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驸马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白马啸秋风
到目前为止,已过了四五日,也只有邱民仰领着自己手下的数千兵卒去了京师。
周显看二人如此,周显派陈名夏为使,携带二十万两白银北上辽东,邀其共援京师。吴三桂有近四万大军,高第山海关守军也有两万。守住京师或许不可能,但掩护崇祯帝与诸大臣南撤却完全可以。
但在此之前,周显想要彻底清除贺锦这个威胁。在李岩撤离鲁西的时候,只保留了定陶这一个桥头堡。只要闯军愿意,随时可以从那里出发掠取鲁西。对于周显来说,他一直想要拔除定陶这个点,以彻底占据鲁西。但李岩撤离之时在那里留兵甚多,且定陶城池坚固,一直没有给他那样的机会。
但贺锦显然没有李岩那般谨慎,获得援兵的他竟然主动发起了进攻。而周显这次很好的借助李自成逼近京师,留守河南兵力不足,而大名府可以直接威逼开封这些外部因素,使贺锦无法判断他的真实意图,从而落入瓮中。
这一切看似简单,但实施过程却充满了风险。为了使贺锦彻底相信,刘孔和真正率部进入了大名府境内,而大部分老卒是在贺锦北上之后才开始调动。最开始围攻过去的都是训练刚满一月的新卒,要不然也不会让贺锦退到乘氏城中,在路上就已经击溃了他。
刘孔和刚入大名府境内便得到了让之重归兖州、围攻贺锦的命令。这使他郁闷不已却无可奈何,又急匆匆的赶回兖州。顾不得士卒疲惫,他直接参战,最终挡住贺锦向南的退路,把他逼进了乘氏城中。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兵卒赶至,才彻底围住了贺锦。豫地虽然仍旧有不少闯军,但有万元吉在大名府牵制。离的近的兵力少,不敢轻易入鲁西。而离的远的,等他们赶到,贺锦恐怕早就完了。
所以,贺锦那边已是十拿九稳,也已经达成了周显最初的预期。而在这边,周显只是想看看能不能从李定国这里再讨些便宜。
他主动放弃滕县,费县,甚至将枣庄好不容易建成的兵械场放弃,将大部分百姓都迁到泗水北侧,以显自己兵力不足。而悄悄在此地聚集了近万士卒,这里面有章怀的四千火枪兵,郝永贺所率的数百炮兵,还有从辽南刚撤回来的五千士卒。
人数虽然不多,但都为精锐。尤其是从辽南撤回的五千人,其中还有一千精骑,和满虏相战都不落下风。
末代驸马 第三十章 攻城
论装备,论粮饷,京师禁军享受的待遇为诸军之最,各个也长的威武雄壮。但在战场上,四五个禁军大汉都未必打的过一个边军士卒。
因为前者练的是花架子,而后者是在搏命。
周显在鲁地的兵力不少,很多也经历过实战。但无论是和刘泽清,还是李岩、李定国对战,都未曾有过死战,士卒的战斗力比着辽南的百战之卒差了一个档次。周显从辽南调五千兵卒回山东,一方面是因为深感兵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想将这些兵卒补充到新建的第二军中。以将他们的实战经验传递下去,迅速提高全军整体的战力。
五德营为周显的立足之本,第一军为最初所建,但周显真正给予最大期待的却是新建的第二军。
他下令将讲武堂里完成学业的第一批学子全部分给了第二军,优秀者为千总,中等者为把总,最次的也是旗长。
在平时训练之余,他们这些人同时还兼任教书的夫子,教授手下兵卒一些简单的文字和计数方法。以及为他们阅读一些报纸的内容,给他们讲一些天下的形势。彼此争论,以提高他们对时势的认知。
周显想要的是一支高素质的军队,而不是连自己为何为战都不知道的盲从者。
天下纷乱,但整体形势却是越来越明朗了。
在内,朝廷、隆武、李自成三分天下。无数小势力或追名,或逐利,纷纷依附隆武新朝和闯军。
例如,最初自立于外,横行三省的革左五营之一的马回回,已经率万余众主动投靠了隆武军。而投靠李自成的有陕西的、山西的、河北的,更是不计其数。当然也有进入山东境内投靠周显的,但这个数量少之又少。
所有迹象都显示大多数人对大明朝廷不抱期待。
听到动静,周显翻身起来,看到是于七和章怀。急切问道:“乐吾,怎么样?”
