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红楼黛玉
作者:天心媚骨
一朝穿到了《红楼梦》,成为三岁的黛玉,彼时,游方的癞头和尚正在游说父母,要化她出家。黛玉表示,出什么家啊,我这等好命,锦鲤体质小福包,荣华富贵还没享尽呢。
穿书之红楼黛玉 第1章 黛玉
昨夜一场雪后,满树琼枝,红日映素裹。
院子里,地上的雪,已是被打扫的婆子们铲干净了。
此时,王嬷嬷背着黛玉,走得依旧是分外惊险,一步步踩上去,落实了,才敢动下一脚。
两个年轻力壮的仆妇,一左一右虚扶着,不时地偷瞟一眼趴在背上,眯缝着眼睛,四处打量的女孩子。
入了冬之后,天气日渐寒下来,又是这雪天里,虽说出了太阳,但无事谁也不想出门。可姑娘一大早从床上醒来,勉强喝了一碗热热的粳米粥后,就非要去前院正堂。
那边,来了一名游方的僧人,早已经传遍了全府,说是生得癞头,一身僧衣不知多少日子没有洗过了,邋遢得让人没眼看,现如今正和老爷夫人打着机锋,非要化了自家姑娘去出家。
宣平侯府的爵位四代而终,到了老爷这一代,便从科举出身,一举摘得前科的探花。
府中只有姑娘和少爷这一女一子,老爷和夫人又如何舍得让姑娘出家呢?
黛玉也在想这件事,说起来也是稀奇,她不过是睡前习惯性地看了两页《红楼梦》,醒来的时候,便时空变幻,穿进了这部四大名着之首的书中,成为了年方三岁的林黛玉。
听到院子里的丫鬟们都在议论那癞头和尚的事情。黛玉便想了起来,癞头和尚在全书中的出现,除了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后,便是往林家游说林如海夫妇,化黛玉出家了。
她最讨厌那些成日里,自己都没有渡过无边苦海,还想要拉扯别人一把的出家人。
书中黛玉的命并不好,注定的木石姻缘和还眼泪一说,奠定了她的悲惨命运的基调。
但如今的她,并不是书中的黛玉,也不想信命,总觉得搏一下去死,也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这才让丫鬟婆子们把她带到前院正堂去,她要会一会通篇都在装神弄鬼,总想操控他人命运的茫茫大士。
正堂里,林如海夫妇坐在主位,那位游方来的癞头僧人喝了一碗茶之后,正在高谈阔论,“女施主的病,现如今连太医院的医正都无能为力。老衲早已算出她前世今生之来历,现愿意点化她一条生路,若能皈依佛门,愿一心侍奉佛祖,今生方可化劫难为生机,一生无虞,否则的话……”
“否则如何呢?”
黛玉小小的短腿迈进了正堂,不足三尺的身高,穿成了圆滚滚的一个球,颈间一圈柔软雪白的风毛,将她一张小脸掩了快一半,只露出一双黝黑清澈的眼睛,正骨碌碌地瞪着癞头和尚。
这和尚愣了一下,前一刻还在说人家孩子眼看就养不活了,现下正俏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质问的气势非不足而稚嫩,但人是活泼的,也多了三分精气神。
林如海夫妇看到闺女冒着冷气前来,大吃一惊,严厉的眼睛刮过服侍的婆子仆妇后,贾氏连忙向女儿伸出了双臂,“娇娇快过来,站在风口上仔细又病了。”
黛玉狠狠地瞪了癞头和尚一眼,便迈着小短腿跑了过去,恭敬地在父母跟前请了安,就被她娘贾氏拉进了怀里,“你怎么来了?”
贾氏身上的气味极好闻,黛玉在她的怀里拱了拱,仰起了小脸,娇声娇气地道,“女儿听说,有人要女儿出家,就赶紧来了!”
林如海看自己女儿的样子,像是害怕,又极为生气,便笑道,“爹爹怎么可能会舍得把你送去出家?”
“女儿自是不担心这些,女儿是担心爹爹和娘亲被这人给骗了……”她短短的,细细的指头很是失礼地指着癞头和尚,眼睛瞪得圆圆的,小脸鼓起来,就像是正在调皮地吐着泡泡的小鱼儿,倒也让人生不起气来。
“你说你知道我的前世今生来历,你倒是说说?我也知道你的前世今生来历,要不要你说完了,我也说说?”
