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依照年龄来看,这个人,似乎就是鲁肃了。
“见过太傅。”鲁肃毕恭毕敬的向陶商行礼问安。
陶商微笑虚手扶起他:“陶某在帖子上,并未书写姓名,子敬是如何知晓我身份的?”
鲁肃的回答很是简单:“猜的。”
陶商抬头看了看门匾,道:“陶某既然是来吊丧的,那便先行进去祭奠一下先人,子敬以为如何?”
鲁肃闪身为陶商让开了一条通路,道:“肃代祖母多谢太傅屈尊……太傅请入门。”
三国有君子 第四百六十二章 子敬论四策
祭拜过鲁肃的祖母之后,鲁肃随即在客厅招待了陶商。
陶商这一次也算是不请自来。
按道理来说这样做着实是很突兀的,但他确实担心鲁肃在办完丧事后会回巢湖,到时候很可能就是便宜了周瑜和孙策。
陶商舍不得便宜敌人。
鲁肃年长陶商一岁,因而陶商出口以兄相称。
“子敬兄这次办完丧事,打算什么时候离开?”
鲁肃闻言摆手,连称不敢,却是不敢以兄辈在陶商面前自居。
少许的礼让推辞之后,方听鲁肃说道:“在下的本意,当是在下月初回返居巢,但如今太傅亲自临门,在下很有可能便是回不去了。”
陶商闻言笑了。
跟聪明人唠嗑不累啊。
鲁肃就是聪明人,他看了陶商送来的帖子上只有一个姓氏,脑袋动了动就知道对方是当朝的太傅,亦是徐州和扬州之长。
陶商身为天下势力屈指可数的几名诸侯之一,自然不会闲来无事跑到东城来给毫不相识的自家祖母吊丧,他的真实目地,应该就是自己。
虽然不知道陶商是从哪里打听到自己的,但眼下鲁肃心中还是颇为震撼的。
陶商大老远的从彭城赶到东城,足见陶商对他重视的程度。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陶商此举倒是颇有些周公吐哺的感觉。
对鲁肃而言,陶商无论是势力,实力,风评以及近来的所作所为,都比孙策要强上太多了,而如今这样的雄飞人物找上自己,鲁肃虽然是自恃颇高,但也觉得陶商比较于孙策,才是真正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人物。
尚未详谈,鲁肃已经有了七分的决断。
陶商看着鲁肃,笑道:“子敬说的不错,实不相瞒,是陶某的左膀贤臣陈登向我推荐了兄长。”
鲁肃闻言恍然道:“原来是他。”
陶商点头道:“久闻子敬乃是高明之士,天下奇才也,陶某远道前来相见,诚心求教子敬兄指点迷津,还请兄不要拒我于千里之外。”
鲁肃见陶商说的这么客气,连忙道:“不敢!不敢!太傅君子之名遍布天下,肃岂敢在太傅面前逞强?太傅若有相询,肃定然是知无不言。”
陶商笑了笑,直言道:“敢问子敬兄,以你的眼光来看,今后之势,陶某身居东南两州十郡之地,当如何自处?徐州和扬州之地,日后出路发展又将何在?”
鲁肃见陶商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上来直接就问这么敏感的问题,很显然是挺把自己当盘菜,心下既有些小激动,又有些小感动。
他捋顺了下思路,方才对陶商道:“听闻太傅已经收服了淮南旧将,势力越发强盛,而眼下袁绍已经着手派兵收服青州与幽州,以肃之愚见,袁绍得了河北之后,必然会以北地兼沙漠之众,南下中原与徐州之地,太傅之势虽强,但想克败袁绍,除非袁绍有大破绽大疏漏,否则极难矣。”
陶商深觉有理,他不能寄希望于日后与袁绍交战时,真的会出现一次乌巢之失。
历史的洪流早已经改变了流动方向,谁敢保证袁绍就一定会再犯错误。
“那依照子敬兄之见,陶某应当如何?”
