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家厨,是指富贵大家雇佣或奴使的专门厨师或尚食侍妾;中馈,则是指小康之家,包括一部分勤俭持家的官吏、知识分子家庭里母亲和妻女所操持的厨房料理。
光炮制手法就是一首诗:拌卤熏腌腊,冻滑炒爆酱。溜炸煸氽煮,煎蒙贴卷酿。糟醉淖烘烤,焖烧冲烩炝。摊煨蒸炖粘,醉泡淋糁烫。
兄弟如今在商号寻了个书算之职,日子算是松快了。没哥哥你当年鞭策,哪有我的今天,今后哥哥你常来,兄弟带你一道菜一道菜的过。
当哥哥的就赶紧谦让。哪里哪里,都是贤弟你自己的本事,这次也是托兄弟你的福,东家知我在眉山有旧,特意带我来一趟,你眉山的货品太紧俏了,没点关系,真的不好搞啊。
当兄弟的就开始拍胸脯吹牛,哥哥你放心,你的事情就是兄弟我的事情,来来来,方知味里最好的还不是这些菜品,最好的东西啊,乃是这个!
哎哟兄弟,这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春露了?!
正是,不过这永春露,不是别处能喝到的永春露,这永春露啊,外边一般就是二曲三曲。能搞到一两瓶头曲的,那都是有头有脸的场面人。
只有瞩远楼中,有特供宫中的极品,订了包厢雅阁的客人才有份,而且每人最多一两,称为特曲,也叫贡曲!
兄弟,听你意思,这永春贡曲,是给官家喝的?
正是,要不说官家仁慈呢?张学士本意,是要将特曲,玉瓷尽数上贡。结果中旨下来,说是蜀道艰难,百姓难免转运之苦,一贯钱的货品运到汴梁,起码翻作三贯。因此只许贡入些许,其余任江卿自售,当真是爱民如子啊。
兄弟你少在外面跑,可能消息不广。哥哥可是听说,这其实是官家为了奖掖眉州江卿在盐务上的功劳。
光两口井就让出了几万贯给官府。消息说官家听闻此事,只说了四个字——公忠体国!连我川峡四路乡绅,都是与有荣焉!
哈哈哈是吗?倒是做弟弟的孤陋寡闻了,来来来兄长,多年不见,小弟敬你一杯!
……
李运如今的日子也过得不错。
土地庙又扩出去几间屋子,陵井上的子弟也睡上了高低床。
他作为文字先生,分了一间小屋,屋子里陈设非常简单,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一个书柜。
这里的蒙童学的东西很古怪,除了学文字,还要学一种叫理工的东西。
几个大孩子轮流带着小孩子去学宫做饭,同时还带着理工教材,听说那里还有一个教这个的小少爷。
而他们回来之后,还要转授给其它人。
他看过教材,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符文,日常学习要用到尺矩圆规。
听孩子们讲,是类似《九章》,《海岛》之类的算术之书,可为什么不叫明算叫理工,就搞不明白了。
不过他也不用搞明白,他只负责文字教授。
但是连文字教授也有古怪之处,只重训诂不重义理,也就是说,只重字音字意,道理只停留于《论语》《孟子》。
这就走得有些偏了,如此速成之法,怕是有拔苗助长之嫌,以后如何进考?
要是苏油再此,便会在心中说这是解放后大工厂里扫盲班的套路,要的就是速成,不奇怪滴。
一转念,李运又不由得哑然失笑。这些都是流民的孩子,来考较他的一位苏先生说了,就是让这些孩子识字明算,懂得粗浅的道理而已。将来有一技之长,能自立于世间,就算是积了大德了。
自己这点学识,被姓苏的江卿三两句问了个底掉,难道还指望得上教出进士老爷来?当真是太不自量力了。
除了文字和理工,每日早上还有俩残疾老军,拎着棍子来教孩子们习拳,不对不叫习拳,叫体操,强身健体少生病,听着似乎也有些道理。
小屋子里边没有炊具厨房,因为用不着,娃子们有个内务组,自己会做饭,做的饭菜说来惭愧,第一顿吃得……唉,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娃子们对先生尊重非常,说话前都要先鞠躬。自己真没啥好挑剔抱怨的。
除了心中的那个疙瘩未解,其实现在的日子,真的算不错了。
看着坐在床边缝纫的娘子,李运心中不禁暗暗叹了一口气,要是自己中得了进士,老家那些人,敢这样对自己?
