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禄东赞立刻下令作战,悄悄的围上去,刘兰倒是个人物,一看情况不对,立刻收拢部队退后,奈何退路被断,果断的就近上了一个山头,列阵应战。刘兰所部都是各卫抽调出来的精锐,面对十倍敌军,也不慌乱,有序的退后,不断用弩箭射杀进犯之敌。但是刘兰也很头疼,他也担心要吃败仗了。按说这一把火烧下来,吐蕃应该彻底混乱的。出击之后
,也确实是这个情况。
一开始吐蕃军根本就没有组织,乱糟糟的往后跑,唐军杀出来,别提多爽快了。
没想到爽快不到半个时辰,就被人围上了,真是见了鬼了,吐蕃军中还有这等人物?
禄东赞也很头疼,别看唐军不过千人,但是战斗力太过强悍了。围起来之后,打了两次,根本就无法撼动,还伤了好几百人。
一心逃命的各部,根本没心思管这伙唐军,也不说灭掉对手出口气的话,就当着没看见,不断的通过山脚的道路逃命。
禄东赞这时候不敢犯众怒,只好下令围住不打,让其他部落的人马,尽快后撤。
说实话,李诚也是很感慨,居然还有一支如此规模的吐蕃大军退而不乱,还能维护秩序,组织有序的撤退。倒是要看看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在组织?
李诚的运气一向都不错,这次也一样,看看前方的地形,李诚笑了。一片难得的开阔地,李诚麾下都是骑兵,之前都是牵着马走路,现在骑兵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传令,就地休息半个时辰,抓紧吃点东西,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六十七章 赶羊!
一支百余人唐军骑兵,打着“李”字旗号,从侧翼的山坡后面出现,队形严整,没有着急提速,而是缓缓前压的时候,禄东赞绝望了。
唐军始终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兵力不足。面对二十万大军,区区数千人的唐军,在装备差距达不到代差的情况下,很难正面抗衡。这是一个军事常识!
当然了,也有例外就是了,比如某石油土豪国的军队,一水的五大流氓出品的高档货,正规军被民兵怼的丢盔弃甲。
禄东赞作为吐蕃赞普麾下头号智囊,临危受命,组织各部撤退。事先就判断到一个问题,唐军既然能潜入放火,就能潜入侧后阻击。这个规模不会太大,不然很容易暴露目标。
这是也禄东赞一开始不着急跑路,而是打着王旗收拢一些忠心程度较高,建制还算完整的军队的目的所在。禄东赞算准了,唐军一定不会就简单的放一把火就算了,肯定会在退路上截杀吐蕃军。
果不其然,刘兰挥军杀出,禄东赞立刻组织反击,困住了刘兰。达到这一目的之后,禄东赞没有着急撤退,想让更多的部队撤出去,他就必须留下啦,用王旗约束和激励各部。有一个担心是始终存在的,那就是唐军的兵力,并不是战前侦查的那样,只有一营边军和千余府兵。如果这个担心成立,那么唐军在侧后两个方向的阻击,一定不止眼前这区区千人,应该还有更多的唐军
存在。
果真如此,禄东赞临危不乱,处心积虑的把更多部队带回吐蕃的计划,就必然破产。
如果不是禄东赞及时的挡住了刘兰,吐蕃大军有序撤退提都不要提,早就乱兵四散而逃。
但也仅仅是勉强维持,整个吐蕃大军现在就是绷紧到极致的弦,再加一根稻草就会被压垮的骆驼。如果李诚立刻不顾一切的发起攻击,对于禄东赞来说是并不是坏消息。
因为有个词叫做“困兽犹斗”,但是李诚没有,而是仅仅带着一百骑兵突前,在距离五百步之外停下了,队列严整,就像一只猛兽,远远的盯着猎物。
禄东赞暗叫不好,这支唐军的举动,妙就妙在这一停,这个位子上随时可以发起攻击。禄东赞立刻抽调了一支千人队,在山脚下列阵,与这支百余人的唐军骑兵对峙,再三叮嘱补得发起主动攻击。
但是很快禄东赞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因为又有一支唐军出现了,也是百骑,同样是缓缓的出现,跟在之前的唐军骑兵后面。接着,第三个百骑出现了,第四个百骑出现了。
吐蕃溃兵最后一点勇气,随着一支又一支唐军百人骑兵的出现,开始出现了慌乱,本来就不是很有序的场面,彻底的混乱了。
李诚的兵力太少,被堵在这一段的吐蕃大军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如果溃兵是毫无秩序的乱跑,这一千人往前冲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现在,基本的秩序还在,还是一头往前冲,结局就只能是刘兰那样。
所以,只能打心理战,为此李诚还不得不对禄东赞表示一下敬佩,不愧吐蕃豪杰之士。如此乱局,还能支撑住这样一个局面。
王旗下的禄东赞痛苦的闭上了眼睛,火攻是毒计,眼下这一招,则是更为狠毒的招数。这么说吧,禄东赞很清楚唐军的数量不多,但是他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现在的吐蕃军队其实就一个念头,跑,跑回吐蕃去。之前困住了刘兰,还有王旗约束,各部落的人马还算能有点秩序。
李诚出现之后,秩序就开始松散了,一支又一支的百人骑兵队的加入,锥型阵一点一点的完善,传递着一个心里暗示,唐朝的大军来了,似乎下一息就会赶到。
第十个百人骑兵队完成列队,后面又出现一面旗帜的时候,山谷口的吐蕃溃兵,崩溃了!被围住的刘兰部看见李诚出现的瞬间,士气大振,同样改防守阵型为攻击阵型。
“跑啊!唐朝大军来了!”不知道是哪个人喊了一嗓子,造成了雪崩!
