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程三大掌柜坐镇码头亲自指挥,看着衣裳褴褛的人群和忙得额头见汗的八娘二十七娘,一直不停摇头:“作孽哟,我大宋的苦人怎么还有这么多……”
县丞也在旁边摇头,拿笔管敲着身前的本子:“平日里依附于豪强,一旦出事,这帮人便离死不远了。你看,这户人家,负逋五百二十文而已,就被逼得举家逃亡。惨,真的惨……”
身周几个牙行的人,立刻谄媚地恭维着两个大善人,他们充当合同里中人的角色,签一份文书,就有一份钱拿。
程三说道:“五百文,不就眉山城两天的工钱?”
县丞摇头:“这是农户,老程你当其余地方,需要这么多的人工?五百文就是近一石稻谷。赤贫之家,粥菜度日,你想他们拿得出近百斤的存粮?”
程三摇头:“还是张公仁德啊,而且通达民情。负逋超过一贯的,只以一贯为顶格。”
县丞翻着白眼:“老程你以为这样胥吏就没有下手的机会了?各州县的官司有得打,他们肯定会虚增虚报。”
程三笑道:“虚报就虚报呗,张公说了,负逋过多,说明治下哀鸿遍野,那就要影响考绩,三年内不得迁转。前程和贪索,只能选一样。”
县丞哈哈大笑:“还有隐户问题,以及好几年前逃散的流民,如今也是他们头上悬着的一把刀。意思很明白,这是给大家一个擦屁股的机会,该清账的赶紧清账。”
“损失那些丁口,立马可以用隐户顶上去,丁税田赋,平时终高不过地里的产出。你瞧着吧,总之好处落不到别人手里。”
程三说道:“各人自扫门前雪吧,拉扯着过得去就可以了。学士要的是政绩,是各地欠逋和逃民隐户的口子变小,不是为了整顿官场。因此底下的州县,怕是都要感恩戴德呢。”
县丞啧啧连声:“所以人家能做到计相,直学士呢!老程你我却只能坐在码头晒这太阳!”
又一船移民到了,两人停下闲聊,坐直身子,等待新一轮的登记。
如今已经是四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移民数量这几天达到了一个峰值。
一船人下来,以家庭为单位,各领一身粗麻短衫,先去冲凉水澡,洗干净换上衣服,去大棚领一碗牛骨汤泡饭,吃过后过来依次登记。
这船上有一个近三十的书生,别人洗漱完毕都换上了新衣,就他还是穿着自己的破旧幱衫。
坐在码头石阶之上,书生捧着大碗,眼泪便掉落在碗中。
一个女子抱着小孩,看样子是他妻儿。
程三便对他招手:“那边那汉子,对,穿袍子的那个,就是说你,过来。”
书生赶紧抹了把脸,整理了一下破烂的衣服,过来对程三和县丞拱手施礼:“学生见过两位恩公。”
程三挥手:“我不是什么恩公,恩公是世家几位老爷,你是读书人?”
汉子拱手道:“学生惭愧,读过几年,羞没祖宗。”
程三问道:“为何不换上新衣?”
汉子躬身:“学生幼受圣人之教,因此不想改了襕衫。”
程三不禁摇头:“固执了。不过你既有此志,也由得你。”
县丞将书册转了过去:“这段,念念。”
汉子将书册接过念道:“兹有泸州人氏黄有田,并妻黄张氏,一子四岁共计三口。四月丙申日至眉。言去岁水溢无收,所欠租赋合谷一石三升,惶恐无计,举家逃逸。今愿弃田偿逋,另籍眉山,断无再悔。”
县丞点头:“你是何方人士?既然是读书人,如何也加入了欠逃队伍之中?”
汉子满面羞惭:“学生痛事,实不忍言。”
县丞说道:“要在我眉山落籍,须得身家清白。你如果不说,我们不能收你。”
那汉子拱手道:“学生李运,淯井人士,身家清白。同行还有几个盐户,可以为学生担保。”
县丞点头道:“如此倒也可行,你可有积欠?”
