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司礼监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这个为父自有安排。”李成梁不原意和老五多说什么。
“儿子明白了。”
李如梅从李成梁的屋内出来后,独自一人想了半天,然后叫来一人,命他道:“沈炼,你带人去锦州,护送中书舍人魏良臣去抚顺。”





司礼监 第二百一十二章 乡亲们,你们听我说
不是哭穷,真是穷,求个订阅。
我年纪大了,扮不了女装大佬。
………
“汗王,手足之情固重,然三贝勒已经叛我建州,为明人所用,今若不除,则我建州必为之一分为二。届时,汗王三十年努力,必一朝成空!”
抚顺关,何和理和费扬古、额亦都三人一起跪在奴尔哈赤身前。
这三人都是奴尔哈赤信重的大臣,何和理和额亦都是刚从赫图阿拉过来的。
费扬古则是一直随奴尔哈赤在抚顺关,前些日子还陪奴尔哈赤去了一趟抚顺城。
何和理和额亦都此来是代表赫图阿拉所有人向奴尔哈赤谏言,诛杀逃至黑扯木自立的舒尔哈齐的。
“其实三贝勒对汗王怀恨已久了!六年前,汗王要咱们建黑图阿拉城时,以木栅城为中心,汗王与福晋、小阿哥们居住,三贝勒居住在此外的内城。这本是极为正常之事,二贝勒和四贝勒他们都没说什么,可三贝勒却心怀不满,认为他也应住于城中心,奴才以为,在三贝勒眼里,根本没有尊卑!”何和理大声说道,别的不说,就冲没有尊卑这一条,舒尔哈齐也是必死,更别说他率众自立,接受明朝册封,想和汗王分庭抗礼了。
“汉人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贝勒对汗王不尊,想和汗王平起平座,这是三岁小儿都知道不能的事!…汗王念兄弟之情,放他走,可外人怎么看?三贝勒要是念着汗王的好,就不会去北京朝贡,接受明人的册封了!这种人,汗王还是尽早除去的好。”额亦都近乎咒骂。
“就算是这样,也不定要杀了老三吧?”与额亦都他们同来的,但自始至终一直沉默的穆尔哈齐开口了,他与舒尔哈齐交往最多,念着兄弟情份,实不忍让大哥杀他。
“大哥,老三这人本性不算坏,这些年也立了不少功劳,我看他被削了兵权后,也当是知错了。我听说这些日子他在黑扯木终日酗酒,声色犬马的,好像没多大的野心。再说,武尔坤已经伏诛,老三手底下没有能人,不如,就留他一条命吧。”
穆尔哈齐话音刚落,何和理就大声道:“二贝勒,你可莫要叫猪油蒙了心,三贝勒此举正是最叫人怀疑的地方!”
“这是什么话?”
穆尔哈齐愣了下,心中有些不快,因为他是二贝勒,何和理再是得大哥宠信,也不过是个奴才。做奴才的怎么能这么跟他说话。
奴尔哈赤却没有喝斥何和理的意思。
“汗王,三贝勒从前可不曾这样过,武尔坤一死,他就变成这样,奴才以为他不过是想掩人耳目,使汗王对他不再警惕而矣!”何和理生怕汗王会听了穆尔哈齐的话,饶过舒尔哈齐,那样的话,建州必然会被分裂。
“何和理说的对!”费扬古附和道,“二贝勒说三贝勒没有什么野心,这话可是大错特错了。汗王,不知你可还记得乌碣岩之战?”
奴尔哈赤闻言,眉头一挑,脸色也阴沉了下来。
乌碣岩大战时,舒尔哈齐带领五百人马,同常书、纳奇布等停在山下,畏缩不前。战后,奴尔哈赤要将常书、纳奇布处死,舒尔哈齐却请求代他们受罚。
奴尔哈赤无奈,只得罚了常书白银一百两,撤去纳奇布牛录一职。
事后,奴尔哈赤一直耿耿于怀,也正因为此事,才在他心中种下对舒尔哈齐怀疑的种子。
“旁人只以为三贝勒同常书他们情逾骨肉,这才代他们请罚。可奴才以为,常书他们如果未得三贝勒点头,怎么敢那样做!所以,汗王,奴才以为,这是三贝勒早就对汗王离心的证据,他替常书他们求情,也是在收买人心!”费扬古道。
“三贝勒如今手中没有了兵权,知道难以与汗王抗衡,自然处处隐忍,不敢有丝毫的破绽。”额亦都趁势道,“汗王,有一次,哈达人给咱们送礼,汗王要三贝勒招乎他们。可在席间,三贝勒却乘着酒兴对哈达人说:‘我们兄弟俩一样请你吃酒,你们哈达人给我们兄弟俩的礼物却不一样,是何道理?我们兄弟俩一母同胞,原不应该有高下之分,朝廷承认我们兄弟俩的身份都是建州都督,你们却要不依朝廷么?’吓得哈达人一连声说不敢。当时,奴才只以为三贝勒权位与财物不能与汗王平分秋色,心存怨气,借机发作而已,并没有多想。现在看来,这是三贝勒早就想越过汗王自立了!”
