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月剑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莫然兮
但是极国对这方面的包容性还是比较大的,就是有一些文人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甚至说是写在书上的时候,是完完全全的可以把这件事情放在明面上面。
不能够忍受的事情是对于那种强烈的污蔑,比如是这样描写的:极国在入侵别的国家的时候是非常的残忍的,无缘无故的会杀一些人民的生命,会践踏一些民族的尊严!并且在让对方投降的时候是会做出了一些极端的举动。
这种历史存在与不存在是无法考量的,但是如果一些文人会有这样的一些描写的话,其实在这描写的本身就是有一些极端的。
这些行为是极国无法容忍的行为,最终这样的文人是没有什么善终的,最后怎么也会被关到大牢里面去。
而且还得说出来一个所以然,你是从哪个地方获取的这些情况,是从哪个史书中获取来的,你不说出来的话那么就要面临极大的惩罚。
但是如果文人是这样描述的:极国在入侵别的国家的时候,总是先攻下了一个城池之后,强迫当地的居民学一些极国的文字,必须用极国的文字来进行日常的生活交流。
生了孩子之后必须要在当地登记,随从极国的人口,小的时候就必须以极国的语言交流,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必须进学堂学习。
这样的行为或者是这样文人的描写,基本上是不会引起来什么灾难的,因为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初期建国的时候经常做的一种行为。
那时候可能没有国家这个概念,那个时候可能文字并不是说所属的一个文字,但是一般是要统一的,统一之前他们也是有一个固定的交流方式的,攻下一个城池之后就必须按照这种交流方式去交流。
不出三十年,大约就是在一辈人的生长当中,基本上就已经被同化了,有的策略还更狠一点,就是分散性的策略。
把一些当地的居民分散开来,或者是引入一些其他的居民,让这些原住民之间不允许交流,不允许交流的话也就没有办法运用用以前的文化。
当一些基层的百姓必须生活的时候,他们必须被迫切的学习一些能够交流的文字,最后也就形成了一个这样的习惯。
永远不要小看一些基层居民的智商,看起来让他们学习一个新的语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其实根据历史书的介绍,也就是两年的时间正常的交流没有任何的问题。
四年左右的时间一些当地的文人可以熟练地熟读一些极国文字的书籍,并且能够进行一个高层次的交流。
甚至有一些原住民开始学习了极国的武功,也就是说这样看来的话,这些居民基本上已经被同化了,甚至说如果再发生战争,他们很可能会站到极国的角度上。
极国在扩张领地的时候,都是稳扎稳打,甚至如果百姓需要的话,会专门派一些语言类的老师,这些语言类的老师对于当地的语言是非常的精通的,那么他在教一些极国的语言的时候,是能够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或者是语言习惯来进行一些语言上面的传授。
然后再利用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足,给一个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吃,最后让人开始从思想方面上屈服,最后也就形成了这种格局的存在。 那种在刚开始的时候就非常不服气的人,准备私底下联合起来反抗的人,力量越来越薄弱,最后自己也就屈服了。
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隐忍很长时间的人寥寥无几,或者说应该几乎没有。
就通过这样稳扎稳打的方式,极国获取的地盘越来越大,并非那种狗熊掰棒子式的获取,每一次获取的土地,都是几乎能够存在很长的时间。
即使被易手了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再夺过来也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史书上面对这个东西的描写还算是很清楚的,甚至有的文人不怕被曲解,对这些东西的描述是很深刻的,是很精细的。
当然最后证明极国对这些事情也是允许的 ,就是让你知道但是却让你无可奈何,而且这些文人是很大一部分原来的时候是别的国家的人的后代,他们对这种事情更是有很清晰的把握。
从这一方面看来极国是有很大的包容性的,不过并非也都是好处,坏处就在于一些原来的百姓能够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这种不公平的感觉就是在于极国对于其他居民的投入。
碧月剑 第二百九十章 信息限制
但是整体来说,极国发展到现在这一个地步的话已经算是比较稳定了,对于地域的扩张来说已经到了一个相对于来说比较极限的地方。
地域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这种界限在于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速度所限制的。
一旦信息传递速度过长的话,现在可能因为天气或者是人为的原因导致这种信息传递就会无限的延长,那我就很容易出现一方争霸的情况。
与其执着的在这种地方投入一定的精力去控制这样的地方,那倒不如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可以控制的地方身上,或者是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的地方身上。
除非是产生了多种中央控制,也就是说中央辐射的地方变多了,那么这样的话,很可能就会扩大一些领域。
