我。”
周赫煊是要做大文豪的男人,自然要写几首诗装装逼,当即说道:“我正好有几首旧作,是在游历西方时写的,还请徐先生帮我斧正斧正。”
拿过桌上的稿纸,周赫煊刷刷刷就写起来,一首文笔优美的现代诗就此诞生。
徐志摩看着那缺斤少两的简体字,也没有太过惊讶。四年前钱玄同就在搞简化字,三年前胡适又呼吁简化汉字,现在许多学者都在研究这项工作。
徐志摩拿起诗稿,轻轻地念道: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正是后世网络流传甚广的《见与不见》,还假托仓央嘉措之名,引来无数小资青年追捧。其实这首诗跟仓央嘉措没半毛钱关系,都是《读者》熬制的毒鸡汤。顺便一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那首诗,也是《读者》乱带节奏,生生安在泰戈尔身上。
徐志摩把诗念完,细细琢磨着其中韵味,交口称赞道:“好诗!朴实无华中深情流露,想不到周先生也是至情至性之人。”
要装逼就得装到位,周赫煊怎能把顾城忘记?当即又在稿纸上写下《一代人》。
他只抄了前两句,后面全部舍弃掉。徐志摩看到那两句诗,比之刚才更加震撼,不住的喃喃自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代人,好一个一代人!只此两句,胜过万金,我这趟来天津值了。”
周赫煊笑而不语,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徐志摩突然站起来,抓住周赫煊的手说:“周先生,不如你也加入新月社吧。我们社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对新诗抱有无比热诚和激情之人。闻一多先生见了你这首《一代人》,肯定也万分高兴。”
老子不搞基啊!别这么亲热好不好。
“承蒙邀请,不胜荣幸。”周赫煊笑着扯回自己的手,他对加入文学团体没啥反感。自古文人相轻,但文人间也互相吹捧,名声那都是吹出来的,加入的团体越多,认识的文坛名家越多,自己的名气也就越大。
“太好了,新月社又添一得力干将!”徐志摩兴奋得手舞足蹈。
周赫煊感觉眼前这位也太孩子气了,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遇到一点高兴事就激动得不行。至于吗?
或许,也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写出那么多流传后世的好诗吧。
徐志摩爱惜无比地将两首诗稿收好,连称呼都变了,说道:“赫煊,你的这两首诗,我会刊发在下一期《诗镌》上。对了,”他说着又掏出10块大洋,“这是你的稿酬,每首5元,《诗镌》的最高标准。”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周赫煊把钱收下,这玩意儿多多益善。
徐志摩又要来拉周赫煊的手,被周赫煊给避开了,他尴尬地笑道:“赫煊,快傍晚了,我请你吃饭。今天读到两首好诗,该当庆祝一番!”
“等我先忙完手里的工作,晚上到我家里吃,”周赫煊问,“对了,你在天津有住处没有?”
徐志摩道:“我住在客店里。”
“我家里正好有客房,不介意的话,可以到我那里休息。”周赫煊说。
徐志摩乐道:“那正好,今晚可以跟周兄促膝长谈。”
周赫煊狂汗,怎么老徐的话越听越基?
不理这位容易激动的儿童,周赫煊坐下继续忙活。他要负责为希望小学编语文教材,顺便把自己的私货也装进去,其中重点在于爱国教育。
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内容,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编小学课本很难,因为必须得顾虑小孩子的接受程度。刚刚那三句话里面,其中“一”、“个”、“立”、“中”、“而”属于需要学习的生字,其他都不用掌握,只要死记硬背把整句话记住就成。
当然,不是所有课文都是周赫煊编写。他找来了如今中国各地七八个版本的小学教材,去芜存菁,把自认为合理合适的都选进去。
周赫煊倒是想推广拼音,可惜这个工作必须依靠政府,民间团体很难办。
当天晚上,徐志摩兴致勃勃地拉着周赫煊聊天,从文学诗歌谈到国外见闻。
周赫煊是啥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一通畅谈下来,徐志摩就仿佛遇到了知己。他发现周赫煊的许多观念都跟自己相同,到了半夜还舍不得去客房休息,睡在周赫煊床上继续瞎侃,聊到高兴处还喜欢拉手,把周赫煊给恶心坏了。
民国之文豪崛起 055【少女情怀总是诗】
徐志摩从北平跑到天津,孟小冬却从天津去了北平。
天津有很多京剧名票名师,孟小冬耗费两年时间拜访请教,早已身兼各家之长。前阵子孟小冬去北平,又结识了谭派名家陈秀华,虽然没有正式拜入门墙,却被允许跟在陈大师身边学艺。
为此,孟小冬专门在北平买下两栋四合院,打算把上海的父母和兄弟都接来。她有钱得很,银行存款上万大洋,都是以前演出赚来的。
大清早,孟小冬锁门外出。今天陈秀华的戏班子有场演出,她要去全程观摩,从中领悟一些谭派技艺。
“咿呀!”
