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丝路大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克里斯韦伯
“好吧,你打算怎么做?”
“很简单,在镇江、南京各建立一个要塞,以确保的安全,同时改建太仓港,清淤改善航道,修建灯塔,使其成为长江舰队的主基地,确保海上舰队进入长江的通行权,并配置相应的戍守部队。”周可成笑道:“我给你半个月的时间,你带人好好勘察一下地理情况,把需要的人力物力报上来。”
“吓,这可是大手笔呀!”米兰达吓了一跳:“你准备要花多少钱呀?”
“无所谓,反正是圣上出,朝廷出!”周可成笑了笑:“用别人的钱,办咱们的事,花的钱越多,他欠咱们的越多,而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这种钱花的越多越好!”
“那也得他们还得起呀?”米兰达一听急了:“要是还不起怎么办?”
“怎么会还不起?我这不是让人清理拖欠钱粮了吗?这么多年的钱粮还有罚金,利滚利下来是多少?还不起不要紧,就抄没家产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说圣上会还不起吗?”
米兰达听到这里总算是明白了周可成这一环套一环的策略了:即国家向资本家举债进行战争,资本家购买公债之后再通过提供军需品大赚一笔,而国家为了偿还公债和利息,不得不增加税款,出卖矿山、特许权等等,实际上公债成为了资本家向全社会征税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胜负其实已经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战争要持续下去,只要战争能够不断持续下去,周可成背后的资本集团可以逐渐将土地、征税权等财富从大明原有的统治者{宗室勋贵士大夫}手中夺取而来。{附带说一句,这也是历史上欧洲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的真实路径,西欧资产阶级能够集聚到足以进行工业化的巨额财富的手段从来不是依靠自身积累,也不可能通过自身积累集聚到那么大的财富。先发和后发国家都是通过国家权力积蓄巨额财富才得以实现工业化的,唯一不同的是先发国家是资产阶级控制了国家集聚财富,后发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太过软弱,只能国家本身集聚财富,然后进行工业化的。}
“我明白了!”米兰达站起身来:“你放心,我一定会不会替你,不,应该说是替朝廷节省的!”
杭州,杨家塘驿站。
虽然已经是初夏,但处于半山腰的杨家塘夜里还是颇有几分寒意的,士兵们蜷缩成一团,竭力相互靠拢来依靠体温相互取暖,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以艳羡的目光看着不远处的驿站,在那儿至少还有一片房顶,一块地板,运气好的话还能有一个火盆,不像他们只能得到一片烂泥地。
王本固坐在一张没有扶手的太师椅上,脸色苍白,宛如蜡像。驿站大厅里,一片死寂,只有火炉中的干柴在啪啪作响,这里的每一个人脸色都很不好看,饥饿、寒冷,当然,最大的原因是失败,十几天前还在考虑北渡钱塘,直捣贼巢,而现在那十万大军已经荡然无存,自己也不得不逃亡徽州,其境地只能说是天上地下。
“大人,探子从淳安回来了!”
通报声将王本固惊醒来过来,他的脸活像石雕,火光为他的皮肤罩上了一层阴森的橙色,在深深凹陷的眼眶投下了深深的阴影,看上去分外可怖。信使咽了口唾沫,低声道:“大人,小人走到一半便听说淳安、建德、桐庐这几个州县都已经易帜了——”
“易帜?那叫反叛!”王本固的喉咙里终于挤出沙哑的声音:“那金华、衢州那边呢?”
“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那探子胆怯的低下头,唯恐成为王本固泄愤的对象。





丝路大亨 第三百九十三章 投靠
王本固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淳安、建德、桐庐虽然都降贼了,但金华、衢州地势险要,其民兵劲勇,定然不会轻易降贼。对,一定不会降贼!”王本固一顿足:“明日我们就向南走,去金华!”
王本固的声音在驿站正厅里引起了一阵回音,但旁边的部属们却面面相觑无人应和,原来杨家塘距离徽州府只有一山之隔,先前他们在杭州被夹击惨败之后便一路向西撤退,好不容易摆脱了敌方的追兵,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翻山去徽州府,然后向西北前往宣城、芜湖这条路投奔胡宗宪。而王本固却硬要向南穿过已经易帜的严州府{淳安、建德、桐庐都是严州的县城},去还不清楚情况的金华府,虽说金华当地的矿兵素来以勇悍善战著称,但也未免太过冒险了。
“大人,金华、衢州虽然地险,但眼下那边的情况还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否有贼兵把守!”一名副将大着胆子劝说道:“我们好不容易才摆脱了贼人的追击,若是贸然前往。只怕吉凶未卜呀!”