于七拱手道:“哨骑回禀,李定国已经进了滕县县城。有近四千骑,还有千余步卒。”
周显拍手笑道:“好,李定国最终还是入城了。按照原计划,全军启程,立即赶向滕县,务必在午夜时分赶到。同时传令谈时迈,让他整军备战,随时做好随时增援的准备。”
乘氏城东毗邻大野泽,无法展开兵力,因而守城只需要守住西、北、南三面。虽然之前交战遭受了一些损失,但贺锦手中依然有三万余兵力,而攻城官军也不过四万余。他虽然从来没有看过兵法,但也知道兵力差不多时,守城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因而最初被围之时,贺锦虽然着急,但并不担忧。
他令人清点了粮草,自身携带的足够半月所食。城中百姓逃散大半,但仍有数千之数。通过他们,贺锦又得到了不少粮草。节省着吃,一个月是足够了。
他看出周显抽调这么多兵卒前来,其他地方兵力一定不足。李定国看到这样的机会在鲁西一定不会什么都不做,而在开封的高夫人也不会不管自己。只要坚守下去,等到援兵到达,最后谁胜谁败还说不准呢!
这是贺锦的想法,他也尽了自己的全力。
西面是官军的主攻方向,所有的火炮都集中在这边,由他亲自带队守卫。南门由他所信任的手下张永振负责,而北门则交给了李化鲸。数千骑兵屯于中街,由参将顾世晨统帅,以待战事紧急的时候随时支援各城。
但贺锦没料到的是,官军一开始发动进攻就是强攻。西门外隆隆炮响,砖石像杨絮一样絮絮掉落,墙体被轰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豁口,数处甚至直接坍塌。
官军的攻城准备并不充分,能靠上墙的也只有飞梯,一座大型的云梯都没有。士卒也只能靠着那些简易的梯子向上攀爬,但墙上的豁口,和坍塌的城墙却使攻城变的容易了许多。双方你来我往,不断争夺。
最终守军暂时击退了官军,但自军也损失惨重。
第一天便死伤了数千人,第二天损失更重,其他两城纷纷告急。第三天,连贺锦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这样猛烈的攻势,自己还能坚持几天。
但眼前的形势却不容他多想,官军的火炮不停歇的射击,专轰城头,而且极其精准。
箭楼被轰塌了一半,已没人再敢上去。城头满是被掉落的砖石,不少军卒刚上去便被打死打伤,发出惨叫。
巨大的声响已经让士卒产生了恐惧,即使贺锦声嘶力竭,不断鼓气,也不能减弱他们心中的恐惧。他只能将自己最后的预备兵卒投入,并亲上城头督促丁壮坚守。在他的拼力死守下,城池才勉强维持不被攻破。
看着一股官军又登上城头,渐渐有压倒守军之势。他大吼一声“跟我来”,率领自己的亲兵杀了过去。看到主将如此,士卒备受鼓舞,也纷纷上前,竟然真的挡住了官军。
双方在豁口处反复争夺,不断有士卒倒地,死尸躺满了地面,鲜血流的到处都是。低沉的喊杀声响彻云霄,刀刀入肉的声响令人心怂。惨烈的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正在贺锦尽力拼杀之时,一队兵卒突然登上城头。他们各个都身披软甲,手拿长刀,后挎弓箭,是骑兵的衣装。领将找到贺锦,带着哭腔道:“贺将军,李化鲸那个王八蛋放官军入城了,顾参将让您早做打算。”
贺锦勃然大怒道:“直娘贼,我就知道不能信任他这个王八羔子。”
“将军,顾参将正在中街拦截进城的官军。您赶快走吧!再晚就来不及了。”
贺锦扭头看了下侧蜂拥上冲的官军,心中凄然,低声道:“跟我走。”随之,他带着自己的亲信人马迅速撤了下去。
其他人看自己主将突然撤离,一时间没有明白状况。但城头兵力突然缩减,却使攻城官军看到了机会。他们呐喊着攀上城头,或从城墙的坍塌处攻入。奋力前冲,不断杀伤守军,士气如虹。
