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他每日总是不停的咳嗽,虽不至于卧床不起,但在生活上,确实是已经丧失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甚至走道还需要人搀扶着。
华佗也来给陶谦看病,但得出的结论和张仲景一样,陶谦目下虽可以用药延续寿命,但若是想痊愈,只怕是难上加难的。
看到陶谦的生活质量如此之差,还随时可能朝不保夕,陶商心中很是伤感悲痛。
或许……自己是该听一听貂蝉的话了,让带领王允修行的那位老神仙帮忙看看陶谦的情况。
仙术什么的或许是假的,但说不定人家真的有些延年益寿的偏门养生之道呢?
但听说于吉现在在豫章郡,如此说来,自己需得尽快南下,一统江东!
这一日,陶家两个小子又来看望体弱的老父亲了。
陶谦坐在院落中,拄着拐杖,一边喝张仲景给他配的药一边皱眉抱怨道:“这也太苦了点。”
陶商安慰他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父亲不要撒娇哦,乖乖的喝下去,全喝掉病就好了。”
陶谦用浑浊的老眼白了他一下。
怎么感觉这小子好像不是在哄爹,而像是在哄孙子一样?
他是不是乘着老夫有病占我便宜呢?
喝完了药,陶谦长叹口气,唏嘘道:“苦死老夫也……对了,听说你打算进兵南方,收服扬州诸郡?”
陶商点了点头,道:“正是!王司徒在豫章郡的那位老神仙处求仙问道,父亲不是有意想让那老神仙给你看看寿数吗?正好借着这次机会,将他一并请回来。”
陶谦长叹口气,语气颇是欣慰:“还算是你有点孝心,老夫没也算白养你……老夫这身体不能担事了,这徐州诸郡,今后就一并交给你打理吧,切勿辜负老夫的期望。”
陶商拱手欠身:“父亲放心,孩儿一定努力去做。”
陶谦话锋一转,突然道:“你成婚之前,老夫安排给你的大事,办得怎么样了?可是有什么眉目吗?”
陶商闻言有点发懵。
好像没有这么一茬啊。
“父亲给我安排什么事了?”
陶谦气的直咳嗽,恶狠狠的瞪着他。
“臭小子!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你成婚了!你弟弟的婆姨却在何处?老夫不盯着你们,你们怕是一辈子都成不了婚!你得赶紧替他找啊!忘啦!”
陶商闻言咧咧嘴,表情很是无奈。
“父亲,我这蜜月期还没过呢,哪有时间替二弟安排这事……”
“混账!”
陶谦虽然虚弱,但在儿子面前,还是威势很足的:“刚接掌了几日大权,就敢不听老夫的话了?你成你的亲,睡你的婆娘,耽误给你弟弟找媳妇吗?”
“不、不耽误!”陶商无奈的摇着头。
老头自打有病之后,仗着身体不好,总是任性撒娇耍脾气,一点理都不讲了。
果然是因果报应,陶谦年轻的时候赶上两个儿子人性,如今年纪大了,整个颠倒过来了。
“我回头就让糜竺把彭城那些出身好、相貌好的女子给二弟甄别出来,挨个挑选。”陶商向陶谦保证道。
话音落时,旁边一直没有吱声的陶应突然开口了。
“大哥,彭城的那些士族闺秀,我,我都不喜欢。”
陶商皱起眉,疑惑的看着他:“那你喜欢什么样的?”
陶应的双眸中,顿时闪烁出了一丝神往,思虑了半晌,方才喃喃道:
“我喜欢那种凶的!”
陶商在原地呆呆的看着陶应,好半天也没琢磨明白陶应这句话的意思。
“哪、哪种胸的?你给大哥描述的明白一点。”
。m.