隔壁四合院的大门打开,走出一对小姐妹。姐姐大概十三四岁年纪,肤白貌美、楚楚可怜;妹妹也有十一二岁,不过容貌要逊色许多,还是个黄毛丫头。
姐姐瞅了瞅刚出门的孟小冬,好奇问:“这位小姐姐,你是刚搬来的吗?”
“是啊,我叫孟小冬,住在26号,”孟小冬朝旁边一指,“25号我也买下来了。”
姐姐似乎感觉孟小冬特别亲切,欢喜道:“那我们可是邻居了,我住27号院。我叫王敏彤,这是我妹妹王涵。”
姐妹俩其实并不姓王,而是复姓完颜,姐姐叫完颜立童记,妹妹叫完颜碧琳,乃是皇后婉容的表妹。她们前几年都住在王府里,最近张作霖把王府买下,一家人遂搬回东四三条胡同祖宅。
孟小冬跟王敏彤聊了几句,便走到胡同口叫来辆黄包车,前往朝阳门内的烧酒胡同。
烧酒胡同路北有一栋前清王府,在乾隆时叫恒亲王府,嘉庆后改名惇亲王府。不管是什么亲王,现在都如过眼云烟,奢华尊贵的王府已然变成商贾巨富的居所。
今天府里的老太太八十大寿,宴请四方宾客,这种盛会怎少得了戏班子?
孟小冬在王府侧门下车,稍稍等待片刻,陈秀华也带着他的戏班出现,众人汇合后集体进入府内。
时候虽早,佣人们却已忙活起来。一张张桌子板凳被搬出来摆好,杯碗盘碟堆在后院足足二十几箩筐,光是负责洗碗的佣人就有十个。
临近正午时,化好妆的戏班子开始登台,前来贺寿的宾客也逐一落座。
“小冬,你去下面坐着听戏吧,看得真切些。”陈秀华吩咐说。
孟小冬笑道:“站在戏台旁边就可以,下面坐的都是客人,我怎么好意思去。”
“没事,我跟主人家说好了。”陈秀华的面子很大,他爷爷是清宫内廷供奉,父亲是著名的大青衣。
孟小冬没法拒绝,给陈大师道了一声谢,便离开戏班后台去寻座位。比较靠前的桌子她是不敢坐的,客人都是有头面的人物,她只能找靠后的角落。
找寻片刻,孟小冬见有张桌上全坐着年轻女子,而且个个身穿文明新装(上衫下裙),看样子都是些女学生。
“请问,这里还有空位吗?”孟小冬过去问道。
其中一个少女笑道:“随便坐吧,我们也是客人。”
孟小冬捡位置坐下,随口问道:“你们是哪所学校的?”
“燕大女院的,”那少女很是健谈,说话跟打机关枪似的,“我叫杭淑君,她叫周媛,她叫陆蓓西,她叫冯招娣,她叫……”
燕大就是燕京大学,由四所英美教会学校合并而成,分男院和女院,首任校长是司徒雷登。新中国成立后,燕大被裁撤拆分,各院系分别被并入清华、北大、政大、财大和民族大学。
孟小冬朝众人点头敬礼,笑道:“大家好,我叫孟小冬。”
正说着,突然又跑来一位少女,急匆匆坐下说:“下午婷婷她们要开诗会,都别乱跑啊,到时候一起去凑热闹。”
“我要在这儿看戏呢,”冯招娣道,“今天的压轴戏是陈大家亲自登台。”
“京戏有什么好看的?老掉牙的东西,”杭淑君不屑道,“还是诗会更有意思。”
最后坐落那个少女,扬着手里的报纸笑嘻嘻说:“这一期的《诗镌》,我发现了两首好诗!”
陆蓓西连忙问:“谁写的?徐志摩、朱湘,还是闻一多?”