癞头和尚大惊失色,小姑娘聪慧的眼睛里映出一片冰雪来,不由得沉声道,“不知女施主想听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
“真是可笑,你怎地还问我想听什么?我倒是想问问,你都知道什么呢?”
黛玉一双了然的眼睛,倒是让癞头和尚说不出话来了,他仗着知道些天机,欲借些“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之事,渡可渡之人,成全自己的功德。
“大士本该是六根清净,五行不纳,四大皆空,三才不问,却不知,真人入这昌明隆盛之邦,游说于诗礼簪缨之族,眼见花锦繁华,可曾动过温柔富贵之心?”
三岁的孩子,立于堂上,原本应该颤巍巍,连话都说不太清楚,可黛玉一顿诘问,连番讥讽,气势竟不弱,倒是连林如海夫妇都有些怀疑,这是自己的女儿吗?
“娇娇,这些话是谁教给你的呀?”贾氏抬手抚着女儿的额头,不会是发烧了,让什么邪物附身了吧?
她只是有些担忧而已,倒也并没有真怀疑的意思。
林如海一贯知道自己这个宝贝女儿聪慧,他摸着下颌上的胡须,两眼发光地看着语气稚嫩却格外灵光地和这游方僧人对峙的女儿。
黛玉扑进了母亲的怀里,“娘,都是女儿自己想的,女儿是觉得这出家人真坏,至亲的骨肉,他非要拆散了才罢休。女儿要是真出了家,父母膝下如何承欢?若如此累及爷娘,便是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老衲一片善心,是望女施主能平安顺遂一生。天下间,没有哪个父母不盼着儿女安康,哪怕长相思念,也是心甘情愿。”
“嗤!”黛玉扭过头来,似笑非笑地盯着僧人,她宿慧的眼中,癞头和尚的心思似乎无处可遁,“‘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可见,出家人也是利欲熏心,会打诳语的。既然好就是了,了就是好,我便图个父母身边快活,明日不管死活,又如何?”
这癞头和尚有些傻眼了,他以为的好是个结果,不在父母身边,但能平安长寿。三岁的小姑娘却是如此通透,父母在侧,家人团聚便是好,死便死,最终也是个了。
这还真是让人难以反驳。
穿书之红楼黛玉 第2章 林家
林如海两榜进士,头甲前三,满腹经纶,平日里也喜欢看个经文道书,他只是稍稍比这成日里满嘴佛经的僧人慢了小半拍,便明白了女儿的意思,不由得哈哈大笑,顺便站起身来。
林如海朝着癞头和尚一揖到底,“本官多谢大师慈悲教诲,小女虽愚钝,能被大师点化,实在是小女的福气,也是大师佛法高深,修行入妙,熟知因果。”
林如海与其说是在感谢癞头和尚,不如说是在炫耀自家的女儿,揶揄这僧人。
好在出家人到底还是有些道行的,癞头和尚深深地看了黛玉一眼,唱了一个佛号,便扬长而去。
黛玉被父亲高高地抱起,站在门口的台基之上,看着癞头僧人走在茫茫的雪地里,她的眼睛不由得微微眯起,想起《红楼梦》最后的结局,落魄不堪的贾宝玉,一身红色的旧氅衣,拄着一根拐杖,便是走在这一片白茫茫,被大雪覆盖,显得格外干净的大地之上。
“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一书,是将这一节一笔带过。在入贾府之前,黛玉在林家的生活,除了吃饭如吃药,跟着贾雨村读了一年多书,侍奉病中的母亲,母亲如何吃药病重,如何死后发丧,寥寥几笔在书中交代之外,并无赘述。
如今,她生在林府,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好在,有两个转折点,书中是有交代的,一是她四岁的时候,两岁的弟弟死了;其次便是六岁上,母亲离世。如今,她知道,弟弟是嫡子,两者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
“娇娇在想什么?”
僧人已经在街头消失了,林如海收回目光,用额头抵了抵女儿的额头,有些冰凉,便抱着她进了屋子。
“女儿在想,弟弟这会儿大约已经醒了,女儿好些日子没有看到他了,怪想念的!”
贾氏并没有出来送僧人,那人一身邋遢,说话没个定数,后来还被她三岁的女孩儿质问得无话可说,她满心里就只觉得那定是个骗子。僧人出了门后,她就早早地回了屋子,此时,正坐在炕边,看着睡得满脸红通通的儿子,眼里盛着满满的温柔。
外间传来父女两的响动,听到丈夫在问,“娇娇怎么不进去,不是说想弟弟了吗?”