但是这种领域的扩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极国的高层也知道贪多嚼不烂,尤其是在建国初期,这种行为表现得尤为强烈,让人在对于这种国家的控制上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对于后人的治国也有了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也就是为什么极国对岛屿的控制比较少,也就是那几个岛屿而已,极国并不是没有尝试过控制这些岛屿,但是当发现付出的代价很大之后,很果断的放弃了这一个想法。
立马就在沿海的地方,建立了更为密集的新的城池,增加商业投入,加大军队建设,尤其是海军的建设,对于海上的防守做得更加到位。
这些只是说明了极国对于文化的包容性,进而也就证明了极国对于文化的交流的促进,很多书上写的都是很正确的,文人在不确定一件事情的时候,用的语气词基本上都是可能差不多,对于那些非确定的事情的话不会用一定确定这样的词语。
所以对于喝酒这件事情上也是用了一些怀疑性的语言,一些文人是这样说的,喝酒在某方面来说不一定能够取暖,甚至可能会降低人的温度。
虽然这个说法让很多的喝酒者嗤之以鼻,但是这本书所产生的一个理论还是出现在了书上,并且莫英也看到了这个理论,其实这已经说明了极国对于文化的包容性确实比较大。
就连刚开始的时候极国建立国家的形式和方式都描写的一清二楚,那么更加就不肖说这种小事情,虽然很多人对这句话产生了反对,但是依旧不影响这个书的发行。
而且还是在学堂当中,存在藏书阁里面,就已经说明了对这个东西的认证。
其实文人对于极国的讨论不仅于此,那些算是历史,也就是说是一些确实存在的东西,那么这一方面的话,极国有时候想赖也赖不了。
但是另一方面的话就能够完全的看出来了。
对于极国的整个国家缺陷的书籍描写也是有的,但是确实是一些胆大的文人,一些胆小的确实不敢涉猎这些话题的。
难免的话是有一些敏感性,但是比较胆大的文人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还是允许发行,那不仅仅是一个城池的胆量了,很可能是一个区级甚至更高层的胆量。
有点向世人证明的意思,也有点想让世人百花齐放的意思,既然如此的话又何愁极国不强盛。
文人在研究这一方面的话其实很多的情况并不是说空穴来风,莫瑜也并非没有看过这一类书籍的描述。
对于极国整个国家的缺陷也是描写的非常清楚,其实首先这一个人走遍了很多的城池,了解到了很多的情况,甚至说去过不同的国家。
说现在极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抽血,抽别的国家的血来养活自己国家的居民,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贸易顺差。
导致极国越来越强盛,别的国家也越来越虚弱,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鸡国最基层的百姓和其他国家最基层的百姓生活之间的对比。
话说这样的行为是对极国很有利的行为,但是这本书所说,通过对基层百姓的了解和一些官员的调查,这个是其他国家的,了解到很多的国家对极国是还有一个很大的仇恨的。
当这种仇恨到达一定的临界点的时候,是很容易激发一些情感的,这就是这本书上所说的吉国整个国家最为致命的一点,一旦当所有的国家对极国都很仇恨的时候,那么就很容易成为所有人攻击的对象。
但是这个事情对于极国来说,对于整个极国来说,应该都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种贸易顺差养活了极国的整个国家,甚至连极国的基层百姓都能够享受到很好的生活条件。
如果说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地步的话,也许很多百姓都要生活在受冻和受饿的边缘了。
不过这本书上是这样写的:
近来良多,见一村之民,夜深却不寐,暗编之结绳,以补家用。
已冬日之时,幼薄衣裹身,瑟然发抖,屋内无炉,燃以湿柴,黑烟浓起正盛,口呛眼涕。
这一小段是介绍了别的国家基层百姓的生活情况,当然莫瑜也是看到的,不过也并不是学堂需要必读之书,也只是稍微看到了一些。
但是这一切的话其实也让莫瑜感觉到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其实莫瑜并非是那种身处高高在上的富家子弟。
对基层百姓的生活也有一定的了解,虽说基层百姓生活困苦,但是极国的基层百姓绝对不像书中所描写的那样。
一个小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家里面都没有一个像样的炉子,只能够是燃烧一些湿的柴火,用来取暖,屋里冒的黑烟,呛了这个小孩儿不断的咳嗽而且还流泪。
这种情况在极国几乎是不存在的,极国的百姓经常依附周围的村镇或者是周围的城池生活,基本上不完全依靠农业。
也就是说总是能够在附近的村镇或者是城池当中找了一份补贴家用的工作,这样的话依然不予完全依赖农业的话,也就不需要让老天爷赏口饭吃了。
所以说也就能够有一个比较安稳的生活,再加上极国也是比较强盛的,国家的财力非常的雄厚,即使出现了一些天灾人祸,也立马能够发兵抢救。
不过极国在赈灾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给百姓钱,一般都是给一些粮食的种子或者是正宗的粮食,这样的话让他们自己去做饭吃,并且在来年的时候能够播撒种子。
其实从安信毕的那一次介绍中就可以听出来的,当真正发生一些天灾人祸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上报区级,附近的几个城池就完全可以解决了。
当然事情还是要上报的,但是这些事情的话如果上报之后再让上边派一些兵力过来,那基本上什么事情都已经晚了,这边当长老或者是当城主的,肯定是要自发的做出一些决定。
把损失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降到最低,尽量不能够发生一些人命。
上面讲述了莫瑜刚开始的时候是有些不相信的,但是听闻自己的父亲讲解了之后,对这种事情也是有一定的相信。
莫长吉作为一区之长,肯定对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了解,虽然不至于到那么偏远的地区观察到基层的生活,但是对于整个区的经济来源还是很清楚的。
