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库山大营,后军赶到,联营二十里,声势浩大。
李靖召集军议,下达了作战任务,南路,侯君集、李道宗轻装追击,明日一早出发。北路,薛万均为前军,轻兵而进,李靖率主力随后跟进。各位将领领命而去,连夜回去准备。
李靖布置完毕,出了帐篷,忍不住策马往伤兵营而来。
牛校尉看见李诚,那叫一个亲热,拉着手道:“自成啊,多亏你留下的火头军,不然我上哪弄豆芽吃去?”李诚压低声音:“你没给我到处嚷嚷吧?”
牛校尉笑道:“那不能,除了王爷那边,别人都不知道。”
李诚这才点头:“那就好,这东西看似简单,需求量大了,喂马的豆子就不足了。”
牛校尉道:“这鬼地方,这都初夏了啊。”李诚歪歪嘴:“夏天到了更麻烦,草原上有草你吃不吃?对了,还有蚊子,半斤一个,方便的时候,咬一口你裤子都提不上。”
牛校尉大惊失色:“李司马,今后就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兄弟了,你可有啥好招?”
李诚脑子里转了转,招是有,但在草原用不上。不过这家伙够坏,脑子一转给牛校尉出了个主意:“校尉,你去跟王爷说,这地方不适合伤员修养,不如我们回鄯州去。”
牛校尉急了,低声道:“那怎么行?前面还有仗要打呢,就这么回去怎么好的?”
李诚瞪眼:“你傻啊,接下来轻兵追击,讲究的是行军速度。带着伤员,行军能快么?你这么说,分两队,一队把现有伤员送回鄯州,一队则跟着大军行动。吐谷浑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接下来的仗难度不大,伤员也不会太多。库山一战,就是伤员最多的一战了。”
李诚说的口沫横飞,牛校尉的眼色根本没注意,啪的一声,屁股上挨了一脚,一个前扑。爬起来转身就怒道:“哪个混蛋偷袭……”一看是李靖,李诚立刻闭嘴。
“小子,你好像未卜先知啊。”李靖笑眯眯的看着他,李诚脑子里急转弯,想到一个理由:“卫公,这叫合理推断。事情是明白的,库山一战,把吐谷浑的军心士气打没了,现在他们就一个念头,跑,跑的越远越好。只要被追上,轻松击溃。”
“小子,老夫打仗的时候,娘胎里还没你呢。老实交代,你都憋着什么坏?”李靖一眼就看出这家伙有鬼,李诚心说我就是想过的舒服一点嘛,真没啥坏心眼。
“卫公,小子怎么会憋着坏?让作诗,我做了。让从军,我也从了。让分析军略,言无不尽。就这还能说我憋着坏,我真是比窦娥都冤啊!”李诚叫屈,心里暗暗叫苦,老不死的眼睛太贼了。
这番话确实很有说服力,李靖惊疑不定的看着李诚,希望能看出端倪来。这会李诚演技大爆发,一副我的眼神很清澈,真诚的自己都相信的样子。
“对了,窦娥是谁?”李靖想起来这个问题了,李诚啪的给自己一个嘴巴子。李靖皮笑肉不笑的看过来:“心虚了?窦娥是谁?”李诚还真有急智,立刻笑道:“窦娥是个虚构的人物,平时跟那帮当兵的在一起,闲着没事编的段子里的一个人物。”
“呵呵,你觉得老夫信么?你还是先编段子吧,我听着呢,说清楚窦娥,老夫放过你。”李靖可没那么好对付,穷追猛打。李诚一听这个,根本不怕啊,不就是窦娥冤么?我会!





书剑盛唐 第三十一章 卫生运动
故事背景,换成隋朝好了,然后李诚还是讲故事。说道窦娥临终的誓言时,李靖一张老脸都涨红了,手背上青筋崭露,吓的李诚往后退两步,免得这老匹夫发作,给自己一下。
窦娥的誓言一一应验,李靖忍不住怒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李诚像个小媳妇,低眉顺眼的低声道:“好没讲完呢。”
李靖一挥手:“不听了,这故事太扎心。”哇,没想到你是这么潮的李靖。李诚楞了一下,擦了擦冷汗,还好嘴巴慢,不然又要蹦出一些唐朝人理解不了的话。
“小子,你给老夫讲这么一个故事,是不是另有所指?”李靖很意外的冒出一个问题?