“才刚从外面回来,总要把身上的寒气都去了才能进里间,弟弟还小要是像女儿一样染了风寒就不好了。”
想象着女儿小小年纪,行事大方稳重,跟爹爹说话都是一本正经的口吻,贾氏不由得好笑地摇了摇头,朝哥儿的奶嬷嬷打了个手势,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你弟弟还在睡着呢,一大早的就跑过来,吃了早膳没有?”
黛玉摇摇头,她进了屋之后,也没像以前那样,没精打采地坐着,而是手扶着椅子,身子骨再没有力气,也坚持站一会儿。
林如海把女儿送过来,就去忙自己的事了。
贾氏正在让人摆饭,女儿身体弱,吃食上越发是不能马虎,一面心疼,又不忍责备,心里正有些不舒坦,说是姨娘们过来请安了。
这一大早的!
黛玉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黑琉璃般的眸子,就紧紧地盯着帘子,看到外面的婆子打了起来,鱼贯进来三个绾髻的妇人。虽然,小黛玉的记忆里是有这些人的,但自己亲自看,感受又不太一般。
林如海有几房姬妾,如今进来的有三个,还有两个是通房,不过都无所出。
黛玉连忙去看母亲,看到这些女人,贾氏的眉头自然是无法舒展。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过来,黛玉也非常能够体谅贾氏的心情,再加上,融合了这具身体里的感情,她也真真切切从贾氏身上感受到了慈母之情,这让原本就孤儿出身的她,打定了主意要好好做林家的女儿,便自然能够和母亲一起同仇敌忾。
“给夫人请安,姑娘安好!”
礼仪非常得体,也很恭敬,这让坐在椅子上,晃荡着两条小短腿,故作深沉的黛玉略有些不安,偷偷地看了一眼她娘亲,见贾氏眼皮子都不抬一下地叫了一声“起”,才轻咳了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这里出身就决定了阶层和地位,她实在没必要介意这些,反而显得自己眼皮子浅,叫人瞧不起。
“姑娘的身子骨可是大安了?”
说话的是姓钱的姨娘,约莫二十来岁的样子,当年她爹林如海是看到她胯骨宽大,屁股翘挺,看着是一副好生养的身材。林如海夫妇当时年近四十,还没有生育,才不得不纳妾。
谁知,钱姨娘白糟蹋了一副好身材,进门一年并无动静,不得已,她娘才一口气又抬了两个进来。
刚刚进门,年轻的姨娘们没有传出好消息,倒是她自己,怀上了黛玉,次后一年多,又怀了弟弟,一女一子成全了个“好”字。这些姨娘们便不大受待见了。
到底是些没立功的。
黛玉侧了半边身子,点点头,奶声奶气地道,“感觉好些了!”
这些姨娘们到底也是伺候过她爹的女人,明面儿上,黛玉是无论如何都不肯为这些小人物,坏了自己的名声。这一想法,便与先前黛玉不太一样。先前黛玉年纪虽小,自小也是被养得心高气傲,贾氏从来不肯把她和这些姨娘们置于一室,小小孩童也惯会看大人脸色行事,自然也是眼中无人。
这会儿黛玉就不同,她大方得体地答话,这些姨娘们还是头一次和姑娘打交道,只觉得有个国公嫡小姐出身的娘亲,还是不一样。而贾氏就觉得稀奇了,不由得多看了黛玉两眼。
“不是连医正大人都说姑娘大不好了的吗?”
贾氏一听这话,连黛玉都顾不上了,含了刀锋的目光一下子落在了周氏的身上,见她说了这样的话,犹不知错,兀自眼中含笑,浑然不将自己的愤然看在眼里,不由得怒道,“许是林家的先祖们也是怜悯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忍看着府上人丁太过凋零,才保佑娇娇熬过了这一劫。”
穿书之红楼黛玉 第3章 酬谢
黛玉觉着,自家娘亲说话真是委婉,想说姨娘们对这家里的子嗣没有什么贡献,一个个都是不下蛋的鸡就直说,偏偏委婉地拿林家的先祖们说事,看吧,这周姨娘明摆着就是没有听懂。
跟个棒槌一样!
黛玉不由得装作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周姨娘,你是盼着我死吗?”
周氏一听这话,脸都白了。贾氏拐弯抹角说几个姨娘不生养的话,她听着不对,暂时还没有拐过弯来。黛玉的话太过直白,也明显就是指责她对姑娘犯了大不敬。
噗通一声,周氏跪在了地上,朝贾氏拼命地磕头,“夫人,这是给妾身十个胆子,妾身也不敢啊!妾身,是妾身犯了糊涂,姑娘的身子骨好得很,妾身自己掌嘴!”