那汉子说道:“学生没有积欠,只想在眉山寻一门生计,重新开始生活而已。”
县丞说道:“那你先去吃饭吧,吃过饭再带着担保的几户人家过来。”
那汉子躬身去了。
程三便道:“看着这气质,真是读书人啊。”
县丞哼了一声:“只怕是过于迂腐耿直,得罪了当地豪强,以致无法容身。都到这份上了还要守着读书人身份……”
说完指了指自己的脑子:“怕是这里有毛病。”
李运回到媳妇身边,就见媳妇前站了两个孩子。
一个十几岁,一个五六岁,正是张麒和苏小妹。
就见苏小妹拿出一个鸡蛋拨开,将蛋黄放到媳妇的碗里边:“弟弟年纪还小,饿得久了。娘子你就用米汤泡饭,和上蛋黄,先别让弟弟接触油荤。”
李运家娘子就连连低声感谢,张麒却一脸的不耐烦:“小妹快走吧,八娘叫我们呢。还有你把每天的定额鸡蛋送人,二哥知道会生气的。”
二哥的杀伤力在苏小妹这里等于数学上的零,苏小妹抬起头,发现多了一位书生,说道:“你是这娘子的丈夫?读书人?”
李运见苏小妹虽然一身朴素,但是干净可爱,眼神灵动,而且还刚刚给自家孩子送了鸡蛋,也不敢怠慢:“多谢小娘子,我倒是读过几年书。”





苏厨 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老头的幸福生活
第一百四十九章龙老头的幸福生活
苏小妹歪着脑袋:“你会算数吗?”
李运楞了一下:“呃,不会。”
苏小妹撇了撇嘴:“这里招的是工人,要不就是商号伙计,你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还不能算,怕是人家不想要你。”
李运不由得苦笑道:“小娘子说的有道理,我想着在码头上寻一份书记的生计,或许也能糊口。”
苏小妹说道:“城里的读书人都去学宫了,大小苏哥哥他们又去了青神,找先生还真难,要不你做我们的文字先生吧。”
张麒就翻白眼:“小妹你别胡闹,这位先生才到眉山,我们又不认识,小少爷不一定会同意的。”
苏小妹说道:“我去求小油哥哥,这大叔看着挺面善,而且没一份正经工作,他就没钱照顾小弟弟。”
李运赶紧拱手:“愿意,我愿意给你们当教师。不过……呃,你们家大人呢?”
这时八娘也过来了:“小七,小妹,干什么呢?哟,这里还有一位士子?”
苏小妹拉着八娘的手:“八娘姐姐,我给大家找了位文字先生。”
八娘没好气地刮了一下苏小妹的鼻子:“小油不是说让你先代劳吗?怎么又想起来请先生了?”
张麒被八娘提了这个醒,也立即改口:“换先生也好,天天训得我们不要不要的,小妹比小少爷,差了耐性……”
小妹不干了:“七哥!明明是你自己不认真好不好!”
张麒不服:“谁说我不认真,小少爷说的循序渐进,你不能要求我们跟小少爷和你一样多拉快跑啊!”
八娘赶紧制止两人,转头对李运说道:“先生是何方人士?”
李运赶紧行礼:“我是淯井士人,听闻眉州近日招附流民,特地过来看看。”
八娘问道:“先生不像流民啊。”
李运躬身道:“家乡苛政,甚于猛虎。实在是待不下去了。”
八娘看了看李运娘子正在给孩子喂饭,叹了口气:“不知先生学问如何。”
李运说道:“说来惭愧,去汴京赴过两次考试,不过都名落孙山。”
八娘微微点头:“能过解试,也算得真才实学。先生还要进考吗?”
