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神级黄金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牛行空
下午的昌乐路没有上午那么热闹,于是三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又鬼使神差的拐了进去,这次直接拐进了文化市场的大院。
昌乐路古玩市场的规模挺大,路两旁是免费的地摊市场,但在路西边还有一个大院,大院里也能摆地摊,也有市场建造的固定摊位,带遮雨棚和小柜台,不过都是收费的,地摊收费较低,一天四十,带柜台的一个月两千七。
徐景行之前摆地摊的时候就在大院子里。
他带着妹妹和林小雅一边在大院里转悠一边回忆当初摆地摊的那些日子,惹的两女唏嘘不断,他妹妹更是差点落泪。
溜达着就溜达到了老杨同志那边。
老杨同志正在摊位后边吆喝的火热,只是看上去没什么效果,一天快结束了,摊位上还满当当的没卖出去多少货。不过老杨眼尖,远远的就看到了徐景行三人,当即扔下摊位前的一个顾客朝三人招手,等三人靠近笑呵呵的打趣道:“小徐子,来微服私访了?”
“是啊,看你有没有扔下买卖去做大保健,”徐景行也笑着调侃老杨。
老杨脸一黑,“能不提那茬儿么,再说了,当初那事儿也有你小子的份儿,”说着目光在林小雅身上一扫:“这是你……”
“我朋友林小雅,喊小雅就行。”
“嘿嘿,我懂我懂,”老杨露出了心领神会的表情,“那个,小雅啊,看看,我摊位上的东西随便挑,送你当见面礼,跟我你说哦,可是有几件好东西的。”
林小雅矜持一笑,“多谢杨大叔。”
徐景行则笑眯眯的问:“老杨,说话算话?”
“当然,我老杨一口唾沫一个坑,你什么时候见我说话不算花了?”
“这可是你说的哦,”徐景行嘿嘿一笑,扭头对林小雅道:“小雅,别手软,拿出你的真本事捡好的挑吧。”
老杨这才意识到不妙,急忙问:“小雅是做什么的?”
“你猜?”
“不会是同行吧?”
“哈哈哈,恭喜你猜对了,就是同行,而且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在泉城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双眼睛比我的都好使。”
“我,我能反悔么?”
“你说呢,当着娜娜和小雅的面,好意思反悔?”
“你小子坑我。”
“现在才反应过来,晚了。”
徐景行和老杨斗嘴的功夫,林小雅已经挑了两样物件出来。
两样物件都是小件,一块瓷板画,一只紫砂水盂。
瓷板画长六十厘米,款二十几厘米的样子,是粉彩画,外边还镶着木质边框,保存状况挺不错。
紫砂水盂更小,只有成年人拳头大小,造型花俏,是经典题材“三子捧寿”,也没有磕碰磨损的状况,看上去跟新的差不多。
当然,两件小物件都不太起眼,那只紫砂水盂也就罢了,那只瓷板画更不起眼,不但尺寸小,图案的色调也略显沉暗,加上老旧到快散架的边框,怎么看都不像多珍贵的东西。
不过老杨同志的脸色却瞬间变了,跟吞了一只苍蝇似得,干笑道:“那个,小雅啊,不再选选了?”
徐景行嘿嘿笑道:“老杨,说好了不准反悔,怎么,这就打算食言了?”
老杨两眼一瞪:“谁反悔谁是孙子,来来来,我给你装起来,就当是送你们的新年礼物。”
一旁的林小雅娇嗔着瞪了徐景行一眼,然后笑道:“杨大叔,别听他胡说八道,这么珍贵的礼物我可不敢收。”
林小雅不开口还好,一开口,老杨反而不乐意了,“我说送你们就送你们,千儿八百块钱的的东西说什么珍贵不珍贵呢。”
“千儿八百块?”林小雅捂嘴笑道:“杨大叔,你是不是看走眼了,这两样加起来再翻个十倍都不止呢。”
“啊?”老杨懵了,“别,别吓唬我啊。”
徐景行偷笑道:“老杨,小雅的眼力,连我都甘拜下风,你有什么好质疑的,小雅说能值十来八万的,那就只多不少,嘿嘿嘿,是不是后悔了?”
