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田丰不恨陶商,也不恨金陵军,他明白什么是各为其主,各有所需。
袁陶双方乃是不死不休之局,鏖战至此也在情理之中。
他也不恨张,张虽然降了陶商,但他仅仅只是投降,并没有做什么其他的事。
他恨的是袁谭。
身为袁氏长子,杀袁氏重臣沮授,杀亲弟弟袁尚,杀了邺城那么多士族官员,更可恨的是,现在连亲爹他都不放过!
这样的人简直猪狗不如。
“袁谭!”田丰狠狠的咬紧牙关,自言自语道:“我必杀汝!”
……
并州军营。
高干这几天没有居住在邺城内,而是搬回了城外的并州军营居住,不是邺城内没有他居住的地方,而是他着实看不惯袁谭那副得意嘴脸。
自己怎么就跟他成了兄弟?
在没夺下邺城的时候,此人并不是这样的啊。
高干想不明白,睡不着。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侍卫进来通禀,说是司马懿前来求见。
“他?”高干闻言一愣:“他来做什么?请他进来吧。”
少时,便见司马懿走进了帅帐。
“高将军,如何不在邺城中安居,反倒跑到军营里来?”司马懿笑呵呵的问他道。
高干向司马懿抱拳,施以军礼:“习惯了,太舒服的地方待不住,还是在军中习惯些……司马先生如何也来这里了?”
司马懿淡淡道:“邺城里面还在杀人,我生性胆小,也住不惯,故而前来你军营走走,将军不会见怪吧?”
高干听了心中很是难受。
袁谭还是没完没了,不知抚慰人心,只知道在邺城大肆屠杀,发泄愤怒。
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啊?
却见司马懿突然开口道:“高将军,丞相来信,特意让我问候高将军,自打上次见面之后,丞相对高将军甚是思念。”
高干一听这话,心头顿时一紧,对于司马懿的来意,他似是琢磨明白了。
三国有君子 第七百七十八章 袁绍之觞
对于现在的袁谭,高干其实挺心凉的。
别的不说,单单就说当初在邺城起事夺权的时候,袁谭只是跟他说是为了保全两个人的性命,并没有说他私下里曾经勾连陶商。
就个人性格来说,高干其实算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这辈子干的最出格的事情,可能就是这次帮助袁谭反叛夺权了。
他这么做为的是什么?还不是袁谭当初对他的救命之恩和他二人之间的情谊。
但事实结果是袁谭把他给玩了!
当看见赵云和司马懿以及金陵白马军的那一刻,袁谭就知道,自己对袁谭的一腔情谊在这个人眼中狗屁不如,他将自己从袁氏的亲戚嫡系彻底的拉到了世人所不齿的叛逆群体之中。
再加上袁谭近日的所作所为,高干心凉啊。
而眼下司马懿的举动很明显,他是在代表陶商向自己伸出友谊之手。
很显然,陶商想跨过袁谭这道障碍,直接与自己接触。
这是赤裸裸的拉拢啊。
高干心下犹豫,要不要答应呢?
他的犹豫几乎只有一秒钟的时间。
为什么不答应?
为了那个把自己坑害成叛逆的混蛋?
为了那个翻脸不认人的叛逆?
为了那个连弟弟都可以切碎,连父亲都可以不管不顾的卑劣小人?
袁谭当年的救命之恩,通过这次夺取邺城,我高干已经报答过了!我不欠他的。
既然他让我当了袁氏叛逆,事已至此,那我就索性将这叛逆当到底!
从今往后,我高干只为自己而活。
想法虽然多,但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
却见高干露出了笑容,他冲着司马懿拱了拱手,道:“说实话,自打上次匆匆一别,两载已过,干对丞相也是深为想念,不知道他老人家现下身体如何?”
司马懿闻言不由好笑。
这家伙纯粹是没话找话唠。
“高将军,我老师上个月刚满二十七岁……身体,应该还是不错的。”
高干闻言一愣,接着忙道:“那是,那是……瞅我这记性,丞相年纪轻轻,便成就了这万世不拔之基,干深感钦佩之余,却是总把他和我舅舅,曹操等人看成一辈的了,怪我!”