所有吐蕃军队都在往前挤,狭窄的山谷口瞬间乱作一团,维持秩序的士兵都被挤的东倒西歪,怎么喊都没人听。
禄东赞痛苦的闭上眼睛,下达了一道无奈的命令:“撤吧!”禄东赞给自己选了一个不错的位置,王旗大家可以看的见,但是他想撤也随时能撤出去,这是个聪明人。李诚举起了横刀:“诸君,建功立业,正当其时!杀!”一声怒吼,战马开始小跑,做好提速的准备。李诚这边一动,对面山坡上的刘兰也下达了攻击的命令:“上报君王,下安黎民,马上封侯,封妻荫子,
就在此时。”
两位将领都选择了自己冲在最前面,高举着横刀,杀向山谷中的溃兵。
王旗消失在远端的山坡上,抽走了吐蕃士兵最后一根骨头。逃命成为了唯一的念头!
七八万人乱作一团,互相踩踏,互相砍杀,争夺逃路。
李诚和刘兰都是坏种,他们都没有往山谷口人多的地方去,而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个斜线,杀向后方的溃兵。这样以来,后方的溃兵更乱了,着急着往前挤。负责围困刘兰,阻挡李诚的两支军队,根本就跟不上节奏,被后方蜂拥而至的己方人马冲的稀里哗啦。两支唐军杀进战团,沿着边缘一路往后冲杀,赶羊似得逼着后方的溃兵拼命的往前挤。提刀砍倒挡路
者,为自己争夺逃命的机会的场面,无处不在。烈火之中,两支唐军在赶羊,嗯,就是这样的一个场面。从上午杀到午后,李诚已经数不清自己砍翻了多少挡路者,感觉到浓浓的倦意时,只能咬牙坚持。两支唐军都累成了狗的时候,在山谷中的一处相
对空旷处汇合了。落在后面的吐蕃溃兵绝望了,丢下武器,抱头蹲在地上瑟瑟发抖,再也提不起任何抵抗的意志。李诚和刘兰也杀不动了,根本不管这些抱头蹲地的吐蕃士兵,汇合之后列队,不再冲杀,就这么远远的看着
山谷那些溃兵继续挤在一起,争夺逃生之路。
李诚笑着对刘兰道:“还要再坚持一下啊。”刘兰点点头:“还撑得住。”
两军缓缓前压,山谷口的溃兵,每个人就像身后追着十几条獒犬一般,拼命的夺路而逃。
申时,牛进达和韩咸的旗号终于出现在身后,李诚和刘兰相视一笑,两千唐军发出整齐的欢呼声:“大唐威武,大唐万胜!”白面书生一般的李诚,出现在牛进达面前时,昆仑奴一般,身上脸上全是凝固的血迹和烟灰的混合物。牛进达、韩咸也好不到哪里去,四将汇合之后,相识哈哈大笑。至于吐蕃溃兵,太多了,实在没力气
去追杀了。
现在要做的就是,将那些放下武器的吐蕃士兵押走就行了。四位将领带着少许随从,奔着山谷的出口的方向而来,登上一处高坡,看着山谷出口处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绵延不下三里地的场景。
四个将领都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寒颤,太惨了!这里根本就是人间地狱。
李诚资历最浅,只是一眼就看不下去了,掉头就走。其他几位倒也还好,很快就适应了下来。牛进达歪歪嘴:“自成还是见的少了。”
余下两人点头,经历过隋末的乱世的人,这场面虽然震撼,但也只是那么一瞬间。
“松州府的辅兵和民夫,什么时候能上来?”刘兰累成狗了,一直在勉强支持。
“你个自成下去休息吧,这一战就属你们最辛苦了,头功是你们的。”牛进达呵呵一笑,刘兰一抱手,转身策马,追上李诚:“自成,等等。”梳洗什么的,那是没力气做的。两军挣扎着退出战场后,就在一片树林边上,随意的铺垫一点东西,倒头就睡。李诚却不能像士兵一样倒下就睡。山林里的晚上冷,他必须咬牙支撑着,去给士兵们弄点盖
的东西。
之前带的东西,都丢给了姚老三和郭怒,好在这两人比较机灵,也跟了上来。他们这几十号人,倒是没怎么作战,干着马队找到李诚时,这帮人个个面无人色。
李诚见到郭怒,笑着打趣一句:“吃了么?”