末代驸马 第三十一章 攻城2
末代驸马正文卷第三十一章攻城2战斗中不知谁喊了一声“逃啊!”,本就恐惧不已的守军顿时丧胆,纷纷丢下武器逃命,全军溃败。
得益于留在城头,不明状态的士卒的阻拦,贺锦带着自己的亲兵逃脱。他们骑上早已准备好的马匹,向南门飞驰而去。
官军从北门攻入,西门为敌人主要的进攻方向,唯有南门还未陷落,有突围出去的可能。
城中乱作一团,到处都是逃散或进行巷战的两军士卒。贺锦带着千余骑兵左转右转,在路上遇到了顾世晨所率的数百骑。两军合力击破拦截的官军,一起向南逃。
张永振早就听到了城中传来的喊杀声,他不明情况,连忙派出兵卒前去探查。看到贺锦突然来到南门,他吃了一惊,但很快明白了状况。
在贺锦的催促下,南门城门被打开,吊桥放下。
不明就里的攻城官军心中狂喜,以为是攻破了城门,纷纷向那边拥了过去。但他们很快发现了不对,门洞里传来了隆隆的马蹄声。
贺锦率骑兵先行,带着剩余兵卒向外突围,毫无战阵的门口官军瞬间被冲垮。他们尖叫着向后逃,但人跑的速度哪能有马快?近百兵卒大部分被格杀,只有少数几个逃脱。他打了南门官军一个猝不及防。
但门口狭窄,每次所能通过的士卒并不多。出城士卒数量不足,导致贺锦冲阵的后劲不足。他最后只能在距城百步左右处停下,与官军厮杀,以接应更多士卒出城。
这的确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拖延,突出城外的闯军士卒增多。但围攻上来的官军也变的多了起来,而且数量是城外闯军数量的数倍。官军不仅有步卒,还有骑兵,他们成包围之势向着为数不多的闯军扑杀过来。
背后传来一阵惊呼,是已经杀入城的官军从后面追杀了过来。拥挤不堪的城门洞里顿时人声鼎沸,各个都死命向外逃。叫叫嚷嚷,彼此之间拳脚相向,慌乱间有人跌倒,被后续士卒践踏至死。有些伤者被踩的急了,用手中长枪胡乱的乱戳乱刺。有人中枪,接着还击,鲜血飞溅,惨叫不止。
本来狭窄的城门洞被死伤者堵的死死的,比着之前更难出城。
贺锦看到后面的乱象,知道事情已不能再拖。他引目四望,看右翼还未完全封闭,举起长刀大声喊道:“兄弟们,随我冲,杀了这群王八蛋。”
贺锦跟从李自成多年,是一员猛将。此刻还跟在他身边的,也都是他的亲信精卒。听到他的命令,近千骑齐声吼叫,接着嗷嗷叫的随他一起向前冲杀了过去。
官军多为步卒,受其冲击,像波浪般四散退去。
眼看只要再有一箭之地便可冲出重围,贺锦心中狂喜,紧夹马腹,加速前冲。这时他突然听到“砰”的一声轻响,战场的敏感使他连忙闪身,但依旧慢了一步。羽箭穿其左臂而过,鲜血迸溅而出。
他哎呀一声,不由得松开了马缰,身子向一边摔去。在这关键时刻,他右手持刀支地,借着反作用力又重新回到了马上。接着他伏低身子,右手盘着缰绳,侧首望着羽箭射来的方向。千余官军骑兵紧急冲了过来,拦截住了前路。
武志英收回长弓,挥手下令道:“冲破他们,把那贼首给我生擒过来。”
贺锦持刀拼杀,身边的将士越来越少。他自己也不知道中了多少刀,鲜血畅流,疲惫的没有一丝力气。看到一个官军持枪打来,他无力的举刀去挡。手中长刀被打飞,枪身直接打在他的脖颈处。
他吐出一口鲜血,眼前一黑,昏死了过去。
除了一些零星的抵抗,城中已经基本恢复了平静。
刘孔和骑马入城,迎面看到武志英押着一队俘虏走了过来。最前方四个被俘闯军抬着一个门板,上面躺着一人,生死不明。他心中好奇,问道:“这是谁?”
武志英回道:“贼首贺锦。他受了重伤,正要找人给他医治,应该死不了。”
刘孔和大喜,“哈哈!还真逮到他了。赶快去,莫要让他死了。活的比死的好。”
武志英挥了挥手,下令手下抬贺锦下去,接着转向刘孔和道:“刘副将,是不是把这边的消息告知督帅?”