“不管怎么说,他总是我的弟弟,你们怎能要我杀他?”奴尔哈赤说话时,不经意的看了眼沉默的穆尔哈齐。
“汗王,自古帝王无私事,所谓家事既是国事。自古兄弟阋于墙,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代有其事。汉人有个唐朝,唐朝的开国皇帝有三个儿子,结果这三个儿子争夺帝位,老二李世民预先发难,玄武门之变,两死一存,才得以龙飞九五,不然哪里会有唐太宗,哪会有贞观之治?”何和理语重心长,搬出汉人典故希望汗王能够下定决心。
努尔哈赤沉吟半晌,叹口气说道:“李世民的故事,本汗是听说过的,只是他是被逼得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反击,可我与三弟还没有势同水火,不至于动刀拿枪的。如今建州初定,正是用人之际,三弟颇有才智,我不忍心伤他,还是再看看吧。”
“汗王,不能啊!”
额亦都和何和理都着急了,正要再劝,穆尔哈齐却抢先说道:“大哥说的是,若真老三有什么不轨,那不用大哥说,我也会除了他!”
额亦都和何和理一怔,奴尔哈赤没有吭声。
费扬古迟疑了下,上前说道:“汗王,黑扯木那个地方,地处浑河上游,山高林密,距叶赫不远,离明军重镇铁岭也近。奴才不知汗王是否下定决心,但汗王若想诛杀三贝勒,动作需快,否则,奴才恐怕三贝勒会跑到明军那里去。”
“他跑不过去。”
奴尔哈赤扫视一眼几个奴才和二弟,摇了摇头,“老三的事情,先放一放。眼下有桩事更急,朝廷派了个使者要来我建州,说是为高淮欠款的事来,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
几百里外,广宁中左卫所,魏良臣打了个哈欠,然后头疼的看着一帮子围着他的百姓,很是为难道:“诸位父老,你们听我说,辽东久旱无雨,大家伙应当想办法兴修水利,引水过来,如何能拜那城隍庙求雨呢?再说,我虽是朝廷命官,可那城隍爷也未必卖我面子啊?”
……
作者注:赫图阿拉为明朝称呼,建州自称为黑图阿拉城。




司礼监 第二百一十三章 正使杨镐
魏良臣这话是发自内心的,他不是不愿意帮这些百姓,只是,叫他去城隍庙拜神求雨,真的是难为他了。
求来雨则罢了,若求不来雨,他这堂堂中书舍人岂不颜面尽失?