司马懿摆了摆手,道:“不妨事,丞相昨日给我来信,说是待冀州平定之后,当亲自置酒,欢迎高将军加入,将军大义灭亲,深为丞相所敬……”
“等会!”高干急忙阻拦住司马懿的话头。
司马懿略一愣神:“怎么?”
高干犹犹豫豫的道:“那个,仲达先生大义灭亲这个词,用的并不准确,大义灭亲的人,是袁谭。”
司马懿伸手拍了拍脑瓜,致歉道:“看我这事弄的,不错!大义灭亲的是袁谭,高将军没灭亲,高将军是秉忠贞之志,归顺朝廷,复兴汉室,乃万世楷模。”
虽然知道司马懿说的都是扯淡的话,但高干心中还是很受用的。
“先生谬赞了,其实高某也想跟丞相进表忠心,只是碍于袁谭之面,不好……”
“哎!”司马懿摆手道:“将军这话就有些奇怪了,你、我、袁公子,包括丞相在内,都是汉室之臣,有什么事直接作书,向丞相直抒胸臆便是了,哪有什么还必须得通过谁,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高干闻言大喜过望,这话里话外的深意,他自然是明白的。
“并州兵马,高将军今后自行领之,待河北平定之后,高将军依旧镇守太原,为并州刺史,这是丞相的意思。”
高干很是懂事,他摆了摆手,道:“干久居并州应对匈奴等北境异族,这些年下来早就腻了,久闻南方气候宜人,金陵、杭州、苏州等地被丞相发展的极为富庶,干在这北面苦寒风沙之地待腻了,想去南方过过舒坦日子,再说丞相将来的重心也会往南,干想去替丞相分忧。”
司马懿心中感慨,这高干果然是个谨小慎微的人,眼力见足够!
比起袁谭那个要当四州之主的找死的货,高干明显精明多了。
“高将军放心,我回头便把这件事向丞相禀报。”
……
袁绍军营。
近日来,整个袁军中都在流传着流言蜚语,说是邺城已经失守,袁军的大本营丢了,审配,沮授,袁尚和许多邺城官员,士族都死了,而叛逆者正是袁家的长子袁谭。
这消息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弄的袁军大寨的士卒们人心惶惶。
这段时间以来,别说是出兵跟陶商交锋了,袁绍还有他麾下的将领们光是稳定军心士气,就几乎耗费了所有的精力。
最重要的,是现在不仅仅是普通的士卒,就连高阶将领都开始怀疑这个流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几日,蒋义渠,张南等人就分别来找过袁绍,表示现在邺城那边不知出了什么变故,并州军封死了各处要道,己方拿着将令的斥候都过不得,所有消息封闭,隐隐感觉是发生了什么巨变。
但这些话还没等说完,他们便被袁绍给骂了回去。
袁绍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强撑着,努力支撑着整个大寨最后的士气。
虽然他心中也隐隐的感觉到,邺城那边确实是出什么事情了,但他还是在心灵最深处,抱有一丝侥幸,希望自己的担忧是错的。
就在袁绍心中为难挣扎的时候,陶商的军马开始向他的营寨发动了大举的进攻。
麴义、周泰、糜芳、曹豹、阿飞、黄叙以及其他徐州诸将,兵分八路,向着袁绍的大寨发动猛烈的进攻。
袁军士兵们的士气,近日来因为这些事而被弄的过度低迷,战斗力自然也是大打折扣,面对金陵军蓄谋已久的全面进攻,根本就是抵挡不住。
按道理来说,袁绍应该在这个时候亲临前阵,主持大局,将局势稳定。
但现是在前阵指挥各部军士的却只有蒋义渠,张南等诸将,袁绍却是一直没有出现。
不是他不想出现,而是袁绍的身体过于虚弱,他在大寨内躺着,几乎已经下不来床。
“大将军,金陵军八面进攻,形势甚急,三军将士目下士气低迷,形势堪忧啊。”荀谌在旁边,对袁绍谏言道。
袁绍轻轻长叹口气,用尽气力想要起身。
“给我披甲,我亲自出去指挥……”
“大将军,您的身体?”
