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初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雨后青牛
府。当然,这种可能性小的可怜,若是当真是为了让杜淹入秦王府做内应,其在太子府受辱一事,应当传的天下皆知,至少也要让李世民知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可惜了对于此事,李世民并没有半分知晓。
“那为今之计,先生以为如何?”
为今之计?若要陈丰说,当然是越快反越好,若是不反亦有办法除掉李建成,陈丰自然也会大力支持,可惜了,目前秦王对此并没有半点头绪,那就只能让他来推波助澜了。
“殿下什么都不需要做,静观其变即可,陛下定然有再次启用殿下之时。”就算没有,他也会制造出这个机会,就算他不出手,太子按照他给蔡东潘的计划,亦能将事情给搞出来,对此,他心中有数。
“这!”虽说李世民已经渐渐开始信任陈丰,但是对于陈丰此次所言,确实让他觉得不太正常。
首先站在臣子的角度来讲,当今圣上蒙骗臣子,朝令夕改便已然不对,但此时除了皇上和他以外,并无第三人知晓,当时的御书房连个伺候的小太监都没有。
其次,站在一个儿子的角度讲,作为父亲,百般包庇长子,对他这个二儿子的内心造成了一定的损伤,难道这要就此善罢甘休?
“陛下并不希望见到您和太子兵戎相见。”陈丰一句话就唤醒了李世民的理智。
为大局着想,一时的委屈,确实算不得什么,若是因此被那位能够决定他们生死的父皇厌弃,才真真是最大的损失,静观其变确实是眼下最好的办法。
李渊知晓他的委屈,若是他能咽下,在李渊的心目中,他便不是那为了权势不顾亲情的人,反观太子,做的就略差一筹。
重生在初唐 第22章 太子宴饮
武德九年四月十二,东宫张灯结彩。
“殿下,太子府上设宴,邀您前去赴宴。”陈丰晃悠悠的走进李世民的书房,将手中自小厮手上拿到的请帖双手递呈给李世民。
自班师回朝,他就被李世民留在府上,成为秦王府的幕僚,亦算是正式成为秦王心腹的一员。
“设宴?”李世民狐疑的接过请帖,确是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小聚,至于所为何事,请帖之中并无说明,不过想来也是,李建成心思缜密,纵算有事,也不会在请帖之中表露,至于请帖,寥寥数语道尽兄弟情谊,就差直指李世民若是不去,就是不顾兄弟情谊。
“怕是鸿门宴啊。”李世民叹了口气,语带伤感,纵是知晓宴无好宴,却不得不只身前去,不然,造成兄弟不睦的根本就是他秦王了,皇上忌讳这,他便不能犯了忌讳。
临出门之前,陈丰刻意过来寻李世民,亲手将一枚药丸交于李世民,“秦王进入东宫之前服用,或可保一时无虞。”声音略显低沉,若非太子府设宴的规制并非他所能前往,他都要冒险随同李世民前去了。
不能去,便只能在后方寻法保护李世民的性命,进入秦王府做幕僚的那一刻,他的性命已与李世民生息相关,若李世民不得善终,他这个秦王府的幕僚亦会不得好死,甚至只要李世民未能夺得皇位,他的命途亦好不到哪里去。
太子和秦王,说到底还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如有一日太子登上帝位,如有一日,太子和秦王尽释前嫌,如有一日,秦王脱口一句曾经他陈某人撺掇其与太子反目,届时,他才
是真正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为了防备那一日的到来,李建成必须要死,秦王必须登上帝位。