李运苦笑道:“不敢,总得先将家室安顿好,再看机会。”
八娘说道:“他们都是以往眉山的流童,近日眉山城孩子很多,江卿准备让适龄的孩子识字开蒙,总不能因为流离之故,连道理都不明。你要是有心,便在土地庙授课吧,不过肯定会有人前来进行一番考较。”
“平日里,也会有州学士子来轮课,土地庙小学的授课之法,也与普通开蒙有所不同,你得适应一下。”
“如果合格,你便可以成为小学蒙师,除了一日两餐,会有一间房舍。每日也有几百钱的进项,年节里世家还有些礼品。”
说完又叹了口气:“你家娘子,也一起居住在小学吧,平日里照顾照顾孩子,打扫打扫卫生,等一年后在入籍眉山,买间房子,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李运眼圈不禁红了,又深怕在八娘面前落泪丢人,赶紧躬身,将自己的表情藏起来:“多谢这位娘子,李运一定尽心。”
八娘叹了口道:“近日眉山读书人很多,你多与他们交往吧,士子嘛,总还是要进考入仕,方是正途。”
……
苏油并不知道苏小妹他们自己给自己找了个文字先生,他现在每天课业超级重,连画图纸的时间都少了很多。
学宫学子三百多人,属于公私合营的性质,龙昌期是世家请来的代表,因此只称山长。
州府另有教谕,不过龙昌期做过宰相的老师,教谕都是他粉丝后学,唯老头马首是瞻,乖得跟只小狗似的。
因此这学宫里,只知有龙山长,不知有州教谕。
除了眉山的江卿世家的孩子,周围县城,还有不少平民,农家的子弟,也赶来这里就读。
任伯雨,吕陶,杜敏求,家定国,家安国,王当,程之邵,陈慥……
年龄有大有小,学问有深有浅,都是慕龙昌期之名而来,眉山学宫这一届,堪称人才鼎盛。
其中与苏油关系较近的,程之邵是程之才弟弟,论辈分还是得管苏油叫小幺叔。
还有一个就是唐淹的儿子唐瞻,现在也成了苏油的小尾巴。
学宫中就数苏油唐瞻年纪最小,但是一个是教师之子,一个是龙老头亲点的拖油瓶,去哪里都别在身边那种,他们不调皮捣蛋戏弄人就好,还真没人敢欺负他们。
而且苏油第一天吃食堂就给龙昌期提了意见,学宫的伙食太差了,抗议!
龙昌期这两天都被苏油料理的美食惯坏了,尝了一次食堂的大锅菜,老头上吐下泻差点没病倒。
再被苏油一撺掇,将厨子叫来痛骂了一顿,我都八十多了你们还要虐待我!今后每日土地庙会来三个孩子,指导你们做饭!
就这一下,满学宫的学子都对苏油感恩戴德。
尤其是那些家里边穷的,炒一点臊子吃半个月就是过年了那种,如今能在饭菜里能翻出大肉片来!
还有鸡蛋!猪油炒的鸡蛋哟!
还有豆腐!滋味浓厚的麻椒豆腐!用豆瓣酱酱油肉末烧出来的!烧完还要洒花椒面和青蒜末!简直就是折寿哟……
可龙里现在蛋多,鱼多,鸭子多,土地庙的豆腐多。
于是学宫韭菜鸡蛋饺子,学宫豆瓣鱼,学宫甜皮鸭,学宫麻辣豆腐,四大名菜成了老头的脸面。
每次有官员视察,必定拿出来装逼:“来学宫都是读书人,今天不讲别的身份,就在食堂和学子们一起进餐吧……”
然后当然会收获一堆的好评,龙老对学子的用心,看伙食就能看得出来,这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呀……
有苏油在身边,龙老头的日子过得真是太舒服了。
早上起来,有蜂窝煤炉上的温水刷牙洗脸。
之后是花样翻新的早点,他最喜欢的就是野葱肥猪肉馅的炊饼,哦,明润老是管它叫包子。
吃过早饭,进入书房,桌上已经摆好了一盏盖碗清茶。
明明是一撮散茶,可滋味清永,一点生味没有,不过这孩子老是忘记放调料,这点不好。
喝过一盏茶,便开始督课,讲学,要不就是处理学宫事务。
学宫没有午饭,不过苏油会溜回来开小灶,煮点汤饼,哦,这孩子管这个叫小面。
调料那才叫一个精细,林林总总十来样。
精舍前向阳的地方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没花,全是种好的香葱,青蒜,香菜,菜苗。
菜苗掐上几根面汤中一滚,就着小小一碗面条,那滋味……
等晚上苏油从教室回来,会带着从食堂里取来的两个饭盒。
有时候晚餐不适合老人的话,这孩子就会另做,蛋羹,丸子汤,蒸鱼……不一而足。
吃过晚饭就是考较学问的时间,然后唐淹也来了,三人开始埋头读书。
中间苏油还会拿开水冲上三碗藕粉,或者芝麻糊,或者炒米糖开水,说是晚自习休息时间,整点夜宵。
临睡之前,还要用热水将脚洗烫过,这才舒舒服服地上床。
老头睡床上,苏油还是跟小狗一样睡床榻。
每隔三日,这孩子便要出门一趟,说是去北极观找张道士交作业,回来会带一堆零碎,信函,图纸,涂涂改改,写写画画,修理组装,三日之后又背着出去,不知道寄到哪里。
这小孩好像没脾气,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与人说话也客气,成年学子拿他开玩笑他也不恼,学业也自觉,那戒尺愣是一次没有用上过。
不过自己与小唐讨论的时候,这孩子偶尔会露出思索或者苦恼的表情,难道他在自行领悟?他听得懂?