不提吃还好,这一提吃的,郭怒立刻蹲在一边狂吐。为什么呢?很简单,一路行来,山谷里弥漫着烤肉的香味!
据说后来郭怒和姚老三这帮人,好几个月都不能吃肉,一看见肉就吐。李诚带着一帮人,给每个士兵披上毛毯,管好战马的时候,松州地方的辅兵和民夫也到了,李诚丢下一句话:“交给你们了。”然后简单的梳洗一番,地上铺一张皮子,裹着毛毯倒头就睡,一切都被抛在脑
后,现在就想睡觉。很多年以后,这个山谷周边都是无人区,各羌也不敢在这一带活动。并将这个山谷称之为:鬼谷!而李诚的名字,也在各羌之间流传,“杀神”之名,不胫而走。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六十八章 捷报!
长安,一骑飞至,马上信使大声嘶喊:捷报,松州捷报。
大兴宫,李世民又在开小朝会,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马周、侯君集、褚遂良列席。
这是李世民目前最信任的班底了,小朝会商议的问题,还是吐蕃。
“鄯州刺史李玄运急报,吐谷浑再度泣血求援,吐蕃势大,吐谷浑不能敌,退过青海湖以北。李玄运要守鄯州,李大亮要确保河套,抽不出兵力来增援。”李世民的开场白很沉重,皇帝和诸相怎么都看不上的吐蕃,这次弄出的动静不小。给了朝廷不小的压力,一开始还无所谓,但是随后吐谷浑等各部羁縻,连连遣使求援的时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唐
是要脸的,天可汗是要脸的。
“陛下,此吐谷浑第八次求援了,臣请率部西征。不灭吐蕃,誓不收兵。”侯君集站了起来,在他看来,立功的机会来了。
之前碍于各位宰相的态度,朝廷很难下决心派大军出征。现在吐谷浑被打的太惨了,连连求援,朝廷内部意见出现了松动。之前那种蛮夷互殴,我们看热闹就好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李世民淡淡的扫了一眼侯君集,不紧不慢的回一句:“李玄运没说吐蕃大兵压境,出兵,往哪出兵?”一句话,侯君集就老实了。
房玄龄咳嗽一声道:“陛下,松州方面前日急报,吐蕃赞普兴师二十万,韩咸率部接应各羌土司头人。臣以为,不妨等松州下一步消息,再做定多。”
马周也道:“李自成所料不虚,吐蕃大军在打击了各羌之后,转而南下,逼近松州。臣以为,既然李自成料敌先机,自有应对之策。”
侯君集起身道:“陛下,牛进达李自成不过三千偏师,能起多大的作用?万一吐蕃真的进军松州,这点人马也只能是略作抵抗,后退坚守。朝廷当早作准备,未雨绸缪啊。”
李世民这一次没有怼他了,嗯了一声,做沉吟状。如果吐蕃真有二十万大军来反,算上松州边军府兵,总兵力不足一万,如何能挡的住呢?
侯君集又道:“陛下,当初要不是有人阻拦,朝廷大军数万大军严阵以待,吐蕃送上门来了,一战击溃之,不在话下。”
这是在翻旧账了,立刻有人不爽了,谁啊?褚遂良呗,跳起来道:“候相,此一时,彼一时,不要混为一谈。”不是面对李诚时,褚遂良的发挥还是很正常的。
侯君集冲褚遂良翻了翻眼珠子,淡淡道:“只会写几个字,你也配谈军略?”这是用李诚的招数怼过去了,效果意外的好,褚遂良当时就被激怒了,面红耳赤的举着笏板:“陛下,臣请回家养病!”这个怎么说呢?现在褚遂良就听不得这样,朝臣都在拿这个当笑话来说。啥意思呢?