良臣是上午刚到的,此地属广宁中左卫所,名牛安堡,是个只有数百人居住的小镇。
自八月以来,辽东大地就一直缺雨,宁锦一带还好些,过了锦州,广宁这边连同南边的金州、盖州等地,真可以说是滴雨不落了。
老天不下雨,人能活,可地里的庄稼就活不了。地里的庄稼活不了,来年,辽东的百姓只怕就得吃高价米,进而卖妻卖女,流离失散了。
辽东米价和交通运输的困难,良臣可是实实在在的看在眼里。
从锦州过来时,一路上他也看到不少地方官员带着士绅百姓拜神求雨,只可惜,他们的心倒是诚了,可几天下来,还是没有下雨。
良臣隐隐担心,因为他很清楚,天气的恶劣转变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也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会持续数十年。
这意味着,明年后年,辽东的灾情会更严重。
久灾之地,民力自然衰竭,再有大战,糜烂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建州崛起,能在辽东支撑下来,靠的可不是八旗子弟勤劳耕作,与老天爷斗,而是靠的屠尽三百万辽东汉民才活下来。
三百万汉民,祖辈积蓄,少的可怜的粮食汇聚在一起,这才保证了八旗子弟不被饿死,保证他们有能力继续掳掠。
奈何就算知道,良臣现在也是有心无力,一来官卑职小,所谓人微言轻。二来,这大规模的恶劣天灾,在眼下,非人力可挽回。
就拿缺水来说,若在后世,几千几万台工程机械用不了多久就能开挖出一条大运河来,现在,就是填上几十万条人命,也做不到。
历来治水修河,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尸骸累累的。
被挑河工弄死的可不单单是隋朝,还有那伪元。
良臣可不会头脑发热,给万历上一道万言书,洋洋洒洒劝他在辽东兴修水利什么。
因为,做不到。
说句不中听的,就算万历也意识到天灾对他的江山社稷有着致命影响,从而同意辽东大规模动工兴修水利,开挖河道,以缓解灾情。
那样的话,只怕,明朝会死的更快。
用不着奴尔哈赤七大恨,辽民就能先来个三大恨。
在锦州时,良臣听说熊廷弼上书朝廷,称辽地多有闲田,要求兴办屯田,每年在八万兵额中用三分人力屯田耕种。这样一来可以减轻辽地百姓负担,二来可以让辽军自食其力。
要屯田,就必须先得修水利。
无水无田。
熊廷弼显然也意识到灾情会影响到明朝在辽东的统治,他没有上书请求征用民力,而是请求调拨驻军屯田。
之所以如此,可能和魏良臣想的一样,知道“大工”在眼下的辽东,根本不可能实施。
万历准了熊廷弼的奏疏,下诏要辽东督办。不过,良臣在锦州见到的却是文武官员对此都没有热情,好像就几个卫所下面搞了搞,其余地方动都没动。
不用脑子也能想出,辽东那些军头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兵替朝廷屯田,然后收下来的粮食归朝廷分配。
不用屯田,就现在这样挺好,百姓就算饿死,当兵的总有皇粮。况且,手下的兵现在也不是闲着,他们也在种田。只不过,是替自己种田,而不是替朝廷。
熊廷弼从大局出发,要办屯田。
辽东的将领们从自身出发,坚决不办。
反正,你朝廷敢不拨钱粮看看?
自古,没有皇帝差饿兵的。
熊廷弼,想做事,难啊。毕竟,只是个七品巡按。他的权力仅仅是巡视,上书弹劾,具体要办实事的,还是那些辽东官们。
在曹庄驿被叶赫东哥“强迫”,做了那羞羞之事后,良臣就出发前往锦州。
他此次出关的最终目的地是抚顺,但是在此之前,他要去双山台。高淮虽然倒了,但他创建的那支税兵飞虎军却一直叫良臣惦记着。
如果有可能,良臣打算将这支飞虎军保留下来,虽然万历派了通湾税监张晔接管了辽东矿监税使事,这支飞虎军就算保留下来,也是归张晔统带,和他魏良臣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是,李永贞认为,张晔不会保留下这支税兵,因为这位张公公虽然也是矿监税使一员,但其与外朝的关系并非如高淮这种势不两立,反而和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陈炬一样,和外朝走的极近。否则,外朝也不会容忍他在通州要地设关卡税。
因此,李永贞认为,现在张晔是以“救火员”的身份兼管辽东矿监税使事,而关门军变虽然平息,高淮也被锁拿,但很多事情具体还没有办。
如果张晔仍就和高淮一样,重用他留下的人,继续办他从前办的事,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从而再生军变。
故而,李永贞提醒魏良臣,张晔肯定会大张旗鼓的裁撤从前高淮的人事,飞虎军现在是辽东的公敌,张晔铁定不会保留。
这就让良臣决意介入了,爹不亲,娘不疼,飞虎军现在就像是个被抛弃的孤儿,所有人都不要他,如果他要了,并且能够给飞虎军上下一个妥善的安排,这个孤儿的心,便能系在自己身上。
良臣已经想好了,只要张虎肯跟自己,他就跟万历说,把飞虎军从税兵转变矿兵——护矿队。
让飞虎军再充当收税的爪牙,肯定是不行了,但是安排在辽东各矿当矿兵,却是可行的。
锦州的官员们还算不错,认了魏良臣这个中书舍人的身份,给了他一些方便。并且良臣到锦州时,辽东总兵官李如梅派了个叫沈炼的小旗官等侯他,说是要护送他前往抚顺。
在和沈炼交谈时,对方无意透露了一个消息,朝廷派来的督办钱粮欠饷事的正使已经出关。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十年后萨尔浒之战的统帅——杨镐。
据说,万历有意重新启用杨镐为辽东巡抚,




司礼监 第二百一十四章 夺了熊蛮子的气运
杨镐这个人,良臣觉得自己不好评价他,因为,没法说。
这个人的争议实在是很大很大,作为一个后来人,良臣不认为单纯的以胜败定英雄就能说的清杨镐这个人。萨尔浒之战,明军是败了,但把责任完全推在杨镐头上,未免也过于武断。
良臣疑惑的是杨镐明明已被罢免,怎么万历又将他启用了,还有意让他接任李炳为辽东巡抚。
不过杨镐既然是正使,那么至少良臣明确了一点,那就是他终于有了顶头上司。
此时距离萨尔浒之战还有十年,自己刚刚弄了个官身,这个时候杨镐再次复出成了自己名义上的上司,良臣不禁思忖,难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不成?