王本固冷哼了一声,冷冷的看了那副将一样:“嗯,刘将军你莫不是怕了?”
那副将心中咯噔一响,赶忙跪了下去:“末将不是怕死,只是大人安危要紧呀!”
“你起来吧!”王本固冷声道:“朝廷将浙江一省百姓交予我,本官便守土有责!杭州一战虽败,但大明两百年雨露养育之恩,两浙士民岂忘?只是兰芳贼势大,又善于蛊惑人心,两浙士民不明顺逆,为其迷惑罢了,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明辨顺逆,自然应者云集,那时兰芳贼自然顾此失彼,胡督师便可出兵征讨。但若本官就这么去了徽州,只怕时日一久,顺逆混淆,那两浙便不再是大明之土,那本官便百死难恕了!”
众人听到这里,也都明白了王本固的意思。王本固虽然不懂兵法,但对于两浙的局势的这番分析却十分精当。杭州一战之后,明军在两浙的主要军事力量已经被打垮了,但无论是九指还是莫娜,都没有分兵去控制两浙的所有州县,兰芳社实际控制的只有杭州、绍兴、宁波这几个靠近海边,地形比较平坦,人口比较稠密的州,而其他那些接近内地,地形比较崎岖的州县,其控制权实际上是在本地士绅的手中的。而这些士绅此时的心态都是观望自保,毕竟无论哪一边都打着大明的旗号,对于他们来说站在谁一边都是没有什么心理障碍的,只要乡土田宅不遭到破坏站哪一边都无所谓。换句话说,这些州县站边的关键就是哪一方的兵先出现,王本固虽然在杭州输的很惨,但手下怎么说也还有近千人马,自己又是堂堂的两浙布政使,只要他能够抢在周可成的人马之前赶到金华,他就能用朝廷名义招募当地有名的矿兵,这样一来,两浙的局势就大不一样了。这些人能跟王本固到现在,自然都是他的心腹,功名富贵都指望他了,既然上官已经下了决心,众人也只能咬牙跟随,纷纷应道:“属下遵令!”
正当王本固带着自己的残部偃旗息鼓,向南而行时。在南京城明宫文华殿里,召开了新朝的第一次朝会。鉴于形势一切从简,诺大的殿堂上只有十多个人,整个朝会仪式也就花了不到二十分钟,然后开始进行商议,第一个议题就是委任谁是新的两浙布政使。
“以臣所见,就选项高项公吧!”周可成笑道:“反正他是讲谈社的大祭酒,里面的人员都是现成的,书吏幕僚就让他从讲谈社里面抽人就是了,上下知根知底,也不需要磨合的时间。”
“项高?”朱载垕皱了皱眉头,目光转向左手边的魏了翁,为了酬他打开南京城门献城的功劳,这位原本的南京兵部尚书当上了新朝的兵部尚书,但由于周可成这个大都督的存在,兵部尚书和兵部实际上都是个空壳摆设,魏了翁也很有降臣的自知之明,在朝会上从不说半个“不”字,非常没有存在感。
“魏尚书,你以为呢?”朱载垕问道。
“啊?”魏了翁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被叫道,他下意识的抬起头来,正好和朱载垕的目光对上,赶忙又低下头去:“臣附议周大都督!”
“寡人是问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什么都附议周大都督,那寡人直接问周大都督就是了,何必还让你参加朝议?”朱载垕说到这里,转向周可成:“周大都督您说是不是呀?”
“圣上所言自然是对的!”周可成笑道:“臣也不过是说说一己之见,魏尚书若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说说嘛!”
“不,不!”魏了翁连连摇头:“下官以为周大都督说的不错,项高项大人的确是浙江布政使的最好人选!”
朱载垕冷哼了一声,内心不禁有些失望,他点了点头:“既然魏尚书也这么说,那就选项高吧!”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便退朝了。魏了翁跟着周可成出了文华殿,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突然上前几步,跪在周可成的面前,磕了两个头道:“大都督,今日之事在下绝无半点与您相抗的意思!请您明察呀!”
周可成一愣,旋即笑着伸手搀扶魏了翁,笑道:“魏翁何必如此,你身为兵部尚书,与我同殿为臣,天子向你询问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嘛!”
魏了翁却不起身,他膝行两步,方才抬起头来谀笑道:“大都督乃是朝廷的架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老奴这个兵部尚就是个虚头,大都督幕府中若肯设一书办,老奴宁可不做这兵部尚书也为大都督效犬马之劳!”
“魏翁这又何苦呢?兵部尚书乃是正二品,岂是在下幕府中一书办可比的!”