可是要中进士,真的好难啊……
……
程夫人最近很担心,非常担心。
如今每次苏油到来,她不再考较他的学问,只拉着他设计印染纹样,或者弹首曲子让他品评,或者取出家藏的轴幅,教他欣赏书画之道。
哪怕问问他最近创出了什么新菜式,有什么新的小发明,也绝口不再提学习。
她没有想到,苏油对儒家义理,竟然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
理性,从来都是感性的对立面。
理性固然好,能让人变成端方君子,但是,同样会让人变得冷静,冷淡,无趣。
这样不好,其实这不光是程夫人如此认为,就连整个大宋都是如此。
大宋人仰慕和崇拜的,是诗酒天涯,引琴放歌的高雅名士;是吟风弄月,倜傥文华的风流才子。但决不是履方行正,言笑不苟的道学先生!
她担心苏油专研义理之后,泯灭了自身的悟性和灵性。
之前的小油,很有成为风流才子的潜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学问与发明,充分说明他和子瞻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聪明,善良,有趣,调皮,颖悟……就连稀奇古怪,都是优点。
可如今这孩子进了学之后,竟然有向子由靠拢的趋势!
这孩子好像有一种紧迫感,他在不停地研究儒家经典,似乎想从其中找出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虽然不知道他想找的到底是什么,但绝对是义理错不了!
程夫人觉得苏油要是自己的孩子还罢了,爱研究啥就研究啥去呗,真要变成一个大儒,那也了不起。
可苏油不同,要是把一个本该风流旷达的苏明润,掰成了一个古板道学的苏明润,那自己简直就是愧对苏家的列祖列宗!
她更喜欢苏油变成子瞻,再不济变成自家老公也可以,但决不是变成子由。
苏家的人,从来都不追求成为高官。一个进士头衔,足以在巴蜀之地过得非常滋润。
而且蜀人本来就有这样的传统,中了进士偏不做官,跑回来逍遥自在的,不是一个两个。
如果小油有成为名士的可能,那是断不能放过的!
苏厨 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
第一百五十二章玩香
因此现在的苏油,正在和放假回来的苏轼一起玩香。
至于苏辙,被程夫人抓在一边看账本。
之前苏轼拉着苏油,要一起给自己心爱的青神小妹崽弄一款特别的香出来。
眉州近日的香药相当丰富,就连江卿里最穷的苏家,都已经不差香药了。
不过人家青神小妹崽也是雅人,喜欢的是山林之气,因此沉、檀、脑、麝,这些苏家最近收藏的极品香料,统统靠边站。
四种香料配出来的香,称为四和香。
但是除了名贵的大四和,还有小四和,穷四和。
小四和的配料很普通,香橙皮、荔枝壳、梨滓、甘蔗滓。
穷四和更廉价,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或者直接加松果,枣核代替。
第一次知道这配方,苏油差点笑崩了,原来我苏明润一直就是雅人啊——山下可龙里,家家清到骨。年前二十三,尽在熏腌肉!
这诗一出来,立马让当时正细品明前炒青的苏洵喷了一地的茶水。
苏轼兴奋地搓着手:“赶紧点燃试试,看看你说那倒流香是什么效果!”