褚遂良,呵呵,投陛下所好呗!不然能混个宰相?
侯君集还没得意一会呢,魏征也站起来,举着笏板:“陛下,臣老迈,身体不适,请陛下准臣回家养病。”马周也站起来,依样画葫芦。
长孙无忌在一边看着冷笑,房玄龄当自己是聋子哑巴,什么都不知道。
这么说吧,侯君集最近很跳!长孙无忌看他很不爽。房玄龄是有名的中间派,理中客。
这帮人心里都很明白,侯君集为啥能跳这么欢,不就是陛下的默许么?什么马周魏征褚遂良这些人,总得有个对手吧,不然李世民怎么玩平衡?以前李世民面对这帮人,那是单纯的挨喷,毫无还手之力。李诚的出现,撬动了这个格局。李诚一走,侯君集就接班了。不过怎么说呢,侯君集水平太低,接不住。李世民发现这厮不那么好用,也只能勉
强凑合一下。这时候,李世民是真的怀念李诚在的时候了,只是这竖子,志不在朝堂啊!总惦记着出去搞事!想到李诚,李世民又是担心,又是恼火。担心他对吐蕃作战,有个意外什么的。恼火他不听招呼,不肯安心
当金牌打手。
大太监一脸笑容出现在门口:“陛下,松州捷报!”
现场气氛凝重之际,突然出现的捷报很及时的缓和了气氛。
“哦,可是李诚小试牛刀,初战告捷?”李世民想当然的问一句,毕竟上一次的急报说了,吐蕃二十万大军啊。李诚之前的战略,也是固守要隘,偏师游击。
大太监笑意浓重道:“奴婢不知,只是听信使一直在叫嚷,松州大捷!”
“哼,斩首一千是大捷,斩首一万也是大捷。”侯君集很不爽的吐槽,本来是他率部出征,看着是口袋里的功劳的,现在变成别人的,如何能爽呢?
李世民一道眼神过来,侯君集赶紧低头不语。李世民这才问:“信使何在?”
大太监道:“信使与兵部值日郎中同来,奴婢放进宫内,在外等候陛下旨意。”
李世民点点头:“传兵部值日郎中和信使。”
大太监退下,不多时,浑身风尘的信使跟着兵部值日郎中一道进来,一通见礼,双手捧着一个装着急报的竹筒:“松州大军总管牛秀麾下信使,向陛下报捷,我军大破吐蕃。”
“什么?”李世民腾的一下站了起来,褚遂良手一抖,笏板都没拿稳,当的一下落地。
长孙无忌的眼睛圆了,房玄龄的头也抬起来了,侯君集一脸的不可思议。马周与魏征面面相觑,怎么个意思?没听错吧?
兵部郎中及时的解释道:“陛下,牛总管用李自成之策,于羁縻地放了一把火,一日一夜之间,吐蕃二十万大军烟消云散!我军斩首五万,俘虏三万,缴获无数,尚在统计中。”
啥意思呢?最后的战果还没统计出来,为了皇帝不用担心,先把初步统计结果送来。
卧槽!所有宰相都懵逼了!这什么节奏啊?这也太特么的生猛了一点吧?那是二十万吐蕃战兵,不是二十万只鸭子。
长孙无忌一把抢过捷报,哆嗦着打开竹筒倒出来,哆嗦着展开,仔细看完之后,双手奉上:“陛下,臣为陛下贺,大唐威武,陛下当往太庙贺之。”
毫无疑问,一场大捷跑不掉了,这次肯定错不了。至于细节,大家都很想知道啊!