有一些国家光往外送钱,不往里取钱的话,那么国力不丰盛是很容易的一种情况,国力越是不丰厚,生产的东西就越少,那么相对来说需要的东西就越多。
需要的东西越多那自己国家又不能够生产的话只能够是从别的国家进口,最终国家还是要维持,那么也只能够从一些基层的百姓当中抠出来了。
所以说这种事情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矛盾,在国家当中是统治者和基层百姓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可以转移的。
转移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方面,就很容易起一些百姓的愤慨了。
民众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他们得到一定的满足的时候就可以随便利用,无论是经过煽动也好,又或者是经过一些诱骗也好,国家是很容易能够让他们走向战场的。
这一篇文章就是说明了底层百姓对于国家宣传的一种思想的动向,国家在宣传的时候有意把这些民众的思想宣传城级国掠夺他们的东西。
但是却没有什么实际的证据,极国也不好说什么,这个国家的百姓虽然对于国家的同志都感觉到非常的不满意,但是相对于来说的话他们能够更加的对极国不满意。
可能一些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感觉不到什么,都是商人与商人之间的对接,并且这些商人应该是不会去一些基层那里的。
但是这个文人在探查的时候却感受到了非常多的不平等的待遇,这已经就说明了问题,民众的思想被煽动得非常严重,一旦到达了一个临界点的时候。
国家的层面和民众的层面就很容易爆发战争。
这个文人所说的这一方面是很严峻的一个方面。
但是整个极国的文化,或者是能够看到极国这种贸易顺差所带来好处的人,都对这个文人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个文人在某些方面的错误,就比如说极国强大,根本不害怕这些国家的群起而攻之。
还有说极国军队强盛,并且基层军人的素质极高,而且在数量上好像还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其实打起来的话也没有任何害怕的地方。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是站到极国的角度上面确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们看得比较清楚,他们能够感受到这种贸易顺差所带给他们本质的好处。
最主要的就是那些商人。
于是乎对这本书是大加贬低,觉得这本书是在污蔑整个极国。
但是这本书还是被极国的高层给发行了出来,至于说有没有采取什么行动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对于极国感受比较好的一面高层是不会轻易地改变。
碧月剑 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胆的文人
当然这本书肯定不是了解了这一方面,毕竟是一本很厚的书,讲解了其他的地方也算是比较清晰。
第一段讲解的就是贸易差所带来的国家之间的仇恨,到了第二次讲解的时候就开始讲解了极国更为复杂的一个方面,涉及方面更多,涉及的矛盾也更多。
甚至说涉及到的群体的地位也会更高。
莫瑜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不得不感慨这本书作者的胆大之处。
第二个讲解花费了更多的章节,花费了更多的文字,讲解的是阶级之间的固化。
在发展了几百年之后的阶级之间的固化。
表明了因为各个方面导致了这种结果的产生,首先第一个方面是历史的推动,说在历史上所有朝代的建立,在随着时间发展的时候,阶级都会慢慢的变得固化。
其中书上还列举出来打破这种阶级固化的方法,指出长痛不如短痛,直接打破所有的原型,建立起来新的结构政策,让所有的起始直接乱作一团。
虽然有灭国的危险,但是如果成功的话,可以延续国家几百年的昌盛。
这本书还指出了很多人不易察觉到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的寿命太长,而且工作期太长,对于人才的利用非常的不到位。
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也容易磨掉人的性子,在越来越往高层发展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壁垒。
这样的一个方面也导致了阶级的固化。
这个书的作者的大胆之处就在于敢于鞭策整个国家的罪高地位的人群,那几乎就是所有的官员,得罪的群体也是非常的大的。
但是这些官员不像商人一样,商人可能会向外发声,并且反驳某一个观点,真正的报复的话没有,因为也无需报复,国家的一个政策是不可能根据一个文人而改变太多的。
但是官员就不一样了,其实这种极国的官员任命制很大的程度能够让官员在一个岗位坚持很长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种制度带来官员的一种归属感是很强大的,那么对于官员来说,官员是很不希望失去这一职位的。
但是对于这个文人的表达的方式来说,就是说打破这种阶级分化的方式是很严峻的一个问题,能够涉及到他们根本的一些问题。
产生一些报复其实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所以才说了一下这个文人的大胆之处。
第三个问题则就比较广泛了,不会引起很多同类人的反感,但是说的问题也是比较敏锐的问题。
说的就是极国过余赘余的军队制度,培养一些高质量的人群太过于用力,随着高质量人群的提升,可能让整个国家对于农业的依赖度下降。
一旦对于农业依赖度下降的话,对其整个国家都是有不利的局面的,这种不利的局面体现于抗灾性不强。