三国有君子 第三百八十二章 争霸扬州
婚事过了,臧霸暂时在彭城疗养,而管亥则是被陶商派往豫州说服汝南的黄巾诸部,用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但此事能不能成,陶商现下还有些说不准成。
天气渐渐的转入了年关岁尾,但陶商并没有避讳时节,而是下定觉醒南下收服豫章郡和会稽郡,将整个东南握在手中。
徐州这方面,仅仅是让曹豹等徐州旧将镇守,陶商并不是很放心,忠心不忠心的只是一方面,能力在那摆着,陶谦麾下的老一辈的人,该筛的应该筛一下了。
他思前想后,最后决定留下太史慈和郭嘉,有他们在彭城,至少自己往南方平定后方的时候,心中还比较踏实一些。
而且让这两个人协助曹豹镇守,一则是能够有效的抗拒曹操和袁绍的偷袭,二则陶商短时间内还不想让太史慈回到金陵城。
虽然已经是结义兄弟了,但他目下还暂时不想让太史慈见到刘繇。
万一刘繇给自己拆穿了,陶商虽然有信心说服太史慈,但在结义兄弟的面前,多少有些掉面子,而且也让太史慈难堪。
新婚燕尔之期一过,陶商和貂蝉就决定收拾东西南下,先回金陵城安顿,然后再前往豫章郡。
临行之前,糜贞特意过来看望貂蝉,陶商身为家主,亦是与貂蝉一同接待了她。
糜贞虽然口中对两个人是祝福之语,但不知为何,陶商总感觉大胸妹在看向自己的双眸中多少有一些幽怨,也不晓得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先不管了,赶紧把东南的事料理完毕再说。
彭城的事情安排好了之后,金陵城的主力兵马便随陶商回返了丹阳郡。
金陵城的发展仍然在继续,挺长时间没回来,富庶的金陵城依旧在不断地吸收着外州逃难的百姓,丹阳郡的人口的数量正在急剧增长,由三年前的六十万户籍在册变成了一百一十万。
这其中的大部分外来人口,包括九江郡、汝南郡、山阳郡等地。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金陵城治政的陈群与在吴郡治所杭州发展的张纮商议,将一部外来人口转移到了吴郡的辖地,一则是为了发展杭州提供劳动力,二则也是适当的减少一下丹阳郡极剧增长的人口压力。
回到了金陵城之后,陶商先是安顿了貂蝉,又找韩浩了解了一下最近郡内的政治事务,知道一切顺利之后,他便开始在金陵城内整备粮草,收拾兵械,准备点兵前往豫章郡争雄。
对于这一次收复会稽郡和豫章郡,陶商倒是没有什么过分的担忧,以金陵军的战力和自己的名望,想要收拢此二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但主要问题是,会稽郡东南的广大地区与豫章郡正南的接壤岭南的土地,是百越杂居的集合地,这个地方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算是稠密,但很多人却并没有被登籍在册,而是以部落的礼制混杂,可以说是久来反叛之地。
而且虽然说只是两郡,但这两个地方实际的占地面积极大,几乎可以顶的上两个徐州了,当然,其中大部分的沿海地区都是还未开垦的密林荒地。
而且占据了这两个郡之后,就代表从今天开始,陶商将时时面对山越与百越闽部的融合问题,这可是需要花大力气去整顿的。
整顿的顺利,这就是自己的大后方,是一块纵深数千里的保障之所。
整顿的不好,就要时时派兵镇压叛乱,焦头烂额。
而校事府也传来了新的消息,那就是袁术已经受降了吕布,并将己方的本部兵马从豫州转移到了淮南境内。
袁术一撅屁股,陶商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
袁老二看来是对金陵城还不死心啊……这个混蛋。
自己这一次南下扬州,袁术很有可能也会乘隙进兵扬州,再取金陵城。
不过陶商已经想好了一个对策。
若袁术果然有意图谋自己,那自己不妨就乘着这个机会给袁术设个圈套……埋伏他!来个一劳永逸,争取彻底的铲除这颗时时会对金陵城产生威胁的潜在毒瘤。
……
金陵城,刘繇府邸。
陶商和刘繇坐在客厅内的软塌上,面对面的坐着,两个人的表情显得很有参照性和对比价值。
陶商在笑,刘繇在哭。
陶商笑着看刘繇哭的差不多了之后,方才将手伸到了他的面前,索要道:
“正礼公,你看你这哭的也差不多将近半个时辰了,有什么天大的委屈,也都该嚎的差不多了吧?你就把扬州刺史的印绶给我吧……其实我也挺忙的。”
“不给!”