刚一进入东宫,扑面而来的便是华美的建筑,灯火通明,看似喜庆至极,若非清楚自小自己与太子的关系,只怕他都要感动一下了。
李世民还未进入宴客厅,就已经听见宴客厅之中喧嚣吵闹,其实相比较这种宴饮,一群人彼此嘴上说着互相恭维的话,心里恨不能置其于死地,李世民更倾向于军中一群汉子无所顾忌的喝酒吃肉,无奈身陷此间,不得不如此作为。
“秦王殿下到!”门外小太监尖声通传的声音传进宴客厅,宴客厅之中有一瞬间的寂静,之后爆发了更加热烈的喧嚣。
“见过秦王殿下。”待李世民进入宴客厅,耳中是一片的请安,挥挥手示意重臣免礼,才朝着主位上的太子拱手见礼,“弟请兄长安。”
早在李世民进入东宫的那一刻,便已经有下人前来禀告,因此,李世民出现的并不突兀,甚至在李建成看来,时机刚刚好。
“你我兄弟无须客气,快快落座,只等你了。”李建成大气的挥了挥手,示意李世民坐在他右手边。
那里,是给李世民留出坐席。
待李世民入席之后,李建成方才宣布宴饮开始,舞姬翩翩起舞,众人觥筹交错,丝毫不见
朝堂之上针锋相对的局面,两兄弟之间亦见不到剑拔弩张的气势,到是两人频频互相敬酒,让人看不出端倪,孰能料到,两人早已不能相容,月前还因为那把椅子针锋相对了一次。
两兄弟似乎兴致均是不错,不知不觉中,已是杯盘狼藉,此次东宫宴饮亦在此热闹的气氛之中结束。
宴饮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结束了,相反,意外正式发生在此时。
李世民起身痛太子和众位大臣告辞,准备回府之际,忽感气血沸腾心口剧痛,喉头一甜,一大口鲜血喷出,眼前一黑,整个人已经昏迷不醒。
眼见秦王在太子府宴饮之中中毒,但却无一人敢说,最后还是尉迟恭奔了出来,抱起昏倒在地的秦王,脚步略有凌乱的从东宫离开,一路上不断催促车夫,才将李世民平安送回秦王府。
秦王府之中,大夫已经在等候,此时一见李世民回府,立刻上前诊脉,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秦王是中毒了。”
秦王中毒的消息在百姓之间传的沸沸扬扬,引起了莫大的惊恐,不少人猜测,秦王中毒是太子李建成下的毒手,为的就是除掉李世民这个与其争夺皇位的强力对手。
第二日早朝之后,李渊亲自驾临秦王府探病李世民,李世民才刚悠悠转醒。
“此时百姓皆传,太子为了帝位毒害与你!”见李世民醒过来,太医诊治已无大碍,只说秦王伤了元气,需得修养数月之后,李渊才开口说道。
闻言,李世民心中冷笑,百姓皆传便是事实,“不过是儿臣不胜酒力,到让天下百姓误会了大哥,是儿臣的过错。”李世民的声音甚是虚弱,说这一句话便已气喘吁吁。
见李世民虚弱模样,却还能领会自己话中深意,终究还是勾起了这位帝王对二儿子的怜爱之情。
“不若,为父送你去洛阳修养如何?”两个儿子因为皇位不能相容,李渊本是倾向于太子,但若是李世民有能力将太子之位夺走,他亦不会过多干预,然此时二儿子已然卧病在床,便是输了一筹不止,为防止这个儿子有一日死在太子的手里,李渊最终还是下了决定。
李世民已没有多余的力气来应对李渊,唯有看向李渊的眼神中写满了不愿。
“为父知道委屈你了,晋阳首义、削平海内均是你之功劳,吾本有意立你为嗣,但你严词拒绝甚至说出宁死不受的话来,如今太子年长且无大错,为父实不忍心褫夺其位,又心知愧对于你,便打算派你往关东,坐镇洛阳,你看如何?”
我看如何?自是不如何!如今,李渊的意思已然明确,当初我本欲立你为太子,是你严词拒绝,如今又来争夺,莫不是出尔反尔!