丝路大亨 第三百九十四章 三方战略
魏了翁看了看周可成脸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咬了咬牙道:“大都督可否看在老朽开城的那一点微功上,给老朽留一条生路!”
周可成看了看四下,笑道:“魏翁且起来说话,不然让旁人看到了便不体面了!”
魏了翁不敢抗命,站起身来垂手而立,周可成笑着拍了拍对方前襟上的灰尘:“魏翁是不是觉得夹在我和圣上之间难做?”
“大都督说的哪里话!”魏了翁小心答道:“圣上与您君臣相得,精诚无二,虽先主之于诸葛、苻坚之于王猛弗加也,又岂是老朽能间于其中的。只是以老朽之才具,身居大司马{明代官员经常用大司马代指兵部尚书}之位,实在是力所不及呀!”
听了魏了翁这番话,周可成也不禁暗自感叹:到底是有学问的,拍起马屁来也格外好听,把自己与裕王的关系比成诸葛亮和刘备、王猛与苻坚,自己就算想拒绝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刚才确实朱载垕是有利用他来敲打自己的意思,而朱载垕和周可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谁也离不开谁,双方之间就算有些许矛盾,最后还是要和好的。既然朱载垕与周可成都不会倒霉,那最后倒霉的就是夹在当中的那位了。别看朱载垕今天一口一个魏尚书,到时候反过脸来把魏了翁丢给周可成出气的时候绝不会多犹豫一秒。可魏了翁这种官场上打滚了几十年的老油条比猴还精,周可成前脚出门文华殿,他后脚便赶上来撇清自己,绝对不给朱载垕当qiāng使。
“魏翁,本朝草创之初,人才匮乏,您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多年,德高望重,您不出任谁出任?”周可成斟酌了一会后笑道:“当然,魏翁您已经是耳顺之年,也不需要事必躬亲。这样吧,我派几个得力的人才去您那儿,一可以替您分担一点,二来您也可以提携一下后进,魏翁觉得如何呢?”
听了周可成这番话,魏了翁顿时松了口气,赶忙笑道:“甚好,大都督的手下自然是好的,老朽一定无论大事小事都向其咨询,以免坏了国事!”
周可成回到自己的住处,叫来项高,将今日在宫里的事情讲述了一番:“夏水一升,我将亲领大军西征,两浙之事便交给先生了!”
“不敢!”项高拱了拱手:“行文事须有武备,不知我可以调配的兵马有多少?”
“十二个联队的新兵!”周可成沉声道:“除此之外我把森可成留给你,他在江南呆了这么多年,地形人情都熟悉,他手下还有一千名精锐倭兵,两百骑兵,如何?”
项高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周可成当初在制定军事计划的时也咨询了他的意见。大体来说,在控制了长三角地区之后,兰芳社可以选择的进攻方向有三个:1、渡江北上,沿着运河一路向北直捣北京;第二、顺着长江一路向西,沿着南京、芜湖、池州、安庆、彭泽、九江、武昌、江陵一路向西,控制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西、两湖地区,分隔南北;第三、从杭州出发,渡过钱塘江向南,占领两浙全境,然后或者向西翻山占领徽南,或者继续南下控制整个福建。在这三条路线中,周可成选择了第二条,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没有不控制上游荆州能够长久的,而且第二条最能发挥兰芳社舰队的威力。既然选择了第二条路线,那么显然靖难军的主力将部署在西线,其次是面对北方明军的长江防线,最后才是南边的两浙。所以给项高的只有十二个联队只能守城的新兵,真正靠得住能打硬仗的只有森可成那一千名倭兵和两百骑兵。项高虽然能力理解周可成的做法,但心里还是有些不痛快。
周可成见项高一声不吭,也猜出了一二,笑道:“项公,我也知道你手头上的人手有点少了,这样吧,另外再给你十二条单桅纵帆船,这样往来于靠海几个州郡就方便多了。另外王本固那“十万大军”不是都溃散了吗?你可以多招募一些逃兵,需要多少甲仗军器你报个数字上来,文长会尽量补充给你!”
“好吧!”项高听到这里,也知道周可成此时抽不出多少人马给自己,毕竟比起西边和北边,自己这个方向的压力是最轻的,好纲要用在刀刃上的道理他也是懂得:“那老朽就却之不恭了,大人,上任之前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项公你在两浙这么多年了,我也没什么要说的。反正只要杭州不丢,不让敌兵打过钱塘江就行!”周可成笑了笑:“这次西征应该会在秋天前结束,到了那个时候,苏松常那边编练的那六十个联队新兵也操练的差不多了,日本和南洋的第二批募兵也到了,就算有几个跳梁小丑,也是秋风扫落叶!”
