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黄金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牛行空
别的不说,就说这简单的描金工艺。
国内也有,而且早早就有了,但这工艺从诞生一直到民国时期,几乎都没变过。
而塞夫尔瓷厂里的描金瓷器却在工艺上做了很多改进,以至于绘制在瓷器上的金粉不但匀称细腻色泽更亮丽,而且非常坚固,几乎没有脱落的风险,耐久性极高。
还有原理跟德化瓷一样的雕花瓷工艺,塞夫尔个做了更大胆的变化,在吸收德化瓷创作原理的基础上,大胆的把欧洲流行的美术、雕刻文化融合进去,从而创作出了写实度更高、风格更鲜明的塞尔福瓷器,让塞夫尔瓷成为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瓷器。
再比如说骨瓷。
骨瓷这玩意儿其实原本是欧洲人在没有获得华夏瓷烧制配方和工艺之前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却成为一种意外之喜,骨瓷的质地更轻盈更透亮,烧制难度也更简单,成本更低,可以用较小的成本烧制出品质很出色的中高档瓷器。
虽然在透亮轻盈这方面无法跟华夏的薄瓷相比,但胜在可以大范围推广,可以让普通民众也能用得起这种品相极好的瓷器。
而华夏的薄瓷却是真正的高端玩意儿,普通人可能见都没见过,更别说使用。
反正吧,作为一个传统的华夏手艺人,看到欧洲那边的种种出彩的工艺和作品,要说心里不泛酸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欧洲那边很多手工艺都是从华夏学过去的,甚至是偷过去的,但到最后,人家却做的比华夏更好,你说这滋味能好受么?
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落后就要挨打,不只是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如此,在艺术文化领域也一样。
好在欧洲那边的传统手工艺也就十八十九两个世纪发展的比较好,到现在,也跟华夏一样,老手艺就是老手艺,在现代工艺的冲击下,都只能往奢侈品方面转型。
塞夫尔瓷厂也不例外,到现在还在啃老本,甚至不得不经常跑到华夏这边来开展览会从而展现更多的存在感。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徐景行上网是浏览到的闲杂信息,平时基本上都不会用到。
但在跟周毓秀聊天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而然的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随用随取,所以喝茶的过程中两个人聊的别提多愉快了。
周毓秀这个人是个文青,而且是真正的有文化的女青年,对欧洲的传统手工艺以及美术、雕刻等西方工艺美术的了解非常深,就雕刻一项,她能把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说的头头是道,虽然很多也是复述其他学者专家的结论,但一个非专业人士能记下这么多东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何况周毓秀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的记下来、理解了,并且能跟她收藏的那些物件实际对应起来。
这很不容易。
同样,对周毓秀来说,徐景行这个小年轻也一样很出色,虽然对欧洲那边的文化艺术了解不是很深,但知识面却很广博,而且在聊天的时候又能把欧洲那边的工艺美术和华夏的传统工艺美术做出细致的对比,而且给的结论很是客观大气,承认欧洲那边的优点,也会直接指出其中的缺点,对华夏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缺点同样好不隐瞒,有什么说什么。
而且能做到言之有物,讲的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连于明秀这个“文盲”都听的津津有味。
至于茶水,也确实不错。
虽然徐景行不是很喜欢这种在茶叶里加糖和牛奶的喝法,但喝了两口之后,感觉口感还是可以的,跟传统的清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饮品,适合配合着点心品尝,更像吃饭时配的佐餐或者汤品,不适合日常消渴。
当然,英式红茶本来就是下午茶文化的产物,就是配合下午餐饮用的。
如果谁闲着没事儿也天天喝这个,就很没意思了。
喝茶中,聊到周毓秀的庄园。
徐景行这才知道,这个庄园是周毓秀19岁的时候开始建造的,当时的周毓秀在首都上大学,用父亲给的生活费买下这块宅基地,然后开始一点点改造,门口那两大排数百棵橡树就是那个时候种下的。
然后,周毓秀为了避免麻烦,干脆把户口迁到这个小村庄,成为这个村里的一员,之后通过购买、交换等方式一点点把院子周围的土地弄到自己名下,并且改造成现在的模样。
而整个过程,几乎全是她个人亲力亲为,尤其是那些果树,几乎是她一个人种下去的。
反正形成目前的规模,足足用了十好几年。
对此,徐景行除了说一句佩服之外也想不到什么好词儿了。
一个女人能用自己的整个青春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什么好说的?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为止付诸行动的有几个?付诸行动并且将之变成现实的又有几个?