李诚真是服了他的联想了,但是不能露怯啊,面带微笑,打死都不说。
李靖指了指李诚,没说话,转身就走。李诚松了一口气,心道这老匹夫的联想还真的很准啊,因为就在今年,搞定了吐谷浑之后,李靖被部下给告了。告什么呢?李靖有谋反之心。谁告的呢?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
高甑生擅自进攻羌族,没有执行李靖的军令,并且到期不至。遭到李靖责备,高甑生怀恨在心,勾结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
李世民调查之后得出结论是诬告,高甑生处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诬告的内容不实,论罪反坐当处死,念在以前的战功上,死罪免掉,活罪流放。
封建君主制的唐朝,诬告罪是要反坐的。不像现代社会,一些老不死的王八蛋,明明别人好心救他(她),为了省几个医药费,就诬陷救助他(她)的好人。问题是,这种恶心的事情,警察的处理往往就是批评教育。作恶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李诚在胡思乱想的时候,牛校尉靠近了低声问:“那个窦娥的故事,后面怎么了?”
李诚看他一眼:“没编完呢,想听啊?我不讲了。赶紧去找任城王,我不想陪你在草原上喂蚊子。”李诚心情不好,说话也不客气。牛校尉一点都不生气,笑嘻嘻的走了。
牛校尉很快就回来了,李道宗肯定了他的观点,南路追击战走沙漠,带上伤兵营不现实,只能带几个大夫,还有就是带一些救护人员。李道宗所部的伤兵营,可以返回鄯州了。为此,李道宗还下了一道军令,牛校尉是拿着令箭回来的。
李诚一听大喜过望,总算能离开这个鬼地方了。赶紧让人收拾打包,恨不得连夜就走。
一夜无话,凌晨时分,寂静的连营突然热闹了起来。侯君集和李道宗各领五千骑兵(含骑马步兵),先行一步,深入大漠,追击伏允。北路军也没多等,薛万均率本部人马先行。
一片热闹之中,一支人马也离开了大营,不过别人是向前,他们则往回走。
“快点,快点。”李诚一再催促,牛校尉颇为费解:“自成,有啥可催的?”
“懒得跟你解释。”李诚没好气,这种人有脑子不用,解释太费劲。牛校尉不吭声走了,一会儿前面传来他中气十足的叫骂声:“给我快点,没吃早饭啊?”
李诚在后面扶额,确实没吃早饭啊。火头军做好的馍馍,一人拿俩在路上啃着走。没碱面和酵母的馍馍,啃起来多费劲啊。关键这一波人马,人不多,算上伤兵,加起来也就是一千出头。但是马多车多牛羊多,赶车的马不算,一人骑着一匹马不算,还牵着两匹甚至更多。
呼啦啦的一条长龙,趁着晨色一路往回赶。一口气跑到中午,李诚才下令休息。牛校尉也是够了,明明他才是长官,但是对李诚言听计从。为啥呢?省心啊,营中大小事物,交给李诚就好了,啥都不会出问题。
牛校尉没等到埋锅造饭的命令,过来问问李诚,这货却回答:“对付一顿干粮,喝点水行了。晚上吃好的,看见没有,晚上杀头两头牛,再杀几十只羊。”
牛校尉也是好忽悠,居然答应了。李诚昨晚上忙到现在一直没睡,总算是逃出李靖的魔爪,可以安心睡一会了。爬上一辆提前准备好的马车,装的都是豆子,李诚往袋子上扑一张熊皮(缴获贪污的),交代狗腿子钱谷子一声:“我睡一会,晚上扎营时叫我。”
李靖这边也忙的很,一早起来送走南路军,又派出北路军的先锋,大军还要拔营准备出发,完事了都快十点了。没那么多事情了,想起李诚来了。招呼一个亲兵:“去,把李诚叫来,昨天那个故事没讲完呢。”亲兵赶紧去了,不多一会,大军陆续启程了,亲兵一脸懵逼的回来,带回来一个李靖目瞪口呆的消息:“李诚带着伤兵营一早就撤回鄯州了,下令的人是李道宗,有令箭呢。”
李靖正要发作,想起来了,李诚呆的地方是李道宗麾下的伤病营,归李道宗直属,他下的令完全没问题。李靖不经懊悔道:“漏算了,没想到这小子这么贼,跑的如此之快啊。不对,鄯州斥候营怎么也跟着跑了?”再一琢磨,鄯州斥候营全员都是伤员。
最后只能一声叹息:“臭小子,还真的算无遗策啊。”
李诚睡的好好的,突然惊醒坐起,狠狠的打了一个喷嚏。看看四周,还在继续行军,李诚这才安心,就算干着牛羊,这一天怎么也能走个八十里地。这就是牲口多的好处啊,李靖啊,老匹夫!没想到小爷还有这一招吧?