“休要多言,给我披挂……”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郭图匆匆的走进了帅帐,他惊恐的看着袁绍,嘴巴一张一合的,欲言又止。
“怎么了?”袁绍眉头一皱,问道。
“大将军,邺城那面,送来了一副……棺材。”
:。:
三国有君子 第七百七十九章 枭雄陨落
“棺材?”一听到这个词,不仅仅是虚弱的袁绍,甚至连满帐的众人都惊讶了。
袁绍喘着粗气,低声嘶吼道:“混账!三军阵前,居然敢行此不吉之事……哪个送来的?”
郭图的身体都有点发颤了:“是、是长公子送来的。”
袁绍浑身有些发凉,一股不妙的感觉涌上了他的心头。
心中那股被他长时间深深压制的恐惧,仿佛正在逐渐萌芽,那股不安的感觉越来越重。
他派来的人都说了什么。
郭图摇了摇头,道:“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给大将军送来了一封信。”
“信在何处?”
郭图颤颤巍巍的将书信给袁绍呈了过去。
袁绍此刻,仿佛连展开书信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费了好半天的劲才把书信打开,但见上面只有四个字。
“请父乃观。”
袁绍将书信放下,沉吟了一会道:“那棺材呢?”
“就在帅帐之外。”
袁绍招呼过侍从扶他起身,然后便迈开步子,一点一点的向着帅帐外走去。
荀谌走到他身后道:“大将军,那营寨外的战事……”
袁绍慢慢的道:“且先看了棺材,再应对金陵军不迟。”
少时,袁绍以及其手下诸人来到了帅帐外,但见一口硕大的棺材立在那里。
不知为何,在看到棺材的一闪那,袁绍的心立时一阵绞痛。
那棺材仿佛被人施了魔法一样,能够牵动着袁绍的心。
袁绍紧紧的盯着那副棺材,半晌方才吩咐道:“打开。”
便见有几个袁军士卒上前,将棺材板掀开。
从棺材里面传出来的腐烂气息,差点将那些士卒熏的晕死过去,袁绍却不管其他,只是迈步走到那棺材里面。
棺材里面的骨肉虽然已经开始腐烂,但那个挂着脊椎的头颅,在经过袁谭的精心粉饰之后,还是能够看得出本来面貌的。
毫无疑问的,棺材中是袁尚的尸身。
“逆子!”袁绍扬天一声怒吼,然后身形一晃,脸上的颜色变成了一种不自然的潮红。
“大将军!”左右急忙奔驰上来,扶住袁绍。
却见袁绍的胸口一阵起伏,紧接着,一口鲜血喷出,映红了青青的菜地,红色和绿色交杂在一起,分外惹眼。
“大将军!”
“主公!”
“快,快找军医来!”
左右急忙将袁绍扶入帅帐,将他安置在床榻上,并呼唤来军医。
至于正在进攻外寨的金陵军兵将,眼下对于帅帐内的人来说,竟然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而袁绍躺在那里,两眼直勾勾的看着帐篷上方,默默的念叨着:“逆子,逆子……”
少时,军医来了之后,众人急忙令他给诊脉。
军医皱着眉头,把脉良久,最终却是长叹口气,摇了摇头。
他站起身来,对着荀谌低头言语了一番,却见荀谌的身体开始不住的抖动。
少时,却见他一把抓住那医官道:“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赶快给我治!若是治不好,我必杀汝。”
那医官露出一丝苦笑,别说是荀谌杀了他,就是荀谌杀了他全家,该治不好他一样是治不好。
“不要难为他了。”袁绍虚弱的声音从床榻上传了过来。
“大将军!”