“都不是,”那少女得意笑道,“哈哈,你们准猜不到,是写《大国崛起》那个周赫煊。”
“他还会写诗?”杭淑君惊讶道。
“咳咳,我给你们念念,”少女摊开报纸,清了清嗓子,“《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众女生正竖起耳朵往下听呢,谁知那少女突然停住。
“没了?”周媛问。
“没了。”少女道。
冯招娣说:“也太短了吧,才两句。”
“诗不在长,在于精妙,”那少女感慨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多妙啊,短短两句话,就描述出当今黑暗的社会,而且还激励我们不要畏惧黑暗,要寻找光明的未来。要我说,周赫煊的诗才一点不亚于徐志摩和闻一多。”
众女生默默回味着那两句诗,愈发感觉余韵悠长,深含至理。
孟小冬却是抿嘴一笑,那位周先生貌似什么都会呢,居然又做起诗来了。
少女又说:“还有一首《见与不见》,大家听着啊: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全场安静,女学生们都说不出话来。
在徐志摩眼里,《见与不见》只是一首抒发情感的小诗,《一代人》才属于神来妙笔。
但对于青春年少的女学生而言,《一代人》或许有些味道,《见与不见》却是真真富有才情的好诗。
不愧是被《读者》推崇的毒鸡汤,这一桌少女都中毒了。
“感人至深,周先生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应该是周先生写给爱人的情诗吧。”
“要是哪个男人给我写这种诗就好了。”
“嘻嘻,大庭广众发春梦,不知羞!”
“要你管!”
“……”
听着这一桌女生的欢笑打趣,孟小冬却有些怅然,喃喃自语道:“默然相爱,寂静喜欢,他是写给谁的呢?”
那些女生又说:“希望小学正在北平招聘教员,周先生就是主事人哦。你们谁想去?”
“我倒是想去,家里肯定不答应。”
“就是啊,我还准备毕业后去法国留学呢。”
“周先生会不会来北平?他若是亲自来,我定要去看看。”
“……”
燕京大学属于教会学校,里面的学生都是富裕家庭出身,还真没有愿意当小学教员的。她们对此兴致勃勃,多半出于跟风随流的心态,热衷于追赶爱国和进步的潮流。
孟小冬手托香腮倚在桌上,眼睛盯着戏台,却没心情看戏学艺,而是想着天津那边的人。她也不知到底是为什么,反正周赫煊给她的感觉跟旁人不一样,就仿佛不属于这个时代。
民国之文豪崛起 056【接连登门】
报馆,社长室。
冯庸正翻看着刚刚编好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周赫煊吐槽道:“我说冯五爷,你好歹也是东北军的空军司令。如今南口那边正打仗呢,怎么有空天天往我这里跑?”
“空军宝贝着呢,”冯庸自嘲地笑道,“如今飞机全窝在东北,根本就没开过来,我这个空军司令就是摆设。”
周赫煊想想九一八,暗暗腹诽:空军是挺珍贵,全他娘留给日本人了。
冯庸合上书稿说:“你这课本编得不错,像那么回事。对了,咱们的希望小学真不教音乐啥的?”
“小孩子学音乐做什么?”周赫煊为人很务实,连办教育也是如此,他说,“有国文和数学两科足矣,国文锻炼学生的读写和理解能力,数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三年级可以再加一门思想品德课,从小进行爱国教育,把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全编成故事,免得将来培养出一批汉奸。”
冯庸皱眉道:“我看你写的《大国崛起》日本篇,似乎料定了日本会侵略中国?”
周赫煊笑着反问:“你生在东北,长在东北,难道一点察觉都没有?”
“日本……该没那么大胆子吧。”冯庸还抱着侥幸心理,但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不信。
日本人这些年在东北各种秘密动作,其测绘出来的地图,比东北军的军用地图都精密。这是想干嘛?秃子头上的跳蚤,明摆着!
周赫煊说:“现在日本国内分为两派,政客想着慢慢蚕食东北,军人叫嚣着要出兵占领,就看最后哪一派能得势。”
“这个我知道。”冯庸点头说。在东北的日本人也分为两派,一派激进,十年前就密谋刺杀张作霖,幸好失败了;另一派温和,比如给张作霖当顾问的菊池武夫,就属于温和派,这些年给张作霖出了不少主意。
当然,因为张作霖太狡猾,日本人始终占不了太大便宜。菊池武夫近年来也憋不出了,开始主张武力征服中国,两年前还担任了奉天特务机关长。
说起来就是这么好笑,张作霖的特聘顾问,是日本的特务机关长。东北军的各种详细情况,早就被日本人摸透了,他们对东北军的了解,估计比奉军将领自己都更清楚。
“但愿国内早日和平吧,单靠奉军是打不赢日本人的。”冯庸叹息道。
日本关东军规模虽小,但真正打起来必然增兵,而奉军派系内斗严重,根本就不能全力以赴。别的不提,就说褚玉璞和张宗昌两人,一旦和日本开战,这两个家伙肯定只顾自己保命,不背后捅刀子已是大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