(本章完)





神级黄金手 第一卷_第1052章 紫砂三子捧寿纹水盂
“去去去,说送就送,别说十万八万,就是百万千万我也送定了,反正我收上来的时候没花几个钱,”老杨梗着脖子说道,只是底气多少有点不足,这要是让老杨媳妇儿知道了,还不得把老杨的皮给扒掉?
当然,徐景行说归说,可没真打算白要老杨的东西,百儿八十的东西也就罢了,十万八万的东西搁在普通人家里都快能当传家宝了。手机端
不过他还是有点好奇,“老杨,你从什么地方收的这好东西?”
“当然是乡下!”
“现在的乡下还有老东西?”
“瞧你那没见识的样儿,乡下什么时候能没点老物件?”
“还没被你的同行们搜刮干净?”
“少是少了,但想要搜刮干净谈何容易,我年年下乡,年年都能收到一些个好东西,当然,消息灵通点,人脉再广泛点,那就更好了,不用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老杨得意的解释道,表示他老杨就是那种消息灵通、人脉广泛的能人。
不过,不得不承认,老杨确实有一套,这年头里了还能在乡下收到这么好的老物件,真不简单。
现在不是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乡下确实有老多老多的老物件,随便下乡走一趟都能收罗到不少,可到十年前,乡下的老物件就被搜罗的差不多了。现在?一般人下乡,连个鸡食盆都买不到,搞不好反而会掉到别人挖的坑里。
现在的乡下真有那么一些专门用赝品来坑下乡收货的二道贩子的骗子,那些骗子有些本身就是二道贩子,有些则是狡猾的农民,还有一些是专门的咋骗团伙,花样百出,手段狡诈,令人防不胜防。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乡下收不到好货了,货少是一个原因,乡下人不再随意变卖这些老物件也是一个原因,随便一个看过央视鉴宝节目的人都知道老物件值钱,等闲状况下不会将手里的老物件卖给二道贩子们,除非实在不识货或者完全没有意识到手里的物件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老物件。
所以这几年已经很少有人专门到乡下去收货了。
老杨能从乡下收到这样的好东西,真不容易。
说这两样小物件是好东西,一点都不夸张。
先说那只紫砂三子捧寿纹水盂,东西不大,但做工非常精巧,用的是喜庆的朱泥料,水盂通体朱红,干净喜庆,搭配着“三子捧寿”这样的喜庆题材,看起来传统味儿十足。
“三子捧寿”其实并不是特别常见,最常见的“捧寿”类图案是“五福捧寿”“双子捧寿”“百福捧寿”“双龙捧寿”之类,显而易见,“三子捧寿”是由“双子捧寿”这个图案延伸出来的。
艺术创作者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自行创作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难得的是这只紫砂水盂的造型相当精巧,整体造型中多了一个小孩子,却一点都不显拥挤,空间布局很巧妙,三个胖乎乎的小娃娃围着一个硕大的寿桃,像是在相互争夺,又像是在相互谦让,也像是在嬉戏打闹,表情神态动作各不相同,但尽显喜庆气息。
寿桃中间掏空,用来盛水,开口不大,也不是规整的圆形,而是设计成了两侧伸展开的桃叶形,放佛两片还长在套子上的叶片。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这只水盂还带着原配的水勺,就是用来从水盂中往外舀水的小勺。
小勺也是用紫砂泥塑造烧制而成的,柄挺长,是仿生的长柄杓,造型就像一根遒劲的桃树枝,搁在水盂中就像大寿桃自带的枝干一般,非常的般配和谐。
可以这么说,这一只桃枝形的长柄小勺才是这只紫砂水盂的点睛之笔。
没有这只小勺,这只水盂也就勉强能算得上是一件小精品而已,但有小勺在,就是一件很出色的小精品了。
另外,这种配件齐全的套装本身就比较稀罕,所以说这只水盂是一件难得的好东西。再想到这是从乡下收上来的物件,就更显难得了,因为大家伙儿都清楚,曾
(本章未完,请翻页)
经的乡下拥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好东西,但被无知之人损坏的更多,尤其是不起眼的小配件,像那种小勺儿,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拿去喂小孩儿了,或者丢失了、摔坏了。