众人急忙转过头去,却见袁绍已经从适才的迷离中清醒了过来,苍白的面色不知为何,突然间变得红润,精神头也是出奇的足。
但明白的人都知道,此乃是回光返照之相。
“诸公。”袁绍来回看着众人,道:“袁某寿元将近,想来是到了要跟诸公分别的时候了……”
诸人一见袁绍这般说话,不由的纷纷落泪。
荀谌哭道:“大将军,您还是养好身体,此刻乃是我河北事急之时,您万万不可有事啊。”
袁绍苦涩的道:“我亦是不想啊,可惜事与愿违,袁某不能够在跟诸公共创大业了。”
说到这的时候,袁绍似是想到了什么,眼眶中闪出了泪水。
“别人托孤的时候,都是为难选哪位属下托付大事,想不到袁某称雄一世,到头来,连个可堪大用的儿子都没……”
袁绍这话不假,他的几个儿子当中,袁谭叛逆自然不需多说,袁尚已死,剩下的袁熙是个不中用的货,小儿子袁买尚不过是幼稚孩童……
而对手,是太平公子陶商。
想到这里,袁绍的心中就说不出的堵。
少时,却见袁绍长叹口气道:“我死之后,由二子袁熙继承我的基业,还请诸公好生辅佐,勿至有失,至于长子袁谭……劳烦诸公告诉显奕,日后若是抓住他,不可姑息,定要将此子手刃,以慰我在天之灵。”
可叹袁绍托孤,第一件事,居然是吩咐众人,不要放过自己的儿子,着实是悲哀至极。
少时,却见袁绍又是一阵的剧烈咳嗽,嘴角再度喷出血来。
他双眸的瞳孔变的越来越大,呼吸逐渐粗重,胸口的起伏程度也是越来越大。
少时,却见袁绍断断续续的说道:“我儿显奕、非、非济世之才、才……诸公能辅、则、则辅,若是不能,归顺陶商亦无不可……若是真有那么一天,还请诸公替我向陶、陶商求情……看在昔日的情分上、留、留我袁家一条血脉。”
话音落时,却见袁绍将头一歪,身体抽搐了两下,便不再动弹了。
“大将军!”
帅帐之内,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和哭嚎声。
……
大寨之外,陶商亲自指挥各路兵马,强攻袁绍的大寨。
所有该做的准备都已经做足,河北之争是时候做个了结,成败与否在此一战,此战过后,他姓陶的就将代替袁绍,成为天下第一雄主。
陶商身边,诸葛亮仰头看向远方的天空,表情忽然变得若有所思。
“怎么了?”陶商转头看问他。
诸葛亮摇摆着羽扇,慢悠悠的道:“袁绍死了。”
“你怎么知道?”
诸葛亮举着羽扇遥遥一指:“北方的将星陨落了。”
“啊?”
陶商转头看向远方的天空,皱起眉头:“青天白日的,连个星星的影子都看不见,你从哪能看出来将星陨落的?”
诸葛亮自信的道:“老师,您得用心眼去看,自然就会看到袁绍的将星此刻已经不再天上,正所谓天道下济而光明,皆得自然之道……”
陶商伸手给了孔明脑袋一拳:“说人话。”
诸葛亮捂着脑袋,改口道:“我刚才好像隐约听到袁绍的寨子有哭声,所以猜他是不是死了……”
三国有君子 第七百八十章 新的第一诸侯
虽然诸葛亮没有说得那么明白,但陶商敢用他的人格担保,诸葛亮这小崽子一定是跟郭嘉学的满嘴跑火车,没事胡咧咧。
可怜历史上的蜀汉明相,忠贞和清廉的代表人,到了这个时空,因为碰到了郭嘉,居然变成了一个神棍,郭嘉这混账虽死而不能向历史谢罪。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裴钱匆匆拍马向着陶商而来,拱手道:“启禀丞相,袁军的中军似乎是发生了骚乱,好像是有异动!”
“有异动,骚乱?”陶商眯起了眼睛,琢磨了一下,道:“火速催促前线各部,加紧进攻袁军大寨,并令后方军士高声大呼袁绍已死,乱其军心,毕其功于一级,于此一战拿下袁营!”
“诺!”裴钱随即去下令。
袁绍骤然死亡,他帅帐内的谋臣们本来是不想声张的,但正巧袁将马延回来向袁绍禀报前线军情,看到了这一情况。
袁绍大寨内,众谋士群龙无首,在这危机之时都想要当这个家,问题是旁人解不相让。
郭图要求立刻收拢三军回邺城,辛评则是要全力催动三军,与陶商一决生死,荀谌左右为难没有主意。
唯有逄纪在一旁幸灾乐祸,跟没事人似的看热闹,也不知道是真傻还是假傻。
马延看到这个情况后大惊,立即派人到后方将此事报告给了蒋义渠。
要不然说马延这厮长得是猪脑袋,这种时刻不亲自前往,反倒是派手下人去禀报,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让普通士卒去汇报,毫无疑问,全营立刻就得知道!