苏厨 第一百五十章 变化
第一百五十章变化
《易》是一门讲变化的大学问,所谓群经之,设教之书。这是老头最拿手的学问。
老头自身是倾向用易解释义理,即儒家思想的形上纲领没错,不过对于《易》中另外的两大流派——象数,黄老,也研究得非常透彻,毕竟那才是《易》的根苗。
不过苏油明显偏科得厉害,看得出来他对用义理释《易》,或者说反过来,用《易》释义理,兴趣非常的大。
而于其它两门,则只停留在学而不思的层次。
老头有时候忍不住在这上边琢磨,或者,戒尺可以在这两项上开张?
……
时间过得飞快,眉山城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码头上每日车水马龙,城门外横着出去一长排的仓房,那是四通商号的货品仓库。
玻璃江上来船越来越大,甚至连圆底的五桅大吴船,也有冒着风险穿越三峡赶来的。
这样的大船没法靠岸,不过这难不住赚钱赚疯了的眉山人民。码头下的河边,很快出现了两艘长期停靠在那里的大船——趸船。
趸船用大缆绳和大石锚固定在水中,通过小浮船和跳板连接到岸上,大吴船靠上趸船,便开始有力夫排着队上去扛货。
来的时候主要是粮食,蚕丝,绫罗绸缎,还有就是高价的团茶和香药,名贵木材。
去的时候,一般都是盐,铜器,然后就是四家的奢侈品。
百斤一坛的永春露,所得利润足抵半船粮食,中低档货物和奢侈品之间的差价,堪称恐怖。
库房边上,一位四通商号的师爷坐在的小桌边,桌上放着一个大箩筐,箩筐里是一筐子红黑漆筷子粗细的签子。
一身腱子肉的力夫,背上背着麻袋,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重叠在一起,一步步从码头下上来,将货品卸下。
师爷便点一下数目,从框子取过两三根签子扔给他,相熟的还要笑骂两句。
力夫点头哈腰地接过,憨厚地扯出一个笑容,然后将签子往粗麻号衣兜里一放,擦一把汗水,转身再次排着队朝趸船走去。
一般到未时就收工了,码头边义棚现在多了几处饭点。
一处是大锅菜,炒菜的味道自是不消说的,一瓦盆一瓦盆地盛着,三五个力夫邀约到一处,每人挑上一荤两素拼个盘,三五人便能吃到不少菜品。
那些不会过日子的,还要打上一角劣酒,舍不得大饮,一口菜一口酒,和朋友轮流转着喝,这种喝法被称为“喝单碗”,杯子像在众人嘴边翻跟斗,因此又叫“跟斗酒”。
一处是烧菜棚子,一水儿的蜂窝煤炉,每个炉上放着一口大砂罐,每个砂罐里边都是一道好烧菜。
芋子烧排骨,脚板苕烧鸡,魔芋烧鸭,蘑菇烧肥肉,冬瓜烧五花,黄瓜烧鳝鱼,大蒜烧肥肠,青笋烧肚条……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当日能够买到的食材,随时变换。
主事的娃子说了,苏小少爷说的,没有酱油没有豆瓣没有香料,那叫清炖,有了独门调料配方,做出来的这些,才叫烧菜。
这个是真香,分量也真足,不过价格不便宜,八十文一份。
力夫们也有办法,两个人合打一份,然后平分。
别以为吃亏,这个汤是可以泡饭的,饭可以多添一次!
第三处就是八娘他们的义棚了,万年不变的小碗翘脚牛肉,羊杂汤,还是慈善性质,比周围几处卖得便宜。
第四处是凉菜区,卤猪杂,卤猪蹄,卤肥肠……凉拌猪耳朵,棒棒鸡,运气好还能碰到肺片。
什么叫肺片?等我擦一把口水在告诉你啊……这肺片啊,就是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肉,拿香料煮了,切成薄薄的片,用各种调料拌上,本来该叫废片的,但是苏家小少爷说不好听,就给改了,那滋味……哎哟最近陵井上怎么还不死牛呢?
……
几处价格都不贵,加上糙米饭,小泡菜,人均五十文,已经够一个汉子吃饱了。
当然要吃好的话,那还得破费一些。
码头菜声名远播,不少客人上码头就问,闻名遐迩的豆花饭,砂锅豆汤饭呢?