从这方面来说,周毓秀这个人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
而且她用的这个办法,并不是单纯的依靠财力来实现,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可能不违反法律法规不留下政策隐患的情况下实现的。
现在好了,这个庄园只要周毓秀不答应,就没有人能强迫她转让或者出卖,因为她是这个村的一员,宅基地、耕地也都是通过合法程序弄到手的,谁也管不着。
以至于徐景行都有心思照着这个模样来一份了,他也有这样的条件呢。
他的户口还在村里,宅地基也在他的名下,还有好几亩耕地,完全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将那些耕地置换成自己宅基地周边的土地,然后只要他不把那些土地改造成工厂之类的商用建筑,不管是种果树还是还种什么,他自己说了算。
甚至现在的耕地可以流转,以他的财力完全可以拥有更多。
神级黄金手 第1468章
第1468章
徐景行以前也有过搞个庄园玩玩的想法,不过当时他想到的办法是去国外,毕竟国内的土地政策不太适合搞这种东西。
但现在,周毓秀给他做了个榜样,让他找到了一条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在国内拥有一座庄园的路子。
以他现在的财力,以及在村里的名望,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
宅基地是现成的,只要他的户口还在村里,那块宅基地就永远是他的,是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那种。
耕地也一样,只要他不改变耕地的使用性质,同样没有人会说什么。
甚至就算他在某种程度上扩大自己的宅基地使用面积,只要村委那边不追究就没麻烦,真要有人找茬儿,也不过缴纳一笔罚款,最严重也不过是清退多占的宅基地。
这已经是非常严格的程序了。
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很多办法可以避开现行的政策,从而拥有更多的宅基地和耕地,如果出的钱到位,村委甚至乡镇那边都会主动配合帮你消除种种可能存在的隐患。
说到底,还是现在的乡下土地不太值钱了,尤其是那些没有矿产也不在交通要道上、距离县市区比较远的小村子,只要做的不是很过分,真没有人追究这些。
像周毓秀这样做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隐患,也不过是周毓秀本人那种文青心态在作怪,怕麻烦,不想跟乱七八糟的人打交道,也不想被可能存在的隐患影响到自己的小日子。
如果换个心大点的,完全可以省略掉这些麻烦的程序。
现如今的农村里这样的庄园是很少见,但类似的度假别墅却多如牛毛,那种建筑真要去查,百分之九五十以上都得全部推倒,剩下的百分之五也得交罚款或者赔偿金。
说到底,还是一个心态问题。
徐景行和周毓秀这样的人不愿意占集体的便宜,不愿意留下这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隐患,但有的是人不在乎这些。
三个人聊到庄园,就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喂牛啊喂鸡养狗啊遛马这些,还有春种秋收夏除草这些。
反正生活情趣这东西,当你感到有趣的时候,怎么看都会很有趣,而周毓秀就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人,能从每个细节中找到她想要的那种美,她甚至会因为一棵果树苗第一次挂果而开心好几天,会专门给那棵果树起个名字,会观察并记录那棵果树的生长状态。
对这样的人,徐景行只想输大拇指。
反正以他的耐心,怕是做不到这一点。
午饭也是在周毓秀家吃的。
别看周毓秀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很喜欢欧式文化,但在吃这一方面,却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很接地气,做的几个菜都是国内常见的家常菜。