疑惑之余,自也是高兴的。
一路过来,区区八品的中书舍人实在是不得劲,连个驿站的驿丞都能给他脸色看,但是,那都是小人物,不知道厉害。
这不,李如梅派人来护送自己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李家心目中,他魏良臣这个舍人副使,还是有一定震慑力的。
只要李家重视自己,良臣对抚顺之行,就更有把握了。至少,他相信,自己的小命应当没有问题。
他可是向东哥拍了胸脯的,绝不做那提起裤子就不认人的事,所以,现在他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把事情一点点的向前推进。
东哥已经回了叶赫,倒不是这个寡妇对魏良臣放心,而是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良臣相信,东哥虽然走了,可他的四周,或许有人始终在盯着他。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叶赫再破败,东哥这个格格手下,肯定还是有帮手的。
良臣有心让田刚和李维好生观察身后动静,揪出那个跟踪自己的家伙,可叶赫东哥的事又实在是没法跟他们说,再说,揪出这个跟踪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惹得东哥暴跳。
那个女人,为了报仇,可是什么都能做的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叶赫东哥和良臣是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所以,良臣一路也就装作不知,与田刚他们也没有多说什么。
就是那日早上腿脚发软的出来时,田刚他们见了可是吓了一跳,李永贞也很关切的询问良臣是否生了病。
良臣吱唔几声,把这事给岔了过去,心里却在琢磨,昨天夜里那床板咯吱响,李永贞和田刚他们不知道听没听到。
若是听到,现在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只能说这三人很聪明。
但要是真没听到,李永贞倒罢了,人家不过是陪着走一圈的,田刚和李维这两家伙,一个失职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抛开这些不说,细细品味,东哥的港湾,还是很美的,真是远东第一良港,嗯,同时也是不冻港。
置身其中,温暖如春,让人流连忘返。
沈炼这个小旗,年纪不大,不到二十岁的样子,看着颇是清秀,但他手上的茧子告诉魏良臣,这家伙拿刀的年头怕是比他重生以来吃过的盐还多。
沈炼对李如梅很敬重,甚至是崇拜,这从他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因为职责在身,沈炼想着尽快将魏舍人护送到抚顺,然后回去复命。可魏良臣却不急着去抚顺,他想先去双山台。
沈炼只是小旗,李如梅给他的任务是护送,所以他就算再急,也决定不了魏副使的行程。无奈,只得领着四个手下一路护送,倒也称得上尽心尽力。
别说,有了沈炼他们的护送,沿途大小驿站的驿丞们没人再敢不拿魏良臣这个八品官当芝麻看了。
一日住宿时,李永贞与良臣说了一句,大意是那些驿站的人不是给魏舍人面子,而是给那沈小旗面子。
良臣思考了这句话,觉得应当更贴切的说,那些人也不是给沈小旗面子,而是给李家面子。
沈炼,只是李如梅手下的一个亲兵而矣。
双山台在广宁中左卫所,良臣要去那里,首先就得去广宁中左卫所所在的北镇,然后从那里去魏家岭关,再折道朝西,进到山中就是双山台。
本来只是在牛安堡歇个脚吃个饭的,哪想到却碰到求雨的事。
牛安堡位于广宁中左卫的腹地,这里没有驻军,最大的“官”就是那个叫牛来旺的甲长。
魏良臣的到来,让牛来旺以为来了大官,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带着百姓拦住了魏良臣一行。