所以,这一套水盂能完整的保存下来,真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归不容易,这套水盂的市场价也不至于飙升多少,顶多在原有的基础上上浮一点,而像类似档次的水盂的市场价并不高,也就是万块钱的样子,因为这水盂不是名家作品,而是一个号为“亭山”的人所作,而徐景行搜遍脑海,也没搜到“亭山”相关的紫砂艺人,所以只能当无名之辈来对待,哪怕这只水盂的做工和设计都不错。
没办法,市场就这样,一般来说是“认人不认作品”的,名气加成效果在经济市场中是非常显著的。
因此这只水盂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就六七万块左右,再高就只有冤大头才愿意接盘了。
这只紫砂水盂还能估价,可那一只瓷板画连徐景行都有点懵。
为啥呢?因为那只瓷板画的作者同样是个他从没听过的名字,在落款处写着“邓宵禹写意”这样的名字款,没有印章,做派很像那些籍籍无名的小手艺人,但是呢,这瓷板画本身的水平却不低,令人费解。
瓷板画上的画也是传统题材,是“喜鹊登梅”,遒劲的梅花树、点点粉嫩的梅花花瓣、黑白相间灵动活泼的喜鹊共同组合成一幅喜庆吉祥又颇有艺术气息的画面,画工很精致,笔触细腻流畅,用色匀称自然,梅花也好,喜鹊也罢,形象都十分的逼真,用的是工笔画的技法绘制的,远看跟看照片差不多。
在徐景行看来,这画就算是他在纸上来画,也就这个水平了,而人家是在瓷板上画的,难度提升了一筹。
也就是说,这位名为“邓宵禹”的瓷板画作者的工笔画水平在徐景行之上。
然而徐景行再次搜遍脑海,也没有搜到任何跟“邓宵禹”相关的信息。
(本章完)




神级黄金手 第一卷_第1053章 粉彩喜鹊登梅瓷板画
徐景行的记忆力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看过的信息基本上就不会再忘,就算忘掉了,重新看到以后也一定能回忆起来。手机端
可是,他记忆中却完全没有“邓宵禹”这个名字。
这邓宵禹也是工艺美术领域里的人物,而徐景行也在工艺美术领域里混饭吃,所以能在网络上搜到的前辈,他基本上都有印象,要不然也不至于把韩振刚、滕亮几人难倒。
也就是说,他记忆中不存在的人物,那就是真正的无名之辈,甚至这个名字干脆就是个“化名”,或者是写错了?
在自己的作品上写错名字,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一般来说是没有的。
徐景行之所以会想到这一茬儿,是因为他知道有一个名为“邓肖禹”的瓷板画大家。
邓肖禹,邓宵禹,一字之差,还真有写错字或者故意写错字的可能性。
他记忆中这位邓肖禹前辈是瓷板画大师邓碧珊的孙子,出生于瓷都,最擅长粉彩画,绘画风格跟另外一位花鸟瓷画名家程意亭非常相似,深得“岭南画派”的绘画精髓,除此之外邓肖禹也因为绘画取材范围广阔,技法独到,色彩清丽,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近代的美术界以及瓷板画界的影响力颇为深远。
不过这位前辈在两千年去世了。
这位前辈在去世之后,作品价格一度走高,但也没高的太离谱,在拍卖行的交易记录中,成交价最高的是一套四件“百鸟朝凰”粉彩瓷版画,成交价是69万。
这个价格跟真正的名家比起来不值一提,但是跟邓肖禹同时代的人相比,已经算是相当了不起的价位了,要知道,邓肖禹的作品多是建国以后的,而且是瓷板画这种相对比较冷门的品类,能卖到这个价格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69万只是最高价,最便宜的只有几千块,平均算下来也就不到十万块的样子。
不管市场价如何,邓肖禹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在某些方面来说,甚至超过了其祖邓碧珊,是个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手艺相当了得的人物。再加上现代化工艺的辅助,以及东西方工艺美术的交融交汇,邓肖禹的作品风格更受现代人的欢迎,换句话说,邓肖禹的作品风格正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这也是邓肖禹的作品能卖那么多钱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里这个邓宵禹,跟他记忆中那个邓肖禹是一个人么?这只“喜鹊登梅”粉彩瓷版画是邓肖禹的作品么?