现在的香,都是线香,饼香。
线香有直的,有盘成圈的,直接点燃,炉烟袅冉,升腾变化。
饼香则是掰一点小片,放在精巧的银叶子上,先在小炉里放上一块碳,再把银叶子放上去,盖上香灰熏烤,以出花香为主,讲究一个有香而无烟,一般都是非常名贵的上上品。
倒流香这东西,大宋却还没人玩。
香粉的配方苏油不会,不过做法他知道。他还可以提供龙脑樟木粉,以及茶油。
剩下的配料则是苏轼早就窨制在坛子里,埋入底下好几个月的东西,全部弄成粉末后,用蜂蜜调和,然后用模具压制成小松果形状。
中心插个孔,小心去掉模子,三日之后香球干燥,便制好了。
苏油取过一个小香球,将香从顶部点燃,然后放到一个天然奇石的峰顶上。
奇石有很多奇怪的孔窍和沟壑,高约五寸,像一个天然的山峰状的香炉盖子,平时被放置在香炉之上,就是一个天然的博山炉,炉烟便会通过孔窍和沟壑升起,变化神奇,这是苏轼极爱的藏品之一。
苏油热爱非遗,荻杆枯荷,都能做成玩意儿陈设。
苏轼也有些类似,他的玩物同样不求名贵,幼年时从院子里挖出一块砚台形状的石头,也视若珍宝,赏玩至今。
枯木怪石,也能被他看出美感来。审美情趣的宽泛,对天然造物的美与雅的追求,算是刻进了骨子里边。
这次的玩法,果然不一样。
香球含油脂较多,产生的香烟发白而浓郁,被小孔向下吸进奇石中,然后从山峰的孔洞中逸出,渐渐在山谷里流聚成云海。
倒流香,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走。
方寸之间,不一会儿便营造出一副云无心而出岫的美景。
一家人都不自觉围过来观看,感到好神奇。
苏辙赞到:“漂亮,如同在高天俯瞰山顶一般,青峰白云,令人顿生飘然之意。”
程夫人伸手轻轻扇了一下,云海翻卷流逸,小小的景致顿时更加灵动起来。
这下连苏洵都抚掌叫好。
只有苏轼还有些不太满意:“原来这种制法只是用来看的,根本不是用来品的——香气有,但是不清雅,糙浊了。”
苏油都气坏了:“枉我为了你辛苦好几天。竟然一句感谢都没有!东西本来就不值钱,玩的就是个新奇。王昌龄诗不记得了?取的是那个意境,端看你会不会表达!”
苏轼顿时大喜:“‘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哈哈哈,妙极妙极,配上这句诗,事情就有个交代了!”
说完对苏油躬身一礼:“多谢小幺叔成全!”
苏油翻着白眼:“晚了!我给薇儿弄新音乐盒子去了,你自己一个人继续玩吧。”
苏洵看着苏油进入书房的背影,不由得苦笑道:“夫人,哪家的大人,见到孩子刻苦用功不欣喜非常?你倒好,因为明润钻研经义,把我们都叫了回来,我看他现在这样子挺好的啊……”
程夫人自觉松了口气,说道:“我是害怕他性情大变,那就肯定是在学宫遇到了什么事情。现在看来,怪我多虑了。”
转眼却又将矛头对准苏轼:“子瞻,你在青神到底是读书还是玩?你要是荒废学业,小心你老师收回成命……”
苏轼端着奇石就往后院走,嘴里边还直嘀咕:“明润你就鼓励他陶情冶性,我你就逼着读书,大家都姓苏,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可龙里的孩子,如今基本可以脱离繁重的劳动了。
原因是阿囤弥搞来了几块大磁石。
磁石就是磁铁矿,有了它,能将铁砂精矿从粗选之后的铁砂层中吸附出来,大大减轻了淘沙时的工作量,而且产量大增,一天能出产二三十斤。
铁砂组需要的人数大大减少,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去处,几处地方的伙食就够他们折腾的。
但是,总没有淘铁砂那么辛苦。
陶煤组的人也减少了很多,石家铁坊的金属加工水平一年来得到了长足的提高,铸铁件越来越精密,蜂窝煤球的制作也用上了小机械。
有点像一个没有底的注射器,对着调好黏土的煤灰堆怼几下,那脚蹬着活塞推子将外壳提起来,一个完美的蜂窝煤就稳稳地立在了地上。
不过孩子们这点东西是不可能满足整个眉山的需要的,这东西,主要是为了陵井熬盐使用,那边的厂房才叫一个大。
天气变得暑热难当,磁铁矿头的发现,让石家人和苏油都坐不住了。
跟老头和唐老师请了假,苏油的理由是自己长痱子了,准备出去避暑。
听说二林部气候适宜,怀远大将军又热情,一定要邀请苏油去他幕府住上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长进不小,龙老头对苏油学问的进益非常满意,打听清楚苏油不在的时间里,会有土地庙的孩子来照顾他的起居,龙老头大手一挥,准了!