鲁肃清了清嗓子,对陶商道:“太傅当下要做的,有四件事,第一件事便是立刻选出一名善谋善兵者,肃清江东匪患,力求在将来与袁绍交手的时候,后方不至有差错。”
此言和自己的此来的初衷大致差不多,果然是智者所见略同。
“第二件呢?”陶商又问道。
“太傅要想办法和天子结成亲家。”
“和天子结亲?”这件事陶商倒是从来没想过。
鲁肃笑了笑,道:“袁绍的兵势和地盘强盛仅为其一,袁绍之所以不缺人才,乃是因为他麾下的重要亲信都是北地的重要士族出身,袁绍身为汝南袁氏之主,更兼诸侯盟主,门生故吏遍天下,政治高度非常人所及,不是肃妄自夸大袁绍,太傅若是此刻不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很有可能在和其交手的过程中,就有徐州的士族叛变投袁了,眼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陶氏成为皇亲,如此则丹阳陶氏便也算是外戚之身,可以在战时用以稳定徐州士族。”
鲁肃果然不愧是鲁肃,一语中的!
历史上的曹操因为得到了天子,因此才能取得压制袁绍的政治高度,与其相抗。
就算是如此,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亦是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全部许配给了刘协,取得了皇亲之尊。
打仗不过是打兵,还要打心眼,打政治,打后台。
个中细节奥妙尽在于此。
鲁肃不愧是善设计者。
陶商更加坚定了让鲁肃成为他左膀右臂的决心,继续道:“那第三件呢?”
鲁肃平静的道:“独臂难支,太傅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要和曹操暂时化敌为友,不求同盟,但至少是东西呼应。”
陶商闻言皱了皱眉。
这事好像不太好办吧,他前不久才刚和曹操掰过手腕,而且眼下还在算计张绣呢。
半晌之后,陶商方才道:“曹操跟我已经是交手了数次,虽然我俩昔日曾有交情,但多年鏖战下来,我怕他未必肯帮我。”
鲁肃摇了摇头,道:“不是帮你,是帮他自己,袁绍若是南下,首当其冲者,乃在中原,曹操若是聪明,也当知晓凭他目下的一己之力,绝对难抗袁绍,非得您二人合作,方可与袁绍势均力敌。”
陶商眯着眼睛,静静的沉思片刻。
“这事我记住了,但成与不成,还得看曹操的态度……子敬兄且说第四件。”
鲁肃微一欠身,道:“第四件便是,我若是太傅,就一定会小心防范荆州的刘表。”
鲁肃这话,很实在的扎进了陶商的心坎中。
他长叹口气,道:“眼下这件事是让我最头疼的,秘书郎许靖上一次从交趾郡回来,曾带给我一个消息,就是刘表眼下正暗自勾连袁绍……这事很是难办,刘表的势力不同普通诸侯,荆州实力极为雄厚,一旦他倒向了袁绍,到时候我可能就是腹背受敌了。”
鲁肃捋着自己干干净净的短须,道:“那针对刘表,太傅打算怎么做?”
陶商无奈的摇了摇头,道:“没什么别的好办法……刘表好歹也是我的盟友,我想再派人送重礼争取他一下,别无他策。”
鲁肃轻轻一笑,叹道:“只怕是难啊,当年刘表与太傅结盟,不过是为了对付袁术取回南阳郡,如今袁术已亡,南阳郡已得,而江东和荆州地缘着实又太近,太傅的势力如日中天,对荆州而言如猛虎在侧,刘表此刻也是想借袁绍之手削弱于您,甚至灭亡于您,以求荆州太平……他如何会再继续和您联手?”
陶商闻言自嘲的一笑。
鲁肃的话,他自然是都明白的,只是也想不出解决的好办法。
说良心话,袁绍南下之时,刘表若是起什么幺蛾子,那陶商觉得自己基本就是死定了。
“子敬有什么方法,帮我解开这个困局吗?”陶商期待的看着鲁肃道。
鲁肃点了点头,道:“有一个人,或许可帮太傅分忧。”
陶商忙问道:“谁?”
鲁肃郑重的对陶商道:“如今的长沙太守张羡,乃是南阳士族出身,历任零陵,桂阳太守,如今则是官至长沙太守,其人在荆南深得民心,此人极有才华,可惜却有一个毛病,便是性格倔强,听闻其与刘表一向便不和睦,若是能说动此人……纠结南部四郡,反叛刘表,则刘表内患丛生,无暇对外矣。”
陶商双眸微微一眯,道:“张羡只是长沙太守……还能带动其余的南部三郡?”