可是李世民接过捷报之后,就没有松开手,一直在看着,反复的看,脸上全是笑容,根本没有跟大家第一时间共享的意思。
所有人只好转向长孙无忌,那意思你赶紧说,别卖关子。
长孙无忌摸着胡子道:“李自成至松州后,一番勘察地形,制定了火攻之策。继而随商队深入高原,进一步勘察地形,确定了火攻地域。吐蕃大军劳师远征,初到松州羁縻地,当夜李自成便放了一把火。”
大概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心里都一个想法,这货不愧是能写《三国演义》的主,放火的手段很熟练啊。都是熟读史书的,怎么会不知道放火战术呢?但是这一招不好用的好吧。
你会放火,别人肯定会防着火攻。《三国演义》里头,从火烧博望坡开始,接着火烧新野,再就是火烧赤壁,最后是火烧联营。
李诚非要硬栽给诸葛亮,这是话本,虚构嘛,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这其中的道道就太多了。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后人的总结,没有东风,你放火烧的就是自己啊。
这会杜牧还没出生的,大家都不知道这个诗,但是道理大家都是懂的。
所以,李诚放火烧了吐蕃二十万大军的事情,才显得格外的神奇。你写话本,跟你真的去做,完全是两个概念啊。
李世民终于放手了,把捷报递给身边的房玄龄道:“大家都看看吧,来人,请诸相议事。”
本来是小朝会,现在要开全体宰相扩大会议,有一场大捷垫底,吐蕃不足为患。
但是后续的手尾很多,如何趁机解决吐蕃的问题,等等,就需要大家一起来商议了。
次日,松州又来急报,最终结果统计出来了,斩首五万,俘虏四万,缴获各类牲口十万头。吐蕃大军急退,目前具体位置不明,前军以出羁縻地,尚未发现吐蕃大军迹象。
连续十日,都有急报来到,每天的具体数字都在变化。
最后一份统计数据为,斩首六万,俘虏四万五千余,缴获各类牲口十二万余。吐蕃退出各羌羁縻!也就是说,牛进达、李诚为首的唐军,凭借不足一万的兵力,创造了战争奇迹。
松州方面又送来了一份急报,这一次,李世明再次着急群相商议。
这份急报的内容如下,吐蕃赞普遣使请罪,吐蕃各部全面退兵,回归战前状态。吐蕃使团以禄东赞为首,奉上黄金一万两,各种宝石千余。松州扣押使团,等候京师回复。
急报中付了一份李诚的建议,李世民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那么,李诚的建议是什么呢?为何让李世民这么在意呢,把一群宰相叫来了,集体商议呢?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六十九章 保护对象李诚
span style=display:none>gfbmmjd6vtlsadjnamr7x+cajfrxmldlwh/zzyo8z5gisjlpbdedigjfyq9n6alntkprnlifskmt6m4khqwjra==




书剑盛唐 第二百七十章 三观尽毁裴行俭
群相的分歧点,不在于要赔多少钱,而在于吐蕃是否会接受李诚提出的条件。如果接受,一切都好说,大唐里子面子都有了,不接受,谁来接着往下打,如何执行李诚的战略。
再有就是李诚这个战略看似可行,具体到执行,其中存在很多难点,如何解决?
争论不休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主张全盘接受李诚的建议,不服就怼到底。一个阵营则主张,大唐的重心不在西面,应该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边患,集中内政发展。
大白话就是,前者的态度,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后者的态度,你们不要总想着搞事,总想着建功立业。打仗要花钱,你来挣钱给我看看。
前者的代表自然是侯君集,热衷于建功立业,文治武功,他选择了武功。
后者则人数众多,魏征、马周、褚遂良等等,占了宰相的一大半人数。这帮人倒不是说怕吐蕃,而是觉得没啥好处,适可而止吧。吐蕃那个鬼地方,无利可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然你看看高昌是怎么亡国的?不就是堵在丝绸之路上,还勾结西突厥搞事么?特么的这个怎
么忍啊?断绝了丝路,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啊?
搞他,往死里搞。然后,侯君集带着一票人打上门去,再然后,侯君集被弹劾了。
那就不是屠城那么简单的事情,古代打仗,破城后三日不封刀这种事情,太常见了。远的就不说了,最近的是二次geming那会,张勋打金陵,许诺就是“三日不封刀”。
这句话包涵的意思是什么?至少是识字的人,都能看的懂。
这还是内战啊!对外扩张的战争中,侯君集搞的那点事情算个屁啊。无非就是这货吃的太饱了,吃撑着了,还坚持要吃独食,这个怎么忍?
有的作者悲天悯人的,说什么侯君集搞屠杀,那不是扯淡么?古往今来,都这么干。你非盯着一个侯君集不放?无非就是有圣母病,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历史的真相。或者说是读书太少,读书不求甚解。侯君集倒霉就倒霉上吃独食吃的太没分寸,你吃就吃呗,皇帝那份你都吃了。你不死谁死?就这么简单,其他的都是扯淡。什么仁义道德,翻翻史书,仁义两个字下面藏着的是什么?我告诉你,仁义背后
1...106107108109110...2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