魏良臣一开始还以为这些百姓是向自己鸣冤的,觉得若只是些村霸之类的角色,他就替他们做个主,当回魏青天。哪知道,这些百姓是请他去城隍庙替他们拜神求雨的。
良臣好言说了一通,想要劝这些百姓让开,好让自己赶路,可百姓们非但不让,还对他有许多牢骚。
这些牢骚归纳起来,可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魏舍人,若不依百姓,怕是走不了。”田刚很是头疼,拦道的只是百姓,所提要求也不过份,他和李维就算是锦衣卫的,也不能纵马驱赶。
沈炼等人默默坐在马上,注视着魏良臣几人,对牛安堡的这些百姓也没有恶言恶语。
从他们的神态来看,怕是也认为魏良臣不答应百姓所请,有些不近人情。
良臣眉头皱了皱,问李永贞怎么看。
“百姓愚昧,然魏舍人却是他们的希望所在。”李永贞言下之意自是希望魏良臣帮帮这些百姓,左右不过是同他们一起去城隍庙求个雨,这老天爷是下还是不下,又不要魏良臣担责。
良臣无奈,只好同意去拜拜鬼神,他对牛来旺等人道:“既然诸位父老执意要我去求雨,那我便去吧。”
“小大人答应替咱们求雨了!”
牛来旺高兴的喊了起来,一众百姓立时变的很兴奋,簇拥着魏良臣就去镇头的城隍庙。
这城隍庙修的还不错,香火一直有,就是不知道供奉的哪位。
良臣进了城隍庙后,按着牛来旺他们的意思,开始了拜神求雨的程序。忙完这些后,已是半个时辰后,良臣着急去双山台,便要和百姓们道别。
突然,想到一事,回身指着那泥塑的城隍爷扬声道:“七日之内若不下雨,本官定拆了你的庙,断了你香火!”
此言一出,可把牛安堡一众百姓惊呆了,那牛来旺更是惊的一哆嗦,手里的香都叫掐断了。
良臣不管百姓,扬身就走。
百姓们都是傻愣着,竟是没人拦着。
等出了牛安堡后,良臣朝无人处咧嘴一笑。
气运啊,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抢了熊廷弼的气运。
如果良臣没记错的话,也就是熊廷弼任辽东巡按的那天,辽东大旱,百姓官员纷纷拜神求雨。熊廷弼也不例外,但他别出心裁,到城隍庙神像祈祷时约七日里下场雨,如若不下雨就拆毁城隍庙。
过了三天后,仍无雨下,熊廷弼就用大字写了白牌,封了剑,派人前去斩杀城隍神。结果人还没到,就见风雷大作,暴雨如注,从此辽地之人皆视熊廷弼为神明。
现在,良臣要做的就是三天后派人过来假装斩城隍了。
但愿,熊蛮子这个光辉事迹是真的,否则,就画虎不成反类猫了。




司礼监 第二百一十五章 此子日后,国之大器也!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魏良臣就会如熊廷弼那样,成为辽东人心目中的神明。
这可不是一般的气运,而是大气运。
良臣不是熊廷弼,有这大气运加身,他的小千岁之旅,定会如鱼得水。
这件事说起来是不厚道的,很不厚道,十分的对不起人熊廷弼。
熊廷弼可是帮过良臣的,但良臣依旧毫不犹豫的选择抢了他的气运。
原因是,这大气运,落在熊廷弼身上,除了让他在辽东声望大涨外,对历史进程并没有多大改变。
毕竟,熊廷弼是这个时代的“土著”,他受限于这个时代,受限于朝堂地方所有的羁绊,有再大的气运,他也发挥不出来。
可良臣却不同,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很清楚历史车轮的走向。那么,这大气运,或者说这大声望,是有助于他将来力挽狂澜的。
辽事真到糜烂时,万千辽东军民千呼万唤,魏良臣跃马提刀粉墨登场。
想想那一幕,都叫人激动。
良臣为自己的急智叫好,没本事不要紧,只要自己会模仿就行。
这,也算是达人秀吧。
“魏舍人,若七天后仍不下雨,舍人真要拆了那庙?”沈炼终是按不住心头疑惑,打马上前问道。
魏良臣那一脸淡定从容的样子,迷惑的可不是沈炼一人,李永贞他们看的也是十八个问号。
1...6970717273...5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