“不,儿不愿离开父亲,还望父亲收回成命。”
李世民虚弱的声音异常坚定。
重生在初唐 第23章 突厥进犯
“为父亦是不舍,以后陕州以东由你统率,朕允你自建天子旌旗。”
此话一出,李世民便知此事已经无力回天,之前李渊自称为父,便是以父亲的名义在交谈,李世民自然也愿意自称儿子,但此时,李渊自称朕,便是以天子之威下了命令,李世民是亲子,亦是臣下,“儿臣遵旨。”
“陛下,太子来了。”正在此时,内侍通报太子过府来探望秦王,李渊也就让他进来了。
“二郎如今身体可好?”李建成人还未进门,声音已然传了进来,等到他进门方才见到李渊,李建成一愣,显然他并没有收到李渊出宫的消息,紧接着慌忙见礼。
“免礼。”李渊抬手示意李建成平身,之后才开口训斥:“太子近日越发糊涂了,二郎不胜酒力,今我已着他坐镇洛阳,日后你不得再寻他饮酒。”
“儿臣定然谨记在心!”李建成面色一变,洛阳可不同蜀地,繁华不弱于长安城,若是李世民在此地自立为王,绝非杨文干之流能够相提并论。
有意阻拦,但李渊话里透着深意,明眼人一看便知李世民是中毒,就连李建成也心知,天下百姓传的沸沸扬扬,若不能制止,只怕后果不堪设下,遂李建成才一下朝就往秦王府赶过来,目的就是让天下百姓见他与秦王关系紧密和睦,令谣言不攻自破。
却不料父皇竟比他还要快上一步,如今天子说他是不胜酒力,那他就是不胜酒力,但天子也说,他不得再寻李世民饮酒,前一句是着他坐镇洛阳,两句看起来毫不相关,李建成心中明白,李渊的意思是,我已让他坐镇洛阳,以后你不得再寻他麻烦。
皇上断定了此次确是李建成下毒,毒害李世民。也正是因此,不愿再见两个儿子自相残杀刀兵相见的李渊才做出了让两个儿子几乎平分天下的决定。
李建成自知无法干预此事,便寻了与自己交好的四弟,齐王李元吉,将此事关键一一道来,令他去求见皇上干预李世民坐镇洛阳一事,他亦是后来方才知晓,李世民并非是坐镇洛阳那般简单,父皇竟允了他自建天子旌旗,那便是给了李世民与他分庭抗礼的资格!这让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李建成很清楚李渊心中的忌讳,不过是怕他兄弟二人不睦,因此他替李元吉选择的理由亦是由此入手,李元吉入宫之后,言称自己不舍二哥长途跋涉,远调洛阳,届时连和兄长亲近的机会都没有。
却不想,李建成和李元吉皆认为妙极的说辞,却被李渊三言两语给驳了回来,“如今天下尽是我李唐一家,东西两都无人能阻隔,吾儿若是当真想念二哥,便可前去看望,大可不必为此事忧心。”
“当真”二字,李渊说的很重,李元吉亦不是无知莽夫,自然明白父皇的意思,你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我尽数知晓,此决定就是为了避免尔等继续胡闹下去。
正是此时,他们方才意识到,小看了这位父皇,原来一切父皇心中有数。
与此同时,秦王府也陷入了沉默之中。
圣上欲调秦王于洛阳,虽然还未在朝中公布,但朝中此时只有三方人马,太子一方,秦王一方,圣上一方,这三人知晓的消息,大多不会瞒着手下的人,此事也算是满朝皆知。
两方博弈最终被第三方破坏,偏偏还让另外两方无计可施,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殿下不必忧心,安心休养便是。”陈丰坐在床边安慰李世民。
同太子的担忧不同,李世民心忧之处在于即便皇上允了他自建天子旌旗,名头上相当于准许他自立为王,但是他若当真如此作为,才是冒了天下之大不讳,届时就算太子不找他麻烦,也有数之不尽的人对此事心有不满,一山尚且不容二虎,更遑论天下,如何能容得下二主?
远调洛阳,自立为王,他必定会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不得安宁。
李世民如何能不怨,太子已公然对他下毒手,天下人均看得清,太子欲要除去他这个对手,已经无所不用其极,撺掇手下zào fǎn在前,对他下毒在后。
偏偏高高在上,自诩对他关爱有加的父皇,权当这一切都不存在,给了些许好处,就将他调离权力中心,这如何甘心。
李世民心中所想尽数表现在面上,在陈丰面前,他已经不再继续隐藏自己的情绪。
“若不是先生一枚解毒丹,只怕某已经身赴黄泉,还未曾感谢先生。”
“殿下不必客气,你我同气连枝生息相关,某定然会竭尽全力辅佐殿下。”小秀衷心,其实他心里也很愧疚,一代圣主此时竟因他私心落得如此下场。
说来,此事无论是皇上还是秦王,包括这天下人都误会了太子。
秦王确是中毒不错,但所中之毒并非太子所下,秦王中毒,全然是他陈丰一手策划,答案就在陈丰给秦王的那枚解毒丹之中。
那解毒丹,同时也是一枚毒丹,若是中毒,自然能解毒,若是并未中毒,那解毒丹也会发挥作用,毒害服用解毒丹之人,妙处便在酒中,若不饮酒,断然无事,若是饮酒,轻则吐血,重则瘫痪。
陈丰之所以敢用这枚解毒丹,也是因为深知此时的酒酒精度数确实不高,纵算秦王痛饮三坛,亦不会瘫痪在床。
因太医诊治秦王身体虚弱,不宜长时间劳碌奔波,因此,皇上准许他延后启程。
亦是天子一时仁心,导致后来不可挽回的局面,变故就在此时发生。
时值武德九年四月二十六。
京中急报:突厥骑兵进犯大唐北部边境,各地方州府狼烟四起。
李渊不得不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太子献计迁都,言之凿凿,讲突厥屡次进犯关中,所图不过长安城金银遍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当下宜迁都它地,
突厥人见无利可图,自会退避,战事便可迎刃而解。
重生在初唐 第24章 秦王主战
得知这一消息,陈丰便意识到,他们的机会来了。近乎小跑去书房寻李世民,待守在门口的侍卫通禀,得到允许之后,陈丰方才进入书房。
“殿下大喜呀!”