周氏自己把自己扇了两耳光,用的力度还不小,脸上的脂粉都掉了,五根手指头落下的红印子盖在上面,也着实令人解气。
黛玉满意了,一双清凌凌的眸子淡淡地瞥了她一眼,不会说话就别说,一开口遭人厌。她总觉得这个姨娘并不是真的不会说话,而是仗着她娘亲这种不愿意与她们计较的清高肆意妄为。
君子欺之以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马姨娘大约也是觉着黛玉今日言行有些反常,顾不上自己平日里给人的那种谨小慎微的形象,偷偷地朝黛玉瞥了一眼,连忙又垂下眼帘,眼观鼻,鼻观心。
“呸呸呸!”贾氏听不得这些晦气话,恨不得上前捂住女儿的嘴,“年下节气的,小孩子家家,说什么呢?真正是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她止住了女儿这不吉利的话头,当下就朝着三个姨娘使脸子,“都回去吧,这些日子,我这里忙得很,没事就别过来了!”
宣平侯府的袭爵四代而终之后,照理说,林如海应当搬出去。宣平侯府说起来也是奇怪,嫡支这一脉,一直都人丁不旺。是以,太祖将府邸赐下来的时候,同样因为府里人少,第一代宣平侯便将一半的府邸都封了起来,后来趁机归还了皇帝。
这也算是一饮一啄了,到了林如海这一代,黛玉的祖父母过世后,原本要搬出去,皇帝一道恩旨,这府邸就归了林家,只把大门上的“敕造宣平侯府”的匾额还了回去,换成了“林府”。
府邸面积说起来也不算小,贾氏当日为丈夫抬这些姨娘进来,目的很单纯,就是传宗接代,也都是从外面买的良家女子,也没有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就归拢在一起,给了一个离正院稍微远一点的院子。
三人一路无言,在梧桐院里分了手,各自进了自己的屋子。
钱氏和马氏一向都是安静的性格,今日的事情,姑娘针对的也并不是她们二人,回去后也是自己安安静静地做事,将方才发生的事情在脑子里细细地想一遍,主母的话还在耳边,也令二人愧疚得心里不安。
周氏就不一样了。
黛玉在母亲那里用了早膳,她的胃口有限,也还是逼着自己喝了一碗粳米粥,又吃了一小碗热乎乎的鸡汤面条,等弟弟醒了之后,逗弄了她一下,才回了东厢房。
她年纪尚小,还没有自己的院子,房间里地龙烧得很旺,进门后就是一阵暖呼呼的,喝了一小盏清水,问身边的大丫鬟轻絮,“刚刚我看到你出去了,是不是去了梧桐院?周姨娘那边都说了什么?”
仗着自己是稚童,黛玉也不想耍什么心眼,问得直来直去。她心里也是明白的,正是因为幼小,有些事就算知道了,也顶多是去母亲那里告个状,别的都做不了什么。
况且,也因为是轻絮,她才会问,轻絮是她身边的大丫鬟,一身荣辱休戚都系在自己身上,断无知而不言的道理。换了别的人,她还不问呢。
姑娘今日的表现着实是称奇,先是连医正都说大不好了,游方的僧人都闻讯而来了,姑娘自己爬起来了。迎着风雪去了一趟前院,病情也没有再反复,刚才的食量,比起以往多了一倍,也没有一副吃饭如吃苦药的样子。
性格也是开朗了不少。
轻絮心里高兴,一边把火盆里的炭归拢,一边道,“姑娘给我使了个眼色,我就过去了,果然就听到周姨娘在屋子里生气,也就白生个气,她是断无敢说姑娘不好的。”
“嘴里虽是不会说,心里估摸着也不会少骂。”黛玉索性把个牙尖嘴利的性子都露出来,也懒得遮掩,“我听她的意思,医正都说治不好我了,怎么爹爹还把医正都请来了?”
朝中的官阶不好熬,她爹爹是前科的探花,如今只是一个从五品的翰林侍讲学士,兼了都察院都事之职。本没有资格请太医,怎么还能把医正也给请来?