鲁肃肯定的点头道:“张羡在荆南的声望和势力远胜刘表,正因为其势力在荆南根深蒂固,这么多年他虽然是屡屡抗上,但刘表却拿他也没有办法……若是张羡能在荆州南部反刘表,太傅再想办法说动孙策和吕布攻打江夏郡……毕竟黄祖乃是孙策血仇之人,孙伯符血气方刚,父仇焉能不报?届时刘表内忧外患,江东之危自解矣。”
说到这,便见鲁肃对着陶商深一欠身,道:“行此四策,则太傅便有了与袁绍一战的根基!”
鲁肃旦夕之间便将陶商眼下最迫在眉睫的形势敲定,令陶商感到震惊。
能人果然就是能人,着实不是盖的!
他向着鲁肃抱了抱拳,道:“子敬兄如此高才,埋没于山泉之间着实可惜!如蒙不弃,陶某愿拜兄为横江将军,总督境内平山越之军务政要,助我一臂之力,还请兄勿要推辞!”
三国有君子 第四百六十三章 河北人的行动
青州治所临淄城。
“哈哈哈~~!”
一个得意洋洋的青年坐在刺史府正堂的正坐上,手中把玩着青州刺史的大印,脸上全是倨傲自得之色。
这个青年,便是袁绍的长子袁谭。
而他的下方,则是矗立着袁绍派来督军的第三子袁尚和逄纪二人。
袁谭在袁尚和逄纪的督促下,指挥大军对青州刺史田楷和孔融连月来发动五次会战。
袁军势力强大,所向披靡,青州的各处州县望风而降,田楷和孔融不敌袁谭的势头,无奈之下只得弃城而走,南下直奔徐州而去。
主将既然都逃跑了,青州其他诸县,基本上就可以传檄而定。
而上个月袁绍又已经亲自举兵讨伐公孙瓒,幽州之争即将再起。
只要袁绍的捷报传来,那整个河北便会彻底的落入袁氏的囊中。
看着袁谭一脸志得意满的神情,下首的袁尚不由嗤之以鼻。
不过是打赢了田楷和孔融那两个老废物而已,看把他嘚瑟的!
心中虽然如此想,但袁尚这个人,多少还是有些城府的。
他冲着袁谭拱手道:“大哥神勇无敌,得了青州,山东临海富庶之地,从今往后尽为我袁氏所有,果然不愧是父亲的长子,吾等弟辈的楷模。”
袁谭对袁尚的奉承很是开心。
虽然他一向不是很喜欢、甚至可以说是极为讨厌这个花言巧语的弟弟,但眼下这奉承之语即使是从袁尚口中说出来的,袁谭也如饮甘泉。
谁让他自己感觉自己就是厉害呢。
“三弟过赞了,此番攻克青州,多少也有你的……”
袁谭伸出手,用食指和拇指捏着比划了一下,道:“一点点功劳。”
看着袁谭那副小人得志的嘚瑟样,袁尚恨不能扒他三层皮。
让你装!你等着!
“大哥如此神威,旦夕之间已得青州,而父亲那边攻克公孙瓒亦是势在必得,河北四州大统在即,大哥在父亲回师之前,何不锦上添花,拿下徐州,以为庆贺?”
逄纪在旁边,本来是状若无事的喝着热水吃着酥点,突听此言,吓得一口直接没呛死。
他用旁光扫视着袁尚,心下暗自埋怨。
这混账小子奉命督军之时答应我甚来,不是说不好了不去招惹陶商的嘛!
可当着袁谭的面,逄纪实在是不好意思说袁尚的不是。
袁谭闻言,略微露出了迟疑的神色。
他此番奉命攻打青州,得到的将令只是攻克青州全境,却没有让他出兵徐州。
其实在袁谭的心中,他也是有出兵徐州的意思的。
毕竟陶商年纪轻轻,便位列汉朝年轻一辈之首,袁谭心中多多少少是沾点不服气。
他也算是力能搏猛兽的猛将,且出身名门,在潜意识里还是很在意风评的。
我差什么!
袁尚见袁谭露出了迟疑之色,心中明白这事有门,随即感慨道:“小弟仅仅只是一个提议而已,大哥若是不愿意,那便算了……唉,这事怎么说呢,大哥害怕也是正常的,毕竟那那陶商虽然年轻,但也是能和父亲相提并论之人,咱们这些小辈份的,哪个是他的对手?”
一听这话,袁谭顿时有些受不了。
他本就是一个心气较高的人,且自幼崇兵尚武。在心性上,说的好听点叫性情耿直,说的不好听就是勇而无谋。
袁尚的激将法对于别人或许不好使,对他大哥来说却是正中下怀。
袁谭哼了一声,道:“谁说我怕陶商?区区一介竖子,何足道哉!三弟你休要小觑于我,且看为兄如何拿捏陶商!”