果然,那士卒也是个二货,他一边往回奔跑去找蒋义渠禀报的同时,一边在路上高呼。
“大将军薨了!大将军薨了!”
他这一吵吵不要紧,所谓一传十,十传百,还没等他跑到蒋义渠面前,整个前寨的士卒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蒋义渠根本就不用这名士卒告诉他,就已经知道了袁绍去世的消息。
蒋义渠当场就斩杀了这名士卒。
你怎么不站到塔楼上拿号角喊呢?
问题是,现在杀了他已经完全没用了,不仅仅是这名士卒刚才的失误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包括寨外正在进攻的金陵军,也一边拼命的进攻,一边高声呼喊袁绍已死的消息。
主将死了,这代表什么?
代表给这些士兵发粮饷,发军令的负责人没了!
他们成了无根之萍,怎能不乱?
反观金陵军那边,士气则是空前暴涨!
“袁绍死了,袁氏完了!将士们跟我冲啊!”
“杀,杀啊。”
麴义在中军指挥,前线则是由黄叙,阿飞,周泰等人领头,一往无前的向着营寨内冲去,面对已经散乱的袁军阵势,他们抓住良机,狠狠的扎入了敌人的腹地。
才一转眼的功夫,金陵军竟然有如神助一般挥动手中兵刃,竭尽全身所有力气向着营内的中心地带厮杀,一眨眼的功夫,居然就冲开了敌阵,杀入了袁军大寨的腹内地带。
没过多久,渐渐的,袁氏的兵将便彻底乱成一团。
在他们身前,凶猛如同虎豹豺狼,且数量越多的金陵军,他们全副武装,仿若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恶魔一般,训练有素,军纪严明。
在他们的身后,则是主帅身死,群龙无首,连一道像样的军令也无法传到他们耳中的局面。
只消片刻,大部分的袁军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便再也支持不住,四散的向着营寨的周围逃跑。
袁绍的大寨依山林而建立,山林之中地形不稳,仓皇之下逃跑之中,有许多不择路的人被树枝、石块绊倒,又或者跌进了附近的岩缝或者陡坡。
在这番牵连之下,战局就变得更加混乱,一个人逃跑失误,就会牵连到其他逃窜的人,很多想跑的人被挡住了去路,甚至还只能连带着磕磕碰碰的撞在一块。
如此情况下,更多的人,就只能选择了投降。
而对于金陵军来讲,接下来的作战几乎可以用迅风扫秋叶来形容,金陵军的兵将们就好像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重大的胜利一样,趁胜追击的快感在所有将士们的血液里迸发而扩散,他们如同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该跑的跑,该投降的投降,不到两个时辰的功夫,金陵军这边完全掌握了局势。
战场渐渐的沉寂了下来,喊杀的声音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受伤者的哀哭和袁军俘虏们的求饶声。
……
战后,陶商和诸葛亮驾马走入了袁军大寨。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残帐折戟,到处都是干涸的鲜血,到处都是烈火燃烧后的星星点点,到处都是折断的栅栏拒鹿角,到处亦都是尸体……
看着这场最终的战事所带来的一片焦土,陶商不由的长叹口气。
事情到了这种程度,陶商心中也不太好受。
经过了一番征战,和河北的大部分地域基本平定,但代价也是出奇的大。
但就个人努力程度来说,陶商觉得自己已经算是用尽洪荒之力了。
官渡之战后,历史上的曹操用了七年的时间一统北方,但陶商只用了两年,就某种程度上来讲,陶商自认为自己已经想办法将损失降到了最低了。
看着陶商入寨,阿飞,周泰等一众将领向着陶商走来。
“见过丞相。”
陶商来回看着众人,道:“诸位辛苦了,经此一役之后,河北基本平定,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在整个河北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里将成为我们的大后方。我们用数年的时间发展这里,我们要让这里成为和江南一样富庶,让邺城变的和金陵城一样的繁华。”
众人经过一场大战大胜,再经过陶商的一番话,各个心潮澎湃,心下激动的不能自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