刘孔和笑道:“已经派人去了。等统计好了战果,再派一遍人。”
李化鲸知道守不住城,主动打开城门迎官军入城。张永振率部殿后,在城门口被乱兵所杀。贺锦在突围过程中,因伤重而被俘。城中四将,只有顾世晨率领少数骑兵杀出了重围,不知道逃去了哪里。
城中守军死伤万余,近两万人沦为俘虏。钱粮辎重自不用说,最主要的是得到了两千多匹骏马,正是官军所急需的。
而官军的损失也不低,仅战死者便有近六千,伤者无数。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新兵居多,不懂躲避,盲目登城,这才使损失加重。
但就算如此,依然可以算是一场大胜。
李开看着眼前的无数伤卒,神色不喜。
这次他主攻西城,竭尽全力,本想拿个先登之功。但没想到在城池将破的时候,却没想到李化鲸竟然降了,让杨衍白白得了便宜。
损兵无数,所得却少,这是他极其难受的一点。
周显自当上山东总督之后,一直面临着内部不稳的局面。每次征战,都留下最信任的李开留守,因而他极少有领兵出外的机会。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领兵,没想到却是这种结果。他长叹了一口气,心中不忿,还真是时也命也!
刘玉尺走过来,拱手拜道:“属下见过李参将。”
李开摆手道:“刘先生不用多礼,你怎么来这里了?”
刘玉尺回道:“去县衙找了参将,听闻您在这里,便又赶了过来。参将不辞战事辛苦,亲自过来慰问受伤士卒,真乃仁将。”
李开摇头笑道:“刘先生过誉了。却不知先生找在下有何事?”
刘玉尺道:“也并非什么大事,只是发现这次被俘的闯军中,豫人居多。而将军恰好也是豫人,或许能将他们尽数收入麾下。”
末代驸马 第三十二章 进军
末代驸马正文卷第三十二章进军周显先是收到已攻入乘氏的信件,接着是后禀的具体的战果详情,最后是李开传来的私信。前两封信自不用多说,而李开的来信却令周显微微惊奇,感觉之前让锦瑟对他说的话似乎没有白费。
他在信中言说,俘虏中的大部分都为河南人,而豫人重乡土。他提出以自己的河南人身份亲近他们,让他们吃饱,救治他们中的伤者,安葬他们中的死者。愿意归降者,就从他们中挑出青壮收入军中。而不愿归降者,就发放钱粮放他们离开。前者可以补充自军损失的兵力,后者则可以播撒官军的仁义之名。
李自成由商洛山进军河南,借着大灾荒迅速扩充实力。他的嫡系当然是以陕西人为主,但手下中低层将领和普通士卒,却以河南人为主。
古人重乡社,口音相同,无论认不认识,都会天生多几分亲近。
而李开的建议就是立足在这个点上,李自成为陕西人,而周显为河南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地域划分,但在大字不识几个的普通士卒心中,这个差别却十分明显。即使李自成的亲信中有牛金星、李岩、宋献策这些河南人在,但在相同的条件下,周显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就像当初周显进击刘泽清时,后者即使名声不好,依旧能招募到大量本地人为之效力。
这是完全没有任何道理的事情,但事实就是这样。李开能提前意识到这点并加以利用,还真是出乎了周显的意料。
周显提笔在李开的信上批了一句“准了”,交还给骑卒道:“你现在就赶回去,告诉李开一切都按照他所说的办。另外,把这封信也带回去,交给刘孔和。他看过之后,自会知道该怎么办?”
骑卒将两封信收入怀中,向周显拱了拱手,骑马离开。
周显转头向旁问道:“现在距离滕县还有多远?”
那人名叫谈贤,是谈时迈的同族,跟随他常驻济宁,被他派来领路。他拱手回道:“还有十里左右,过了北沙河便可进入滕县境内。”
周显抬头看了看天空,只有寒星数点,时辰已过三更。他转向于七道:“乐吾,去传令,让兄弟们加快速度。”
于七眉头紧蹙,“督帅,再加快兄弟们会受不了的。”
周显摇头道:“到了就算胜利。等到天明,一切都晚了。”
余文在旁道:“督帅说的是。这次我们是否能够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可以骗过李定国,一旦等到天色放亮,再想骗过他就难了。”
周显点了点头,向于七道:“去吧!”
不一会,远远传来高声喊叫声。“全军加速前行。”悠悠书盟
看周显眉头紧锁,似有所思。余文安慰他道:“督帅莫要担心。事情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就顺其自然吧!人事已尽,能否成功就看天命吧!”
周显摇头苦笑道:“你倒是很看的开。”
余文打了一个哈切,语气懒散道:“反正打来打去,打的都是自己人。若是我们大明内部能团结一致,哪容满虏肆虐?”