石通乖徒儿肯定要随行,此次去除了探查各种矿物,还要帮助二林部提高冶炼水平。
如今盐井已经开出了四口,信用货币发行量可以大增,吸纳商品的能力也水涨船高。
二林部的铜器,还有今后的铁器,作为西南重要的货物,在各工坊都开始扩张规模的前提下,作为交换的敌体,产量必须跟上,以保证供需关系的平衡。
阿囤弥已经很久没有来眉山了,二林部至眉州的商路打通之后,她这半年转到嘉州发展,一度还到达了夔州,在那里接手了三艘大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宋人太奸滑,阿囤弥看到苏油就开骂,蜀州几个商人把她坑惨了,大船到了泸州就上不来,因为——大江涨水了。
三艘大船,一千贯仙井盐钞,就这样陷在了泸州,变成了,呃,固定资产。得等到九月水退之后,才重新移动得起来。
苏油当然知道涨水了,土地庙下的河滩地上,开春种下的蔬菜,同样遭遇了这种情况,史大带着庄户们连夜抢收豇豆,茄子,黄瓜,茱萸,冬瓜……可是累了个够呛。
这些东西,除了冬瓜,全都变成了泡菜和辣酱,树林里酱缸旁边,又多了几十个巨大的泡菜坛子。
苏厨 第一百五十三章 马屁炸了
第一百五十三章马屁炸了
阿囤弥皮肤白皙了很多,身上穿的是大宋仕女罗衫,发型也如同大宋女子,插着一支打造成小荔枝装饰的步摇,要不是飞扬的剑眉,腰间一柄短匕,和脚下的过大的步伐,那模样还真能吸引不少登徒浪子。
苏油笑道:“这是哪里来的大家闺秀小姐姐啊?我这礼物充满异国风情,跟姐姐这身有些不搭啊。”
言罢从兜里摸出来一串手串来,阿囤弥立刻两眼放光:“我的我的!”
一把将珠串抢到手里,满天的怨气都消散了。
十四颗珠子,红橙黄绿蓝靛紫,两两一组,中间四颗莲花纹银珠分隔,美丽得如同天上的彩虹。
质地清透,颜色艳丽,苏油早答应过人家的,这不是临到要出发了,这娃楞没想起来。
玻璃珠。
将珠串接过,打开金扣,绕到阿囤弥手腕上重新扣上。
阿囤弥伸出手,对着日光观看透射的阳光在自己手腕上画出那道彩虹,满脸都是迷醉之色。
中国玻璃其实很早就有,琉璃和料器,其实都是玻璃的分支,不够所用材料过于昂贵,导致价值不菲。
战国时已经出现了铅钡玻璃,汉代墓葬里也出现过仿玉石的乳化玻璃玉衣片,其逼真程度曾经骗过了最初见到的考古专家。
发展到隋唐后,因为战乱,很多工艺丢失了。
苏油不懂铅钡玻璃,不过钠钙玻璃难不住他。
因为瓷器的釉料,其实便是一种广义上的乳化玻璃。
苏油知道普通玻璃配方,还是因为眉山后世发现的那种最丰富的矿藏——芒硝。
玻璃工业中,这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澄清剂,能减少玻璃中的气泡,同时增加玻璃的透明度。
作为产地,眉山的这些工业自然相当发达。
钠钙玻璃由二氧化硅、氧化钙和氧化纳组成。
二氧化硅就是石英砂、氧化钙就是生石灰,氧化钠没有,但是可以从草木灰水中提取碳酸钠和碳酸钾混合物。
碳酸钾不是杂质,相反,它还可以改善玻璃的性能,在后世,钾钙玻璃被称为硬玻璃,钠钙玻璃被称为普通玻璃,价格那是两回事儿。苏油恨不得将碳酸钠全变成碳酸钾才好。
然而这是现阶段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可龙里试验窑能够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其实玻璃早在窑膛内部石棉隔热层铺设好之后就可以制造了,只是他自己不太上心而已。
玻璃制作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已经用烂了的酸洗。
实验室级的硫酸和盐酸都能够制备,通过它们,可以去掉石英砂上包裹的亚铁化合物。
这方法可以减少玻璃烧成中的绿色。
当然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那就还需要用着色剂进行调整。
绿色和黄色配比之后,能够得到视觉意义上的无色玻璃。