李诚真是怕了李靖了,老家伙都成精了,在他面前,就像被人切片在放大镜下面照。太可怕了,李诚一刻都不想面对这种经历两个朝代和无数战乱,见谁灭谁的猛人。
李靖是要脸的,所以没有派人把李诚追回来,好奇心再强,也无法跟眼前的战争比。
鄯州城遥遥在望的时候,已经是十三日之后。闰四月没剩下几天了,李诚经过城门时,不禁嘘嘘:“活着回来了!”现在李诚大小是个官了,只要下令,事情都有人去做,他只要做好监督就行了。伤兵营目标不小,惊动了李玄运,派人一问是伤兵营的一部分回来了,一个照面都没打,也不知道李诚在其中,知道了也不会太当一回事。
休息一日,李诚开始大动干戈,指挥伤兵营的人,对伤兵营驻地进行大扫除。搞为生,不留任何为生死角。鄯州城里嗅觉最灵敏的自然是商人,第二天就有人登门,要买走城外的牲口还有大量的战利品。李诚懒得跟商人打交道,交代钱谷子去办理,按照记录下来的名册,一千多深入敌后的幸存者,每人分一匹马。阵亡的则把马的价格折算进去,趁着现在吐谷浑还没被搞死,缴获的几十万头牲口还没弄回来,战利品赶紧卖个好价钱。阵亡伤残的多分一点,其他的一人一份。
李诚搞出的动静太大,卫生运动每天拉出城外的垃圾好多,一下就把李玄运给惊动了。亲自过来看了一眼之后,很满意的笑了。墙重新粉刷,地上干干净净,大小便都定点,每天有人带着红袖章值日。发现随地大小便,恭喜你,罚款一百文,洗厕所一个月,发现随吐痰,连续打扫为生和洗厕所一个月。
“自成,这鄯州城里要这么搞,行不行?”李玄运特意问了一句,算是取经了。
李诚陪着他走了一段路,以为完事的当口,听到问题犹豫了:“这个,也不是不行,就是有点麻烦。”李玄运似笑非笑的看了李诚一眼:“放心,不会让你太辛苦,干活的人有的是。”
李诚很干脆的答应:“办法有,明日给刺史上个条陈,只是这纸……”
李玄运哈哈大笑,指着李诚道:“功达说你是个抠门的土财主,一点都不冤枉你。”
李诚嘿嘿的笑道:“大兄出身世族,为人四海,诚自然不能比。”
李玄运微微一怔,旋即笑道:“恭喜自成与功达义结金兰。”
三日后,鄯州城内多了一群带着红袖章的人,这些人都是退役的老卒,多有伤残。红袖章上写着“城管”二字,人人腰间挂一根棒子。这些人成群结队,穿街走巷,手里拿个喇叭,一路走一路喊。城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名为《鄯州城卫生环境条例》,下面盖着官印。
城外的空地上,多了一圈栅栏,卫生条例颁布执行之日起,所有牲口交易,放在城外,由城管负责维护交易秩序和卫生,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这个卫生条例有什么特点呢?鄯州百姓的理解比较深刻:收费和处罚。
收费,什么费啊?卫生费,这个费用根据住宅大小来收,你住大房子,就多收一点费用。如果你说没钱,不愿意缴费。这个也没问题,你可以出劳役,小户人家,每个月出一个人,三天劳役就算抵偿卫生费了。
处罚分两种,一种是罚款,一种是劳役,有钱的交罚款,没钱的出劳役。
新的规矩出来之后,短短半个月,鄯州城大街小巷干干净净,城内的牲口,屁股后面都挂着一个筐子,免得牲口随意大便。




书剑盛唐 第三十二章 有趣的事
一时恶趣味发作的李诚,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随便搞搞的举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制度建立后,他就当了上甩手掌柜,根本不去想那点权力。
李玄运一看这货就这么撒手了,觉得他识趣。对他的印象更好了,给皇帝写奏折的时候,就加了一句话:蓝田游学青年李诚,精才绝艳。改进伤患医疗办法,并设若干切实可行之制度。进而首创城管制度,鄯州内外大治,李诚功不可没。
李诚在忙什么呢?每天早起,先去杜海家里转一圈,看看后院那四个大缸子,里头的番薯,杜海照顾的很好,还弄个架子让番薯爬藤。然后转到城里的一家铁匠铺,叮叮当当的忙活一天,没人知道他在干啥。