“既然大人有这样的准备,那老朽也就没什么担心得了!”项高闻言精神一振:“金华、衢州那几个内地多少的州郡我不敢说,绍兴、宁波、温州、台州这几个沿海的州县拿下来还是有把握的!”
“嗯!”周可成笑道:“对了,有件事情我还要提醒一下,下个月开始朱正育就要开始清理拖欠的钱粮了,先从苏松常那边开始,然后就是两浙。这件事情肯定会让地方土豪缙绅反对我们,项公你要做好准备!”
“这么快!”项高吓了一跳,通过清理历年拖欠钱粮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做法他并不陌生,在讲谈社中就有好几次提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们撰写策论,自己还曾经将十几分最出色的答卷送给周可成看。但写文章是一回事,具体实施又是一回事,更何况现在正是四面受敌的时候,会不会让那些缙绅倒向北边的朝廷呢?




丝路大亨 第三百九十五章 当世圣人
“项公是怕为渊驱鱼吧?”周可成笑道。
“不错!”项高也不绕弯子:“项某也知道清理拖欠钱粮利国利民,但能够拖欠钱粮之人要么是世代缙绅,要么是乡里之豪杰,皆是有力之人。眼下裕王虽然已经登基为帝,但大统仍在北京,若是——”
“项公!”周可成打断项高的话头:“这么说吧,如果倚靠你说的那些人,我们下辈子也打不到北京去!这些人写文章、吟诗词、养瘦马、做学问、当官都是一流,唯独不知道如何治国治军,乱世之中连只草鸡都不如,离开了官府的保护,他们连自家的家奴佃户都应付不了,又有什么用处的?”
“可,可是没有缙绅,没有读书人那又怎么治理百姓,怎么致太平呢?”项高急道。
“不用缙绅不等于不用读书人呀?讲谈社每年培养出那么多士子来,他们不是读书人?”周可成笑道:“项公,你自己就是讲谈社的大祭酒,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吧?”
听到这里,项高眼前一亮,方才他出于习惯性的反对周可成清理拖欠钱粮的策略,因为项高他自己就出身于缙绅阶层,清理拖欠钱粮触犯了缙绅阶层的利益。但当周可成提到讲谈社,项高的态度就立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毕竟他身为讲谈社的大祭酒,这些年来周可成没少分给他东番南洋的庄园、矿山航运公司保险社的股份,讲谈社大祭酒职务的薪饷也颇为丰厚,给项高带来的利益远远超出了一个缙绅所能得到的。
“大人的意思是打算从讲谈社学生中选官?”项高问道。
“那是自然,我周可成打下的地盘,不用自家讲谈社的士子用谁的?”周可成笑道:“项公,你还记得当初咱们的人多考了几个举人,朝廷就派人来查七查八的,还要开革讲谈社士子的功名。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咱们兰芳社当政了,我就从咱们的人里面选官,那些缙绅老爷们一概不用!”说到这里,周可成笑着拍了拍项高的肩膀:“项公,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士子就都要求到你的门下,当你的学生了!你就是当代圣人,将来文庙里也有您的一份冷猪肉吃呀!”
“哪里,项某岂敢!”饶是项高的已经六十多岁,听到周可成描绘的美好前景,也忍不住傻笑着憧憬起来,若是真的如周可成说的那样,那些讲谈社的士子肯定会著书立说,把这位大祭酒吹得天上有地上无,项高百年之后的地位绝不会比朱熹低,甚至有可能把孟子亚圣的位置抢过来,获得仅次于孔圣人的地位。这可比什么庄园、矿山更对项高的口味。
“项公,项公?”周可成看项高站在那儿满脸傻笑,神游九霄,拍了两下对方的肩膀:“您觉得清理拖欠钱粮的事情可行不?”
“可行,而且势在必行!”项高的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坚定的点着头:“请大人放心,老夫一定会把这件差使办好,无论是谁敢于对抗官府,对抗朝廷的,便让他粉身碎骨!”