着色剂不用苏油操心,如今大宋琉璃灯制作技术非常成熟。《武陵旧事》记载:“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经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
“……近岁新安所进益奇,虽圈骨悉皆琉璃所为,号‘无骨灯’。”
“……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殿上铺连五色琉璃阁……小窗间垂小水晶帘,流苏宝带,交映璀璨。中设御座,恍然如在广寒清虚府中也。”
史家瓷坊的瓷釉配方,加上石家利用关系从汴京搞来的琉璃着色配方,足够苏油弄出各色玻璃了。
他比大宋人强一点的,其实就是炉温的提高,玻璃材料配方的明确,芒硝澄清剂的使用,以及后期的热处理工艺而已。
因此在等待阿囤弥到来的几天里,苏油便在可龙里鼓捣这个。
不过他搞玻璃的主要目的是科研,利用黄色着色剂,主要是锰化合物进行调整,然后用铁管沾着在模具中吹制,再用蘸水的铁片切割,用酒精喷灯将切口烧光滑,搞出来不少玻璃试管,滴管,烧瓶,冷凝管,量杯,浓度计等化学实验室装备。
为了让自己的炒茶逼格高大上,他还压了一些三件套盖碗茶具。
这些东西是在陶煤组的帮助下弄出来的,茶具一出来,小七哥兴奋得都差点尿了,立即用开水给自己无所不能的小少爷冲上一杯,想要狠狠地拍上一回马屁。
然后马屁自己就炸了,一套盖碗茶具瞬间给开水烫得四分五裂。
张麒吓得魂飞魄散,扑通一把就软在了地上。
这玩意儿一看就不是便宜货,要是铁了心的主家,告到官府去,小七童鞋流放到海南岛,啊不,现在叫澹耳,那都是打了个路程上的七折优惠,因为大宋实在是没有更远的地方了。
苏油赶紧将张麒扶起来,上下检查:“小七哥你烫到没?不用紧张,这东西碎了回炉重新熔过就是,还差了一道工序,因此易炸,以后操作要小心一些。”
张麒这才魂魄归位,顿时眼泪鼻涕喷了满脸:“吓死小七了小少爷啊……呜呜呜……只怕是卖了我都赔不上啊……”
这娃这时才知道哭,刚才那是吓得连泪腺都合上了!
流程继续,其实玻璃防炸还需要一个热处理工艺,和铁器处理类似,加热后放入石棉贴里的保温炉中,慢慢降低火力和温度,使其产生一定温度范围内的应力。
在热处理这段时间里,苏油便指导陶煤组制作玻璃珠子,试验玻璃着色。
这个就又简单又好玩了,玻璃融化后拿钢棒蘸出来,在半球形磨具上滚成珠子,用镊子截断两边后,将珠子褪出来,放到另一个半球形模具上,用喷灯喷化孔道口子,用细圆锥形的钢棒阔出进线的喇叭口即可。
这些只是最基本的手法,以后随着模具的增加,张麒他们手法的熟练和改善,还能做出很多很多的玻璃制品来。
比如水晶球,玻璃瓶,杯盘碗盏,玻璃镜子……
这些是后话了,当晚苏油便在方知味给阿囤弥和范先生一行人接风,等待二林部大船的到来。
次日清晨,大船到了,又是一船货物需要清空。
二林部的东西很抢手,瞩远楼一层交易大厅里,各路商人过来和范先生亲切握手。
握手还不让别人看到,大家在袖笼里边基情满满地摸手指头,然后暧昧地相视一笑,成交!
苏油本来还跟着过来看热闹,见到一群白胡子老头这么辣眼睛胡搞,差点没当场吐了。扭头就走,去北极院给小天师和薇儿寄东西去!
薇儿这小丫头最近有些古怪,东西坏得很快,不过也没见寄回来,只让苏油寄新的过去。
而且好像啥都喜欢,瓷器,铜器,小刀,音乐盒子,各种吃的玩的,简直就是一个喂不饱的小貔貅。
不过这些东西在苏油眼里也不值几个钱,只要薇儿喜欢就给呗,所以每次都是很大一包。
因此这次除了各种实验器材,又多了一套玻璃茶具,一串小玻璃珠串。
此次出访很重要,涉及到石家的产业转移计划,因此好处要备足。
除了石家的各种工具,还有新式锯床,手工冲压机,脚踏式工作平台,以及一台巨大的车床。
不过不用想多了,最新式的加工铁质工件的车床不用想,这个车床,主要是给二林部加工木器用的。
据阿囤弥所说,周边吐蕃人,羌人,都非常喜欢用木碗,用木碗换他们的牛马,再没有比这更划算的生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