干啥呢?李诚受够了陶盆做饭,必须弄出铁锅来。问题是,铁锅的技术并不简单,甚至牵扯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铁的产量。中国对钢铁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是铁锅却出现的很晚,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李诚判断还是因为产量有限,有限的钢铁产量要优先考虑更需要的领域。
现代社会的时候,李诚从没想过,一口铁锅会影响他的生活质量。在唐朝,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铁匠铺里不具备铸造铁锅的条件,而且铁很贵。李诚为了吃顿好的,每天呆在铁匠铺里,顶着渐渐变热的天气,还有铁匠那道“老婆快来看傻逼”的眼神,忙活了整整十天,终于用一个笨办法,弄出了一口铁锅。
什么笨办法,就是用熟铁,先打出一块足够大的铁板,然后用实木做一个模具,铁板贴在模具上,用木锤子一点一点的砸出一个铁锅的轮廓。就在铁匠即将被李诚逼疯的前夕,一口丑陋的铁锅诞生了。这不是最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打磨。
又花了三天时间,一口直径不足五十公分的铁锅诞生了。看着这口铁锅,李诚泪流满面。又给铁匠下单,再打一口铁锅。
拿到这口铁锅的第一个事情,不是立刻做饭,而是用铁锅熬一锅的板油。
熬油的同时,李诚在新居(升官了有好房子住了)的厨房里忙活开了,指挥牛大贵等三人洗菜,李诚亲自动手,菜刀飞舞。没味精没酱油,这都不是事,不足以阻挡李诚吃一顿美餐的热情。陶盆里有高汤,吊了一夜了。
吊着一只胳膊,风尘仆仆的崔成总算是回到了鄯州,看着干干净净的街道,崔成还以为自己走错地方了,平时牲口粪便随处可见的鄯州,怎么变成这样了?
一打听才知道,又是李诚在搞事。嗯,这个二郎,总是能给人惊喜。
崔成问清楚地方,直接就杀上门来了,回家这种事情先不考虑了。
到了门口,遭遇钱谷子,一番见礼,领着他去了厨房,走到院子里,崔成迈不动步了。不是为了久别重逢的激动,是一股食物的浓香,太特么的勾人垂涎了。
听到钱谷子汇报,李诚激动的冲出厨房,准备唱一句“人生于世上有几多知己”来欢迎崔成时,却被这货推开:“煮的啥?这么香。”崔成冲进厨房。看见了蒸笼,还有一口大锅吊的高汤,最后才看见神器——铁锅。
崔成愤怒的转身:“二郎,你背着我都吃了多少好东西?”就这表情,不知道还以为他说:“你居然背着我找别的男人。”
李诚伸手扶额,没法交流的痛苦在快速降低他的血量。好吧,李诚深呼吸,再深呼吸,一脸平静:“大兄来的好巧,这口铁锅,今日才到手。时间还早,大兄不妨去洗个澡,换一身衣服,我让人带大兄去澡堂。”
澡堂是什么鬼?崔成还是第一次听说。李诚也不解释,交代钱谷子,带着他去了。
因为没有铁锅,李诚搞的这个澡堂规模较小,每次只能容纳两个人洗澡。说穿了很简单,就是一口灶用陶盆烧热水,一个巨大的木桶,热水烧好了,倒进去兑冷水。因为有专门的屋子,所以才叫澡堂。李诚不是没想过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澡堂,这不是没有水泥呢,烧的那点热水,还不够漏掉的。
崔成这才满意的去了,泡了个澡出来,精神抖擞的。李诚看看他的手臂,还好没有沾水。这才问了一句:“大兄,伤的重么?”
“没事,就是被刀子划一个口子,用你的法子,缝上了。这一路回来,也没啥大碍。你说的没错,牛心堆,追上了吐谷浑的主力。吐谷浑一战而溃,天柱王被生擒。军报称,南路军在乌海追上了伏允,大破其众,俘其明王骁将,伏允率残部仓皇而遁。”崔成这才说起战事,李诚其实早就知道了结果。脸上也没个惊喜的意思,只是笑道:“大兄稍待,还有两个菜,炒了就吃饭。”
“炒?这是什么手法?”崔成绝对是吃货,立刻来了精神,非要跟着进厨房旁观。
热锅冷油, 猛火爆炒,清炒豆芽,韭菜炒鸡蛋,一共就两个炒菜。
羊肉馅的包子管够,加了一种不知名野菜的汤,李诚还没坐下,清炒豆芽和韭菜炒鸡蛋已经没了,牛二贵这个饿死鬼,拿个馒头再沾着菜汤往嘴里塞。崔成、牛大贵、钱谷子,眼巴巴的看着他,异口同声:“不够吃啊!”