袁尚听到这心中狂喜。
袁谭这厮真是太配合了。
他略作沉吟,对袁谭道:“听闻泰山贼中的昌豨,吴敦等人已经归顺了曹操,并驱兵驻扎于泰山郡,琅琊国与我青州之间的阻隔屏障已失,此番正是兄长用武之时也。”
袁谭一抬手,挡住了袁尚的话头,道:“此事我自有筹谋,不劳三弟操心。”
袁谭如此专横,在自己面前摆上司的谱,袁尚心中很是不爽,但却也没多说什么。
又随意的说了几句话之后,袁尚随即退了出来。
逄纪也随着他一同出去。
刚一出门,逄纪便很是不满的对袁尚道:“三公子!当初离开邺城来青州之时,你答应我甚来?不是说好不招惹陶商的吗?你如何却又……”
袁尚无所谓的摆了摆手,道:“逄公,我与你当初说的是我不招惹陶商,如今是我大哥要战,与我有甚关系?”
逄纪气的直跺脚:“你大哥要战!那不也是你撺掇的?回头他告到大将军那里,不还是你的过失?”
袁尚一挑眉:“刚才的厅堂里,除了你便是我,哪个能够证明是我撺掇他的?”
逄纪闻言顿时一愣。
这小子……这是啥意思?让我作伪证?
太不仗义了吧!
看着逄纪目瞪口呆的表情,袁尚笑呵呵的道:“明白了吧?有些事不用那么较死理,等回头袁谭出兵徐州的时候,你我再暗中上书禀明父亲,就说袁谭独断专行,旁人苦劝不听,坐实他自行出兵的行径,到时候他便是反咬了一口,父亲又焉能信他?”
……
徐州,彭城。
陶商带着鲁肃回到了彭城后,然后便立刻召集众文武,将鲁肃引荐给他们,并宣高众文武,将任命鲁肃为横将将军。
横将将军的职务在东汉官制中并不存在,这回乃是陶商仿照历史上的东吴所设立的,其职能主要是镇守沿江之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
不过将军终归只是一个名号,并无实质上的军政权利,而陶商招抚鲁肃之后,想让他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横扫境内的山越,或收或剿,皆看其便。
所以无论如何,至少要给鲁肃分拨出一支军队才可以。
但依他目下的军功,派任何一位重将或是哪一路兵马让他接管,只怕都不是很方便。
至少短期内不能服众。
针对这一点,陶商找鲁肃商议,想听听他的意见。
鲁肃倒是很随和,道:“无需旧军,太傅若是方便,召数千新军与我便是。”
就在陶商寻思要不要在徐州招募一批新兵勇的时候,南方那边传来了消息。
说是陶应在豫章之地,为陶商招募了一批三千人众的百越壮丁,随时可抵达金陵城。
百越之众依旧是以部落形势为生,物资短缺,因此有许多的族中孤丁倒是渴望能到东汉朝廷管辖下的县府从军。
至少在他们的眼中,这样可以填饱肚子,不用饥一顿饱一顿的风餐露宿。
陶商细细的思量揣摩过之后,便先授权让鲁肃去往金陵城,并答应将这支百越军交给鲁肃统管。
陶商下令在会稽郡中,分割出余姚,上虞诸县,改吴县为苏州城,划拨为一郡,敕封鲁肃为苏州太守,领兵镇守。
鲁肃受任前往吴县,亦即是苏州城上任。
紧接着,陶商便开始完成鲁肃对他谏言的另外三策。
策反张羡反叛刘表对于陶商来说迫在眉睫,陶商左右权衡之下,先派人知会了孙策一声。
他顺便也想看看孙策对此事的态度。
孙策报仇心切,早就想夺取江夏扩充地盘,并杀死黄祖以报父仇,他很快就给了陶商答复,便是愿意促成此事。
而且孙策还举荐了一个人去说服张羡反叛,这个人叫做桓阶,曾被孙坚举为孝廉,当初孙坚被刘表杀死,也是他冒险去刘表处索要回了孙坚的尸体,与孙氏一门极为要好。
搞定了这件事的同时,赵云等人返回了彭城,太史慈和臧霸领着投降陶商的泰山贼孙观回来了,而同时张勋前往说服雷薄,陈兰等人也回来了。
这件事进行的非常顺利,雷薄等三将表示愿意归附陶商。
张勋回到了彭城,知晓陶商救下了袁婉和冯夫人,为袁术保住一个血脉,心中很是感动。
于是,他最终放下了对陶商最后的一点防备,拿出了袁耀死时,一直被他藏匿的传国玉玺。
有了传国玉玺,陶商不由大喜过望!