可惜,徐景行知道邓肖禹这么个人,但却没怎么认真观察过邓肖禹的作品,只是大致的浏览过,所以一时间也无法确定面前这只瓷板画是不是邓肖禹的作品。
扭头看到林小雅一脸若有所思的模样,忍不住问:“小雅,你怎么看?”
林小雅很专注的回答道:“这落款不对。”
“哦?怎么说?”
“宵字多了个宝盖头,”林小雅想都不想的说道。
“这么肯定?”
“对,我那儿有两套邓肖禹晚年时期的瓷板画。”
“绘画风格一致?”
“不不不,风格不太一样,这只喜鹊登梅瓷板画的风格显得很稚嫩,不够成熟,但是落款这个字体却几乎没怎么变过,尤其是那个‘邓’字,跟我家里那几套上边的字体、字法几乎一模一样,结构框架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
听了林小雅的解释,徐景行心里有数儿了,大致明白了邓肖禹的作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风格,以及书法水平在一个什么样的档次上。
这只瓷板画上的落款确实挺不错,几个行楷字写的潇洒大气,遒劲有力,能看得到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但跟绘画水平相比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
也就是说,这位邓肖禹前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更高一些。
当然,前提是林小雅的判断是正确的。
不过徐景行对林小雅的眼光还是挺有信心的,就算林小雅没有那双特殊的眼睛,本身的鉴宝能力也不可小觑,毕竟人家从小就跟古玩打交道,父亲是小有名气的古玩商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跟着金二以后也做过专业的培训,更亲眼见识过许许多多的极品古董,经验比一些个所谓的专家更丰富。
所以他点点头,“也就是说,这是邓碧珊的孙子邓肖禹的作品,嗯,应该是早中期的作品,是这个意思吧?”
林小雅“嗯”了一声,“应该没错。”
“那么,值多少钱呢?五万块钱能拿下来吗?”
“翻倍也不愁买家,邓肖禹的名气在那儿摆着呢,祖孙两代的名气加成不容忽视,另外,这画真的挺漂亮,会有人喜欢的。”
“十万?”徐景行乐了,扭头对老杨道:“老杨同志,该请客了呀。”
老杨早已经被徐景行和林小雅的对话惊呆了,“你,你是说,这俩小件值十五六万?”
“呵呵呵,怎么?嫌少?还是嫌多?”
“我,我,”老杨欲哭无泪的拍了拍额头,然后一咬牙道:“说好了送给小雅做见面礼,多少都跟我没关系了。”
“得了得了,在我面前还装啥装啊,要是让婶子知道你把这么贵重的物件白送出去,还不得把你赶出家门?”徐景行好笑的说道。
“咳咳,她敢,”老杨心虚的说道。
“有本事当着婶子的面也这么说,”徐景行撇撇嘴,“请客啊,一条龙,一下子赚这么多,你不请一把大的好意思?是不?”
“嘿嘿,都是你给带来的好运气,”老杨挠着脑袋嘿嘿笑道,“要不是你们慧眼识宝,我估计一两千就把它们卖了,来之前,我还特意让柳柳搜了搜这瓷板上的落款,杨柳说是历史上没有这么个人,是无名之辈,应该不值钱,结果……”
“网络上的信息是多,但很杂很浅,只能查询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稍微高深点的专业点的都找不到,或者不好找,上网鉴宝,你也真敢。”
“以前也这么干过,没出事儿啊。”
“呵呵,出了事儿你也不知道,谁知道你在不知不觉中漏掉多少宝贝。”
“这……”老杨又苦恼了。
(本章完)




神级黄金手 第1054章 掏老宅子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最苦恼的事情一定是走宝。
什么叫走宝?
就像老杨同志这般把好东西当成普通物件低价卖了出去就叫走宝。
任何一个卖家都不希望走宝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卖家不走宝,买家怎么捡漏儿?对吧!