不少老饕就会告诉你,我眉山饮食是分时间节令的。
豆汤饭保温好,半天都不会凉,现在吃一人一身臭汗谁受得了?那东西已经停了,要吃得冬至以后。
至于豆花饭和鲊笼笼,那是早饭,晚上人家是不卖的。
不少人自重身份,觉得和力夫混在一起掉了架子,那也没问题,看见城墙后面那栋大房子没有?那是鼎鼎大名的瞩远楼!啊不,现在已经改名了,叫方知味大酒楼!
大宋的吃食,现在一般都是小馆子在卖,通常挑着个旗子,叫旗亭。
能被称为楼的,呃,听说汴京有个樊楼,其它的,除了我们瞩远楼,似乎就没听说了也……
走进城门,沿着青石板路不远,大木楼便出现在眼前。
现在这楼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木楼瓦顶了,栏杆屋椽都用朱漆抹了,还绘有金翠彩画,楼下是大堂,柜台,厨房,酒柜……楼上隔出了一间一间的小包厢,陈设风雅洁致,各种精美的铜器,瓷器,字画,彩漆螺钿屏风,琳琅满目。
这里现在是四通商号行会所在地,楼上风景最好的几间包厢,是江卿,二林部,州府,县府的,平时不开放。
其余的,方才对外营业。
沿着石阶走到大门前,二楼的大牌匾,还是瞩远楼三个大字。底楼大堂进门处,是一块新牌匾,上面是三个扁扁的楷书,这是大苏的书法——方知味。
进门是一道玄漆大隔断,阻断了内外的视线,上面浅浮雕着几排文字,涂刷的是石绿色的漆水,分明是一诗。
水曲山成眉,花深蜂欲坠。
云岚鹤羽轻,风渚蘋烟翠。
紫笋荐金荇,清醅称玉贝。
莫辞行路难,过此方知味。
这书法和门楣上的又有不同,字迹柔媚端雅,笔力略浅,但是颇具翰苑风味。
懂行的便开始品评,这诗乃仄声入韵,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近年来倒是所见不多,相当的特别。
说完又看着诗歌点头,“莫辞行路难,过此方知味。”这是双关啊……兼喻人生苦行,不错不错这酒楼可以的,京城年轻翰林的手笔都求得到。
请客的土著便忍不住笑,这是我眉山苏家小神童,苏油苏明润的作品。这酒楼是程大官人搞出来方便招待客人的,苏程两家乃是姻亲,大官人这是给自家小辈儿扬名呢。
哥哥你问小神童多大?嘿嘿嘿,不好意思,比鄞县的那个神童汪洙还小好些,今年刚六岁。
那汪洙都被传神了,什么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很好听吗?给哥哥念念我们眉州神童题在《兰石图》上的那诗啊——凤叶镌寒石,龙根透碧苔。性成香自蕴,非待解人来。高下如何?
这外地的哥哥便表示不信,然后便轮到眉山的弟弟嘚瑟了——这才哪到哪儿,来来来哥哥你先入座,一边观赏我眉山风物,一边品尝近日来的美食,再听我给你讲讲我们这里才出的事情。有道是:新县令得诗可龙里,老山长三试小神童!包哥哥你听了也得叫精彩!




苏厨 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夫人的担心
第一百五十一章程夫人的担心
故事讲了大半就讲不下去了,无他,酒菜上来了。
当哥哥的又惊着了,不仅为了美食,更是为了美器。
清一色的玉瓷餐具,如今是入夏,器具只有青白两色。
白色如羊脂白玉,青色如雨后梅子。
因为只有两人吃饭,因此菜的分量不多,不过每道菜色的摆盘都非常讲究,边上还点缀着花瓣,或者青蒜丝葱丝装饰的绿草,不光是一道道菜,还是一幅幅画,不是一般的雅致。
上菜的都是穿着青衣的小童,不光身上脸上干净,就连指甲缝,鞋袜,领口,都是一尘不染。
每道菜上来,小童还会琅琅地报上菜名,然后,当哥哥的如同井底之蛙,一样没听过。
当弟弟的就介绍,这是眉山最近才兴起的菜色。主厨的是程舍人家的周大胖子,这老小子浑浑噩噩了四十多岁,突然不知道哪根筋通了,把江卿家厨菜色和中馈,来了个融会贯通。
1...5253545556...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