不过用的食材全是自家生产的,鸡蛋、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甚至连炒菜用的五香粉都是自己调配的,花椒面也是从屋后的花椒树上摘下来晒干后用药碾子磨出来。
鱼是院子里的人工池塘里养的,鸡和鸭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都是现吃现杀,最新鲜不过。
主食是大米混合麦粒、薏米仁煮的杂粮饭,其中的麦粒就是屋后那一块麦田里产的,按照周毓秀的说法,那块麦田每年能收大概八百多斤麦子,一部分磨成面粉,一部分留着当杂粮吃。
当然,鸡和鸭是专门为徐景行准备的,因为于明秀提醒周毓秀说徐景行饭量很大。
只是周毓秀的厨艺只能说一般,就是普通人家的家常菜水准。
但就算如此,徐景行也吃的津津有味,因为这是他近两年来第一次吃到这么新鲜的饭菜,虽然只是家常菜,但口感什么的真的比他在首都吃的那些名贵大菜要好不少。
当然,他能吃出其中的区别,是因为他的六识越发强大,味觉远超一般人。
普通人吃的话,感觉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顿饭结束,他越发的想要建造一个类似的庄园了,现在可能用不上,但再过个一二十年等他闲下来,就能像周毓秀这样好好的享受这种生活了。
正好庄园的建造也需要时间,现在开始筹备,十几二十年后刚好能享受到庄园里的一切。
早期的庄园么,大部分还在建设中,根本谈不上什么享受。
比如说周毓秀种的那些树,都是早些年种下的,刚种下的时候都一点点大就是小树苗,根本没什么美感可言,看周毓秀当时拍的照片,挺荒芜。
是经过十多年的浇灌和成长,才长成现如今这郁郁葱葱的模样。
可惜现在是冬天,感受不到那种郁郁葱葱瓜果飘香的美,这让徐景行颇感遗憾。
饭后,双方正式谈价。
都是爽快人,也懒得一件一件的谈,直接把整体数目和名单统计一遍,算了个总价。
估价是一亿两千万。
但周毓秀大手一挥直接道:“凑个整,一个亿好了。”
这壕气的劲儿,把徐景行这个买家都吓了一跳:“秀姐,你真砍的一手好价。”
周毓秀笑道:“这一个亿够我爸还清债务了,我还能余下一部分,而且我这儿不愁吃不愁喝也没什么大开销,有个千儿八百万的存款傍身已经很不少了,”说到这里目光在于明秀身上一扫,意味深长的说道:“另外你是明秀的好朋友,无论如何都要给她一个面子。”
徐景行苦笑:“这个面子可大了去了。”
“就这么定了,去超市买点水果都打折呢,你一下子花这么多钱而且帮我解决了大难题,不给你打个折我都过意不起。”
“那,多谢秀姐,我这就找人来搬东西。”
“可以,随时都可以,我虽然急着用钱,但也不差这三五天。”
“不用三五天,今天就能搬完。”
“那闲着也是闲着,教教我怎么做木工?”
“好啊。”
徐景行的身份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网上有全套的资料,当然是最表面那一层,木匠、木雕师、玉雕师、商人、某鱼签约主播、大慈善家等等广为人知的身份都写的清清楚楚的。
所以周毓秀是知道徐景行身份的,而且知道的比普通网友还稍微多一点,是于明秀提醒的。
不过周毓秀这个女人对别的不感兴趣,唯独想跟徐景行学两招,好自个儿打造新家具。
按照周毓秀的说法,既然这些贵重的欧式老家具都成了过去,那就干脆从新开始好了,反正正好冬天,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找个活儿干。
徐景行当然不会拒绝,但这东西也不是一时半会儿三言两句就能教会的,他也只是大致的提醒了一下关键诀窍,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入门知识,顺带着把周毓秀拉进一个木工爱好者聚集的群里。
等待装卸工人赶来的时候,徐景行还骑着周毓秀那匹白马在村里转了转,那白马特温顺,也很健壮,骑上去感觉步伐很轻盈,虽然比不上专业的赛马,但也相当不错了。
在路上碰到村里人也没人觉得大惊小怪,有的人甚至还笑着跟他打招呼,显然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画面。
等徐景行喊的搬家工人把他买下的所有物件都装车之后,已经快六点钟。
紧赶慢赶回到首都那边的别墅区时,已经快九点钟了。
再等工人把所有的物件都卸下来清点清楚,更是到了凌晨。
于明秀一直在跑前跑后的帮忙,忙完的时候累到直打哈欠,“受不了了,又困又饿,去哪儿吃点东西?”