也就是说,在市场规模如此庞大的古玩市场中,有一个买家捡漏儿就有一个卖家走宝,所以说卖家走宝其实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是任何卖家都无法避免的,别说老杨同志这种没多少专业知识的小摊贩,就算是那些个大名鼎鼎的收藏家或者古玩经营者也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将好东西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去。
当然,这种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卖家身上,卖家心里都不是滋味。
之前的也就罢了,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而且就算发生了自己也不知道,眼不见为净。可这一次,老杨却是眼睁睁的看着“走宝”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徐景行没打算占老杨这个便宜,现在的他不缺这点小钱,但老杨却不同,老杨的家庭状况虽然也不错,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将这价值十多万的宝贝拱手送人,要知道,老杨的老伴儿辛苦上班一年才能赚四万多块而已。
所以,徐景行还是给老杨转了十五万,买下了这两件小精品。
这两件小精品都是那种市场价值不高但本身的艺术含量却不低的存在,在行家眼里有不低的收藏价值,要是能碰到识货的买家还有不小的升值空间。
不过他之所以花十五万买这么两个小物件,主要还是想自个儿收藏,顺带着当做装饰品装点一下自己的新家。
家里没几样儿装点门面的老物件,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能鉴宝?
等转账成功,老杨喜滋滋的笑道“今年总算能过个舒服年了。”
徐景行撇撇嘴,“你就装吧,谁不知道你老杨每年都过的很舒坦,话说你今年赚了有差不多一百个吧。”
“咳咳,没那么多没那么多,”老杨连忙摆手,放佛别人会跟他借钱一般。
“切,别当我什么都不知道,光你从安心那儿拿的货就能卖二三十个。”
“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我顶多拿了几万块钱的货……”
“整条街上谁不知道你老杨是翻着番儿的赚。”
“污蔑,纯粹的污蔑。”
“呵呵,信你才怪,”徐景行当然不信老杨的胡说八道,因为老杨赚钱狠这是出了名的,一百块钱进的货要卖三四百,一千块进的货要卖三四千,几万块钱的成本能给他带来至少两三倍的利润。
当然,老杨再怎么赚钱也没他徐景行赚的多,他这么说不过是逗逗老杨罢了,因为老杨是个财不露白的性子,生怕别人知道他有钱。
所以打了几句嘴仗之后就摆摆手,“行了,不打扰你赚钱了,等过年再找你玩,闲下来的时候也去我家坐坐,带上柳柳姐。”
老杨却忽然压低声音道“晚上出去转转不?”
“怎么?迫不及待的想请客了?老杨同志,你飘了啊,大晚上的就敢去大保健,不怕婶子和柳柳姐削你?”
“想什么呢,我是说去掏老宅子,”老杨神神秘秘的说道。
“哪有大晚上去掏老宅子的?而且这都要过年了,谁家老宅子让你这个时候去掏?”徐景行满心狐疑,“难不成你说的老宅子是阴宅?”
古玩行里的人说去掏老宅子就是去那些家里有老物件的老旧屋子里去淘宝,一般来说都是那种家里老人去世留下的老宅子或者要搬家了的老宅子,最好是那种解放之前建造起来的老宅子,那里面多的是好东西,指不定随便一根房梁都是花梨木的或者乌木的,此外像什么窗棱、门框、门板、石碑、废旧桌椅甚至是砖瓦碎片都有可能是好东西,逮着一样儿就赚了。
只是跟下乡刮地皮一样,现在的老宅子很少了,就算有也多是解放后建造的,那个时候的老宅子是个什么模样大家都心里有数儿,基本上不用抱太高的期望。
当然,也有一些高档的老宅,只是那些老宅都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就算塌了也没人敢乱伸手。
所以徐景行很是怀疑老杨嘴里说的“掏老宅子”另有涵义。
至于他说的“阴宅”,那就是玩笑话了,阴宅就是坟墓,掏阴宅那是绝对意义上的违法犯罪行为,给老杨二十个胆子也不敢做那种事儿,哪怕官方对这种行为的抓捕有点有心无力,哪怕岛城这边多的是逍遥自在的土耗子。
果然,老杨同志听到他的话差点没跳起来,“我没有,别乱说,我才不会干那种事儿呢。”
“那你说的是什么老宅子?别跟我说岛城这边还有真正的老宅子啊。”
“咳咳,真正的老宅子是没有的,但稍微老点的宅子还是有那么几个的,而且那宅子的主人本身就是个老玩家,据说生前的藏品一件不少的全在家里保存着,子女们急着用钱,处理完丧事就放出消息要清空老宅……”老杨神神秘秘的说到。
1...284285286287288...4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