刘繇像是小朋友在被大哥哥抢糖果一样,将那块扬州刺史的印绶使劲的往怀里藏,表情显得很是无助。
陶商颇为鄙夷的看着他。
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跟个三岁小孩子似的一样任性,这也太没有胸襟和担当了。
陶商宽慰他,徐徐诱导道:“正礼公,并不是陶某特意来跟你抢饭吃!只是天子已经下了明诏,敕封我为当朝太傅,领扬州牧!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不把印绶给我,我这扬州牧坐的也不是那么回事呀,咱们都是为朝廷效忠的,这样扬州牧,谁坐不一样?您得把这事看开啊。”
刘繇油盐不进:“就不给!”
陶商有点不耐烦了。
“你赶紧的!我手头一堆事呢,没功夫老在这跟你闲掰扯……再不给我,我可揍你了。”陶商威胁恐吓他。
刘繇死猪不怕开水烫。
他把脸向着陶商一伸:“你打吧,你打!姓陶的,你也太欺负人了!刘某人受命扬州刺史,足足两年有余,却一直憋在这个小黑屋里,每天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拿着这个印绶对着你送过来的破文书挨个盖公章!连一道自己的敕令都没有下过,就得做交接了?……哪个一方州首活的像我这么憋屈的!你说说看!”
看着刘繇泪眼婆娑的熊样,陶商心中也升起了一丝不忍。
遥想当年,其实自己这事确实是办得挺不地道的。
人家好好的一个扬州刺史,封疆大吏,上任的第一天就被自己派陶应和郭嘉给一锅端了,直接抓到了金陵城,犹如养狗一样的天天牵着,每天啥也不能干,跟个社区办公室文员似的专职盖章……换成谁,谁心里也不会太舒服的。
这人毕竟也是太史慈的同乡,关系也算不错,眼下太史慈已经成了自己的结拜大哥,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好歹也得对太史慈有个交待不是。
自己是不是该对他好一点?
陶商长叹口气,端起面前的盛水的器皿,放在嘴边刚想要喝点,却是一皱眉,转手就将觞扔在了地上。
刘繇被陶商的举动吓得浑身直哆嗦,抱着大印的两只胳膊又紧了些。
“你、你想干什么?你还真敢揍吾不成?”
陶商双手合十,冲着刘繇作揖,道:“原先的事,确实是陶某做的有些过分,但为天下计,有时候却不得不行非常之事,今日此事可谓已经了却,原先的恩怨就让他一笔勾销吧,商在这里向刘公致歉了,今后一定会善待于公。”
刘繇闻言顿时呆住了。
他使劲的抠了抠耳朵,诧然的看着陶商,不敢相信的道:“你、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陶某向刘公致歉了。”
“我没听清楚……”
“我向你致歉。”
“你是真心的吗?”
陶商抬起头,斜眼看向刘繇,晃了晃拳头道:“差不多得了啊!你占我便宜呢?”
刘繇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长叹道:“其实吧,有些事情,我也不是看不开,大争之世,本就如此,又哪有什么谁对谁错的?比起其他的那些诸侯,你着实算是很有仁心的了……刘某这两年居住在金陵城,看着金陵城一日复一日的变化,心中也多少明白你的苦心,若是换成我,断然不能将此地治理的这般昌隆……但你对我的手段,着实是狠厉了一些。”
陶商闻言,笑了。
不管怎么说,刘繇这个人还是有些远见、有些优点的。
他至少比那些眼高于顶,自命不凡的士族诸侯要强上许多,能够摆明白自己的位置。
而且历史上的刘繇在任期间,确实是极为清廉且有名望,在地方的口碑比孙策要强许多,之所以没有争过孙策,实在是他的兵势太弱。
论治理地方和善待百姓,刘繇是比孙策强的。
“正礼公,陶某已经决定了,待此番平复了扬州诸郡之后,便会委任你为边南二郡的出政之长,届时由你代表我,将金陵城的政略发展方式,向南深入,在东南沿海地域推广,让你一展才干,也算是聊表陶某对你的愧疚之意。”
刘繇皱了皱眉,疑惑道:“咋感觉像被发配了似的?”