李诚仰天长叹!乖乖的回去接着炒菜。令人悲愤的是,这个时代的猪肉特么不好吃,没阉割过的猪,肉太糙,还有一股子骚味。如果有调料,还能压住,现在什么都没有,红烧肉何时才能吃到嘴啊?想到红烧肉,李诚痛苦的发现,还得去弄酱油。
酱油的生产流程是啥来着,李诚脑子里一转,还真找到了资料,好像没看过类似的资料啊?再仔细一想,哦,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写过一本扑街书,较真起来真的找过酱油的资料。
没啥可说的,现在不具备条件,回到关中,一样一样的搞出来,不就是铸铁的锅么,原理知道了,让人慢慢的实验就是了。李诚看见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晚饭之后,兄弟二人总算是有机会单独聊一聊了,校场上溜达消食,崔成还吊着一只胳膊,李诚摸出预先留下,专门为崔成准备的一颗头孢,递过去:“赶紧吃了,别嚼直接吞。”
崔成毫不犹豫,接过就吞,完了来一句:“没味道啊。”
李诚绝望了,什么都能联系到吃上面。
“伏允可曾拿下?”李诚还是关心战事,结束的早,离开鄯州的时间就能提前。不然为啥那么辛苦去救火,保住了草料,不就是希望战事能更加的顺利么?
崔成摇摇头:“南路军在乌海一战,缴获甚多,独独走了伏允。”
历史的惯性太强大了,李诚只能叹息一声,还得一个多月啊,接着熬吧。
崔成也是遗憾道:“也不能怪南路军不得力,人马就那么一点。”
李诚解释:“没怪,就是觉得运气不好,还得在这地界多呆一个月。”
提起这个,崔成笑道:“此番战事结束,为兄也能回家了。李刺史向朝廷推荐了我,加上战功,回去任一方县令,绰绰有余。”
这算是一个好消息吧,李诚忍不住高兴起来:“那感情好,到时候一起回家。大兄是回清河么?”崔成笑道:“当年在清河,受尽白眼,愤而离开,如今也算有所成,却没有了当年衣锦还乡之心。就呆在长安吧,等着朝廷任命下来,立刻上任。”
李诚不免好奇的看看崔成:“大兄尚未成婚?”崔成看上去怎么也有三十来岁了。
崔成露出哀怨的眼神,扫了一眼李诚道:“当年倒是在说一门亲事,为兄不愿接受,这才不辞而别。一晃八载,清河崔家还有没有人记得为兄尚未可知。”说着话,崔成仰面看天,悲叹:“离家的时候十八岁,少年意气。家,还是要回的,母亲的坟上总要去看看。”
“好啊,到时候我陪大兄一起回去,给伯母磕几个头。告诉她老人家,大兄还有个二郎叫李诚。”李诚这句话太煽情了,崔成听罢,拉着他的手,潸然泪下。
长安,大兴宫(唐睿宗改为太极宫),两仪殿,李世民、房玄龄、马周、长孙无忌同在,这就是所谓的“内朝”,皇帝和一些重臣商议国事,制定大政方针的小会议。还有就是“中朝”,这个规模大,文武百官都在,大家一起讨论国事。
不过今天商议的不是什么大政方针,而是针对吐谷浑战事的一些奏报。李世民特意把这几位亲信叫进来,大家商议一二。
“李靖、侯君集、李道宗联名上的奏折,各位都看过了,李靖、李道宗的单独上奏内,都提到了一个无名之辈,奏折在此,各位看看,有趣的是,鄯州刺史李玄运上奏,也提到了这么一个人。朕不免好奇,此人为何能得诸位大臣的青睐?”李世民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话,气氛很轻松。一个无名之辈,大臣给皇帝的奏章里单独提到,这就很值得关注了。
真实的情况,其实李世民是很清楚的。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特务机关,唐朝也不例外。很多人都知道锦衣卫,那是因为明朝初年锦衣卫凶命赫赫。唐朝的特务机关有两个,一个叫丽景门,一个叫不良人。李靖、李道宗的身份,身边必须有皇帝的眼线,来自“丽景门”。
不良人相对来说,比较低级一点。不但要给丽景门当走狗,还有一些给衙门干活的,也叫做不良人。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




书剑盛唐 第三十三章 简在帝心
李诚是个小卒子不假,但是当他出现在李道宗身边的时候,他的名字就注定要出现在不良人的密报中,再经整理上报皇帝这里。所以说,这场战争的一些重要细节,李世民肯定是知道的,虽然知道的晚了一点。乌海、牛心堆之战结束后,李靖等人有联名上奏,也有单独上奏,就是想把情况跟朝廷说清楚,一个不好让全体朝臣知道的事情,就在单独上奏里说。
1...1112131415...2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