“洗个澡喊外卖吧。”
“好,去我家。”
“外卖我请。”
“那是必须的,我好久没这么累过了。”
徐景行点外卖当然不会点快餐,而是直接打电话给一家酒店的餐厅经理下单,也不用看菜单,想吃什么直接点什么,反正哪怕是酒店里没有的菜式,他们也会想办法做出来,做不出来也会买来。
这样的待遇一般人享受不到,但徐景行这边就是另外一码事儿了。
他来首都这些日子认识了大量类似的人物,大小酒店餐厅的老板们少说也有百十号个,其他娱乐场所的老板经理更多,其中有不少是圈里那些二三代们投资的,一见面人送个贵宾卡过来,你接不接?
当然,他一般用不着这玩意儿,但用的时候也不会客气,反正干活儿的都是手底下的人。
就像这酒店,本身就是24小时营业,他这个时候给经理打个电话点个菜,也不算为难对方,也不算为难厨师。
而且这些酒店经理们巴不得能多服务几位徐景行这种客人呢,甚至服务难度越高,他们越开心,因为服务好了那就是大功一件。
所以下单之后四十分钟,经理亲自开车带着两个女服务员带着全套餐具和新鲜出炉的饭菜赶来,并且处理妥当一些需要现场处理的菜式之后,又礼貌的离开。
刚洗完澡的于明秀裹着浴巾看着满餐桌的精美菜式和更加精美的餐具,惊讶的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酒店还提供这样的服务?”
“给够钱,什么样的服务他们都能提供。”
神级黄金手 第1469章 蓬皮杜夫人
第1469章 蓬皮杜夫人
“光有钱怕不太够吧。”
“你想多了,有钱就行,这又不算什么顶级服务,不就是半夜里点几个菜?现在的大酒店里还能少了专门值夜班的大厨?他们巴不得晚上的生意能更红火一些呢。”
“是这个道理,不过也就你这样的人,才能让酒店经理亲自开车给你送餐,那态度,简直不要太恭敬。”
“赶紧吃赶紧吃,将就一下,改天请你到酒店里吃,咱们国家这菜,还是刚出锅的最好吃,出锅后五分钟再吃,就不是那个味儿了,超过十分钟就谈不上什么美味不美味,只能勉强填肚子。”
“难怪你跟秀姐那么有共同话题,我这样的糙人就没那么多讲究,”于明秀说是这么说,吃的时候却毫不客气,裹着浴巾一手刀叉一手筷子大吃特吃起来,显然是真的饿坏了,中午在周毓秀家吃了饭然后一直饿到现在,还跑前跑后的跑了那么多腿。
徐景行更饿,吃的更凶。
于是不到半个小时,酒店送来的一大桌子饭菜就被两个人吃了个精光。
吃完之后,于明秀伸了个懒腰:“真爽,第一次在家里品尝到五星酒店大厨的手艺,跟着你徐大艺术家沾光了。”
徐景行抿了一口酒店赠送的红酒,漱了漱口后直接吐到连带餐具送来的镀金垃圾桶里:“这才哪儿到哪儿,明秀姐,你这享受生活的能力跟秀姐可差的有点远,别光顾着挣钱,照你这么下去,挣了钱都不知道该怎么花。”
“……扎心了,”于明秀幽怨的瞟了徐景行一眼:“这些东西酒店回回收吗?”
“会的,你在家的时候发个信息过去,他们会有人上门收拾这些,要是有需求,他们甚至会顺带着帮你打扫一下餐厅的卫生再把垃圾给你拎出去。”
“什么时候都行?现在也可以?”
“可以。”
“算了,大晚上的就不让他们来回折腾了,等白天他们闲下来的时候再说吧,”于明秀裹了裹身上的浴袍:“我就不伺候你了,卧室里的东西我都给你换了新的,直接用。”
徐景行却摆摆手:“今晚上我就不在这儿了。”
“咋?要回四合院?”
“去那边那刚搬回来的东西好好整理整理。”
“不是,这大晚上的……”
“我这人觉少,偶尔熬夜没什么影响,你睡吧,我去那边。”
“那,早上过来吃早饭?”