陶商的脸色发黑:“你要不愿意,那我就留你在这盖公章。”
刘繇急忙摆手,道:“不,不!愿意,其实这事也是挺好的,刘某人很感激你。”
虽然不知道陶商适才所说的“愧疚”是真是假,但听在刘繇的耳朵里,他还是很受用的。
按照正常的诸侯的手段,在自己这个傀儡没有用了之后,很可能就被处理掉了。
但陶商的行事作风,却让刘繇看到了希望。
至少,他还算有心,没有要了自己的性命。
这小子,确实是不负君子之名。
不过他让自己去的那个地方,也委实有些闹腾人。
一想到扬州南部的百越和闽族遗后,刘繇就有些脑袋疼。
他摸着胡须,仔细的思虑了半晌,方才对陶商言道:“你若是真的成心想让刘某人帮你的忙,那不妨就派一个人给我当副手,如此刘某人在南方推行政策安抚百越的时候,方才能踏实敢干。”
陶商一挑眉:“你要的副手,该不会是太史慈吧?很抱歉,这个人不行,他是我的结义兄长,眼下还有重责在身,我不能把他留在南方。”
刘繇一瞪眼:“太史子义居然成了你的兄长?你们何时结拜的?这可真是天下奇事!……不过刘某人要的人可不是他。”
陶商的心下松了口气,道:“那你想要谁?”
刘繇终于难得的露出了笑容:“刘某人在淮浦居住之时,知海陵县有一人,乃是官宦人家之后,姓吕名岱,曾任县吏,后避乱南渡,此人极为才干,可为我之臂助,若得此人相辅,刘某便答应你相助你在豫章郡和会稽郡推行政要。”
陶商静静的看着刘繇,突然间乐了。
刘繇这个人倒是挺自恋,陶某若是能得到吕岱,我好像就用不着你了。
“正礼公既然如此推崇这个吕岱,想必应该是与此人相熟吧?”
刘繇郑重的点头道:“这是自然的,刘某人自当认识他,不然岂会随意举荐之?”
“那不知这个人现在何处?”
刘繇呵呵一笑,道:“此人目下,就在涂唐,离此不远也。”
……
按照刘繇的指点,陶商派校事府的人员寻到了吕岱,并将他郑重的请到了金陵城。
吕岱年过三旬,相貌消瘦,一看就是性格自律刚强,做事比较一板一眼的人。
对于陶商的召见,吕岱很是诧异。
自己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在东南的士族群体中,其家族并不是十分大的家族,而且他本人原先也不过是一名小吏,论及身份和地位,还远远到不了陶商能够亲自派人找他的地步。
不过陶商就是这么做了。
听闻陶商想要南征豫章郡和会稽郡,并打算在战后让自己协助他安抚岭南的百越部族,吕岱沉思半晌,方才对陶商道:
“太傅得刘公之荐,意重在下,在下不胜荣幸,东南百越部族,人口稠密众多,大多不在当地的户籍上,多有缺税,实乃是我朝一块重大缺失,若是能够确实的将百越诸部安排布置,并成型的归于王化正统,登记在册,对于日后的税收和兵源增补,都是一块巨大的补充,不过百越屡叛,想要完全收拢,绝非朝夕之功,在下一人之力,恐有不殆,还愿举荐几个人,共襄太傅完成此盛举,不知太傅肯纳之否?”
陶商闻言笑了。
“有一头算一头,我都要!”
吕岱闻言愣住了。
头?




三国有君子 第三百八十三章 诸葛连弩
吕岱给陶商推荐的人,分别是贺齐,全柔,阚泽。
这三个人,陶商自然是都知道的。
如今有了吕岱的举荐,陶商自然更是乐意录用。
阚泽少年家贫,世代务农,常年向他人借书摘抄,可谓博学多闻。
贺齐是山阴人,现任剡县郡吏,乃是王朗的直属手下,陶商这次从王朗手中接收会稽郡之后,便准备提拔征调他。
毕竟贺齐在东吴的历史上,无论是对魏国还是对山越,都是身经百战,立功无数,乃是吴中少有的重臣良将。
全柔乃是孝灵皇帝时期的孝廉,目下在扬州为会稽东部都尉,亦是属于王朗的手下,另外让陶商在意的事,他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全琮。
陶商任命吕岱为定南都尉,跟随自己一同南下,收服扬州诸郡。
但在南下之前,还有两个人,陶商需要见上一见。
那就是他的两个徒弟,司马懿和诸葛亮。
挺长一段时间没见了,也不知道两个孩子的课业怎么样。
陶商虽然是他们名义的上的师傅,但能教他们的东西着实有限,能教他们的时间也着实有限。
但陶商却不惜重金,在整个江南聘请六艺名师,对两个孩子进行课业教育。
当然,身为穿越人士,对古代的艺业,陶商也不是看的非常重,他更愿意让两个孩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时光荏苒,一晃,诸葛亮已经是十四虚岁了,而司马懿则是十五虚。
想当年,两个蹦蹦跶跶的小崽子,如今都已经是半大不小的少年郎了。
见了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的课业已经精进到了很高的水平。
果然都是天生的学霸苗子。
但令陶商感到唯有一点美总不足的是,在见到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的手中没有拿扇子。
这一点令陶商很不爽,他首先就批评了诸葛亮。
“为什么不带扇子?”