刚才在正房那边,黛玉都忘了问这话了。
好在轻絮因贴身照顾黛玉,当时夫人问老爷的时候,她也正好在旁,说是林如海今日早上下朝出宫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八皇子殿下云臻冲过来,圆滚滚地摔了一跤,林如海恰好扶了他一把。八殿下非说要赏老爷点什么,林如海便趁机求了这个恩典。
居然又冒出来了个八皇子。黛玉一阵头疼,《红楼梦》中四王八公里头,可没有八皇子这一说啊,连两大国公府打交道的最高人物,也是四个郡王而已。
她觉得,她一定得把这件事弄清楚了。
恰好晚上吃饭的时候,林如海在和贾氏说,“虽说医正并没有真的把姐儿给治好,但姐儿也是喝了他的药这才好起来的。医正那里倒是好说,多备些礼,我明日亲自跑一趟,只八皇子那里,就不好办了。”
都察院是清贵的衙门,其中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品阶虽低,却有入朝随侍的权利。权重如此,行事便更要慎重。
朝臣不得与皇子结交,林如海想要酬谢八皇子的恩情,也的确是一件难事。
“爹爹,不若女儿修书一封,由爹爹转交给八皇子,以此为谢,如何?”黛玉捏着筷子,捧着小碗,碗里的米饭已经去了一小半,半张脸埋在饭碗里,一双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穿书之红楼黛玉 第4章 云臻
三岁的小女娃说她要修书一封,林如海怔愣了许久才回过神来。
八皇子也才年约六岁,都是小娃娃,写信什么的,并非是不可接受之事。
林如海也觉得这是最好的答谢方式,况且,他也的确很想知道,自己女儿,三岁,要如何握笔,写一封什么样的信来?
夫妻两对了一个眼神,这顿饭吃得也是五味陈杂。尽管女儿醒来后,说话行事和以前不同,但小娃娃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儿,不存在反常什么的,如果说要给个解释的话,贾氏倒是觉得,这是孩子长大了的原因。
用完晚膳,林如海把女儿抱到了贾氏的小书房。贾氏抱着哥儿也跟了进来。窗下的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贾氏身边的大丫鬟玲珑已经挽起袖子,磨起了墨来。
写字,黛玉自然是会写的,前世一手簪花小楷练了好些年,但现在却是没法施展开来。一来,年纪小,手腕力道不够;二来,林如海并没有为她启蒙,若是会写字的话,便是亲生父母也会害怕的吧?
于是,待林如海将她放在椅子上,黛玉趴在桌上,拿过一支兼毫小笔,一把抓在手上,举起来,对着她爹爹道,“爹爹,谢谢二字怎么写啊?”
林如海心里的那点担心便烟消云散了,他捻了捻下颌留了好久的一缕髯须,哈哈大笑,连捉着女儿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他好歹控制住了情绪,将女儿圈在怀里,既无抬头,也无落款,只在一张雪白的花笺上,画了两个“谢”字出来。
当晚,黛玉将屋子里服侍的丫鬟都驱了出去,她独自一人在床上,练了一会儿瑜伽。那种心悸气短的感觉稍微有些缓解,又捏着鼻子喝了一碗药后,这才安睡下来。
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黛玉却在细细地回忆《红楼梦》这部书,将里面的人物,各自的命运,造成这些命运的转折点回忆了一遍。她特别庆幸当初看了那么多遍《红楼梦》,对黛玉的命运其实是最为清楚的。
弟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死的,不仅仅是她今天一看到那个小粉团子就喜欢上了,而是,一旦弟弟有个三长两短,贾氏就会深受打击,不到一年的功夫,也跟着命丧黄泉,而她就要沦落到寄人篱下的命运。
想到《红楼梦》前半部分的花团锦绣,之后就是一路的西山日薄,黛玉就非常抗拒,她不想进荣国府,也不想理会和贾宝玉之间的什么“木石姻缘”,更不想最后凄惨地死在大观园中。
弟弟的身体看着很好,并不是那种短命夭折的命相,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曹雪芹先生为剧情而特有的设定,但不管如何,黛玉都不想坐以待毙。
任何事情在发生之前,都会有些端倪,她现在很庆幸自己年纪很小,不会有人关注她。这也为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观察这府里的人。
林如海乃是侯门之后,打小也没少来过皇宫,宫里也有几个认识的侍人,因着这点香火情,他也没有费多大的周折,便见着了八皇子。
亲手将信件奉上之后,林如海道,“小女因着殿下的怜悯,得医正大人亲自诊脉施药,如今已经大好了,殿下的救命之恩,微臣全家铭刻在心!”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林如海总觉得八皇子又胖了一点。天气寒冷,他穿了一双羊皮小靴,罩着一件宝蓝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青金浅蓝双环四合如意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