“好。”
徐景行离开于明秀的别墅,溜达着回到自己的大别墅里,路上碰到巡逻的保安还点点头打了个招呼,然后把别墅里的灯全部打开,对价值一个亿的老物件进行分类。
这么多东西,有不少是他用不着但又比较有价值的,那些东西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他提供一些灵气,然后就要被扔给叶青去处理,至于能卖多少钱,那就无所谓了,反正他买的时候用的就是市场价,就算在拍卖行能拍出比较高的价格,在刨除手续费以及各种税费之后,也不会剩多少。
甚至都不见得能回本。
当然,财大气粗的徐老板现在也不在乎那么点小小的亏损,总成本才一个亿而已,就算全亏了又能怎么样。
小小钱,不在乎。
何况除去那些徐景行不愿意收留的物件,剩下的才是好东西,不管是用来收藏还是当投资品,甚至直接拿出去拍卖,都很赚。
他甚至还捡了个不小的漏儿。
什么漏儿呢。
一套是水晶酒具。
确切的说是一套纯银托盘和杯架外加加十二只水晶酒杯外加若干其他酒器,全是水晶制品。
按说水晶制品尽管再怎么精美,也不会值太多钱,毕竟水晶这种材质本身就不怎么值钱,材质本身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制作出来的东西粗看跟玻璃没什么区别,而且质脆性刚不怎么好雕琢,大部分都是素面朝天,喜欢这种清汤挂面风格的器具的人可能会很喜欢,但这种人毕竟少。
换句话说,水晶这种材质本身是大路货,又不堪雕琢,自然不能像玉石翡翠那样卖出天价。
但在欧洲那边,尤其是两三个世纪以前的欧洲,水晶制品还是很有市场的,大名鼎鼎的巴卡拉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大品牌。
他面前的这一套水晶酒具就是巴卡拉出品,算是标准的名牌货,是水晶品牌中的奢侈品。
巴卡拉这个品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路易十五时期,不过当时的巴卡拉是个地名,而且是以制作玻璃器皿为主,直到1816年工业家aine-gabrield’artigues买下玻璃制造厂转型生产水晶制品,并改名为巴卡拉。
然后这个名字很快就成为整个欧洲甚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晶制造品牌,巅峰时期巴卡拉的水晶制品都被打上了法印饿英皇家专用的标记,并且在新世纪成功转型为真正的奢侈品品牌,一直到现在。
不过前两年,巴卡拉被国内一个女富商以十几亿的价格收购下来,让这个在世界上大名鼎鼎的水晶奢侈品品牌拥有了华夏血统。
但就算如此,一套水晶酒具依然不值多少钱,在周毓秀那儿,这都是添头,相当于一分钱没花。
可就是这样一套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水晶酒具里却蕴藏这浓郁的灵气,连物性都不弱。
这样的一套酒具,绝对不可能是普通的老物件,应该有些来头,说不定就是某位大人物使用过的。
酒杯底部倒是刻着一个类似于族徽的突然,但他对这东西是真没什么了解,所以也无从判断这套酒具的来历。估计国内也没几个人能识别出这种族徽一样的东西,得专门研究徽章学的西方学者才能认出来,毕竟欧洲那边的家族太多了,而且大大小小的贵族都有专属的家族徽章,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数量不要太繁多。
不过,有个人应该能认出这东西的来历。
要不找她问问?
想到这里,他拍了几张照片给叶青发过去:“叶大经理,公司里有没有熟悉欧洲那边的徽章学的鉴定师,帮忙瞅瞅这是个图案是什么来历。”
几分钟后,叶青发视频过来:“你从哪儿弄来的宝贝?”
“有眉目了?”
“转让不?”
“公司里真有能认出这东西的人?”
“肯定能卖出个好价钱。”
“过几天再说,先把这徽章讲讲。”
两个人答非所问的聊了几句,叶青没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能无奈道:“这是蓬皮杜夫人的专属徽章,挺好辨认,这东西品相只能算不错,但有这个徽章,价值就不一样了。”
“你确定是蓬皮杜夫人的徽章?我朋友怎么说这是巴卡拉的水晶制品?巴卡拉这个品牌的正式诞生是蓬皮杜夫人死后好几十年的事情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