诸葛亮的脸一下子就变得通红,他低着头,羞羞答答的挪动着两只脚,道:“老师,天入冬了,天不太热,学生就给忘了。”
“那可不行,回家取去!拿了扇子再来跟我说话……好东西不随身带着,记着,那玩意两千年后都有人认。”
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转身回去取扇子了,留下司马懿一个人在那偷笑。
陶商斜眼看着司马懿。
“你乐什么?你觉得没你事吗?你也回家取扇子去。”
司马懿的脸色瞬时变绿了。
“老师,我那扇子太磕碜了,给烧火的一样一样的,我能不能不用?”
“不行!好东西怎可不用!简直是暴殄天物,你那扇子比诸葛亮的金贵,一千年后能用蒲葵扇的,只有活佛才够档次!”
司马懿无奈,也只能回去了。
少时,二人迎着秋风,摇着扇子,犹如两个快乐的小二b一样,出现在了陶商的面前。
陶商这才感到满意。
诸葛亮不但是带来了扇子,另外还另外携带了一个模型物件,来给陶商观摩。
“老师,您看,这是学生最近刚刚设计出来的连弩,请老师观摩。”
陶商闻言精神一震,急忙端起诸葛亮送来的模型,仔细端详。
诸葛亮则是站在一旁为陶商解释分析:“我朝前代已是有了连弩,但所发箭弩并不多,学生依照前代连弩之基,稍做改进,可连发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其部件分为六部,依次是外廓、悬刀、牛、枢、望山、牙,此弩可根据需要作大亦或是可做小,大的可为弩机,设立于城头,小的可用为弩手之用,组建连弩营,陆战水战,皆可操持。”
陶商来回摆弄着这支模型连弩,问道:“你这连弩,可思虑完善?能连发多少支?”
诸葛亮为陶商解释道:“学生自认为已经是思虑完善了,此弩有两个优点,一是威力强,可连射十矢。二为命中较高,操持之士可静等瞄准之后再行发射,强于长弓。不过亦是有所不足。”
陶商转头看他,道:“哪一点不足?”
“制作复杂,所用铁制之铁箭,也需特制……”
陶商轻轻一笑,道:“对于别人来说,此事或许是个难事,但咱们金陵铁矿不缺,纵然不能大批量的广为制造,但支撑一个五千到六千的连弩营,应该还是勉强可以做到的。”
说到这,陶商便把弩机模型放在桌案上,道:“我来日便下令韩浩开始在城内打造,并让蒋钦在水军中选拔兵将,组建连弩营……亮亮,你手中可有图纸吗?”
诸葛亮使劲的点着头,道:“学生都已近准备完毕了,就等着老师决策……不过当初若是没有老师对学生的执意要求,学生也未必能想到这一层上。”
陶商满意的点了点头,诸葛亮的努力,他是看在眼里了。
他突然转头看向司马懿,板正面容道:“亮亮在不耽误课业的基础上,尚有闲暇做出此等器具,小懿你身为师兄,还需晓事,得努力向他看齐才是。”
司马懿的脸色一下子变的通红。
他轻轻的一擦鼻子,低声道:“老师,学生虽然没有师弟那般的横溢才华,却也不曾落下了功课……而且我也研究出了不少好东西呢。”
陶商一挑眉,眼眸中的光芒很是犀利。
“还敢狡辩?把你研究的东西,与为师看看。”
司马懿小心翼翼的看了诸葛亮一眼,然后方才从袖筒中逃出一卷布制的卷册,小心翼翼的交到了陶商的手上。
陶商随意的一打开,眼睛顿时直了。
1...163164165166167...3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