李世民早已发现,陈丰这人能言善辩,坏的也能说成好的,不过此人也沉着冷静,若非真的大喜,他定然不会如此喜形于色。思及此,李世民才开口问道:“不知喜从何来,还请先生明言。”
“突厥进犯我朝边境。”陈丰也不卖关子,直接开口说道,近日来,因着距离动身前往洛阳的期限越来越近,李世民的心情着实不好,对外界的消息也并不关注,不然绝对不会他已经知道的消息,李世民还未曾得知。
“敌军进犯,生灵涂炭,如何算得上喜事?”疑惑加质疑的眼神并列于李世民的脸上。
见李世民如此神色,陈丰心中知晓,今日若不能说服李世民,那他近些日子艰难的在李世民心中营造的形象将会瞬间崩塌,李世民断然不会给他下一次重新权谋的机会,不过陈丰也不急不慌。
“殿下且听我一言。”陈丰柔和的眼神安抚了李世民,“太子在金銮殿上当当众提出迁都,而陛下并未当场同意,这便是说明陛下对此并不赞同。”
不得不说,提出这般建议,着实是李建成失算了,李唐虽然讲究礼仪之邦,但是却也实实在在是马背上得来的江山,当年李渊起兵反了隋朝,才有了
如今的大唐盛世。若不是有血性的男儿,哪里会有这般不成功便成仁的气魄。
李建成错就错在,他以一个文官求稳的心思来揣测他的父皇这个文治武功之辈。且李建成毕竟没有身在其位,但李渊已经做了近十年皇帝,深谙为君之道。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若非无计可施,从未有过无故迁都的先例,此时他大唐若是因为区区突厥的进犯就迁都,岂不说明了大唐怕了突厥的铁骑,突厥人若是有了这样的想法,难保不会趁胜追击,届时只怕更会贻笑大方。
陈丰研究了近三十年历史,更曾经出版过历朝历代皇上的心思一类的论文,对唐朝的历史更为了解,对于李渊的心思甚至李世民的心思,也研究的更加透彻。
李渊心思老道,心狠手辣,但涉及到先皇后的事情便会略显优柔寡断。
李建成心思保守,固守成规,虽心狠手辣,但不思求变,若非李渊护着长子,只怕这太子就算是没死在李世民的手里也会死在李元吉的手里。
李世民重情重义,直言善谏,偶尔心狠手辣。身为秦王之时做事偶尔会优柔寡断,时常拿不定主意,这个问题在他继承帝位之后略有改善,但也不是尽数改掉。
李元吉心性狠辣,贪婪暴戾看似追随太子,但心中亦有一番思量。
将这几个关键人物的心思研究透彻,陈丰才好进行自己的计划,在听说突厥进犯之时,陈丰就已经敏锐的发现了自己绝对有机可乘,所以才匆匆来寻李世民。
而李世民听过陈丰的意见之后,略作沉吟便道,“先生是想要我主战?”
“殿下英明。”
“先生已经说到这里,若是还猜不中,先生可还会继续追随与本王?遂先生莫要恭维了。”难得李世民心情好,还说了句俏皮话。
陈丰笑了笑,权当没有听见李世民的话,继续说道,“若某所料不错,明日早朝,此事定然会被再次提上日程,因此需得辛苦殿下明日早朝。”
“本是分内之事,何来辛苦一说,到是先生为某殚精竭虑,方是真正的辛苦。”
次日一早,秦王就去了早朝,据尉迟恭所说,当时太子见到李世民脸色瞬间就变了,大概当时就已经意识到李世民是去搅局的吧,当然他所料不错,秦王殿下之所以拖着病体上朝就是为了搅了他的局。
果然如陈丰所料,今日早朝就只商讨了一件事,便是如何退敌。
李建成依旧持着迁都的观点,执意迁都便能让突厥退兵。
在太子李建成开口之际李世民也在着重的关注当今圣上李渊的神情,虽说陈丰已然将李渊的心思分析透彻,但陈丰到底未曾见过李渊,和当今圣上并无交集,一切推论也全凭臆测。
仔细观察之下才发现,他们这位父皇不仅对于迁都一事并不赞成,似乎对于提出这个意见的李建成也多少产生了一点不满,见状,李世民才下定决心力主要战。
“启禀父皇,儿臣与太子有不同看法。”太子的话刚说完,李世民就开口反驳。
李渊毫不意外的看了一眼自同太子宴饮之后第一次见到的二儿子,早在早朝之前,见李世民来到朝堂之上,他就已经猜到了李世民的意思,亦不只是李世民的意思,而是朝中武将的意思。
果然,在太子刚上奏结束,秦王立马出列,见此,李渊轻飘飘的道了两个字,“准奏”。
“戎狄之患,自古有之,父皇向来英明神武,我大唐百万精兵,所向披靡,若因突厥进犯便迁都避难,岂非贻笑大方?”