这里的灾难是指一些经济灾难和一些战争灾难,当发生这两方面的灾难的时候,国家好像也处于一种近乎于将要毁灭的地步,那么再爬起来的机会可能就不是那么多了。
这里的培养高质量的人群却被这种人说成了一种缺点,当然了也并非没有理由的。
在刚开始一两百年的时候没有看出来,但是随着鸡国对于高质量人群的加速培养,导致农业依赖度不高。
也就是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这一活动。
当然了这个观点在莫瑜看来的话是有点不,正确的,看起来是有些牵强附会的。
莫瑜并不是站到一个高质量人群这一个层面上来抨击这个文人,只是莫瑜对这种高质量人群是有一定的把握的。
就是在整个极国的人数当中,莫瑜在这种环境之下能够有些把握,能够把握住这个高质量人群在整个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并没有说,像那个文人所说的一样太高了,虽然说确实有些高,但是这个高的地方并没有达到一种威胁道整个极国农业的地步,不过这个文人所说的在某些方面。
一旦超过一定的地步的话,对这种农业的依赖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只要是发生这种经济危机或者是战争层面的东西,那么一定会让整个国家陷入了瘫痪当中。
那时候国家才会发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才是维持整个国家运行的东西。
但是莫瑜认为,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那个比例,也就是说现在这个比例如果继续上升的话,还会让极国能够更上一层楼。
其实从莫瑜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极国想看到的一种局面,看到的局面就是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提出来自己的解决方法。
并且让很多人看到这种观点和解决方法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或相同之处,那我也就可能提出来更多的参考的东西。
当然说得好像有点远了,其实说的最原本的东西就是莫瑜看了一本书,这本书上写了一个人对于酒这个东西的看法。
这个人认为酒在适当的饮用当中,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自身的抵抗力,但是如果过度饮酒,是会伤及内部器官,减少人的寿命了。
但是这种结论的话确实是无从考证的,毕竟研究的时间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呢,这个人的理论支撑是来源于对一些小动物的实验。
根据重量的比例来用酒进行喂养,并且这些动物是一些短寿命的东西,大约是在一两年左右,产生了一些寿命上的衰减,根据比例的话,是会减少十年到二十年的。
但是无论是这个实验还是这个结论,都引起来了一大群人的讥笑,无论是一些文人还是一些官员,都对这样的一个观点嗤之以鼻。
大部分人反对这个实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怎么可能与这些小动物相比,这种重量的比例实验,其实和器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两者的话还是前者相对于来说好一点,因为人家至少在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了一个长的多的实验标本的实验,而后面那些嘲笑的人其实都是说了一些反驳的理由,又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也没有根据实际的实验来表明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
这本书对于久的南方和北方甚至说是一些寒冷地区都进行了一些解刨,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比较专业的书籍了。
只是后面陈述了一些观点而已,但是因为后面才说的观点导致很多人对他整本书都进行了反驳,就连前面的那些酒的文化也觉得有些不当,这显然在莫瑜看来是有些不公平的。
极国的喝酒文化尤甚,所以这本书的销量不是特别的好,要不是极国有一定的补贴的话,并且对此类的书籍有了一些适当多一点的补贴,那么这个作者都不一定能够存活下来,毕竟文人也是要吃饭的,文人也是要养家的。
没有外力的支撑的话是很难写出来一部宏伟的巨作,更是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持,当然也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
不过同为不喜欢喝酒的莫瑜,对这本书却是津津乐道,在藏书阁看了好多次,戒了好多次然后再借出来。
其实大多数都是在看后面结论产生,至于说前面一些酒的文化莫瑜也不是特别的感兴趣,粗略的看了几眼之后基本上就直接转到后面去了。
当然莫瑜想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酒对于暖身的说法,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都把这种事情当做一个真理。
但是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却寥寥无几,也就是说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很多人没有产生怀疑,也就是这个文人产生了一些怀疑并简短的说明了一下,结果就造成了自己这本书的短销。
其实也是有些背锅的意思,不过极国把这本书作为藏书阁的一本书的话,也就表明了极国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在于对这本书的认可,至于说是对前面的认可还是对后面的认可就不得而知。
猜你喜欢