有了这个东西作为媒介,陶氏与刘协当亲家的把握,便多了好几分。
只是眼下,陶氏门中,应该选谁去跟刘协通婚呢?
这件事陶商拿不准主意,决定去找陶谦。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三国有君子 第四百六十四章 美人计
陶谦和王允眼下都在彭城旁边的一处新道观休养,两个老头跟着于吉养生练气,平日里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不过陶商一般要是出现了,那就代表着俩老头的滋润日子到头了。
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陶小子属于丧门星级别的,出现了肯定就是有事。
听了陶商叙述这次的来意之后,陶谦有些感觉像是在做梦。
“跟天子结成亲家?你以为你是谁啊?天子就算是落难了居住范县,那也是天子!你想让他给咱陶氏当女婿?你想干曹操和袁绍还不让干呢!”
陶商闻言无奈道:“此事势在必行,只有让天子跟咱陶氏结成亲家,咱陶家成了皇室外戚,才有资格跟袁绍掰手腕……至于具体是怎么个操作法,那您就别操心了,都我来弄就成。”
陶谦闻言哼了哼:“你能耐!你最能耐!你啥都行!有本事你别来找老夫啊?”
陶商苦笑着道:“这不是得让您给我出个人么?咱家这一支人丁稀薄,就我和二弟俩孩子,连个女娃都没有,也不知道您那前是身体不好还是怎么回事,就能生出俩……”
陶谦琢磨老半天才回过味来,抄起拐杖对着陶商就是一顿好打。
打完之后,爷俩方才继续唠正事。
“其实老夫最近还真在琢磨咱们陶氏的问题,你现在的手下,对于咱陶氏来说,大部分都是外姓,非咱宗族中人,日后想成大事,还得用一些宗族中人为顶梁之柱,就算是他们没有才华,也一定要用……毕竟是一家人么。”
陶谦的意思陶商明白。
“问题是,孩儿跟咱陶氏宗族的人接触的不多呀。”
陶谦哼了一哼,道:“原先那十几年的时间你一天天的就知道混,能接触什么有用的人?”
说罢,便见陶谦站起身,回到自己的房中,拿了一卷名单出来。
陶商展开细看,却见上面写的都是丹阳陶氏宗族近些年来,有些才能的年轻俊秀人物,多少都是跟自己沾点亲带点故的。
陶商明白陶谦的意思。
陶谦是想让他从这些陶氏宗族人选中,选拔一些优秀的人作为臂膀,并安排职务,利用宗族来平衡势力下的士族或是外姓将官。
其实细细想来,陶氏也是有些有本事的人的,陶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陶商合上了简牍,道:“父亲的意思,孩儿明白了,这些人我回头会仔细筛选,只是这跟天子结亲的姑娘,您得在族里帮我挑一个……”
陶谦也犯了难,摸着白花花的胡子在那仔细的琢磨了好久。
“族中的姑娘大多都是庸脂俗粉,不堪入目,要样没样,要身段没身段的,统统配不上天子……”
陶商听的眼皮子直抽抽。
自己这是托生了一个什么基因的家族啊!
“只有你二伯家的姑娘,温柔大方,知理守节,且长相出众,端庄大方,颇有仪容,倒是个上善之选。”
陶商认真的看着陶商道:“咱们陶氏宗族其她的姑娘都那么低劣,就二伯家的女儿长得好看?您确定她真是二伯本人的种,没找人代劳?”
陶谦又愣了好一会,方才反应过来,抄起拐杖将陶商又一顿好打。
“老夫说好就是好,你爱信不信!”
一听陶谦把二伯家的姑娘夸成了花,陶商也有点好奇了。
“二伯家的那个妹妹,叫什么名字?”
“叫陶花。”
陶谦:“……”
好吧,还真是朵花。
也不知道二伯的学历是一个什么水平……你好歹也是个士族子弟,怎么给孩子起了这么个好养活的名字。
虽然这个时代,古人为了养活孩子,确实是经常给孩子起贱名,但也没有这样的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