“且,戎狄之人,贪婪无度,此事占了上风定然不会安然退去,若是突厥趁胜追击,又该如何?”这句话是问向太子李建成的,“莫不是要继续迁都,被突厥追着打?都城向来繁华,弃了一处自有下一处?难道太子欲要我等效仿游牧民族四处飘荡?”
话音落下,李世民也退回了武官前列,安然不动,若非他们亲眼所见,只怕亦不会相信,刚才言词之间寸步不让之人,竟是这位秦王。
李渊也看向了李建成,“不知太子以为如何?”这般便是再问李建成,适才秦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可有解决办法。
李建成唯有沉默以对,他自然知道李世民提出的问题都不会发生,但此事是不能说与外人的秘密,不然要他如何回答?难道要说出实情吗?说突厥之所以进犯是因为和他早就已经达成共识?那当真是在找死了。
重生在初唐 第25章 点将出征
李建成自是不能将事情和盘托出,因此只能沉默以对,半晌才道,“是儿臣目光短浅了。”
见李建成承认了错误,李渊其实心中并不满意,他心中的错误,并不在见识短浅,而是这个儿子已然没有了他李家的血性,不过到了他的时代,百姓需要的亦不是能征善战的帝王,而是一位爱民如子的贤明君王,这一点,李建成似乎比李世民更合适一点。
“那依秦王之见,应当如何退敌?”又一次将目光放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闻言,李世民出列,手下一甩衣袍下摆单膝跪在地上,“回禀父皇,儿臣身为皇子藩王,自当为国效命。望父皇与我数年时间,儿臣定然击溃突厥,生擒颉利献于父皇,如若不然,儿臣马革裹尸,父皇再行迁都亦为时不晚。”
言罢,他坚定的目光直直的望进李渊的眼里,须知在大殿之上于君王对视,可是死罪,但李世民如此作为,李渊竟无半点不虞之色,显然,李世民话语之中的慷慨陈词,亦说到了他的心里。
见李渊面露满意之色,李建成瞬间慌乱,迎战突厥须集中全国百万精兵强将方有成功可能,而届时李世民手握兵权,若是想要转身灭了他李建成,岂不是轻而易举,纵算是李渊亦无法阻止。
思及此,遂道:“昔日樊哙亦欲以十万部队迎战匈奴,情形岂非与秦王所言相似?”阻止李世民手握兵权并非定要迁
都,只要阻止他出征即可。“且,秦王身体尚未健朗,并不宜长途奔波。”
“太子殿下妄自菲薄了,我等乃是天龙之子,与樊哙一介小丑自是不同,且如今形势亦是不同,兵法讲求随机应变。”李世民不轻不重的回了一句,“另弟本是武将,为国征战多年,自愿醉卧沙场马革裹尸,还望兄长成全,臣弟愿下军令状,不出十年定克扫平漠北,绝无虚言。”
十年,十年之后,天下精兵尽在你手,你是想要顺从min yi登上帝位还是走上揭竿而起的路,亦均是你一人说得算吧。但此时他不能在大殿之上公然说出,毕竟秦王愿为国征战,其心赤胆,若是他公然质疑李世民的话,只怕会寒了武将们的心。
并不怪李建成认定秦王此行欲夺兵权,实是突厥时常不请自来,只要长安金银供奉自可退去,并不一定要战,定下计划之时,李建成亦是考虑到之前的种种,认为稳妥,方才下了命令,亲手与那突厥的颉利可汗写了书信,还盖上了他的私印,可谓是极其冒险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