周显点了点头,没有反驳他。他流落辽东,为奴近十年,经历不同导致想法也不同。世人逐利而行,哪有那么容易团结齐心?周显即使有心来主持此事,也先得有一定的自保能力,至少要清除山东所面临的直接威胁。
收回定陶,鲁西已定,而李定国依旧威胁着鲁南。和贺锦不同,李定国为当世良将,兵虽少却极具威胁。尤其是他手中那五千骑兵,在鲁南简直就是开挂一般的存在。横行四方,无人可挡。
缺少骑兵一直都是周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虽苦心经营,但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能一直保持足够的数量。现在勉强凑够了两千之数,但战力远逊于李定国手下的那些百战之卒。
他不敢拿自己的仅有的骑兵和李定国对战,在鲁南一直采取的就是多建垒堡,多布兵卒的防守策略。但这样也仅能防守一些重要的地方,致使鲁南人口流失严重,很多良田荒芜,而一些在其他地方推行的政策在鲁南完全无效。
为了对付李定国的这支骑兵,周显还曾经专门向军中将领和讲武堂的学子征求办法。最后是刚回山东的余文提出最好将李定国困于一城之中,使其骑兵优势不能发挥出来,集中兵力与其巷战。
周显又融合了其他人的一些想法,采用一系列诱敌之计,才有了这样的一次急行军。如果能拿下李定国手下的这支骑兵,别说解决鲁南威胁,就是收复徐州也不在话下。
李自成大败孙传庭,进军京师。不仅使朝廷恐慌万分,还使刚占据江淮的隆武新朝感到了惊惧。李自成虽然目前忙于与官军交战,不但没有进攻他们,反而尽力拉拢。但谁都知道,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太久。
朱聿键召集手下大臣,最后一致决定趁李自成与官军相战于北方,进军南京。运河之西的隆武军汇聚向安庆,运河之东的隆武军聚集在扬州,准备从两个方向一起夹击南京。
也因为这个原因,徐州大部兵力被调去扬州。城中所剩,除了李定国的五千骑外,仅剩三千精兵,其他的都是新近招募的乡勇,连武器都没配足。而在徐州临近的郯城、邳州,更是一个兵卒都没有,只靠本地乡勇维持治安。
这是李定国的自信,徐州周边多平原,靠着他手下的骑兵便可维持着庞大的地域。因为就算周显能攻下这些地方,他依旧可以靠骑兵困死占据城池的官军。所以,能否除掉李定国手下的这支骑兵对周显至关重要。
而周显这次之所以这么冒险,不仅因为李定国长久带来的威胁,最主要的是隆武军的进军策略。
和李自成不同,朱聿键是正统的藩王。在南方一些士绅看来,他和崇祯帝谁当皇帝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一旦让他占据南京,南方各地恐怕会望风而降。到时候即使崇祯帝就是愿意撤离京师,恐怕也再无可以立足之地。
末代驸马 第三十三章 攻入滕县
靠山东一地抵御闯军和隆武军两大强军,或者将来还有满清,周显没有疯到这种程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必须阻止隆武军攻占南京,至少为之增加一些麻烦。
从个人角度讲,周显很喜欢隆武帝朱聿键,亲民重士,百折不挠,很有节气。但周显从他身上看不到希望,这不仅因为他受限于孙可望,还因为他藩王的身份。
作为一个反叛者,尤其一个被孙可望扶植起来,自身没有任何实力可言的大明藩王。他唯一能借助的就是他大明藩王的这个身份,这个身份可以让他获取更多的支持,但也决定他不能像李自成那样按照自己的心意恣意妄为。他必须平衡各方势力,这就注定在很长时间内他都不能有所作为。
至少在目前,周显不觉得他是一个好的选择。
至于崇祯帝,他不如隆武帝,行事犹疑,猜忌心又太重。
但从周显角度讲,崇祯帝却是提拔他的恩人。非到最后,他仍旧想尽力试一试。而且无论怎么说,至少在目前,崇祯帝依旧是天下共主。一旦他出事,天下必然大乱,辽东虎视眈眈的满清岂会错过那样的机会。
真到了那时,才是真正的天下大乱。
看周显皱眉不语,余文道:“属下妄言,惹督帅生气了。”
周显“啊”了一声,“生气,生什么气?你说那个啊!”
说到这里,周显略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你说的对。若是大明内部能团结一致,何须惧怕任何强敌。可事情的关键就是人人都有私心,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皇帝把整个天下当成自己的私财,王公大臣争权夺利,士人乡绅占地积财。而反观流贼这一边,有志向的称王称霸,想要夺取天下。有才学的攀附依存,想要一飞冲天,封侯拜相。什么都没有的则到处抢掠,只求活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