“好,我就知道项公是可以倚重之人呀!”周可成大笑起来。
余姚三门谢宅。
一连几天的阴雨,让谢丕书房外的花圃有些残破,不少娇嫩的花卉被风雨打落在地,更显得庭院里落红片片,就像谢家的家势一般,风雨飘摇。
对于自家的家势的低落,谢丕内心是早有准备的,毕竟自己父子两代鼎甲,这种文运一直持续下去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他在母丧返乡守孝三年之后,虽然朋友举荐起用但他却推辞不应,在乡里修谱牒,创宗祠,置义仓、义学,拯贫病,造津梁,亲自在宗学中讲学,培养后进,为的就是为子孙后代积累各种资源。他相信也许谢家将来不太可能再出现像自己父子二人那样的盛况,但余姚谢家这一个书香门第却能长久的传承下去,对于这一点谢丕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这种信心在今年的春天被打破了,先帝驾崩,裕王南下在金山卫举旗兴师靖难,兰芳社的大军乘坐着如云的舟船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南十字星的旗帜伴随着奉天靖难的大旗在天空飘扬。短短两个月时间,苏州、松江、常州、湖州、南京、杭州…一座有一座城市或者陷落、或者易帜,而朝廷的军队却lián zhàn连败。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谢丕觉得惶恐不安,难道一百五十年前的那一幕又要重演了吗?
和绝大部分江南缙绅一样,谢丕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观察着局势的发展,毕竟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和周可成打交道了,对方的强悍实力和胆大妄为早就给谢丕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说辅佐裕王登基,举起奉天靖难大旗这种事他都敢做出来,屠灭掉几家缙绅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当王本固亲自登门请其到军中赞画的时候,身为江南士林首领的谢丕却称病推辞了,不但如此,他还对族中子弟下了禁足令,严禁他们与这件事情有牵连。虽然族中子弟对此颇有微词,但形势很快就证明了他的远见——几天后便传来消息,留都的新朝廷发出诏书列出了朝敌名单,当朝首辅徐阶的名字便在其中,其家产全部被籍没,留在故乡的家族被连根拔起,发配到南洋的某个荒岛上,生不如死。
新朝廷果决而又残酷的做派让谢家人骂声不绝,但接下来王本固的惨败让骂声又立刻平息了。谢家上下亲眼见识了靖难军的强悍实力,虽然没人认为王本固能够北渡钱塘直捣巢穴,但沿着钱塘江绵延十几里的营寨和堡垒,还有十万丁壮总不会是骗人的吧?可是一个上午就全垮了,逃兵把靖难军的火器和战象吹上了天。




丝路大亨 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讲道理
随着靖难军的胜利,在谢家内部又响起了另外一种声音——不少人都认为谢丕应该向南京新帝上书。在他们看来刚刚登基的裕王能够收到像谢丕这样在江南士林首屈一指身份人物的投效,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样不但可以保全家业,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面对这种声音,谢丕却一直保持沉默,在他看来裕王虽然举事以来势头发展的很猛,但大明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在北方,而且正统是在北京,如果自己贸然出任“伪职”,很可能会将来给余姚谢家带来灭族之祸;而且从感情上讲,谢丕也不喜欢兰芳社一直以来的处事风格。只是现在对方在势头上,自己也不必公然抗拒给谢家惹来祸患,所以谢丕才一直保持沉默,以免传出去授人以柄。
“二哥!”
谢丕回过头来,看到神色慌乱的谢贤,他点了点头:“老十五,南京那头出什么事情了吗?”
“二哥!”谢贤凑近了谢丕的耳边,压低声音道:“有消息说,南京那头要清查历年来拖欠的钱粮!”
“清查拖欠钱粮?”谢丕皱起了眉头:“这消息可以确定?”
“嗯!”谢贤点了点头:“小弟一个世交的侄儿在讲谈社读书,是他传出来的消息,说是让家里人做好准备,这次上头是要动真章了!”
“那应该是错不了了!”谢丕点了点头:“这倒是奇了,若是南京那头打仗缺粮饷,大可向地方州县加征便是了,何必要清查历年拖欠钱粮这么麻烦?”
谢贤摇了摇头,对于像谢家这样的缙绅来说,加征不但不会破财,反而是和地方官吏一起大发横财的机会,他们不但自己用不着出钱出粮,还可以同地方官吏一同瓜分民脂民膏,以及乘机放gāo li dài,兼并土地各种手段不一而足,所以他们并不害怕加征。而对于正在忙于打仗的南京方面来说,只要能把钱粮弄到手就行,具体的手段并不重要;而清查历年拖欠钱粮不但过程繁琐,而且触动了地方豪强缙绅的利益,很可能钱粮没弄到手反倒惹出一堆麻烦来。所以谢丕、谢贤兄弟无法理解南京方面为何要这么做,毕竟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像周可成这样以清查历年钱粮为由头,剥夺缙绅地主阶层土地财产,搞资产阶级革命的先例。任凭谢丕再怎么熟读史书,也猜想不到。
1...348349350351352...4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